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投資股票
① 格林斯潘是誰發布過哪些措施或政策
格林斯潘
姓名: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出生年份:1926年
出生地:美國紐約
學歷:經濟學博土
職務:美聯儲主席
格林斯潘生平簡介:
1926年3月6日生於紐約市。
1948年獲紐約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
1950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77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54年至1974年和1977年至1987年先後任紐約市工業咨詢公司(湯森-格林斯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1970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
1974年至1977年任主席。
1977年後任國會預算局顧問、通用電纜公司、摩根公司、通用食品公司、莫森信託公司和飛馬公司等公司的董事。
1981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1年至1983年任全國社會保險改革委員會主席。
1982年任總統國外情報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7年8月被裡根總統任命為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1991年7月,布希總統任命格林斯潘繼續擔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1996年2月,柯林頓總統提名他連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6月20日參議院以壓倒多數批准了提名。格林斯潘同時還兼任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主席。
2000年1月4日,柯林頓總統再次任命他為美聯儲主席,同年6月20日,他第四次就任該職。
2004年5月18日,美國總統布希提名他繼續擔任美聯儲主席。同年6月1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布希的這項提名。6月19日,格林斯潘宣誓就職,開始其第五個任期。
1998年7月,格林斯潘被授予美國「和平締造者」獎。
2002年8月,英國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榮譽稱號,以表彰他對「全球經濟穩定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格林斯潘愛用雙關語,喜愛音樂和運動。曾夢想成為一名職業音樂人,在從紐約著名的朱利亞音樂學院退學之後,曾在紐約時報廣場派拉蒙劇院下面的一家時髦的夜總會里演奏薩克斯管。
1952年與畫家瓊·米切爾結婚。後離婚。
1997年4月,與比他年輕20歲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電視台記者安德烈亞·米切爾 (Andrea Mitchell) 結婚。
此外,他曾多次訪問中國。
個人生平事跡:
金融界評論:"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一九九六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號。所謂"艾倫",指的就是從一九八七年起就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
新千年開始後的第四天,柯林頓總統選擇再次任命格林斯潘為美聯儲主席。柯林頓繼續任命格老理由是,格林斯潘在過去十二年半的聯儲局主席生涯中,充分展現了三大特長,即專業技術、精密分析能力以及不失傳統的常識判斷。
這項任命二月初獲得參院通過,格林斯潘屆滿時已經七十七歲,他創造了兩項紀錄:一項是美國史上最年長的聯儲局主席;二是聯儲局設立八十六年來任期最久的主席。
柯林頓的這項決定,不僅立即獲得國會兩黨領袖的支持,也受到經濟、金融界以及主要傳媒的一致歡迎。當然,柯林頓的提名也是對格林斯潘長期以來主導美國貨幣政策的肯定。不少人認為,美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格林斯潘的利率政策,某種程度上他已超越黨派,成為美國經濟舵手。
三朝元老
作為中央銀行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局"。從1913年起至今,美聯儲局一直控制著美國的通貨與信貸,起著"最後的借款人"的作用,並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桿調節經濟,旨在為美國"提供一個更安全、更穩定、適應能力更強的貨幣金融體系"。
美聯儲局主席這個職位,對於格林斯潘來說真是太熟悉不過了。從1978年算起,格林斯潘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幹了12年,這在美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事情。歷屆美國新總統搬進白宮,第一件事就是把內閣統統換上自己的人馬,從里根政府到柯林頓政府,華盛頓官場中能夠歷經多次人事震盪而始終屹立不倒的,大概也只有"三朝元老"格林斯潘了。
一九二六年,格林斯潘生於紐約市一個金融世家,是家中獨子,四歲起由離異的母親撫養。兒童時代他對音樂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但是作為股票經紀人的父親對他的影響似乎更大一些,他因此對數字著迷,常常潛心鑽研貨幣學而興趣不減。一九四八年他從紐約州立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一九七七年從該校獲得經濟學博土學位。
一九五四年,年輕的格林斯潘加盟紐約的湯森公司,不到五年,他便擁有了該公司的一半股份,公司也被改名為湯森"格林斯潘咨詢公司",並出任總裁。那段時間,格林斯潘廣交朋友,在華爾街贏得"最精明證券商"的聲譽。三十年裡,格林斯潘不僅在華爾街聲譽卓著,而且頻頻遊走於華盛頓官場,為自己從商人向官員轉變作足了准備。
一九八七年,美聯儲主席沃爾克退休,格林斯潘出人意料地應聲而起,被裡根總統任命為繼任者。在美聯儲的歷史上,格林斯潘的出現之所以顯得突冗,是因為美聯儲主席向來從內部產生,而格林斯潘以前從來沒有在美聯儲任過職。
格林斯潘在一九八八年一月的股災前夕受命於危難之際,上任伊始就遇上了一九八七年美國股市的"黑色星期一,許多投資者甚至絕望自殺。格林斯潘冷靜出招,他當時開出的葯方是放鬆銀根,中止股市繼續惡性發展,穩穩地撥正美國這艘大船的航向,"令許多原先對他能力表示懷疑的美國人大喜過望,並從此就與美聯儲主席一職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此後格林斯潘"怪招"頻頻,一九九四年他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人視為"簡直瘋狂";一九九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沉著應戰,三次削減利率,從而使美國免受金融危機的波及,並且最終遏制住那次危機蔓延的勢頭。這一次次的輝煌使他被煤體稱為"金融之神"。格林斯潘堅持反通貨膨脹主義,勇於突破經濟理論的束縛。傳統理論認為,失業率高於百分之六將導致經濟萎縮,低於百分之五將觸發通貨膨脹。而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僅僅百分之四,經濟仍在穩定增長。傳統理論的另一個論點是經濟過熱必將引發通貨膨脹,但他注意到大規模的高科技投資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在推動新技術革命方面不遺餘力。國際經濟研究所長伯格斯坦稱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歷史性貢獻",他"不僅改變了金融政策,也改變了我們的經濟和未來"。結果美國經濟得以平安"軟著陸"。
格林斯潘總是對美國經濟過熱保持著一種警覺,只要一出現過熱的跡象,他就會採取措施把溫度降下來。他指揮著美國經濟巨輪駛過了暗礁叢生的80年代,使美國在90年代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對於這一點,就連苛刻的批評者們也不得不承認,過去25年來沒有人比格林斯潘更勝任美聯儲主席這個職位。據統計,在全美四百多資深高級主管中,對格林斯潘的支持率是百分之九十七。《國家觀察》雜志則說,經濟如同軍事,在這個戰場上誰也不是無所不能、無往不勝的神明,但格林斯潘卻是一個高明的統帥,他的判斷對的多、錯的少,這實在很難得了。不少美國人說,格林斯潘是影響力僅次子總統柯林頓的"美國第二大有影響的人物"。全球金融界人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就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因為他所處的位置實在太敏感,這就註定了他必然要成為各種風暴的中心。
從外表上看,格林斯潘更像一位老學究。他永遠穿著一套深色西服,永遠戴著一副黑邊眼鏡,講起話來永遠慢條斯理,沒有一絲感情色彩。華爾街的投資者們花了很大力氣研究格林斯潘的每次講話,試圖從他的遣詞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點蛛絲馬跡,但結果總是失望。因為格林斯潘的講話是語意暖昧、模稜兩可。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認:我花了不少時間努力迴避問題,因為我擔心自己說話過於直白。最後,我終於學會了"美聯儲局的語言",學會了含糊其辭。
有意思的是,格林斯潘也把這種"新語言邏輯"套用在自己的黃昏戀上了。他與國家廣播公司高級記者安德內爾·米歇爾有著十二年的交往,然而由於他習慣性地使用"太多充滿暗示"的語言,競使機敏過人的女記者無法弄清他的本意,幾乎斷送了一門美滿婚姻。不過,一九九六年聖誕節之阮年屆五十但依然風韻猶存的米歇爾終於明白了七十歲的格林斯潘的深情厚意,並在次年與他共同步上紅地毯,共結百年之好。
十二年來,格林斯潘的每一天基本上是從凌晨五時三十分開始的。他喜歡泡在放滿熱水的浴缸里,然後花上兩個小時閱讀各種金融和經濟方面的材料,甚至有時會把濕漉漉的材料帶到辦公室去。或許是深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關系重大,他在辦公桌上放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錢從這里滾出來"。打開桌上的電腦,格林斯潘可以通過互聯網觸模到全球經濟的動脈,而他對美國"新經濟"的呵護也正從這里開始。
② 格林斯潘成功後的夢想是什麼
金融界評論:"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一九九六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號。所謂"艾倫",指的就是從一九八七年起就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
新千年開始後的第四天,柯林頓總統選擇再次任命格林斯潘為美聯儲主席。柯林頓繼續任命格老理由是,格林斯潘在過去十二年半的聯儲局主席生涯中,充分展現了三大特長,即專業技術、精密分析能力以及不失傳統的常識判斷。
這項任命二月初獲得參院通過,格林斯潘屆滿時已經七十七歲,他創造了兩項紀錄:一項是美國史上最年長的聯儲局主席;二是聯儲局設立八十六年來任期最久的主席。
柯林頓的這項決定,不僅立即獲得國會兩黨領袖的支持,也受到經濟、金融界以及主要傳媒的一致歡迎。當然,柯林頓的提名也是對格林斯潘長期以來主導美國貨幣政策的肯定。不少人認為,美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格林斯潘的利率政策,某種程度上他已超越黨派,成為美國經濟舵手。
三朝元老
作為中央銀行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局"。從1913年起至今,美聯儲局一直控制著美國的通貨與信貸,起著"最後的借款人"的作用,並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桿調節經濟,旨在為美國"提供一個更安全、更穩定、適應能力更強的貨幣金融體系"。
美聯儲局主席這個職位,對於格林斯潘來說真是太熟悉不過了。從1987年算起,格林斯潘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幹了12年,這在美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事情。歷屆美國新總統搬進白宮,第一件事就是把內閣統統換上自己的人馬,從里根政府到柯林頓政府,華盛頓官場中能夠歷經多次人事震盪而始終屹立不倒的,大概也只有"三朝元老"格林斯潘了。
一九二六年,格林斯潘生於紐約市一個金融世家,是家中獨子,四歲起由離異的母親撫養。兒童時代他對音樂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但是作為股票經紀人的父親對他的影響似乎更大一些,他因此對數字著迷,常常潛心鑽研貨幣學而興趣不減。一九四八年他從紐約州立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一九七七年從該校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一九五四年,年輕的格林斯潘加盟紐約的湯森公司,不到五年,他便擁有了該公司的一半股份,公司也被改名為湯森"格林斯潘咨詢公司",並出任總裁。那段時間,格林斯潘廣交朋友,在華爾街贏得"最精明證券商"的聲譽。三十年裡,格林斯潘不僅在華爾街聲譽卓著,而且頻頻遊走於華盛頓官場,為自己從商人向官員轉變作足了准備。
一九八七年,美聯儲主席沃爾克退休,格林斯潘出人意料地應聲而起,被裡根總統任命為繼任者。在美聯儲的歷史上,格林斯潘的出現之所以顯得突冗,是因為美聯儲主席向來從內部產生,而格林斯潘以前從來沒有在美聯儲任過職。
格林斯潘在一九八八年一月的股災前夕受命於危難之際,上任伊始就遇上了一九八七年美國股市的"黑色星期一,許多投資者甚至絕望自殺。格林斯潘冷靜出招,他當時開出的葯方是放鬆銀根,中止股市繼續惡性發展,穩穩地撥正美國這艘大船的航向,"令許多原先對他能力表示懷疑的美國人大喜過望,並從此就與美聯儲主席一職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此後格林斯潘"怪招"頻頻,一九九四年他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人視為"簡直瘋狂";一九九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沉著應戰,三次削減利率,從而使美國免受金融危機的波及,並且最終遏制住那次危機蔓延的勢頭。這一次次的輝煌使他被煤體稱為"金融之神"。格林斯潘堅持反通貨膨脹主義,勇於突破經濟理論的束縛。傳統理論認為,失業率高於百分之六將導致經濟萎縮,低於百分之五將觸發通貨膨脹。而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僅僅百分之四,經濟仍在穩定增長。傳統理論的另一個論點是經濟過熱必將引發通貨膨脹,但他注意到大規模的高科技投資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在推動新技術革命方面不遺餘力。國際經濟研究所長伯格斯坦稱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歷史性貢獻",他"不僅改變了金融政策,也改變了我們的經濟和未來"。結果美國經濟得以平安"軟著陸"。
格林斯潘總是對美國經濟過熱保持著一種警覺,只要一出現過熱的跡象,他就會採取措施把溫度降下來。他指揮著美國經濟巨輪駛過了暗礁叢生的80年代,使美國在90年代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對於這一點,就連苛刻的批評者們也不得不承認,過去25年來沒有人比格林斯潘更勝任美聯儲主席這個職位。據統計,在全美四百多資深高級主管中,對格林斯潘的支持率是百分之九十七。《國家觀察》雜志則說,經濟如同軍事,在這個戰場上誰也不是無所不能、無往不勝的神明,但格林斯潘卻是一個高明的統帥,他的判斷對的多、錯的少,這實在很難得了。不少美國人說,格林斯潘是影響力僅次於總統柯林頓的"美國第二大有影響的人物"。全球金融界人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就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因為他所處的位置實在太敏感,這就註定了他必然要成為各種風暴的中心。
從外表上看,格林斯潘更像一位老學究。他永遠穿著一套深色西服,永遠戴著一副黑邊眼鏡,講起話來永遠慢條斯理,沒有一絲感情色彩。華爾街的投資者們花了很大力氣研究格林斯潘的每次講話,試圖從他的遣詞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點蛛絲馬跡,但結果總是失望。因為格林斯潘的講話是語意暖昧、模稜兩可。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認:我花了不少時間努力迴避問題,因為我擔心自己說話過於直白。最後,我終於學會了"美聯儲局的語言",學會了含糊其辭。
有意思的是,格林斯潘也把這種"新語言邏輯"套用在自己的黃昏戀上了。他與國家廣播公司高級記者安德內爾·米歇爾有著十二年的交往,然而由於他習慣性地使用"太多充滿暗示"的語言,競使機敏過人的女記者無法弄清他的本意,幾乎斷送了一門美滿婚姻。不過,一九九六年聖誕節之阮年屆五十但依然風韻猶存的米歇爾終於明白了七十歲的格林斯潘的深情厚意,並在次年與他共同步上紅地毯,共結百年之好。
十二年來,格林斯潘的每一天基本上是從凌晨五時三十分開始的。他喜歡泡在放滿熱水的浴缸里,然後花上兩個小時閱讀各種金融和經濟方面的材料,甚至有時會把濕漉漉的材料帶到辦公室去。或許是深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關系重大,他在辦公桌上放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錢從這里滾出來"。打開桌上的電腦,格林斯潘可以通過互聯網觸模到全球經濟的動脈,而他對美國"新經濟"的呵護也正從這里開始。他在經濟大蕭條前甚至就預測到了,被柯林頓譽為神人。他還擔任過黑管手 。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任內大事記:
1987年8月11日,由美國總統里根任命的艾倫•格林斯潘接替保羅•沃爾克,開始執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1987年10月19日,華爾街經歷「黑色星期一」,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全天跌幅達到創紀錄的23%。美聯儲迅速發表簡短聲明,承諾向任何處於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貸款幫助。次日股市反彈。
1990年7月,美國經濟進入一次短暫、溫和的衰退。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國際油價飆升。
1991年3月,美國經濟衰退結束,從此開始了長達10年的、創紀錄的經濟擴張。
1994年2月4日,美聯儲首次公開宣布調整其貨幣政策杠桿——聯邦基金利率,即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6年9月,格林斯潘說服同僚放棄了升息計劃。他指出,當時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快於政府表面的統計數據,這將使失業率下降,同時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1996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在公開演講中提出股市上漲反映了「非理性繁榮」。華爾街股市應聲而跌,但隨後回彈。
1998年9月29日,美聯儲開始連續三次快速降息,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風暴和一家大型對沖基金瀕臨倒閉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沖擊。
2000年1月14日,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創11722.98點歷史最高紀錄。隨後幾個月中,股市陷入低迷,賬面價值損失近萬億美元。
2001年1月3日,美聯儲出人意料地在兩次決策會議間隙中,將聯邦基金利率調低50個基點。它表明在經歷股市下跌、商業投資下降後,聯儲開始實施新一輪刺激經濟的政策。
2001年1月25日,格林斯潘在國會作證說,當年巨大的財政預算盈餘(但最後未能成為現實)為減稅提供了空間。此舉使布希政府的1.3萬億美元減稅提案在國會獲得通過。
2001年3月,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擴張期結束。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到恐怖襲擊。格林斯潘在歐洲參加一個會議後回國,途中被迫改變航向。美聯儲副主席羅傑•弗格森發表聲明,宣布美聯儲准備為處於金融困境的銀行提供貸款。
2001年11月,美國經濟衰退停止。但企業為提高競爭力,競相削減勞動力成本,導致失業率上升。
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1%這一45年來最低水平。聯儲希望以此刺激經濟增長,並抵禦潛在的通貨緊縮威脅。
2004年6月30日,美聯儲開始採取每次25個基點的系列升息步驟,逐漸淡化其經濟刺激政策。
2005年10月24日,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宣布,他提名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本•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出任下任美聯儲主席。
③ 格林斯潘晚期經濟繁榮假象是指
其實最主要是指泡沫經濟,2001年前後,美聯儲連續降息至1%以維持增長率,大量剩餘資本產生,這些資本湧向房地產市場,導致這個市場的過度繁榮。2004年起,美聯儲開始調升利率,而且不到兩年內連續調高利率十七次,至2006年中時,達到5.25%。然而就在美國利率調高過程中,價格上揚的美國房地產市場,顯然停不下來,他使低利率時代得以生成投機性泡沫。在世紀之交,隨著股價上漲,更多經紀商樂於貸款給投資者買股票。隨著股價走高,買盤也在持續,直到泡沫破裂。製造一場泡沫或許可看作是運氣不好;製造兩場泡沫看起來則像疏忽大意。然而,這正是美聯儲在格林斯潘主政期間所做的。在股市中遭受損失後,美國人轉而買房。抵押貸款行業使用證券化債券,確保貸款發放人不必擔心得不到償還;風險被打包轉售給其他人。他多次表示,買房是一項安全投資,因為房價不會跌。房屋業主能夠等到任何一場低迷的結束。那麼多人認為,「既然世界級的金融天才都抱著這種想法,那肯定沒錯」。即便在事態徹底走向瘋狂的時候,格林斯潘還駁斥了那些警告新泡沫正在形成的說法,聲稱只是在少數領域出現了一點「浮沫」。後來,直到2007年格林斯潘卸任兩年之後,他才承認「浮沫」是他對「泡沫」的委婉說法。與股市泡沫一樣,這次的過錯也不在於利率定得太低,而是對抵押貸款機構極其輕率的作風坐視不管。可以說格林斯潘引來了經濟危機,也是他讓世界災難重重~!
推薦一書----《審判格林斯潘》~
④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炒股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炒股虧得血本無歸,呵呵
1、 李清照… 股票被套 怎一個愁字了得
2、柳永…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股票長被套
3、蘇軾… 人有悲歡離合,股有潮起潮落,此事古難全,但願高增長,天天共賺錢
4、辛棄疾… 眾里尋股千網路,驀然回首,剛拋的股票,暴漲
5、孫子… 股票被套,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漲回來
6、曹操… 何以解愁 唯有漲停
7、杜甫… 安得特大利好千萬個 大庇天下股民盡歡顏
8、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股票被跌停 桃紅潭水深千尺 不及轉勢變漲停
9、文天詳… 人生自古誰無死 買個好股在人間
10、陸游…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大盤紅 多頭勢不可擋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11、周敦頤… 自李唐來 世人盛愛炒股票 予獨愛被單邊上漲勢
12、布希… 先地毯式的轟炸,然後出動地面部隊搜索整個大盤。
13、拉登… 這次上漲的效果比想像的要好。
14、拿破崙… 不想股票漲停的股民不是好股民
15、李白——選股之難,難於上青天,而來股市十幾年,那個王八能賺錢?
16、杜甫——君不見,大盤里,千股跌停哭喊聲。
17、陶潛——歸去來兮,股票被套胡不歸,大跌9天不反彈,身家性命全拋完。
18、屈原——股慢慢其被套兮,吾將尋機而拋盤。
19、屈原——長嘆息以掩涕兮,哀吾股之被套。
20、王之渙——欲翻幾倍錢,更買中石油。
21、王之渙——股民何須怨大盤?政府調控看不見。
22、王維——勸君更買高價股,翻倍之後再買難。
23、孟浩然——股民不知曉,處處有深套,一日盤跌停,賠錢知多少?
24、張若虛——不知大盤何時漲,單見k線處處綠。
25、李白——天生我股必有漲,千金散盡還復來。
26、李白——股來散戶皆賠本,唯有莊家賺大錢。
27、李白——中石油、深發展,股民被套也要拋。
28、李白——股市難,股市難,多跌停,今被套?大盤早晚要反彈,翻倍發財少不了。
29、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股市裡,到處都跌停。
30、杜甫——股票跌,基金賠,股民基民淚滿襟,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31、李商隱——君問漲期未有期,大盤一日鋪天綠,何當我股再漲停,卻話政府慈悲時。
32、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股小。
33、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股民被套青衫濕
⑤ 黑色星期一的股災中美聯儲格林斯潘採取了哪些貨幣政策
1987年10月19日是星期一,在經歷了前幾天的小幅下跌之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這一天一開盤就下跌了67點。但這遠未結束,轉眼間,賣盤湧起,開盤不到一小時,指數已下跌104點。到下午兩點時,總計下跌250點,收盤時,道瓊斯指數下跌了508點,由2246.74點狂跌到1738.74點,跌幅達22.6%,市值損失5030億美元。
暴跌來得突然,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遏制繼續惡化的局勢,雖然也有人提議休市,但無人敢作決定。紐約股票交易所顧忌到華爾街在全球股市中的「風向標」作用,只得拚命堅持下去。
驚心的是,開盤第一個小時內,市場上很難找到買家,約占標准普爾500指數指標股30%的95隻藍籌股竟然尚未成交,而由於賣單大量堆積而買單不多,市場價格被迫一再下降以吸引買方。到10時30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30隻指標股中有11隻還沒有開盤交易,而在平時,通常開盤後不到5分鍾的時間里,就會全部開始交易。由於許多隻股票沒有交易,當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無法真實反映市場實際價格,整個市場處於無序狀態,交易量不斷被刷新,計算機交易系統速度減慢,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的准確數字根本無法計算。
巨額交易量導致紐約股票交易所計算機系統在這一天幾乎陷入癱瘓狀態。紐約股票交易所共有200台微機,這套系統從未處理過如此巨大的交易。開盤一小時後,賣單不斷積累,導致計算機竟比實際交易速度慢了20分鍾。臨近中午,計算機系統中的指定指令轉換系統(DOT)慢了約75分鍾。由於DOT系統容量不足,傳送到那裡的3.96億股的交易竟然出現1.2億股沒有執行。
下午13點09分,一則可怕的消息再度傳至股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大衛·路德在華盛頓發表講話說:「在關鍵時刻,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一關鍵時刻會在什麼時候,我將與股票交易所討論暫時關閉交易所。」這則消息更加引起一陣恐慌。因為交易所一旦關閉,交易商們將來不及拋掉手中的股票,他們的股票將一文不值,成千上萬的美元將化為灰燼。於是,他們不得不迅速「傾銷股票」。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像著了魔似地狂瀉,到下午兩點下挫250點,股票換手4億多股,計算機比實際交易速度落後了100分鍾。在此期間,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官員出面澄清:他們沒有討論有關關閉交易所的事情。然而為時已晚,災難已無法遏止。
下午14點05分,道指上升350點,成功沖過2000點。但此次反彈僅延續了一瞬間功夫,期指市場的反應基本相同。14點30分左右,股價走勢似乎有走好跡象,然後反彈受阻,新一輪下降趨勢在此形成。此時,距收盤僅剩一個多鍾頭,但就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一個多鍾頭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這種彷彿已經凝固了的空氣中再度下挫250點,換手2億股。直至下午16時整收市時,這次跳水才被迫停止。
當天,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掛牌的1600隻股票中,只有52隻股票上升,其餘全部下跌。其中1192隻股票跌到52個星期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藍籌股也在劫難逃。幾乎所有大公司的股票均狂跌30%左右,如通用電氣公司下跌33.1%,電報電話公司下跌29.5%,可口可樂公司下跌36.5%,西屋公司下跌45.8%,運通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
這一天紐約股票交易所內陰雲密布,氣氛極度緊張。價格變動極快,電話機不夠用,熒光屏上的價格跟不上市場實際價格。一個交易員說他的熒光屏上顯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降3.78點,而實際上這個數字是508點。平時一天的交易額為1億股左右,而這天為6億股。由於計算機系統運行滯後,約有28%的指令未能執行,其中包括9200萬限價指令。許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直到兩三天後才知道他們的股票沒有賣出。此外受股票價格變化的影響,美國政府債券市場也是一片混亂。而新聞機構由於計算機的影響,收盤5個半小時後才把股市的收盤價報道出去。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紐約時報》這樣報道。這一天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不計其數,世界首富薩姆·沃爾頓一天之內股票價值損失21億美元,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比爾·蓋茨損失39.45億美元,電腦大王王安僅在19日下午就損失了3100萬美元。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積存的血汗錢投資於股票的投資者。受股價暴跌震動,股民的心理變得極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債務重壓的許多人,精神徹底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於耳。銀行破產,工廠關門,企業大量裁員,人心惶惶。
全球「沖擊波」
面對席捲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驚之餘,迅速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當即停市4天,前聯邦德國宣布降低證券回購率,七國集團會商如何向金融系統提供流動資金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全世界的金融交易聯系在一起。然而金融一體化的步伐加快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由於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當某個股市發生暴跌時,其他股票市場也難以倖免。
美聯儲芝加哥分行的高級分析員兼交易員Thomas Thrall表示,「我覺得太驚悚了,第一次覺得全球市場相連是個可怕的事情。」這也是第一次,全球投資者從電視直播上觀看了金融危機在全球市場的傳播。
這一天,東京股票交易所的開盤鑼聲餘音未盡,股票價格便直線下跌。日經225指數下跌了620點,跌幅為14.9%;香港恆生指數下跌421點,跌幅為11.3%,也創下了一天下跌最高紀錄;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下跌169點,跌幅為12.4%;澳大利亞所有普通股價格指數下跌80點,跌幅為3.7%;FTSE30指數下跌183.7點,跌幅為10.1%,FTSE100指數下跌249.6點,跌至2053.3點,投資者損失達500億英鎊。
此外,巴黎、法蘭克福、斯德哥爾摩、米蘭、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至11%不同程度的下跌,形成全世界范圍內的股市沖擊波。面對席捲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驚之餘,迅速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當即停市4天,前聯邦德國宣布降低證券回購率,七國集團會商如何向金融系統提供流動資金。
史蒂芬·古德伯格(Steven Goldberg)是一位老股民,他在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夕這樣回顧自己的炒股經歷,「1987年股市暴跌前,我拋掉了手中持有的所有股票,但是之後算了一筆賬,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為股市的長期投資者,不應該深受股市周期因素的影響,應該長期購買和持有股票。」
回憶早期的投資經歷,古德伯格認為,自己過於迷信股市的周期性。「早年投資股票時,我就是一個市場計時器。從1982年到1989年,為了獲得股票收益,我付費聽取一些著名投資大師的投資策略建議,還不時地撥打收費熱線來幫助我躲開熊市,因為我很怕遇到類似1973年至1974年那樣的股災,當時股市一半的價值都蒸發了。」古德伯格表示
受投資策略師的建議,在1982年8月至1987年10月暴跌之前,古德伯格手中的股票漲幅達250%,然後就出現了自由式落體的下跌。「當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0月15日下跌4%以及10月16日再下跌4.6%時,我慌慌張張地出手清盤,因為股市資金里包含我兒子18歲要上大學的教育資金。」古德伯格繼續說道。
雖然古德伯格沒有在這次股災中受災,但他自認為也是股市暴跌的推手,因為他太迷信策略師的周期論投資建議。「到了10月19日,單日跌幅創紀錄,我以為這是預示著類似1929年的大蕭條要來臨了。事實證明,我是個大傻瓜,股市迅速止跌站穩腳跟,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重新收復失地,而我已經被嚇怕了,只能傻傻地觀望行情,但很明顯我已經錯過時機。從那以後,我一直買入股票並進行多元化投資,堅持長期持有股票,而不是跟風拋售。」古德伯格這樣總結道。
美聯儲緊急干預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剛剛上任兩個月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講話,「作為國家的央行,美聯儲有責任提供流動性來支持經濟和金融體系,今天我重申將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
大崩盤的當天,美國各界反應極為強烈,廣播、電視和報紙紛紛發表評論分析。白宮出面發表聲明抑制恐慌稱:「國家經濟運行狀態良好,就業率處於最高水平上,生產也不斷增加,貿易收支也在不斷改善。美聯儲也表示沒有惡性通脹發生的跡象。」
到了10月19日晚上,恐慌幾乎彌漫全球,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也感受到了恐慌危機的威力,他隨即召回在德國訪問的財政部長貝克和在外地出差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與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約翰·費蘭聲共同商討防止繼續暴跌的對策。
10月20日早上,股市恐慌籠罩著銀行業,許多銀行紛紛停止對專業經紀商和交易員提供信用資金,因為銀行擔心他們會破產而收不回貸款,而專業經紀商已沒有足夠的現金向交易所支付保證金以維持交易暢通的責任,因為他們在19日當天為了阻止股票下跌而買進了過量的股票。專業經紀商因此而陷入了流動性困境,他們沒有現金參與20日的交易。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倒閉,要麼求助於另外一家公司兼並他們。一旦專業經紀商倒閉,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紐約股票交易所會缺乏保證金清算交割正常進行的資金來源,繼續暴跌將在所難免。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剛剛上任兩個月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講話,「作為國家的央行,美聯儲有責任提供流動性來支持經濟和金融體系,今天我重申將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這句話實際上是暗示美聯儲會支持銀行為股票交易商繼續發放貸款,格林斯潘的繼任者伯南克在1990年寫道,「當時美國10家最大的銀行暗地裡翻倍給證券公司借款。」
在獲得美聯儲的支持後,兩家主要商業銀行馬上宣布降低優惠利率,紐約化學銀行迅速增加4億美元的證券貸款。銀行家信託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保證客戶的資金需要。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承諾使那些在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略微恢復了信心。隨後,美國的各大商業銀行紛紛降低利率。
一些專家後來評價稱,美聯儲回應「黑色星期一」的舉動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當遭遇嚴重的市場下行事件時,央行完全有能力穩定投資者信心,有效避免了此前金融危機來臨時就會伴隨經濟衰退和銀行危機的現象。
一系列「救市」措施公布後,10月20日,股票指數上升了102.27點,10月21日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點,但10月22日收盤價比21日又下降了77.42點。大崩盤發生的那一周內,約有650家公司公開宣布要在公開市場上回購本公司的股票。而在此之前,自1987年1月1日至10月16日,總共只有350家公司宣布回購措施,其中的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繼續維持回購行為。上市公司的這種大規模回購行為對股市產生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這種干預金融市場的行為給後來的市場堆積了很多泡沫,因為自1987年股災後,股票市場就走上了「非理性繁榮」的道路。後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急速上漲並沖破了6000點大關。到了這個點,投資者們相信市場仍然蘊藏著巨大的上升能源,股票市場會繼續上揚,但是美聯儲沒有任何後續動作,沒有執行任何形式的緊縮貨幣政策,或者任何針對股票交易而增加的邊際准備金要求,這些都向市場參與者表明,央行沒有像格林斯潘暗示的那樣認為股票價格已經出現警示信號。
20世紀90年代末股票市場繼續上揚,很多人都認為美聯儲應該提出邊際准備金要求(尤其是用於購買或者持有股票的貸款應該要求預付訂金),至少應該採取一些措施表明美聯儲對「非理性繁榮」一貫關注的態度。然而,這種措施很早就被廢除不用了,事實上美聯儲也不願重新啟用。
法律授權了美聯儲可以對股票購買徵收邊際准備金,很多年以來這種准備金一直維持在50%的水平上,直到美聯儲不再試圖對股票市場進行干涉。這種模式下似乎更傾向於由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證券交易所本身來規范股票交易行為,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美聯儲很顯然認為增加准備金的舉措是無效的,因為只有一小部分股票交易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只要美聯儲不收緊貨幣政策,股票市場的投機就不會停止,這就為20世紀90年代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⑥ 格林斯潘的實力相當好
錯非常形象的解釋哈首先,經濟是個整體概念.公式:經濟=金融+財政金融:貨幣和信貸的總和; 財政:國家的收支.所以金融危機比經濟危機來得小得多.(世界上只發生過一次經濟危機,你知道是哪一次嗎?)解釋:國家收支:國家的稅收和支出支出包括:福利,公共等.(如國家收支出現問題,則人民生活意味破產)所以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財政危機(現在許多學者也認為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但是我反對這看法.因為他們認為現在的金融危機一般都會造成經濟危機.如"黑色星期五"事件,的確造成許多國家的經濟危機.但我再次強調,世界經濟危機只發生過一次.但世界金融危機就發生過不只一次了.)知道美國金融危機有多嚴重嗎? (我抄襲的,太妙了)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 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 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 CDS合同: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 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 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 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 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 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 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 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 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