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分配如何避坑
① 股權怎樣分配才合理
很多創業者在創業之初,對於股權的分配比較迷茫,一個好的股權結構、機制對於創業團隊的未來融資、發展決策的決定,甚至於創業的成功與否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誠然,不同類型的創業項目(例如互聯網服務業和產品開發類)股權分配結構也不盡相同,作為正在進行此項工作的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下注意事項。
方法/步驟
1
確定股權回購制度。很多創業合夥人在加入團隊之初就會獲得公司股權,但是還沒做兩個月就離開,並且帶著股權離開,這該怎麼辦?在分配股權之處就要確定股權回購制度,比如約定共同創業不足三個月而離開,股權無效,共同創業一年,進行有價回購,具體細節需針對公司的架構決定;
2
設定股權池。設定一個合理的股權池,對於公司人才的吸引,後期的融資操作,對於貢獻較大的員工進行獎勵回饋,也具有重大作用;
3
融資股權稀釋。如果團隊比較幸運,得到了資本的青睞,獲得融資,在融資方案最終敲定之前,一定要將相關股權稀釋、融資文件給獨立專業的律師審定,確保不被坑;
4
盡量由一人保持絕對的控股權。保持絕對的控股權,掌舵團隊的絕對發展方向,對於團隊執行力的提高、商業模式的明確,以及團隊治理、融資具有重要作用,這個比例一般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股權。
② 在股權分配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才便於項目的啟動和推進
公司股權的價值,是大多數人想要的,特別是在公司領導上層的,所以進行公司股權分配時,要注意關鍵因素。那麼,公司股權分配的關鍵和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下面由找法網小編為您介紹,帶您了解一下。
公司股權分配的關鍵:
一是保證創業者擁有對公司的控制權;
創始人最好具有絕對控股權,能達到67%以上的股權最好,達不到這個比例,也得超過50%以上,因為公司需要有一個能夠拍板的領導者,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公司的發展方向,也能激發團隊做大企業的信心和動力。
二是要實現股權價值的最大化(吸引合夥人、融資和人才)。
俗話說「財散人聚」,股權就代表著未來的財,散一部分股權,才能聚起來優秀的合夥人和人才。
因為相較於固定的薪資,股權更具有長遠的投資價值。一般來說,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合夥人手中的股權很有可能會翻好幾倍,遠不是固定薪資可以比擬的,創業者可以以此來說服和吸引優秀人才。
公司股權分配的注意事項:
股權安排要避開這三大硬傷:過於分散、過於平均、名不副實。
1、過於分散。例如一些公司有十幾個股東甚至更多。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公司已經融資融到C輪D輪時屬於正常。但有些公司處在天使輪,甚至是在公司非常早期的時候就有很多的股東,而且股東有個人、有機構,這種情況下對一個創業公司做大來說是比較的困難的。
一方面,《公司法》對小股東有一些保護。在公司做決策簽署文件時就可能會出現僵化的局面。雖然小股東手裡的股份非常少,但很多事情上仍然要徵得他們的同意。如果一些小股東採用不簽字或是其他不配合的手段來訛詐大股東時,可能導致局面僵化。
另一方面,公司的股東比較多時,溝通協調成本會增加,甚至會涉及到一個比較復雜的博弈局面。例如幾個股東股份加在一起能夠過半數,或者說在投票的時候形成優勢地位就會產生很多復雜的局面。當有這種復雜局面出現時,就有誘使創業公司里的各方利益產生博弈。—但這種內斗事件出現都會影響公司的發展。所以股權設計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要減少簡化博弈的局面。
2、過於平均。很多時候過於平均並不是公司的創始人想這樣安排,恰恰是因為開始的時候大家對於各自的貢獻沒有辦法准確的去評估,這個時候可能就形成分配股權比較平均的情況。股權分配平均,常見於創始人之間很熟悉,如老同學、老同事。在分配股權的時候常常因為面子上好看而選擇平均。在公司啟動初期大家容易談成一個共識,覺得都很容易都把公司注冊起來。
但之後,隨著公司的不斷的發展,就會暴露出較大的問題。最典型的是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每一個人能力的變化不同,對公司的貢獻不同,會導致有人覺得不公平,從而引起公司內部矛盾,影響公司發展。最主要的影響是在投票決策方面,容易導致決策層面的復雜。
3、名不副實。這種情況涉及了很多方面,例如工商登記跟公司實際約定不符。包括公司股權上存在代持的情況,但在工商登記上沒有體現出來,或者在公司剛開始注冊的時候只有兩個人持股,之後其他人陸陸續續的加入進來,這種情況下股權應該做一些調整。如果他們沒有及時進行調整,就會出現在工商登記上只有兩個股東,但實際上還有其他人持有公司股權。
名不副實在一個階段內是可以接受的,但前提是大家一定要有書面的約定。這點是很多公司會忽視的,因為公司在一個階段會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以後,大家可能精力不會放在這個方面。一般情況下,公司內部可能會有一個約定,但這個約定可能不是一個非常准確的文件,容易造成大家誤解。例如關於給股份的問題,這個股份是公司融資以後還是公司融資前給?這其中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③ 如何合理分配股權問題
股權合理分配,無非三個標準的綜合:1、出資比例;2、能力和經驗;3、其他資源投入。
如果有以下三個情況,建議綜合考慮。可以將資金投入,作為一個盤子(例如,70%折算),其他情況具體協商。
1、市場資源,這個對一個公司起步和發展相對關鍵,如果有成熟的客情關系,或項目資源,或已經拿下項目,這個需要重新評估;
2、成熟的技術方案或產品。這個也需要重新評估,畢竟有了技術,一家公司的基礎就建立起來了;
3、非資金以外的其他資源投入。例如,某人有多年工作經驗,積累了很多同事和合作關系,可以協助公司很快運作起來。
當然,上述三個東西相對比較難折算成股份,需要協商或談判了。也可以列出具體項目,一年(或N年)實現了哪些折算成多大股份,簽個協議,後續再轉讓也可以。
關於更多股權分配問題我們推薦咨詢明德資本生態圈, 明德董事長張曉麗一解密24年的專業上市輔導團隊從1993年至今輔導30多家企業IPO上市,並先後投資了48家公司,退出46家,退出率96%。其中IPO上市退出32家,IPO上市退出率66%的奇跡二鏈接最有價值的投資與上市輔導機構,並改寫您企業的歷史,為您化解一切企業存在的困惑和需求!
如果你還有有關股權分配方面的問題,可以點擊下方的在線咨詢按鈕,直接跟老師對話交流。
④ 股權分配怎麼分配才合理
股權分配時,平均主義是一種不健康的結構。一些創始人富於理想主義,總希望有股權,平均分。比較常見的是3個創始人,每人30%多,或者2個創始人,五五分,但這些都是不健康的結構。
原因在於,團隊中沒有一個說話絕對算數,在面臨重大決定時也容易出現問題。所以,在融資前創業公司就需要把公司的結構調整到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
股權分配向來是企業的頭等機密,一般而言,創業初期股權分配比較明確,結構比較單一,幾個合夥人按照出資多少分得相應的股權。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必然有進有出,必然在分配上會產生種種利益沖突。
因此,合理的股權結構是企業穩定的基石。 家族企業的股份安排秘訣 家族企業主要採用兩大類股權安排,即分散化股權安排和集中化股權安排。
關於公司股權分配的問題,明德資本生態圈算比較專業的,他們不僅自己做投資,還有1800多家合作基金資源,並致力於幫中小企業提升經營水平,推動股權融資。如果你不確定哪個融資平台靠譜,建議來明德資本生態圈試試。
如果你還有有關股權融資的問題,可以點擊下方的在線咨詢按鈕,直接跟老師對話交流。
⑤ 創業公司股權激勵,需要避開哪些坑
根據你的提問,經股網的專家在此給出以下回答:
1、團隊中沒有大家都信服的老大
企業的股權架構設計,核心是老大的股權設計。老大不清晰,企業股權沒法分配。創業企業,要麼一開始就有清晰明確的老大,要麼磨合出一個老大。很多公司的股權戰爭,緣於老大不清晰。比如,真功夫。企業有清晰明確的老大,並不必然代表專制。蘋果、微軟、Google、BAT、小米……這些互聯網企業都有清晰明確的老大。老大不控股時,這些企業都通過AB股計劃、事業合夥人制等確保老大對公司的控制力。創業團隊的決策機制,可以民主協商,但意見分歧時必須集中決策,一錘定音。
在公司的股東會與董事會層面,老大隻有對公司有控制,公司才有主人,才不會淪為賭徒手裡不斷轉售的紙牌。老大在底層運營層面適度失控,公司才能走出老大的短板與局限性。有些聲稱試驗失控的創始人,也未必敢在公司股權層面冒險失控。
2. 只有員工,沒有合夥人
在過去,很多創始人是一人包打天下。在現在,新東方三駕馬車、騰訊五虎、阿里巴巴十八羅漢……我們已經進入了合夥創業的新時代。創始人單打獨斗心力難支,合夥人並肩兵團作戰共進退才能勝出。創始人需要尋找在產品、技術、運營或其它重要領域可以獨當一面的同盟軍。「初創企業合夥人的重要性勝過風口的商業模式」,並不為過。在實踐中,有很多創業者問如何做「員工」股權激勵,但很少有創業者問如何做「合夥人」股權設計。
3. 團隊完全按照出資比例分配股權
我們見到,很多創業企業的股權分配,都是「時間的錯位」:根據創業團隊當下的貢獻,去分配公司未來的利益。創業初期,不好評估各自貢獻,創業團隊的早期出資就成了評估團隊貢獻的核心指標。這導致有錢但缺乏創業能力與創業心態的合夥人成了公司大股東,有創業能力與創業心態、但資金不足的合夥人成了創業小夥伴。
我們建議,全職核心合夥人團隊的股權分為資金股與人力股,資金股佔小頭,人力股要佔大頭。人力股要和創業團隊四年全職的服務期限掛鉤,分期成熟。對於創業團隊出資合計不超過100萬的,我們建議,資金股合計不超過20%。
4. 沒有簽署合夥人股權分配協議
許多創業公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在創業早期大家一起埋頭一起拼,不會考慮各自佔多少股份和怎麼獲取這些股權,因為這個時候公司的股權就是一張空頭支票。
等到公司的錢景越來越清晰時,早期的創始成員會越來越關心自己能夠獲取到的股份比例,而如果在這個時候再去討論股權怎麼分,很容易導致分配方式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預期,導致團隊出現問題,影響公司的發展。所以,在創業早期就應該考慮好股權分配,簽署股權分配協議
5. 合夥人股權沒有退出機制
6. 外部投資人對公司控股
對股權缺乏基本常識的,不僅僅是創業者,也包括大量非專業機構的投資人。比如,我們看到,有投資人投70萬,創始人投30萬,股權一開始簡單、直接、高效、粗暴地做成70:30。外部投資人控股存在很多問題,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
首先創始團隊沒有足夠的工作動力,感覺是在為別人打工,其次沒有預留足夠股權利益空間吸引優秀的合夥人加入,最後這類股權架構讓投資機構避而遠之,影響公司的下一步融資。
7. 給兼職人員發放大量的股權
我們看到,很多初創企業熱衷於找一些高大上的外部兼職人員撐門面,並發放大量股權。
但是,這些兼職人員既多少時間投入,也沒承擔創業風險。股權利益與其對創業項目的參與度、貢獻度嚴重不匹配,性價比不高。這也經常導致全職核心的合夥人團隊心理失衡。
對於外部兼職人員,我們建議以微期權的模式合作,而且對期權設定成熟機制(比如,顧問期限,顧問頻率,甚至顧問結果),而不是大量發放股權。經過磨合,如果弱關系的兼職人員成為強關系的全職創業團隊成員,公司可以給這些人員增發股權。
8. 給短期資源承諾者發過多股權
9. 沒有給未來員工預留股權
10. 配偶股權沒有退出機制
以上就是經股網根據你的提問給出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經股網,助力企業成為行業寡頭。
⑥ 股權分配方案設計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避免利潤中心劃分不準確。在設計股權激勵方案的時候,利潤中心劃分一定要准確,利潤中心的劃分是前提基礎,只有劃分好利潤中心,才具備實施股權激勵的前提,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原則,那就是盡量劃小核算單位,這是實施股權激勵的關鍵,連鎖型企業、製造型企業、科技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利潤中心,在劃分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利潤中心劃分太大了,會影響到股權激勵方案的效果,在做方案的時候,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2、避免定量不到位。不要把股權激勵做成了績效考核,導致方案效果大打折扣,股權激勵和平時績效考核不一樣,股權激勵,重在激勵,要讓員工從震驚到刺激,而且找到老闆的感覺,只有這樣,員工才能把公司的活當成自家的活干,同時,股權激勵也不是獎勵,股權激勵重在激勵那些有上進心的人,讓他們多干,才能多得,而不是多幹了,就給發紅包。
3、避免「吃大鍋飯」現象。做股權激勵,要重點崗位重點激勵,重在激勵核心少數人。股權激勵重在效率,不能總是站在公平的角度考慮股權激勵,這樣很容易導致「吃大鍋飯」,最後方案效果受影響,所以,在設計股權激勵方案的時候,定崗定人很重要,這也是企業家在做股權激勵方案的時候經常犯的一個錯誤。
4、涉及到銀股一定要規避退出風險問題,銀股退出機制設計好,同時,避免銀股到期被激勵對象套現走人的現象。在一個股權激勵方案中,如果涉及到銀股,就要慎重考慮退出機制問題,很多情況下,企業家在設計銀股方案的時候,往往留下了很大的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