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t股權和債務如何選擇
Ⅰ 和中融國安合作,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的優缺點,企業該如何舍取
第一,在投票權上,債權與股權不同。企業籌措資本在股權和債務之間選擇,就是決定控制權在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分配。在企業持續經營的情況下,股權在企業決策中起主導作用,債權不參與企業決策。但在企業持續經營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股權的主導作用就要讓位於債權,尤其是當企業出現清償違約及不能支付到期債務時,債權人將接管股東對企業的決策權。股東為避免讓渡決策權,確保自己的剩餘索取權不向債權人轉移,將努力在企業融資安排及投資決策上盡可能保守。當然,這種約束或風險對不同的企業來說,意義不同。對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來說,負債融資與股權融資的區別這方面的風險幾乎是不存在的。
第二,在收益權上,債權人的索取權為企業的固定收益,而股權則為剩餘索取權,這對企業的決策行為有著重大的影響。股東為使自己的剩餘索取權最大化,將盡可能進行有風險的投資,因為風險投資如果成功,巨大的剩餘索取權將為股東所獨享,而萬一失敗,債權人將承擔後果。這一點,使得股票和債券的收益性和風險性產生了很大的區別。根據風險與預期收益正相關的理論,股票投資為高風險高收益,而債券投資則低風險低收益。這是投資者對股票與債券的觀點。融資企業的看法正好相反。
第三,在現金流動性上,負債融資與股權融資的區別在企業延續期間,本金無須償還,不會對企業的現金流量產生壓力,而債權融資則有償還的期限約定,到期不能償還,企業將因違約被清償。因此,對企業現金流動性、資產流動性有較大的壓力。不過,由於長期融資的金融創新,較長期限(如30年)的長期融資對企業的流動性的壓力上基本上等同於股權。此外,在現代資本市場上,股權也常常面臨續回的壓力(在股價表現不佳時,股東常常要求上市公司回購自己的股份,以維持股價),因此,兩者在這方面的差異也在縮小。
第四,在清算順序上,一旦企業因違約事破產進入清算,債權人優先於股東獲得清償。但這一權力的使用常常會受到限制。原因有兩點,一是在債權人之前,往往還有更優序的償還者,主要是企業職工和政府,在償還債權人之前,必須優先保證對員工的工資及養老金等其它福利的清償,以及保證對政府拖欠的稅收等的清償,這之後,才清償債權人的債務。因此債權人債務的清償往往也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進入清償或破產的企業往往資不抵債,虧損嚴重,可變現資產及資產價值本身也已所剩無幾。
第五,在融資成本上,債務融資支付的利息可以在企業稅前支付,而股權的紅利則在稅後支付,因此,債務融資有所謂的稅盾(taxsheld)優勢。但企業存在的大量的非債務稅盾,如折舊費用、研究開發費用、廣告費用等,會沖淡債權融資的這一優勢。此外,一些新的融資工具的出現,正在日益消除債務與股權之間的差異,如可轉換債券,就兼具股權與債權的特點,一定情況下,債權可以轉化為股權。
第六,在我國當前的證券監管體制與資本市場價值估價習慣中,債權融資有一個突出的好處是,發行長期債不會攤薄每股收益。而每股收益是市場評價上市公司股價的一個重要依據,也是證券監管部門審批上市公司配股、增發新股票的重要依據。因此,為了在資本市場上保持一個好的形象,許多企業選擇發行可轉換債券這樣一種兩者優點兼具的融資工具。
事實上,除了股權與債權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外,不同的負債之間也有所區別。首先負債有期限上的差異,這對企業的現金流動性的影響是不言而語的。其次,不同的債權在清償順序上也是有差異的。負債中,具有擔保或抵押的負債具有優先索取權,沒有擔保的負債中,銀行的債權優先於公開發行的債券。由於存在這樣的償債順序,企業負債時,往往先通過擔保或抵押進行負債(這也是債權人在理性預期下對企業的必然要求為避免被後來的債權人剝奪,最初的債權人總是會要求企業提供負債的擔保或抵押品),這樣的債權的償還性要好一些。在沒有擔保品或抵押品後,企業如需繼續負債,則必須支付更高的成本即利息。隨著企業負債量越來越大,負債率越來越高,企業所支付的利息率也越來越高,這是債權人要求的對其不斷增加的風險的補償。這樣,負債的增加必然增加負債的成本。
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看,債券與股票是由於現實經濟生活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風險規避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簡言之,投資人之所以會分為債券持有人和股票持有人,是因為他們對收益與風險的配比關系的不同偏好造成的。這一需求決定,任何企業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尋求多元融資的需要,因此,尋找最優資本結構是企業經營中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羅斯(ross)將非對稱資訊理論引入資本結構理論中,認為企業資本結構是一種把內部信息傳遞給市場的信號工具。當負債率上升時表明管理者對企業未來收益有較高期望,因此企業市場價值也隨之增加。後來的梅耶斯和邁基里夫考察了信息不對稱對企業投資成本的影響,證明了企業更傾向於採取內部融資,當內部融資不足時,才考慮外部融資;在外部融資中,首先考慮債務融資,而後考慮發行股票融資。
Ⅱ 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
債務融資的主要渠道:銀行貸款、租賃、商業票據和債務證券。
債務性融資
債務性融資指收購企業通過舉債的方式籌措並購所需的資金。這種方式主要包括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和向社會發行債券。
(1)貸款。這是最傳統的並購融資方式。其優點是手續簡便,融資成本低,融資數額巨大。其缺點是必須向銀行公開自己的經營信息,並且在經營管理上受制於銀行。此外,要獲得貸款一般都要提供抵押或者保證人,這就降低了企業的再融資能力。
(2)發行債券。這種方式的最大優點是債券利息在企業繳納所得稅前扣除,減輕了企業的稅負。此外,發行債券可以避免稀釋股權。其缺點是債券發行過多,會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降低企業的信譽,增加再融資的成本。
債務融資
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舉債籌措資金,資金供給者作為債權人享有到期收回本息的融資方式。相對於股權融資,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短期性。債務融資籌集的資金具有使用上的時間性,需到期償還。
(2)可逆性。企業採用債務融資方式獲取資金,負有到期還本付息的義務。
(3)負擔性。企業採用債務融資方式獲取資金,需支付債務利息,從而形成企業的固定負擔。
股權融資
股權融資是指資金不通過金融中介機構,藉助股票這一載體直接從資金盈餘部門流向資金短缺部門,資金供給者作為所有者(股東)享有對企業控制權的融資方式。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長期性。股權融資籌措的資金具有永久性,無到期日,不需歸還。
(2)不可逆性。企業採用股權融資勿須還本,投資人慾收回本金,需藉助於流通市場。
(3)無負擔性。股權融資沒有固定的股利負擔,股利的支付與否和支付多少視公司的經營需要而定。
Ⅲ 為什麼當EBIT大於每股利潤無差別點的EBIT時,負債籌資較好
這時負債籌資每股收益EPS高。
很好理解,當公司還不怎麼賺錢的時候,當然是股權籌資,不用付利息,這個時候如果還要支付利息,很可能導致虧損;當公司很賺錢的時候,當然支付利息不成問題了,這個時候要債務籌資,剩餘利潤全歸自己,否則股權籌資,人家是要參與分紅的,分大蛋糕的。
Ⅳ 股權投資佔比高好還是債務佔比高好
股權投資佔比與債務佔比各有優缺:
1、債權風險小,股權風險大
2、無論是一個家上市或非上市公司,債權都是大於股權。
Ⅳ 債務籌資與股權籌資比較是什麼
債務籌資與股權籌資比較,股權資本成本是大於債務資本成本的,借款利息可以稅前扣除,相比股權籌資是稅後支付,不可以扣除。
債務籌資:
優點是資本成本最低、籌資彈性最大、籌資速度快,
缺點是限制條件多、籌資數額有限。
股權籌資:
優點是能盡快形成生產能力、容易進行信息溝通、公司控制權集中,
缺點是不利於公司治理、不易於產權交易、資本成本高。
Ⅵ 關於EBIT。什麼時候用EBIT(1-T),什麼時候是(EBIT-I)(1-T)還有在FCF用哪
沒有債務資金的時候用EBIT(1-T),有債務資金時候是(EBIT-I)(1-T),典型的是銀行貸款。經濟增加值,是基於全部資金投入可以產生的增量。債務來源也是資金投入,利息的支付,要企業通過價值增加可以實現支付,所以將利息納入了企業成果部分,以衡量企業使經濟利潤增加的實力。
FCL為使用UDP提供了兩個類,一個是基礎的Socket,一個是封裝了Socket的UdpClient。需要說明的是,組播的特殊性只是在接收方才存在,對於發送方,直接向組播IP地址發送即可,與單播無異。
拓展資料:
1、傳統財務觀念的資本結構包括股權資本和債務資本兩部分。債務資本是指債權人為企業提供的短期和長期貸款,不包括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和其他應付款等商業信用負債。使用債務資本可以降低企業資本成本。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股權投資的風險大於債權投資,其要求的報酬率就會相應提高。因此債務資本的成本要明顯地低於權益資本。在一定的限度內合理提高債務籌資比例,可以降低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
2、債務資本是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銀行普遍採用的外援資本。但在80年代巴塞爾協議之後,債務資本只能作為補充資本。債務資本的求償權僅次於存款者。債務資本主要有兩類:資本債券和資本票據。票據貼現也是一種抵押貸款,它是商業票據的持有人把未到期的商業票據轉讓給銀行,貼付一定利息以取得銀行資金的一種借貸行為。
3、債務資本(Debt Capital)具有三個主要特點:首先,債務資本的還本付息現金流出期限結構要求固定而明確,法律責任清晰;其次,債務資本收益固定,債權人不能分享企業投資於較高風險的投資機會所帶來的超額收益;再次,債務利息在稅前列支,在會計賬面盈利的條件下,可以減少財務負擔。籌資方式 :企業債務資本的籌資方式,又稱債權性籌資,主要有銀行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商業信用等,即債務資本籌資是指公司以負債方式借入並到期償還的資金。
Ⅶ 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的優缺點
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的利弊區別:
(一)風險不同
對企業而言,股權融資的風險通常小於債權融資的風險,股票投資者對股息的收益通常是由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發展的需要而定,與發展公司債券相比,公司沒有固定的付息壓力,且普通股也沒有固定的到期期日,因而也不存在還本付息的融資風險,而企業發行債券,則必須承擔按期付息和到期還本的義務,此種義務是公司必須承擔的,與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盈利水平無關,當公司經營不善時,有可能面臨巨大的付息和還債壓力導致資金鏈破裂而破產,因此,企業發行債券面臨的財務風險高。
(二)成本不同
對於籌資公司來講,股利從稅後利潤中支付,不具備抵稅作用,而且股票的發行費用一般也高於其他證券,而債務性資金的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具有抵稅的作用。因此,股權融資的成本一般要高於債務融資成本。
(三)對控制權的影響不同
債券融資雖然會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能力,但它不會削減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力,如果選擇增募股本的方式進行融資,現有的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就會被稀釋
(四)對企業的作用不同
發行普通股是公司的永久性資本,是公司正常經營和抵禦風險的基礎。債權資本增多有利於增加公司的信用價值,增強公司的信譽,可以為企業發行更多的債務融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可以獲得資金的杠桿收益,無論企業盈利多少,企業只需要支付給債權人事先約好的利息和到期還本的義務。
債券融資是指企業通過向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出售債券、票據籌集營運資金或資本開支。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借出資金,成為公司的債權人,並獲得該公司還本付息的承諾。 企業的融資決策都是要考慮融資渠道和融資成本的,因此,產生了了一系列的融資理論。
股權融資是指企業的股東願意讓出部分企業所有權,通過企業增資的方式引進新的股東的融資方式。股權融資所獲得的資金,企業無須還本付息,但新股東將與老股東同樣分享企業的贏利與增長。
Ⅷ 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的優缺點,企業該如何舍取
哈哈,我的畢業論文正好要寫這個,把握寫的部分粘上來。
傳統的資本結構理論認為,股權融資的成本高於負債融資,這是因為:一方面,從投資者的角度講,投資於普通股的風險較高,要求的投資報酬率也會較高;另一方面,對於籌資公司來講,股利從稅後利潤中支付,不具備抵稅作用,而且股票的發行費用一般也高於其他證券,而債務性資金的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具有抵稅的作用。因此,股權融資的成本一般要高於債務融資成本。但由於目前我國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沒有嚴格的股利分配限制,利用股票融資的成本反而較低。主要因為:
第一,股本沒有固定的到期日,無需償還。與債權融資相比,股票融資不存在到期還本付息的壓力,尤其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兼並破產機制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一般不用過分考慮被摘牌和被兼並的風險。由此,股權資金的長期無償佔用幾乎被認定是無風險的,是公司永久性資本,在公司持續經營期內都無需償還,除非公司解散。
第二,沒有固定的股利負擔。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運作還不規范,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形式上廣泛採用除現金股利以外的送股、配股、暫不分配等形式,使股權融資成本息得較低。公司有盈利,並認為適合分配股利,就可以分給股東;公司盈利較少或雖有盈利但現金短缺或有更有利的投資機會,也可以少付或不付股利。
第三,籌資風險小。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規模較小,可供投資的對象很少,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又非常大,進行股票投資的熱情也較高,這使我國股票市場的市盈率和股價長時間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非常有利於上市公司及時足額的募集資金。並且由於普通股股本沒有固定的到期日,一般也不用支付固定的股利,不存在還本付息的風險。
第四,普通股籌資形成權益性資本,能增強公司信譽。普通股股本以及由此產生的資本公積金和盈餘公積金等,是公司對外負債的基礎,有利於進一步拓展公司融資渠道,提高公司的融資能力,降低融資風險。
就我國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資情況來看,我國上市公司偏好於股權融資。
Ⅸ EBIT-EPS分析法中,關於籌資方案的選擇。
當預計息稅前利潤等於EBIT時,兩種籌資方式均可;
當預計息稅前利潤大於EBIT時,則追加負債籌資更有利;
當預計息稅前利潤小於EBIT是,則增加股權資本籌資有利。
Ⅹ 採用每股收益分析法計算分析應選擇何種籌資方式。
採用每股收益分析法計算分析應選擇何種籌資方式。
某公司原有資本700萬元,負債200萬元(利率10%),普通股500萬元(股數10萬股),由於擴大業務需追加籌資300萬元,籌資方式有二:①全部發行普通股:發行股數10萬股,發行價30元/股;②全部籌借長期債務:利率仍為10%。假定公司所得稅稅率50%,將上述資料代入公式:(ebit-20)×50%÷(10+10)=(ebit-20-30)×50%÷10,得到ebit=80.當ebit>80時,運用負債融資可提高每股收益;當ebit<80時,運用權益融資可提高每股收益;當ebit=80時,兩者所得每股收益相同。1.採用「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則能使股東權益增加的方案是可選方案。這時應該用「權益資本收益率」(roce)作為衡量的指標。roce是衡量股東投入資本所得到的回報的財務指標,它是稅後利潤與投入資本的比值。上例中當ebit=90時,按「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應當採用負債融資。此時計算出的企業全部資本收益率(roa)=90÷1000=9%,負債利率10%,可見資產的回報並未涵蓋負債的利息。若發行股票,roce=(90-20)×50%÷800=4.375%;若仍籌集10%的負債,可計算出roce=(90-50)×50%÷500=4%,小於發行股票方式下的權益資本收益率,可知負債的利息支出超過了資產的盈利能力,負債在侵蝕股東權益。因此得出「roce無差別點」法。設用roce1、i1、c1和roce2、i2、c2分別表示股票融資和負債融資方式下的凈資本收益率、負債利息和股權資本。由於在roce無差別點上,無論採用負債融資還是股票融資,其roce是相等的,則有roce1=roce2,即(ebit-i1)(1-t) ÷c1=(ebit-i2)(1-t)÷c2,能使上述條件成立的ebit為roce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用上例中的資料,則有:(ebit-20)× 50%÷800=(ebit-20-30)×50%÷500,得到ebit=100.當ebit>100時,運用負債融資可提高roce;當ebit<100時,運用權益融資可獲得較高的roce;當ebit=100時,兩者所得roce相同。也就是說在roa>10%的情況下,負債利息才不至於侵蝕股東的權益資本,負債融資才會增加股東財富。2.若要更准確地確定這個問題,應採用「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此時能使總資本凈增值最大的方案才是首選,所以我們選擇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財務業績評價指標「經濟凈增值」(eva)來進行分析。其計算公式是:eva=稅後營業收入-資本投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eva的計算結果反映為一個貨幣數量。如果其值為正,就表示公司獲得的稅後營業收入超過產生此收入所佔用資本的成本;換句話說,公司創造了財富。如果其值為負,那麼公司就是在耗費自己的資產,而不是在創造財富。因此公司的目標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創造正的、不斷增加的eva.股權資本是有成本的,持股人投資a公司的同時也就放棄了該資本投資其他公司的機會。eva和會計利潤有很大區別。eva是公司扣除了包括股權在內的所有資本成本之後的沉澱利潤,而會計利潤沒有扣除資本成本。eva的計算有兩種方法:一是從凈利潤出發,eva=凈利潤-股權資本成本;二是從息稅前利潤出發,eva=息稅前利潤×(1-t)-全部資本(含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其實最終兩者得出的結果是相同的。仍以上題為例,假設股東要求的報酬率為12%,即股權資本成本為12%,且增加負債對股權資本成本並無影響。則可以分別計算出兩種籌資方式下各自的eva:由於eva=(ebit-d×kd)(1-t)-e×ke.其中:d為負債、e為所有者權益、kd為負債成本、ke為權益資本成本、t為所得稅稅率。我們用eva1和eva2分別表示權益籌資和負債籌資方式下的經濟增加值,則有:eva1=(ebit1-200×10%)×(1-50%)-800×12%>0得到ebit1>212;eva2=(ebit2-500×10%)×(1-50%)-500×12%>0得到ebit2>170.當ebit一定時,eva1總大於eva2,且eva1-eva2=42.這意味著當股權資本成本為12%時,負債融資方式下的eva總是大於股權融資下的eva,故應選擇負債融資。而現實中,企業籌借長期債務會加大財務風險,同時股東為補償增加的風險,必然會要求提高風險報酬,從而引起股權資本成本的提高。而股權資本成本的提高又將減少負債融資方式下的eva,當其提高到一定程度,負債融資方式下的eva將小於股權融資下的eva,就不應再採用負債融資。設eva1=eva2時的股權資本成本為r,可以求出r=16.2%。則得出結論:當股東要求報酬率<16.2%時,應選擇負債融資方式;超過16.2%,則應選擇發行股票方式;當正好等於16.2%時,兩種方式均可。
怎樣運用每股收益無差別點分析法,為企業進行籌資方式決策?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又稱每股利潤無差別點法或息稅前利潤一每股收益分析法(EBIT-EPS分析法),是通過分析資本結構與每股收益之間的關系,計算各種籌資方案的每股收益的無差別點,進而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的方法。這種方法確定的最佳資本結構亦即每股收益最大的資本結構。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處的息稅前利潤的計算公式為:
這種方法只考慮了資本結構對每股收益的影響,並假定每股收益最大,股票價格也就最高。但未考慮資本結構變動給企業帶來的風險變化,因為隨著負債的增加,投資者的風險加大,股票價格和企業價值也會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單純地用EB -EPS分析法有時會作出錯誤的決策。
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當中最重要的是EBIT,也就是息稅前利潤,我們在運用EPS無差別點的時候最主要考慮的就是EBIT的大小,從而判斷應該運用債務籌資或者是權益籌資,,那麼我們首先是需要計算在EPS無差別點時候的EBIT,其次是我們需要企業每年進行預算估計的時候,都會進行利潤估計,如果我們預估的EBIT大於計算出來的EBIT的時候,按照國際慣例,我們通常會選擇債務籌資,如果小於的話,我們選擇權益籌資了。那麼在具體進行實務分析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考慮到杠桿系數的及其風險的影響!
EBIT-EPS分析法中,關於籌資方案的選擇。
當預計息稅前利潤等於EBIT時,兩種籌資方式均可;
當預計息稅前利潤大於EBIT時,則追加負債籌資更有利;
當預計息稅前利潤小於EBIT是,則增加股權資本籌資有利。
如何分析每股收益
在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研究時,投資者最關心的一個數字是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將公司的凈利潤除以公司的總股本,反映了公司每一股所具有的當前獲利能力。考察每股收益歷年的變化,是研究公司經營業績變化最簡單明了的方法。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公司財務報表上的凈利潤數字,是根據一定的會計制度核算出來的,並不一定反映出公司實際的獲利情況,採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盈利數字。與其他國家會計制度比較,相對來說,我國會計制度核算出的凈利潤,比採用國際通行的會計制度核算出來的盈利數字通常偏高。投資者要特別留意,公司應收帳款的變化情況是否與公司營業收入的變化相適應,如果應收帳款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收入的增長速度的話,很可能一部分已計入利潤的收入最終將收不回來,這樣的凈利潤數字當然要打折扣了。 另外要注意,公司每年打入成本的固定資產折舊是否足夠。如果這些資產的實際損耗與貶值的速度大於其折舊速度的話,當最終要對這些裝置更新換代時,就要付出比預期更高的價格,這同樣會減少當前實際的盈利數字。在研究公司每股收益變化時,還必須同時參照其凈利潤總值與總股本的變化情況。由於不少公司都有股本擴張的經歷,因此還必須注意沒時期的每股收益數字的可比性。公司的凈利潤絕對值可能實際上是增長了,但由於有較大比例的送配股,分攤到每股的收益就變得較小,可能表現出減少的跡象。但如果以此便認為公司的業績是衰退的話,這些數字應該是可比的。不過,對於有過大量配股的公司來說,要特別注意公司過去年度的每股收益是否被過度地攤薄,從而誇大了當前的增長程度。這是因為,過去公司是在一個比較小的資本基礎上進行經營的,可以使用的資金相對目前比較少,而目前的經營業務是在配股後較大的資本基礎上進行的。 如果僅僅從每股收益來看,目前的確有較大增長,但是這部分盈利可能並不是因為公司經營規模擴大造成的。比如,公司收購了一定公司,將該公司的利潤納入本期的報表中,就很容易地使得每股收益得到增長。
計算分析每股收益應注意的問題
每股收益定義
每股收益即EPS,又稱每股稅後利潤、每股盈餘,指稅後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它是測定股票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分析每股價值的一個基礎性指標,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它是公司某一時期凈收益與股份數的比率。該比率反映了每股創造的稅後利潤, 比率越高, 表明所創造的利潤越多。 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時,凈收益是稅後凈利,股份數是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如果公司還有優先股,應從稅後凈利中扣除分派給優先股東的利息。
每股收益=利潤/總股數
並不是每股盈利越高越好,因為每股有股價
利潤100W,股數100W股 10元/股,總資產1000W
利潤率=100/1000*100%=10%
每股收益=100W/100W=1元
利潤100W,股數50W股 40元/股,總資產2000W
利潤率=100/2000*100%=5%
每股收益=100W/50W=2元
收益指標計算公式
傳統的每股收益指標計算公式為:
每股收益=期末凈利潤÷期末總股本
使用該財務指標時的幾種方式
一般的投資者在使用該財務指標時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 通過每股收益指標排序,是用來尋找所謂「績優股」和「垃圾股」;
二、 橫向比較同行業的每股收益來選擇龍頭企業;
三、 縱向比較個股的每股收益來判斷該公司的成長性。
如何分析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僅僅代表的是某年每股的收益情況,基本不具備延續性,因此不能夠將它單獨作為作為判斷公司成長性的指標。我國的上市公司很少分紅利,大多數時候是送股,同時為了融資會選擇增發和配股或者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所有這些行為均會改變總股本。由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總股本發生變化每股收益也會發生相反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再縱向比較每股收益的增長率你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沒有很高的增長率,甚至是負增長。G宇通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每股收益在逐年遞減的同時,凈利潤卻一直保持在以10%以上的增長率。
應當列示每股收益的企業,比較財務報表中上年度的每股收益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34 號——每股收益》的規定計算和列示。
在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研究時,投資者最關心的一個數字是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將公司的凈利潤除以公司的總股本,反映了公司每一股所具有的當前獲利能力。考察每股收益歷年的變化,是研究公司經營業績變化最簡單明了的方法
。 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公司財務報表上的凈利潤數字,是根據一定的會計制度核算出來的,並不一定反映出公司實際的獲利情況,採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盈利數字。與其他國家會計制度比較,相對來說,我國會計制度核算出的凈利潤,比採用國際通行的會計制度核算出來的盈利數字通常偏高。 投資者要特別留意,公司應收帳款的變化情況是否與公司營業收入的變化相適應,如果應收帳款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收入的增長速度的話,很可能一部分已計入利潤的收入最終將收不回來,這樣的凈利潤數字當然要打折扣了。
另外要注意,公司每年打入成本的固定資產折舊是否足夠。如果這些資產的實際損耗與貶值的速度大於其折舊速度的話,當最終要對這些裝置更新換代時,就要付出比預期更高的價格,這同樣會減少當前實際的盈利數字。 在研究公司每股收益變化時,還必須同時參照其凈利潤總值與總股本的變化情況。 由於不少公司都有股本擴張的經歷,因此還必須注意 沒時期的每股收益數字的可比性。公司的凈利潤絕對值可能實際上是增長了,但由於有較大比例的送配股,分攤到每股的收益就變得較小,可能表現出減少的跡象。但如果以此便認為公司的業績是衰退的話,這些數字應該是可比的。不過,對於有過大量配股的公司來說,要特別注意公司過去年度的每股收益是否被過度地攤薄,從而誇大了當前的增長程度。這是因為,過去公司是在一個比較 小的資本基礎上進行經營的,可以使用的資金相對目前比較少,而目前的經營業務是在配股後較大的資本基礎上進行的。
如果僅僅從每股收益來看,目前的確有較大增長,但是這部分盈利可能並不是因為公司經營規模擴大造成的。比如,公司收購了一定公司,將該公司的利潤納入本期的報表中,就很容易地使得每股收益得到增長。
參考::ke../view/134658.htm
*****************************************
檢視文章
如何分析每股股利和每股收益之間的關系?2007年06月29日 星期五 下午 11:40每股股利是公司股利總額與公司流通股數的比值。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股股利=當期分配利潤/總股本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獲取股利的大小。每股股利越大,則公司股本獲利能力就越強;每股股利越小,則公司股本獲利能力就越弱。但須注意,上市公司每股股利發放多少,除了受上市公司獲利能力大小影響以外,還取決於公司的股利發放政策。如果公司為了增強公司發展的後勁而增加公司的公積金,則當前的每股股利必然會減少;反之,則當前的每股股利會增加。
每股收益是公司每一普通股所能獲得的稅後凈利潤,但上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往往不會全部用於分派股利。每股股利通常低於每股收益,其中一部分作為留存利潤用於公司自我積累和發展。但有些年份,每股股利也有可能高於每股收益。比如在有些年份,公司經營狀況不佳,稅後利潤不足支付股利,或經營虧損無利潤可分。按照規定,為保持投資者對公司及其股票的信心,公司仍可按不超過股票面值的一定比例,用歷年積存的盈餘公積金支付股利,或在彌補虧損以後支付。這時每股收益為負值,但每股股利卻為正值。
反映每股股利和每股收益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股利發放率,即每股股利分配額與當期的每股收益之比。藉助於該指標,投資者可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利發放政策。
「每股收益」反映企業普通股每股在一年中所賺得的利潤。計算公式:每股收益=(稅後利潤-優先股股利)/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額。
每股獲利額常被用來衡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評估股票投資的風險。如果企業的每股獲利額較高,則說明企業盈利能力較強,從而投資於該企業股票風險相對也就小一些。應該指出,這一指標往往只用於在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以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變動,而很少用於不同企業之間的比較,因為不同企業由於所採用的會計政策的不同會使這一指標產生較大的差異
參考::hi../%C9%EA%BA%E9%D4%CB/blog/item/158eaaef37c1b314fcfa3c41.
什麼是事件收益分析法?
事件分析法是一種實證研究方法,最早運用於金融領域,藉助金融市場資料分析某一特定事件對該公司價值的影響。
財務管理————算出每股收益無差別點,選擇籌資方案,
採用債券籌資的每股收益=(EBIT-4000*10%-2000*12%)*(1-25%)/240
採用股票籌資的每股收益=(EBIT-4000*10%)*(1-25%)/(240+80)
設(EBIT-4000*10%-2000*12%)*(1-25%)/240=(EBIT-4000*10%)*(1-25%)/(240+80)
EBIT=1360
每股收益=(1360-400)*75%/320=2.25
由於稅前利潤為2000萬元,說明此時息稅前利潤大於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的息稅前利潤,則應選擇債券籌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