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投資 » 郭台銘投資股票

郭台銘投資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4-14 00:19:41

❶ 台灣郭台銘富士康搬場的時候中國投資1000億是不是中國投資1000個億是不是

實際投資是不會有1000個億的。這些數字都是虛報的。更多的還是貸款。

❷ 在台灣郭台銘的財富不比王永慶少,為什麼外界對王永慶的評價更高

網名為sskj52280這位網友 首先我聲明一點 王永慶先生從來沒有作秀過,王永慶捐助的明德希望小學 一萬所 而且他捐的希望小學沒有寫「台塑集團"和「王永慶」本人的名字

如果不了解王永慶 就不要亂說了 王永慶是我見過最值得尊敬的企業家

對他評價高低 不是財富多少的問題 , 而是王永慶的管理模式強,敢為人先,台塑實力強 歷史悠久,和王永慶公正言辭

在華人企業家裡只有李嘉誠可以和王永慶同級 ,四川首富劉永行(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一直想給王永慶打工, 並託人聯系台塑方面 想給王永慶打工學習,王永慶的人格魅力強 埋頭苦幹 勤儉務實的精神打動著所有企業家 包括郭台銘。

王永慶臨去時前幾個月 90多歲高齡了 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給四川地震捐款一億元 並且追加大陸慈善資金,另一件事就是 冒險抄底越南 百億投資 建亞洲最大的鋼鐵廠。 一個90多歲的老人 做出這樣驚天動地的舉動 是可貴的

之後王永慶的去世 是在美國去世 是因為去美國看望金融危機下的台塑美國公司經營情況

他的務實 肯干 敬業 管理能力 公正言辭 愛心 是值得尊敬的

❸ 為何說郭台銘養虎為患,富士康被完全復制

在深圳說起富士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自從1980年郭台銘投資大陸以來,在龍華建設了第一個工業園以後,在短短的數十年裡,在大陸迅速發展了幾十個工業園區,在全球擁有員工120萬人,因此富士康也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2019年名列世界財富五百強26位,富士康能夠有如此成績,蘋果可謂是功不可沒。立訊精密與比亞迪這些代工廠商不斷壯大,富士康的訂單源源不斷的流失,以後的富士康無疑會更加艱難,去年拒絕華為錯失了華為的訂單,最終華為手機訂單落入了王傳福的手裡,在蘋果訂單方面又被立訊精密逐步嬋食,富士康能有如今這尷尬的局面也不奇怪,都是郭台銘自己愛折騰,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爛。

❹ 我看過一本書是一個人辭職後去炒股,後來大有所成,是個美國的小說,內容里還有他又投資藝術品什麼的

我沒看過這書,不過我看過很多實在的人,炒股,投資藝術品什麼的,但是還在上班,在這個世界上的富翁,除學歷是金融專業的,其他的都是工作+理財。看看李嘉誠 郭台銘 都在工作,並多年是香港首富 台灣首富,為什麼能在金融風暴中不倒,是在工作中掙錢抄底股市掙回來了,經濟好的時候炒股又更掙一層樓。相輔相成,後來大有所成~!
美國的小說,就讓它與雷曼兄弟公司一起見上帝吧~!

❺ 郭台銘的創業史

1971年,台灣「中國海專」畢業,進入當時台灣前三大船 務公司復興航運工作;當年進入台灣復興航運公司工作。

1973年2月,郭台銘出資10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在台北縣創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不到一年時間,企業成為郭台銘的全資公司。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地區興起,郭台銘就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規模只有30萬元新台幣,僅有15名員工。

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台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沖壓廠。

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台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

1985年,郭台銘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台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 1988年,郭台銘在深圳成立了廣東深圳富士康精密組件廠,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2001年,鴻海以1442億元台幣營收,名列《天下雜志》台灣1000大民營企業龍頭。

2002年,郭台銘的鴻海集團營業收入突破3450億元(台幣),高居台灣民營製造業第一。2008年4月,郭台銘宣布退休。7月23日,郭台銘與曾馨瑩訂婚,訂婚宴上宣布,將捐出四百多億人民幣的九成個人名下財產作為公益之用。

(5)郭台銘投資股票擴展閱讀

郭台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為了達成目標,他曾經在美國自己開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跑了美國52州中的32個,跟世界大廠商做生意。自進入個人電腦領域,鴻海的客戶就鎖定了戴爾,康柏,英特爾等國際一流大廠。

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台銘索性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系,郭台銘堅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應商。

在企業管理方面,郭台銘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郭台銘用人方面的口頭禪是:「不管高科技還是低科技,會賺錢的就是好科技」。為了獲得高回報率,他用人唯才,獎懲分明。對表現優異的員工與技術骨幹,郭台銘從不吝嗇,給予巨額獎金。

❻ 50歲時被郭台銘辭退,自己單干賺到22億的富士康悍將是誰

他就是謝冠宏,一位集智慧與能力,與懂得自己追求目標的悍將。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郭台銘,他是富士康科技集團的創辦人,1985年成立了美國分公司,創立了富士康自有品牌。而謝冠宏則是富士康最年輕的事業群總經理,曾經帶領設計生產出iPad播放器,iPad音箱,kindle電子書等許多風靡全球的電子產品,給公司帶來了不菲的收益。他更是郭台銘的攻堅力量!

他是電子行業的老大,更是自己生活的領軍者,他值得這樣的贊譽。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可以請點贊關注,謝謝!

❼ 問 郭台銘是台灣首富嗎 他的資產是多少

中新網2010年3月11日電 據台灣「今日新聞」報道,最新的富比世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出爐,台灣首富由鴻海集團的郭台銘重新搶回寶座,令人驚訝的是今年入榜的台灣億萬富翁竟然高達18人,比去年多了13人,富比世解釋這是因為兩岸關系和緩,所以讓許多在大陸投資的台灣企業大幅獲利的緣故。 今年的富比世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大家最關心的台灣首富是由去年第三名鴻海集團的郭台銘奪冠,在全球排名第136名,資產有55億美金,富邦集團的蔡萬才家族則退居到第2名,旺旺集團的蔡衍明從去年的第2名掉到第3名,廣達電子的林百里和聯邦集團的林榮三則是保持不動,維持第4名和第5名。

❽ 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靠著媽媽跟親戚借的七萬人民幣左右
白手起家,
七萬人民幣,現在變成約四千億人民幣年營業額的公司

❾ 誰能介紹一下台灣首富"郭藏"

目前台灣的首富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郭台銘:千億資產之謎

網大首頁 > 培訓 > 正文 2005-5-16 16:28:26 網大

阿里山上的神木

「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決定了,絕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

1966年,15歲的郭台銘,進了剛創校的「中國海專」。求學期間,他的學費都是自己賺的,為了學費,他曾到橡膠廠、砂輪廠和制葯廠打工。1973年退伍後,郭台銘進入復興航運上班,並利用晚上時間補習英文。一年後拿著母親給他的20萬元,一半用來結婚,一半拿來創業。

1974年,郭台銘出資10萬元與朋友合資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成品。由於沒什麼生產經驗,一年後,他們虧了個精光,原股東都逐一退出。但郭台銘不願輕易放棄,硬著頭皮把這家公司頂下來了。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地區興起,「鴻海」便從製造電視機選台的旋鈕做起。

野心勃勃的人常忽略細微處,郭台銘卻能從一個不起眼的小零件切入,並且獲利不少。

1977年,當郭台銘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時,他並未買房置地,而是從日本購買模具設備,建起了自己的模具廠。事實證明,郭台銘極有遠見。「鴻海」陸續建立起來的電鍍部門與沖壓廠迅速拉開了與同行的距離,並在80年代個人電腦工業起飛中,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當時「鴻海」從模具打進電腦零組件代工,訂單多如雪片。郭台銘什麼都想代工,電腦主機板、電視游戲機、連接器等以「量大、低價」搶奪市場,郭台銘的連接器王國自此開始建立。1982年 他把公司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接著他又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首次在台灣之外開始自己的布局,並創立「FOXCONN」自有品牌。

1988年,「鴻海」年營業額突破10億元。 80年代末,郭台銘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在深圳成立廣東深圳富士康精密組件廠,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在這里,郭台銘找到了他成功的著力點,也開始了企業飛速發展的歷程。90年代,企業界掀起了以資金密集型為主的第二波台商投資內地的熱潮,此時,「富士康」已經依靠前期積累的力量,在深圳和崑山分別設立了科技工業園,這成為公司一個新的增長點。如今,「鴻海」在內地的深圳、崑山、杭州、天津等地設有36家全資子公司,在蘇格蘭、愛爾蘭、捷克、美國休斯敦、洛杉磯等地設立了海外製造中心及廣布全球的60餘個國際分支機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PC連接器、PC准系統的製造商。

作為台灣電子業龍頭,「鴻海」2002年營收為2450億元,預計2003年將達到3000億元。

郭台銘喜歡用「寒冬里的孤雁」來形容自己,他說,「寒冬里的一隻孤雁,要覓食,要在逆風中找好一個安全的落腳點,就只有努力地飛,飛得越高越好。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生存下去。」

在郭台銘坐鎮的深圳龍華廠區,一代巨富住的不是宮殿,而是布置簡單的「作戰指揮中心」。他的辦公桌是由幾張會議桌拼湊而成的,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個小鬧鍾和一對鍍金的小座獅,冷冰冰的水泥地,折疊式鐵椅,而郭台銘每年有一半時間待在這里,早晨八點進廠,頂著夜半星光回到僅3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做事的原則是:「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他說「鴻海」能有今天,靠的是苦幹、實干、還有拚命地干。

羅馬非一日造成,「鴻海」也是經過郭台銘近30年打拚才有今日的。如今,這只「寒風中的孤雁」已經成為亞洲IT產業的領頭雁。

不做品牌

「在自己的領域里,沒有競爭對手」

和宏基施振榮不同,郭台銘心中沒有「品牌夢」。鴻海現階段尚無產品開發的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客戶不用擔心鴻海翅膀長硬後,會推個「鴻海牌」來和客戶搶市場。郭台銘說得很明白,鴻海不會創自有品牌,因此包括市場行銷和產品設計仍掌握在客戶手中,鴻海一心惦記的,就是如何強化服務客戶能力,好好伺候客戶。

不經營品牌,鴻海卻能和知名品牌一起在全球賽跑,靠的又是什麼樣的競爭力?

郭台銘認為,目前全球經濟並沒有恢復,只是在結構性地調整,全球大廠積極轉型,把製造的一端,外包給最有效率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

如果說,台積電躋身全球大企,靠的是以半導體製程為主,晶圓代工(Foundry)製造的新產業運作模式;那麼鴻海的CMM(Component Mole Move)快速製造模式,則讓全球數百億美元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市場,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從「自製零件、零件模塊化、快速物流」的組裝,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連結全球客戶,鴻海用CMM做到「交期准、品質好、成本低」的境界,這是鴻海快速掌握市場的能。

而未來,鴻海在台灣地區第一大民營龍頭的位子能坐多久?郭台銘最擔心的競爭又會對手是誰?

郭台銘說:「在我的領域沒有競爭對手。」

郭台銘說,他只是一隻地瓜,長在森林裡,結果被別人發現長得很大了,都來爭相觀看,結果踩壞了附近的農田,還要怪到地瓜的頭上。

但是這個「地瓜生根」的策略,卻讓鴻海在全球產業重新分工、結構重新調整之際,能夠深耕布局、做到「一地研發、三區(亞、歐、美洲)製造、全球交貨」。

掌握產業分工的新趨勢,幫助大廠在全球出貨,鴻海完成了三大洲的布局。鴻海目前全球的PC准系統(Barebone,還沒放進內存等的PC半成品)出貨量約3000萬台,也就是說,在全球每5台PC中,就有一台來自鴻海的全球工廠。

新惠普負責全球供應鏈的資深副總裁ED Pensel對鴻海在捷克的工廠的員工指出:「我們在捷克沒有工廠,但你們都是我們的員工!」

只做大客戶

「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

郭台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 鴻海能做大,最關鍵的是選客戶。

郭台銘透露自己生涯最重要的轉折點是:「我30歲的生日是在日本松下過的。我去跟他們談合作。那天,日本人把我灌醉。第二天醒來,我躺在床上想,日本有這么好的零組件供應,是因為日本有很好的母體工業,帶動日本零組件的發展。而我那時在台灣地區做零件,但台灣地區卻沒有母體工業,且台灣廠商也沒有扶植台灣零組件廠的打算。於是,我就下定決心不跟台灣廠商做生意,要與國外大廠做生意。」

就這樣,鴻海很早便走出台灣地區,與IBM、康柏等大廠做生意。「你想想看,國外電腦品牌願意給你機會,只要價錢可以,他願意派工程師來教你。這就好像你成天與少林寺、武當派、昆侖派切磋劍法,如果能自成一格的話,就有自己的派。這些經驗都不是書本上學得到的,這是28年來最寶貴的學習、最寶貴的成長過程。」郭台銘說。

鴻海以模具起家,在公開場合郭台銘總是對外強調他做的是「機械」,而非「電子」。理由是,當高科技可以量產時,骨子裡就是機械業。他認為如今的PC行業是快、變、準的行業,所以要做到三點:「Time to Market(即時上市)」、「Time to Volume(即時量產)」、「Time to Money(即時變現)」。

即時上市,是指新產品開發,鴻海如今開發的新機種,從設計到大量生產,8個星期內就可完成;即時量產,是指一開始就能做到幾千萬的量,這是非常強大的製造技術能力;即時變現就是全球運籌,鴻海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已完成了量產製造的建置,包括內地的深圳和崑山,美國的洛杉磯、休斯頓,歐洲的蘇格蘭、愛爾蘭和捷克等地。

而鴻海的品質與量產速度最受用戶青睞。索尼PS游戲機在交給鴻海代工之前,沒有在日本以外生產。索尼開出條件,第一是45天要完成所有模具的設計;第二是4周內要由零做到100萬台,結果鴻海提前兩周達成目標,最後成為索尼游戲機的唯一供應商。

現在來看,與國際大廠間的深厚關系,是鴻海的一大資產。

鴻海的角色不僅限於量產的上下游夥伴,更提升到共同開發、設計的階段。比如鴻海派人常駐英特爾,開發的連接器幾乎與英特爾的新規格同步,這種優勢使鴻海的地位更加穩固。

鴻海從連接器跨足准系統因此水到渠成。「同樣的客戶,只有鴻海能提供完整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當然更有吸引力。」一位同業主管指出。

然而這種關系無法速成。從以前到現在,郭台銘經營客戶,就跟他經營鴻海一樣剽悍。

以爭取康柏為例,1987年,康柏在台灣還沒有國際采購處,郭台銘拋下董事長身份,把台灣公司交給弟弟郭台強,隻身赴美。他提著公文包賣連接器,起初頻頻吃閉門羹。

但是他的做法讓康柏無法忽視。郭台銘在康柏的休斯敦總部旁設立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最快當天就能看到模型。

到今天為止,鴻海與康柏的合作超過十年,但是郭台銘經營客戶關系的悍勁並未減退。今年4月,鴻海宣布斥資3000萬美元,委託康柏建置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這個金額就比康柏其它在台代工夥伴都高,換算出來是近十億台幣,令同業咋舌。

康柏正積極走向電子商務與服務,鴻海這個動作,無異將雙方關系更推進一層。

獨裁為公

「民主是最沒有效率的。民主是種氣氛,讓大家都能溝通。但是在成長快速的企業里,領袖應該帶著霸氣。」

對管理,郭台銘的原則是「以身作則,獨裁為公」。他每天開會馬不停蹄,長時間工作,員工跟著不敢稍懈。「鴻海的業務員,沒有回家吃晚飯的權利。」一位資深業務經理說。

郭台銘認為管理只是個概念,而不是執行的手段。講到鴻海怎麼管理,郭台銘認為「一個人只要給他責任,讓員工背著責任做事情,他們只要肯負責就不用管。這是我們的文化。」

「今天英特爾講十倍速時代,基本功做好才能談變化。微軟講創新,其實背後是紀律。所以我認為,如果今天你講民主跟紀律,我認為紀律會比民主重要。不過,我們應該照顧員工,而且員工做錯,要給他機會。鴻海的員工只要是因為想做事而做錯,不會受罰。受處罰的都是不想做事的。」

「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任何困難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場。第二,獨裁為公,我跟大家講為什麼這么做,講完了就做決定。」

所以鴻海的決策速度很快,往往幾個人就能作出決定。

外界認為鴻海像軍隊。在鴻海的廠區,常傳來新人受訓的口號聲。每一個進入鴻海的基層員工,在上崗前都要接受為期5天的基本訓練,內容甚至包括稍息立正、整隊行進。一位曾在軍校待過的鴻海幹部就說:「鴻海的幹部會議就像軍官團開會!」

重視榮譽,不是陣亡就是陞官。這是許多鴻海人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出來的企業文化。命令下來不容質疑,更不用談抗辯,做不好不用講任何理由;所謂「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早已深固在每一個鴻海人的心裡。

這樣嚴謹的企業文化,讓鴻海一直以高效率聞名。

不能不承認,「獨裁」的領導者,一定有他過人之處,以及獨特的魅力。一位在鴻海已十多年的幹部表示,跟著郭台銘有打天下的感覺:「你寧願選擇跟著一個積弱不振、苟延殘喘的皇帝,還是一個版圖不斷擴張的大汗?」

「凶是凶,不會不講理,尤其他會給你一個幾十億的做事機會;一個人做事沒有舞台,也就沒有夢想。」在鴻海16年的鴻海MPE品事業處處長甘克儉說。其實對甘克儉這樣的資深幹部來說,只要是1995年以前鴻海營收還不及百億時加入的,每個人現在持有的股票早就上千萬了,但每天辛苦工作最主要的動力,還是跟隨領導人追逐霸業的理想。

軍事化的紀律與精準的執行力,讓鴻海可以在瞬息萬變的信息產業中打敗競爭對手。難怪郭台銘常說:「走出實驗室,就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

關於郭台銘

1950年出生

1971年台灣地區「中國海專」畢業,進入當時台灣前三大船務公司——復興航運工作

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

1985年成立美國分公司,創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年獲美國《福布斯》(Forbes)「全球億萬富翁」第198名

2001年鴻海以1442億元台幣營收,名列《天下雜志》台灣1000大民營企業龍頭

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熱點內容
退市後持有股票 發布:2025-05-14 11:12:16 瀏覽:257
原油期貨最高賠多少 發布:2025-05-14 10:58:51 瀏覽:592
股票交易買要收費嗎 發布:2025-05-14 10:46:10 瀏覽:786
股市四大敗相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4 10:45:11 瀏覽:671
期貨居間稅費多少 發布:2025-05-14 10:43:10 瀏覽:167
基金分散多少合適 發布:2025-05-14 10:43:01 瀏覽:815
股票交易量越來越少 發布:2025-05-14 10:43:00 瀏覽:291
國外鐵礦石期貨多少錢一噸 發布:2025-05-14 10:42:23 瀏覽:849
國旅聯合股票歷史走勢圖 發布:2025-05-14 10:40:10 瀏覽:634
股票賬戶影響證從考試成績嗎 發布:2025-05-14 10:02:13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