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化20基金經理有多少
Ⅰ 最牛基金經理前十名
以2019年為例: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2019年業績排名前十位的主動權益基金,共涉及劉格菘、胡宜斌、劉輝、郭斐、鄭巍山、王創練、蔡嵩松以及肖瑞瑾8位基金經理。
其中,劉格菘、胡宜斌、劉輝三位基金經理管理的5隻基金在2019年的收益翻倍。
巧合的是,胡宜斌、劉輝、郭斐、鄭巍山、王創練、蔡嵩松6位基金經理均有券商工作背景。
從投資風格來看,前述8位基金經理中,僅有銀華內需精選的基金經理劉輝,以及共同管理諾安成長的兩位基金經理王創練、蔡嵩松的投資風格為平衡型。
其餘的劉格菘、胡宜斌、郭斐、鄭巍山以及肖瑞瑾5位基金經理均為成長型。
科技股火熱,成長型基金經理大勝或許也是必然表現。
2019年,郭斐管理的交銀成長30、交銀經濟新動力(310328)兩只基金的業績分別為99.88%、99.78%,排名第6、7位。
(1)5年化20基金經理有多少擴展閱讀
2018年度十佳基金經理(排名不分先後)
1、肖祖星:眾智基金,管理期貨收益為33.34%;
2、羅山:廣金美好,組合基金收益27.81%;
3、李靖:進化論資產,相對價值收益為28.58%;
4、司維:橫琴均成資產,管理期貨收益為43.56%;
5、文瀟:弘源泰平資管,管理期貨收益為25.70%;
6、楊文敏:潮金投資,股票策略收益為131.85%;
7、陳耀州:量道投資,管理期貨收益為43.59%;
8、崔颯:御瀾資產,股票策略收益為15.98%;
9、劉錫斌:廣東宏錫基金,管理期貨收益為14.14%;
10、王安琪:越秀鯤鵬,固定收益為10.58%。
Ⅱ 值得收藏的名單:年化收益超過20%的基金經理2020版
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尤其是主動型基金。截止2020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全市場共有過4022位基金經理。目前在任基金經理共有2146位,擔任基金經理的時間平均4年左右。
由於公認的優秀線為年化回報20%以上(例如世界頂級投資家巴菲特63年年化收益20%以上),歷時7天,迦南一共從這幾千名基金經理中篩選出所有年化回報超過20%的,分享給大家,供投資參考。
1、算術平均年化回報率
很多小夥伴肯定都明白年化回報率(或叫年化收益率),無非是將基金的回報率(一般為長期)折算成年回報率。
一般用公式:年化收益率=(投資內收益/本金)÷(投資天數/365)×100%
那麼什麼是算術平均年化回報率呢?
比如A基金,第一年收益率是100%,第二年收益率為-50%,那麼它的算術平均年化回報率就是:
(100%+-50%)÷ 2=25%
很容易理解吧?就是將每一年的回報率加起來再除以總年限。
但是,它卻不能真實的反映投資者的收益情況。同樣還是這個A基金,小明在第一年年初購買了1萬元A基金,年末為2萬元,第二年虧損50%,第二年的年末資金為1萬元。但是按照算術平均回報率來算,卻是25%?
所以, 算術平均回報率並不能真實的反映實際收益情況 。
2、幾何平均年化回報率
幾何平均收益率就是將各個單個期間的收益率乘積,然後開對應的n次方。比如第一年收益率a,第二年b,第三年c,那麼三年的幾何平均收益率就是[(1+a)×(1+b)×(1+c)]^(1/3)-1。
回到上面的那個案例,A基金的幾何平均年化回報率=[(1+100%) × (1+-50%)] ^(1/3)-1=0
從上面的結果來看,幾何平均年化回報率法更接近投資者的真實收益情況。
3、普通收益率和對數收益率
A基金凈值第一年從1元升到2元,第二年又從2元跌回1元。凈值無變化,但其普通收益率變化:
(2-1)/1=100%,(1-2)/2=-50%,兩年收益率相加為50%。
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其實收益並沒增加。
再來看看對數收益率變化:ln 2/1=69%,ln 1/2 =-69%,兩者相加=0。
使用對數收益率更能表現實際的收益率情況 。
對數收益率通常用在金融的收益率方面,因為它可以直接相加,且與實際情況較符合。
在公布名單前,注意以下幾點:
1、本次公布的主動型基金管理人,對於基金經理的指標就是使用了上面的對數收益率,和幾何年化平均回報率。
2、本次評選的依據,根據基金經理從業年限≥3年,且歷任基金經理的幾何平均年化收益率≥20%。 所選代表基金均為基金經理現任時間最長的基金 。
3、數據來自東財Choice,但其個別數據看起來並不那麼准確,因而參考了基金經理現任基金最長的2018年至今的回報率和任期回報率,不靠譜的,直接剔除。
4、本文旨在通過客觀數據反饋主動型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作為將來投資基金的參考。數據雖經人工核對,也難免出錯,歡迎校正。
5、沒有最好的基金經理,只有適合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收益的基金經理。所以本次公布不會排名,大家各取所需。
任職基金經理在3年以上,4年以下的,年化回報≥20%,共計51位。
1、股票型+偏股型,25位
標紅塊為高於表內同類,規模標綠塊則提醒注意其規模。
由於管理規模越大,管理難度越大,所以標綠的幾位其實都是受追捧的。但這跟我們投資者是相背離的, 所以在當下階段,可選其他規模適中的,可能基金跑起來更快 。
2、靈活配置型,26位
任職基金經理在4年以上,5年以下的,年化回報≥20%,共計34位。
1、股票型+偏股型,21位
2、靈活混合型,13位
任職基金經理在5年以上,6年以下的,年化回報≥20%,共計32位。
1、股票型+偏股型,21位
2、平衡型+靈活型,11位
任職基金經理在6年以上,10年以下的,年化回報≥20%,共計23位。
1、六年期基金經理,8位
7位偏股混合型和1位平衡混合型:
2、七年期基金經理,8位
1位股票型,4位偏股型,2位靈活型,1位平衡型:
3、八年期基金經理,3位
4、九年期基金經理,4位
十年以上還能保持年化20%回報率的基金經理,屈指可數,當然,本身十年以上的基金經理也就沒多少。表裡都是「大神」:
大家可以看到,越是基金經理年限長,年回報率就越難維持20%以上,所以人數是越來越少。當然,這跟本身堅持到10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數量也有關系。所以投資這件事情,難就難在堅持上,堅持每一年能跑贏滬深300指數哪怕是一點點,10年後也成了大神!
最後, 也說說怎麼用好表裡的數據 :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先選基金經理的年限,然後 選紅色塊多的 , 盡量避開綠色塊,盡量選管理基金數量少的 。君不見「朱少醒」這樣的大神就只管一隻基金嗎?
如果知道自己風險偏好的,穩一點的再選波動率和回撤率較小的(標紅),激進的就看收益率和阿爾法值吧。
最後的最後,由於名單圖不夠清晰,想看高清版的,請私信我,接頭暗號,「基金經理」。
Ⅲ 買基金年收益20%到30%難嗎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有些人買基金每年能賺10%就心滿意足了,有些基民甚至對50%+的收益仍不滿意。那麼,投資基金,到底賺多少才算賺?
我們需要把這個問題拆成兩個維度去看:
第一,投資者自身。對於一位之前只接觸過存款或銀行理財的人,如果投資基金每年能有10%的收益,就會很容易產生滿足感。
第二,投資品類型。經濟學里有個詞叫「機會成本」,放在這里就是如果不投資基金,去買房、買黃金、買比特幣或自己炒股等,最高能有多少收益。
第一個維度太過主觀,很難對其量化;本文我們重點從第二個維度展開,看看投資基金到底應該設定怎樣的收益預期。
一、基金賺多少才叫賺?
基金本身並不創造價值,其收益主要來源於底層投資的各類資產,比如股票、債券、存款、黃金、權證等,所以基金能賺多少,主要取決於底層資產的表現。
我們分析2000年以來國內各資產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股票用Wind全A指數、債券用中證綜合債指數作為衡量標准。
從下圖可以看到,A股是近二十多年來表現最好的資產,平均年化回報率12.53%,其次為黃金,年化回報近9%,債券和一年期存款的平均年化回報率均在3%左右。
總結來說,偏債基金年度回報和回撤整體均小於偏股基金。在偏債基金內部,純債債基的平均年化回報小於非純債基,同時回撤(風險)也相對較小。
寫在最後
近兩年火熱的權益市場給基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據Wind數據,偏股基金年內收益中位數超過40%,自2019年以來(截至2020.12.18)已有1200多隻偏股基金業績翻倍。
在強大的賺錢效應下,投資者收益預期無形間被推高,由此也出現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有投資者對50%+的收益仍不滿足。
在行為金融學中,有一個名詞叫「近因效應」,說的是我們總是對最近發生的事情或觀察到的現象記得最清楚,導致過度重視最近的信息而輕視過去久遠的信息。
Ⅳ 36位明星基金經理,業績到底有多牛
整理了36位在市場上得到認可的現任明星基金經理。下面的36位基金經理都是各家基金公司的「台柱子」。通過對其管理的基金、相應基金的 歷史 表現進行分析,挑選出我認為投資風格穩健,選股能力強、風險控制能力強的基金經理,後續會持續對文章進行更新,加入更多的優秀基金經理。
這36位明星基金經理分別是:(2020年7月,上證指數3200+時統計)
1.張坤(易方達中小盤混合,7.8年回報481%,平均年化25.3%)
2.蕭楠(易方達消費行業,7.8年回報346%,平均年化21.2%)
3.陳皓(易方達科翔混合,6.2年回報376%,平均年化28.5%)
4.謝治宇(興全合潤分級混合,7.5年回報508%,平均年化27.2%)
5.董承非(興全趨勢投資混合,6.7年回報273%,平均年化21.8%)
6.傅鵬博(興全 社會 責任混合,9.2年回報427%,平均年化20%)
7.周應波(中歐時代先鋒,4.7年回報218%,平均年化28%)
8.周蔚文(中歐新藍籌混合,9.2年回報392%,平均年化17%)
9.葛蘭(中歐醫療 健康 混合,3.8年回報210%,平均年化35%)
10.魏博(中歐盛世成長混合,7.3年回報392%,平均年化24.5%)
11.何帥(交銀阿爾法核心混合,4.8年回報206%,平均年化26%)
12.楊浩(交銀新生活力靈活配置,3.7年回報180%,平均年化32%)
13.王崇(交銀新成長混合,5.7年回報314%,平均年化22.1%)
14.朱少醒(富國天惠成長混合,14.7年回報1705%,平均年化21.8%)
15.畢天宇(富國高端製造行業,6.1年回報205%,平均年化20%)
16.傅友興(廣發穩健增長混合,5.6年回報155%,平均年化18%)
17.劉格菘(廣發雙擎升級混合,1.7年回報232%,平均年化105%)
18.劉彥春(景順長城鼎益混合,5年回報213%,平均年化25.5%)
19.余廣(景順長城核心競爭力混合,8.6年回報398%,平均年化20.5%)
20.雷鳴(匯添富成長焦點混合,6.3年回報346%,平均年化27%)
21.王栩(匯添富美麗30混合,7.1年回報254%,平均年化19.1%)
22.程洲(國泰聚信價值優勢混合,6.6年回報345%,平均年化25.5%)
23.周偉鋒(國泰價值經典混合,6.3年回報253%,平均年化22.1%)
24.張慧(華泰柏瑞創新升級混合,6.2年回報319%,平均年化26%)
25.方緯(華泰柏瑞價值增長混合,5.6年回報260%,平均年化25.9%)
26.陳一峰(安信價值精選股票,6.2年回報300%,平均年化25.1%)
27.楊明(華安策略優選混合,7.1年回報262%,平均年化20%)
28.孫偉(民生加銀策略精選,6年回報412%,平均年化31.2%)
29.張峰(農銀匯理行業領先混合,4.8年回報183%,平均年化24%)
30.梁浩(鵬華新興產業混合,9年回報369%,平均年化18.7%)
31.曲楊(前海開源滬深港優選,4.2年回報243%,平均年化33%)
32.杜猛(上投摩根新興動力混合,9年回報403%,平均年化19.9%)
33.馮明遠(信達澳銀新能源產業,3.7年回報212%,平均年化36%)
34.李曉星(銀華中小盤混合,5年回報180%,平均年化23%)
35.丘棟榮(匯豐晉信大盤A,3.6年回報200%,平均年化35.3%)
36.林鵬(東方紅睿豐混合,5.6年回報219%,平均年化22.5%)
Ⅳ 如何選擇一個可以長期持有的好基金,哪些因素需要在考慮范圍之內
除開少數投機者喜歡短期套利而可能選擇買質地不那麼好的基金外,絕大多數投資者還是想要買一隻質量好點的基金長期持有的。那麼在選擇「好基金」的時候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呢?個人認為至少有三點因素需要考慮,分別是基金經理的能力、歷史業績表現、抗風險能力。
01基金經理能力
基金經理就是基金的靈魂,只有優秀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才會是優質的基金,所以如果想要買到一隻可以長期持有的好基金,我們可以先從優秀的基金經理開始入手。在挑選優秀的基金經理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下面三個指標:
①投資經驗
很多人生病後去醫院都喜歡掛專家號,就是因為專家醫生醫治過的病人更多,實踐經驗更加豐富,找專家醫治更放心一點。而投資也同樣如此,投資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在面對市場變化時更有經驗一些,後期看漲能果斷增加倉位,後期看跌能夠換倉到避險板塊,降低投資風險。
「投資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至少也是要經歷過一輪牛熊周期的轉換,從歷史情況來看,也就是說至少管理基金的年限要在五年以上。
②平均年化回報
上文提到管理基金的年限要在五年以上,這是分析他從業經歷豐富與否,而平均年化回報則是來分析這個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如何。就歷史業績來看,從業年限超過5年,並且平均年化回報超過20%的有20多位基金經理,這些可以算是頂級基金經理了。
做到平均年化20%非常難,我們可以適當的放低要求,平均年化回報在10%以上也算是比較優秀的基金經理,我們可以在這些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中進行選擇。
③投資風格
我一直都有一個觀點:全才不如專才。
把這句話套在基金投資上指的就是投資風格多變的基金經理不如專精一個投資風格的基金經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因為我覺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會的東西越多那麼你在這些東西上面的鑽研程度不會太高,而在投資中越是鑽研一個領域帶來的好處越大。
投資風格可以從管理基金的持倉股來看,是否都是大部分倉位都在一個板塊,是否大多持倉的是小盤股,是否大部分倉位都是藍籌股等等。
綜上:挑選一隻可以長期持有的好基金,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有三個,分別是基金經理的能力,基金的歷史業績以及抗風險能力。
Ⅵ 張坤、朱少醒、葛蘭等,「國民」基金經理究竟長成啥樣
文/程繼明
優秀的基金經理堪稱「國寶」。那麼,張坤、朱少醒、葛蘭、謝治宇……,目前紅極一時的優秀基金經理,究竟都有哪些共同特徵呢?看看能否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遴選出優秀基金。
從業年限長短是檢驗基金經理優秀與否的首要標准。
也就是他做基金經理做了多少年。時間當然是越長越好,起碼超過6年,最好超過8年以上。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股市6年到7年一個周期,上次牛市2014年-2015年,至今6年-7年。再往前推,2006年-2007年,至今14年。沒有經歷完整的牛熊周期,就沒有經過市場洗禮和檢驗,僅僅依靠短期業績靚麗就判斷一個基金經理優秀,這是不科學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從業年限6年以下的基金經理就沒有優秀的。主要是因為基金經理如果有6年以上的從業年限,穿越牛熊周期,那麼其業績的「含金量」就很高。
從這點看,朱少醒最符合優秀基金經理標准,在富國一干就是15年,現在也沒有分手的意思,這有「白頭偕老」的跡象。
另外,張坤和謝治宇,從業年限都已經超過8年。
而醫葯女神葛蘭目前任職中歐基金5.9年,接近於這個標准。
毫無疑問,所有投資的目的都是為了業績,這是當之無愧的首要標准。然而,我們評價基金經理的業績,一定不能從短期來看,要看長期業績,至少要考察其6年以上的投資業績。
從業績標准來看,最好選擇平均年化15%以上的基金經理。其實,很多優秀的基金經理年化業績居然高達20%以上,甚至更高。特別是持續10年以上如此高的業績,恐怕連巴菲特都感到驚嘆。
截至今日,我們選擇了10個較為優秀基金經理從業年限及業績表現如下:
1、富國朱少醒,從業15.6年,至今僅管理一隻基金富國天惠成長混合,收益2161%,堪稱一絕。
2、興證基金董承非,從業14年,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8年360.14%。
3、景順長城劉彥春,從業12.1年,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合6年303%回報。
4、易方達張坤,從業8.7年,8年800%收益。代表作易方達中小盤混合,成立13年,凈值增長1027%,不過張坤是中間接手管理的。
5、興證基金謝治宇,從業超過8年,興全合潤7年1000%。
6、易方達蕭楠,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8年526.34%。
7、廣發基金劉格菘從業7年,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2年多280.33%。需要注意的是,劉格菘之前在中郵基金等其他基金,表現一般。
8、中歐基金葛蘭,從業將近6年,中歐醫療 健康 混合335%。
9、銀華基金焦巍從業將近6年,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2年半264.40%。但之前在大成和平安表現一般。
10、匯添富胡昕煒從業5年,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5年317.60%。
上述年化就是復利,利滾利。比如,15年前買10萬朱少醒,現在就變成了200萬,這可是沒加杠桿的20倍啊,這個收益率比一線城市的房子還要高。
總的來說,這些優秀的基金經理的業績都是逆天的。估計巴菲特看完都覺得驚訝,要知道,這才是一個高速成長的中國資本市場才能具備這樣驚艷業績的土壤。
所謂回撤就是,這個基金上漲過程中,突然掉頭,而且掉頭幅度還不小。估計今年年初進入基市的基民都記憶猶新,春節後滿懷期待延續春節前行情。但事與願違,各大明星基金突然掉頭向下,基金凈值回撤20%以上比比皆是。一時間,基民怨聲載道。
其實,回撤對於基金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哪有隻漲不跌的基金?只不過有兩點一定注意:
第一,優秀的基金不怕回撤,因為優秀的基金經理一定是經歷過市場檢驗的,遲早會漲回來。可惜的是,A股很多基民把基金投資做成了股票投資,追漲殺跌。回撤時紛紛贖回,現在看來,很多優秀基金已經回到 歷史 高點,甚至創下 歷史 新高。
第二,回撤幅度也是檢驗基金優秀程度的標准之一。回撤,肯定是越小越好,最好不回撤,但那是不現實的。
回顧一下國寶級基金經理回撤情形,朱少醒回撤最大的是在2008年,回撤將近60%;2015年半年,回撤45%左右;2018年時,回撤了38%;2021年初,回撤不到15%。看到了嗎?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就這樣慢慢成長起來,回撤幅度逐步縮小。
再看張坤,2015年回撤30%左右;2018年差不多也回撤了30%;2021年初,回撤不到25%。
基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基金經理,買基金實質就是用資金「投票」基金經理。
基民把錢交給你管理,不管是賺還是虧,基民都要付出一定管理費。不善良的基金經理把注意力總放在擴大管理規模, 比如高位發新基金,一買就陷入巨虧,這是典型的無良基金類型。
相反,有良心的基金經理總是處處為基民著想,在股市高位的時候,「勸阻」基民不要買。當然,人家「勸阻」不是拿個大喇叭喊,而是通過「限購」方式實現。
以張坤為例。
2020年初,疫情突發,人心惶惶。張坤卻在2020年2月10日發公告,他的基金從原本限購10萬,放寬到了100萬。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別人恐懼時你貪婪」,這需要多大勇氣。最終股市基本一路上漲。
漲到9月份,橫盤震盪,張坤又發公告,將基金限購降到5萬元。意思是,我要做風險提示了。
然後,2020年11月23日,限購5000元。12月28日,限購2000元。2021年2月10日,限購1000元。2021年2月24日,徹底限購。
在別的基金經理經理,趁著股市瘋狂時,比股市還瘋狂,玩命發新基金,甚至「見天光」。
此時,優秀的基金經理用實際行動提示「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朱少醒,謝治宇,也都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職業操守和良知。
優秀者必有優秀的理由。其中,優良風格是決定能否成為優秀經理的一種很重要的品質。
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羅斯,這些如雷貫耳的投資大師,都有各自的成功之道。從上述國民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上看,也或多或少有著這些大師的邏輯。
巴菲特看來,要集中式投資。跑贏大盤的最佳方法,不要在手裡囤積數百隻股票,耐心等待最有可能帶來超額回報的幾只股票。正如費雪所言,把雞蛋放入不同籃子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你無法看好每個籃子中的全部雞蛋。因此,投資者會冒著對熟悉的公司投入太少而對不熟悉的公司投入太多的風險。張坤就是這樣的基金經理。持倉非常集中,比如重倉白酒的龍頭股。
巴菲特說,復利,是偉大的。「市場先生」喜怒無常,要做好長期持有的准備。這點來看, 張坤、朱少醒都一樣,不會去主動擇時,只要他們認可的公司都會堅定持有,不會過多判斷股市漲跌。
但朱少醒,是中國最像彼得林奇的基金經理,持倉比較分散,比較重視組合風險控制。
正如郭樹清所講,通貨膨脹如期而至。而且,通貨膨脹持續的時間可能比所有專家預測的要長。最可怕的是,一旦全球進入加息周期,經濟就會面臨嚴重的長時間的「滯漲」局面。普通投資者要想守住中產階級的階層,配置優質資產勢在必行的、迫不及待的。優秀的國民基金經理所掌控的龍頭基金無疑是普通投資者首選。
Ⅶ 中國基金經理有多少個基金公司又有多少個基金經理的市場飽和了嗎
一、中國基金經理有多少個?基金公司又有多少個?基金經理的市場飽和了嗎?
目前,中國的基金公司超過100家,有數千名基金經理。但是,基金經理的市場是永遠不會飽和的。
基金市場內的從業人員是在不斷流動的,基金經理是處在風口浪尖上的職業,更換的頻繁非常高,不過,只要個人的綜合能力強,是可以在基金公司找到一席之地的。
二、基金經理
基金經理是金融業領域的一種職業類別,主要工作是管理基金組合。
基金經理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
1、根據投資決策委員會的投資戰略,在研究部門研究報告的支持下,結合對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投資時機的分析,擬定其所管理基金的具體投資計劃,包括:資產配置、行業配置、重倉個股投資方案;
2、根據基金契約的規定向研究發展部提出研究需求;
3、走訪上市公司,進行進一步的調研,對股票基本面進行深入分析;
4、構建投資組合,並在授權范圍內可自主決策;不能自主決策的,要上報投資負責人和投資決策委員會,經批准後,再向中央交易室交易員下達交易指令。
三、基金經理的要求
1、知識要求:基金經理一般要求具有金融相關專業碩士以上教育背景,具備良好的數學基礎和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功底,更重要的是過往一定規模資金的投資業績。
2、技能要求:基金經理需要有很強的數量分析和投資預測能力,能夠在各式各樣的投資項目中做出最具有升值空間和潛力的投資組合;還要有極強的風險控制能力和壓力承受力。
3、經驗要求:基金經理通常要求具有較長的證券從業經驗,尤其具有投資方面的「實戰經驗」,即一定規模資金的過往投資業績被視為能否出任基金經理的重要條件。
4、職業素養:具有戰略性思維、以及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性、國際化的眼光,前瞻的投資眼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
Ⅷ 一般基金經理的年薪多少
一般基金經理的年薪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都遠高於後台員工。但真正的基金經理並不是外界想像的那樣,收入差距其實很大。一般來說,私募的薪酬體系比公募基金更靈活,可以獲得更豐厚的補償,但也造成了很大的差距。即使兩人都是研究人員,最後得到的獎金差別也很大,同一公司同一職位的收入可能差十倍。
如果在私募行業工作兩年,工資總額一般在20 ~ 30萬。但是底薪一萬的人很多,獎金多少要看股票的好壞。同理在一個公司,收入差距達到十倍也是正常的。單年終獎從幾萬到幾百萬不等。私募很現實。掙錢了,就掙;當賺不到的時候,就失去了所有工資。所以很多人賺到錢就選擇走人。如果他們遭遇熊市,他們將一無所獲。
在公募一個普通的研究員是20000元,但如果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就拿不到20000元。工作兩三年後研究人員約2.5萬人。在上海不包括年終獎金的情況下,一般基金經理的年薪平均36萬-48萬。
Ⅸ 10年復合增長20%的基金經理有誰
1,基金經理從業十年的,到現在仍在崗的,不足十人。
2,10年如果只增長20%的倒是都能達到,但是如果是年復合增長率在20%的,好像就成為稀缺動物 了。
華安的尚志民算一個,長盛基金的王寧、南方基金的汪澄、銀華基金的許翔、廣發基金的易陽方、嘉實基金的邵健、富國基金的朱少醒、國聯安基金的魏東和大成基金的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