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中國最早的股票
A. 自駕邁騰打卡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了解兩千年井鹽文明
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區龍鳳山下的西秦會館,是聞名遐邇的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所在地,6根赤紅大柱撐起了層層高指的飛檐,塔形屋頂巍峨雄奇,彷彿展翅的巨鵬即將騰空而起。西秦會館是清代陝西籍鹽商聚會議事的同鄉會館,既是中國古建築寶庫中的藝術精品,又是鹽業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物。自貢有近2000年的產鹽歷史,自貢第一口鹽井「富世鹽井」開鑿於東漢章帝年間,在當時的江陽縣(今富順縣)境內。在自貢眾多鹽井中,燊海井非常出名,它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採用沖擊式頓鑽鑿井法於1835年鑽成,深度達1001.42米,它的鑽成標志著中國古代鑽井技術的成熟。現在燊海井還保留著原址原貌,作為景點對外開放。博物館中,從鑽井、采鹵、天然氣開采、制鹽等方面再現了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發展,表現了以深井鑽鑿技術為中心的古代井鹽生產工藝,體現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陳列中的清代鑿井機械碓架,靠人力踩動,以鐵制鑽頭沖擊井底岩石,可將鹽井鑿達千米以上深度;用以鑽進各種岩層的鑽頭多達10餘種,這些都是世界鑽井史上的重要文物。走進鹽業歷史博物館,讓我看到了兩千年井鹽的歷史,也看到了早期人們的智慧,總體來說,我覺得不虛此行,開拓了我的視野,學習了不少知識。
B.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是怎樣建成的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於1959年建立起來的,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博物館,在這個博物里專門陳列收藏及研究中國的井鹽資料,搜集了不少中國鹽業歷史文物並珍藏及展出了我國唯一一套中國古代井鹽鑽治井的工具。這套鑽治井工具共有一百三十餘種,大約四百多件,它們的形態各異,輕重、長短比例懸殊,但是它每一種工具都有獨特的用處,來處理鑽井過程中,井下錯綜復雜的情況。
自貢鹽業歷史悠久,自貢市的名字也是因鹽而得名的,自貢其實就是自流井和井兩個著名產鹽區的合稱,它的產鹽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東漢章帝時期,自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產鹽區域,所以在自貢鹽場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直接或間接從事鹽業生產的人。如今鹽業博物館的館址就建在了一個古建築物裡面,叫西秦會館,這個會館是乾隆年間,由陝西的商人共同耗資數萬兩白銀共同合資修建的,當時叫「同鄉會館」。由此呢就可以想像的出來,當時自貢鹽業的發展是相當的繁榮。
在我們拍攝這個博物館的時候導游就告訴我們,自貢因為它的地下有著豐富天然氣資源,所以這里這里都是以打井資源為主的,打井資源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呢是要鑿井,第二是提取地下的鹽鹵,第三才是制鹽;這個過程說起來輕巧,聽起來也簡單,但這個過程對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任何機械化的年代,他們都是用雙手和一些簡單的工具來完成打井制鹽的全部過程。我在拍攝過程中還聽到了一段有關打井治鹽的真實故事,因為它過於沉重,所以我在做節目的時候沒有加進去,在這個館里有一套古時鑽井所用的工具實物。它是利用了足踏的方式,帶動銼頭上下運動,利用銼頭在運動中形成的動力來沖擊岩石和破碎岩石的,而當時的鹽工所站的踏板只有六七米厘米的寬度,因為在他們的腳下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鹽工們隨時都會有墜入深淵的危險,當時鹽商們為了鼓勵鹽工們的勞動就規定了如果鹽工們在上面踏幾腳就給幾個銅板,所以在當時把這種做法稱為「腳腳紅」它的意思就是說每踩一腳除了會得到銅板之外,每一腳過後,都在踏板上留下鮮紅的血印。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就用這種方法鑽鑿了一口千米深井,這在世界上也是舉無先例的,這口千米井現在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現在到自貢去旅遊,一定要去看一下這口千米井,因為它不但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也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與汗。
C.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館藏鹽業契約和經營帳冊亦是珍貴的鹽業歷史文物。館藏鹽業契約形成時間上起清乾隆時期(1736—1795年),下至民國37年(1948年)。這兩百多年間,正值中國封建經濟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歷史階段,這些契約再現了社會經濟活動的若干方面,反映了清代以來自貢鹽業的經營管理和井灶租佃關系,是研究生產關系的發展演變,特別是井鹽業資本主義萌芽的珍貴史料,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價值。鹽業經營帳冊則系統地反映出井鹽業的生產經營,是鹽史文物中的珍品。
館藏岩口簿是反映清代以來井鹽鑿井成就的珍貴文物。它記載了鑽前准備、鑿井過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鑿井的進尺,岩層情況、井下發生事故的原因和處理事故採取的措施與辦法等內容。岩口簿中保存的傳統鑿井工藝和地質資料是罕見的,是研究清代以來鑿井工藝、地質鑽井錄井和古代科學技術的珍貴文獻,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D. 自貢的鹽業歷史
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200多年前人工開鑿了第一口千米深井。欲詳細了解自貢的鹽業歷史,燊海井和西秦會館這兩個地方不要錯過。
E. 鹽業歷史博物館的千年鹽業簡介一下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中心,建於1959年,是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 建館四十多年來,本館在收藏、研究、陳列、保護以井鹽為主的中國鹽業史文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為中國現有近2000座博物館中的佼佼者,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地縣級博物館、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博物館》季刊,曾對本館做過專題介紹。本館館址由兩座古建築組成。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及其附屬建築,佔地6303m2;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佔地705 m2。 本館基本陳列為《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並可同時舉辦1~4個臨時展覽;常年對外開放,每年接待遊人約20萬人次。
F.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中心,建於1959年,是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2017年5月18日,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
注冊資本:58萬人民幣
G.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門票是多少博物館簡介
票價5元
簡介: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中心,建於1959年,是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
建館四十多年來,本館在收藏、研究、陳列、保護以井鹽為主的中國鹽業史文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為中國現有近2000座博物館中的佼佼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博物館》季刊,曾對本館做過專題介紹。本館館址由兩座古建築組成,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及其附屬建築,佔地6303m2;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佔地705m2。
本館基本陳列為《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並可同時舉辦1-4個臨時展覽;常年對外開放,每年接待遊人約20萬人次。
H. 自貢過去的狀況是什麼樣的
50年到末期,我讀小學高年級,當時在宿舍區,我是「娃娃頭」,常領著幾個小夥伴逛街。當時住在自流井「牛屎山」,過現在的路邊井老街、新橋,就進入當時的「新街子」,街左邊有個青少年宮,可以免費看「娃兒書」、下棋、借書,打乒乓,那是兒童歡樂的世界,玩夠了,出來繼續往前走,右面有個交通茶館,旁邊巷巷裡是長途汽車站,有個老把子拿著土喇叭在喊::「到內江的上車,到宜賓的准備!」當時的客車是車頭露在前,車廂在後,坐不了多少人,開走一輛又倒入一輛,望著在碎石路面開往外地的汽車,多羨慕啊!過了吊黃樓,就是十字口,這是自貢的標志,當時沒有十字口大橋,是到繆溝井的T字形岔口,前面就是正街,那是川南聞名的街道,有「沒到正街就沒到自貢」的說法,當時的自貢,除成渝外,穩居老三,為川南當之無愧的中心,以井鹽、化工著稱,地理書上都有照片。正街多為民國時的建築,土木結構,牆壁用竹片編成抹灰,臨河一面多是兩層的「吊腳樓」,街不寬,可店鋪毗鄰、商品繁多、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清真教門牛肉館、甜食店、慶榮森、滿園春、郵電局、五金公司、新華書店、綢緞鋪、糖果店······應有盡有,喧嘩聲、叫賣聲不絕於耳,我們那時荷包沒錢,可謂「囊中羞澀」,也只有望望,最多一角錢到甜食店喝杯有塊冰的用吸管吸的橘子水,就算心滿意足了,叫「沒錢白逛」。在正街上,可以上梯梯到剛解放時修的、氣派的「工人文化宮」里逛逛,看看畫報,守門的也讓我們進去,工人們憑工會會員證,自豪地進出。現在的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都租給私人,不知道在哪裡了。從文化宮出來,到街對面的「新華書店」溜溜,有好看的書,就坐在地上看,看得入迷,那算一種享受啊!出來再往前走,到石塔上口有個自貢最大的百貨公司,平房,什麼都有賣,遊人如織,它對面的百貨大樓是後來80年代蓋的,紅火幾年,有大型超市後,生意蕭條,現做私人辦的婦科醫院。再往前走就到了三聖橋,有北方味餃子館、銀絲面、龍抄手、謝涼粉等,街上飄著香味,令人嘴饞。前面左手是「鹽業歷史博物館」,那是陝西大鹽商修的會館,解放初曽做過市政府,是自貢的景點之一。最後到人民電影院,那是自貢娃兒逛街必到之處,電影有學生場,一角錢一張票,我愛看戰斗故事片,當時的電影現在是經典老片子,看了錘煉意志、催人奮進,叫人終生不忘。逛完一路正街上、新街子最繁華的地方,就打道回府。
我在新疆時,常常夢見在自貢逛街,總是想,我啥時候能回自貢逛正街,能到王爺廟喝茶就好了,在新疆干20年後,我和老伴終於如願以償地調回自貢,在郊區幹了8年後,調到城邊上,又調到城中心,宿舍在匯東,圓了心願,從自流井出發一大圈又回到原地,軌跡為零,路程萬里,經歷酸甜苦辣。如今的新街、正街,早已盪然無存,成了歷史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雄飛假日廣場、溫州商城,臨濱江路的店面已拆除,變成了漂亮的綠化帶,商圈好像移到東方廣場、五星店、匯東一帶,但老一點的人都知道,昔日曾輝煌過的自貢正街、新街。
I.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怎麼樣,好玩嗎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中心,建於1959年,是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
建館四十多年來,本館在收藏、研究、陳列、保護以井鹽為主的中國鹽業史文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為中國現有近2000座博物館中的佼佼者,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地縣級博物館、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博物館》季刊,曾對本館做過專題介紹。本館館址由兩座古建築組成。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及其附屬建築,佔地6303m2;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佔地705 m2。
本館基本陳列為《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並可同時舉辦1~4個臨時展覽;常年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