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退市影響 » 中東戰爭對股票影響

中東戰爭對股票影響

發布時間: 2021-10-01 11:00:19

❶ 中東石油危機的升級對中石油股價的影響

可以考慮,但也要謹慎~前段時間美國打敘利亞就未成形(以下整理自中證網)
第一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1980年),又稱作1979年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
第三次石油危機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因海灣戰爭而爆發,原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

❷ 中東戰爭之後,對中國造成了什麼影響

中東戰爭之後,對中國造成了影響是
中國的軍工產業迎來新的機遇,有更多出口武器簽訂大單的機會,中國的基建企業和工程機械企業有希望有在戰後重建當中大顯身手。

❸ 中東戰爭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800字

作為後起的西方強權,美國缺乏昔日歐洲殖民帝國的財富優勢,不能實行直接的殖民統治並無償獲取財富,而是以自身資源無償為全球秩序提供公共產品。美國中東霸權也同樣包含著這一缺陷。連綿的中東戰爭引發了美國金融危機,而中東劇變、中東國家主體意識增強和伊斯蘭勢力的崛起,進一步削弱了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在利比亞戰爭中退居二線以及在敘利亞危機中不願出兵干預,表明美國中東霸權已經走到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帝國統治以軍事征服與領土兼並為手段,以財富掠奪為根本目標。美國是文弱的帝國,其在本土的擴張盡管也經歷了軍事征服與領土兼並,但總體上以經濟與商業擴張建立霸業。由於不能無償獲取殖民地與附屬國的財富,美國被迫消耗自身經濟資源提供公共產品,確保霸權秩序。創造財富的潛力是美國權力的源泉,取得政治霸權意味著美國戰略優先目標偏轉——美國為延續政治霸權而不斷地付出經濟代價,最終窒息了自身的經濟活力。
2008年美國債務危機的爆發,與美國體系的生存邏輯存在自然關聯。戰後以美蘇為代表的核均勢誕生,以核均勢為後盾的美蘇競爭形成恐怖平衡,其不戰不和的態勢限定了軍事力量的有效運用,美國的財富潛力由此得以發揮,以跨越半個世紀之久的巨大戰略對耗贏得了冷戰勝利,促成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核均勢的存在也決定了美國不能憑借數度領先的軍事優勢擺脫以債務苟安的窘境。美國國內政治體系孕生的普遍福利體系,加劇了自身經濟重負,與美國提供的全球公共產品一道促成了債務困境。

❹ 第四次中東戰爭有什麼影響

第四次中東戰爭發生在10月,又稱十月戰爭;阿拉伯人稱之為齋月戰爭,以色列人則稱它為贖罪日戰爭。這次戰爭是在1973年10月6日,以埃及、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利用伊斯蘭教齋日和猶太教的贖罪日的有利時機,向以色列侵佔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發動突然襲擊為發端的又一次收復失地的戰爭。雖然這次戰爭歷時僅18天,但其影響是深遠的。戰後,埃及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條約,結束了長達30年的戰爭狀態,極大地推動了中東和平進程。不僅如此,這還是一場具有現代化特點的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引起了世界軍事界和軍事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❺ 中東戰爭對中國油價上漲的影響

從2004年開始,國際石油價格就一路上漲,兩年裡價格翻了一番,且漲勢未停。眼看著油價小步勤挪、鈍刀割肉,西方大國嘴上著急,實則內心鎮靜。因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們疼得有限。

危機是最好的老師,歐美日諸國已經被教訓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備而來。現在輪到我們來反思我們的能源政策、發展模式了。

與前三次石油危機相比,本次油價波動原因不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不明朗。歷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機皆源於戰爭,油價突然飆升,對經濟殺傷力強大。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年)的起因是中東戰爭,油價上漲4倍,觸發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年)的起因是兩伊戰爭,價格猛漲3倍,讓美國GDP下降了3%,並引發拉美債務危機;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是因為海灣戰爭,油價上漲3倍,拖累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區沖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的石油進口量未來幾年將會繼續增長,換句話說,中國正遭遇著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陣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賴。增加戰略儲備是我們可以從西方國家借鑒的應對之策,例如,美國政府從1977年正式開始儲備戰略石油,預計以後將逐步增加到10億桶。而日本政府擁有的戰略石油儲備量可供全國使用92天,民間儲備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領域的庫存,日本的石油儲備量足夠全國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高油價有助亞洲推進經濟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認為目前的高油價將迫使中國、印度、泰國和印尼等發展中國家調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補貼和價格管制,把石油定價權交給市場。文章認為,政府對石油價格實行補貼和管制,消費者面對的不是真實價格,導致石油依賴。這種觀點有其道理,中國的石油政策是從生產到價格的全程壟斷,久為各方詬病,結果是價格漲跌都有人叫喚。

高油價還可以激發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創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以來,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便開始調整產業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產業向海外轉移,重點發展低能耗的產業、開發低耗能的產品。以美國為例,在2000年,信息技術產業佔美國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當年的石油危機甚至造就了現在日本小排量汽車的風靡世界,直接導致了豐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國作為傳統製造業的輸入國,多年來過於注重外資數量,且缺乏高油價逼出來的創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嚴重。

對於替代能源的開發,客觀地說我們動手太晚了。也許是大家都沒意識到中國的經濟能發展這么快,沒想到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增長這么快,多年來,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於口號。亡羊補牢,畢竟好於什麼都不做。從最近一兩年來中國去海外找油的行動中,從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電、水電開發計劃里,我們還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會成為卡住中國經濟發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來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大幅波動的時候,中國不再成為操弄市場的石油大鱷們的提款機,我們也能像歐美國家一樣,有備無患,輕松應對

❻ 中東戰爭當前的格局及外在影響是什麼

改變伊拉克僅是美改變中東政治版圖計劃的一部分,向伊拉克周邊和整個中東地區拓展美國的戰略和影響才是終極目標。

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敘利亞是與美國一直公開唱反調的阿拉伯國家。5月11日,美國以「大馬士革支持恐怖活動」和「尋求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宣布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制裁。跡象顯示,改變伊拉克僅僅是美國改變中東政治版圖計劃的一部分,向伊拉克周邊和整個中東地區拓展美國戰略和影響才是終極目標。

以伊拉克戰爭為突破口,進而實現中東地區的政權性質和國家體制「脫胎換骨」的改變,已成為美國重新打造中東地區的戰略藍圖。今年2月美國總統布希提出了「大中東計劃」,要點是美國和歐盟國家聯手,向以色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阿盟22個成員國提供援助,幫助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實行改革。

就充滿變數的中東格局而言,如果美國繼續在阿以爭端中奉行雙重標准,漠視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的合法民族權利,並繼續以反恐為借口打壓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安全形勢嚴峻的中東地區就很難實現持久和平與穩定,換言之,如果沒有巴勒斯坦問題、伊拉克問題的合理解決和中東和平進程的實質性進展,美國改造中東地區的戰略意圖將難以如願。

巴以沖突之所以綿延不息,一度甚至愈演愈烈,與布希袖手作壁上觀脫不了干係。沙龍上台後,新建了不少猶太定居點。布希對此置若罔聞。此外,沙龍讓阿拉法特出局並強行將其圍困、修建隔離牆、將「定點清除」行動擴大化、執意推行單邊行動計劃等等,無不得到了布希的默許。布希熱情有加地接待了沙龍8次來訪,並常常將「我的朋友沙龍先生」掛在嘴邊,同時卻一直拒絕同阿拉法特打交道,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沙龍「阿拉法特是恐怖之王」的觀點表示認可。

半個多世紀來,美以關系之所以發展到「鐵哥們兒」的地步,從根本上說是兩國戰略利益互補,以色列的地區戰略地位和作用與美國的全球利益,尤其是在中東地區的利益相吻合。

對以色列而言,它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安全等方面嚴重依賴美國的幫扶。對美國來說,它也需要以色列這一寶貴的「海外戰略資產」,通過重點扶植、發展同以特殊戰略盟友關系,美可獲得重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情報等利益。

由此可見,美國並不是在干賠本買賣,無償地向以色列掏腰包,實則是有其深層戰略考慮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仍將會繼續幫扶以色列這個小弟弟,維持基於偏袒以色列這一基礎之上的中東政策基本架構。

在中東問題上,中國則保持了其一貫的中立態度,往往只是形式上譴責恐怖主義和極端猶太復國主義,實則加緊在中東以外的地區進行拓展,進而獲得至關重要的戰略物資——石油。

俄國在中東問題上表現的較為軟弱,這是由於其目前國力只允許韜光養晦。

歐盟曾一度企圖擺脫美國的陰影,但無奈迫於自身實力和內部意見不統一而最終向美國屈服。

所以,縱上所述,當今中東格局仍為美國單邊控制,其他國家只能望其項背。

❼ 中東戰爭的影響是什麼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

所謂「中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佔大多數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爭端 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河之間)建立過國家。公元前30世紀,原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區定居。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萊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和土耳其等外來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為主的國家。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當時這個地區阿拉伯人66萬人, 猶太人僅9萬人,但英美為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和蘇伊士河,竭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 他們的策劃下已經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從此,阿、以兩個民族間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斷發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縱下的聯合國大會通過決 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由兩國分治,阿拉伯世界廣泛反 對這個決議,沒有建立阿拉伯國家,也堅決反對猶太人建國。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5月15日,阿拉伯國家就同以色列發生第一次中東戰爭,結 果阿拉伯國家失利,埃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後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後,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直到1989 年,才終於建立「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國問題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東戰爭(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1947年11月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猶太兩個國家和耶路撒冷市國際化。阿拉伯各國堅決反對分治決議與建立猶太國家。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於當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次日晨,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

第二次中東戰爭(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衛塞得港戰斗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亦稱六五戰爭)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第三次中東戰爭阿以雙方軍事實力與戰爭損失概略統計)。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亦稱十月戰爭)

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侵佔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驕橫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10日,埃軍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越過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當埃軍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展開第2次大規模進攻時,以軍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首戰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氣為之大振。埃軍渡河之役顯示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表2第四次中東戰爭阿以雙方軍事實力與戰爭損失概略統計)。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

第五次中東戰爭(亦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和縱容下,借口其在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悍然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到6月11日,以軍佔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後在聯合國的調解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尼西亞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使巴解游擊隊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游擊隊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❽ 如果美國和敘利亞發生中東戰爭 中國石油會不會漲價對股票中國石油股價有什麼影響 會暴跌么

那是肯定的,現在已經有影響了,如果開戰的話國內石油最少也得漲一塊左右。
股票要看很多因素,單純是石油價格還不能造成股票暴跌

❾ 中東戰爭對原油價格有何影響

如果打仗,就可能損壞當地的油井設施,造成減產,結果就是油價上升
另外就是可能的歐佩克和海灣石油輸出組織的減產
這樣的話,油價就會上升

❿ 主要產油國發生戰事,石油股會漲還是跌

戰爭和油價變動將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種:速戰速決,油價沖高回落,對世界經濟影響較小

如果戰爭順利推進,在3個月以內美國取得勝利,那雖然短期內海灣緊張局勢會導致國際原油市場上的恐慌心理,國際油價(WTI)將會沖高至每桶40-45美元左右,但維持時間不會太長。由於國際石油市場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供過於求的基本格局,隨著戰局明朗和戰爭結束,國際油價將迅速回落至每桶20美元左右,各國消費者、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企業開始擴大投資,股匯市將呈回升態勢。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戰爭對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相對較小,世界經濟仍可保持溫和復甦的趨勢。

由於美伊雙方軍事、經濟和科技實力對比懸殊,而且美國經過長時間充分的戰爭准備,因此出現速戰速決結局的概率最大。

第二種:戰爭延長化,油價高位徘徊,世界經濟復甦延緩

如果戰爭的推進速度超過美國預期,戰爭延長到6個月左右美國才取得勝利。那麼只要戰爭局限在伊拉克境內,世界原油供應就不會出現大問題,發生石油危機的可能性不大。這種情況下國際油價在短期內有可能沖高至每桶45美元,此後將在每桶35-40美元左右的相對高位徘徊,直至戰局完全明朗。

但戰爭延長化將會延緩世界經濟復甦的進程。國際上一般研究結論是,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並維持一年的話,世界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0.5個百分點,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年增長率則會減少0.75個百分點。

考慮到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歷經中東戰爭、兩伊戰爭以及1991年海灣戰爭,具有極其豐富的戰爭經驗,加之美國發動這場戰爭不像上次海灣戰爭那樣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戰爭存在延長化的可能,但概率小於前一種可能。

第三種:戰爭擴大化,油價失控,世界經濟嚴重衰退

如果伊拉克抱著「魚死網破」的態度,不僅炸壞本國的油田,而且向以色列等美國的盟國發動襲擊,戰火蔓延到伊拉克周邊國家,導致一些海灣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動盪,引起阿拉伯世界聯合反美,形成美國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沖突。那麼可能出現油價失控,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維持較長時間,導致世界經濟出現嚴重衰退。

考慮到伊拉克遭受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封鎖,軍事經濟實力大不如前,加之美國及其盟國進行戰略協防,伊拉克恐怕無力將戰爭引向鄰國。因此,這種可能性發生的概率很小。

熱點內容
股市黃昏星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5 15:15:00 瀏覽:495
建設銀行股票歷史最低是多少 發布:2025-07-05 14:43:57 瀏覽:373
全球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場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866
如何介紹基金定投業務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744
黃金期貨浮動盈虧如何處理 發布:2025-07-05 13:47:41 瀏覽:251
北京競業達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2025-07-05 13:39:43 瀏覽:126
股票歷史財務指標查詢網站 發布:2025-07-05 13:34:23 瀏覽:777
首旅酒店股票歷史 發布:2025-07-05 12:29:18 瀏覽:606
佛山照明股票歷史最高價 發布:2025-07-05 12:21:47 瀏覽:48
對沖基金的對沖成本指什麼 發布:2025-07-05 12:12:09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