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是等待
㈠ 買股票只要肯等,是不是就不會虧呢
買股票只要肯等,就不會虧?——萬一不幸買中的是中石油之類的股票呢?
中國石油,剛剛上市股價最高達到了 48 元,然後一路下行,時至今日股價僅為 5.50 元,股價整體縮水了 88.5%。。。從 2008 年至今已經過了 10 年時間,很多投資者還在焦急地等待回本的那一天。
」只要肯等,買股票就不會虧「這樣的觀點已經不符合當下股市的環境了!
總結
買股票只要肯等就不會虧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總數量已經逼近 4000 家,每年都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在上市,而退市的公司寥寥無幾。有限的資金被不斷稀釋,所以未來股票標的的「分化走勢」會越來越明顯,即 —— 優秀的股票不斷上漲,突破新高;劣質的股票股價不斷下行,甚至退市。。。
大家的炒股心態也應該改改了。
㈡ 什麼是先投資再等待機會
思想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
通常貧窮人家對於富人之所以能夠致富,較負面的想法是將富人致富的原因,歸諸於運氣好或者從事不正當或違法的行業;而較正面的看法是將富人致富的原因,歸諸於富人較我們努力或是他們克勤克儉。
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真正造成他們財富被遠拋諸於後,是他們的投資領域。因為窮人與富人的投資領域不同,富人多數的財產是以多渠道、多種類的投資,而窮人多數的財產是單一投資。
投資人躋身於致富之林,要能在思考模式上逃脫傳統思考的框框。有一個成年人不會騎自行車,他看到一位小孩子正在騎,羨慕地對小孩抱怨說:「小孩子身手敏捷才會騎車。」沒想到小孩子卻對他說:「不一定要身手敏捷才能騎車。」
於是小孩子教這位成年人騎車,而成年人也很快地學會了。當成年人愉快地與這小孩道別回家時,卻習慣性地推著車走路回家,這就是無法跳出慣性的框框。
所以我們應跳出習慣性的條框,及早地進行投資,用錢來幫你賺錢,多一分投資多一分收入。
我們認為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後,再等待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再投資。
一般人在送禮時,常常為送禮的價格及種類而感到十分棘手。同樣,接受禮物的一方也頗感困擾。往往下層贈送禮品給上司時,常把對方視為重要人物,如果送了與身份地位不相稱的禮物,雙方都會覺得尷尬。此外,接受方也必定有某物期待,如果對方沒有送禮來或送的東西比自己期待的價格還要低,心裡就會感到不是滋味,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在對方心目中沒什麼份量而感到懊惱。
針對贈禮的技巧,專家建議,送禮物給上司時,應該選擇一些難以用金錢衡量價值的物品,最好具有收藏、欣賞價值;而送禮的標准應因人而異,但多以與此人的交情為准。而送禮給同事、朋友時,可參考對方送的禮,送相同性質的禮物大致不會出錯。
抱持「船到橋頭自然直」得過且過之心態來投資,是個人投資最普遍的障礙,也是導致大多數人不能致富的主因。許多人對於投資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總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隨著年紀的增長,眼見別人的財富逐漸快速成長,終於警覺到投資的重要性,此時才開始想投資,已因為時間不夠,復利無法發揮功能,懂得投資又如何,為時已晚?
很多年輕人總認為投資是中年人的事,或有錢人的事,到了老年再來擔心投資還不遲。投資能否致富,與金錢的多寡關連性很小,而投資和時間長短之關連性卻相當大。人到了中年面臨退休,手中有點閑錢,才想到要為自己退休後的經濟來源作準備,此時卻為時已晚。
原因很簡單,時間不夠長,無法使復利發揮作用,卻讓小錢變大錢,至少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時間。正如前面所舉的例子,10年的時間仍入法使小錢變大錢,可見理財只經過10年的時間是不夠的,作得要有更長的時間,才有顯著的效果。
既然知道投資可以致富,需要投資在高報酬率的資產,並經過漫長的時間的復利作用,那麼我們的脫困應之道,除了充實投資知識與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即時的投資行動,投資活動應越早開始越好,並培養持之以恆、長期等待的耐心。
今天導致大多數人不能致富的原因,是眾人不知如何運用資金,才能達到以錢賺錢、以投資致富的川小。這是我們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學校教育花大量的時間教導學生謀生技能,以便將來能夠賺錢,但是從不教導學生在賺錢之後如何管錢。大學牛訓練理財的途徑——投資股票、往往被校方視為投機、貪婪的行為。而對未來這個財務主導的時代,缺乏以錢賺錢的正確投資知識,不但侵蝕人們致富的夢想,而且_對企業的財務運作與國家的經濟繁榮亦有所傷害。
不要再以未來價格走勢不明確為藉口,而延後你的投資計劃,又有誰能事前知道房地產與股票何時開始上漲呢?過去每次價格巨幅上漲,事後總是悔不當初。價格開始起漲前,是沒有任何徵兆的,也沒有人會敲鑼打鼓來通知你的。對於這種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只有高預期報酬率之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再等待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再投資。」
巴菲特是美國有史以來真正的股市大亨,而且穩坐美國首富多年,美國其他的富豪,都靠經營企業致富,只有巴菲特是把錢投資在股票上,只要美國的經濟持續成長,他的財富就能與日俱增。
如果時間是投資不可或缺的要素,那麼爭取時間的最佳策略就是「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現在就開始投資,就從今天開始行動吧!
越早開始投資,便越早達成致富目標,自己與家人就能越早享受致富的成果。而且越早開始投資,利上滾利時間越長,時間充裕,所需投入之金額就越少,理財就越輕松且愉快!
年輕就是投資致富的本錢,年輕的人,有資格做以小錢投資致富的夢!若年老之後才開始投資,每個月所需投入的資金,已經大到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的程度。總之,為退休投資應趁早,莫待等閑白了少年頭,年老再投資,已時不予我了。
未來的財富水準全累於今日。今天的事又累於今天的觀念和切實的做法,不要讓多餘的猶豫在你的心中投下陰影。
㈢ 是不是只要有耐心的等待,那麼買任何股票都不會賠錢
大部分股票耐心等待的結果是賠的慘不忍睹。所以股市上才有了及時止損,割肉出局的概念。
根據股票的情況不同,耐心的等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對一直保持績效良好的上市公司,若購買的股票市盈率在同類股票以下,並有發展前景的時候,耐心的等待會有有春天。這也就是股神巴菲特的股市投資重於投機的理論,雖然他投資的股票盈虧股只有67%,40年來,他的公司長期穩定地盈利,長期年化收益率是21%左右。取得了4000多倍的投資收益率。比一般投資者長期保持8%~10%的年收益的佼佼者高出一倍。其重要理念就是: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卓越的公司(市盈率較低但後續前景長期看好的公司)長期持有,要好於以低廉的價格買入估值便宜且較為出色的公司(短期投資等於吸一口煙屁股)。
若購買的股票已被過高炒作或者長期前景一般,攥到手裡就是燙手山芋,時機不好趕緊割肉出局為好。
㈣ 什麼是炒股,就是慢慢投入,慢慢等待
看起來像業內資深的,實際不咋地21
㈤ 等 等待 耐心等 耐心等待 無論是股票還是期貨外
股票期貨是指以單只股票作為標準的期貨,屬於股票衍生品的一種。在股票衍生品中,股票指數期貨與期權誕生於80年代初;而股票期貨則是80年代後期才開始出現,至今成交量不大,市場影響力較小。但進入21世紀後,股票期貨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雖然股票期貨具有獨到之處,使得投資市場琳琅滿目,但其弊端和可能造成的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作為一柄雙刃劍,其風險性要顯著高於股票交易﹑期權交易以及指數期貨。正因為如此,股票期貨會比股票期權和指數期貨姍姍來遲幾十年之久,而且最終還要靠聯邦國會親自出面干預。雖然國會迫於國際市場的壓力不得不提起股票期貨的門檻,但也反映出它對股票期貨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還是深具戒心的。第一,股票期貨的風險性要比股票交易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有四。首先是股票價格的任何微量級變化都會為期貨交易的杠桿效應所放大,從而使得投資者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通常保證金限額越低,杠桿效應也越大,投資風險性也越高。股票期貨20%的保證金限額雖然高於商品期貨的3%到5%,但仍大大高於股票交易的50%。其次是所有的衍生性金融產品都具有一個共性,即價格變化的持續性與迅速性。如前所述,股票期貨的價格既受到基礎股票價格的影響,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擾,像到期日的長短與利率的高低等等。因此,即便股票價格穩定不變,股票期貨的價格也有可能會因其它因素的推動而惶惶不可終日,從而導致股票期貨的波動性會遠在股票交易之上。此外是股票交易並無到期日的限制,如果投資者被套牢,只要他擁有充裕的流動資金﹑同時對公司的長期遠景具有信心,他就可以繼續持股,耐心等到公司重整旗鼓﹑東山再起。但股票期貨具有明確的到期日,如果到期之前股票仍未卷土重來,投資者就會不停地賠下去,直到在出頭之日來臨之前被淘汰出局。最後是股票期貨的有效期通常只有兩到三個月,因此投資者必須採取接力遞進的方式,在到期日來臨時轉入下一輪期貨,並周而復始,直至策略周期的結束。這就需要投資者對於期貨交易及其接力機制具有充份的了解,以降低期貨交易所特有的遞進風險。同時,連續遞進的接力過程也要求投資者在股價判斷上不僅要一步對,而且要步步對,以免陷入「一子落錯,滿盤皆輸」的窘困。第二是股票期貨的風險也會比股票期權和指數期權大很多。期權與期貨雖然均屬於衍生性產品的范疇,都具有到期日和杠桿效應,但二者的概念與運作截然不同,風險性更是迥然不一。例如買入待買期權時,投資者只須支付數目確定的少量款額,買到的是在未來到期日前以某一確定價格購買基礎股票的權利。這筆款額也是投資者可能損失的最大金額,也就是說投資者在整個期權交易過程中無須再度注入資金。但股票期貨卻完全不同。股票的期貨與現貨價格時刻處於變化之中,到期日時必然會合二為一,而且投資者毫無放棄權利之說。在到期日來臨之時,他們或者要以現金結算,或者要履行買進或賣出基礎股票的承諾。同時,雖然投資者在購買期貨時只須支付20%的保證金,但如果股票價格的運動與投資者的預測背道而馳,那麼投資者在催促保證金的壓力之下就不得不繼續貼錢作為追加保證金,也就是說其損失額是難易預測且毫無止境的。第三是股票期貨的風險性也會比指數期貨高出很多。首先,指數是多種股票的集合,大多符合投資分散化的原則與要求。因此與個別股票相關的特殊風險已經所剩無幾,唯一殘存的風險性就是投資分散化所無法消除的系統性風險或市場風險。而股票期貨是以單一股票為基礎,集特殊風險和市場風險於一體,因而其價格波動的劇烈性無疑會高於指數期貨。其次,股票期貨的交易量與流通性到目前為止還遠不如指數期貨,致使其買賣價差與交易費用要大大高於指數期貨。在投資市場中,缺乏流通性與交易量的金融產品絕對不會具有生命力。因此,只有在渡過了前期開發階段之後,股票期貨的歷史地位才能得到確認。
㈥ 股票投資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你好,股票投資風險的基本原則:
1、迴避風險
所謂迴避風險是指事先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分析和判斷風險產生的條迴避風險
件和因素,在經濟活動中設法避開它或改變行為的方向。在股票投資中的具體做法是:放棄對風險性較大的股票的投資,轉而投資其他金融資產或不動產,或改變直接參與股票投資的做法,求助於共同基金,間接進入市場等等。相對來說,迴避風險原則是一種比較消極和保守的控制風險的原則。
2、減少風險
減少風險原則是指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不因風險的存在而放棄既定的目標,而是採取各種措施和手段設法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減輕可能承受的經濟損失。在股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在已經了解到投資於股票有風險的前提下,一方面,不放棄股票投資動機;另一方面,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努力抑制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削弱風險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獲得較豐厚的風險投資收益。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這是一種進取性的、積極的風險控制原則。
3、留置風險
這是指在風險已經發生或已經知道風險無法避免和轉移的情況下,正視現
共擔風險 實,從長遠利益和總體利益出發,將風險承受下來,並設法把風險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在股票投資中,投資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確定承受風險的度,在股價下跌,自己已經虧損的情況下,果斷"割肉斬倉"、"停損",自我調整。
4、共擔風險
在股票投資中,投資者藉助於各種形式的投資群體合夥參與股票投資,以共同分擔投資風險。這是一種比較保守的風險控制原則。它使投資者承受風險的壓力減弱了,但獲得高收益的機會也少了,遵循這種原則的投資者一般只能得到平均收益。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㈦ 炒股是耐心等待交易機會重要,還是耐心的持倉更重要
股票市場當中如果從耐心等待交易機會和耐心的持股選擇哪個更重要?我肯定會認為耐心的持股更重要,理由如下:
首先分析一下耐心等待交易機會這個炒股思路中,其實耐心等待交易機會這也是一種很好的交易策略,只有機會出現的時候才會進行交易買賣;不管是當買點出現還會賣點出現,都是會第一時間進行交易買入;
最後綜合以上對於耐心等待交易機會的投資者和耐心的持倉的投資者進行了分析,耐心等待交易機會的其實屬於就是一種波段式的炒股風格,波段式炒股的風格最終是很難成為股市的最大贏家;而耐心的持倉投資者屬於長線投資,屬於價值投資,而在股市當中長線投資,價值投資才是股市最大的贏家;
所以通過以上分析,在股票市場當中確實是哪種耐心的持倉會更加重要。
㈧ 股票投資的正確方式
股票投資理念:
一、投資需要:
1、個人生理需要。作為一個投資者投資股市,是希望通過投資來獲得股息或資本利得收入,以實現私人資本的增值,更好的滿足個人的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用現金購買證券可以防止意外災害或被盜損失,使資本更有保障,也有部分投資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退休後能有安全穩定的收入保障。
3、社交的需要。只要看看證券公司門口有多少人聚在一處對股市高談闊論,在看看形形色色的股市沙龍和股市傳媒就可以知道股票市場很好的滿足了一些人的社交需要,有人戲稱:股市為一大社會安定因素,也就是因為它滿足了許多退休者、下崗和失業者的這方面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投資需要上表現出投資者是想顯示自己的才能或財富、地位等,從中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5、自我實現的需要。有的投資者參加股票投資,可以使他參與公司決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公司的重要決策,實現自己的投資目標,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實現。同時投資者投資成功的體驗,也強化了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可以促使投資者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
二、知覺選擇性:
一定時間內,人總是有選擇的以少數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對他們知道的覺得格外清晰,其它事物則成為背景,這就是知覺選擇性。。在股票市場上,高價股襯托出低價股價位之低,大盤股襯托出小盤股之優,劣質股襯托出績優股之優,而在績優股大幅上揚之後又使人感到劣質股雖劣,但價更便宜,各有所長。
三、股價錯覺:
最為典型的股價錯覺的例子就是:50元一股的股票太貴了?那好,現在來個一分二,美其名曰:十送十,每股變成25元,是不是便宜貨?這就是絕對值的錯覺。再如甲股已下跌了40%,乙股僅跌掉20%,很多人不問原因就認為乙股還是太高,這種屬於相對值錯覺。當然,對於絕對錯覺,現代有效市場理論認為投資者不會被財務上的假象所迷惑,股票拆細後之所以上漲,部分是由於價格降低使股票的流動性上升,以及投資者預期這種行為(拆細)是該公司對未來收益增長有信心的暗示。
四、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影響解決問題時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而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心理定勢使人的思維模式固定化、單一化和機械化,因此在股市中會影響投資者對行情的隨機判斷,如有的人只會相信聽消息做交易;有的愛按成交量的大小來判斷大勢;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應該說在一些特定的時段內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效用,但在形勢發生重大改變時,仍死守這些則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更為嚴重的是在心理定勢失靈後,會造成心理崩潰。
五、股市情結:
股市中的情結是投資者不能擺脫過去、擺脫自我,過於沉溺於某種心理體驗的產物。大致包括以下幾種情結:
1、遲到情結:某人曾經想到要買某個股票,卻沒有付諸於行動,結果 股市興旺起來,股價大漲,一些人就此沉溺於遲到的懊惱中不能自拔,股價每升一步,就喊一聲「晚了」,而且這種念頭會越來越強烈,這就是不能正確面對市場,面對未來的表現。
2、錯賣情結:與上述情況類似,有的投資者在股價上升了一點點就賣掉了,沒想到股價頭也不回的一路上行,就此耿耿於懷,產生錯賣情結,寧願讓懊惱困住自己,也不願再做調整,好象和市場憋氣。
3、戀股情結:有許多投資者在什麼股票上賺過錢的,就一直對這只股票懷有特殊的好感;相反在什麼股票上吃過苦頭的,又會對這只股票懷有很深的成見;以至當外界形勢發生改變的時候,甚至於績優股變成了績差股,績差股變成績優股,他們也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