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貨幣是什麼意思
Ⅰ 古代的錢幣是怎樣的你能介紹一兩個朝代的錢幣嗎
一、古代錢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中國錢幣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二、錢幣
1、乾隆通寶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幣,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裡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的錢幣。
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復雜,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5毫米,重約3g。
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幣種與不同時期形狀與大小也有不同。
2、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鑄造的年號錢。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種版式。
3、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范,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4、永平元寶
永平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間(公元911~915)鑄造。
永平元寶的版式為小平錢,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鑄工不精,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平」字中豎粗長。
徑約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無大錢及鉛錫錢。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系安南所鑄。
永平元寶傳世稀見,被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5、天成元寶
天成元寶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間的貨幣。「天成元寶」的天成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廢鋁錫鑄造的劣等錢幣,所鑄成「天成元寶」。
這種錢在製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錢徑約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寶"幾個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錢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成元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平元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元通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觀通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乾隆通寶
Ⅱ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
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
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拓展資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
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
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Ⅲ 秦朝統一時用的是什麼樣的貨幣
秦朝統一時用的貨幣是「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
(3)先秦時期貨幣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
參考資料:網路——秦半兩
Ⅳ 秦朝的貨幣叫什麼
秦朝的貨幣是半兩錢,這是中國戰國時期到漢朝前期廣泛採用的一種銅貨幣。圓形方孔,又稱方孔錢。秦朝時期將其作為全國強制推行的統一貨幣,從而確定了中國其後各朝代銅錢式樣。
先秦半兩
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秦國「初行錢」,將貨幣的鑄造權收歸國家,規定圓形方孔半兩錢為國家法定貨幣,這被視作半兩的起源。這一時期的半兩錢重量在8克左右,採用原始的泥范鑄法,不平整,未經修磨,外形和厚薄並不固定,特別是其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圓孔,銘文用大篆,「兩」字中的「人」部分較長,俗稱「長人兩」。
秦半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國家強制推行秦半兩,取代原六國自有的貨幣。這一時期的半兩錢多由地方官府自行鑄造,形制的差異有所縮小,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統一。錢體不圓,方孔仍有不方者。銘文用小篆,傳說乃李斯手書,「兩」字中的「人」部分較短,俗稱「短人兩」。
漢半兩
劉邦建立漢朝後,決定重新鑄造貨幣,但由於初期百廢俱興,所鑄半兩錢重量極輕,僅2克左右,俗稱「榆莢半兩」。隨著經濟逐漸好轉,漢朝所鑄半兩錢的重量也逐漸增大。漢文帝時期鑄四銖半兩。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漢武帝在上林苑設立工場,將鑄幣權首次統一收歸中央政府,廢半兩錢,始造五銖,標志著半兩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由五銖取而代之。
Ⅳ 先秦時期貨幣是什麼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至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
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
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擴展至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
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兩大類型。刀幣形狀取像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幣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
獨用環幣,其形製取像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
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兩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Ⅵ 秦國戰國時各國貨幣名稱
戰國時各國貨幣
1)布幣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春秋晚期出現,戰國中期後廣泛流通。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從鎛得音稱布;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後變為平首布,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後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
布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
2)刀幣
刀幣是商周時期的工具青銅削演變而來的,所以刀幣的柄端均有環,柄上有裂溝,形狀上有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燕等地,後來又發展到趙、中山等國與布幣並存。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制,廢貝、刀、布等幣。其後,王莽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圜錢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圓性,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一說由紡輪演變而來;或由璧環演變而來。是方孔錢的前身。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4)蟻鼻錢
蟻鼻錢是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貨幣,是從仿製貝轉化而來的。由於楚國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鎛、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製貝的形態。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
Ⅶ 先秦錢幣的種類,及其收藏價值
所謂先秦錢幣,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出現的貨幣,包括原始貨幣、金屬稱量貨幣和金屬鑄幣等。布幣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源於農具鏟。春秋以後漸漸成為專用通貨。早期的布幣有裝柄的銎,即空首,所以稱為空首布。形制接近實用工具,流行於春秋時期,最晚至戰國早期消失。空首布到戰國時逐漸演變為布首扁平,無法裝柄的平首布。平首布是布幣中的先進形制,流行於整個戰國時期。布幣除了可以分成空首、平首兩大類型外,每類中根據首、肩、足部的變化,又可以細分為許多類型。 刀幣起源於東方的齊國,後逐漸遍及齊、燕等地。刀幣又稱刀化,是由手工工具刀削演變而來,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環幾部分組成。刀首是劃分刀幣類型的主要依據,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 圜錢形制的由來是古代玉壁或紡織工具紡輪,最早出現在戰國時的三晉地區,最早的圜錢是魏國所鑄的「共」、「垣」、「共屯赤金」等,圜錢主要流行於三晉兩周地區。圜錢是戰國時期最為進步的一種金屬鑄幣形態,它體積小、便於攜帶,鑄造工藝簡單,因此戰國中期以後,各國的鑄幣都有圜形化的趨勢。
Ⅷ 先秦時期有哪些金屬鑄幣
先秦時期有銀,鐵和銅鑄幣。
先秦時期,貨幣以貝,刀、布、圓錢、蟻鼻錢(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
所謂先秦錢幣,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出現的貨幣,包括原始貨幣、金屬稱量貨幣和金屬鑄幣等。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是由原始社會經濟,發展到奴隸社會經濟,再發展到早期封建制經濟的紐帶,也是貨幣由產生到發展,直至秦統一,中國貨幣統一於方空圜錢的重要時期。如果從有交換跡象的時代算起,其經歷的時間跨度長達萬年以上。如果從出現原始貨幣的時代算起,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因此,要了解、研究中國的貨幣發展面貌和經濟變化,先秦貨幣是及其重要的一環。
Ⅸ 先秦時期錢幣
中國歷代古錢幣參考價格表一
你有收藏嗎?
在商和西周時期,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貨幣形態趨於成熟。除了貝類外以青銅生產的工具及青銅錠充當的金屬稱量貨幣已在流通領域中佔有主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金屬幣出現並迅速獲得廣泛的流通。這一時期的錢幣式樣往往淵源於青銅工具。空首大布的造型與青銅有關,齊和燕國的貨幣樣式類於青銅刀削。流通於不同地區的錢幣構成各自的體系,多有紀地或紀重的面文,其紀量單位和形式各不相同,貨幣體制相當復雜,當時的布幣以三晉為中心流通地區,刀幣則以齊和燕為行用中心,同時還並用圓孔錢和方孔圓錢。蟻鼻錢的流通主要以楚地為范圍。戰國晚期,由於政治地理的變化和各地經濟的交流的日益密切,各種鑄幣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原來的地域,並在形式和計量單位方面呈現逐步融合的趨勢。行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圓錢和方孔錢,是當時最為進步的鑄幣形式。秦國鑄行的圓錢,使用銖兩記重。這為以後貨幣形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先秦-秦
名稱形制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貝幣天然貝 10元使用海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產一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曾亦行使貨幣之功能;銅貝--始鑄於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時期。此當人類史上最早之金屬鑄幣。
貝幣骨貝 25元
貝幣銅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春秋早期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按今發現,空首布尚有鉛質,以及銀質者鑄。形狀為平肩平足,附註於此不另載。鏟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冊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東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盧氏 1050元 春秋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鏟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聳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戰國初。晉。青銅。起源於生產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狀,有銎。
聳肩空首布無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戰國早、中期,以魏國為主,另趙,楚諸地亦曾鑄有。青銅,平首,一般為圓檔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晉半釿 15000元
釿布晉陽二釿 8000元
釿布晉陽一釿 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
釿布晉陽半釿 6000元
釿布虞一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幣山陽 10000元
布幣分布 3000元
布幣四布當釿 30000元
布幣殊布當釿、十貨 1400元
銳角布公 100元 戰國中、後期,韓,魏等地,青銅,首部兩端呈銳角,平肩方足。
銳角布垂 220元
銳角布涅金 200元
布幣盧氏涅金 6000元戰國中、後期。三晉地區、燕國,青銅。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種布幣,歷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藺 100元
方足布平陽 35元
方足布安陽 120元
方足布齊備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烏壤 300元
方足布長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東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戰國中、後期,趙、燕等地,青銅。平首、聳肩,尖足。
尖足布茲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陽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壽陰 350元
圓足布藺、五 1300元 戰國後期,趙國,青銅,圓首,圓肩,圓檔、圓足。
圓足布離石 3000元
圓足布離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門 50000元戰國晚期,趙國,青銅,由圓足布演化之別種;首與兩足部各有一小圓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製,對後世影響極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專 50000元
刀幣針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燕國一帶,青銅,首部尖狀,面文為記號、符號或單字。
刀幣尖首刀 1200元
刀幣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幣八明刀圓折 70元 戰國中、晚期,燕國,青銅,有圓折和磬折兩種。
刀幣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幣明、齊化齊明刀 8000元 戰國晚期,齊境內,青銅,刀身多輕薄,「明」字為方折,細長。
刀幣甘丹直刀 250元 戰國中晚期,趙、中山國,青銅,圓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帶弧意,形體皆輕薄。
刀幣晉匕直刀 10000元
刀幣即墨之法化齊大五字 2500元
刀幣齊造邦長法化齊六字刀 8000元
刀幣即墨法化齊四字刀 2200元
刀幣齊法化齊三字刀 400元
環錢離石 1500元戰國中後期,周王畿、魏、秦、趙等地,青銅,圓形圓孔,制古拙,而背無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錢背呈平面狀,背徑大於面徑。背緣上及穿眼肉多能觀察到范線,而錢體外緣亦能找到澆口痕跡。字文大篆,筆劃鋒勁,俊灑不羈。
環錢藺 10000元
環錢共屯赤金 15000元
環錢東周 1500元
環錢西周 1200元
環錢共 1000元
環錢半環 10000元
環錢長垣一釿 2500元
圓錢幣貝益四化 150元 戰國中晚期,秦、齊、燕等地。鉛,銅,圓形方孔,分無郭,有兩種,後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製即源出於此。
圓錢幣貝益六化 180元
圓錢幣貝益化 600元
一化方孔幣 10元
明化方孔幣 10元
兩甾方孔幣 1200元
蟻鼻錢君 800元 戰國,楚,青銅,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錢面鑄陰文。
蟻鼻錢金 200元
蟻鼻錢行 400元
文信方孔幣 5000元
半兩秦鑄(小平) 30元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於中央政權統一鑄幣,至末年,社稷動盪,各地方鑄、私鑄錢出焉,青銅,規范秦半兩製作精好,錢文整,挺拔,一般直徑在3.2厘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
半兩大型(小平) 50元
半兩秦鑄36mm 200元
兩兩秦鑄小平 600元
半兩秦精鑄傳形 500元秦並六國統一鑄幣,名曰半兩,方孔圓錢從此成為定製,古以廿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錢文半兩二字高挺,兩中人字偏下,上橫較短,半字下橫較長,據咸陽出土:徑2.3--3.8厘米,重2.8--8.1克,傳世徑3.5厘米以上者少見。
半兩秦特大型
中國歷代古錢幣參考價格表均出自: 世界同盟網
Ⅹ 秦朝的貨幣是什麼
秦朝的貨幣是半兩錢,這是中國戰國時期到漢朝前期廣泛採用的一種銅貨幣。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分類
第一類:錢徑較大,最大者3.7cm,一般的3cm以上,最重者11g,一般為6-7g之間,錢穿大多不規則,周邊有流銅現象。錢文古樸、粗放,沒有一定的規格,認為使用的是泥范。總計148枚,佔全體的16%。
第二類:錢體大小厚重不一,較為小、輕、薄,一般錢徑2.5-2.8cm,重3-6g,鑄造粗劣。共738枚,佔79.80%。
第三類:規格重、大、厚,規范化,直徑均在3-3.2cm,重為6g左右,相當於秦制的八5,6釒KG-*2朱;厚0.15cm,錢穿方正。鑄造技術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