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指數基金發現投資機會
㈠ 我們究竟該如何正確的選擇指數基金呢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今年以來滬深300指數漲幅24.49%。如將其看作一隻基金,與同期市場850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相比,它戰勝了三分之二的基金,擊敗了80%的個股。對於投資者關心的如何捕捉此類機會的問題,陳正憲表示,可通過適當的指數投資來分享市場收益。
陳正憲指出,指數基金通常是跟蹤一個確定的指數,以跟蹤滬深300的指數基金為例,通過完全復制指數的方法,精確跟蹤指數,基金經理就像是工程師,努力實現誤差的最小化;與此相對應的是主動管理型基金,以戰勝指數為投資目標,其管理風格往往是把握時機,精選個股,其基金經理比較像藝術家。
從兩者的特徵來看,主動基金尋求跑贏市場,其管理成本比較高,適合期限較短的投資;而指數基金尋求市場的平均回報,成本比較低,投資期限以中長期為宜。陳正憲建議投資者,在實際投資中可把指數基金和主動基金結合起來,無論是將指數基金作為核心,搭配主題性質的主動管理基金,還是完全相反,都可以在投資組合中拿出一定的位置和部分的比例來配置指數基金,來爭取長期的穩定回報。
確定好了大類資產,但在面對同樣指數對應的不同基金產品時,往往令投資者難以抉擇,對此陳正憲建議投資者從三方面進行篩選。一是看投資經驗和實力,投資經驗豐富,實力強大的專業投資者往往脫穎而出,無論市場處於上漲下跌趨勢,亦或者是振盪行情,都可實現較小跟蹤誤差;二是看市場的一致認可,包括長期穩健的績效,管理規模較大,頻繁榮獲含金量高的榮譽資質,例如金牛基金獎等,通常會有不錯的表現;三是看歷史數據,由於指數基金力求縮小跟蹤誤差,因此基金收益走勢與對應指數的偏離度越小越好。
㈡ 指數基金的好壞優劣怎麼看,如何挑選
指數基金(Index
Fund),顧名思義就是以特定指數(如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日經225指數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通常而言,指數基金以減小跟蹤誤差為目的,使投資組合的變動趨勢與標的指數相一致,以取得與標的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率。
指數基金優點:
1、受人為因素影響很小。
2、費率低。一般股票型基金申購和贖回費率是1-1.5%,而指數基金是0.5-1.2%。
3、被動跟蹤指數個人理財計算器,非常直觀。也適合短期波段操作。
4、長期投資風險小、回報優。
指數基金缺點:
1、波動太大。對於短線操作來說,風險很大。
2、領漲但不抗跌。在任何市場下,指數基金都是高倉位的,無法通過基金經理的操作來規避股市的風險。
3、基金贖回的風險。如果想提前退出,要在低位賣出,容易虧損。
4、基金定投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效果差異很大。
㈢ 如何選擇好的指數基金用哪些指標來判斷
一、關注基金所跟蹤的指數
投資者在指數型基金的投資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基金的跟蹤指數問題,選擇指數基金需要關注基金所跟蹤的指數是否值得選擇,指數的標的范圍不能過小。
一般講,大的指數比較穩定一點,因為標的范圍比較廣的指數,市場代表性好一點,長期表現會更平均一點。
據統計,從2004年6月30日至今,表現最好的指數是深證100指數,漲幅超過450%,第二名是中證100指數,漲幅接近430%,其次是滬深300指數,漲幅超過380%。今年以來漲幅排名前三名的,則為深證100指數、滬深300指數和中標300指數,基本上都是成份股范圍比較廣的指數基金錶現比較出色。
二、關注指數型基金的增強型與普通型
除所跟蹤的指數外,投資者還應判斷,是應該配置普通指數基金還是增強型的指數基金。馬永諳表示,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選擇應有所不同。目前的市場環境中, A股市場還不是完全有效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中,增強型基金的表現可能比較好,但是,把眼光放遠一些,普通指數型基金則可能會最終跑贏增強型基金。
據了解,在現有的指數基金中,一種是普通的指數基金,以有效地跟蹤基準指數為投資目標,其中以ETF的擬合度最高。
另一種是增強型指數基金,這種基金是在純粹的指數化投資的基礎上,根據股票市場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如長盛中信全債、銀華-道瓊斯88、萬家公用事業。
三、選跟蹤誤差小的基金
評價指數基金及其基金經理,不能過分看重短期業績,而應將跟蹤誤差當作重要指標。某指數基金取得超出跟蹤指數20%的業績,實際只能算是一隻主動性股票基金,而不能將其看做是被動性指數基金。只有既能較好地控制跟蹤誤差范圍又能取得超越標的指數業績的,才當屬優秀的指數基金。
四、選指數基金開發和管理能力強的基金公司
選指數基金開發和管理能力強的基金公司。指數基金盡管屬於被動投資,但選擇指數標的、降低跟蹤誤差、減少交易操作等,仍需要基金管理公司有較強的管理能力。目前,國內已有十幾家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了指數基金。
其中易方達、華夏、嘉實、鵬華等基金公司的指數基金錶現優異,顯示了公司在指數基金的穩定回報方面具有較強能力。
五、費率的比較
指數型基金是非職業的長期投資者的首選投資對象,尤其適合教育基金、養老金等投資目標。通常,從長期來看,只有20%左右的主動投資型基金的收益率能夠超過指數型基金,其中又只有10%左右的主動投資型基金能夠比指數型基金的收益率多1%,而比指數型基金的投資收益率高3%以上的主動投資型基金還不到全部股票型基金的0.5%。這是因為指數型基金是充分分散投資的結果,具有高容錯性和適應性,而且由於採取被動投資策略,指數基金的換手率很低,交易費用、管理費用和託管費用都比主動投資型基金要低得多。
㈣ 關於指數基金怎麼看
您好,您購買的這只基金000051是華夏滬深300指數ETF聯接基金。該基金主要通過交易所買賣或申購贖回的方式投資於目標ETF的份額,同時將綜合目標ETF的流動性、折溢價率、標的指數成份股流動性等因素分析,對投資組合進行監控和調整,密切跟蹤標的指數。通俗點說這只基金是將510330華夏滬深300指數ETF作為目標ETF,是ETF的聯接基金。這里還有個ETF基金的概念,ETF=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場內交易型基金),510330是可在交易所場內交易的基金。它的價格是隨行就市的,而您投資的000051是直接跟蹤510330ETF基金凈值,間接跟蹤滬深300指數。
再舉個例子說明,周五3月15日滬深300指數微漲0.22%, 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追蹤的華夏滬深300指數ETF基金510330凈值上漲了0.26%,緊密跟蹤510330的000051凈值上漲了0.27%,兩只基金都緊密跟蹤指數並有著可接受的誤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您只要關注滬深300指數的漲跌就可以把握000051的凈值波動了。您可以將滬深300指數定製為您的自選股,通過東方財富通、同花順等手機或電腦軟體實時獲得滬深300指數。
在這里提醒您,如果您想頻繁操作指數型基金,建議您開立A股賬戶直接入場炒作ETF基金。這樣手續費比較便宜,也可以把握住時時獲利的機會。象持有000051這種ETF聯接基金,您只需大概掌握大市的走向和趨勢即可,不要頻繁操作,否則申贖手續費很高,有時使您的套利操作變得得不償失了。
如有任何問題可隨時追問我,如滿意望採納,多謝!
㈤ 如何投資指數型基金
基金的投資是金融理財一個比較常用的工具,它既不會像股票市場、期貨市場一樣風險過大,也不會如銀行存款一樣收益穩定但是數目卻十分可憐。
因此,基金投資是很多理財者關注的重點,不同的基金投資具有不同的特點,而相對來說更適合於指數型基金的投資方式則是定投。
指數型基金是什麼?指數型基金是以特定的指數為標的指數,並把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
因此綜合了指數基金的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定投才是最適合指數基金的投資方法。抓准暴跌之後的機會,選擇在暴跌之後定期投資一段時間等到牛市的時候擇時賣出。
㈥ 指數基金如何選出好的
1.市盈率盈利越穩定的品種,,價格波動與市盈率的關聯就越大。大部分寬基指數盈利要比其成份股穩定得多,適合用市盈率來衡量價值。以滬深300 ( 000300 )為例,從2005年4月8日發布以來該指數市盈率一直在5至50間波動,如圖所示。
對滬深300、上證50、 恆生、H股指數這些寬基指數擁有一個簡單明了的判別方法,就可以以歷史估值作為參照,看看目前估值在歷史,上處於什麼階段,以此作為參考幫助自己買入或者賣出。當然,不同規模的寬基指數市盈率分布有所不同,須結合不同的歷史數據加以判別。
2.盈利。
(1 )選行業指數看前景
一個經濟增長快速的國家整體上市公司盈利增速長期看在8%~10%,如必需消費、醫葯等行業盈利穩定、成長較快、自由現金流。
(2)選寬基指數看細節
不同的寬基指數選取成份股不同,指數表現也呈現出差異化。這時我們需要深入細節,從行業構成進行進一步了解。
3看基金公司實力。投資者在選擇指數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公司指數的管理團隊的整體實力、對指數投資的重視程度、歷史上指數類產品的運作績效和風險控制水平等。一般老牌的基金公司,經歷過各種市場風格的洗禮,會更有公信度。關於優秀的團隊,對應看組織結構和基金經理情況。基金公司的團隊成員是基金公司的軟實力,除要看明星經理以外,還要關注基金公司研究人員的數量、經驗、穩定性及專業知識結構。
經過一番比較之後,我們便可以了解各大公司對指數基金是否重視、規模如何等詳細情況了。
4比價格。
(1)託管費率
基金龐大的資產,不是直接放在基金公司的,一般在第三方託管,例如xx大型銀行(基金公司經常吐槽自己其實是給銀行打工的~),這個錢需要交給託管方,普通指數基金的託管費率一般在0.1%,分級指數基金的託管費率一般在0.2%。
㈦ 如何查看指數基金
在愛基金首頁點擊「收益排行」選擇指數型,就能查看指數型基金
㈧ 怎麼看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是以特定的指數為標的指數[1],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1]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1]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目前市面上比較主流的標的指數有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等。[1]投資服務機構PortfolioSolutions和Betterment曾經發布研究報告,分析持有10種資產的投資組合在1997年至2012年間的表現。結果發現,指數基金投資在82%到90%的情況下,表現好於主動管理投資。
選擇標准
指數型基金
市場的指數基金越來越多,選擇指數基金的難度越來越大,投資者在選擇指數基金時最需要重視的有兩點:一方面選擇跟蹤成長性較好的指數的基金,找到這樣的指數的難度不亞於選股票;另一方面是選擇投資跟蹤誤差較小的指數基金,跟蹤誤差越小的基金,表明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越強,投資者更能實現獲得指數收益率的目標。
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4月底,境內基金市場上有標准指數基金133隻,增強型指數基金24隻,可謂盛況空前。面對眾多的指數基金,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呢?
1、關注基金公司實力--基金為先
在選擇任何基金時,基金公司實力都應該是投資者關注的首要因素,指數基金也不例外。雖然指數基金屬於被動式投資,運作較為簡單,但跟蹤標的指數同樣是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精密的計算和嚴謹的操作流程。實力較強的基金公司,往往能夠更加緊密地進行跟蹤標的指數。
2、關注基金費用--成本制勝
相對於主動管理型基金,指數基金的優勢之一就是費用低廉,但不同指數基金費用"低廉"的程度卻有所不同,盡量減少投資成本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應注意的是,較低的費用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基金的良好收益,切勿片面追求較低費用而盲目選擇指數基金。
3、關注標的指數--重中之重
指數基金的核心在於其跟蹤的指數,因此挑選指數基金時,了解其所對應的市場尤為重要。此外,投資者還可以通過投資不同的指數基金,來達到資產配置的目的。
當前境內市場的指數種類繁多,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指數覆蓋的市場范圍不同,其風險收益特徵也不同,如上證180和深證100指數,分別反映滬深兩市的情況;中證100和中小板指數,則分別反映滬深兩市大盤藍籌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情況;甚至隨著跨境ETF的推出,同時選擇滬深300指數基金與投資海外市場指數的基金,也是很好的資產配置方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的作用。
㈨ 如何挑選指數型基金
挑選指數型基金要看你的需求,大致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用於存量資金,即固定的如20萬塊的理財需求,另一份是用於增量資金,如每月工資的理財需求。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方法,適合不同的人,如果你是存量資金,那我不建議定投,更加適合資產配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挑選指數型基金。
總體來說,第一個是衡量指數基金的收益是不是追得上指數,第二個則是衡量指數基金的走勢是不是貼得上指數。
㈩ 如何在基金重倉股中尋找投資機會 (2)
基金重倉股從總體來說,投資價值無疑是較高的。需要注意的是,基金投資是組合投資,追求的是整個組合的收益,所以單就某一隻基金重倉股來說,並不一定可以為投資者帶來高回報。
如果投資者碰巧持有了基金重倉股,那並不是壞事,說明該投資者的選股思路和機構投資者有一定契合,實際上對一般投資者來說,應該還是基金重倉股更有利於給投資者帶來安全穩定的收益,畢竟基金重倉股都是經過基金研究和投資人員專業篩選的。總勝過盲目地選擇一隻基本面經不起推敲的冷門股。
投資前加入自己判斷 應該說基金重倉持有的股票都是一些質地比較好的品種。不過,基金重倉持有的股票,在信息披露的時間上是有滯後的。待公之於眾的時候,基金可能已經調倉了。同時,基金如果發現了更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就會對股票組合作相應的調整。基金減持某股票並不意味著它的業績不好,可能只是它的估值不具有吸引力,也許在二季度基金又會增持該股票。另外,基金有時也有可能發生誤判,故投資者投資基金重倉股還得加入自己的判斷。
所以,應當有選擇地對待基金重倉股。有些基金重倉股是人人都看好的白馬,質地優良。
下半年重倉股會有表現 很多投資者「看不上」基金重倉股的原因也很正常。今年一季度,低素質股票的大幅上漲是市場中最大的看點,市場中有超過700家公司的股價在年內實現了翻倍,基金重倉股明顯表現不如上述的低素質股票。不過,基金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沒有錯,這是一條符合邏輯與客觀規律之路,堅信市場最終會回歸本原,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會知道誰在裸泳。下半年,藍籌股待2007年業績漸趨明朗之後,仍具備上行空間,就全年來看,基金仍有極大可能跑贏指數。畢竟,基金重倉股是經過了基金公司的重點調研後,作為重點投資的品種,普通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長期跟蹤。 (張煒 整理)
(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