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闆股權越來越少
⑴ 企業家:為什麼有些公司做股權激勵會失敗
失敗的定義是:沒有效果或者有副作用,
常見的情況有,公司沒有做股權激勵還行,一旦做股權激勵,馬上就走下坡路
原因有很多大致分為三類:
1.老闆問題。有些老闆格局很小,胸懷很小,一方面就學了幾天的股權激勵課程,然後就給自己的企業做激勵,可以想像失敗的概率非常高。
2.培訓問題。市面上大多數的培訓都是營銷式培訓,也就是說真正能落地的就比較少,想通過這種課程學習股權激勵,本身很難。
3.公司問題。其實有很多公司是不太適合股權激勵,比如,我們的公司還很小的情況下,此時需要的是給錢,給現金,給精神激勵,而不是股權,即使給股權,操作起來也很難。還有行業,行業的不同,需求也不同。
⑵ 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等都沒有持本公司股票,這可能是什麼原因
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沒有持有本公司股票,可能有幾方面原因:
1.董事長和總經理不是公司股東,只是職業經理人,不持有公司股票。
2.董事長和總經理對公司前景不看好,賣出持有股份。
3.股權質押導致沒有錢贖回股份,因此不持有本公司股票。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很多公司為了融資選擇在證券市場上市融資,但是有不少股民發現,有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本該持有大量公司股票,但是他們名下卻沒有股票份額,這種情況一般涉及到公司經營。
很多公司的領導層,為了能夠融資,選擇把自己名下的股票質押給銀行或者其他機構,這些被質押的股票雖然讓管理層融了很多錢,但是也加了杠桿,一旦經營不善,管理層名下的股票就歸對方所有,這個時候他們名下並不持有公司股票。
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不持有本公司股票,總體來講不是好事,說明公司的前景不被看好。大家對此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⑶ 為什麼馬化騰在騰訊公司的股份那麼少啊持股才百分之十幾啊
1.當年馬化騰創業突見成效的時候,急需資金購買伺服器和為員工開支,當時准備尋找國外風險投資,IDG和盈科數碼以各占騰訊20%股份的代價向騰訊投資了220萬美元。馬化騰及其團隊持股60%。正是這220萬美元的風險資金,為騰訊日後的迅速掘起奠定了基礎。那是1999-2000年左右。
2.2001年6月,香港盈科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所持騰訊控股20%的股權悉數出售給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 ,以110萬美元的投資,在不到一年中即獲得1000餘萬美元的回報已經堪稱奇跡,但事實證明盈科還是低估了騰訊的成長潛力。
3.起源於南非的MIH絕非等閑之輩,其在納斯達克和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同時上市,主營業務是互動電視和收費電視,年營業額約2.5億美元,市值40多億美元,是個實實在在的傳媒巨頭。其對中國即時通訊市場的關注與理解,更加彰顯了來者的不凡。
4.MIH從盈科手中購得20%騰訊股權的同時,還從IDG手中收購了騰訊控股13%的股份。但是顯然,一旦看清了騰訊的成長潛力,MIH不甘僅僅成為一個參股投資的角色。
5.此後的2002年6月,騰訊控股其他主要創始人又將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讓給MIH,騰訊的股權結構由此變為創業者佔46.3%、MIH佔46.5%、IDG佔7.2%。
6.但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經營管理的界定上,MIH與騰訊創業團隊顯然經過一番良好的協商,在MIH短暫控股時期,騰訊控股的具體經營管理主要還是由馬化騰等主要創辦人負責,MIH方面派出的兩名非執行董事並不負責騰訊控股的具體事務。
7.直到2003年8月,騰訊創業團隊才將IDG所持剩餘股權悉數購回,並從MIH手中回購少量股權,經過股權結構的重新調整,最終完成了上市前MIH與創業團隊分別持股50%的股權結構。
⑷ 為什麼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個人持有公司的股份非常少,公司持股的股份跟股東有什麼關系
持有公司的股份就是該公司的股東,持股的多少決定你的發言權,這就是持股與該公司的關系。
拓展資料:
1.每個合夥人都投入等量的資金到公司,然後加上投入的人力,構成了最初的平均分配的「創始人股份」。
2.但是,某個合夥人投入的資金相對而言比較多。這樣的投資應該獲較多的股權,因為最早期的投資,風險也往往最大,所以應該獲得更多的股權。這樣的投資應該獲得多少股權可以參照通常投資的估值演算法。
他是公司創始人或者擁有人,他發行股票只是賣了一部分股權,而不是全部。
發行股票只是攤薄了他的股份而已。如果一個公司發行股票後,實際控制人
就沒有股權了。
股票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上市流通的部分是流通股,非流通股一般叫限售股,在一定時期內不允許上市流通,解禁後才能上市。
所以一些董事長擁有很多股票,但真正流通的股票只是公司全部股票的一部分。
⑸ 在企業股權設計中,老闆佔多少股份最合適
給你分享一下我在睿融的G·SSC股權設計課堂學到的知識。每個公司情況都各不相同,股權結構也就千差萬別,有多少家公司就會有多少個可能不同的股權結構,但是都逃不開2/3、1/2、1/3三個比例。這三個比例由此被稱為生死線。為什麼它能決定生或死呢?
生命線:絕對控制線(股權>=2/3)
某A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由三股東組成,大股東甲持股90%,另兩股東乙和丙分別持股8%和2%,公司,大股東甲認繳出資4500萬元,實際出資1000萬元,乙和丙分別認繳400萬元、100萬,乙和丙的認繳出資均未到位。
當公司經營形勢惡化,發生巨額債務。甲股東召集臨時股東會,提議將公司注冊資本從5000萬元減少為1500萬元,乙和丙對該決議案投票反對,甲對該議案投票贊成,決議通過後,A公司據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了注冊資本變更登記手續,變更後的注冊資本為1500萬元,甲乙丙分別占其中1000萬、400萬、100萬。隨即A公司在法院起訴要求乙和丙繳納未到位的400萬和100萬元,法院判決支持。
生命線:管理控制線(股權>1/2)
持有股權50%以上時,就可以確保股東會通過如下事項的決議:
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選舉更換非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監事,決定他們的報酬;
審議批准董事會(執行董事)的報告;
審議批准監事會(監事)的報告;
審議批准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和決策方案;
審議批准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持股1/2以上時,還能決定:
是否同意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
是否同意公司為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
生命線:防守控制線(股權>1/3)
持有股權1/3以上時,股東會對如下決議事項進行表決時,該股東有一票否決權。
公司增資減資,比如公司融資引入投資人,公司進行減資;
修改公司章程;
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比如 公司因業務需要分立為兩家或幾家公司;
公司組織形式變更,比如公司籌劃上市時,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⑹ 投資公司自願稀釋股權的原因
股權稀釋,簡單來說就是持股人所持股份在公司內部的股權比例被降低了,出現股權稀釋的原因一般來說,是因為公司的注冊資本增加。
股權稀釋一般是通過公司的增資來進行。當然增資不必然導致股權比例降低,因為我國《公司法》規定了股東享有優先認購權,即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從本條規定可以看出,原股東有權要求按照原出資比例進行增資,使增資後的股權比例不變,避免股權稀釋。
但如果不認購公司的新增資本,則其所持股權會被稀釋。
例如:一家公司注冊資本100萬元,甲出資70萬元,持股70%;乙出資30萬元,持股30%,一投資者欲投資100萬元,要求占股20%。甲乙都表示同意投資者以增資的形式入股,這時原股東的股權就要同比稀釋80%(100%-20%),融資後就變成了甲持股56%(70%x80%)和乙持股24%(30%x80%),剩餘20%為投資者股權。融資後股權結構
二、融資對股權的稀釋
一家成功的公司在它上市前,可能需要經歷四到五輪甚至更多輪的融資。通常,第一輪融資即天使輪,主要由天使投資者出資,融資規模通常從200萬到2000萬人民幣不等,公司則給出10%左右的股權。如果創業公司在天使融資後發展不錯,接下來會有VC跟進,早期風投通常會投資2000萬人民幣以上,公司則給出20%到30%的股權。然後是後續擴張,規模從5000萬到數億人民幣不等,每輪讓出10%左右,直到公司上市。
⑺ 大公司的股權激勵也會栽跟頭,這是為什麼
對於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有助於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如此龐大的激勵機制,讓企業更有實力吸引國內人才,逐漸壯大自己的企業,與國際企業越走越近。但無論如何成長,都要保障企業的發展,保障企業的利益,保障員工的發展和夢想追求。希望能幫到你。
失敗的定義是:沒有效果或副作用。常見的情況是公司不做股權激勵是可以的。一旦做了股權激勵,馬上就會走下坡路。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老闆的問題。有些老闆結構小,心思小。一方面,他們學習了幾天股權激勵課程,然後對自己的企業進行激勵。可想而知,失敗的概率非常高。
對於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有助於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如此龐大的激勵機制,讓企業更有實力吸引國內人才,逐漸壯大自己的企業,與國際企業越走越近。但無論如何成長,都要保障企業的發展,保障企業的利益,保障員工的發展和夢想追求。希望能幫到你。
失敗的定義是:沒有效果或副作用。常見的情況是公司不做股權激勵是可以的。一旦做了股權激勵,馬上就會走下坡路。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老闆的問題。有些老闆結構小,心思小。一方面,他們學習了幾天股權激勵課程,然後對自己的企業進行激勵。可想而知,失敗的概率非常高。2.培訓問題。市場上的培訓大多是營銷培訓,也就是說真正能落地的很少。。
⑻ 用股權激勵員工,那股權不是越來越攤薄了
不一定是老闆用自己有股份支付的,可以是發新股,這樣對股權的攤薄作用就降低了
⑼ 股權比例多少有什麼區別
1.絕對控股:控股大於等於67%。股權布局是一種戰略層面的智慧和手段,是綜合考慮企業未來各方面後所作出的安排。在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企業主想要一直都有話語權、決定權的,那麼其所持股比例就必需佔到67%,在法律上控股大於等於這個比例的,又被稱做「絕對控股」。
2.相對控股:控股大於等於51%。企業發展到發展期的時候,企業主所持有的股份就越來越少,但企業主最關心最想要的也還是要控股,而此處的控股大於等於51%,是「相對控股」就不是「絕對控股」了。
3.重大事項一票否決權:控股大於等於34%。我們認為,企業初創期時,老闆的股份最好是佔67%以上,發展期則是佔51%以上,那麼擴張期最好就是佔34%以上。當然,如果是對其他僅需過半數以上通過的事宜,就無法否決了。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