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蛙股權怎麼看
1. 牛蛙的市場需求旺盛,養殖牛蛙如何提高利潤
現如今,喜歡吃牛蛙的人越來越多了,所以市場上對於牛蛙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很多養殖牛蛙的養殖戶都表示養殖牛蛙並不賺錢,所以很多人都絞盡腦汁想提高牛蛙養殖的利潤,其實以下四個方法就能夠提高牛蛙養殖的利潤;1、做好牛蛙養殖的防護措施;2、注意牛蛙的病症;3、找准市場定位;4、減少人工成本。
1、做好牛蛙養殖的防護措施首先,很多人都只知道養雞鴨鵝、牛羊可能會被大型動物給咬死,但其實養牛蛙也是有風險的,因為很多大型鳥類就是牛蛙的天敵。通常來說,在牛蛙的養殖場內,需要蓋上一層保護牛蛙不被鳥類吃掉的保護層,這樣才能夠保證牛蛙的安全,否則都被鳥兒吃了,哪裡還會有利潤呢?
最後,牛蛙養殖其實最不需要的就是人工了,很多養殖戶都會請很多工人來管牛蛙養殖場,但是實際上養牛蛙並不需要那麼多人,而現在的人工費又那麼高,若是不控制人工成本的話,牛蛙養殖的成本就會很高,成本高了以後利潤自然會越來越少,這也是牛蛙養殖戶需要注意的地方。
2. 青蛙養殖有什麼風險
青蛙養殖有以下風險:
1、養殖成本高
青蛙養殖主要品種為黑斑蛙,而黑斑蛙為「三有」動物(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開展黑斑蛙的養殖和銷售均需到當地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辦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
2、環保力度大
環保力度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提高污染處理設備是時代的要求,養殖成本提高則毫無疑問的問題。
3、技術要求高
青蛙養殖的主要模式有高密度精養、稻蛙、蛙菜、蛙鰍、稻蛙鰍等多種,每種模式各有其特點。由於養殖開展時間不長,青蛙的養殖模式目前尚無一定標准,需要養殖戶自身摸索,這對於養殖戶技術要求很高。給很多養殖戶造成巨大損失。
3. 牛蛙市場需求大養殖戶多,牛蛙養殖的合理密度是多少
牛蛙怎麼養才好?1、苗種放養:牛蛙放苗前每畝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進行消毒,清塘消毒後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養前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20分鍾,幼蛙期60~80隻/平方米,成蛙期30~40隻/平方米。
2、巡池檢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證24小時不間斷,每天換水率達到300%,排水口處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來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發現牛蛙攝食與活動有異常及時採取措施。
3、飼料投喂:飼料以浮性配合飼料為主,投喂前半小時先將配合飼料用水泡濕,促使軟化膨脹。日投喂量為在池蛙總量的7%~15%,並根據氣候、水質及殘餌等情況適時調整,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牛蛙飼養要採用分級飼養,每隔一段時間及時將規格較大的個體分級篩選,把規格相近的牛蛙調整到同一口池塘進行養殖。
4、疾病防治:牛蛙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體,並定時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分池後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對蛙體進行消毒,防止機械損傷。發現病蛙、死蛙及時挑出隔離飼養,並適時用高濃度的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4. 養牛蛙的技術方法
養牛蛙的技術方法
養牛蛙的技術方法,牛蛙是水陸兩棲動物,同樣它也是一種夜行動物,而且我們經常都能看到有吃牛蛙的店,牛蛙吃起來還是十分的鮮嫩的,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養牛蛙的技術方法的相關資料。
養牛蛙的技術方法1
牛蛙是原產於北美洲的,它也是可食用蛙當中體型最大的一個種類。牛蛙在生長方面比較快,肉味鮮美、營養比較豐富、蛋白質含量又比較高。而國外養殖用的牛蛙分別是由美國牛蛙、沼澤綠牛蛙、春蛙、非洲牛蛙、非洲大牛蛙等等。
而牛蛙的個體重有時是可以達到一公斤以上,比較喜愛高溫蔭濕,它們也會多棲息在池塘邊沿而近水處的一些草叢當中,特別喜歡棲息在那些池塘坑邊,然後被波浪擊拍而成的半干半濕的土穴當中,往往它們的下半身是會浸到水中,頭部則是會露出水面,頭向外。而牛蛙的鳴叫聲則是酷似黃牛,一旦聽到牛蛙的叫聲,就可以預知到產卵期即將來臨,產卵期過後牛蛙就會停止鳴叫。
野外進行粗養:是可以分為全天然放養和半粗放飼養兩種類型的,常見的養殖方式則是有水庫養殖,沼澤養殖,湖泊養殖,河道養殖,稻田養殖。這是可以比較充分利用到天然餌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自然條件,從而去圈定一定的養殖范圍,投放牛蛙的種苗,適當的來增喂一些餌料,定期的進行採收和捕捉。
集約進行精養:我們也可以利用人工餌料和非農耕地,去採取人工方法來進行建造池塘,進行集約化精細管理的一個養殖方式。再根據飼養場地的差別,我們也可以分為池塘養殖,場區養殖,庭院養殖,室內養殖,恆溫養殖等等的幾種方式。
建造蛙池:養殖場我們是應該要在冬暖夏涼,遠離嘈雜,交通便利,供電充足,這樣是以方便進行養殖生產。其中,水源條件的好壞可以說是養蛙成敗的關鍵問題,一般情況下,一定要水源充足,排灌比較方便,水質的要求則是需要沒有污染,從而會達到漁業的水質標准。
巡池查看:每天早、中、晚都是需要進行巡池一次,檢查篩絹網是否會出現一些破洞,如果有破損的話,一定要馬上進行修復才可以,因為這樣是可以防止牛蛙的外逃,從而可以保證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流水,每天至少要達到百分之三百的換水率才可以。
飼料的投喂:其實飼料主要還是以浮水性配合飼料為主的,餌料的投喂也應該要做到「四定」,那就是定點、定時、定量、定質。投喂之前的.半個小時是需要先將配合飼料用清潔的水進行泡濕,這樣是可以使飼料稍微的進行軟化膨脹,也可以預防餌料吸收池中的一些污水,避免牛蛙在進食以後,它們的腸胃會發生一些疾病,也可以促進牛蛙對於營養方面的吸收。
分級來進行飼養:大家在牛蛙的飼養當中,為了防止牛蛙會出現互相殘食的一些現象,我們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及時的去將規格相差比較大的一些個體來進行篩選的分級哦,然後再規格一樣的牛蛙進行同一口池來進行飼養,這樣完全可以防止出現大蛙吃小蛙,也可以注意控制一些養殖密度的哦。
養牛蛙的技術方法2
牛蛙是一種兩棲動物,是蛙科中體形比較大的食用蛙種。它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對人身體有好處。喜歡在江河和池塘沼澤和岸邊草叢中或者是洞穴內,晚上出去活動覓食,每到繁殖的季節,牛蛙常集體遷移到池塘等環境優良的場所,互相嬉戲、抱對繁衍子代。牛蛙是屬於變溫的動物,其體溫和活動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一般是在10月中旬以後,停止活動和攝食,潛入水底或者是比較潮濕的鬆土層中過冬,第二年的三月,過冬就結束了。牛蛙以動物性為主,尤其是喜歡活的餌料。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所需要的食物也不同,牛蛙也適量的吃一些少量的植物性的餌料,大多數是吃水生植物的葉片還有植物的種子。
牛蛙養殖場的選擇還有建造要根據自身的條件還有環境的因素來考慮,還要遵循經濟上的投入少,然後要效益高,還要照顧到生產上的科學性,方便於管理。
(1)建場條件:
要建造防逃跑的設施,因為牛蛙擅長跳爬等,可以用塑料薄膜還有鐵絲網等東西,有條件的話可以用磚砌個圍牆更牢固和持久。還必須要有充足的水源的,像江還有湖水庫的水,是水質最好的氧氣也高,水量也比較充足。還要建在冬暖夏涼的地方,不僅要水質非常好還要排水和換水方便,還就具備不同用途的養殖池塘。
(2)養殖池的建造:
①親蛙池:主要用於培育牛蛙產卵用的還有分別養殖雌雄親蛙。
②產卵池:分為水泥池和土池兩種。水泥池主要是在人工催產時候使用的。
③孵化池:也是主要分為水泥池和土池兩種的。使用效果的話還是水泥池效果比較好
④蝌蚪池:也是分為水泥池和土池兩種,總面積還是要根據所需要培養蝌蚪的數量還有要發育成幼蛙的數量
⑤幼蛙池:是為方便於飼養的管理
⑥成蛙池:是要將不同規格、不同用途的成蛙分開
3、養殖牛蛙的方式
①集約養殖:就是高密度的精養
②半天放工養蛙:就是可以投放幼蛙,主要以天然餌料為主,人工飼料為鋪。
③流放式的養殖:就是把牛蛙投放到成千上萬畝的水面上進行養殖。
4、溫度的注意事項
牛蛙對溫度十分敏感,它的皮膚曝露在外面,沒有任何的防止蒸發的保護組織,所以牛蛙對乾燥的環境抵抗能力非常差,特別是幼蛙特害怕日曬還有乾燥。三十分鍾的溫度日曬就能把牛蛙致死。而且牛蛙在空氣特別乾燥的環境下二十小時以內會自動死亡。
5、飼養管理
(1)巡池查看:每天早中晚各巡視一次,檢查一下網是否出現破油,如果有破損必須要馬上修復,防止它逃跑。並且保證一天二十四小時內不斷的流水,還要注意觀察牛蛙吃飯的量還有活動的情況若是出現了異常現象,應該立馬採取措施。
(2)飼料的投喂:主要是以浮水性的配合這飼料為主,還要根據天氣氣候的變化還有牛蛙的體重做出一些調整,做到多餐少食。
(3)分級的飼養:為了防止大的牛蛙會吃了小的牛蛙,所以要把大小相同的牛蛙放在同一地方進行餵食和養殖。
(4)疾病的防治還有措施:放養之前要進行池塘的消毒,可能用生石灰或者是漂白粉來進行消毒,要是發現病的牛蛙還有死的牛蛙要及時的隔離出,除此之外,還要進行消毒,當養成成蛙的時候,要是出現個別歪頭和紅腿的現象要及時的把它們隔離開,要大加的換水和消毒。還要做好敵害的清除,蛇鼠還有貓等都是牛蛙的天敵,必須要建立巡視制度而且採取清除措施。
5. 泰蛙養殖要有什麼技術,投資一畝地多少錢
看你的場地建設投入情況和養殖密度等,一般一萬到一萬八千元錢每畝。
一、生活習性
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主要是農業害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黑和清晨出來活動。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長江流域3月上旬)出墊活動,一般4~7 月份進行每殖。雌蛙一次可產卵34個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開始變態。
二、養殖池的建造
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濕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6米為一單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為宜,池深一般1米,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隻成蛙。青蛙養殖池採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於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牆,亦可網圍,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佔全污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三、飼養管理
(一)蝌蚪的飼養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采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蝌蚪需經一周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後,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台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蝌蚪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二)幼蛙的飼養管理
強化馴養: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隻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採食和棲息。
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 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後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干凈和富有營養。
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三)成蛙的飼養管理
幼蛙轉入成蛙池後,青蛙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除供應充足的餌料,蝌蚪變態成蛙時即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喂,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 配合均勻效果較好。蝌蚪活躍在水中,5天以後可供給精飼料,為豆漿、蛋黃、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還要適量喂些配合飼料,並要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隻,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隻。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6. 青蛙養殖的真實利潤
2019年真實利潤大約為2.7萬每畝每年。在成本方面,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有,人工成本,場地建設、青蛙幼苗、飼養蚯蚓黃粉蟲的費用、吸引昆蟲照明費用,日常水電費。
注意事項:
1、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建池,因為養的青蛙主要是供給人們食用的,所以一定要保證無毒無污染的水源和環境,池周圍供青蛙棲息的灌木以及蔬菜之類的植物一定不能噴灑農葯。
2、蛙卵的處理,由於蛙卵直接關繫到青蛙的數量,所以一定要及時打撈落入池底的卵塊,以防缺氧致死。
3、我們知道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一說,青蛙也存在這種大蛙吃小蛙,小蛙吃蝌蚪的現象,所以要保護蝌蚪,就必須將其與成蛙隔開來養,至於小蛙,因為無法控制它們的長勢,所以要在池中投入足夠的餌料,保證每一個青蛙都能吃飽,它們才不會弱肉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