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為什麼炒股都虧了錢
A. 有人說股市95%的人都賠錢,這是為什麼
因為現在的股市很不健康,如果沒有十足的經驗最好還是不要炒股,因為風險很大,等股市穩定下來再說吧!
B. 同樣30年,炒房的發了,炒股的套了,為什麼
順勢者昌,逆勢者亡。趨勢的巨大力量是不容我們普通人忽視的。大眾常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30 年來的房產和股市巨大的收益差異就是最好的例子。
根據媒體統計,我國房地產業的總市值已經達到了 400 萬億,相比於A股滬市不足 40 萬億的總市值,真是小巫見大巫。房地產的價值已經嚴重虛高,甚至比舉國之下半壁江山的實體企業總市值都要高出 10 倍有餘。
要是這 400 萬億人民幣流入市場,很可能我們的通貨膨脹問題將與委內瑞拉一樣嚴峻。大發貨幣看似是最為簡單、粗暴、有效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法寶」,但是後患無窮。
這三十年來,幾乎沒有其他投資項目的收益能夠和地產業相媲美。甚至上市公司賣掉一套上海的房子就能實現業績的扭虧為盈,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很諷刺?
浮雲微語
找准了趨勢就把握住了財富增值最有利的手段。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和作出判斷。
C. 為什麼大多數人投資都是賠錢的
投資虧錢,被騙錢,最終都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的錯,因為你缺少了商業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理解商業邏輯。
一、為什麼會財富焦慮
近期,老美打算收中國600億的進口貿易稅,中國市場情緒激烈,大盤指數暴跌,很多「投(tou)資(ji)人」非常恐慌,不知道未來走勢如何,紛紛賣掉手上的資產,進一步導致暴跌。
很多小夥伴紛紛在群里提問:老師,您怎麼看?我們該怎麼辦?
諷刺的是,剛過完春節,全球大盤指數同樣暴跌,那時候的問題和這幾天是一樣一樣的:老師,您怎麼看?我們該怎麼辦?
在可預見的未來,同樣的問題會不斷的重復,而他們的焦慮,只增不減,像過山車一樣刺激。
除了追熱點帶來的恐慌,還有很多和剛需有關的恐慌。
比如說買房,在炒房高峰期,人就跟進了傳銷一樣,瘋了一樣地跑去買房,而目前沒有錢買房的,或者已經有好幾套房的,也同樣在焦慮,自己不去買,是不是以後買不起了,或者說少賺了好幾百萬?
每年的熱點問題:老師,現在適不適合買房?適不適合投資?哪裡適合投資?
同樣剛需的還有保險,很多人把保險當做投資品類,但是卻沒有搞清楚其內部的邏輯,胡亂投了很多錢,就覺得比銀行存款劃算就好。
一個可以持續10年以上的熱點問題:老師,你說保險有坑,那到底怎麼買?
對個人和家庭傷害最大的莫過於傳銷和金融騙局,分分鍾讓人損失幾萬到上千萬,17年有個90後少女利用「外匯傳銷」在短短3個月騙了30萬人100多億,幾百年前的「鬱金香泡沫」讓荷蘭強國直接變為三四流國家,到現在經濟還沒恢復,200年前的「龐氏騙局」也讓美國損失慘重,5家銀行倒閉。
一個可以持續上百年的熱點問題:老師,那麼多投資的產品,我到底該怎麼去選擇?
這種種的現象,其實都在警示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就好像200年前的美國,對投資理財完全沒有概念,分分鍾就會陷入金融騙局和金融風險。
核心的根源在於:老百姓都沒有理解商業邏輯的能力。
二、缺乏商業邏輯的根本原因
商業邏輯其實就是商業世界金錢流動的方式,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商業世界裡各種產品的賺錢方式。
有點俗,我們很多人的父母甚至都不願意跟我們談錢,這也是很多父母財商缺失的問題,導致下一代的財商也低。
隨便一個你覺得你了解比較多的投資產品,你知道這個投資理財產品是靠什麼賺錢嗎?
大部分人是根本不知道的,甚至是完全不會去了解。
如果你知道,那麼非常好,接下來,你思考下,你投資過的所有產品,你都知道它們是靠什麼賺錢嗎?
也許你覺得沒什麼必要去了解這個產品是靠什麼賺錢的,只要它賺錢就好了!
這么說也許是對的,很多人也是這么想的,所以金融騙局和風險就是根據這一點「人性」來設定的,你不是只看重「收益」嗎?
如果我是投資機構,我會告訴你我們的產品收益都挺高,至於怎麼賺錢的,太復雜了,以你的水平肯定無法理解,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就好了,你知道那麼多幹嘛,知道的越少越好!買我們的產品,就可以賺錢!
於是有一款「經久不衰」的產品,不分地域,國內外都賣的特別好,現在也還在繼續賣,200年來銷量不減反增。只是包裝並不一樣,在中國這款產品賣的最好的地方是廣西北海,你可能也會喜歡。
這款產品不管怎麼包裝,現在大都有以下特點:
這款產品的價格就像只漲不跌的股票
會不斷拆分,1變2就翻倍,2變4也是再翻倍
0風險,年收益50%
投入的資金,隨時可以取現
如果你邀請人加入,甚至可以月收益30%
賣的是養生、旅遊等服務產品,或者是你完全不懂的金融概念
0風險,年收益50%,100萬兩年就可以翻倍,甚至半年就可以翻倍,多好的產品。
你會買嗎?稍微有一點常識和理智的人,都不會買,你可能已經知道了,這是傳銷騙局,也稱為龐氏騙局。
但是,大家都有理智,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很理智的人,掉入這個坑,損失數百上千萬呢?
他們看到身邊的人都賺錢了,不管怎麼樣,別人賺錢了,自己晚進去,就會少賺很多錢,即使不懂,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因為要賺錢啊。
他們進去了,確實賺到錢了,既然測試過一定賺錢,那麼就要投入多一些,借錢投資都好
即使他們知道這個是傳銷,也會想著,賺一點,就出來,但是賺了一點,就停不下來了。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他們投資時只看到一個維度——這個產品是否賺錢,而沒有看到更高的維度——這個產品靠什麼賺錢?
只看重高收益,分分鍾都會陷入金融傳銷和騙局。
三、如何提高我們的商業邏輯呢?
提高我們的商業邏輯,根本上是要把自己的思維訓練為股東型投資者的思維,而不是債主型投資者的思維。
債主型投資者的思維是這樣的:我給你錢,我不關心你的錢拿去幹嘛,只要准時給我收益就好。
就好像現在很盛行的民間借貸,如果是短期3個月的借貸,那就利息高一些,如果是1年甚至5年的借貸,那利息就會低一些,按年或者按月或者一次性還利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債主最關心的就是對方准時還錢,至於把錢拿去做生意的應急資金,還是拿去炒股炒房,又或者是拿去還高利貸的錢,債主會簡單考察,但不會深入了解。
這種借債需求特別大,並且發展到網上形成P2P,進一步在2014年爆發,你在這個P2P平台投錢,拿到固定收益8%左右,至於這些錢被P2P平台拿去做什麼,你一無所知,你也不關心,你只會關心,能不能定期拿到收益。這幾年很多P2P平台倒閉,廣大投資人血本無歸。
這就是債主型投資者的思維以及危害,完全不關心自己投資的品類到底是怎麼賺錢的!最終收益不僅僅沒有,連本金都搭進去了!
你看重別人的收益,別人看重你的本金
想想你投資的各種產品(基金、股票、房產、外匯、期貨、現貨、比特幣、P2P等等),你清楚它是怎麼賺錢的嗎?還是說,你只關心這個收益和風險是怎麼樣的?
那麼結論很清楚:80%以上的老百姓,都是債主型投資者。
股東型投資者是怎麼樣的呢?
他們不僅僅看重收益,更加看重他們的錢拿去做什麼了,賺的錢有多少和自己有關系。
比如說某個人買了一個公司的股份,成為股東,這個公司賺錢了他才可以分錢,如果公司虧錢了,他肯定就虧錢,所以必須要清楚這筆錢到底是拿去做什麼了,怎麼賺錢,效果怎麼樣。
巴菲特股東大會上,重點就是告訴股東們,巴菲特把錢用在哪裡,效果怎麼樣,這也是股東們關心的問題。這和債主型的漠不關心,只看重收益,是兩碼事。
股東型投資者投資一個品類,至少要清楚兩個方面:
這個產品是如何賺錢的?
賺到的錢,有多少和我相關,能分多少給我?
很多人投資基金,你知道基金是怎麼賺錢的嗎?你買投資理財型的保險,你知道這種保險是怎麼賺錢的,怎麼把錢分給你的嗎?大部分人根本不關心,只會關心收益!
99%的傳銷,你都搞不清楚它是通過什麼產品賺錢的,那麼最終,它賺的錢就是別人投入的本金。
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搞不清楚一個產品怎麼賺錢的,就不要投!遵守原則,你就足以避免99%的金融騙局和風險!
即使是最簡單的理財產品,很多人都不清楚,我們以理財產品來舉例,如何給自己建立「股東型投資者」的思維:
找到一種已經投資過的產品(理財產品)
進行簡單分類(理財產品有保本和不保本的)
研究不同品類的賺錢方式,通過系統學習,或者請教專業人士,網路和谷歌(客戶買了銀行理財產品獲得的錢,被銀行拿去做什麼?怎麼賺錢?)
了解這些賺錢方式背後的風險和可持續性(理財產品也有中高風險的方式,也會本金虧損,選錯了可能不賺錢還可能虧錢;有些產品賺錢只是階段性,並不能持久)
研究這些產品賺到的錢,最終哪些錢和我們有關系(理財產品賺了錢,會分一部分給我們)
進一步對其他你想投資的產品,做同樣的分析(比如基金、股票、期貨、P2P、外匯等等)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步驟挺復雜,那麼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訓練:
你能不能5分鍾講清楚這個產品是怎麼賺錢的?
如果你講不清楚這個產品是怎麼賺錢的,那就不要投資,如果你摸清楚之後,想要投資,你還得理解這個產品非常賺錢,最後有多少錢是分給你的,否則,產品再賺錢,可能也和你沒啥關系。
即使是日常消費,你經過一家便利店和早餐店,買一隻牛奶和空調,購買一個保險,都可以進行這樣的訓練,這家店和這家公司是怎麼賺錢的?
趙老師經常在一家麵包店買麵包,這家店在北京有很多連鎖店,生意火爆,每次去買麵包都有很多人進進出出,趙老師就會想:如果我是這家店的股東,那該多好,這就是賺錢機器,把錢放在對的地方,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收入!
這就是典型的股東型投資者,如果你想盡早建立自己的商業邏輯,成為股東型投資者,走在正確的投資道路上,那麼可以從現在開始訓練——思考你投資的產品靠什麼賺錢?那些賺錢的生意,能不能成為他們的股東?
D. 教訓深刻!敗家第一人炒股賣房慘遭重創
小王因炒股賣房而慘遭重創的教訓是深刻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盲目追求高收益導致巨大虧損:
- 小王熱衷於炒股和炒房,希望通過這些方式快速積累財富。
- 然而,他沒有足夠的投資知識和經驗,導致在炒股上經常失利,每次都是賠得血本無歸。
- 最終,他甚至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將所有資金投入股市,結果虧損嚴重,比賣房所得還多。
聽信「高手」建議而誤入歧途:
- 小王聽信了一些所謂的「高手」們的建議,盲目買進了一大批股票。
- 這些「高手」的建議可能並不靠譜,或者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給出的。
- 小王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和分析能力,導致最終遭受重大損失。
賭博式投資方式的危害:
- 小王的投資行為更像是一種賭博,而不是穩健的投資。
- 賭博式的投資方式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高風險,很容易讓人陷入困境。
- 只有通過穩健的投資和節約的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財富和幸福。
反思與改變:
- 經歷這次慘痛教訓後,小王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投資行為。
- 他意識到一味地追求快速的財富積累只會讓他走向更加深淵的道路。
- 於是,他開始嘗試理性地進行理財,注重穩健的投資和節約的生活方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投資需要謹慎和理性,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風險。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自己的財富,遠離賭博式的投資方式,通過穩健的投資和節約的生活方式來實現財富的增值和保值。
E. 為啥炒房很少聽說有人虧錢,炒股卻那麼多人虧
生活中,我們很少聽到有人買房虧錢,唯一的區別就是賺多賺少,但耳邊卻經常充斥著炒股虧錢傳聞,甚至不乏虧到妻離子散、無立錐之地的小道消息。本來這也沒什麼,但當我看到一組數據後,就對這樣的結果感到很無語,甚至極度無奈,進而有種神之迷茫的感受。
房市幾乎算得上是直線向上,而股市則是螺旋向上,且這螺旋還是時上時下,但總歸是向上的。從這點來說,股市裡的波動並不算什麼,就是投資者自己一葉障目而已。但讓人吃驚的是,這片葉子未免也太大了點兒,竟然讓90%的人都虧錢了。
F. 為什麼房子漲價房地產股票總是往下跌
其實吧,從歷史的經驗看地產股票的價格與房價的漲幅沒有正相關。基本上地產股票的價格提前半年時間反映房價。拿最近的一次來說:招保萬金四大地產股的股價在09年的7、8月份就已經開始掉頭向下了,而房價呢?可以說是一直漲到了現在。由此可以看出我上面的論點 地產股票的價格與房價的漲幅沒有正相關 。地產新政出台後 由於買房者期待新政對房價起到大幅抑制進而達到房價的大幅降低而產生了觀望情緒導致近期房地產的成交量很低。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化以來,房價雖然在10多年間有波動,但總體來看是一路走高的。07年國家對房價有過嚴厲打壓,但只過了一兩年房價便遠超07年高點。如果放在一個更遠的時間點來看 現在也許不過是07年的又一次翻版而已。
近期地產股的大幅下跌,固然與新近出台的房產條例有關。但地產股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萬科4月份銷售同比增長48% 金地集團的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20倍。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08年底金地集團4塊多錢,便是在那時被人視為垃圾而躲避之時開始了一波上漲幅度接近5倍的漲幅。而一些二三線的地產股的漲幅更是驚人。
目前的地產股是否到底實在不敢說,但越下跌價值肯定是越來越高的.
以上答案,根據個人經驗分析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