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吉芬效應是什麼
① 吉芬商品特徵「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怎麼解釋
它表示消費者的效用水平發生變化。替代效應是指收入不變時,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引起兩種商品相對價格變化而導致的對該種商品需求量的變化。
一種商品為低檔商品時,其價格下降的替代效應使得消費者增加對該商品的需求量,收入效應卻使得消費者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但是,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的大小不確定。
如果一種低檔商品的收入效應超過了其替代效應,從而導致該低檔商品價格下降時,其需求量相應減少,那麼,這種低檔商品就是吉芬商品。
收入效應是指在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需求量的影響。如果某種商品價格上漲,而消費者的貨幣收入不變,那麼就意味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相對於該種商品的價格上升而言在減少,購買能力在下降,從而對這種商品的需求會減少。
吉芬商品的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是它的特殊性,是吉芬在19世紀因為1845年得愛爾蘭災荒土豆價格上升需求量增加時發現的,是著名的「吉芬難題」這個是事實說明的,研究數據說明的,你可以當成定理。
(1)金融吉芬效應是什麼擴展閱讀:
下面分析「需求定律之爭」。如果其他條件都不變,則「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動關系」的說法百分百成立(鑒於各種教科書論證得很詳盡了,此不贅述)。但是,將該定律應用在實踐中,則需要考慮「其他條件」了。
一種解釋
(1)其他條件不變,則「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動關系」的描述可以被認為是鐵律;
(2)如果考慮其他條件,則價格上漲時,需求發生變化,反映在圖表上就是需求曲線的移動。上述「雨傘的需求量上升」的例子就是鐵證。
同理,土豆價格上漲,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為消費者收入較低,買不起其他食品,或者說,消費的主食因收入的限制而只好採用土豆,當土豆價格上漲時,他們預期價格還會漲,於是就去搶購了。其實,在中國短缺經濟時代,就存在商品價格上漲、百姓搶購的事實。
在搶購商品的這些事例中,也是因為存在「其他條件」在變化的因素。從以上事例看,如果剔除「其他條件」,則這些產品的需求曲線必定向右下傾斜。但考慮「其他條件」後,整條需求曲線就向右移動了,也就是說已經不是同一條需求曲線了。
而因為這個移動,需求量也就增加了,但這個增加並不是由於價格變動引起的(請注意,就每一條需求曲線而言,還是向右下傾斜的,但這同現實中出現的「價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現象在實質上並不矛盾)。當然,考慮了「其他條件」,並不等於推翻了需求定律。
② 什麼是吉芬效應
所謂「吉芬效應」,是我起的名詞,它來源於「吉芬商品」概念。吉芬商品是經濟學家吉芬(S.R.Giffen)的一個發現。按照經濟學的供求規律,商品的需求與價格之間是一種負相關關系,價格上升,需求減少,價格下降,需求增加,這種升降變化的強度可以用需求的價格彈性來表示。但是,吉芬發現,有一類商品,其需求與價格之間並不呈負相關關系,價格上漲不僅不會導致需求減少,反而使需求增加,而價格下跌反而會導致需求減少。譬如,他發現,馬鈴薯(土豆)就屬於這一類商品,其價格的上漲不僅不會使其需求量減少,反而使消費增加。為了紀念吉芬,經濟學中就把吉芬所發現的這一類違反價格彈性規律的商品稱為「吉芬商品」。
③ 簡述正常商品 低檔商品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收入效應是指在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需求量的影響。替代效應是指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響。
一、正常商品
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費的商品是正常商品。商品價格下降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都使得該商品需求量增加。
二、低檔商品
低檔商品是消費者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對該種商品的需求量的商品。低檔物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而且,在大多數的場合,收入效應的作用小於替代效應的作用。
三、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為正,收入效應為負(更大),並且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使得需求量隨價格上升而上升。某些高檔消費品,比如珠寶、字畫、古董之類等,也是一種價格與需求量同增同減的現象。
④ 吉芬商品價格提高時的收入效應、替代效應以及總效應分別是怎樣的
吉芬商品價格提高時,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收入效應也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所以總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因此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過程是:B→C即需求增加的過程,因此總效應是正的,且總效應BC是一個負的替代效應(-AB)和一個正的收入效應AC組成。
吉芬商品
是一種商品,當價格在一定幅度內上升時需求量本應下降,卻反而增加。所謂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變的情況下,當商品價格在一定幅度內上升時,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時,需求量減少,這是西方經濟學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時,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對愛爾蘭的土豆銷售情況進行研究時定義的。
⑤ 怎麼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解釋吉芬之謎
而吉芬商品的收入效應與價格呈同方向的變化,即價格上升(下降)時如果只考慮收入效應先那麼需求量就會上升(下降)。這是因為吉芬品價格下降會導致實際收入上升。但是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於:他的收入效應作用很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使得總效應與價格呈同方向的變化。
吉芬商品的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是它的特殊性,是吉芬在19世紀因為1845年得愛爾蘭災荒土豆價格上升需求量增加時發現的,是著名的「吉芬難題」這個是事實說明的,研究數據說明的,你可以當成定理。
希望能幫到你。。。。。。。。。。。。
⑥ 輕松理解經濟學術語:特里芬難題、格雷欣法則、吉芬難題
不斷地學習是作為一名合格的金融人士所必備的素養,金融小白和剛入金融行業的新人更是如此。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鍛煉自己的業務能力才可能在金融圈內混出一絲名堂。
我在此為各位準備了幾個金融、經濟方面的小知識,權當拋磚引玉,激起大家對金融興趣,希望大家能系統地學習一些金融課程,提高專業素養。
想理解好特里芬難題,首先得先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
各位初中 歷史 教科書裡面都肯定學到過布雷頓森林體系。二戰後期,美國開始構思戰後國際貨幣體系,於是召集了44個國家在美國一個叫布雷頓森林裡開始召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最終建立了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貨幣和美元保持固定匯率。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是以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的。而美國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黃金儲備,經濟實力雄厚。實際上,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初期,的確發揮了一定優勢,給各國經濟帶來了繁榮。但不久後,即有人指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先天的不足,並大膽預言了它即將「夭折」,此人便是著名金融專家特里芬。
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國主要承擔兩項責任:一是保證美元按固定官價兌換黃金,以維持各國對美元信心。二是要為國際貿易發展提供足夠的國際清償力,即美元。
各位思考一下,這兩項責任其實是矛盾的。
美元少,會導致清償力不足;美元多,又會導致出現美元的信心危機。原因在於:一方面,美國要持續不斷地向其他國家提供美元,只能讓自己的國際收支始終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補辦法就是開動印鈔機,印刷美元現鈔,結果是美元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卻意味著美國的黃金儲備不僅不能增加,反而會由於別國的兌換而減少。這樣,一邊是美元越來越多,一邊是黃金越來越少,雙向打擊,美元兌換黃金終將失去保證,布雷頓森林體系勢必會因為這兩難境地而瓦解。
以上就是特里芬難題的主要內容,主要是針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設計的矛盾提出的。實際上,布雷頓森林體系與因此難題於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結束。
金融小白沒聽過格雷欣法則,肯定聽過劣幣驅逐良幣。實際上兩者是一回事。對格雷欣法則最簡單理解就是:假設你錢包里有兩張50塊錢,一張是嶄新的,一張皺巴巴的,你肯定會先把舊的50塊錢用掉,把新的50塊錢收藏起來。
格雷欣法則是金銀雙本位制下的產物。金銀有一定的兌換比率,當金銀的市場比率與法定比率不一致時,市場比率比法定比率高的貨幣,即良幣,將逐漸減少;市場比率比法定比率低的貨幣,即劣幣,將增加。由此形成良幣退藏,劣幣充斥的現象。
其實格雷欣法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家可以仔細留意生活細節。所以說很多知識來源於生活細節。
芬難題是由英國統計學家吉芬最早發現。也是一種經濟悖論現象。
我們通常所學經濟學常識中,是不是價格上漲,需求下降,價格下降,需求上漲。但是,有時候,現實卻並非這樣,這種有悖於價格需求曲線的現象就是吉芬難題。
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歉收,因此,市場上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實際上,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被吉芬發現。在對市場進行研究後發現土豆歉收,貧困家庭比平時購買了更多的土豆,之所以土豆價格和土豆需求呈反常的正比例關系,是因為土豆價格上升,意味著窮人的實際收入變少了,人們不得不多吃土豆(人越窮,土豆吃的越多),少吃牛肉(人越窮,吃肉越少)所以土豆價格反而上升了。反之,如果土豆價格下降了,說明窮人收入增多了,就會盡量少吃土豆多吃肉,這時候,土豆需求反而下降了。
吉芬難題是一種有悖於需求曲線的例外情況,實際上,這種有悖於需求曲線的商品又被稱之為吉芬商品,如上例中的土豆。
並不是什麼商品都會產生吉芬難題中的現象,實際上吉芬商品通常是生活中需求性較強的低檔商品。吉芬難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疊加的結果。
以上三個經濟學小知識,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經濟原理很多來自於生活,當有人發現並點破的時候,其實,你會發現他們不過爾爾。
碎片化式的閱讀,不會提升專業知識能力,各位有機會還是系統學習,才能使知識更加體系化。
⑦ 什麼是吉芬現象
吉芬現象,是指一種商品,在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本應下降,卻反而增加。
「吉芬現象」是以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的名字命名而來的。
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造成農產品的價格急劇上漲,特別是土豆,當時土豆的價格已經高得可怕了,照理說東西越貴購買的人就應該越少才對。可是當時的土豆市場不是這樣的,隨著土豆價格的上升,土豆的銷量也在迅猛增長。這一反常態的現象,引起了統計學家吉芬的注意。於是,他花費時間仔細研究了這種現象,後來,他發現土豆是當時愛爾蘭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是生活的基本必要品,在那個大飢荒的年代裡,愛爾蘭人可以被迫減少肉類和奶類的消費,也不能減少土豆的消費。很多人把節約下來的錢,都用在了買土豆上。但由於土豆稀缺,而且前來消費的人群有增無減,於是,土豆的價格就只能越漲越高。對此,人們就把這種反常的現象,稱為「吉芬現象」。
對於「吉芬現象」的不正常消費,趙大媽的消費理念恐怕就不適用了。因為愛爾蘭人只有先解決了溫飽,之後才能考慮土豆的「物美價廉」。在生活中,「吉芬現象」並不少見。在股票市場里,當某一支股票持續上漲的時候,只要注意,你會發現前來購買的人就更多了,因為大家都希望能趕上「牛市」,讓自己多賺上點錢;而當某一支股票下跌的時候,前去購買的人卻減少了,因為聰明的股民都知道股票下跌,資金就容易被套住。還有,縱觀最近幾年的房地產市場,購房的價格可以說是逐年上漲,但前來購房的人卻與日俱增,而且許多沒錢的人也在想方設法購買房子,哪怕是讓自己借錢、貸款買房也願意。在出門旅遊的時侯,天降大雨,旅遊景點內困住了好多的遊客,早有準備的小商販趁機推銷自己的雨傘,傘價比各大超市和商店要高出二三倍,但小商販的生意卻比往日要紅火得多。生活中的這些現象,其實都是「吉芬現象」。
⑧ 吉芬商品是否真的違背需求定理
不違背,其實,在價格之外,偏好、收入、相關產品的價格、人口、預期都會對市場需求起重要作用,其中,預期效應有時候會帶來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現象,這是因為人們普遍有「買漲不買跌」的心理。
1、 有一種商品,違背商品的需求法則,在價格上升的時候,銷 量本該下降,可是這種商品的銷售量卻在上升,這種現象就叫吉芬效應。
2、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大災荒。當時,英國經濟學家吉芬發現一個奇怪的 現象,雖然土豆的價格在飢荒中急劇上漲,但愛爾蘭地區的農民反而增加了對 土豆的消費,我們知道,根據需求法則,物價的上漲會導致消費的減少,顯然, 愛爾蘭土豆消費與需求法則相悖,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吉芬,就把他發現的這種價格越高銷量就越高的現象叫做吉芬現象,或叫吉芬效應,像當時的土豆這樣的商品,人們把它叫做「吉芬商品」,其特點違背需求法 則,在其他因素不改變的情況下,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 時,需求量減少, 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後來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 《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_吉芬的看 法,從而使得「吉芬商品」這一名詞流傳下來。馬歇爾指出,在需求法則之下, 有兩種效應在起作用,一種是替代效應,即一種商品價格提高後,消費者便會少 買它而去購買可替代它的其他商品,這是需求效應之所以發生的內在機理,但是當時蘇格蘭地區的肉和乳酪價格更高,以致替代效應無法發揮作用。
3.一種是收入 效應,即收人的減少使得人們盡量多買低檔商品,在1845年的愛爾蘭,土豆是一 種低檔商品,但因為土豆價格上升,使得消費者變窮了,為了防止土豆再漲價, 只得繼續多多購買土豆,收入效應又使消費者想少買高價商品(肉)而多買低檔 商品(土豆)。 這樣,便形成了兩個反方向的效應,最終,因為收人效應如此之 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類似的商品還有下雨天的雨傘、股市中上漲的股票、價格狂漲的商品房, 等等。
這樣說來,「吉芬商品」是客觀存在的,經濟學中的需求法則在此失靈,其實,仔細考察,發現情況並非如此,需求定律的定義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 需求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動關系」,這里其他條件變化了,飢荒中愛爾蘭土 豆價漲量升,因為肉和乳酪價格更高,替代效應不起作用;雨傘漲價賣得反而 多,因為天下雨使雨傘需求大增;房價股價追漲殺跌,是因為人們對投資品的 預期變了,認為它們還會漲,從這一點上說,「吉芬現象」並不違背需求定律。
事實上,商品分為兩類,一類是消費品,一類是具有投資屬性的商品。通 常情況下,普通消費商品輕易不會出現「吉芬效應」,因為它只是滿足人們的消 費,很少牽涉人們對收益的預期。
4、而具有投資屬性的商品則不然,任何一種投 資品,人們購買時更看重的是將來的價格,也就是其升值預期。 故而,應該把 這種商品列為投資品,不該把它視為消費品,因此也不要用需求法則來評估它。
⑨ 經濟學效應的概念是什麼
經濟學效應是指某人在近期內重復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麼,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1,常見的經濟效應:
1)口紅效應「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2)吉芬效應:吉芬效應(Giffen effect)又稱「吉反論」(Giilenparadox)。由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吉芬(R,Giffen,1837一1910)提出的一種對需求理論的例外情況。即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並不隨該商品價格的降低而增加,也不隨該商品價格的提高而減少。
3)邊際效應: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
⑩ 微觀經濟學中低檔物品與吉芬物品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兩者之間沒有區別。
吉芬物品指的就是低檔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種特殊的低檔物品。作為低檔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而收入效應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收入效應的作用很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使總效應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線呈現出向右上方傾斜的特殊情況的原因。
對於低檔物品來說,收入效應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而且,在大多數場合,替代效應的作用大於收入效應,所以,總效用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相應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低檔物品的一個例子是搭乘公共汽車。隨著你收入減少,你不大可能買汽車或乘計程車,而是更可能坐公共汽車。
提高利率不一定使人們儲蓄更多,因為收入效應可能抵消替代效應。
(10)金融吉芬效應是什麼擴展閱讀:
吉芬物品的相關介紹:
1、吉芬效應:英國經濟學家吉芬針對某些產品「價格升銷量大、價格降銷量小」的現象,得出某些情況下出現的「買漲不買落,買貴不買賤」的消費心理。通常也是商家投機滿足顧客虛榮心的一種手段。
2、案例說明:例如,消費者需要購買肉和土豆。此時土豆價格上升,人們相對變窮了。然而,由於土豆是人們必需的食物,並且它相對肉來說是低檔品,因此土豆的價格上升會產生很強的收入效應,而人們對於生活水平下降的反映是削減奢侈品——肉,從而更多的購買土豆這種主食。
因此,可以認為土豆的價格上升實際引起了土豆需求量的增加。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是由無差異曲線在價格變化的情況下做收入補償線來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