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基金都抱團到哪裡了
1. 年後調整行情開始,基金抱團股成為「重災區」,對中國會造成什麼影響
今年上半年基金整體態勢發展不太順利,各大基金紛紛出現抱團資產全線崩跌。在牛年的第一天,茅台在基金市場崩了。基金抱團的背後也彰顯出中國的股市在融資和股權質押兩個方面持續著高風險,價格作為市場博弈的最終結果,很難去平衡。今年整體的局面是抱團的資產大部分都崩跌了,而個股卻大有希望存活著。而從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看出,下跌背後板塊輪動和風向在出現變化,市場的結構行情也在發生著轉變,向上的空間有限,指數基金在區間內呈現波動趨勢。未來的經濟在行業發展上會有所調整。
2021年在供給和需求側同時擴充的階段,盡管全球流動性邊際變化並沒有那麼顯著,不過供需的進一步放大會帶來周期品漲價,短時間之內,我國的股市行情還是會呈現出結構型,市場估值始終緊隨著需求的變化在變動,經濟越來越好才能帶動基金市場的活躍。2021年中國基金市場的走向該何去何從,一切還是要交給時間去決定的。
2. 所謂大盤績優股炒到市盈率200倍正常嗎基金抱團往何處去
績優股是指那些業績穩定市盈率在20倍左右的股票。如果一隻股票200市盈率,那就不是績優股了,如果成長性跟不上,股價必將持續下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永遠的抱團。
3. 基金抱團股行情全面回歸,你會選擇購買基金嗎
我會選擇買基金。因為從2010一2013年開始投資主動管理型基金,那幾年投資基金喜歡追漲殺跌,經常在高點加倉,低點割肉止損,沒賺什麼錢。後來記得2014年嘉實基金邀請了台灣著名的基金“定投教母”蕭碧燕老師來廣州演講,剛好參加她的講座,之後對基金定投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至今我投資基金都是通過基金定投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
從2014年開始在嘉實基金官網做基金定投,每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15%左右,優質基金確實能實實在在為投資者賺得回報!
一、投資基金要在耐心,一般基金經理變更或者基金公司管理層有變動我才會選擇賣出,基金經理穩定的話我通常持有的基金期限一般1年到3年左右,有的甚至持有5年。因為股市波動很大,長期看股市走勢都是向上走,持有優質的基金越久,盈利的概率越大。
四、財不入急門,投資基金不要老想著一夜暴富,是不現實的。財富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聚沙成塔。基金投資長期看在年化10%一15%左右比較正常,年化15%一20%需要判斷低買高賣,年化20%以上則需要精準擇時。所以做基金投資只要保持在年化15%左右的收益我非常滿了。
4. 多支公募基金開始限購,資金抱團潮要過去了嗎
基金限購主要是因為基金經理為了保持基金的收益,所以才控制基金的規模。近日,多隻公募基金發布了限購的公告,以往最高10萬的限額,調整到了5000元左右。有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經理這種做法,主要是穩住基金的規模,因為近期基金投資比較火熱,不少資金快速流入流入基金,所以基金希望控制規模,避免基金資金出現大幅的波動。例如,明星基金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型基金就將基金限額調整為5000元,每日每位投資者最高只能投資5000元左右。據悉該基金經理張坤,近日剛剛成為首位管理基金規模超過千億的基金經理,這也是中國基金史上第一位管理資金超千億的基金經理。
5. 如何看待現在基金抱團的情況
現在基金抱團的情況,有點跑偏。如果走到極端的話,市場也一定會做出修正。
6. 大盤震盪築底、基金抱團回落,投資者是遭遇殺豬盤了嗎
我覺得不能把這種行情理解為殺豬盤,而且A股市場也不可能出現殺豬盤。
有些小夥伴可能會把自己投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所謂的幕後操作,其實這樣的操作只不過是很多人幻想出來的東西,投資本來就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情,很多人可能會低估投資者給自己帶來的風險,所以他們會把原因怪罪於所謂的市場行情。
目前的行情是怎麼回事?
在A股的行情經過了一年半以來的大幅上漲以後,現在的A股已經回撤了15%左右,並且一直在震盪當中。這只不過才震盪了一個多月,有些人就已經覺得自己遭遇到了殺豬盤了,我覺得這種投資者其實也沒有必要在投資者市場就玩下去了。如果再玩下去的話,這些投資者恨不得要說自己上當受騙了。
7. 科大訊飛閃崩,基金抱團股是真的要散夥了嗎
短期內抱團股可能會有松動,但不太可能直接解散。最新一個交易日內,A股AI龍頭科大訊飛出現股價閃崩,短時間內就出現了一個跌停,其市值也跌倒了一千億人民幣以下,而不僅僅是科大訊飛,其他被基金經理抱團重倉的白馬股歌爾股份和上海機場,也出現了跌停。有投資人士懷疑,可能是部分抱團基金經理理念出現分歧,所以開始減倉,機構抱團現象可能出現瓦解。不過事情似乎沒有那麼簡單,科大訊飛出現閃崩之後,多家機構依然表示,科大訊飛在多個領域具備優勢,並且已經開始了規模化的增長,未來業績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所以維持其“買入”的級別。
8. 基金抱團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如何看待
之前一直有粉絲留言提問,很多基金持倉的股票重合度非常高,真的存在基金經理抱團的現象嗎?如果有的話,該如何利用這一特點,輔助我們來判斷板塊投資價值呢?正好我近期看了一個節目,是聊相關話題的,對我有不小的啟發,這篇文章我就來說說我的看法。
聊一聊基金經理抱團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如何挑選基金,如何進行投資。文章內容較長,內容也比較雜,但是干貨的內容比較多,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看一遍沒有完全理解,建議收藏多看幾遍。
我挑選了一些成立時間足夠久的基金,回顧基金歷史持倉可以發現,抱團現象並不是如今特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的現象,畢竟這是公募基金運作流程,以及投研機製造就的必然結果。
早在幾年前基金公司也同樣在抱團金融地產、鋼鐵、煤炭、有色等板塊,這些板塊也確實是當時成長性最好,最賺錢的幾個優秀板塊,你可以說這是時代的選擇,也可以說這是專業的力量,讓基金公司選出了當時最優秀的板塊。
如今,隨著時代以及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板塊出現輪動,原本高速成長的幾個傳統行業已經過了成長期,白酒、消費、醫療、新能車以及互聯網就接過了接力棒。
一旦經濟大環境、經濟結構發生改變,機構關注的板塊也會發生改變。沒有哪個行業能永遠強勢,永遠保持高速增長,機構能放棄金融地產轉而「抱團」白酒,當白酒失去高成長性時,機構一樣會放棄白酒板塊轉而「抱團」其他板塊。
所以我想說的是,我們首先應該順應歷史潮流和趨勢,精選出最符合時代潮流的板塊,如今白酒、消費、新能車等就是趨勢所在,不要逆趨勢去投資;然而我們也不能對某個行業或板塊過分痴迷,沒必要天真的認為白酒會永遠高速增長下去,保持理性思考,同時保持對這些明星基金重倉行業的關注,當行業基本面發生改變,或者行業出現過熱現象時,也要及時改變,做到順勢而為。
最後說一個題外話,這一點是我非常想聊的一個話題,今天一起說了吧:
我發現很多投資者真的是對估值存在不小的誤解。很多剛開始接觸基金的投資者,都存在過分迷戀估值的情況,總是刻板地覺得低估才值得買入,高估就不值得投資;也有人會刻板地認為低估就代表絕對的安全,高估就意味著絕對的危險。所以很多人的選擇邏輯是優先選擇低估的行業或者指數,高估的行業或者指數堅決不碰。然後最後卻發現低估的一直跌一直低估,高估的一直漲一直高估,最後直接迷茫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投資誤區,首先估值只能作為參考,只能代表相比這個指數本身或者行業本身,目前的價格是便宜還是貴,把每個指數地估值放在一起比較高低,也就是橫向比較意義不大。
例如滬深300高估,只能代表相比指數本身,目前的價格相對貴一些;中證紅利低估,只能代表相對自身,它目前的價格相對便宜;我們不能說滬深300就比中證紅利更貴,就比中證紅利更危險,實際上在我看來,危險程度相差並不大,因為一旦滬深300開始持續下跌行情,中證紅利也難獨善其身,大概率還是會跟著跌的。
我認為正確的投資邏輯應該是:首先精選出優秀的行業或者指數,例如主要消費、中證白酒、中證醫療、CS新能車、滬深300、創業板50等等,先對行業或指數進行篩選,只選出那些長期表現相對優秀的作為投資備選。隨後根據估值的高低來判斷該指數目前是相對便宜還是貴,再進一步決定目前該投入還是觀望,還是只部分投入。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先精選出優秀的指數或者行業,然後在相對低估時提前布局,相對高估時及時減倉降低風險鎖定收益;而不是先判斷高估還是低估,然後在不考慮指數是否優秀,是否值得投資的請款下,單純因為低估就買入一些並不優秀的指數或者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