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股權 » 格力電器15股權會如何定價

格力電器15股權會如何定價

發布時間: 2023-03-12 06:25:06

⑴ 格力電器股2021年目標價

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格力電器,也是有不少的朋友會購買格力電器這只股。在家電這一行業,格力身為領軍者,很多消費者都對它有所了解,接下來就來說一下這個格力電器。


在研究格力電器前,為大家准備了一份家電行業龍頭股名單,快點來看一看吧:寶藏資料:家電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包含生產銷售空調器、自營空調器出口業務及其相關零配件的進出口業務這些主營業務。常見格力公司主要的產品有空調、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根據《暖通空調資訊》數據來看,2021年上半年,格力中央空調憑借16.2%的市場份額奪冠,繼續在行業中發揮領跑的作用;《產業在線》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格力內銷家用空調比例是33.89%,它位於家電行業最領先的位置。


從簡介上看格力電器實力很雄厚,下面我們通過亮點剖析適不適合投資格力電器。


亮點一:員工持股方案落地,利益綁定長期穩增長可期


格力電器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草案在2021年6月21日被其公布,員工持股計劃資金規模不超過30億元,股票是從公司回購賬戶中的已回購股票得來的,購買價格為每股27.68元,是回購的平均價格的50%。,股票規模不超出1.08 億股,佔比到總股本1.8%,擬定有不超過12000名員工參股,覆蓋了14%的總員工數,把董明珠認購上限3000萬股排除後,持有股權以個人為單位是0.65萬股。員工持有股票的模式達成了核心員工和骨乾的個人利益與上公司業績的高度綁定,有望充分調動核心人員的工作熱情,未來公司業績可以實現穩增長。


亮點二:公司產品品類逐漸豐富,綜合競爭力增強。


就從目前情況來看,公司已從單一品類發展到當前涵蓋消費品和工業品兩大領域多品類產品,其中空調業務已從家用空調拓展到商用空調以及特殊工況空調,後續公司將把繼續拓展的重點放在冷藏冷運、軍工國防、醫療健康等領域。


篇幅不可以太長,其他關於格力電器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的內容,在這篇研報裡麵包含了,想了解的點擊這里:【深度研報】格力電器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看


打從2018 年來,電商下沉就在助推白電市場,冰箱、洗衣機已經基本達到「一 戶一機」的水平,而空調更是比較早的就進入了"一戶多機"的時代,未來主要的需求是升級換代。在這個低基數的背景之下,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對於補貼力度各地方政府應該增強,增進白色家電在市場的成交率。疫情的沖擊和考驗都經歷了,龍頭企業的話,是憑借著其在產業鏈布局、專利規模、科研投入和人才培養制度等方面的優勢,面臨"爆品"製造的機遇會更加廣泛,愈加提升的將是市場全體的集中度,格力電器是白色家電行業的龍頭企業,最有希望從中受益。


三、總結


總的來說,格力電器實力很出色,市場佔有率是比較高的,經過改革,經營的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產品也逐漸的豐富,公司日後發展很有前途。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要是想要准確的掌握格力電器未來的行情是怎樣的,有需要的朋友們請直接點擊下面的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格力電器現在行情是否適合買入或賣出:免費】測一測格力電器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09-08,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⑵ 空調被美的超越,第二主業不明,董明珠的下一個支柱在哪


作者 | 趙磊

編輯 | 饒霞飛


9月3日,格力集團與小米集團、中信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約定在產業基金、金融服務、產業投資、項目合作、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也許是「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這個概念太深入人心了,以至於很多人誤以為,這是董明珠和雷軍聯手了。

事實上,這個合作跟董明珠沒有關系。董明珠是格力電器董事長,格力集團董事長另有其人。格力電器和格力集團淵源很深,但並非一家人。

了解格力和董明珠的人都知道,格力集團,應該算是董明珠的「對頭」,而雷軍與董明珠的關系,也是「對頭」的成分居多,這就是說,董明珠的「對頭」聯手了。

按說格力集團和小米集團走在一起,跟董明珠無關,但是,他們要做的事情,卻讓董明珠十分介意。

根據協議,格力集團出資35.45億元參與投資和管理由小米集團發起的小米產業基金,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核心裝備、前沿 科技 等領域的小米生態鏈和優質供應商進行深度布局,助力珠海加速打造智能製造產業集群。

這些恰好都是董明珠近10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投入近10年的模具業務、備受爭議的手機、傳聞中的晶元業務,以及想打造為「第二主業」的智能裝備。

在這些領域,格力集團選擇與別人聯手,在業內看來,相當於否定了董明珠過去的努力。

讓董明珠難受的是,這個別人,還是小米——被她認為「品質管理有問題」的企業。

還有更糟糕的事情。2005年以來,格力一直占據著家用空調第一的位置,2018年的一次采訪中,董明珠說,「再過五年,還是沒人能超越格力空調。」但是,今年,格力空調不敗的神話被打破了。

剛剛公布的半年報顯示,董明珠嘴裡的那家「小偷」企業——美的的空調產品營收反超了格力。

與此同時,美的和格力的市值也進一步拉大。在2019年底,兩者市值相差不過百億元。截至收盤,格力電器的總市值為3298億元,而美的集團的市值為4830億元,相差1500多億元。

在董明珠最在意的智能製造領域,她曾經看不上的小米集團上位了;在董明珠最得意的空調產品營收上,幾乎是她一生的對手的美的反超了,這不禁讓人感慨,董明珠的時代要過去了嗎?


在簽約儀式上,格力集團的代表是董事長周樂偉,他曾是「市政府重點培養的年輕幹部」,2016年11月,周樂偉接任格力集團董事長,前任正是董明珠。

董明珠現在的職務是格力電器的董事長。

格力集團成立於1985年,是珠海首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台,由珠海國資委100%持有。

1991年,格力集團投資3000萬元,成立了格力電器。

1996年,格力電器上市後,格力集團的持股比例不斷下降。1998年底為55.35%,2007年5月下降為29.74%,2016年9月,再降至18.22%,但仍為第一大股東。

去年下半年,格力電器進行混改,格力集團將其中15%股權以416.6億元的價格轉讓給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高瓴資本由此入局。

目前,格力集團僅擁有格力電器3.22%的股權,看起來,兩家曾經是「父子關系」,目前則是股東關系。

事實上,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關系一直都很微妙,大部分時候,格力集團扮演的角色都是董明珠的「對頭」,某些時候,還是「死對頭」。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董明珠曾diss格力集團稱,「一直以來,格力集團沒有什麼好項目和好資產,只擁有一家很好的上市公司(格力電器),作為一個集團,要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旗下一家上市公司,因此需要引進戰略投資者,尋找新的項目,並進行產業優化,最終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董明珠也曾公開「吐槽」珠海政府和國資委:「格力遇到困難的時候找國資委,國資委不搭理,讓我們自己解決。但是遇到利益問題的時候,珠海政府手就伸得很長,什麼政府決定、國資委要求,可能就會出來。我隨時准備跟他們斗,一定要堅持原則。」

董明珠跟珠海政府斗得最激烈,成績也最斐然的一件事,發生是2004年,當時,珠海政府計劃把格力賣給美國開利,作價9億美元。但董明珠堅決不同意,並想盡辦法阻止了交易。

多年後,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格力電器的市值900多億,國有股份的價值也接近200億了,而當時(差點)9個億美元就賣掉了。我們現在給國家掙了300多億。

2012年,董明珠出任格力集團董事長,跟珠海國資委之間的關系始終比較緊張,2016年卸任後,董明珠就不屬於國企領導人,只是上市公司的職業經理人了。


小米集團的代表則是總裁王翔,他是8月16日公布的小米公司4位新合夥人之一。資料顯示,王翔在2015年6月加入小米,擔任高級副總裁,後在2019年11月升任小米公司總裁,2020年4月又接替周受資擔任小米公司CFO一職。加入小米前,王翔曾是美國高通公司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

王翔的出現,意味著這是雷軍非常重視的一次合作。


董明珠和雷軍的關系中,最著名的是「10億」賭約,誕生於2013年12月12日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盛典,當時,雷軍認為,5年內,小米的總營收能超過格力,並願意賭1塊錢。董明珠認為不可能,並表示,要賭就賭10億。

根據2018年財報,小米的總營收為1749億元人民幣,而格力的總營收為1981億元,「10億」賭約,董明珠險勝。

去年8月28日,董明珠在北京表示,跟雷軍的10億賭約已經結束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10個億我不要了,還想再跟雷軍賭5年。」雷軍回應稱:「我覺得可以試一下」。


8月11日,在小米十周年的發布會上,雷軍承認與董明珠的賭約有點盲目自信,「後來很後悔」。兩天後,在央視新聞相對論節目中,董明珠對此回應說,「格力在空調領域擁有核心技術,現在是走在領先地位,格力要在保持主業不變的情況下,讓中國的裝備在世界上叫得響!請雷軍提出自己行業的目標。」

4月27日,在和雷軍一起參加央視《新聞1+1》節目中,董明珠說,「我跟雷軍很熟悉,也是朋友了。」雖然兩者的關系,現在看起來不錯,但在過去,兩者的關系,還是「對頭」的成分更足。

2014年12月,小米 科技 斥資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董明珠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評價這個合作是「兩個小偷在一起,是小偷集團。」

董明珠罵美的是小偷,因為此前美的銷售的某幾款空調侵犯了格力的專利,因此被法院判決賠償格力經濟損失200萬元;而說小米是騙子,指的是小米因侵犯愛立信的技術專利,在印度新德里被愛立信公開起訴,並導致小米手機在印度一度被禁售。

此後,董明珠還多次炮轟小米,說「小米不是什麼偉大公司,小米手機不是有品質的產品。」又說「大家選擇不用小米手機是因為小米質量不行,沒有人會說因為小米價格太貴。」還說小米是貼牌生產,等等。


當然,董明珠真正的危機,不在外面的「對頭」,而在格力之內。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家電市場規模8032億元,低於2018年的8104億元。這意味著國內空調行業進入了存量博弈時代,格力、美的之間的廝殺,會更殘酷。

對於疫情影響下損失慘重的空調行業來說,誰能扛得住風險,誰能把損失盡可能降低,誰就能在疫情結束後更快恢復過來,甚至重塑行業的格局。

8月30日,格力和美的這對「宿敵」同時發布了半年報,這一次,一向強勢的格力輸給了美的。2020年上半年,格力的空調業務營收413.33億元,美的則在空調業務上收入了640.3億元,以半年報來看,這是多年以來美的首次在空調業務上超過格力。

更明顯的是兩家整體營收下滑的幅度,美的營收1397億元,同比下滑了9.47%;歸母凈利潤139億元,同比降了8.29%。但格力營收只有706億元,歸母凈利潤只有63.62億元,降幅分別高達28.21%和53.73%。具體到空調業務,美的只下滑了10.37%,格力卻大幅下滑47.89%。

輸給心裡看不上的那家「小偷」企業,董明珠恐怕很不開心。

自稱最大的樂趣就是「賣空調」的董明珠,其實一直想改變格力七八成收入都來自於空調這一事實。

主業單一最大的風險是,如果在空調業務上敗了,格力就很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美的對格力的挑戰雖然只是一次小的勝利,但格力非常緊張,因為這是「命根子」。從2018年至今,格力空調的營收長期占總營收的7成以上,今年上半年有所下降,也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空調賣不出去,其他業務的比重有所上升。



最關鍵的是,空調業務是格力利潤的最主要來源,其毛利率長期保持在35%左右,今年上半年下滑至32.05%,也是因為市場行情不好,降價出售導致的,其他製造業務如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的毛利率雖然也比較高,但由於佔比太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要知道,格力空調在2018年、2019年的收入基本是持平的,從市場看,2019年行業總產量同比增長1.21%,但總體銷售額同比下降0.74%,行業總出口量同比下降0.82%,行業總內銷量同比下降0.69%,空調全行業都面臨巨大壓力,而在2019年,格力在中國家用空調線下市場零售額佔比36.83%,想進一步提升難度非常大。

而在海外,格力也並沒有海爾那樣的競爭力,在三大白電巨頭中,格力對本土市場的依賴度最高,海外市場貢獻率長期低於15%,只有在今年上半年達到17%,而美的、海爾的海外市場貢獻率均已接近50%。

格力在空調領域確實還能在很長時間里屹立不倒,但是除了空調之外,格力還能講出什麼新故事呢?這決定了董明珠的時代能維持多長時間。

在2018年的幹部工作會議上,董明珠表示要把智能裝備作為格力電器的「第二主業」。2013年,它只是自動化設備製作部,2015年,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成立,並獨立運營。

2017年前後,格力將原來的智能裝備業務分拆成為三個部分,南水的工廠主要生產機器人,北嶺的機械所主攻自動化的生產線,坐落在暨南大學的舊廠房則主要進行上游技術的研發。

目前,格力聲稱已具備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物流倉儲、智能檢測、自動化集成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據介紹,格力的這塊業務不僅服務自己的自動化改造升級,主要還是向其他B端企業推廣智能製造升級改造方案。可是在2C的輕工業領域深耕多年,並不代表就能在2B的重工業領域很快發展起來,這需要漫長的技術積累驗證,從收入佔比即可看出,離真正成為「第二主業」,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2B不好做,在技術已經成熟的生活家電和手機等消費者業務上,格力也沒有立穩腳跟,只是在電飯煲、凈水機、空氣凈化器等小家電領域推出過一些爆款產品,但在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與美的、海爾這樣的傳統豪強還有很大差距。

讓董明珠擔心的是,格力雖然在空調行業一直是龍頭老大,但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前有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後有小米等互聯網新貴高調入場,格力在她手裡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春蘭空調」?要知道,這個曾經的空調霸主就是倒在了多元化擴張的道路上。

事實上,不管是智能裝備,生活電器,還是包含晶元業務、手機業務在內的其他業務,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投入了很多,也拿了很多專利和獎項,但在商業化上就是沒有什麼明顯的起色。

疫情之下,格力遭受的創傷越重,越說明自身體質不過關,核心就在於格力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到底是智能裝備,還是新能源,還是手機和晶元,能成為格力的下一個支柱,誰也不知道,包括董明珠自己。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⑶ 格力電器2015半年報股權結構,董明珠持多少股

截止於2017年11月5日董明珠持有(000651)格力電器44,488,492股。

自上市以來,格力集團一直在進行減持或轉讓股份,不過轉讓幅度最大的一次源於2006的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將所持股份大幅轉讓給經銷商和管理層。因為這次改革,格力電器還被媒體稱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行者」。

(3)格力電器15股權會如何定價擴展閱讀:

鳳凰網財經梳理發現,自格力電器上市後,格力集團逐步「減持」持有格力電器股票。1998年和2000年,由於新進了股東,格力集團持股比例小幅縮水,一直到2005年,格力集團合計持有格力電器股權比例一直在50%以上,處於絕對控股地位。

2005年,證監會推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電器積極推進。2006年3月,格力電器啟動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持股比例首次降至低於50%。

根據格力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公司決定對管理層實施股權激勵,激勵股份總數量為713 萬股,激勵股份來源為珠海格力集團公司。激勵股份的每股出售價格為5.07 元(2005 年12月31 日公司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激勵股份價格遠低於當時格力股價

格力集團從所持股份中劃出2639萬股股份,作為格力電器管理層股權激勵計劃的股票來源,如格力電器2005年度、2006年度和2007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分別達到承諾,則格力集團將以當年年底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作價,將股份出售給公司高管人員、中層幹部、業務骨幹及公司控股子公司高管人員。

2006 年7 月11 日,公司實施了每10 股轉增5 股,原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中規定向公司管理層出售的股份數量由713 萬股相應調整為1069.5 萬股

其中,董明珠作為董事、總裁,獲得激勵250萬股,佔全部激勵計劃的23.38%,合計需要資金967.5萬元。激勵價格為3.87 元(2006 年12 月31 日公司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

截止2006年底,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股份降至40.84%。歷史資料顯示,三次股權激勵分別從格力集團手中把1.62%、1.33%和1.28%的股權轉讓給格力電器管理層,合計轉讓了4.23%的股權。大股東格力集團對上市公司控制力逐步下降,而格力電器管理層逐漸擁有了一定的投票權。

股權激勵對象還包括格力經銷商,這一變動在2007年基本完成。2007年,格力集團向公司主要經銷商作為股東的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格力電器10%的股權,使之位列公司第二大股東,並成功引入經銷商聯盟成為公司戰略投資者等方式。

截止2007年底,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股票驟降至22.58%,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一躍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9.73%。

2009年7月股市走出金融危機,格力集團減持了上市公司股權,直到12月底,格力集團減持了約1.85%的上市公司股權。同樣在這一年,格力集團旗下格力地產也在大舉減持上市公司股權。

此外,格力電器在2007年12月和2012年1月先後兩次完成了增發,第一次增發了接近3000萬股,對上市公司總股權約有3.6%的攤薄,對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的股權帶來了1%左右的股權攤薄。

2012年1月格力電器再次增發,增發股份近1.9億股,對上市公司總股權形成6.3%的攤薄,比第一次增發的影響更大。

截止2012年底,格力集團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從19.45%減少到了18.22%,減幅為1.23個百分點,旗下格力地產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從1.22%下降到了1.15%。

這使得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下降到了20%以下,在此次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時,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只擁有了19.37%的投票權,歷史上首次低於20%。

2013至2018年三季度期間,格力電器持股比例一直穩定在18.22%,持股比例為格力地產逐漸退出了前十大股東名列,董明珠成為了十大股東之一。

梳理格力集團的「減持史」發現,自上市以來,格力集團一直在進行「減持」或轉讓,不過轉讓幅度最大的一次開始於2006的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將所持股份大幅轉讓激勵給經銷商和管理層。因為這次改革,格力電器還被媒體稱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行者」。

此次,格力集團擬再次轉讓格力電器股權,甚至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權變動,背後根源可能還是國企改革。宋清輝對啟陽路4號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逐漸退出競爭性行業背景下,格力電器控制權變更原因或是出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需要,這也是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變革。

⑷ 格力電器分配方案:10轉10股派30.00元(含稅),股權登記日為2015-07-02,除權除息日

只要你在7月2號收盤前持有格力電器的股票,就會有分紅,哪怕是收盤前一秒鍾你貓乳成功都有分紅,3號一開盤就發現分紅到你賬戶了。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上市公司(The listed company)是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謂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沒有上市和沒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這種公司到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須經過批准外,還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公司法》、《證券法》修訂後,有利於更多的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和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上市公司與普通公司的區別

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上市公司相對於非上市股份公司對財務批露要求更為嚴格。

2、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在證券交易所中掛牌自由交易流通(全流通或部分流通,每個國家制度不同),非上市公司股份不可以在證交所交易流動。

3、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間他們的問責制度不一樣。

4、上市公司上市具備的條件是:股本部總額達3000萬元以上。

最後,上市公司能取得整合社會資源的權利(如公開發行增發股票)非上市公司則沒有這個權利。

熱點內容
公募基金的機構投資人有哪些 發布:2025-08-23 12:32:58 瀏覽:158
銀行石油期貨怎麼處理 發布:2025-08-23 11:56:24 瀏覽:873
股市用戶多少 發布:2025-08-23 11:16:35 瀏覽:509
炒股軟體怎麼批量添加個股 發布:2025-08-23 11:03:40 瀏覽:866
一萬存理財通一個月賺多少錢 發布:2025-08-23 11:03:30 瀏覽:813
股票累計投資有分紅 發布:2025-08-23 10:42:15 瀏覽:970
金融化泡沫化怎麼處理 發布:2025-08-23 10:15:48 瀏覽:963
受假疫苗影響的股票 發布:2025-08-23 09:41:57 瀏覽:871
炒股虧錢還會怎麼樣 發布:2025-08-23 09:17:59 瀏覽:434
目前私募股權市場的大環境如何 發布:2025-08-23 09:08:56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