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欣賞什麼樣的股權分配
『壹』 股權怎麼分配合適
股權是股東基於其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得經濟利益,並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股權分配有兩個類別:資金股權部分、經營管理股權部分,即經濟權和政治權。科學的股權架構一定是由創始人、合夥人、投資人、核心員工這四類人掌握大部分股權的,這四類人對於公司的發展方向、資金和管理、執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創始人在分配股權時,一定要照顧到這些人的利益,給予他們一定比例的股份。創始合夥人的得權期、退出機制、回購權,這三點是對股權的完整管理,對於股權的得權、退出和回購都得提前約定好,避免日後不必要的糾紛。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8-0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貳』 股權類型有哪些什麼樣的股權結構才算合理
股權即以股份來劃分權益,股權結構決定了公司的屬性,是指股東的構成情況,也就是權力構成,它一般介於集中與分散之間,其中一元結構是極度集中的股權結構,而極度分散的情況出現在沒有實際控制人的公眾企業當中,它是影響公司治理的權力機構,那麼什麼樣的股權結構才是好的呢?1.一元結構
一元股權結構是一種股權高度集中的結構,有絕對控股股東,且持有比例在50%以上,對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它是最為簡單原始的股權結構,
2.平衡結構
平衡股權結構類型一般包括四類股東:創始人、員工、投資機構、廣大中小股東,創始人或者實際控制人負責公司的決策,而員工和管理層負責公司經營,投資機構主要起到戰略對接,而廣大中小散戶則以監督為主,這是來說上市公司當中最為普遍的一種結構。
3.分散結構
分散結構則是沒有實際控制人,最大的持股也在10%以下,這是股權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就是股權結構不斷分散到公眾的手上,之前的實際控制人或創始人變成了公司的高管,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
4.合理結構
發達國家中日本與德國以法人之間相互交叉持股為主,其中投資銀行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歐美國家中,股權結構則高度分散,創始人持股可能較少,多數外部投資者為主;而在中國股權主要集中在國家或家庭手上,並且參與公司經營與運作,經常會與廣大中小股東利益不一致的情況。
合理的股權結構應該是權責簡單清晰,有實控人進行拍板控制,有投資者尤其是戰略投資者的資源互補,還有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參與監督,形成一種主次分明、權責清晰、相互制衡的結構。
股權構成
國有股,是國家或地方政府所持有的股份,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特色下的產物,絕大多數國有企業都是這種股權構成;
法人股,是企業法人或個人持有為主的股份公司,這是民營企業的普遍類型;
外資股,是指境外投資者以主要持有人的結構,A股的上市公司也是有一批的;
職工股,是指公司大部分股權分布在職工手上,比如華為,這種在A股並不多見;
公眾股,也就是公眾持有數量佔了總股本的多數。
企業的股權結構正常的發展過程是
從集中到平衡,再從平衡到分散的過程
,上市之前是偏向集中,上市之後趨於平衡,最後不斷分散。
『叄』 投資人股權怎麼分配
法律分析:1、一般是按照出資比例對股權進行分割;
2、出資相同則均等分;
3、出資不相同則出資多的占的股份多。若是有技術入股或是專利入股的,則需要把其技術折算為資金,再重新進行分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六十六條 公司分配當年稅後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公司的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在依照前款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之前,應當先用當年利潤彌補虧損。
公司從稅後利潤中提取法定公積金後,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還可以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任意公積金。
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後所余稅後利潤,有限責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規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
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違反前款規定,在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之前向股東分配利潤的,股東必須將違反規定分配的利潤退還公司。
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潤。
『肆』 投資人的股權及分紅應該如何分配比較合適
看得出你是一個不錯的創業者,將來有錢途!
股權分配主要有三種:
注冊股東
分紅股東
期權股東
我的建議是注冊股東不宜太多,如果這位投資人拿560萬,首先考慮債轉股,就是先算是借款,在合適的時候再變成股東。這一點要求您對您的項目有信心,如果您想讓別人一起承擔風險可以直接接收他為注冊股東。再給他定股份前,你先把最近幾年你們投入在這家公司的總投入算出來,凈資產算出來,還有你的自主研發的設備的無形資產估出來。所以你的企業值多少錢呢?
往年固定資產投入+無形資產估值+應收賬款-應付賬款+流動資產=企業總價值
新股東佔多少呢?560萬除以上述總值。哥們,有一個對你很有利,就是你的自主研發的設備,可以根據你的判斷股指,但是不要估值超過總價值的20%。
分紅股東:就是投錢進來,沒有進入注冊股東,也就是說沒去產權交易所做股東變更。他不參與經營管理,也不參與董事會決策等,每年到期按照投資總額所佔比例分紅就好了。
期權股東:其實類似於對賭協議。560萬拿來了,先別進入股東層,大家一起努力,如果做到1500萬盈利,給多少股份,如果做到1000萬盈利給多少股份,如果做到2000萬盈利給多少股份,然後在成為股東層成員。
這幾種模式您自己決策,因為只有您對您的狀況最熟悉了。
『伍』 有人投資你企業、,股權怎麼劃分
既保持有不同的意見,給他一定的股權,他准備與四個朋友一起創業,實際操作的占什麼樣的比例,按價值設定股權比例。該拿大股的應該拿最大的股份,小A和兩個朋友是全職工作,這個時候平均的股權就會帶來一些問題。 創始人開始不在公司工作的。 小A志向遠大,能夠做起來的公司,負責銷售的創始人占股份多一些,在創業初始特別重要,主要的創始人很可能就不控股了,對自己這次創業信心十足,是一個博弈的過程,貢獻要正相關,但是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還有一個朋友只出資金,公司每輪出讓10~20%股份,更多還是一股獨大。我們經歷過也不少次股東內訌。比如銷售型公司,不該拿股份的人就不應該有股份。但中國正相反,再做幾次融資,之前要經過CYE兩到三輪的融資;產品型公司,做一個化妝品的電商品牌,實物,有一個大股東,但一個公司,能跟老闆唱唱反調? 過來人支招,低於50%經不起稀釋。但是第一期小天使投資人,公司的股權結構怎麼設置,原來的背景,第三輪又稀釋百分之十幾。 在剛啟動。 如果想做境內上市,大家評估他的貢獻,大家一樣吧,重要性就會降低,第二輪稀釋百分之十幾。因為如果太高。如果一上來5個人都同時拿股份,另外一個朋友打算兼職,出資的占什麼樣的比例,我們的意見是不要超過5%、將來的貢獻也算一部分:利益結構要合理 柳陽 創業期的公司一般都是有限責任公司。在中國境內上市,最好不要超過30%。基本的原則就是股權只發給不可被替代的人,所有股東同比稀釋。如果他拿的股份太多,還平分,又有人拍板。但是企業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最少會有一個人離開,其實也比較難,反而會變成一個障礙,現金以外出資需評估或者大家協商一下。這五個創業夥伴裡面,從這三個層面來劃分股權比例,每次發生這種事兒。一下子確定下來、沒有任何投資進來的時候。 在美國。這種創始人往往都是資源型的,幾個創始人平分股權,根據他提供的資源給一些補足,有話語權,利益結構要合理。一個創始團隊從開始創立到最後上市。出資形式可以現金,也可以給股份。但他現在苦惱的是,基本上到上市的時候就剩不了多少股份了,幾個哥們兒出來創業。 只出資金的創始人其實就是一個民間的天使投資人,過一段時間再全職加入,工作能力算一部分;另外搭配幾個占股10個點或8個點的小股東,可以在利益分配上,是決策的中心,基本上都會出現問題。 如
『陸』 創業公司怎麼分配股權五種股權結構模型,做股權設計須知!
很多創業者問:初創公司怎麼做股權設計?如何分配股權?
下面將從兩人合夥創業、三人合夥創業、五人合夥創業、給員工預留股權池、找投資人融資採用什麼樣的股權結構等等,來分析五種股權結構模型。
兩人合夥創業怎麼分配股權?
大師們都說5:5是最差股權結構,容易導致僵局;應該用7:3才是最優股權結構。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股權道」工號就有騰訊早年的股權結構分析,當年在獲得南非MIH的融資之後,創始團隊和投資人之間多年都保持5:5的結構。
用了大師說的最差股權結構,並沒有像大師說的走向僵局,騰訊現在的成就大家都已知道。
不只是騰訊了,還有多家知名公司,比如豐田與比亞迪的合作,長城汽車與寶馬的合作,順豐與UPS的合作等都採用5:5的股權結構,難道這些知名公司都是傻子嗎?還是誰是傻子呢?
我們還發現一家採用7:3股權結構的公司,他們後來鬧到僵局無法解決,被法院判決解散公司了。
大師們說7:3最優股權結構,為什麼會變成僵局?可以在「股權道」公眾號查看哦。
三人合夥創業怎麼分配股權?
大師們說3:3:4是最差股權結構,比如西少爺採用了3:3:4的股權結構,就鬧到僵局了。
但「股權道」也有阿里巴巴早年的股權結構分析,當年獲得雅虎融資後其他投資人全都退出,只剩下馬雲團隊、雅虎、軟銀三家股東,他們的股權結構就是3:3:4,而且持股40%的是雅虎公司、並不是馬雲團隊。
現在阿里巴巴的成就大家都已知道,他們用大師們說的最差股權結構,卻做成了行業第一。
大師們還說,三人合夥創業採用7:2:1或5:3:2的股權結構最優,這樣能避免僵局。
可我們研究了10成功企業創業早期的股權結構,這些多是行業第一的公司,但沒有一家符合大師們說的這種股權結構。
倒是有一家鬧翻了的公司採用了7:2:1,因為股東鬧到僵局無法解決,大股東只好去工商局舉報自己的公司。
為什麼真實案例和大師們說的相反呢?
因為有一個詞叫「智商稅」,可以靠高明的營銷手段收取。
五人一起創業用什麼股權結構?
有大師說平均分的股權結構最差,比如五人各持股20%、四人名持股25%都是最差的股權結構。
但是,「股權道」工號也介紹視源股份的案例,他們已做成全球行業第一,佔1/3的市場份額,現在市值超過600億元。
但視源股份在創業前4年都採用了平均分的股權結構,五位創始人各持股20%,維持了長達4年之久,他們並沒有走向仇人式散夥。
連李國慶也說,一定要有一個人持股超過51%、最好是60%,保證在第一輪融資稀釋股權之後,創始人的持股仍在51%以上,對公司有絕對的控制力。
可如果看「股權道」介紹的法院判決的案例就知道,這只是非常初級的操作,遇到個有水平的小股東就完全沒用了,能讓你持股90%都沒有控制權,更不要說持股51%了。
名人名企說的就一定是真理嗎?
如果是的話,比特大陸作為礦機行業排名第一的公司,也不至於兩個創始人鬧翻了吧?而萬科這么出名,也不會發生轟動全國的萬科之爭了吧?
給員工預留股權池用什麼樣的股權結構?
有大師提供了三種模型:
第一種是創始人持股67%,聯合創始人合夥人持股18%,員工持股15%。
第二種是創始人持股51%,聯合創始人合夥人持股32%,員工持股17%。
第三種是創始人持股34% ,聯合創始人合夥人持股51%,員工持股15%。
大師們提供的這種模式,總原則是創始人持股67%或51%或34%,這樣能掌握絕對控制權或相對控制權或否決權。
但「股權道」介紹過九條股權生命線,而這些所謂的股權生命線,就是收智商稅而已。
我們介紹過法院判決的案例,有人持股90%都沒有控制權,更不要說持股67%或51%了。
融資後採用什麼樣的股權結構?
有大師說:
【1】老闆自己必須持股51%以上。
【2】內部高管持股10%-15%。
【3】風投持股10%-15%。
【4】預留10%-15%作為員工的股權池。
創始人的持股51%都還不夠,一定要注意企業內部總共要佔股超過67%。
因為不合理的股權架構下,只要出現問題一定是毀滅性的,一定有合夥人被踢出局。
股權結構出問題可能是毀滅性的,這個說法是沒錯。
但是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卻是錯了,只在遇到低水平的股東才有用,如果遇到有水平的股東就是沒用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