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核心技術是什麼
Ⅰ 請問有很多做股票的個人都說炒股要靠技術(包括心態),那麼我的問題是,炒股技術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這個回答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回答1:核心技術在於了解技術指標基礎上,能夠綜合運用,形成禁得起驗證的一套自己的方法,或者叫紀律,來指導買賣決策,因為成熟的方法可以讓你規避人性的弱點,貪婪和恐懼。
回答2:沒有萬能的指標公式,否則這個市場失去存在的意義,指標的理解和自編一些公式能夠做為自己方法的一種輔助,比如選股更加便捷,還可以設置一些預警等。打分的話我會打60分
回答3:建議就是不要過分依賴公式和指標炒股,要綜合市場趨勢和成交量等公式以外的東西,最主要的還是要靠成熟的方法來指導操作,成熟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經歷和經驗總結得來的。
Ⅱ 纏論的核心和精髓
一、纏論的核心和精髓
纏論的核心就是幾個結合律。當走勢到達一定程度,這些結合律使得一個走勢可能完成的情況「極端的明確與狹小」。所以學好結合律,才可以在走勢的判斷上有硬功夫。
纏論的精髓在於「走勢終完美」。走勢終完美在理論上解決了所有公開的自由經濟的金融證券市場,所有走勢都是可以精確定位的。
與纏論有關的結合律有三種:
1、包含K線分型結合律;包含K線分型結合律,走捷徑的按照纏師的簡單包含K線處理已經足夠。
2、筆結合律;筆結合律是最基礎的。不搞清楚筆結合律,纏論就無從談起。
3、走勢結合律。以上兩個結合律是走勢定義的第一部分起始函數A0=f1(B)。而走勢結合律則是走勢定義的第二部分遞歸函數An=f2(An-1)。對於走勢必讀和必談的當然就是走勢結合律f2。這也是纏論最精彩、最數學、最具藝術性的地方。
二、纏論操作系統的核心技術
纏師說:操作的節奏是最重要的,操作,歸根結底就是買點買、賣點賣。而節奏來源自對級別的清楚認識,沒有級別,任何的買賣點都是白搭,更別談什麼節奏了。纏師說:抓住中樞這個中心,走勢類型與級別兩個基本點,其他都是輔助。
因此纏論的三大分析技術「中樞、走勢類型、級別」,通過輔助判斷「背馳」以及「均線趨勢力度、量價關系進出」的幾個指標,從而確認第一二三買賣點,這就是組成纏論操作系統的核心技術。
(一)、纏中說禪走勢中樞
走勢中樞:某級別走勢類型中,被至少三個連續次級別走勢類型所重疊的部分。具體的計算以前三個連續次級別的重疊為准,嚴格的公式可以這樣表示:次級別的連續三個走勢類型A、B、C,分別的高、低點是a1a2,b1b2,c1c2。則,中樞的區間就是(max(a2,b2,c2),min(a1,b1,c1))而實際上用目測就可以,不用這么復雜。
例如:一個5分鍾中樞,只要3個1分鍾走勢類型有重合就可以。
關於走勢中樞的類型分為:1、中樞形成;2、中樞延伸(震盪);3、中樞新生;4、中樞擴展
簡言之:
1、中樞形成:某級別走勢類型中,被至少三個連續次級別走勢類型所重疊;
2、中樞延伸:圍繞形成的中樞震盪,延伸不能超過9個次級別,否則就變成更大級別的;
3、中樞新生:即形成趨勢;
4、中樞擴展:圍繞形成的中樞震盪超過9段就擴展成高一級別中樞。
注意:
1、要構成大級別的中樞,首先要有波動,沒波動就不存在擴展、延伸的問題。
2、次級別的前三個走勢類型都是完成的才構成該級別的走勢中樞,完成的走勢類型,在次級別圖上是很明顯的,根本就不用著再看次級別下面級別的圖了。
走勢中樞換言之:走勢中樞就是至少三個連續次級別走勢類型重疊部分所構成。這里有一個遞歸的問題,就是這次級別不能無限下去,在實際之中,對最後不能分解的級別,其走勢中樞就不能用「至少三個連續次級別走勢類型所重疊」定義,而定義為至少三個該級別單位K線重疊部分。一般來說,對實際操作,都把這最低的不可分解級別設定為1分鍾或5分鍾線,當然,也可以設定為1秒種線,但這都沒有太大區別。
盤整:在任何級別的任何走勢中,某完成的走勢類型只包含一個走勢中樞,就稱為該級別的盤整。
趨勢:在任何級別的任何走勢中,某完成的走勢類型至少包含兩個以上依次同向的走勢中樞,就稱為該級別的趨勢。該方向向上就稱為上漲,向下就稱為下跌。注意,趨勢中的走勢中樞之間必須絕對不存在重疊。
(二)、走勢類型
分清「走勢類型」是纏論分析技術的關鍵所在,也是分析的基礎。
走勢,在纏師的分筆分段規范下有了不同級別的分類,即「趨勢與盤整」,(趨勢分為「上漲與下跌」)。盤整,不同於傳統上的泛指而是有著嚴格定義的。至少二個「中樞」以上的走勢才可能形成趨勢;只有一個「中樞」則定義為盤整,只要每次的次級別走勢類型回到中樞,不管幅度多大均視為「盤整」走勢。所以,盤整的漲跌幅不見的就比趨勢小。這必須明白。
走勢類型是有級別的,一般地,把軟體中模本設定的1F、5F、 30F、 日、周、季、月、年周期擬定為對應的上下級別關系,但實際未必如此。嚴格意義的對應級別關系是從「分筆成交」遞歸上來的,但這樣很累也沒有必要,還是用最簡便地運用軟體設定的周期。依照「本級別走勢類型至少由三個次級別走勢類型構成」這個先決條件,我們可以把分筆分段公式給定的筆,段進行人工糾正,有時,5F與30F不一定上下對應,反而5F與15F對應,那麼就用後一個。關鍵是15F 30F那個更早更直觀地結束前一走勢類型,更有利於對當下走勢的判斷。
纏論的精髓是「走勢終完美」有二方面的含義:
1、無論是上漲下跌或盤整走勢終究要走完。
2、上漲的結束必然是下跌的開始。這就有了很大的啟發:當下跌的走勢類型結束點也就是最佳的買入點,纏稱之為「第一買點!」關鍵的關鍵是如何判斷前一下跌走勢的結束?
纏師用標准化的公式引導我們分析:趨勢a+A+b+B+c,盤整a+A+b.同向bc段的背馳力度與同向ab段的背馳力度是判斷走勢類型結束的惟一依據。因為有了AB中樞,才有了判斷走勢的方向。而「走勢中樞」的定義為:由至少三個次級別走勢類型有重疊的部分構成。
一般地,一筆日線總能在30F上走出三筆,若不能則可依黃白線是否穿O軸重新劃出三筆。
(三)、級別
纏論的精妙在於級別。級別在現實上解決了所有公開的自由經濟的金融證券市場,都是可以進行完全分類操作的。即可以根據自己的操作級別來進行有利可圖的交易,也可以遊走於各個走勢級別之間,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操作。
「級別」往往是初學習纏論的人很容易忽視的問題,許多對纏論有懷疑的人,其實就是忘了或者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的人,但這個問題卻是最關鍵、最致命的問題。為所謂沒有級別,沒有方向,大級別(年線、周線、日線)就是大方向,小級別(60F、30F、15F、5F)就是局部、細節,是小的方向。大級別走好向上時,小級別的波動就可以用震盪、洗籌來處理,此時必然的選擇是持股為主,如果技術可以,就用小級別的買賣點來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如果技術不行,就只能安心持股,否則用小級別的買賣點就有丟失籌碼的風險,等待大級別賣點的到來。賣掉之後,耐心持幣,不小級別的波動而心動,等待大級別的買點到來,如此循環,沒有另外。
「級別」是由資金量,性格,系統風險所決定,纏師認為級別如幾何的公理,是無須定義的。事實上,級別無處不在,級別的本質是規模大小,質量差異,100萬與1萬除了規模區分外,還在於介入的周期不同。1萬可能在1F級別上自由出入,而100萬肯定要考慮至少日線「底分型」成立,趨勢明朗才可以介入。
走勢類型有級別,背馳有級別,資金量有級別,操作有級別,買入與賣出也有級別區別。通俗地理解,級別應當是「分類後的再分類」,分類的思想貫穿纏論的整個過程,是纏論的靈魂所在。纏師曾說過,許多人迷戀於那種上帝式臆想的理論,卻不知最簡單的分類才是最大的真理。能夠科學地完全地分類的理論肯定是完備的理論。
可以粗略在把1F、5F、 30F、 日、周、季、月、年周期當成級別的升級,但前面說過,也應刻板的對應,其實有時15F、60F是很好的輔助判斷。纏師一再告誡炒股在杜絕「一根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