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現金類和固收類哪個好
Ⅰ 現金類和穩健類哪個安全
穩健類屬於現金類理財產品之一種,追求的是本金安全,注重風險的控制,把降低風險的目的看的比追求收益要重要,包括貨幣基金、銀行存款等等,比如說余額寶、微信零錢通等等就屬於低風險穩健型基金。 而現金類理財產品包括穩健類理財產品在內的所有高中低風險型,以現金貨幣類結算的理財產品。
產品風險不同,主要的投資標的不同,參與門檻不同。 1、產品風險不同:在現金類產品理財中,有一些高級管理人員或銀行財務管理人員收受賄賂,貪污、挪用銀行和客戶的資金的風險。固定收益產品通常被定位為「穩健」,其特定風險程度與固定收益+產品中的股權狀況顯著正相關。當然,靈活性可以帶來好處和機會,也可能增加風險。 2、主要的投資標的不同:現金類資產圍繞「存款」變化。固定類資產的核心是「債權」。 3、參與門檻不同:現金類資產門檻最低、要求也是最低。固收類資產的投資門檻較高,但由於產品本身的風險不大,所以對投資者專業能力的要求也不太高。
Ⅱ 現金類和固收類區別
現金類和固收類的區別:
產品風險不同
在現金類產品理財中,有一些高級管理人員或銀行財務管理人員收受賄賂,貪污、挪用銀行和客戶的資金的風險。
固定收益產品通常被定位為「穩健」,其特定風險程度與固定收益+產品中的股權狀況顯著正相關。當然,靈活性可以帶來好處和機會,也可能增加風險。
主要的投資標的不同
現金類資產圍繞「存款」變化。
固定類資產的核心是「債權」。
參與門檻不同
現金類資產門檻最低、要求也是最低。
固收類資產的投資門檻較高,但由於產品本身的風險不大,所以對投資者專業能力的要求也不太高。
拓展資料
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指的是能夠提供現金管理服務的理財產品,很多人把它作為活期存款的替代品,大家日常支付使用最多的余額寶就是一款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
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基金系:購買門檻低,起購金額1元,是指投資於貨幣市場上短期有價證券的一種基金;
銀行系:1000元起購,包括開放式無固定期限產品和封閉式超短期理財產品;
券商系:1萬元起購,證券公司提供債券作為質押物融入資金,客戶於回購日收回資金並獲得收益;
信託系:購買門檻高,100萬起,分為開放式無固定期限型和開放式定期型。
現金類資產是指企業持有的貨幣資金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和應收票據以及准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等。一般廣義上的現金資產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現金類資產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屬於貨幣性資產一部分。
資產按耗用期限的長短,可分為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根據具體形態,長期資產還可以作進一步的分類;按是否有實體形態,可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中國會計實務中,綜合這幾種分類標准,將資產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類別。
固收類理財產品,簡單的說就是指收益固定的理財產品。一般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是固定的,但是產品的風險仍然存在,在可控的風險范圍內,將按照約定的收益進行兌付,如果發生不可控的風險,本金和收益仍可能面臨損失。
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種類非常豐富,比如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國債、地方債、央行票據等。很多產品風險不是很高,收益率相對不錯。
Ⅲ 理財產品債券型與固收凈值產品哪個好
固收凈值型理財產品好一點,比債券型產品血本無歸風險低一點。
債券型理財產品有預期收益率,對於投資者來說較為直觀,可通過預測來了解可能獲得的預期收益。計算公式為:到期收益=本金*理財天數*年化收益率/365天。
固收凈值型理財產品不設預期收益率,以單位凈值標示價值,收益和產品凈值有關系。為了方便投資者理解,有些凈值型理財產品也會提供一個預估年化收益率。計算公式為:到期收益=贖回日凈值*贖回份額*(1-贖回費)。
Ⅳ 理財分為哪幾種類型
理財類型可以根據風險收益、來源、層次進行劃分,不同的劃分方式可以相互區別對照。
一、根據理財的風險收益,由低到高分為現金類、固收類、權益類和杠桿類。
1.現金類是指風險收益低、流動性好的理財。現金類的主要投資范圍是貨幣市場產品。常見的現金類有現金、活期存款、貨幣市場基金等。
2.固收類即固定收益類工具,是指主要資產投資於債權類的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通常投資回報相對固定,屬於收益風險中等的理財工具。常見的固收類工具包括債券、債券基金、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固收類券商理財計劃、固收類信託產品等。
3.權益類產品是指主要資產投資於所有權類的產品,包括股票和未上市的股權。權益類產品的特點是投資回報波動較大,屬於中高風險的家庭理財工具。常見的權益類的工具有股票、股票基金、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權益類券商理財計劃、權益類信託產品等。
4.杠桿類工具通常使用保證金金交易,存在杠桿效應,收益和風險都同時被放大,屬於高風險收益類工具。杠桿類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期貨權等衍生工具。
二、根據理財的來源,可以分為銀行系投資工具、證券系投資工具、保險系投資工具、信託系投資工具和互聯網系投資工具。
1.銀行系投資工具主要包括各類存款產品、大額存單、銀行理財產品。
2.證券系投資工具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計劃等;。
4.信託系投資工具主要包括各類信託產品、信託資產管理計劃等。
5.互聯網系投資工具主要包括各類「寶寶」產品、網路借貸產品等。
三、根據產品的層次關系,投資工具可以分為單一投資工具和混合投資工具。
1.單一投資工具是指性質相同、收益風險特徵相近的同類產品。根據依賴關系,又可以把單一工具分為基礎工具和衍生工具。基礎工具是指那些原始的、獨立存在的金融產品,可以分為貨幣類、債權類、股權類、外匯類、商品類、房地產與實物類;衍生工具是由基礎工具派生出來的價格變動與基礎工具掛鉤的產品,主要包括遠期、期貨、期權、掉期及資產支持證券,衍生金融產品通常採取保證金交易方式,存在杠桿效應,具有高風險、高收益、高投資門檻等特點。
2.混合投資工具是指由多種單一工具混合而來的產品,主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公募基金、券商資產管理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信託計劃、私募基金等。混合投資工具的風險收益由它的混合結構決定。比如股票基金有超過80%的資產配置在權益類產品上,其餘20%的資產可以配置在固定收益類或貨幣類產品,可見股票、基金就屬於高風險的工具。
Ⅳ 理財服務選擇哪種好
不同平台的理財產品差異不大,盡量選擇體系較大的知名公司。一般來說,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相對風險較低,雖然收益並非絕對固定,但固收類產品風險相對其他資產類別較小,收益在一定范圍內小幅浮動。可以說這類產品的口味清淡,比較適合希望把握穩穩小確幸的投資者。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理財的收益來自哪裡?
理財產品賺到的收益到底來自哪裡?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對理財產品進行一個分類,因為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其收益來源不同,收益和風險的特徵也不同。
就像我們通過食材、口味來區分菜式,對於理財產品,其可以投資的各類資產就像是食材。他們有的風險不高收益穩定顯得比較清淡——比如說存款或者債券;有的收益率波瀾起伏顯得辛辣刺激——比如股票、石油、黃金。
理財產品由於投資各類資產的比例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因此我們一般會按照投資比例將理財產品分為四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理財產品。
首先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固定收益類資產,且要求這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 80%。
固定收益類資產主要包括了銀行定期存款、協議存款、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可轉換債券等等。這類資產都有一個特徵:具備到期還本付息,利息在一定時間內相對「固定」的特性。
這種特性也是它名字的由來。雖然收益並非絕對固定,但固收類產品風險相對其他資產類別較小,收益在一定范圍內小幅浮動。因此,可以說這類產品的口味清淡,比較適合希望把握穩穩小確幸的投資者。
相較於固收類,權益類理財產品則「口味」辛辣刺激得多,這類產品投資於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 80%。
權益類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和非上市公司股權。股票的漲漲跌跌是家常便飯,而對非上市公司股權的投資也會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以至於對有些創業早期公司的股權的投資被稱為風險投資。因此,相對於固收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可能獲得的收益率更高,但同時風險也更大。如果投資者樂於嘗到收益大幅上漲的暢快,又能承受價格起伏帶來的酸爽,那權益類產品顯然是他的菜。
第三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 80%。這些衍生品包括期貨、期權、互換等等,而他們之所以叫衍生品是因為他們的價格衍生於,也就是依賴於另外一種資產的價格表現。
如果該衍生品依賴於商品則是商品衍生品,而如果依賴於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則被稱為金融衍生品。很多衍生品往往具有高桿杠、高風險、高收益的特性。比如今年出鏡率較高的石油期貨;但也有其他風險相對小一些的,比如杠桿較小的紙黃金等。
正是由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資產內部之間這些較大的差異,這類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也呈現各異:有的可能具有高波動性、高杠桿等特點,其「辛辣」程度較之股權類資產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投資於某些商品期貨的產品;但也有低波動收益相對穩定的,比如內部採用對沖等方式使得產品整體波動較小。
混合類理財產品則有些「大雜燴」的感覺,如果某類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理財產品標准,也就是沒有哪一類資產佔比能達到 80% 以上,那它就屬於混合類理財產品。
這種產品由於不會僅僅主要投資於某一類資產,因此通過不同資產的搭配會呈現出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徵:比如可以投部分權益,然後用衍生品來對沖部分的風險;也可以部分靠固收打底,部分用權益資產去沖擊可能的高收益等等。
介紹完四類理財產品後,我們再來看看每一類產品的收益來源。正如你要想了解一道菜的口味,得先了解食材的特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追溯下組成理財產品收益的「原材料」。看看這些「原材料」們到底是賺的什麼錢?
首先,來看看固收類產品的收益來源。作為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人,我們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債權人。債權人主要賺取的是一個事先約定好的收益,也就是利息。但是難道我們的收益就真的只是完全固定的,說多少就是多少?
實際上,我們並不一定選擇當債權人直到別人還完錢,從而只獲取這些資產的到期收益,我們還可以通過交易債權資產來賺取價差。
債券就是固定收益類資產中交易較為活躍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資產,搞清楚它的收益有哪些也就明白了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來源。
來源之一:票面利率
票面利率很好理解,就是指我們買來的這個債券,每一年或者一個時間節點所付給我們的一個利率,例如國家發行的 10 年期國債,面值為 100 元,票面利率 5%,付息頻率為每年一次,那麼債券投資者每年固定都會拿到 5 塊錢的票息收入。
來源之二:資本利得。
是指我們擁有債券後,除了持有收取利息,還可以選擇將其在債券市場賣給其他投資者,並賺取價差。如果當時市場利率相較我們買入時有所下降,那麼我們將獲得正的價差收益。
來源之三:杠桿收益
此外,在債券投資中往往會利用杠桿來增厚我們的投資收益,這部分被稱之為杠桿收益。阿基米德曾經不無誇張地說過杠桿的威力:「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在債市中杠桿的威力也不容小覷。
舉個例子,你買了 1000 元的國債,年化收益是 3%,那麼持有一年你將獲得 30 元的利息收益。但此時,你發現你總是可以在市場上借到 7 天或 14 天年化收益是 2% 的錢,於是你心生一計,打算將 1000 元的國債押給別人,然後滾動的借 7 天或 14 天的錢再次購買 500 元的相同國債。如果順利的話,一年以後這部分杠桿將為你帶來 500×(3%-2%)=5 元的增厚收益。這樣算下來,你只用 1000 元,一年就獲得了 35 元的收益,也就是對應著 3.5% 的年化收益。
有沒有種頓悟的感覺,從現象看到本質,固收類投資產品收益來源於資金的時間價值與信用風險補償。其實,很多資產類投資的收益都跟這兩點息息相關。
接下來,我們看看權益類產品的收益來源。
作為權益類資產的投資人,我們的真實身份其實是股東。股票和股權對應的都是對企業的所有權,無論是持有股票還是股權,都相當於擁有了公司的一部分,包括企業資產的所有權、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權、企業利潤的分紅權等等。
作為股東的我們收益來源,一方面與我們所投資企業的經營情況息息相關:當企業經營良好時,股東可以享有按照所擁有的權益份額分享企業的盈利;而當企業經營不善時,股東也會承擔相應的投資風險。
這個收益的直接體現就是股息,公司每年可以選擇將其部分盈利以現金等形式發放給我們。股息收益其實也是股票收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有時會被一些投資者所忽略。
當然與固定收益類資產一樣,權益類資產也會有由交易產生的收益,特別是對於交易活躍的股票資產。
另一方面,股票價格也取決於市場對該公司的看法,也就是估值。估值的高低取決於大家對未來經濟的看法,對公司的成長性的判斷等等。
比如 A 公司目前的每股盈利才 1 元,但大家都看好其未來發展,從而使得每股盈利能達到 2 元,這種樂觀的看法會表現為,市場給這家公司一個比較高的估值。又比如,大家對未來經濟發展持樂觀情緒的時候,也可能會給上市公司一個比較高的估值。如果盈利沒有變化,但估值上升時,我們也會獲得相應的回報。
第三類是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收益來源。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收益來源並不完全相同,多數衍生產品賺的是價格波動及杠桿帶來的收益。
舉個例子。比如石油,投資者 A 預期一個月後石油價格為 45 美元一桶,投資者 B 認為只會在 41 美元一桶,A 與 B 之間達成了一個期貨合約,即 A 願意在一個月後以 43 美元來買一桶石油,而 B 願意以 43 美元來賣出。之後,A 與 B 的最終收益就取決於石油價格的走向到底符合誰的預期了,如果漲到 43 美元以上,那麼 A 獲得收益,而如果在 43 美元以下,則對手方 B 獲得收益。
對於商品衍生品來說,影響預期以及實際價格的很重要一點就是該掛鉤資產的供求關系
對於金融衍生品來說,由於其掛鉤的是股票或者債券等金融產品,其影響因素則要進一步考慮會影響該類金融資產的方方面面,政策面、宏觀面、基本面都要面面俱到,才能保證投資後不會「關燈吃面」
最後一類是混合類產品的收益來源。混合類產品由於投資於各類資產的比例比較均衡,其各類資產的搭配方式也比較多樣,所以其主要收益來源也不盡相同。
相通的一點是,這類產品會利用資產間不同「口味」的化學反應,比如股票和債券的價格有時有一定的負相關性,從而利用這種特性搭配出的股債混合類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就可以做到比任意單一資產更符合某些投資者的要求。
如果理財產品是一道菜的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其食材構成及味道的來源,但僅僅知道這些還不夠,怎麼去做這道菜,用什麼樣的烹飪手法,又是另一個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