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資金少又要有控股權怎麼操作
⑴ 投資開公司,別人投資自己開公司投資人在出資方面跟不上打算剩下的錢自己出股權怎麼分誰控股更有利發展
第一,首先,重中之重,創業公司一定要由實際操作團隊也就是你來把控,不管是對公司發展還是對投資人都是最負責的選擇。
所以,最初的51%股權分配過高,不論當初何種理由。創業初期往往會有一個誤區,對「兄弟們」吝嗇,對投資人慷慨,我認為應該顛倒過來。
另外可以看出,你們最初的約定相當模糊,51%的股權需要到位多少資金也不明確。所以現在股權的分配也不存在合理於不合理。最大限度的爭取的最後的結果就是最合理的。綜合以上,個人建議按17.7/47.7基礎上繼續爭取再重新分配。最後一定還要做好合同約束,以防未來不論撤人還是撤資,讓公司面臨重大困境。至於文本,倒無所謂規范,只要明確合理就行。比如約定投資人如果撤資,是一步到位還是分次分期。
最後,在你不缺剩餘資金的情況下,我覺得這倒是好事。公司是要重整一下了。
⑵ 資金少想要絕對控股應該怎麼做
資金少,想要絕對控股,這件事情,千萬不能幹。這種純粹為了吸引眼球的視頻,可別當真了!控股權不等於公司控制權,絕對控股人也不等於公司控制人,公司控制權是個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哪兒像視頻中的毛頭小伙說的這么簡單?公司控制人固然有可能給自己和高管漲工資,但必須符合公司對股東和高管的薪酬規定,而這些規定通常是由全體股東共同制訂的,公司控制人的行為不能損害其他股東的權益。當然,在符合公司規定的情況下,工資提高一些沒有任何問題!有答主說稅務部門不會答應,其實,工資屬於企業自主權,只要不弄虛作假,只要依法納稅,稅務部門根本無權干涉。另外,股東的工資同樣需要納稅,工資很高的情況下,稅率比企業所得稅更高,國家稅收不會有大的影響。
剛過20的我要如何以最小的資金獲得最大的利益?有妙招嗎?
你這個年齡基本都是剛畢業不就,甚至還是一個學生,所以市場你們都還不了解,所以你的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這些了,看你的問題對市場肯定沒有一個全面的評估。做商業首先是定位,找准自己願意從事的方向,給自己3-6個月的時間考察市場(包括進貨渠道、租金定位、品項定位、受眾群體分布等等)。再就是找門面了,資金不多的不要選擇大型商業體,你負擔不起費用的,找一些街邊店,費用是你可以承受的。剛開始做點特色餐飲類,這樣資金回籠快,顧客接受快,你的市場培育時間就少,這是比較穩定的,多積累經驗是你的當務之急。年輕雖然和好,但是浮躁易沖動這點你一定要控制好,很多人失敗都是因為這些
⑶ 我自己有一個公司,目前還沒有業務,現在有一個朋友想來入股一起做,請問怎麼分配股權
通常合夥的股權分配是按照出資比例來進行的,比如出資一樣的話就是均等分,不一樣就是誰出的多,誰占的股份就多。如果其中有技術入股或者專利入股的,需要將其技術折算成資金再協商分配,每個公司不同,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產品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2-01-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⑷ 員工沒錢,如何做股權激勵
其實股權激勵就是試金石
第一,你要反問自己,如果是阿里的股份,員工會不會存在沒錢的問題?第二,你是否讓員工足夠認可?我覺得你既然給員工做股權激勵,那一定是有胸懷,有格局。第三,公司是否有未來?項目是否足夠讓員工賭上未來資本?或者產品是否足夠具備市場佔有率?
如果員工沒錢可以有以下操作:
他去自己借錢來購買股份。
跟你借錢,質押股份,借的錢用於購買你的股分。
和你借錢購買,用工資抵扣,分期來抵扣。
⑸ 股份只有35%但有絕對的控股權怎麼約定
絕對控股是指出資額佔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東對公司所實施的控制力。
投資雙方各佔50%,且未明確由誰絕對控股的企業,若其中一方為國有或集體的,一律按公有絕對控股經濟處理;若投資雙方分別為國有、集體的,則按國有絕對控股處理。
絕對控股意味著絕對控股股東對公司有著較大的決策權。對一般決議事項,絕對控股股東可以很快決定;對需要股東(大)會全部表決權三分之二以上通過的決議事項,絕對控股股東更容易聯合其他股東表決通過相關事項。這種集中的決策權可以提高公司的決策效率,避免因股東(大)會無法通過有效決議導致公司決策機制失靈。
⑹ 個人沒有資金怎麼加入股東,加入股東都有那些方式,現在公司已經注冊2年以上了,一個法人,一個股東。
看了你的情況,我覺得現在要入股是不可能的,你無資金也無資產(包括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無法到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所以你現在最合適的方式就是用合作經營方式,你與企業簽定合作協議,規定:用你的企業策劃來經營公司,年利潤按比例給你分紅,這個紅利可作為你入股資金,如果企業經營效果好,約定2年內追加公司注冊資金給你入股權,也就是說從你的業績中提成為你入股。這樣就可實現你的願望,入股後如果其他股東也信任你,再修改章程,選舉你為企業法定代表人。
需要說明了的幾個事情:
1、你個人與企業合作,合作協議最好經過公證,這樣更可靠;
2、合作期間,要規定你享受高級員工工資,這個工資與年終分紅無關;
3、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合作,必須有你的獨立操作規定:就同承包一樣,你全權負責一個團隊操作,以半年為一個考核期,上交利潤多少為考核目標;半年如果有特別情況完不成任務的可年度考核中彌補,以年度考核來決定是否繼續留用你,這樣你的餘地就大,不能半年來決定;
4、最後要特別提醒:違約責任一定要明確,防止經營好了把你排擠。你可以把違約條款規定為賠償金多少萬(相當公司的注冊金),這是公司最大的負債責任,到時可通過訴訟獲得公司100%股權。
⑺ 如何用最少的股權控制自己的企業
一、控制權之爭:合夥人制度與A/B股權結構
去年的12月15號,香港交易所宣布,修改現行的上市規則,允許存在雙重股權結構的新興企業上市。這個宣布出來以後,很多人感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為什麼這么講?因為2013年的時候,阿里巴巴本來是要在香港上市的,但是港交所當時特別頑固,堅決不同意同股不同權這種事情,所以才讓阿里「遠嫁」了美國。否則,如果當時阿里在港交所上市,那麼現在的港交所,全球十大市值企業獨占兩員,豈不是風光無限?所以這裡面,就牽涉到一個股權和控制權的問題。
你可能知道,一般的上市公司,是同股同權,一股就意味著一票。但是,現在的創業公司在上市之前,為了快速地發展,可能會經歷多輪融資,那麼創業團隊的股權就不可避免地會被稀釋。有時候,甚至可能大權旁落,失去控制權。
比如說,大家很熟悉的樂視入主易道,就強勢地派駐了新的管理團隊,導致創始人周航最後出走易道。還有,比如俏江南,當時鼎暉向俏江南投資了2億元,但是中間也是因為各種波折,最後張蘭被迫凈身出戶,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俏江南集團。所以說,資本和創業者之間的控制權之爭,其實是這些年,資本市場上的一個焦點。
阿里巴巴的情況跟很多創業團隊一樣,在發展壯大之前一定會經歷多輪融資。它大概經歷了4、5輪的融資,又經歷了 B2B 業務在香港上市、退市這么幾個輪回。所以到2013年准備重新上市之前,馬雲團隊的股份已經被稀釋到了10%左右,遠遠地低於日本軟銀集團和美國的雅虎。但是,管理團隊不願意丟掉控制權,所以在重新上市之前,阿里的 CEO 陸兆禧就和港交所談判,他想引入阿里的合夥人制度。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讓現行的管理團隊擁有董事會里多數董事的提名權,比如說董事會現在有9個人,我們合夥人可以提名5個,也就是提名董事會裡面的多數。所以,即使管理層只有10%的股份,也可以把阿里巴巴的控制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
但是,港交所不支持這個合夥人制度。阿里管理層就認為,這是他們的底線。最後雙方就談崩了,阿里就遠走美國的紐交所。而且在2014年以218億美金的募資金額成為美國股票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 IPO。而且到了2017年底,阿里的市值已經突破4500億美金,是全球的第九大公司。
阿里為什麼會落戶紐交所呢?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紐交所允許A/B股制度存在。A/B股制度,說白了就是同股不同權。公司在發行股票的時候發行兩種,一種叫A股,一種叫B股。A型的股票就賣給我們這些普通的公眾,B型的股票由管理層持有。B型股票的投票權是A型的10倍,也就是咱們擁有的是一股一票,人家是一股十票。你看,這樣一來,馬雲團隊用10%的股權就完全可以控制住企業了。所以這種制度的本質和阿里的合夥人制度是一樣的,就是讓創始團隊能夠用較少的股份來控制公司。
這種股權結構,要是在原來那種資本為王的時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宏觀形勢變了,科技密集型企業也興起了,所以慢慢地也逼得交易所開始改自己的規則,美國的金融創新做得好就是在於這些地方。美國在1992年的時候,就提出了新的上市標准,允許上市公司設立不同的投票權,在這之後很多創業企業都是採取的這個制度。比如說谷歌的兩位共同創始人加上他們的 CEO,三個人持有谷歌大概三分之一的B類股票。這樣一來,他們就穩穩地把谷歌的決策權拿在自己手裡。更有趣的是,谷歌的創始人在上市之前就給自己的投資者寫信,說新投資者對於本公司戰略決策的影響將大大地小於他們在其他上市公司所擁有的影響,就是「傲嬌」地表示,我們是最懂自己企業的,我們知道怎麼更好地運營自己公司。當然了,事實也證明,他們確確實實是對的。
二、分散投行權力的聯合承銷
除了阿里、谷歌以外,還有 Facebook,它採取的是雙重股權制加表決權代理的結構,確保扎克伯格的絕對控制權。Facebook 跟其他的公司一樣,它也有A類和B類兩類股票,B類擁有10票的投票權,A類僅有1票。扎克伯格擁有的是全部的B類股票。然後在 IPO 之後,扎克伯格還擁有超過半數的投票權,這樣就保證自己對公司的絕對的控制力。而且 Facebook 還跟多家的投資者簽訂了一個叫表決權代理協議。它就對這些股東說,你們要買我的股票,就得同意,在某些投票場合授權扎克伯格,代表股東的所持股份進行表決。所以,Facebook 的這個案例裡面,扎克伯格的絕對控制權更加地穩固。
京東也是一樣的。京東2014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同樣也是發行了A/B兩類股票權,而且這一次更好玩,B類股票的投票權是A類股票的20倍。所以,「大強子」用了更少的股權,就牢牢地把京東商城控制在自己手裡。除了雙重股權結構以外,現在在明星企業的上市過程中,你也會發現另外一個趨勢,就是對單個投行的依賴越來越少。
一般來說,在 IPO 的時候,企業在承銷商中間會找一兩家作為主要的承銷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主承銷商的位置就很特殊了,對於發行價格、數量的影響都很大。比如說2004年,騰訊在香港上市,當時高盛是作為主承銷商。它幫助騰訊確立了上市的地點,發行的價格,還有數量等等。到了阿里巴巴2013年上市的時候,世界已經變化了,它當時僱用了35家承銷商,主承銷團隊由瑞士信貸、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高盛、花旗等6家大投行組成,而且每個投行,分管完全不同的部分。比如說瑞士信貸和摩根斯坦利負責招股說明書,還有監管上市以後有一個禁售期的工作。摩根大通就負責估值和發行。花旗銀行負責對所有承銷機構的銷售人員進行培訓,高盛負責股價穩定。
這樣一來,6家投行各司其職,也就沒有一家投行能夠了解整個的狀況了。阿里巴巴就把整個的發行承銷的過程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防止了這種過度依賴某一家投行的情況。
當然,聯合承銷可能也有問題。比如說會使得協調的成本過高,所以這些投行也抱怨,增加了他們額外的工作。但問題是,好女不愁嫁,阿里巴巴當時定的路演是10天,結果只在僅僅2天的時間,所有的認購都已經完成了。現在你會發現,近年來,多家擬上市公司都是採取的聯合承銷的模式,京東和搜狗也是採取的這種聯合承銷模式。這就是我在課程中一再跟你強調的,這個世界是錢越來越不值錢,創業者獨一無二的人力價值越來越值錢的時代。
世界潮流在變,企業的核心價值,企業的邊界都在變,投行自然也在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課程里一再地跟你強調,動態演化的過程。所以你如果拿一個固定的邏輯來套用金融市場的話,會永遠陷在追趕的迷霧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