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林奇和公司股東
㈠ 股票十大股東裡面什麼基金大戶占流通股也都是非常小,是誰在拉升,他們都是坐著被抬轎子嗎
1、中國媒體和股評人士都喜歡談論基金或機構持有某公司多少股份的問題,從而吸引廣大散戶關注這些股票,您也不例外。但是請反向思維一下,了解這些信息真的對我們操作股票有實質性的幫助嗎?
2、請您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基金等眾多機構的操盤者也是人,他們的每一次投資決定都是正確的嗎?他們成功和失敗的比例是多少?
3、投資大師彼得 林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警告一般投資者:專業投資者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聰明,業余投資者也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愚蠢;只有當業余投資者一味盲目聽信於專業投資人時,他們在投資上才會變得十分愚蠢。
大師的意思很有啟發性,就是股票選擇一定要依靠我們自己,而不是依靠那些愚蠢的機構投資者,盡量選擇那些盤小、績優、價廉,沒有機構投資者的股票進行長線投資。
4、新和成是中小板老牌的績優成長股,多年來業績一直保持優良,但是近幾年綜合盈利能力有持續下滑的危險,從其2010年至2012年的利潤增長率就可看出,分別為8%、6%、-27%。但是從其每股收益來看,該公司股價在14元左右時,屬於被嚴重低估,所以近幾個月保持著上漲行情。目前的股價為22元,動靜態市盈率都沒有超過20倍,就說明該公司股價仍處於合理的區間。
至於您所提出的那些問題,只能依靠市場解決,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因為我們不是基金業內部的人,很難知曉基金們的意圖,胡說八道沒有意義。
㈡ 誰是彼得·林奇最初的導師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於波士頓一個具有愛爾蘭血統的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曾經是個數學教授,後來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財務審計師。
在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一般來說是富足的,擁有郊外的獨立別墅和中高級轎車,也足以讓自己的孩子在衣食不愁的情況下度過快樂的童年,並接受大學教育。他們的孩子大多也會成為白領以上階級。
彼得·林奇的父親和其他所有的中產階級人士一樣,過著悠閑而富足的生活,當時的美國同現在一樣,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士最熱衷於高爾夫球運動。
彼得·林奇的父親也是一名高爾夫球好手,在假日常與同事好友去波士頓郊外的布雷·伯雷高爾夫球俱樂部玩高爾夫球。
有時,彼得·林奇便邁著蹣跚的腳步隨父親在高爾夫球場玩耍,不到10歲,他就對高爾夫球的規則了如指掌,並不時揮著和他身高差不多的高爾夫球球桿躍躍欲試。
10歲那年,彼得·林奇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結束了,父親經診斷確認,患上了晚期癌症。
癌症是一種不治之症,經確認後的人大都會在短時間內死去,彼得·林奇的父親由於拚命的工作,錯過了早期的治療機會,以至在得病後很快就一病不起。
這場變故來得十分的突然,家中的經濟狀況馬上陷入了危機。他們這個家庭,父親是惟一掙錢的人,父親不能工作後,家中很快就一貧如洗。
最後,彼得·林奇的父親沒能過上彼得·林奇11歲的生日。
父親永遠地離開了他們,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也就此衰落了。
母親不得不外出工作,在當時那時代,婦女外出工作不會有很高的酬勞。母親辛勤工作的收入難以維持一個家庭所必須的開銷。而且受過中等教育的母親為了兒子的前途,堅決不讓彼得·林奇輟學,而且還要讓他上最好的學校。
彼得·林奇也想接受高等教育,但卻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他們。
在美國生存,只有靠自己,人們只崇拜成功者,並不同情失敗者,要想依靠別人的無私幫助來使自己成長是萬萬不可能的。
彼得·林奇和他的母親也是堅強的人,他們承受住了這次打擊,為了減輕母親的經濟壓力,彼得·林奇決定去找個半天的工作,以幫助家裡渡過難關。
彼得·林奇找了布雷·伯雷高爾夫球俱樂部的經理,俱樂部的經理以前自然認識彼得·林奇的父親;他很同情彼得·林奇幼年喪父的遭遇,而且11歲的彼得·林奇在高爾夫球場上廝混多年,熟悉高爾夫球的規則,也是一位相當合格的球童,於是就僱傭了他。
布雷·伯雷高爾夫球俱樂部實行的是會員制,它的成員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長和股東。這些人都是資產階級,有錢又有閑,當他們擊出一個臭球而需要球童去將球拾回之時,常常會慷慨大方地給球童們小費。另外,球童們還負責替這些人背高爾夫球球桿,每當他們離去之時,也會用不菲的小費酬謝球童們為他們付出的勞動。
喬治·沙利文先生是菲德利蒂·麥哲倫公司的總裁。麥哲倫公司是一家管理公眾基金的大公司,在美國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
喬治·沙利文先生同吉爾公司、寶麗來公司的老總是好朋友,常常結伴到布雷·伯雷高爾夫球俱樂部來打高爾夫球。
喬治·沙利文是一個樂觀大方的人,典型的美國男子漢,要在早些年,他一定會是個出色的西部牛仔。
「小孩,我以前見過你?」他在第一次看見彼得·林奇這個球童時,這樣問彼得·林奇。
「是的。」
「對了,你叫什麼名字?」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彬彬有禮的回答令喬治·沙利文很是喜愛。高爾夫球場上的球童大多是些家庭貧困而不得不出來打工的兒童,沒有受過太好的教育。而彼得·林奇不一樣,他是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里長大的,就讀於波士頓地區比較著名的有教養的兒童學校。所以盡管他現在淪為打工者,仍然顯得與眾不同。
「哦!彼得,你以前可不是在這兒拾球的?」
喬治·沙利文先生可能並不認識彼得·林奇的父親,因為他們不是一個社交圈子裡的人。但他似乎認得彼得·林奇常隨父親到高爾夫球場上玩球。這傢俱樂部離彼得·林奇的家很近,彼得·林奇就有常到高爾夫球場上的機會。
「是的。」彼得·林奇仍然不卑不亢地回答。
喬治·沙利文先生是一個何等精明的人,他雖然並不了解彼得·林奇家庭的變故,但仍然可以估計到個大概。在美國,一個家庭的興盛與衰落是司空見慣的事。億萬富翁尚且如此,何況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
喬治·沙利文先生沒有繼續問下去,他知道這個小球童肯定有著一段悲慘的經歷,但他很喜歡彼得·林奇的聰明和這種在逆境中能夠坦然面對的態度。
「你跟著我吧!替我背球桿。」
於是,彼得·林奇幾乎成了喬治·沙利文先生的專職球童,只要他到高爾夫球場,陪伴他的球童總是彼得·林奇。
喬治·沙利文也許最初更多的是出於同情,每每叫彼得·林奇跟在他身邊。當然他付小費時也並不比付給其他球童的更多。喬治·沙利文先生有典型的美國作風,他不會因同情而施捨自己的鈔票,所以盡管他很喜歡彼得·林奇,但並不想讓自己的同情使彼得·林奇感到羞恥。
這就是美國人對金錢的態度。
喬治·沙利文先生不會多給也不會少給,這是對彼得·林奇人格上的一種尊重。
喬治·沙利文先生和他的朋友們每當打完一個左曲球或者右曲球時,總會得意地吹噓一下自己在股票投資中剛剛取得的勝利,每當這時,11歲的彼得·林奇總是聽得入神,這令喬治·沙利文先生十分驚奇。因為其他的球童對此都顯得漠不關心,而彼得·林奇不但聚精會神地聽著而且好像聽懂了。
「彼得,你是在聽我們說話嗎?」
「是的,先生!」
「你能夠聽懂?」
「不,我不知道。」
彼得·林奇的坦誠使喬治·沙利文更加喜歡。從此,他對彼得·林奇不再有絲毫的同情,而是不經意地提攜他。這些在彼得·林奇以後的經歷中將會得到證實。
當然,彼得·林奇在股票上最初的知識並不是完全從喬治·沙利文先生那裡得來,其他的俱樂部成員在無意間的談話也對彼得·林奇有很大影響。
不過,這些人可能沒有注意一個11歲的球童,而喬治·沙利文先生卻注意到了。
所以,每當彼得·林奇隨球手們打完一輪球,就可以得到一堂有關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雖然很累,卻又非常值得。後來林奇說:
「如果你想接受有關股票問題的教育,高爾夫球場是通曉有關股票交易知識的場所。因此也是交易所以外的最佳場所。」
喬治·沙利文先生不但對彼得·林奇青睞有加,並對彼得·林奇的成長有著啟蒙和指導,在後來,彼得·林奇又在他的關照下進入麥哲倫公司,並逐漸顯露出他對於股票投資超越常人的才華。
在彼得·林奇的心目中,沙利文先生儼然慈父一樣無私地關照他,又像一個恩師竭盡全力地指導他。彼得·林奇視喬治·沙利文似慈父,也是恩師。
1977年5月,在彼得·林奇加入公司剛滿10年的時候,喬治·沙利文總裁將彼得·林奇叫到了辦公室,宣布林奇接任公司總裁。
彼得·林奇自然沒有辜負沙利文的信任,在短短的10年內,他將公司的總資產由2000萬提高到90億美元,自己也贏得了「華爾街第一理財家」的美譽。
一個人要獲得成功,除了有自身的實力外,機遇也相當重要。彼得·林奇選擇去布雷·伯雷高爾夫球場當球童,完全是出自於生活的壓力,那應該是他一生中最黯淡的時光。
但是,遇見喬治·沙利文先生卻使彼得·林奇這段時間的悲劇因素減低了不少。
如果彼得·林奇不是因為幼年喪父,他不會進入高爾夫球場去打工。
如果他不去打工,就不可能遇見喬治·沙利文先生,即使能夠遇見,他也不可能同沙利文先生有深刻的接觸和了解。
如果沒有沙利文先生的悉心關照,彼得·林奇也許就不會選擇金融專業,並在這一行業中取得非凡成功。
當然,我們也並不是說彼得·林奇就不可能成功,憑他的聰明才智,他仍然可能獲得成功,但那完全可能是在另一行業,另一領域。
彼得·林奇的.路至少將是另外一種,股市上也將會有另外一種傳奇,或沒有傳奇發生。
對彼得·林奇感到欣賞的人當中,最感到高興的要數麥哲倫公司的總裁喬治·沙利文先生了。彼得·林奇能夠獲得成功,與他的大力提攜是有關的。當然,麥哲倫公司也因彼得·林奇的加盟而獲益匪淺。
喬治·沙利文先生給了彼得·林奇一個成功的機會,而彼得·林奇給麥哲倫公司帶來了財富,這對雙方來說都是非常滿意的。
㈢ 股票彼得.林奇如何搜集有用的股票公司信息
公開信息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技術+技術驗證
㈣ 有著強大的經濟做後盾,股票其實投的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投資股票,追求的是「低買高賣」,也就是以較低的價格買入,等股價上漲了,再以較高的價格賣出,賺取差價,本質上是一種擇時的方法。
那麼,這種通過擇時賺價差的投資收益怎樣呢?
有人以美股為例做過研究。在1965年到1995年的30年間,假設運氣極好,每年都能抓住當年的最低點,並在最低點買入1萬美元標普500指數基金,那麼堅持做30年的年均復合回報率是11.7%。
相反,那些運氣極差的人,連續30年都在當年的最高點買入,他們的年均復合回報率是10.6%。還有一些人不去擇時,就在每年的第一天入市,這么做的年均復合回報率是11%。
第三、股票投資的本質還是公司
長期來看,公司利潤和股市回報之間的相關性非常高,本質是均值回歸,股價長期就是要回歸到企業的內在價值,這也是價值投資的核心邏輯。
所謂內在價值,也就是巴菲特挑選企業的核心標准之一:持續穩定的贏利能力。
美國股市在1966 到1982 年間持續盤整,靠價差基本賺不到什麼錢。但由於公司的持續盈利,投資者照樣可以獲得股息,所以投資回報率依然是正的。
所以說我們要與好公司一起成長,就要做到兩點:
一是要認真做研究,買入值得長期擁有的公司。
二是不要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輕易放棄自己所看好公司的股票。
而且,每一次經濟衰退都成功度過,經濟一旦恢復正常,股市就會開始上漲,這些好公司就會有很好的表現,甚至不斷創新高。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如果沒有直接甄別股票的能力,投資基金和債券也是很好的選擇,不用去擔心市場波動,讓專業的基金經理幫你投資理財,依然能拿到不錯的分紅。
㈤ 股票投資:兩地上市的上市公司,究竟誰是大股東
發行不同市場的股票對應不同的資產,比如你有兩塊資產,一塊在A股發行,另一塊在H股發行。
㈥ 買股票是不是買了對某公司的商品(代表股票),到行情好時再賣掉,賺差價。等於投資某公司做生意啊,
不是。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公開或私下發行的、用以證明出資人的股本身份和權利,並根據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數享有權益和承擔義務的憑證。股票代表著其持有人(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每一股同類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權」。股票可以公開上市,也可以不上市。在股票市場上,股票也是投資和投機的對象。
㈦ 是不是持有某個公司的股票就是該公司的股東
是。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持有股票就擁有公司的一份資本所有權,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
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股東權利的大小,取決於股東所掌握的股票的種類和數量。股東可以申請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者分享紅利等。
(7)股票投資林奇和公司股東擴展閱讀:
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是由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的,為證券的集中交易提供固定場所和有關設施,並制定各項規則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價格和有條不紊的秩序的正式組織。
(1)股票是一種出資證明,當一個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公司參股投資時,便可獲得股票作為出資的憑證;
(2)股票的持有者憑借股票來證明自己的股東身份,參加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對股份公司的經營發表意見;
(3)股票持有者憑借股票參加股份發行企業的利潤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分紅,以此獲得一定的經濟股票市場的影響作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股票一般可以通過買賣方式有償轉讓,股東能通過股票轉讓收回其投資,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不是債權債務關系,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㈧ 彼得·林奇(Peter Lynch)的投資特點是什麼
彼得林奇在美國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基金經理人。曾經讓自己所管理的基金從2000萬增值到140億。他投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僅專注於股票本身,更關心股票背後的公司。他每次都會通過很多公司的市面報道來對公司進行分析,一旦他覺得這個公司可以就會買入股票。並且他經常會去所購買股票的公司總部去拜訪。一般他看重哪家公司後就會做出判斷並且在購買股票後如果發現更有潛力的公司就會轉而把這個公司的股票拋售,把錢用於購買更看好的公司的股票。對於林奇來說股市的股票大跌也有很多好處,他可以從中發掘有潛力、可以東山再起的公司,並且趁著低價來入手他們公司的股票。彼得林奇認為預測經濟走勢這種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徒勞的,因為即使你預測出了經濟未來的走勢,它也沒有辦法告訴你未來一年或是兩年後的利潤。
㈨ 股票投資人和股東其身份和權益方面有何區別
基本的大區別是沒有的。或者說「股票投資人」=「股東」。
但是要說的話,小區別還是有小小。
例如「股票投資人」里有一類就叫做「優先股股東」,他們相對於其他股東而言,擁有分紅優先破產清算優先等權利,而沒有經營管理權。又例如「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區別,前者擁有絕對的控制力,後者只能聽任之;但是又例如某些事項在股東大會來討論的時候(私有、吸收合並之類的),就輪到只有小股東才有投票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