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股權 » 蔡崇信如何控制股權

蔡崇信如何控制股權

發布時間: 2023-04-06 15:44:39

㈠ 為什麼蔡崇信一點螞蟻股份都沒有

有句話是「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蔡崇信,當年加入阿里巴巴的時候,沒有自己投資馬雲團隊而是選擇撮合孫正義投資,雖然不是「十八羅漢」之一,但在阿里巴巴的位置,能排號第二,甚至從某方面來講,排號第一。

螞蟻集團的股份,說來簡單,但詳細查看也很復雜。蔡崇信不是沒有一點螞蟻的股份,而是間接持股。螞蟻集團的前三大股東分別是阿里巴巴、杭州君瀚股權、杭州君澳股權,分別持有33%、28.45%、21.53%。而蔡崇信持股阿里巴巴1.6%的股份,這部分持股,算是間接持股螞蟻集團的股份。

那麼,螞蟻集團的第二大股東、第三大股東,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這兩大股權公司,代表的是螞蟻員工的持股部分。君瀚股權的最大股東是君潔股權,君潔股權的實控人是雲鉑投資。君澳股權的最大股東是君濟股權,君濟股權的實控人是雲鉑投資。其中穿插股份的,基本都是阿里巴巴以及螞蟻集團的高管。可,唯獨沒有蔡崇信。

既然是員工持股的部分,個人認為,蔡崇信作為2號人物,股份數量應當不少。而為何沒有任何數據顯示,應當存在代持關系,或者是內部員工股沒有得到顯示。

沒有數據顯示,自然也就感覺蔡崇信一點股份都沒有了。這也可能是蔡崇信的有意為之。近些年,蔡崇信卸任了很多要職,但作為永久合夥人,也並沒有離開阿里巴巴。從這種情況來看,可能是蔡崇信有意淡出市場,已經將阿里巴巴帶領至世界最大 科技 公司之一,已經邁過55歲的他,或許有新的安排。

其實,客觀來說,蔡崇信也並非沒有任何數據顯示沒有螞蟻集團的股份,從阿里巴巴的持股來看,就顯示出了間接持股。

蔡崇信曾經和馬雲討論過這個問題,馬雲告訴他你姓菜,螞蟻 會把你吃光光的!蔡崇信一聽很有道理,所以他主動放棄了螞蟻股份。

公開資料沒有顯示並不代表蔡就沒有一點股份。股權這個東西充滿了間接持有和代持股份,十分復雜,甚至很隱蔽,具體來說存在以下可能。

1.間接持股

螞蟻集團的股東里有兩個合夥企業,持股比例相當高。很明顯,他們是員工持股的組織。

什麼叫員工持股組織呢?就是螞蟻集團的員工並沒有直接購買螞蟻集團的股票而是作為螞蟻集團股東的股東獲益。這種操作十分常見,這樣能夠防止員工在公開市場大量出售股份使得實際控制人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減弱。

因此,螞蟻集團的大部分員工就屬於典型的間接持股。

蔡作為阿里的前十大股東,擁有不少阿里的股份,而阿里持有螞蟻集團的部分股份,蔡也就間接持有了螞蟻集團的股份。

2.代持股份

採取這種方式就更加看不出來了,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

代持股份的意思是隱名股東通過代持股東間接持有股份,雙方私底下簽訂協議分配權利和義務。

比如,a和b私下簽訂協議由b持有螞蟻集團的股份,工商執照和股東書上顯示的都是b的名字,但實際權利屬於a,a每年給b一些錢作為補償。

有些人不願意出現在公開持股名單里,為了低調,這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蔡崇信確實沒有出現在任何一份與螞蟻集團上市相關的持股人名單里。這確實值得討論一下,畢竟蔡崇信在阿里巴巴里地位僅次於馬雲。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也不難理解。要知道,蔡崇信當初可是從華爾街大投行放棄百萬美元年薪,來阿里巴巴的。對於蔡崇信來說,會比阿里巴巴其他人更愛惜自己的羽毛,也就是說他更看重自己的名譽。因為他來阿里巴巴之前就已經財富自由了。

而螞蟻集團的前身支付寶當初從阿里巴巴剝離出來,其實是隱瞞投資人和大股東的。在蔡崇信這樣的精英眼裡,這種事情是絕對不願意參與的。當年支付寶脫離阿里巴巴事件也對中國企業國際聲譽打擊很大,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都被迫退市,股價大跌。

雖然馬雲有自己的考慮,也不太在乎承受短期罵名,但蔡崇信長期在華爾街大投行工作,也負責和其他投資人和股東溝通,蔡崇信的職業道德和底線,讓他不能參與這件事。

當然如果蔡崇信知道支付寶會成長到現在幾千億美元的公司,他放棄的是幾千億人民幣的股份,他可能會改變主意,也參與進來。但當時,如果蔡崇信也參與支付寶事件,阿里巴巴就失去了和投資人溝通、解釋、善後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不合適的。

蔡崇信沒有螞蟻股份是由一系列復雜因素導致的。當然由於阿里巴巴集團還是螞蟻集團的大股東,蔡崇信在阿里巴巴集團擁有股份,也就變相在螞蟻集團里擁有巨額資產。

普通民眾實在太杞人憂天了 !螞蟻集團上市之後會新出現很多億萬富翁,很多千萬富翁。聽說要上市的消息公布之後,螞蟻集團整棟樓全部在歡呼。作為整個阿里系的掌舵人之一,寶島人蔡崇信怎麼可能沒有股份?只不過人家要用更巧妙的方式而已。


有錢人的身邊有著無數的金融和稅務專家幫助設計方案,要達到最好的隱藏自己財富的效果,要達到未來最低稅負的效果,更要達到以小博大,可以穩固控制公司的效果。就如同螞蟻即將上市,你能在直接股東中看到馬舅舅的名字嗎?蔡重慶也是如此啊。

作為整體螞蟻集團的二把手,蔡崇信其實享受的待遇一點也不低於馬舅舅。可以這么說,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使用著自己的專長、扮演著自己的專家角色、用自己擁有的股份嗯,協助馬舅舅一一起控制住了巨無霸的阿里集團。此次螞蟻集團上市,怎麼可能沒有背後人家的股份呢?只不過有可能不想讓普通民眾看到而已。

蔡崇信自身就是財務專家,更加會注重自己的財富防護和傳承,同時進行稅務設計。如果使用自然人來掌握公司的股份,那麼很有可能目標又大,將來繳的稅又高。同時他作為寶島人,未來傳承給下一代,可能還要繳納巨額的稅負。所以相信他比馬舅舅還更加重視股權的最佳設計,普通還為富豪著急呢!


第一:蔡崇信持有阿里巴巴1.6%的股份,而阿里巴巴是螞蟻金服大股東。折算過來後,蔡崇信間接持有螞蟻金服0.528%的股份,按照螞蟻金服上市之後最低是2.1萬億市值計算,蔡崇信這部分的股份市值最少將達到110億元。

第二:螞蟻集團的另外兩個大股東是杭州君瀚股權、杭州君澳股權,分別持有28.45%、21.53%。這兩家公司作為員工持股公司,蔡崇信表面上沒有出現,沒有持股。但是有可能寶島人的身份障礙呢?難道除了本人持有,不能由別人幫助代持嗎?我們腦洞稍微大開些。

第三:別忘了整個阿里集團,現在除了螞蟻集團要是要上市之外,另外還是有著不少的上市公司哦。例如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例如間接控股的境內和境外上市公司。整個集團上市公司可不少,規模無比龐大。蔡崇信難道不會用其他利益來去補充這方面的利益嗎?

其實可以負責任的總結,蔡崇信來到大陸,進入阿里工作,是他人生中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如同其他寶島人一樣,不做這個選擇,它也就是一個普通的財務專家。做了這個正確選擇,來到大陸發展,讓他名揚萬里,財富無窮。可以說達到他過去無法想像到的財富水平。

但是螞蟻集團上市之後,新晉富豪但是數量確實不少,這都是普通投資者給予的財富,希望螞蟻集團未來表現能對得起這些投資者。#理財大賽第三季#

在阿里巴巴內部蔡崇信可以說是阿里巴巴2號人物,雖然他不是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但他作為阿里巴巴第19號員工,目前他是除馬雲之外第2名永久合夥人,目前持有阿里巴巴1.6%的股份。

但是從螞蟻金服招股書來看,我們並沒有看到蔡崇信的身影,在各種股東名單當中沒有找到他的名字,對此很多人都挺納悶的,要知道螞蟻金服很多股東都是阿里巴巴內部的員工,比如類似彭蕾、井賢棟這些都持有大量的螞蟻金服股份,而蔡崇信作為阿里巴巴2號人物,為什麼他沒有螞蟻金服的股份呢?

實際上雖然從表面看蔡崇信沒有螞蟻金服的股份,但實際它卻有螞蟻金服的受益權。

1、蔡崇信通過阿里巴巴間接持有螞蟻金服股份。

目前蔡崇信持有阿里巴巴1.6%的股份,而阿里巴巴持有螞蟻金服33%的股份,這樣算下來,蔡崇信間接持有螞蟻金服0.528%的股份,如果按照螞蟻金服上市之後2.1萬億市值計算,那麼他間接持有螞蟻金服的股份市值將達到110億元。

2、蔡崇信也是員工持股平台的受益人機

目前阿里巴巴最大的持股人其實是兩個員工持股平台,一個是杭州君澳,還有一個是杭州君瀚,這兩個員工持股平台所持有的螞蟻金服股份達到50%以上。

這兩個員工持股平台只是代員工持股而已,雖然從注冊的信息來看,上面沒有蔡崇信這些人的信息,但是蔡崇信實際上也是這些員工持股平台的受益人之一,他們通過這些員工持股平台間接持有螞蟻金服的股份,肯定是少不了的。

比如第二大股東杭州君瀚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有螞蟻金服28.45%股份,而目前杭州君瀚有4個股東,分別是杭州君潔持股97.19%,另外還有馬雲、謝世煌以及杭州雲鉑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但是阿里巴巴很多內部員工都是間接持有杭州君瀚股份的,比如韓歆毅間接持有3.76%股份,曾松柏間接持有3.76%股份,屠劍威間接持有1.88%股份,胡喜間接持有1.88%股份,陽振坤間接持有1.88%股份,范馳間接持有1.5%股份,袁雷鳴間接持有1.12%股份,陳亮間接持有0.94%股份,徐蔚間接持有0.94%股份,俞峰間接持有0.94%股份,黃辰立間接持有0.94%股份,俞勝法間接持有0.94%股份,馬雲間接持有0.8%股份……

所以我相信蔡崇信肯定也是間接持有螞蟻金服股份的,但至於他持有多少股份,我們沒法從公開數據知道。

畢竟對於蔡崇信這些大佬來說,他們現在財富已經非常龐大,所以他也不希望通過公開數據來向大家展現他們全部的財富。

但是按照蔡崇信對阿里巴巴的貢獻,他不可能沒有螞蟻金服股份的,要知道當初蔡崇信可是放棄年薪500萬的投行工作加入阿里巴巴,領著一個月只有500塊錢的工資。

他在阿里巴巴發展過程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他利用自身的人脈資源為阿里巴巴拉來很多風險投資,如果沒有蔡崇信,說不定阿里巴巴早就被大家遺忘了;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在投行的工作經驗,蔡崇信阿里巴巴提供了很多指導,在阿里巴巴發展過程當中的很多戰略都跟蔡崇信有很大的關聯。

所以說阿里巴巴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馬雲以及十八羅漢之外,蔡崇信同樣有個不可磨滅的功勞,對於這樣功勛人物,螞蟻金服怎麼可能把它忘了呢?

而且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蔡崇信是螞蟻金服的董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螞蟻金服當中的地位。

查查蔡的國籍就知道。支付業務不容許外國人持股的。這也是支付寶所有股東不敢改變國籍的原因。彭的那麼多股份,是不合適的。就沒人想到彭是代持一部分?

【阿里巴巴二號人物蔡崇信為何沒有螞蟻金服半點股份呢?】

我們從一份清單中,能夠看到螞蟻金服中未來億萬富豪的持股比例,但是就沒有蔡崇信。

螞蟻金服在10月26日上市定價出爐,A股68.8元人民幣,港股H股每股80港元,成為人類 歷史 上最大IPO,並且螞蟻金服的整體估值將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 確實從這里我們能夠知道的是,螞蟻金服一上市,很可能會創造奇跡!

但是,我們很意外為何螞蟻金服沒有蔡崇信呢?如果從富豪的角度來看,他們已經擁有足夠的財富,對於他們來說財富甚至只是數據。所以蔡崇信不想加入到螞蟻金服,很可能是對於財富已經看得非常的淡博。

但是,這種情況真的如此嗎,我覺得也並非如此。實際上我們也知道螞蟻金服實際的控股是——杭州君瀚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和杭州君澳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在這裡面,你能否認蔡崇信沒有相關的股份嗎?

同樣我們也非常的清楚,螞蟻金服在去年,阿里巴巴已收到螞蟻金服33%的股份,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真正的大股東,實際上還是阿里巴巴。

而蔡總現在阿里巴巴的股份排名第二,可以從這里知道,即使蔡崇信他不在螞蟻金服的股東名單中,他和螞蟻金服的關系也脫不了。

而且因為一些相應的法規和政策,螞蟻金服應該不能存在外籍。蔡崇信他的國籍並非是中國,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看不到他在螞蟻金服中的股份。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和螞蟻金服之間剪不斷的關系。

蔡崇信是什麼樣的人呢?耶魯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博士;有資深的投行和律所背景,精通經濟、法律和稅務;放棄70萬美元年薪的工作,甘心跑來那500塊的工資;在創業之初,就跟十八羅漢講股份,講權益,並幫他們擬定符合國際慣例的英文合同,讓他們畫押了。對於這樣一個精英,當今天螞蟻上市的時候,我們竟然因為看不到他所持有的股份而憤憤不平或者是充滿好奇?這真的是大可不必的啊。畢竟對於股份問題的研究,我們的深度還差得很遠那。

1. 持有股份有多種形式

我們對一家公司股份的持有,其實有很多的形式。除了直接的持有,還可能是間接持有或者是代持。作為蔡崇信這樣橫跨法、財、經濟多界,且早就功成名就的人,自然對於自己的財富有更加長遠的規劃,只不過這種規劃,無需全顯露在公眾面前。在螞蟻上市這樣的時候,不僅僅是螞蟻員工歡呼雀躍,阿里員工也都興奮不已,因為很多人都可能持有螞蟻的股份。作為阿里的永久合夥人,也許早就把這件事安排得妥妥當當了,所以,盡管我們從公開的資料上沒有看到他的名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沒有螞蟻的股份。

2. 間接持股或者是代持

螞蟻的股權結構也是請人專門設計過的,當中包含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對組織形式的運用,採用有限公司與合夥企業相結合的形式,二是員工持股平台的建立,對阿里和螞蟻的員工進行股權激勵,三是三層股權結構的設計,實際控制人通過一人有限公司(杭州雲鉑)和有限合夥企業(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最終控制業務實體。當中,還涉及到一致行動人。

所以,從這個設置當中來看,首先,阿里巴巴也是螞蟻的股東,而蔡崇信持有阿里1.6%的股份,也就是間接持股了螞蟻。

此外,是否有股權代持,僅僅通過公開的數據資料,也是無從知道的。日常中我們的股權代持也是屢見不鮮,如果存在代持的情況,那麼股份還會更多些。

總之,蔡崇信本身在財務、稅務與法律等方面都是專家,在股權結構和財富傳承問題上也定是有自己的考慮,作為普通人,咱們就不要過多揣測了吧。

應該是別人幫他代持 支付業務涉及國家金融安全是不允許外籍人士染指的

㈡ 當年蔡崇信年薪百萬美元,為何他進阿里時不投資幾百萬做大股東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蔡崇信,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201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147位,阿里巴巴第19位加入的創辦人。

當年蔡崇信放棄年薪百萬加入阿里巴巴只拿500的月薪,源於蔡崇信對馬雲的信任,現在我們想想,馬雲如果可以比作劉邦的話,而蔡崇信就是他的丞相蕭何。蔡崇信曾經說過:「我見過他們18個創始人,都是馬雲的學生,一群沒出過國的人,但個個精力旺盛,感覺很奇特。我跟馬雲說,你把股東名單發我,我給你注冊公司,馬雲就發來了傳真,18個人都在上面。雖然都是馬雲的學生,但馬雲把他們看做創始人和夥伴。與同伴分享,這在創始人中可不常見,所以我就動心了」。真正的領袖是可以感染眾人的,馬雲的魅力折服了這位耶魯高材生。

馬雲絕對是一個很會給員工造夢的人,能讓年薪百萬的人心甘情願拿著幾百的工資,絕對可以看出來不簡單。蔡崇信看中的是馬雲的眼光和高瞻遠矚的思想。所以,蔡崇信願意做馬雲的蕭何,而不是趁機自己上位。從另一方面講,蔡崇信去阿里巴巴不是為了掙多少錢而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而來!

如果這你也信,那就太幼稚了!一個年薪百萬美金去做月薪500的企業那他圖的是什麼?只因為這么說是事業成功後的一種包裝,想傳遞是阿里巴巴很牛,馬雲很牛,老蔡很牛,這叫宣傳。如果是真的又何必找孫正義投資呢?這就像一個人成功後都會說自己曾經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一樣。寧願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隨便相信陌生人的嘴,有毒!

君主和第一謀士之間的私下協議,是誰都不知道的。

說實話,沒有蔡崇信,光憑馬雲那個忽悠,不可能成就這么大的企業。

蔡崇信正規財團出身,對企業管理、制度建設、融資,有著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說白了,但是蔡崇信要想吃下整個阿里,都不是難題。

問題是,有的人的性格就喜歡在幕後。

得承認蔡崇信很有眼光,他選對了一個有能力有眼光的合作夥伴,也選對了一個很有前景的行業。他放棄了年百萬美元高薪,只象徵性的在阿里拿年5000人民幣,當然可能也有股份。蔡一直跟金融行業打交道,對投融資有一定的人脈和了解殲桐,認識很多財團大佬,他的家族在台灣也很有影響力。個人認為,至所以香港和台灣未融到資,因為香港台灣地區,太寵信面相了,他們太相信相書上所說的了,天庭飽滿,地閣方蘆爛圓。馬雲的天庭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地閣就不敢恭維了。馬雲都顛覆了中國幾千年的相書,我對相書都存疑了。最後到了日本,孫正義融資了兩千萬美金,要了阿里的大半部股份的。

因為蔡崇信是一個明白人,他看到的是馬雲的個人魅力和阿里巴巴所從事的電商前景,如果他去給阿里注資,他就是阿里的大老闆,從他的角度第一,他駕馭不了馬雲,第二,一旦成了阿里的大老闆,他和創始團隊的關系不是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定位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他看到馬雲18人的團隊那麼有激情和活力,他想加入這個團隊,見證這個團隊一起成長,而不是做純粹的財務投資。做投資那是婚姻的關系,早晚有離婚的信息,做事業夥伴一起風雨來雨里去,一起見證 歷史 。同時在蔡總他心中有一個慈悲的心理。

這其實跟整個 社會 分工相類似,在 社會 分工中,每個人的能力和專長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是統帥型,有的人是實干型,有的是投資者,而有的是螺絲釘,道理是一樣的。

了解這些關系,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回到問題本身,蔡崇信他自己不是機構,他原是一個投資人的代表。雖然他當時的收入也很高,號稱年薪上百萬,但是他畢竟是出能力的那種人,而並非是出錢的那種人。

簡單地說就是他是一個不需要出錢,靠個人能力能夠帶來巨大價值的人,他的個人能力,超過他直接投資的那點錢,屬於是專業型人才。而這又遠比他個人直接拿錢投要劃算得多。在一個公司的創始團隊當中,有出錢的,有出力的,蔡崇信這種角色屬於出力的。在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之後,馬上就為他獲得了軟銀孫正義的2000萬美元。

假如蔡崇信自己投資阿里後佔大股,那麼在公司後面的管理和決策時到底是要聽馬雲的還是聽蔡崇信的,這就難免會出現問題。

其次雖然當時蔡崇信是被馬雲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放棄百萬年薪跟著一起創業。但是創業能否真正成功,這很難講,他本身就是投行出身的,見多了創業失敗的氏嘩坦案例。總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跟據後期蔡的采訪視頻可以了解到,蔡當初的想法是,失敗了大不了回投行繼續打工,但成功了,會比打工的收益高得多,但具體能去到什麼高度他肯定想不到,如果能想到阿里巴巴市值到5000億美金,相信他肯定也會投點錢占更多的股份。

事實也證明蔡崇信的眼光和抉擇是對的,雖然現在持有的阿里股份只有2%左右,但是隨著阿里的市值越來越高,身家也跟著在飆升,己經是個超級富豪了。所以說蔡崇信成就了阿里巴巴,而其個人在故事中的結局也是名利雙收,是非常完美的。

蔡是有錢,但是那個時候更需要的是一個開創者,蔡更適合當輔佐者。如果蔡的股份佔大頭,先不說其他人不服不同意,即使真當大頭了其他人也會另起爐灶,這樣團隊就會散掉。而且蔡精通的不是互聯網而是金融,所以更適合當二把手

當年的蔡崇信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他不投阿里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馬雲不想讓他投。馬雲當時作為老闆也知道蔡崇信作為高管可以,控制整個公司走向能力不如自己。如果當時被蔡崇信投資入股,馬雲也就處處掣肘無法施展也就沒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我想馬雲在請蔡崇信時可能有承諾,也就是期權,蔡崇信有融資渠道,這是他所擅長的領域,所以說馬雲不需要蔡崇信投資,只需要他這個人來就行了。

㈢ 比特大陸股東之爭的重要轉折,創始人掌握公司控制權的3種策略

最近竹子在准備《創始人控制公司的股權設計》的課程,在每個課程前都放了一組免費測試題,看到有人得分不高,想到:得分事小,但如果象比特大陸那樣,大股東被二股東T出局就悲催了。想到這去查比特大陸兩位創始人爭奪控制權的進展,沒想到事情發生了重要轉折,實在太意外了。

在2019年10月比特大陸兩位創始人吳忌寒和詹克團公開決裂,二股東吳忌寒搶走了北京公司法定代表人和執行董事的位置。

雖然如此,但在最頂層的開曼公司,詹克團還是有60%表決權的大股東,二股東+其他人的投票權加起來也才40%,二股東就算聯合股東也很難從根本上動搖大股東的控制權。

但最近的消息是,二股東吳忌寒在2019年11月組織開股東大會,竟然取消了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

沒有10倍表決權之後,詹克團只剩下持股36%,吳忌寒聯合其他股東的持股可以達到64%,完全有機會超越詹克團哦。

怎麼能夠發生這樣的事情?誰會成為最後的贏家?下面詳細分解。

一、比特大陸的概要

比特大陸在2013年成立,成立才4年,到2017年時比特大陸的礦機已佔全球3/4的市場份額了,2017年收入25.1億美元,年利潤9.5億美元。

雖然大疆也佔全球3/4的市場份額,但大疆用的時間要長得多哦。

比特大陸2018年9月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請,6個月的有效期到2019年3月並沒有獲准上市,下面分析的主要依據來源於比特大陸申請上市披露的招股書。

比特大陸成立多年以來,詹克團和吳忌寒兩位作為聯合創始人,都是任聯席CEO、聯席董事會主席,這種情況在其他公司也挺少見的吧。

2019年1月,由王海超接任比特大陸CEO,結束多年來由兩位創始人任聯席CEO的狀態,但兩人還是任聯席董事長。

網上有些傳言說,吳忌寒曾短暫妥協退讓,但這個我們無法查實。

下圖是比特大陸的公司架構:

最上層是開曼公司,開曼公司之前實行AB股的雙層股權結構,詹克團和吳忌寒兩位持有10倍投票權的B股,其他股東持有1倍投票權的A股。

詹克團持股36%,有59.6%的投票權;吳忌寒持股20.25%,有33.5%的投票權。

詹克團一個人有接近60%的投票權,吳忌寒就算聯合其他人最多也只有40%的投票權,在開曼公司層面,詹克團有絕對優勢。

開曼公司100%持股香港公司,香港公司再100%持股北京公司,而北京公司是比特大陸的主要經營實體,北京公司的唯一股東是香港公司。

企查查的資料顯示,在2018年11月之前,北京公司設董事會,共有5位董事,由創始團隊詹克團、吳忌寒、趙肇豐、周鋒、葛越晟5人任董事。

2018年11月之後,北京公司取消董事會,只設執行董事,在發生控制權爭奪之前,執行董事、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都是由詹克團擔任,吳忌寒退任監事。

當時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難道是傳說的吳忌寒曾經妥協退讓么?

二、兩位創始人爭奪公司控制權的四局之爭

2.1 第一局,二股東搶走北京公司控制權

2019年10月28日,在大股東詹克團率隊參展深圳安博會時,二股東吳忌寒拿著香港公司的公章,把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由詹克團變更為吳忌寒。

因為北京公司的唯一股東是香港公司,香港公司作為持股100%的股東,可以直接決定更換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修改公司章程、變更法定代表人等,吳忌寒拿了香港公司的公章就可以代表香港公司做出決定。

辦完工商變更的第二天,吳忌寒向員工發通知稱:解除詹克團在比特大陸的一切職務,任何員工不得再執行詹克團的指令….傳說詹克團還被禁止進入辦公室了。

這家曾佔全球3/4市場份額的公司,兩位創始人就這樣公開決裂了。

當時吳忌寒只是搶走了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2個職位,詹克團還是北京公司的總經理。

2019年11月5日,詹克團的總經理之位也被撤,北京公司的總經理變成了吳忌寒。

到這時,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總經理、法定代表人3個重要職位,都已變成由吳忌寒擔任,詹克團已經完全從比特大陸北京公司出局。

詹克團說:一直埋頭做業務,沒想到出個差就已經發生巨變,被一起奮斗的兄弟捅刀,要開始學慣用法律思維來思考。

吳忌寒說:雙方的公司治理律師正在境內外較勁,比特大陸註定成為商業史上公司控制權爭奪的經典案例。

雖然吳忌寒搶走了北京公司的控制權,先贏一局。

但當時詹克團還是頂層開曼公司持股36%、有60%投票權的大股東,如果詹克團方操作得當,還是有可能反轉的。假設香港的規定和國內一樣,可以通過上層公司操作+重新刻章,搶回北京公司的控制權。

但能不能真正搶回控制權,與開曼的公司章程+當地法律規定,香港的公司章程+當地法律規定有關,也與詹克團他們採取的策略有關,在「股權道」之前的文章有過分析。

現在的結果就是:詹克團並沒有搶回北京公司的控制權,是規則不利嗎?還是操作不當呢?

2.2 第二局,取消詹克團的10 倍表決權

據彭博社消息,2019年11月,吳忌寒組織召開特別股東大會,取消了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改為1股1票,而詹克團在2019年12月向法院起訴要求取消這次股東大會表決結果。

在2019年11月的股東大會之前,詹克團持股36%,有接近60%的投票權,吳忌寒就算聯合其他所有股東加起來也只有40%的投票權,是沒辦法從根本上動搖詹克團的控制權的。

11月的股東大會成為兩方爭奪公司控制權最關鍵的一步,取消了10表投票權之後,詹克團只剩下持股36%,而吳忌寒聯合其他股東的持股可以達到64%,完全有機會超越詹克團了。

既然詹克團之前有60%的投票權,吳忌寒和其他所有股東加起來只有40%的投票權,為什麼能夠通過取消10倍投票權的股東大會決議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竹子決定花時間重新研究比特大陸438頁的招股書。

香港的文字太繞了,為了弄清楚其中的意思要死很多腦細胞,不保證理解一定準確,附上原圖供你自己判斷哦。之前的文章沒有花那麼多力氣研究,以這次文章的內容為准。

股權道註:下面的分析是假設比特大陸還是使用申請上市時的公司章程,並沒有新的修改,但實際上有沒有新的修改我們不知道哦。

比特大陸開曼公司章程規定:

取消10倍投票權需要經75%以上B類股東同意或者按修改後的公司章程規定操作。

通俗理解,取消10倍表決權的辦法有兩種,可以二選其一:

第一種辦法:得到有10倍表決權的75%的B類股東同意。

當時持有10倍投票權B類股票的是詹克團和吳忌寒兩個人,詹克團持股36%,吳忌寒持股20.25%,兩人的比例是64:36,詹克團或吳忌寒任何一個都無法滿足75%的條件,所以這條路走不通。

第二種辦法:按新修改的公司章程規定。

按上面的規則沒辦法取消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怎麼辦呢?

辦法就是:修改公司章程,重新設計規則。

可修改公司章程又需要什麼條件呢?

按原公司章程的規定,修改公司章程需要獲得 出席股東大會75%以上表決權 的股東同意,而且,修改公司章程只能使用1股1票,不能使用10倍投票權。

詹克團持股36%,其他股東加起來一共持股64%,如果詹克團不同意還是不夠票數哦。

吳忌寒又是怎麼能夠操作成功,取消了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呢?

提醒注意:這里規定是 獲得出席股東大會75%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同意 哦,如果詹克團不參加會議,他的票數就不會計入分母,就有可能獲得出席會議100%的股東同意,更不要說75%了。

詹克團會不會沒有參加那次決定命運的股東大會呢?如果換了是你,你會不會覺得是吳忌寒通知的開會,根本不理他,反正你有60%的表決權,他能咬你吃么?然後你就不去開會了呢?

如果你真的不去開那次決定命運的會議或者你因其他原因錯過了會議,命運就此逆轉哦。

如果是國內的公司,公司法規定有兩種公司,兩種公司的法律規定是不一樣的:

一種是有限責任公司,大部分公司都是這種,有限責任公司一般都按表決權計算,不管股東有沒有參加會議都要計入分母。

一般在准備上A股前改制為下面第二種:股份有限公司。

二種是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公司都是這種,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都按出席會議計算票數,不出席會議就不計入分母。

「股權道」有個免費的《股權設計基礎》課程里有相關介紹。

2.3 第三局,詹克團要求改組董事會

2019年12月9日,詹克團組織召開股東大會,要求罷免現有董事,選擇他為唯一董事,但沒有獲得通過。這會涉及到三個問題:

第一,原公司章程規定,董事人數不得少於2 人,現在改為1 個董事,就是要修改公司章程。

前面說過了,修改公司章程需要75%的票數通過,詹克團已經被取消10倍表決權,持股36%遠遠達不到票數要求。

第二,罷免所有董事,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

按公司章程的規定,罷免董事需要1/2以上票數通過,而且罷免獨立非執行董事不能使用10倍投票權,只能1股1票。

申請香港上市時,比特大陸的董事會有七名董事,包括:

三位獨立非執行董事:搜狐的王小川,前去哪兒網總裁孫含暉,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

四位執行董事為:詹克團、吳忌寒、葛越晟、劉路遙。

在沒取消10倍投票權之前,詹克團有60%的投票權,有足夠的票數可以罷免吳忌寒、葛越晟、劉路遙三位董事,不足以罷免王小川、孫含暉、鄧鋒三位獨立非執行董事,但詹克團在取消10倍投票權之前並沒有進行這一步操作。

在取消10倍投票權之後,詹克團只持股36%,完全無法達到1/2以上的票數要求。

員工持股平台的持股是18.5%,如果詹克團能控制員工持股平台,也是有機會達到1/2以上票數要求的,但這次會議並沒成功,就是說詹克團並不能控制員工持股平台咯?是不是說,吳忌寒又搶了先機拿到員工持股平台的控制權呢?

第三,選詹克團作為唯一的董事。

詹克團原來已經是董事了,如果沒被罷免的話並不需要重新選;如果被罷免的話,在取消10倍投票權之後,詹克團持股36%也達不到1/2的票數要求哦。

所以,第三局還是二股東吳忌寒勝出,吳忌寒已經連贏三局了。

2.4 第四局,詹克團再反擊

2019年12月16日,北京比特大陸公司在福建湛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36%的股權被凍結。吳說區塊鏈的文章說,詹克團已聘請北京和香港兩地律師組織反擊,凍結下屬公司的股權是反擊措施之一。

其實,吳忌寒只是搶控制權,並不是搶詹克團的股權,就是搶權不是搶錢,凍結股權有意義么?

2019年12月,詹克團向法院起訴,要求取消11月那次取消他的10倍表決權的股東大會決議,各方報道說,詹克團已聘請北京、香港、開曼等多地律師參與訴訟。

詹克團還能挽回嗎?要看開曼公司的法律+比特大陸最新版公司章程+當時開會的具體操作,因為不了解這些,所以無法作出判斷。

但是,如果前面的假設成立,大概率都已經無法挽回了,除非出現奇跡了。

註:本文的分析是基於比特大陸申請香港上市時披露的公司章程和相關資料,如果比特大陸的公司章程後來做了修改,這些分析就可能不成立哦。

2.5 最新情況

「股權道」還查到,詹克團目前還是福建公司和另外4家下屬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和總經理。

不過,這些並不影響大局,因為那些都是北京公司100%持股的子公司,吳忌寒只要掌握了最上層開曼公司和北京公司的控制權,下面公司的控制權都是可以一步步搶過來的。

2020年1月2日,比特大陸北京公司再發生變更,吳忌寒不再擔任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改由劉路遙擔任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

劉路遙在2018年7月加入比特大陸,之前任開曼公司的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

其實這個變化並不重要,因為可以修改北京公司章程規定:由執行董事決定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而吳忌寒是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他就可以決定誰做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都不需要拿香港公司的公章就能實現了,所以這些都在吳忌寒的控制范圍之內。

詹克團作為大股東、曾有60%的投票權,為什麼一步步走到現在的局面?

三、創始人掌握公司控制權的3 種策略

有句話說:一流企業定標准、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

對於想掌握公司控制權的創始人,套用同樣的邏輯可以是:一流的策略是主動設計規則,二流的策略是合理利用規則,三流的策略是打官司、到打官司為時晚已。

 

3.1 上上策是設計規則

前面分析一直強調公司章程的規定,因為公司章程的一丁點差別都是可能決定命運的,公司章程是掌握公司控制權最重要的工具,沒有之一。

公司有股東、管理層、員工三類人,股東在最上層,公司章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設計股東之間的分權規則。很多人重視產品設計、員工管理,卻不重視公司章程的設計,總是想找免費的版本來用,會不會把自己埋進大坑裡哦。

在竹子寫的《公司控制權.用小股權控制公司的九種模式》的書里有多個案例,有人持股1%控制公司,也有人持股90%沒有控制權,他們靠的是公司章程而不是股權比例。

比如馬雲可以持股5%而控制阿里巴巴,靠的是寫入公司章程的阿里合夥人制度,而不是靠的股權。

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是在蔡崇信的主導下設計出來的,你們公司是誰設計的呢?

阿里的合夥人制度,試運行了3年才正式推出,為了堅持阿里合夥人制度,當年不惜和港交所硬抗到底,為此放棄香港改道美國上市,馬雲為了保護公司控制權願意付出這么大的代價,你願意么?

如果想掌握公司控制權,需要先設計規則把權力裝到你手上,再做全方位的防禦設計,否則任何一處有缺口都是可能被別人攻破的,比如詹克團作為大股東有60%的投票權,也被二股東一步步擠出局。

 「股權道」《創始人控制公司的股權設計》的課程,就是從縱向的6個層面、橫向的4個維度、立體的3種工具進行全方位的公司控制權設計。

縱向包括 :股權、股東會、董事長、董事會、法定代表人、管理層6個層面。

橫向包括 :層級的劃分、各層級間的權力分配、每層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各層級內部的表決規則4個維度。

立體層面 :通過公司章程、股東協議、股東會會議和董事會會議3個工具去落實。

通過這樣的設計,創始人就算持股1%也能有控制權,也能讓別人持股90%沒有控制權。

3.2 中策是利用規則

在詹克團作為第一大股東,持股36%、有60%投票權的情況下,原本處於劣勢的二股東吳忌寒,卻可以一步步利用規則把大股東擠出局。

吳忌寒先是利用保管香港公司公章的機會搶到北京公司的控制權,這一步本來是威脅不到詹克團的根基的,可是這么長時間詹克團方都沒有更有成效的操作。

吳忌寒再利用開曼公司的規則取消了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形勢就完全逆轉了。

所以,如果已經錯過了設計規則的機會,也是有可能利用規則搶到控制權的,前提是你的水平比對手高哦。

原本,詹克團是比吳忌寒更有優勢搶到控制權的:

比如比特大陸的公司章程規定,擔任董事是有10倍投票權的必要條件,如果不再擔任董事就自動取消他的10倍投票權。公司章程還規定,罷免董事需要1/2以上票數通過。

在取消10倍投票權之前詹克團有60%的投票權,他一個人就可以決定罷免吳忌寒的董事職務。

如果吳忌寒不再是公司的董事,他的10倍投票權就會自動取消,而詹克團的10倍投票權還繼續保留。就會變成:詹克團一個人有84.9%的投票權,吳忌寒的投票權是4.8%。

可惜,當時詹克團並沒有這么操作,有些事情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沒機會後悔哦。

前面有好機會沒有利用,後面沒了10倍投票權卻要求罷免全體董事,選他一個人作為唯一的董事。

有股東評論說:不明白他什麼要召開這樣的股東大會,自取其辱。

他們不知道這樣操作不僅沒有用、還會樹敵更多麼?是詹克團的主意么?還是軍師的主意呢?

當年萬寶之爭時,寶能提出罷免萬科的全體董事和監事,結果只是招來更多人的反對,並沒帶來任何好處,這種操作有意思么?

3.3 打官司是下下策

打官司是下下策,但有人卻把下策當成上策。

吳忌寒能搶到控制權,是利用了法律+公司章程+開會操作,並不是靠打官司。

詹克團想通過打官司搶回控制權,能成功嗎?

如果前面的操作沒有問題的話,吳忌寒就妥妥的搶權成功了。

當然了,前面的分析是基於假設,如果假設不成立的話,詹克團也是有可能挽回的。

 

詹克團為什麼從大股東到一步步佔下風?

在這種戰爭狀態下想保住控制權,要不自己水平夠高,要不就找高水平的人。

在否決權殺死ofo的紛爭時,歡聚時代董事長李學凌轉別人的觀點說:國內的律師事務所都不專業。

其實,法律是分國界的,每國的法律規定不同,差一丁點都可能是毀滅性的。

就算你認為國內的律師都不專業,如果你去找個國外的律師來處理國內問題,可能是更大的坑哦。

而且,有的人營銷水平高,有的人專業水平高不擅長營銷。有人擅長打官司,有人擅長非訴訟​,比如救火和防火,思維方式和所需要​的技能都不同。​

是國內的律師都不專業嗎?還是你沒找到那個專業的人呢?

判斷律師是否專業,也是需要自己有一定專業知識哦。比如很多人說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但在《公司控制權.用小股權控制公司的九種模式》的書里,有多個經法院判決的案例,有的股東持股90%也沒有控制權,如果你相信了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的傳說,還能找到那個專業的人么?

比特大陸兩位創始人公開決裂時詹克團還在出差,如果以前不關注這方面,突然間去哪裡找到專業的人呢?

吳忌寒是有備而來,詹克團是被動應對,病急亂投醫的後果可想而知。

如果不想踩別人踩過的坑,要不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水平,要不提高識別專家的能力,找到專業的人。

㈣ 阿里巴巴股權結構

阿里巴巴提交的最新年報中,披露了公司的最新股權結構。在個人股東中,馬雲仍為第一大股東,持股6.2%。在機構股東中,軟銀為第一大股東,持股25.9%。

一、阿里巴巴簡介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阿里巴巴集團)是以曾擔任英語教師的馬雲為首的18人於1999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創立的公司。阿里巴巴集團經營多項業務,另外也從關聯公司的業務和服務中取得經營商業生態系統上的支援。業務和關聯公司的業務包括:淘寶網、天貓、聚劃算、全球速賣通、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市場、1688、阿里媽媽、阿里雲、螞蟻金服、菜鳥網路等。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創造了史上最大IPO記錄,股票代碼「BABA」,創始人為馬雲。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港股上市,總市值超4萬億,登頂港股成為港股「新股王」。

二、阿里巴巴股權結構
根據阿里巴巴的最新年報中,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是軟銀集團。軟銀持有阿里巴巴25.9%的股份,去年同期,軟銀持股為28.8%。
其次為Altaba,持有阿里巴巴9.4%的股權。Altaba是雅虎在將核心業務出售給韋里孫後更新的名字。
另外,「阿里高管和董事合計持股」總計為9.3%。
在個人股東層面,馬雲依舊是阿里巴巴的最大個人股東,他持有普通股股161,861,406股,股權佔比6.2%,為第三大股東。蔡崇信持有2.2%的股份,數量56,202,810股,為個人第二大股東。與去年相比,馬雲今年的持股有所下降,由2017年6月的7%、2018年的6.4%再度下降至2021年3月31日的6.2%。蔡崇信的持股比例由2.3%下降到2.2%。

㈤ 阿里第一大股東是誰,誰是最大的贏家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8月,阿里巴巴的股權又發生了改變, 馬雲持有的股份從7%降低到6.4%,軟銀的持股比例也從29.2%下降到28.8% ,雅虎為15%,軟銀仍然大幅度領先馬雲,穩居阿里巴巴最大股東的位置。即使馬雲加上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2.3%的股權,以及阿里巴巴高管和董事持有的9.5%的股權,仍然不及軟銀的股份多。

這樣看來,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是軟銀。這么看來,阿里巴巴確實是一個日本企業控股的公司。但軟銀和雅虎的股份是當時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

1999年,馬雲在杭州創辦了阿里巴巴。2000年,馬雲四處拉投資,見了幾十個投資人,其中就包括雷軍,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投他。據說當時雷軍見到馬雲後,覺得這人獐頭鼠目的,滿嘴跑火車,是不是做過傳銷?說的項目這么大,怎麼看都覺得是騙子!秉持著不熟的領域不投,不熟的人不投的原則,雷軍果斷的拒絕了。

後來馬雲還找了馬化騰、薛蠻子等人,但最後無一人被說服。要麼覺得馬雲滿嘴跑火車不靠譜,就是對這個項目沒有信心,覺得投資回報無法預估。

正因為缺乏資金走投無路時,吳鷹找到了馬雲,牽線幫孫正義在中國尋找新的創業者。馬雲見到了孫正義,兩個人談得十分融洽。 最後孫正義把原本決定給另外一家電子商務的2000萬美元給了馬雲。之後孫正義又追加了4000多萬美元的投資,成為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 在第三輪投搭伏資中,軟銀再砸下6000萬美元。 可以說,當年要是沒有日本軟銀的投資,很有可能沒有今日的阿里巴巴。

如今軟銀砸下的6000萬美元也變成了2000億美元,得到了翻了幾千的回報率,撈了巨大的一筆。在2016年套現79億美元後,軟銀仍然持有28%的股份,持股市值大約是1420億美元, 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他們是這場盛宴的最大贏家。

雖然軟銀在股份佔比是最大,為第一股東。但是這並不意味這軟銀控制了阿里巴巴。

隨著軟銀和雅虎資本的進入,馬雲團隊的股份比例降到31.7%,雅虎佔39%,軟銀佔29.3%,如果按照同股同權的制度,馬雲團隊就失去了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隨時可能被其他股東轟出局。 於是馬雲團隊提出了合夥人制度。 為了令雅虎接受這套制度,馬雲與管理層得出高價收購雅虎手上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的一半,雅虎才同意。

在2013年,馬雲團隊收購雅虎手上將近一半的股份,成功說服雅虎,合夥人制度才得以實施。

這套制度並沒有讓合夥人手上的股份有更大的收益權,也並不是為獲得更多的利益分紅,而是想對公司的發展與管理有最終的決定權。 於是馬雲和蔡崇信設計了一個三重機制來保障創始人團隊的控股權。 他們與其他戰略股東達成協議, 要求其投票表決時與自己保持一致。 董事會的多數席位必須由「阿里巴巴合夥人」任命,合夥人由公司持股高層擔任,普通合夥人在60歲或僱傭合同終止時退出,而永久合夥人(只有馬雲和蔡崇信)可以一直擁有合夥人資格直至本人自願退出、死亡、失去行為能力、免職。 且馬雲在中國幾家由阿里巴巴運營的子公司中擁有多數股權。

通過合夥人制度,將股權和控制權分離,使馬雲即使減持股份仍然保持多數投票權,這樣就掌握了阿里巴巴的控制權。

馬雲作為阿里芹枝肆巴巴的核心人物,曾說過:我們不是普通的民營企業,也不是國有企業,我們把自己定義為中國的「國有企業」,阿里巴巴始終一種沉穩的方式悄然改變中國。從電商興起,支付寶在線支付功能,阿里雲計算,芝麻信用,從商業模式、生活習慣到大數據計算,阿里巴巴用自己的方式潛移默化的改變這個時代。

在這場和時代的較量中,馬雲贏了,並證明了商業模式的正確。這個瘋狂到以為他能夠改變世界的人真正地改變了世界,他才是最大的贏家。

以阿里巴巴最新一次披露的股東數據看,截至2019年6月3日,軟銀股份有限有公司持有67375.84萬股,持股比例為25.9%,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Altaba Inc.(原美國雅虎,雅虎公司出售核心業務出售給Verizon後改名的新公司)持有24479萬股,持股比例為9.4%,馬雲持有16186.14股,持股比例為6.2%,為第三大股東,蔡崇信持有5620.28萬股,持股比例2.2%,為第四大股東。

阿里巴巴在2019年11月在香港嫌轎聯交所二次上市,發行了部分新股,所以前四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現在都有所稀釋,但比例變動並不大。日本軟銀依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孫正義通過投資阿里巴巴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從不過從股東結構上看,軟體和Altaba都是沒有投票權的,並不參與公司的管理經營與決策,阿里巴巴實施的是合夥人制度,並且與傳統的合夥企業不一樣,阿里巴巴由合夥人提名董事會的大多數董事人選,而非根據股份的多少分配董事席位。這使得阿里巴巴的決策權實際上是掌控在阿里合夥人團隊中的。


阿里巴巴誰是最大贏家?如果僅從金錢上來說,孫正義肯定是最大盈家,投資阿里賺了那麼多倍。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軟銀的投資,可能就沒有現在的阿里巴巴,因為當時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敢投資阿里巴巴,這裡面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

另外,阿里巴巴改變了中國的購物方式,全面推動了中國電商產業的發展,後來又使得支付寶普及,第三方支付業務快速發展,還讓無數商家通過天貓和淘寶賺錢,為部分人解決了就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大的贏家,都是受益者。當然,那些做實體鋪面的可能並不這么看,他們會認為阿里巴巴導致自己實體生意不好做,那麼他們就成為了輸家。

軟銀是第一大股東,雅虎第二,馬雲第三。最大贏家,馬雲自己。

軟銀、雅虎都是機構持股,不是個人。軟銀持股阿里不到30%,孫正義持有軟銀20%,所以,孫正義間接持有阿里6%,小於馬雲持股比例。雅虎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從個人角度,馬雲是最大贏家。

從控制權角度來說,馬雲也是最大贏家。軟銀雖然持股30%,雅虎持股15%,但是都沒有對阿里的控制權。阿里的控制權還是牢牢地掌握在馬雲及其合夥人手裡。

阿里誰大股東依然是日本軟銀,孫正義,這位日本有眼光投資了阿里巴巴這是賺大錢了,是眼光不錯。

阿里收購了雅虎,雅虎現在很少看見,以前雅虎還是很出名的,記得九十年的時候,雅虎新浪都是很著名的。


但現在雅虎被阿里收購了,阿里是一直在買買的過程中。


從十幾年前收購雅虎到現在收購美年達,阿里一直都是在買 買中 阿里以前也是買買買,現在更是買買買。


馬雲自然是最大贏家,馬雲有眼光,有遠見,所以,才是把阿里做到這么大,現在生意又做到了全球市場上。

應該大家都是阿里的最大股東依然是日本軟銀,但是阿里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日本企業,阿里是一家中國企業,只是當時馬雲找不到自己,只好找了日本人孫正義投資讓馬雲真正意義上活著,而且越做越大,做成全球最大的互聯網企業

馬雲最成功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答案,請看視頻分析

感謝你的邀請

具體回答如下,望採納

如果只說個人股東,馬雲是最大的個人股東,要不然最大股東是日本軟銀集團,大家都知道日本軟銀集團是孫正義說了算。


如果說誰是贏家,我認為是馬雲。首先阿里在2013年上市前,就已經和軟銀雅虎達成協議了,要引入「合夥人制度」。而且,他們只做財務投資,不幹涉管理。

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就是不用提名就一直在董事會,除非自己放棄,其它董事會成員從阿里合夥人中選出。軟銀跟雅虎在董事會只有兩位,所以阿里還是在馬雲控制中。從這點來說,馬雲是最大的贏家。

阿里上市後,馬雲迅速成為紅人,朋友圈也迅速擴大,連總統都成為他的朋友,從這些人脈資源來,馬雲是最大的贏家。

阿里的大股東是日本軟銀的孫正義,他在馬雲尋求融資的時候,和馬雲聊了幾分鍾就覺得給予大額投資,堪稱一大美談。

不得不說孫正義眼光真不一般。看重馬雲也變相的成就了自己。

阿里巴巴一上市,孫正義就成了日本首富,可見其對阿里巴巴投資回報之豐厚。

可以說兩人是相互成就了。

㈥ 蔡崇信是誰,為什麼有那麼多錢收購籃網

2019年8月14日《紐約郵報》報道:籃網重要華人股東蔡崇信將要完成對大老闆普羅霍洛夫持有的51%的股權的收購,預計收購將在本周內正式完成。蔡崇信此前已經持有籃網49%的股權(2018年他斥資10億美元購入)此次蔡崇信購入51%股份的價格為13.5億,也就是說,他成為籃網獨資大老闆一共花了23.5億美元,這個價格已經創下了美國球隊收購的最高紀錄。

截止阿里巴巴的股價為167美元/股,蔡崇信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價值為:5620.28萬*167=93.86億美元。其實都不用動到目前的份額,僅僅之前套現離場的0.7%的股份就足以收購籃網了,這還不算蔡崇信這么多年的薪酬及分紅等等,所以蔡崇信也算是一個大富豪了,雖然進不了富豪榜前十,但是前100名還是妥妥的。

熱點內容
入股權證青苗如何補償 發布:2025-08-21 15:45:00 瀏覽:827
社保基金用什麼方式賣出股票 發布:2025-08-21 15:36:25 瀏覽:488
中石化股票能退市嗎 發布:2025-08-21 15:22:48 瀏覽:538
房地產股權合作如何退出 發布:2025-08-21 15:22:45 瀏覽:329
股票交易5萬手續費 發布:2025-08-21 15:22:43 瀏覽:912
股票強平對股民的影響是什麼 發布:2025-08-21 15:21:08 瀏覽:726
一人公司如何股權轉讓 發布:2025-08-21 15:18:12 瀏覽:908
股市中的爆量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21 15:17:14 瀏覽:984
如何查封個人的股權 發布:2025-08-21 15:17:11 瀏覽:898
亞歐博覽會對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8-21 14:56:09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