亞太金融風暴發生在什麼年代
Ⅰ 詳細介紹一下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謝謝了!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
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
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
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1)亞太金融風暴發生在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Ⅱ 亞洲金融風暴是哪一年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是1997年爆發的一場金融危機,從1997年7月開始席捲東亞大部分地區。
1990年代初期資金湧入東南亞,因為實際生產力不如賬面,導致經濟出現泡沫,結果由於泰國放棄固定匯率制而爆發,隨後進一步波及至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及其他資產,相關資產的價值也因此暴跌。該事件在泰國又稱「冬陰湯危機」。
風暴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幻象,而隨後資本的投資減少,使亞洲各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紛紛進入經濟衰退。危機還導致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一些國家也因此陷入混亂。除此之外,危機甚至因而影響了俄羅斯和拉丁美洲經濟。
此危機迫使除了港幣之外的所有東南亞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東南亞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的崩潰,投資者損失慘重紛紛預計停損,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
亞洲各國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股市崩潰、房地產下跌、匯率貶值、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造成經濟衰退、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一些國家也因此陷入長期混亂。
受影響地區
泰國、韓國和印尼是受金融風暴影響最嚴重的國家,資產泡沫消失後由於國家接近破產狀態,沒有能力還清債務,極需要國際支援。寮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也受到波及。
而中國、新加坡雖有影響,但程度相對較輕。日本則處在泡沫經濟崩潰後自身的長期經濟困境中,投資能力大減,盡管有些投資韓國的銀行受到損失而破產,但總體而言,日本受到此金融風暴的影響並不大。
Ⅲ 亞洲金融危機是指發生於哪一年
亞洲金融危機是指發生於哪1997年。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
影響: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由於中國實行比較謹慎的金融政策和前幾年採取了的一系列防範金融風險的措施,在危機中未受到直接沖擊,金融和經濟繼續保持穩定。
為緩解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亞洲有關國家的援助。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安排的框架內並通過雙邊渠道,向泰國等國提供總額超過40億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國提供了進出口信貸和緊急無償葯品援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亞洲金融危機
Ⅳ 亞洲金融風暴是哪一年
亞洲金融風暴是1997年爆發的。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國香港地區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地區和中國台灣地區則幾乎不受影響。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
從表面現象看,無論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還是目前印尼、印度、巴西等國面臨的情況,都發生在新興市場;其次,都出現了資金大規模流出的跡象。
而從背景分析,亞洲金融危機前,亞洲經濟高速增長,而且時間持續了十年左右,因而吸引了全球資本持續、大規模流入,而資本的流入進一步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也使得這些經濟體對外資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泡沫也越吹越大。
當時,包括亞洲「四小虎」在內,亞洲新興市場採用固定匯率制。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經濟體的貨幣已被嚴重高估。加上外匯儲備不充足,在國際炒家的持續猛攻之下,從泰國開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一蹶不振。金融風暴是哪一年通常說的是亞洲金融風暴,因此是1997年爆發,具體情況如下: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打破了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亞洲一些主要經濟國家的經濟開始衰退,一些國家的政治局勢也開始混亂。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是什麼?
1.喬治索羅斯個人和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一個因素。
「金融鱷魚」和「沉睡的狼」是這個金融怪胎的稱謂。他曾經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沒有道德或不道德。這只是一次行動。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動盪的導火索。他是一個絕對強大和有能力的金融家。2.亞洲國家的經濟形式導致。
Ⅳ 亞洲金融風暴是哪一年
亞洲金融風暴如下:
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於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亞洲金融風暴是由於當時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所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
金融風暴的背景:
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受到房產危機的影響,經濟處於觸底時期,而其它發展中國家當時對於日本的依賴度很高,因此亞洲經濟本就處於滯漲甚至下滑的階段。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
Ⅵ 亞洲金融風暴是哪一年
亞洲金融風暴是1997年。
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於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
亞洲金融風暴導致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Ⅶ 亞洲金融危機是指發生於哪一年
亞洲金融危機是指發生於1997年。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Ⅷ 亞洲金融危機是哪年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於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中文名
亞洲金融風暴
外文名
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es
開始時間
1997年7月2日
起始國
泰國
原因
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等
爆發原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泰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國內學者的分析: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