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基金為什麼有的五個評委
❶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歷史背景
2004年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10周年。在科研工作者心目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仍然享有很高的聲譽。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基金的金額上,之所以保持這么強的生命力,還因為這項基金有著非常嚴格的評審制度,能夠獲得這項基金資助,就意味著申請者的學術水平得到了同行的承認。
作為這項基金的歷史「見證人」,日前,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教授向記者詳細敘述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時的具體情況 。 陳章良回憶:「1994年春節前夕,我接到通知,要我到中南海參加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主持召開的科技界部分專家討論修改政府工作報告的座談會。會上被邀請發言的還有楊樂等5位中青年科學家,每人發言10分鍾。也可能因為我最年輕,因此只給了我5分鍾。」
90年代初,我國科研隊伍狀況令人擔憂,人才老化、後繼乏人問題相當嚴重。那時,科研一線的學科帶頭人的年齡基本上都在50歲以上。據統計,1992年,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平均年齡為53歲,全國高校的教授中56歲以上的佔80%。科技人才面臨「青黃不接」的形勢,令科技界很多專家憂心忡忡。
陳章良回憶說:「當時不僅人才老化問題嚴重,而且人才引進也很困難。不少學有所成的海外留學人員也考慮返回祖國工作,但是,他們最為擔心的是國內的科研經費不能得到保障。」
那天,在中南海的發言中,陳章良是這樣說的:「我們應該借鑒美國的一些做法,例如,美國用總統基金資助傑出青年科學家,並邀請他們到白宮做客。我們是否每年也能從總理基金中拿出5000萬元人民幣,資助100位海外留學的青年學者回國效力?可以的話,10年之後,就有1000位年輕的科學家得到資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可能從他們中產生。」
年輕人的這番話把大家逗樂了。因為當時國家基金面上項目每年資助的經費只有2萬~3萬元,大家認為陳章良的建議有點不切合實際。
李鵬也笑了,他說:「我的總理基金並沒有多少錢,大家卻都盯上了 。」 很快就是元宵節,陳章良應邀參加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的元宵節招待會,李鵬一見陳章良就對他說:「我認為你提的建議可行,盡快寫一個報告交給科委(科技部),不要太長,有兩頁紙就可以。」
經多方共同努力,大約是1994年3月初,李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呈遞的報告上作出批示,批准劃撥專款,設立這項支持青年科學家的基金,定名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負責管理,宗旨是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當年,49位青年學者獲得了該基金的資助。陳章良也應邀擔任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第一屆評委。
陳章良說,在評審過程中,專家們重在考察申請者以往的工作業績、科學素養以及學風和學術道德,是否具有創新研究能力,並實施異議期制度,整個評審過程充分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使該項基金始終保持著良好聲譽 。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申請當年1月1日未滿45周歲[1971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
(3)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
(4)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
(5)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6)與境外單位沒有正式聘用關系;
(7)保證資助期內每年在依託單位從事研究工作的時間在9個月以上。
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華人青年學者,符合上述2至7條件的,可以申請。正在博士後工作站內從事研究、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的人員不得申請;獲得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不得再次申請。 (1)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考察申請人本人的學術水平及創新潛力,撰寫申請書時不填寫「主要參加者」;
(2)申請書摘要部分填寫申請人的「主要學術成績」;
(3) 申請書項目名稱欄目填寫「研究領域」,而不是具體的研究課題名稱;
(4)申請書中關於論文被收錄與引用情況僅需提供統計表 。
❷ 青年基金申請難度大嗎
青年基金的申請難度較大,需要自身擁有過硬的實力基礎。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科學基金資助范圍內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特別注重培養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激勵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的創新思維,培育基礎研究後繼人才。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1)具有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或者具有博士學位,或者有2名與其研究領域相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的科學技術人員推薦:(3)申請當年1月1日男性未滿35周歲1985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女性未滿40周歲[1980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
符合上述條件的在職攻讀博士研究生學位的人員,經過導師同意可以通過其受聘單位申請。作為負責人正在承擔或者承擔過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包括資助期限1年的小額探索項目以及被終止或撤銷的項目)不得作為申請人再次申請。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重點評價申請人本人的創新潛力。申請人應當按照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期限為3年。僅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在站時間靈活選擇資助期限,不超過3年,獲資助後不得變更依託單位。
拓展資料: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吸引海外人才,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該基金資助全職在中國內地工作的優秀華人青年學者從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工作。本基金所指的中國內地,系指中國除港、 澳、台地區之外的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每年受理一次。
❸ 自然青年基金上會後的通過率是多少為什麼
前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會的標准還有審判的流程,相信有很多的青少年和社會網友們都是比較關心的,現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商會已經在醫學部進行了,那麼它的通過率是多少呢?
這次便宜的重點就是決定哪些項目有一場哪些項目應該得到資助,一般來說,就按照每個類別劃分地域進行評價,每一個區域指定一位專家進行負責,專家拿到這個項目的申請書和評審意見,然後進行思考決定是否對他進行通過。
❹ 青年基金有幾個函評專家
有三位的,比如化學學部
也有五位的,
好像五位的學部比較多。
❺ 青年基金為什麼會有5個評審意見
一般需要對創新程度、研究方案、研究基儲經費預算等幾方面的問題進行評價。出於社會監督和公眾透明原則,公益執行方需要定期向基金會或上級公益組織定期公布銷售量,同樣,在捐贈協議中,對捐贈人和銷量統計進行監督,在雙方合作的內容中充分明確了彼此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合作的內容更加規范化。
拓展資料:
對公益的評價
以下9點是對公益的評價:
談到公益,大家就都會想到團體活動,想到農夫山泉的「一分錢」活動,這就是一種務實的做法,雖然少,但是能聚沙成塔,以小見多,較適用於大企業。
公益是一種善舉,它應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一個准確性的投入,它起到的作用是起不了一些波瀾的。
過去,對於企業的公益行為都是粗放型的,或是企業方投入一筆錢活動就結束了。
現在,出於社會監督和公眾透明的原則,公益執行方需要定期向基金會或上級公益組織定期公布銷售量,同樣,在捐贈協議中,對捐贈人和銷量統計進行監督,在雙方合作的內容中充分明確了彼此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合作的內容更加規范化。
現代公益和傳統慈善比較,有四個非常鮮明的特徵,即它的理性化,組織化,職業化和專業化。
由此可見,公益的精準性能打造更好的品牌社會形象。
因此,要值得指出的是,企業若想從事公益,一定要明白企業要做什麼?或者是說企業方想在公益中的定位是什麼,做事,做成事,做成正確的事。
公益不是一次性行為,它是企業的持續性行為,若是企業方沒有把公益項目做為公司成長的規劃的話,這種公益就是作秀。
營銷與公益,公益是要大於營銷的,一旦營銷過多的大於公益,公益的意義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延伸了。
公益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就是企業壯大發展的一一個重要標志,它需要整合全方位的資源,這一點是小企業不能具備的,因此,一些小企業想藉助公益上位的炒作做法是不可取的,沒有實力,不要做公益。否定只會是舉步艱難,或是一家在唱獨獨角戲,或是影響力甚微。成功的公益不能只是單單是由公司牽頭,帶動合作夥伴,員工,渠道商,供應商一起做慈善,而是要通過企業的影響力。
影響和整合社會的資源做成公益產業鏈,那麼建立是一個系統化的平台,發展型公益模式,在這個理性的平台上,企業可以在多個方面助力慈善。
只有,社會的公益事業的普及和推廣化,才會更好的推動社會人文環境的健康發展。
❻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的評審與批准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程序包括同行專家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
(1)通訊評審:由5名以上同行專家進行評審,每份申請的有效評審意見不少於5份。
(2)會議評審:會議評審專家為9人以上,參加會議評審的項目申請人應當到會答辯。會議評審專家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表決,贊成票過半數的為建議資助項目。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由自然科學基金委委務會議審議批准。
❼ 青年基金上會條件幾個A
未知。一般情況下,青年基金,一般有三個評審專家,3.6分可以上會,上會必須有A,而且是越多越好,具體有多少無從可知。
❽ 評審專家最多可以讓幾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過
一般給專家一個比例,青年基金是40%,面上30%,至於有幾個通過要看專家要評幾個。通過了還要到分會去討論的,在此比例的基礎上大概還要打個五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