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哪些理論可以解釋金融亂象

哪些理論可以解釋金融亂象

發布時間: 2022-10-09 13:08:49

1. 什麼叫金融劣根性

2017年開始我國政府對金融領域的監管、治理態勢可以用「嚴」、「強」兩字形容,無論是對以銀行、證券、保險為代表的傳統金融行業,還是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行業亂象均嚴厲整改。2017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要深入扎實整治金融亂象,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與水平」,這與以往會議「高度防控金融風險,加大懲處違規違法行為工作力度」的表述不同,可以看出當前金融領域亂象的嚴重性,及政府部門對金融亂象治理的決心和態度,這既是深入根除當前我國金融領域和社會領域各種亂象根源的需要,也是我國金融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 

正確理解本輪金融亂象整治工作的力度與作用、政策與方向,需先理解金融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經濟決定金融,但金融又反作用於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推動經濟發展,不斷為經濟發展提供源動力,經濟發展程度越高,金融作用越明顯。但是,金融也具有兩面性,起積極作用時對經濟發展具有正向作用,起負面作用時卻有礙於經濟的發展。因此,合理運用和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先後針對金融亂象進行整治大的行動就有三次,小的、重點整治各個金融子領域的行動幾乎年年都有。金融亂象的反復性、不斷變異的特性以及產生極大的危害性,讓人們對金融監管效率、效果及方法產生了疑慮。這些年來,政府、監管部門在加強金融監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為什麼金融亂象沒有得到根本的根除,這除了監管始終會滯後於金融創新的天然稟性外,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從金融劣根性的角度思考金融監管的方法與對策。在金融體量日益擴大、金融創新日益增多、金融產品日益豐富背景下,研究金融劣根性對金融亂象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及未來的戰略意義。

2. 行為金融學的經典理論有哪些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學兩部分。

[編輯] 套利限制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理性交易者(也稱為套利者)會很迅速的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稱為雜訊交易者)引起的證券價格對其價值的偏離。行為金融學認為即使當一種資產被廣泛的誤價時,糾正這種誤價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風險。

[編輯] 心理學
行為金融學融匯了心理學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現在信仰(過度自信、 樂觀主義和如意算盤、代表性、保守主義、確認偏誤、 定位、記憶偏誤)以及偏好( 展望理論、模糊規避)在行為金融學的應用。

行為金融學理論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中,「有限理性」與「有限套利」是其兩大支柱。它用「前景理論」描述人的真實性,認為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者是不具有長期理性行為的,至多擁有「有限理性」。短期來看,在某個具體的決策上,投資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確的;但從長期來看,投資者不具有統籌的、連續性的最優投資決策,不能嚴格按照「貝葉斯規則」行事,其投資行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錯誤的。 (一)理論基礎 1.期望理論。期望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理論基礎。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過實驗對比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非是標准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不總是理性的,也並不總是風險迴避的。期望理論認為投資者對收益的效用函數是凹函數,而對損失的效用函數是凸函數,表現為投資者在投資帳面值損失時更加厭惡風險,而在投資帳面值盈利時,隨著收益的增加,其滿足程度速度減緩。期望理論成為行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學說,利用期望理論解釋了不少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象:如阿萊悖論、股價溢價之迷(equitypremiumpuzzle)以及期權微笑(optionsmile)等,然而由於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論中並沒有給出如何確定價值函數的關鍵--參考點以及價值函數的具體形式,在理論上存在很大缺陷,從而極大阻礙了期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2.行為組合理論(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BPT)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ehavioralAssetPricingModel,BAPM)。一些行為金融理論研究者認為將行為金融理論與現代金融理論完全對立起來並不恰當。將二者結合起來,對現代金融理論進行完善,正成為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AP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MAPT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組合,最優的組合配置處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認為現實中的投資者無法作到這一點,他們實際構建的資產組合是基於對不同資產的風險程度的認識以及投資目的所形成的一種金字塔式的行為資產組合,位於金字塔各層的資產都與特定的目標和風險態度相聯系,而各層之間的相關性被忽略了。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擴展。與CAPM不同,BAPM中的投資者被分為兩類: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會出現系統偏差;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行事,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事實上,在BAPM中,資本市場組合的問題仍然存在,因為均值方差有效組合會隨時間而改變。 (二)投資行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Vishny,1998)。BSV模型認為,人們進行投資決策時存在兩種錯誤範式:其一是選擇性偏差(representativebias),即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數據的變化模式,而對產生這些數據的總體特徵重視不夠,這種偏差導致股價對收益變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種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資者不能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修正自己的預測模型,導致股價過度反應(over-reaction)。BSV模型是從這兩種偏差出發,解釋投資者決策模型如何導致證券的市場價格變化偏離效率市場假說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andSubramanyam,1998)。該模型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和無信息兩類。無信息的投資者不存在判斷偏差,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著過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歸因(serf-contribution)。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誇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准確性;有偏的自我歸因則使他們低估關於股票價值的公開信號。隨著公共信息最終戰勝行為偏差,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就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連續性和長期反轉。所以Fama(1998)認為DHS模型和BSV模型雖然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但二者的結論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andStein,1999),又稱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theorymodel)。統一理論模型區別於BSV和DHS模型之處在於:它把研究重點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機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認知偏差方面。該模型把作用者分為「觀察消息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觀察消息者根據獲得的關於未來價值的信息進行預測,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賴於當前或過去的價格;「動量交易者」則完全依賴於過去的價格變化,其局限是他們的預測必須是過去價格歷史的簡單函數,在上述假設下,該模型將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統一歸結為關於基本價值信息的逐漸擴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對投資者情感刺激和流動性交易的需要。模型認為最初由於"觀察消息者"對私人信息反應不足的傾向,使得「動量交易者」力圖通過套期策略來利用這一點,而這樣做的結果恰好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反應。 4.羊群效應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三)實證檢驗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現代金融理論相矛盾的實證研究不斷涌現,主要體現在投資策略的改變上。下面介紹幾種典型的行為金融策略: 1.小公司效應。小公司效應是指小盤股比大盤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發現股票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發現了公司規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據CAPM模型預測的理論收益率高出18%。最近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於公司的規模和1月份的到來都是市場已知信息,這一現象明顯地違反了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設。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發現,高市凈盈率的股票風險更大,在大盤下跌和經濟衰退時,業績特別差。市盈率與收益率的反向關系對EMH形成嚴峻的挑戰,因為這時已知的信息對於收益率有明顯的預測作用。 2.反向投資策略(contraryinvestmentstrategy)。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一些研究顯示,如選擇低市盈率(PE)的股票;選擇股票市值與帳面價值比值低、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預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這種收益是一種"長期異常收益"(1ong-termanomalies)。Desia、Jain (1997),Ikenberry、RankineStice (1996)也發現公司股票分割前後都存在著正的長期異常收益。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過度反應的一種糾正,是一種簡單外推的方法。 3.動量交易策略(momentumtradingstrategy)。即首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准則,當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滿足過濾准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定義的動量交易策略源於對股市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Jegadeeshkg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現,以3至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連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的動量效應。事實上,美國價值線排名(valuelinerankings)就是動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證。動量交易策略的應用其實就是對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購買股票,以防不測時攤低成本的策略,而時間分散化指根據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隨著投資者年齡的增長而將股票的比例逐步減少的策略。這兩個策略被認為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則明顯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為金融中的期望理論、認知錯誤傾向、厭惡悔恨等觀點對兩個策略進行了解釋,指出了加強自我控制的改進建議。 (四)行為金融的發展前景 行為金融學起源於對金融市場「異象」的解釋。Kuhn(1970)指出,歷史地看,對於顯著的異象存在三種回應。第一,一開始出現的異象可以隨即在原有的理論框架下解釋。第二,認為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留給未來的研究者去解決。第三,理論基礎發生改變,使得異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釋。顯而易見,行為金融的研究努力就是第三種回應。行為金融在試圖解釋異象的時候,藉助於心理學研究中的人類心理和行為模式,從而使得其理論的前提假設逼近現實,即是改變了現代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 目前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鑒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由於人類決策心理是多樣化的,僅僅根據某一或某幾種心理效應來解釋特定的市場現象是遠遠不夠的。Frankfurter and McGoun(2002)認為,行為金融的反駁是無力的,最終要被現代金融吸收同化。筆者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目前行為金融研究雖然比較鬆散,但這是最終建立具有系統解釋能力的統一的行為金融理論所不可逾越的階段,只有經過這一階段的積累才可能最終建立統一體系。目前已經鑒別的具有潛在公理地位的心理決策屬性包括:決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對變化是開放的,並且常常形成於決策期間本身;決策者是適應性的,決策的性質和環境影響決策過程和決策技術的選擇;決策者追求滿意的而非最優的解,等等。因此,繼續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個統一的、系統的決策心理框架,根據這個框架發展出完整的行為金融理論,這將是行為金融研究的一般過程和發展方向。並且,隨著這一過程的終結,行為金融將自然而然地取代現代金融理論而成為金融理論的主流。 現代經濟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理論的微觀基礎,越來越注重對個體行為的研究,如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企業理論的發展所揭示的那樣。行為金融學打開了傳統金融理論中所忽視的決策黑箱,從人類真實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入手,對於傳統金融理論而言優勢是明顯的。並且由於它是一門邊緣學科,隨著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決策理論等其他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其發展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

3. 分析金融問題有哪些視角附例說明

金融類畢業論文常用題目

1. 金融不良資產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2. 我國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抑制研究
3. 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
4.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
5. 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及防範研究
6. 房地產金融風險管理及對策研究
7. 我國金融衍生市場創建若干法律問題初探
8. 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問題芻議
9. 論我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完善
10.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
11.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
12.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研究
13. 金融危機後韓國銀行業重組機制對中國的啟示
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須的法律規則及其實施
15. 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16. 制度、制度變遷與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
17. 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
18. 連接函數(Copula)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
19.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
20. 構建中國金融條件指數
21. 中國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與分析
22. 論國際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問題
23. 金融投資風險評價BP神經網路模型研究及應用
24. 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
25. 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26. 試論金融債權資產的定價理論與實務
27. 中國宏觀金融風險的統計度量與分析
28. 無線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術研究
29. 中國漸進改革中以租金為基礎的政府金融支持行為
30. 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問題的探討
31. 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
32. 論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
33. 金融監管有效性研究
34. 區域金融中心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35. 非正規金融在我國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36. 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及應用研究
37. 西部地區縣域金融發展問題
38. 房地產金融風險的評價及防範對策研究
39. 房地產市場泡沫及其金融風險研究
40. 中國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與設想
41. 金融開放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42. 金融創新的擴散機理研究
43. 關於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的研究
44.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
45.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政策的協調性研究
46. 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
47. 金融中介的發展與金融穩定問題研究
48. 中外汽車金融比較研究
49. 金融資源優化配置解析及對江蘇的實際考察
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51. 滬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比較研究
52. 養老保險制度基礎與金融工具創新
53. 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54. 中國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深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55. 金融反腐敗與金融安全
56. 我國金融中介作用於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
57. 中國金融領域反洗錢制度分析
58. 金融服務業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問題研究
59. 基於資本市場的國防工業整合中的金融支撐研究
60. 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
61. 「新經濟」後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究
62. 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
63. 金融控股公司風險與監管研究
64. 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策略研究
65. 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研究
66. 論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構建
67. 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
68. 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融資之路研究
69. 中國汽車金融風險管理
70. 金融危機與民主化
71. 構建金融網格的若干技術研究
72. 金融深化、資本深化與地方財政分權
73. 金融創新環境中的銀行審慎監管機制研究
74. 重慶近代金融建築研究
75. 網路金融風險及其監管探析
76. 金融中介理論和我國全能銀行的發展
77. 重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
78. 非洲貨幣聯盟的發展
79. 關於建立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思考
80. 金融衍生工具監管制度研究
81. 我國金融制度變遷路徑的不對稱研究
82. 我國的非正規金融
83. 安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84. 銀行國際化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
85. 基於VaR技術的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及實證研究
86. 世界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及我國之借鑒
87.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品牌理論與實踐探討
88. 山東省金融資源的配置和經濟分析
89. 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路徑研究
90. 農村金融資源的逆向配置與政策研究
91. 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化轉型問題研究
92. 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
93. 金融創新視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
94. 中國金融業務綜合經營收益和風險模擬分析
95. 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理與防範策略研究
96. 金融集團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
97.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
98. 我國商業銀行房地產金融風險及其防範
99. FDI與經濟發展:金融市場的作用
100. 國內金融控股公司業務協同與創新研究
101. 新光證券交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02. 論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實踐與完善
103. 資產證券化的定價探討和實證分析
104. 資產證券化理論及我國的應用探索
105.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透析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
106. 證券翻譯理論與實踐
10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運作模式及定價方法研究
108.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定價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分析
109. 中國早期證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
110. 股權分置改革的法律問題研究
111. 證券服務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研究
112. 對我國資產證券化法制環境的分析和立法構想
113. 我國證券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
114. 互聯網對我國證券經紀業的影響
115.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風格的經驗分析
116. 中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管理
117. 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
118. 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
119. 證券市場中的會計事務所變更研究
120. 中國證券市場最小報價單位調整的效應分析
121. 證券公司網路改造技術研究
122. 數據挖掘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
123. 上市公司證券法監管研究
124. 證券欺詐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125. 中美證券市場比較分析
126. 資產證券化
127.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研究
128. 基於與證券投資基金比較的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129. 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研究
130. 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行為研究
131.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風險與收益研究
132.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我國的應用研究
133.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與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
134.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
135.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
136. 我國證券市場股權結構的制度安排與改革
137. 我國證券經紀業務研究
138. 我國證券經紀人發展問題研究
139. 構建和提升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探析
140. 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問題研究
141.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的風險控制研究
142. 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
143. 傭金自由化下的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144.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研究
145. 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
146.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與實證分析
147.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價格波動性的實證研究
148. 證券投資中股票選擇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
149.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及內部博弈研究
150. 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管制的實證檢驗
151. 我國證券信息內幕操縱與證券監管研究
152.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
153. 證券公司風險的法律監管
154.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155.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與我國證券稽查執法模式比較
156. 資產證券化—我國的立法模式選擇
157. 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法律規制研究
158. 資產證券化中特殊目的載體法律問題研究
159. 一類部分信息下證券投資最優化問題
160. 我國工商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研究
161. 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
162. 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研究
163. 證券交易所上市費的經濟分析
164. 中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與發展環境分析
165. 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信用風險分析
166. 淄博市農村合作銀行證券委託業務處理系統
16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障礙及對策研究
168. 證券業網上交易系統設計與實現
169. TT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策略研究
170. 證券公司數據採集與數據可視化
171. 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管理研究
172. 利率期限結構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證券定價中的應用
173. 資產證券化財務效應研究
174. 證券市場政府監管的適度性分析
175. 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研究
176. 證券管制的立法目標及其實現
177. 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失敗問題研究
178.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研究
179.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研究
180. 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風險問題研究
181. 抵押權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
182.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營銷分析
183. 中國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購買了審計意見
184. 人壽保險證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國壽險業利差損問題中的應用
185. 證券市場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思考
186. 中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變研究
187.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銀行業、證券業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
188. 中國證券市場信用問題研究
189.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評價體系研究
190. 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
191. QDⅡ制度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漸進開放
192. 證券投資基金產品創新設計研究
193. 我國證券監管法制現狀及其完善
194.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
195. 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法律問題研究
196. 資產證券化SPV法律問題研究
19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展問題研究
198.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研究
199.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問題研究
200. 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研究
希望採納

4. 金融亂象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金融亂象行為如何才能有效消除

在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十分發達的社會,並且我們的社會也在飛速發展,但是社會的發展自然也會出現很多的亂象,在我們進行購物的時候可能會遇到維權困難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平時進行消費的時候可能會遇到被商家套路這樣的事情,我認為這些事情都是十分嚴重的事情。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其實就是在侵犯我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認為我們在辦理這樣的業務的時候一定要理解這樣的業務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也要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去辦理這樣的業務。

5. 金融風險理論有哪些

金融風險理論有:

一、不對稱信息理論
1、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2、委託――代理理論

二、金融機構不穩定性(脆弱性)理論

6. 金融風險理論有哪些

金融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 ,金融風險管理,作業風險 ,行業風險 ,法律、法規或政策風險,人事風險 ,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股票投資風險等等。
金融風險理論有:一、不對稱信息理論
1、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的例子:阿克洛夫舊車市場模型
車主按平均質量支付價格,則市場中僅剩下低於平均質量的汽車。
道德風險表現:車主保險後不謹慎駕駛。
銀行根據平均風險制訂利率,低風險項目由於成本太高退出市場,僅剩下願意支付較高成本的高風險項目。
借貸市場的道德風險有三種具體表現形式 :A、改變資金用途。B、有還款能力借款人隱瞞自己的還款能力。 C、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不負責任。
2、委託――代理理論
金融機構並非總是能夠有效地篩選投資項目。因為: 1、由於存在政府救援機制,使金融機構具有「從眾心理」 2、不對稱的激勵懲罰機制3、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監督是不完全的。
二、金融機構不穩定性(脆弱性)理論
根源於私人信貸創造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和相關貸款者固有的經歷周期性危機和破產的傾向。周期性解釋派代表人物:明斯基
是從周期性角度來解釋金融體系不穩定的孕育和發展。
借款公司按其金融狀況可以分為三類: 抵補性的借款企業,投機性的借款企業,「龐茲」借款企業
當經濟長期持續繁榮時,後2種貸款人會增多。當人們認為價格不能再漲時,經濟出現蕭條,後2種企業違約,導致金融機構出現支付危機。
導致周期循環發生的原因:(1)代際遺忘或無知(2)競爭壓力(3)個體或集體的非理性

不同的金融危機當然採取不同的理論,近期的歐債金融危機主要是歐盟成員國債務過大,政府一時間內無法還清以前所欠下的債款, 可以看作是政府的資金行動性出現危機,同時政府信用性也承壓(該還錢的時候不還錢,不講信用)。這種危機時很復雜的,而理論跟實際往往差別很大,所以在解決歐債危機時並不是單單一種理論能夠解決,而是 要在各種相適應的理論結合的基礎上,在根據危機國的實際情況聯合起來去解決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 我懂得不是太多 抱歉

你們是不是老師出題了?我前幾天也碰到個問的問題和你一樣的。

7. 金融支持的理論有哪些

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這並不意味著早期經濟學家忽視了金融市場。 歐文·費雪( 1906年, 1907年, 1930年)已經概述了信貸市場對於經濟活動的基本職能,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也已認識到這一過程中風險的重要性。在發展其貨幣理論同時, 凱恩斯(1930年, 1936年)、約翰·希克斯( 1934年, 1935年, 1939年),尼古拉斯·卡爾多 ( 1939年)和雅各布·馬爾薩克 ( 1938年)已經形成了投資組合選擇理論,其中不確定性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這個早期階段,對許多經濟學家而言,正確的來講,金融市場仍然被視為單純的「賭場」 ,而不是「市場」。在他們看來,資產價格主要取決於資本收益的預期與反預期,因此他們是所謂的「自身規定自身」。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選美大賽」的比喻是這種的態度代表。因此,大量筆墨浪費在投機活動這個題目上了(如購買/臨時銷售貨物或資產以供日後轉售) 。舉例來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1923年, 1930年)和約翰·希克斯 ( 1939 )在其對期貨市場的先行理論中認為,商品的期貨合約交割價格將普遍低於預期的現貨價格,即凱恩斯所謂的「正常貼水」。凱恩斯和希克斯解釋為,這主要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價格風險轉移到換取風險溢價的投機者身上。尼古拉斯·卡爾多( 1939年)又分析了穩定價格基礎上投機是否能夠成功的問題,並藉此廣泛擴大了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在隨後幾年中,霍爾布魯克·沃京 ( 1953年, 1962年)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事實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機商的動機沒有什麼區別。這導致了早期的實證性方法競賽-亨德里克(Houthakker)( 1957,1961,1968年,1969年)發現的證據有利於正常貼水;萊斯特(Telser,1958年, 1981年)的證據不利於這一點。)約翰·布爾·威廉姆斯(1938年)是最早挑戰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的「賭場」觀點和資產定價問題的人之一。他認為,金融資產的資產價格反映了資產的「內生價值」,而這是可以用資產預期分紅的現金流貼現來衡量的。這種「基本面分析」的概念十分符合歐文·費雪( 1907年, 1930年)的理論,以及「價值投資」的從業人員,如本傑明格雷厄姆等人的實踐辦法 。哈里·馬科維茨( 1952年, 1959年)認識到,既然「基本面分析」的概念依賴於預期的未來,那麼風險因素必須發揮作用,從而約翰.馮.諾伊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新開發的預期效用理論( 1944 )可大大加以利用。馬科維茨理論制定的最優投資組合選擇理論置於權衡風險和回報的背景下,著眼於將組合多樣化作為減少風險的方法,從而形成了所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簡稱MPT)。正如所指出的,最優投資組合分配的觀念已經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理查德·希克斯和 尼古拉斯·卡爾多在其理論中考慮過了,因此托賓 ( 1958年)將馬科維茨的理論中增加貨幣理論,從而獲得著名的「兩基金分離定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實際上,托賓認為,市場參與者會在無風險資產(資金)和單一風險資產組合之間將其儲蓄分散(事實上每個人都一樣)。托賓堅持,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只會導致在現金和特定風險資產組合之間不同的結合。馬科維茨——托賓的理論不是很實用。具體來說,估計多樣化帶來的好處,需要實踐者計算每一個資產組合回報的方差。在威廉·夏普( 1961年,1964年)和約翰·林特納(1965年)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中,他們證明了通過計算每種資產相對一般市場指數的方差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從而解決了這一實際困難。利用電腦的計算能力來演算減少後的項目(「beta」), 最佳投資組合選擇在電腦輔助下變得可行。不不不久之後實踐者就接受了CAPM模型。一個替代方法是羅伯特·默頓提出的「跨CAPM模型」(1973年)(ICAPM )。默頓的方法和理性預期假設引出了考克斯,英格索爾和羅斯( 1985年)的資產價格偏微分方程式,而且也許只有一步之遙,也引出了羅伯特·盧卡斯的資產定價理論(1978)。更有趣的替代理論是斯蒂芬·羅斯的「套利定價理論」(APT)( 1976年)。史蒂芬·羅斯的APT方法脫離了CAPM模型的風險與回報邏輯,將「利用套期定價」的概念利用到了最大限度。正如羅斯本人指出的,套利理論推理並非他的這一理論的獨特之處,實際上它是幾乎所有的金融理論的基本邏輯和方法。以下著名金融定理說明了羅斯的觀點。費舍爾·布萊克、邁倫·斯科爾斯(1973)和羅伯特·默頓(1973)的著名理論——期權定價大量依賴於使用套利推理。直觀的,如果期權的回報選擇可由一個投資組合或其他資產復制,那麼期權的價值必須等於投資組合的價值,否則會有套利的機會。套利邏輯也被M.哈里森、戴維.M.克雷普斯 ( 1979年)和達瑞爾·達菲(DarrellDuffie)、黃奇輔( 1985年)用來衡量多期限(如「永續」)的證券的價值。所有這一切都滲透到新瓦爾拉斯理論的資產市場的一般均衡 (完全和不完全)中,這些理論由羅伊(Radner) ( 1967年, 1968年, 1972年) ,奧利弗.D. 哈特 ( 1975年)發展,並在此之後被許多人發展。著名的莫迪里阿尼——米勒定理(或「MM定理」)對企業財務結構和公司價值的不相關性理論也運用了套利邏輯。佛朗哥·莫迪利亞尼和默頓·米勒(1958年,1963年)的這個著名定理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歐文·費雪原創的「分離定理 」( 1930年)的一個延伸。實際上,費雪指出,有充分和有效的資本市場,企業家擁有的企業的生產決策應該獨立於企業家本人跨期消費的決定。這也就是說,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計劃將不受其所有者借/貸決定影響,即生產計劃獨立於融資決策。莫迪里阿尼,默頓·米勒通過套利邏輯擴展了這一主張。從資產的角度看公司,如果財務狀況不同的企業的基本生產計劃相同的,那麼這些公司的市場價值將是相同的,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將可出現一個套利機會。因此,無論公司的財務結構狀況如何,套利使得企業價值必然相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金融上第二個重要的部分是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一個特別令人不安的結論是,似乎價格往往採取隨機游動 。具體地說,在Louis 舍利耶 (1900)(商品價格)的著作中已有據可查,後來又經霍爾布魯克·沃京(1934年)(多種價格系列)、阿爾弗雷德爾斯(1933年,1937年)(美國股票價格)和莫里斯·肯德爾 ( 1953 )(英國股票和商品價格)深入分析證實,似乎資產市場價格的連續變動沒有相關性。沃京、考爾斯、肯德爾的實證結果遭到了經濟學家的恐懼和懷疑。如果價格是由「供求力量」決定的 ,那麼價格變動應該朝著市場出清的特別方向,而不是隨機。但是不是每個人都不高興看到這些成果。許多人將其作為「基本面分析」之錯誤的證據,即金融市場真的是狂熱的賭場,因此不適合從經濟角度考慮。但是還有一大群人證明,這只能說明傳統的「統計方法」的失敗,他們什麼也證明不了。克里夫·格蘭傑和奧斯卡·摩根斯坦(1963年)和尤金·法瑪 (1965年, 1970年)採用了高性能的時間序列的方法,但他們得出了同樣的隨機性結果。偉大的突破源於保羅.A.薩繆爾森(1965年)和伯努·瓦羅特 (1966年)。薩繆爾森對沃京、考爾斯、肯德爾發現的解釋並非是金融市場沒有按照經濟規律運行,而是運行的太好了!基本概念很簡單:如果價格變化不是隨機的(從而是可預見的),那麼任何逐利的套利者都能輕易地正確買賣資產以利用這一點。薩繆爾森和Mandelbrot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即:如果市場正常運作,那麼所有關於資產的公共信息(以及某些情況下的私下信息)將立即傳導入它的價格內。(注意「有效」這個字眼,用在這里它僅僅意味著參與者充分利用可用的信息;它隻字未提其他類型的「經濟效率」,如生產中資源分配的有效性等)。如果價格變化似乎隨機且因此而不可預見,這是因為投資者起作用了:所有的套利機會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效市場假說」因尤金·法瑪( 1970年)而家喻戶曉,後來被聯繫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性預期假說中。很多實踐者不喜歡它。相信能通過研究價格變動模式而預測資產價格的「技術派」交易員或「圖形派」不明白了:有效市場假說告訴他們,他們不能「戰勝市場」,因為任何現有的信息已經被納入了價格。它還有可能惹惱一些基本面分析的實踐者:有效市場的觀點基於「信息」和「信心」,因此至少在原則上,不能排除基於謠言、錯誤的信息和「群體性瘋狂」產生投機性泡沫的可能。更令人不安的是,有效市場假說並沒讓經濟學家滿意。有效市場可能是一個比較能夠轉圜的經驗主義的主張(參見羅伯特席勒的( 1981 )批判) ,但它似乎在理論上沒有一個明確健全的落足之處。一個特別的反對意見就能擊倒它:即如果所有信息都已經包含在價格中,而且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那麼不僅沒人能夠利用信息牟利,實際上,根本不會有任何交易!桑福德·格羅斯曼、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 1980年)和保羅·米爾格·羅姆和南茜(Stokey) ( 1982年)均論證了理性預期的這些沖突之處。直觀上,反對意見可以這樣表達(在這里我們過於簡化了一點)。有效市場假說有效地意味著「沒有自由午餐」,也就是人行道上不會有百元美鈔,因為如果有,已經有人撿起來了。因此,低頭看路面是沒有意義的(尤其是如果低頭有成本的話)。但是,如果人人都這樣考慮,沒有人低頭看路面,那麼任何地上的百元美鈔都有不會被撿起來。但到那時人行道上就會有百元美鈔了,人們應該低頭。但如果每個人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會低頭並撿起鈔票,因此我們又回到第一階段,並認為沒有任何百元美鈔(因此低頭沒有意義)。這種循環推理就是有效市場假說不太穩固的理論基礎。

8. 行為金融包括哪些主要的理論用行為金融理論解釋我國股票市場的事件與現象。

行為金融包括(A.後悔理論 B.期望理論)主要的理論。
擴展:(行為金融理論解釋如下)
1、期望理論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
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
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0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 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
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 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
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 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2、後悔理論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 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入專家推薦的股票, 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入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
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
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 ,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供參考。

9. 金融風險理論有哪些

金融風險理論:

一、稱信息理論

1、逆向選擇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例:阿克洛夫舊車市場模型

車主按平均質量支付價格則市場僅剩低於平均質量汽車

道德風險表現:車主保險謹慎駕駛

銀行根據平均風險制訂利率低風險項目由於本太高退市場僅剩願意支付較高本高風險項目

借貸市場道德風險三種具體表現形式 :A、改變資金用途B、款能力借款隱瞞自款能力 C、借款借入資金使用效益負責任

2、委託――代理理論

金融機構並非總能夠效篩選投資項目: 1、由於存政府救援機制使金融機構具眾理 2、稱激勵懲罰機制3、金融機構借款監督完全

二、金融機構穩定性(脆弱性)理論

根源於私信貸創造機構特別商業銀行相關貸款者固經歷周期性危機破產傾向周期性解釋派代表物:明斯基

周期性角度解釋金融體系穩定孕育發展。

借款公司按其金融狀況三類: 抵補性借款企業投機性借款企業龐茲借款企業。

經濟期持續繁榮2種貸款增認價格能再漲經濟現蕭條2種企業違約導致金融機構現支付危機。

導致周期循環發原:

(1)代際遺忘或知;

(2)競爭壓力;

(3)體或集體非理性 。

同金融危機採取同理論近期歐債金融危機主要歐盟員債務政府間內清前所欠債款 看作政府資金行性現危機同政府信用性承壓(該錢候錢講信用)種危機復雜理論跟實際往往差別所解決歐債危機並單單種理論能夠解決 要各種相適應理論結合基礎根據危機實際情況聯合起解決

熱點內容
首付變理財怎麼認購 發布:2025-08-15 06:56:14 瀏覽:134
工行短期理財怎麼樣 發布:2025-08-15 06:48:39 瀏覽:898
股票交易白色指什麼 發布:2025-08-15 06:38:50 瀏覽:260
一般股票市值多少倍 發布:2025-08-15 06:37:18 瀏覽:912
ifp國際金融班是哪些學校 發布:2025-08-15 06:23:24 瀏覽:4
如何更好的監管期貨 發布:2025-08-15 06:11:55 瀏覽:918
股票是怎樣的投資方式 發布:2025-08-15 05:53:36 瀏覽:575
下半年股市有什麼大事 發布:2025-08-15 05:46:31 瀏覽:298
投資唯有房產和股票 發布:2025-08-15 05:45:54 瀏覽:600
現在這個時候投哪個基金比較好 發布:2025-08-15 05:41:44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