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篇理財回報為什麼低
㈠ 宏觀經濟學 人們購買債券 它的價格會提高 為什麼利率會降低呢
債券的收益率(利率)跟價格呈反向變化,價格越高,收益率越低,價格越低,收益率越高。
債券是固定收益產品,未來的現金流是一定的。當購買的人多,供不應求,債券價格就升高了,說明投資者願意為未來固定的現金流支付更大的成本,成本逐漸抬高,達到一個均衡,在這個成本抬高的過程中,債券就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購買債券獲得的收益越來越少),所以他的收益率是一個逐步降低的過程。
相反,如果購買的人少,債券供過於求,那麼債券的價格就逐步下跌,表明投資者願意為未來固定的現金流付出的代價越來越低,通過更低的成本獲得未來的現金流,所以債券的收益率是逐步提高的過程,也就是說,隨著債券價格的下跌,收益率越來越高。
㈡ 經濟學博士轉型做投資8個月虧近20%,為何連經濟學家都會虧損
因為投資注重實際操作,跟你有多少的知識是沒有關系的。這是一次理論與實踐的交鋒,如果你無法適應這個戰場,哪怕再多的理論也是白搭。其次,這是兩個不同的行當,有著本質的區別:一個是賣方,一個是買方。在打法上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轉型之初在面對這些區別時,如果不能及時地調整策略,一樣會虧損。
㈢ 宏觀經濟學中 為什麼債券價格增加 其收益率反而降低
對於債券而言,你到期拿到的本金與利息是固定的,因此當債券還未到期之前,在二級市場 上,債券價格上升,意味著你要以更高的價格買入債券,也就是說你的買入成本增加了,這樣你的收益率也就下降了。
例如,票面價值為1000元,利息為5%,每年付息一次,如果你最初在1000買入,最終拿到的本息和為1000+5*1000*5%=1250,這樣的年收益率為5%,但如果由於二級市場的波動,現在價格變成了1100,你現在以這個價買入,假設期限還剩4年,你的年收益率為(1000+4*1000*5%-1100)/1100*4=2.27%
㈣ 財務管理的投資回報率低的原因
財務管理的投資回報率低可能是投資環境的影響。
首先投資的基本原則肯定是:高風險高回報,要想獲得高的報酬低的風險只有學會自己控制風險,而理財產品肯定是沒有低風險高回報的。要想獲得高回報低風險,只有投資自己熟悉的領域和行業,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或者利用外部資源獲得較高的回報,同時又能控制風險。大市場,前景行業,無非是能源、通信、金融行業。 小市場,比較有前景的,是大眾所需,消費忠識度比較高的行業,比如飲食,零售、生產。
㈤ 為什麼國內的保險理財產品回報那麼差
不是因為保險理財產品的回報差,而是因為保險它的注重點是保障,而不是理財,雖然現在偶爾會看得到有一些理財保險,其實他並沒有什麼亮點,保險主要是保障風險,而不是像銀行那樣理財,當然你可以說你有錢卻買理財保險,但是買保險更多注重的還是應該買保障。
㈥ 當代年輕人理財為何越理越窮
1、回報預期過高,風險認知不足
不同年齡的人,喜好可能不同,但都有著「暴富」的美好願望。不過調研結果表明,越年輕的投資者,希望擁有高收益率的越多。期望高收益的同時,年輕人也是最不能容忍虧損的,這種「既要也要」意味著對風險認知的不足,導致年輕人容易從事高風險、快進出的投資,把理財當成賭博,容易導致虧損。
2、理財意識超前,理財知識不足
從炒鞋到盲盒再到基金,只要有利可圖,就能夠發現年輕一代的身影。90後的一大明顯特點就是理財意識超前,轟轟烈烈搞錢。
相對於超前的投資意識,很多年輕人的投資知識相當有限,理財知識與超前的理財意識不匹配,導致年輕人容易盲目投入。
比如買基金,很多人都是跟著up主買基金,希望通過10到20分鍾的科普,獲得需要的知識,但是up主和投資者的利益並不一致,且網路上的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如果投資者本身沒有足夠的信息篩選辨別能力,很容易陷入誤區。
3、耗費時間精力,耽誤本職工作
最後是年輕人的主要精力本應放在學習、工作上,結果很多人在投資理財上投入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導致本職工作沒做好,因小失大。
㈦ 大多數人的投資回報率為什麼遠低於社會平均回報
一)回報率有多高
回報率能有多高。如果給你人民幣10000元,經過一年的運作,你能賺到多少錢?
如果這是課堂上老師出給你的試題;
那麼,請把考卷砸到她臉上去。
並告訴她,「老師,題目錯了」。
世界上最賺錢的生意,據說是爆米花。據業內人士透露,成本是「萬分之八」。
也就是說,你一包售價12元的爆米花,成本大約是0.01元。
八元到一萬元,1000多倍的利潤。爆米花可能是世界上毛利率最高的產品了。
如果你想拿點錢來投資的話,你是否要考慮,擺個攤賣爆米花呢。
答案是No~No~No,爆米花是一項利潤微薄的生意。從來沒見過人靠賣爆米花而致富。1000多倍的「回報」似乎也沒什麼用。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出在了其他環節。
你擺一個檔位,至少需要有1個人看著。自動售賣爆米花機還沒被發明。而一個人,就是一個人力成本擺在那裡。
同一時段,同一條街上的消費者是有限的。1小時內能賣掉的包數也是有限的。也就是你的營業額有上限。再增加就要投放廣告。
二)小生意
我們一直接受著毒教育。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張三想要擺攤去做小生意,可是缺乏本錢啟動資金。通過借款,他成功開業。這借貸的錢就是投資利息」。
這句話從根本上就錯了。
因為他顯示的是「金錢萬能」。好像你做生意最關鍵主要是需要資金,金錢統治世界似的。
真實的世界,完全不是這樣的。
如我們前面所述的爆米花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成本」是完全忽略不計的。就是一勺米,最多再加一點點糖精。
在賣爆米花的例子中,真正需要的資源,是賣爆米花的「人」,和「市場」。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舉一個開飯店的例子。
假設有一個非常高明的廚師。他准備出來創業。那麼,他開了一家小長安,有8張桌子,生意非常好,投資10萬元每個月可以賺10萬元。
回報率1200%
這個時候,如果該廚子想擴張,想在隔壁開一家分店。他再投資10萬元。回報能有多少呢。
答案是根本到不了每月10萬。甚至有可能虧損。
為什麼呢。因為你這家飯店可以賺錢的基礎。是你這個廚師本人,以及這條街上的客流。
你廚師本人優秀又出色。可以給8張桌子燒飯。每月10W的利潤中,可能有4~5W根本就是你本人的工資。
而整條街上的人流客流是有限的。開第一家時可能有天時地利人和。但接著開第二家,客人就不夠用了。
在上面這二個情況中,我們講述的其實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要賺錢,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資源。其中包括:資金,人力,市場,機遇,特色原材料,運輸能力,倉儲能力,過海關能力,溝通工商能力………」
哦,可能這話講得太學術味了。我們直接轉化成「炒房」行業的切口來說;
「 想要炒一套房子,你需要多種多樣的能力。包括但不限於:資金,房票,破限購,破限貸,信用卡,主貸人名額,打滾對象,拆借對象,過橋對象,心力交瘁…… 」
三)戰略投資人
賣爆米花的,開第一個檔口容易。但不容易開第二個檔口。
開飯店的,自己掌櫃的第一家飯店容易。但不容易開第二家分店。
這個就是社會現實。當你生意加倍時,你並不僅僅是 「資金量」加倍。而是所有的資源都必須要加倍。
當你有兩家門店時,你就必需有兩倍的管理成本,防止員工偷雞摸狗。
當你有兩家門店時,你就必需有兩個優異的廚師,這常常需要運氣,雙倍運氣。
更讓人絕望是,當門店進一步增加時,甚至還會迸發新一級管理層級。
我們平時談論的「回報率」,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回報率。
真正的回報率,是指一個人「人力和物力」都有了,市場和經驗都有了。99項資源都有了,只需要加一把火,創業就可以大展宏圖,就可以鵬飛千里。
這樣的情況,一筆資金投下去,可以有300~10000%的回報率。甚至十幾萬變幾百萬,厚積而勃發。
但是現代人談論的回報率,往往不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甚至也不涉及到人脈資源供給。
現代人談論的「回報率」,講的是我拿一筆錢,交給數千公里外一個不認識的銀行儲蓄。或者某個基金經理人投資公開市場。
這樣的投資,我們稱之為財務投資。
通俗點說,全身心全方位的資源投入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戰略投資人」。
而純粹給你一筆錢,其他什麼事都不管的。我們稱之為「財務投資人」。
財務投資人的回報是很低的。在PE界也沒有地位。
四)財務投資人
財務投資人,指的是我純粹出一筆錢,其他什麼事也不管。而要求回報。
在中國,99%的老百姓是財務投資人。
100%的純屌絲都是財務性投資人。
對於財務投資人,他們投資的市場叫做Mass Market。因為所有人都是提供完全相同沒有區別的產品:「現金」。所以他們的回報也很低。
財務投資者,無外乎幾種選擇,銀行存款、買股票、買基金、買理財產品、買無腦大路貨房子。
基本上問問老一輩父母,他們有些什麼投資渠道。你就知道「財務投資人」可以干什麼了。
財務投資者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所以回報都很低。除去運氣因素,均質化不過3~5%的年回報。
因為投資是一個「多種資源」一起上才能幹成的事。而缺錢是指「99種資源有了,就缺1味」的狀況。
所以「純財務投資」的回報,遠遠低於社會平均回報。這也是必然的,公平的。
五)如何理財
如何理財;
理財的關鍵,是要全身心的投入!!
你要調動你全部的資源,99種資源一起投入,將各種各樣廣義的「資源」捏成一股合力。從而製造出遠遠超出常人的寶箱。
至於這個「寶箱」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不同。有的人費盡心機拍好了領導馬屁,有的人釣到了金龜婿,有的人開創了企業,有的人靠關系賺了錢。
但他們的共同點是,「竭盡全力去做」。調集所有一切資源,把事情做到極致。
而與此相對應的一種人生態度,則是「消極的,懶散的,怯懦的,逃避的」。他們下班回到家之後,最好和外界誰也不要接觸。
這些人把資金交給了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去打理。既不關心,也不爭取。
對於身邊其他「隱性」的資源,他們調動利用率為零。
然後他們在那裡哭天怨地,抱怨投資回報率為什麼這么的低。抱怨持之以恆的匱乏,和附骨之蛆的貧窮。
我呸,你們不窮,才真是沒天理了。
本文已獲授權
帶你看清財富運轉的底層邏輯
㈧ 多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遠低於業績比較基準,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為什麼這么低
這個很好理解的,中國經濟發展的高峰期也過去了,過去年20年是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時代,實體經濟形勢不錯,經營收益高,當然銀行相應的理財收益也是水漲船高。
理財產品做的就是錢生錢的生意,願意承擔高風險,可以去適當配置基金或股票,慢慢學習一下價值投資之路,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以上是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㈨ 宏觀經濟學中為什麼凈投資下降總收入下降
因為你的凈投資的下降,導致它的整體流水的一個流入資金的變少,所以就會導致這個總收入下降。就像我有10塊錢收入,三塊錢是爸媽給的,七塊是自己賺的。爸媽不給了等於凈投資下降了,在短期內我的收就只有7塊了這個七塊相當於總收入,而且這個也要從均衡角度去看待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均衡狀態下,有效需求和供給為5000.任何偏離這個均衡狀態的都會對國民收入造成損失。比如,生產過量,需求沒跟上,意味著浪費,會造成國民收入下降。生產不足,需求沒有滿足,同樣會造成國民收入下降。
拓展資料;
1.凈投資是整個社會新增的投資,即新投入的那部分資金。凈投資是投資總額中除去用以補償所耗費的資本設備部分後剩下的份額。因此凈投資與重置投資之和就是總投資額。由於凈投資是新增投資部分,它的數量就取決於收入變動的情況。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投資的意義總是一定實際的資本形成,如增加存貨的生產、新工廠、房屋和工具的生產等。因此,凈投資包括:房屋、設備、存貨等各類物品的凈增加額。得到凈投資准確數字的方法是用總投資減去折舊。
2.總收入,即收入總和,它的種類有許多,如國民總收入、經營總收入等。個人總收入是指個人在一段特定期間(一個月、半年或一年) 的收入總和,包括薪金、工資、政府補助、養老金、利息收入、股利收人和其他收入。個人可運用他們的總收入來繳稅、購買各種產品和服務、捐助公益團體或個人、從事投資,如有剩餘,則可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㈩ 為什麼理財產品的利息越來越低
我認為隨著平台的正規化,以及監管的力度,利息低一點也更穩一些。
不管錢多錢少,蚊子肉不也是肉嘛。利息雖然低了很多,但是比銀行給的利息高多了,所以,目前為止,我認為還是可以購買的,總之,量力而行吧。在這個能多賺一點就是一點的年代,我們一定要學會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