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股權為什麼那麼多
㈠ 一汽大眾股權比例
一汽集團60%,大眾集團20%,奧迪公司10%,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10%。因為大眾集團控奧迪公司99.5%的股份,對大眾中國100%控股,所以大致就是一汽集團60%,大眾集團40%。
㈡ 大眾為何要100%控股奧迪
德國當地時間2月28日,大眾汽車集團公布了2019財年業績報告,營收和利潤雙雙飄紅。與此同時,大眾汽車也宣布將收購奧迪在市場上流通的剩餘股份,實現對奧迪的100%全資控股。
大眾已經擁有了奧迪99.64%的股權比例,第一控股人身份不可動搖。那麼,大眾汽車為何還要執拗於剩餘的0.36%的股權,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資控股呢?
大眾汽車對未來技術的投入熱情始終保持在高位。財報上的一個利好消息是,與去年同期相比,汽車業務部門的凈現金流量增長至108億歐元。強大的凈現金流量無疑是大眾汽車在轉型之路上的資金保障。
按照大眾汽車集團最新出爐的2020年-2024年的未來五年投資計劃,其將在混合動力、電氣化和數字化等領域投入600億歐元巨資,以贏得在轉型之戰上的勝利。
大眾正在積極謀劃著未來,奧迪顯然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21億歐元入股江淮+國軒,大眾汽車中國的電動化棋局
「我們計劃到2025年,在中國交付150萬輛新能源汽車。今後幾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會經歷一個繁榮發展期。「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這樣判斷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
「中國市場經歷著快速變化。到2030年,我們預計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300萬台,內燃機車型將降到1700萬台。我們要准備好應對未來中國市場變化的能力,整體業務也需要做出調整和適應,包括零配件業務。」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這樣描述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前景和對策。
基於這樣的判斷和預期,大眾汽車集團正在中國進行全方位的電動化布局。5月29日,大眾汽車集團入股江淮、國軒高科就是最好的例證。當天,大眾汽車集團投資10億歐元入股江淮汽車,增持江淮大眾股權至7%,獲得公司管理權。同時約11億歐元投資國軒高科,獲得26%股權。
目前,大眾汽車在中國已經擁有上汽大眾、一汽-大眾、江淮大眾三家合資企業,並在上海、佛山、合肥建立和開建新能源車生產基地。伴隨此次增持江淮大眾、入股國軒高科,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大幕徐徐拉開。
產品:增持江淮大眾,完善小型電動車布局
大眾汽車的規劃是:江淮大眾、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三家企業的新能源產品形成互補,分別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其中,南、北大眾聚焦中高端市場,江淮大眾聚焦小型新能源車市場。本次增持江淮大眾,讓大眾汽車在小型電動車市場的布局更加完善。
「小型新能源車將是江淮大眾的優勢和品牌切入點。「迪斯說,「如果要進一步推動電動化戰略,不能單靠兩個合作夥伴,需要更多元的戰略和品牌。江淮大眾和另外兩家企業將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合力優勢也會非常明顯,對MEB平台產品在中國的推廣、產品銷量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
馮思翰解釋說,江淮大眾推出的小型電動汽車,雖然能量密度有所降低,但價位和安全性有獨特的優勢,符合對價格敏感的用戶需求。他介紹,到2025年,江淮大眾將擁有4-5款純電動汽車產品組合。
大眾汽車計劃到2025年,推出約30款國產新能源汽車,之前,上汽大眾已經推出了途觀L插混版,朗逸純電等新能源車。一汽-大眾也推出了探岳插混版、高爾夫純電、寶來純電車型。今年10月,上汽大眾MEB工廠將投產大眾ID系列電動汽車,一汽-大眾佛山工廠也將生產MEB平台車型。江淮大眾的小型電動汽車將與它們一道,幫助大眾汽車開拓國內電動汽車市場。
為了讓江淮大眾的小型電動汽車勝出,大眾汽車做了多方面准備。馮思翰介紹,本次10億歐元入股江淮汽車,投資重心聚焦江淮大眾合資企業,而不是江淮商用車和重卡。此外,增持江淮大眾股份之後,江淮大眾將按照集團標准進行決策,速度加快,效率提高。
對於未來的產品競爭力,馮思翰這樣解答:「大眾汽車集團新能源汽車戰略從來都不是建立在依賴政府大量補貼基礎之上,我們的戰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推出具有極強競爭力以及非常有吸引力的產品來贏得市場。」
研發:從整車到電芯全線布局
據馮思翰介紹,目前,位於合肥的江淮大眾研發中心和設計中心,已經在緊鑼密鼓的建設當中,預計今年年底前建成。研發中心投入使用後,江淮大眾能在合肥進一步加大電動汽車和相關產品的開發和測試。
江淮大眾研發中心將在大眾汽車研發體系中擔負重要角色。迪斯說,它可以擴大大眾汽車的專利庫,獲得更多研發能力、專利池和技術儲備,為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下一步發展打好基礎。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
同時,江淮大眾研發中心還能促進研發、技術和設計層面的聯動。例如,本次大眾汽車入股的國軒高科,就能與江淮大眾產生地緣協同效應。國軒高科和江淮大眾同在安徽合肥,研發中心、生產基地也都位於合肥。未來,國軒電池將成為江淮大眾的主要電池供應商。兩者可以產生強大的物流和研發協同效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大眾汽車入股國軒高科,也有助於其在動力電池電芯研發方面布局,深度參與動力電池電芯全產業鏈。
「國軒高科是中國第三大電池供應商,在電池、電芯化學成分方面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對電池的原材料供應鏈也有良好的把控,這對於電池、電芯當前和未來生產以及供應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馮思翰說,「通過入股國軒高科,我們能夠參與到電動汽車、電池電芯生產的完整價值鏈當中,共同加強在電池領域的研發工作。「
產能:電動汽車總產能已達70萬輛
大眾汽車在國內電動市場的投資和布局,遠遠不止於投資江淮、國軒。據馮思翰介紹,除了本次21億歐元對江淮大眾和國軒高科投資之外,大眾汽車在國內還有40億歐元的投資計劃,其中40%的資金會用於電動出行領域,助力大眾汽車開拓國內新能源車市場。
目前,上汽大眾MEB工廠已經落成。該工廠為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首個MEB平台工廠,將於2020年10月正式投產。
上汽大眾MEB工廠
同時,一汽-大眾佛山 MEB 工廠也已經完成改造,是一汽-大眾電動化的主陣地,大眾ID.系列車型將在此生產。待兩座工廠正式投產之時,大眾汽車集團將在中國新增每年60萬輛純電動汽車的技術能力,滿足中國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市場的未來需求。
江淮大眾新工廠也在建設之中,規劃年產能10萬輛。屆時,三家合資企業合力,電動化總產能已經超過70萬輛。為大眾汽車在中國實施電動化戰略提供了產能儲備。
電池:參與全產業鏈,多元化布局
「在我們未來的電池電芯供應格局中,國軒高科將會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馮思翰說。
入股國軒高科,將給大眾汽車帶來如下影響。
一是保障動力電池需求。大眾汽車對電池產能的需求將大幅提升,馮思翰預計,從現在到2025年,大眾汽車要新增100GWh的電池容量。國軒高科是中國第三大動力電池供應商,出貨量僅次於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入股國軒高科可以為大眾汽車的動力電池需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在大眾汽車的規劃中,國軒電池不僅供應江淮大眾,也將供應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迪斯說,「國軒的電池能力、資源和產能可為三家合作夥伴共用,不僅僅支持江淮大眾,也會對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中國MEB平台的第一個批次產品,寧德時代是主要電池供應商,在MEB平台後續的產品電池供應當中,國軒高科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是實現電池供應鏈的多元化。避免動力電池斷風險。
「考慮到我們對於電池巨大的需求,我們需要有多家供應商布局,不光滿足更大需求的增量,同時在風險管理上能夠幫助我們做到更加均衡。「馮思翰說。
此外,國軒高科的LFP電池與江淮大眾的產品定位高度契合。江淮大眾將主攻小型電動車市場,這個市場的消費特點是對價格敏感度較高。國軒高科在LFP磷酸鐵鋰電池方面技術實力強大,LFP能量密度雖低、但電池安全性高、成本更低,非常適合江淮大眾的產品定位。
結語
除了上述舉措,馮思翰表示:「在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完備的充電設施。對於新能源購車者來說,不光考慮購買新能源車時能享受多少補貼,也會考慮購買新能源車後是不是有高效、可靠的基礎設施,包括在工作場所、家中以及整個充電網路的好用和可靠。有鑒於此,我們也在中國打造充電基礎設施。「
進行這些布局之後,大眾汽車的新能源棋局清晰地展示出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一旦爆發,大眾汽車將占據先機。
「中國市場對於我們意義重大。在德國總部,沒有人敢想像在新冠疫情之下,如果沒有中國市場強有力的支撐,會對集團業務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迪斯總結了本次投資對於未來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影響:
「首先,這兩項戰略性投資會加大和拓寬我們在中國電動車出行業務的發展,江淮大眾可以更好地開發並銷售對於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者極具吸引力的全新電動汽車車型。」
「其次,通過和國軒的合作,也能極大地保證未來對於電池供應的能力,滿足集團車型需求。我們也能夠獲得重要的電池方面的經驗,這對於大眾集團來說非常關鍵。這個投資有劃時代的意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為什麼大眾旗下會有這么多品牌
大眾汽車(德語:volkswagen),台灣譯為福斯汽車,港澳譯為大眾汽車或福士汽車,馬新譯為大眾汽車,意思是「人民的汽車」,故又常簡稱為「vw」。這幾年的大眾可是讓人們大跌眼鏡,就連保時捷、布加迪威龍、蘭博基尼這些大名鼎鼎的跑車品牌都在大眾旗下,何其誇張的陣型,就連卡車大牌斯堪尼亞,超級摩托車品牌杜卡迪都屬於大眾。只要是車的行業,就會有大眾集團的身影。
大眾集團在2012年完成了對杜卡迪摩托車、man卡車和保時捷跑車的收購或股份增持,集團旗下品牌已擴充到12個之多。大眾ceo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在最近一次接受《德國商報》采訪時稱,12個品牌已經夠用了,大眾集團近期不會再繼續收購或增持其它品牌,注意力將轉移到品牌運作中。
國內並不知名的大眾商用車(volkswagencommercial
vehicles)
2012年的8月1日,大眾花了44.9億歐元收購了保時捷餘下50.1%的股份,讓這家全球知名跑車廠商成為自己的全資子公司。有意思的是,幾年前保時捷差點完成對大眾集團的收購,後因經濟危機導致的跑車市場縮小資金不足而作罷。在這之前的6月份,大眾集團還購入德國man公司75%股份,7月份旗下品牌奧迪則收購了義大利摩托車品牌杜卡迪。
堪稱史上最快的布加迪跑車也是大眾旗下品牌
之前有傳言稱,大眾集團要大規模進入東南亞市場,並計劃收購馬來西亞品牌寶騰以對抗日韓廠商在此地區的霸主地位。此次采訪中文德恩首次公開否認了收購計劃,他還說雖然東南亞市場很重要,但並非一定要靠收購當地品牌完成進軍。
大眾旗下的奧迪2012年7月份買下了杜卡迪摩托(cati)
其實大眾集團要忙的事還有很多,包括如何協調眾多品牌間的定位,技術共享,市場運作等眾多方面,因此不會考慮新收購計劃。僅目前,大眾就需要計劃如何把保時捷引入集團運作,並協調旗下兩大卡車品牌scania和man的關系。不過文德恩同時承認,他一直對菲亞特旗下的阿爾法羅密歐品牌有濃厚興趣,只是現在實在無暇顧及。
大眾旗下12大品牌(大眾商用車算入大眾汽車)
目前,大眾集團旗下共有12大品牌,包括大眾汽車、奧迪、斯柯達、西雅特、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布加迪、杜卡迪、斯堪尼亞、曼卡車和大眾商用車。這些品牌幾乎涵蓋了所有車型,而且每個品牌在其市場中都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會不會由於太龐大反而跌入萬劫不復的經濟問題,這么大型的管理是需要多麼高效穩健的操作,雖說德國人很聰明,可是,大眾也曾陷入被收購的行列,足球中的皇馬也因大牌過多而沒有想像中的豪華陣營那麼有力量,那麼大眾新集團呢。
望採納,謝謝!
㈤ 為何大眾「勒緊褲腰帶」也要狂砸10億歐元入股江淮
2020年5月29日,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與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戰略合資合作協議簽署暨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德國大眾汽車將投資10億歐元,獲得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時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大眾股份至75%,並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大眾集團承諾,在大眾中國投資成為江淮大眾75%的控股股東後,將進一步細化優化江淮大眾的產品組合框架,進一步推動集團在中國的電動化戰略。深入合作推動大眾汽車在中國的電動化戰略落實。
自2020年5月20日至6月4日,江淮汽車(600418.SH)已經七次漲停,從5月29日大眾入股江淮汽車一事塵埃落定後,短短5天已經為江淮股價帶來近100億的市值增長,這不僅僅只是打響跨國企業參與國有車企混改的第一場戰役,同時也蘊藏著大眾汽車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野心。
要知道其實在疫情期間,大眾已經蒙受了巨大損失,根據其公布的財報,這家企業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現金流已經達到了負25億歐元。與此同時,在英國、德國等地,大眾在「排放門」官司中相繼敗訴,即將面臨大規模群體性賠償。即便「口袋」已經如此緊張,大眾仍然豪砸10億歐元入股江淮,這盤棋的魅力究竟有多大,能讓大眾不惜「勒緊褲腰帶」也要下完?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選擇江淮
眾所周知,大眾在中國有三個合資夥伴,除了江淮汽車,另外兩個分別是一汽集團和上汽集團。汽大眾成立於1985年,上汽集團和大眾各持股50%,旗下包含斯柯達、桑塔納、帕薩特等眾多熱銷車型;一汽-大眾成立於1991年,一汽集團和大眾、奧迪分別持股60%、30%、10%,旗下包含奧迪、邁騰、高爾夫等大量熱門車型;江淮大眾成立於2017年,江淮汽車和大眾各持股50%,旗下僅有思皓一個品牌和2019年9月才上市的一款思皓E20X純電動車型。江淮大眾似乎成為了那眾望所歸的「軟柿子」。
而在小編看來其實江淮汽車的造車水平在自主品牌陣營中,其實並不那麼耀眼,江淮汽車自身的經營狀況也不佳。近年來江淮汽車業績持續下滑,曾經聲勢浩大的「商轉乘」戰略,最終也因乘用車銷量不斷下滑而宣告失敗。2019?年,江淮汽車盈利1億元,但這個數據是加上了政府補貼11億元後的結果,如果只看扣非凈利潤,虧損達9.78?億元。另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江淮汽車已經連續三年扣非凈利潤為虧損,合計虧損29.48億元。三年來江淮汽車共計收到29.97億元政府補助,占公司歸母權益的23.79%。綜合以上因素不難發現,成立時間最短、合資公司和中方公司經營均較差的江淮汽車無疑最為弱勢,方便大眾「下手」。
第二個問題:大眾「圖」啥
提到我們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近年來的發展可以說是像「雨後春筍」一般,特別是在限行限購的大城市,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更是極其火爆。在國家政策這塊,新能源汽車是能夠免費獲得限行城市新能源牌照的(北京能夠直接獲得搖號機會),而且還能享受國家的高額補貼。每次說起新能源汽車,可能大部分消費者都會想到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不可否認,這兩家車企在營銷上確實下了很大功夫,不過,要是說起新能源的技術,江淮汽車可以算是自主品牌中的鼻祖。
早在2009年,江淮汽車就提出了iEV純電動驅動路線,堅持迭代研發,構建五層次研發體系,到2010年的時候正式確立了純電動驅動路線,並在當年將591台新能源產品投放到市場。截止今年,通過11年7代技術研發,識別、攻關和積累了決定電動車產品成熟的核心技術,最終構建了國內最為成熟的iEV電動車技術平台。
而大眾除入局江淮混改外,大眾集團還投資約11億歐元,獲得了國內電池生產企業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26%的股份,並成為其大股東。在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看來,選擇中國第三大電池供應商國軒高科來投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軒高科與江淮大眾同在安徽合肥,從地緣來看,能夠產生非常好的物流和研發協同效應,通過合作,把安徽省以及合肥市打造成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重要基地。不難看出,此次大眾投資重心放在新能源汽車這塊「蛋糕」上,並且早前業內普遍認為,與大眾"聯姻"的主角會是江淮大眾。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大眾的胃口豈止是江淮大眾,而是整個江淮汽車集團。
再說說江淮的商用車領域,與自己的乘用車領域的慘淡不同,江淮在2019年商用車市場領域可算是風生水起,大家請看上圖,在其他家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江淮汽車在商用車領域同比增長高達43%,位居銷量排行第六名,大眾是否也看上這塊「大蛋糕」我們還不得而知,但你要說大眾沒「惦記」,可能大家也不信。
第三個問題:江淮為什麼會「委曲求全」
之前我們也分析了江淮自身的經營狀況不佳,近三年來江淮汽車乘用車板塊銷量分別同比下降39.5%、12%、17.8%。到了2020年一季度,江淮乘用車銷量僅2.7萬輛。如果沒有諸如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的「幫忙」,江淮汽車恐怕會走入「退市整理」階段。
為了自救,江淮汽車甚至走上了變賣資產的道路。2019年9月,江淮汽車公告擬協議轉讓所持安凱客車的股份。協議轉讓完成後,江淮汽車將不再是安凱客車的控股股東。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眾宣布入主江淮之前,江淮汽車市凈率僅為0.74,已經「破凈」,即市值已經低於凈資產。這說明,資本市場對江淮幾乎沒什麼信心了。
一個僅靠政府補貼勉強存活的企業,有什麼理由不"背水一戰"呢?而就在一年前,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率團來到西班牙巴塞羅那,與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博士共同敲定了建設合肥智慧城市的項目。其中的參與方就包括了大眾中國及旗下全資子公司逸駕智能、合肥市政府及江淮汽車。我們不妨大膽猜測,大眾參股江淮汽車,背後或許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授意。
第四個問題:江淮將會能得到什麼
5月29日,大眾集團正式宣布入股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並將其在江淮大眾合資公司中的股比提升至75%。作為交換,大眾不但要付給江淮10億歐元,還承諾給江淮大眾升級工廠。最為重要的是,大眾承諾會將集團內部的「主流品牌」,及一系列新能源產品授權給江淮大眾生產。只不過這所謂的「主流品牌」指的是誰呢?
若寬泛的理解,大眾集團下屬的主流品牌有大眾、奧迪、斯柯達、西雅特,其中西雅特已經在2個月前被迪斯親口否決;奧迪則由於其豪華屬性,授權給江淮大眾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此看來,「主流品牌」的有力競爭者就只有斯柯達品牌和大眾品牌了。
如若再結合大眾集團近期的新聞來看,這個潛在品牌的目標就會被鎖定在大眾品牌上,因為在迪斯宣布西雅特暫停入華後,由西雅特品牌一直主導的,內部代號為「MEB Entry」的入門版MEB純電動車項目,就被分配給了大眾品牌執行。大眾品牌極有可能帶著入門版MEB電動車項目,為江淮大眾打開大門。通過變革江淮大眾管理模式,大眾汽車集團將推動合資企業業務向前邁進,將進一步強化正在推進的電動化戰略。據了解,江淮大眾計劃到2025年再推出5款純電動汽車,同時建立、完善電動汽車工廠和研發中心。
第五個問題:10億歐元價格是否合適
入主江淮汽車和增資江淮大眾,大眾方面花了10億歐元,相當於約79億元人民幣。這個價格是否合適?其實,這點大家不用擔心,像這樣的外資花錢買了國有國企的股份情況,國企的個股股份,作價都是由國資委指定的資產評估公司來評定,類似賣便宜了、賤賣了都是不可以的,因為不是自己想開價多少就是多少,就連里外勾結什麼的也行不通,同時像這樣的情況,自然會考慮未來的增值,所以在小編看來,這個價格應該是綜合利弊的出來的一個合理價值。
而跨國公司進入混改,不僅帶來了資本,還會帶來技術、管理經驗等,對江淮汽車來講是重大利好,對大眾而言,無論是增資江淮汽車,還是參股國軒動力電池企業,都是期望對中國的電動車市場進行戰略布局。
車事總結:在愛情之中,不宜討論誰的付出、收獲更多,但在「大眾入局江淮混改」上,卻有必要談個清楚,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引「狼」入室,這可能是一個罕見的多方共贏案例,布局中國商用車市場、佔領入門級電動車市場,這兩件事已經足以解釋為何大眾要在困難時期「勒緊褲腰帶」瘋狂砸錢了;而江淮汽車在這次股權變更後也會擁有強大的背書,以後產品再度宣傳「德系品質」的時候也會更加名正言順,這筆交易可謂雙贏。而且不僅僅江淮、大眾雙贏,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也公開表示「大眾入股江淮對蔚來來說具有正面影響」;就連購買了江淮汽車股票的吃瓜群眾也賺的盆滿缽滿。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㈥ 保時捷在二戰後收購大眾百分之五十以上股權,直到被反收購具體都發生了什麼
被反收購是因為09年前金融危機沒到的時候,保時捷銷量很高,憑借卡曼 卡宴等車型在北美獲得巨大成功,憑借高利潤車型打敗低端消費的大眾車型 並且著手收購大眾。
但是09年金融危機到來,保時捷高端客戶群面臨破產,銷量利潤直接下降,收購化為泡影,並且債務纏身,大眾反而沒有影響,他的品牌價值是低端靠銷量取勝,保時捷只能尋求大眾的援助,實在是無奈之舉!所以被反收購了!
㈦ 大眾汽車 為什麼能收購那麼多牌子的汽車 布加迪 蘭博基尼 什麼的 大眾哪來這么多錢
主要在於品牌文化和發展戰略,其實任何一個大企業的發展也是靠這兩點來支撐。大眾的發展歷程悠久,技術創新一直不斷。
兼並收購是企業的一種投資行為。作為投資行為,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最大程度地獲取收益成為投資者的目標。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兼並收購這種投資行為的根本動機在於利潤最大化。大眾對於這一點把握的很好,所以會收購這么多品牌。
㈧ 為什麼大眾收購那麼多汽車品牌
其實是為了更加細分市場。採用同一個平台開發,但採用不同的品牌銷售戰略,最大限度的佔領市場,比如說保時捷的卡宴與大眾的途銳其實一個平台,都屬於高端的SUV,但是一個走的是安全、動力、奢侈、一個走的是性價比,所以最大可能的把90~120萬購買力的人群都吸引過去了。
㈨ 為什麼大眾公司能收購了那麼多汽車品牌自己卻不是豪車品牌
這你還不明白,豪車品牌有什麼用,大眾大眾,大眾化,平民化,都能用的起,都能賣的起,質量還後,口碑還好,其他的豪車能有多少人買呢,那麼貴,當然銷量也就小了,但慢慢的有錢人多了,買的也就多了,豪車就需要更好的服務和建造廠等等,但是,賣到一定的程度,就賣的少了,到入不敷出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後盾,就面臨被收購,當然首選就是大眾了,因為大眾有錢啊,豪車賣一輛,大眾車能賣100輛,所以豪車不值錢,值錢的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