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股票 » 伯明翰股票歷史

伯明翰股票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3:36:02

❶ 伯明翰名字的由來

伯明翰一詞來源與古英語,含義「貝奧爾馬人 家宅」(BEORMA HAM),貝奧爾馬人是一個薩克遜部落,後來BEORMAHAM才逐漸演化BIRMINGHAM

❷ 伯明翰的簡單介紹

伯明翰是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城市。17世紀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工業城市,並享有「世界車間」之美稱。伯明翰分為新城和老城。新城的火車站附近是英國工業展覽會的所在地。老城車站是伯明翰市的中心。這里商店集中,道路狹窄,人流不息,因而禁止車輛通行。

�� 伯明翰市區只有少數的高樓大廈,大部建築都是二層樓房,顯得古樸無華。伯明翰的四周,有無數大工廠。它的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1/5。

伯明翰是英國文化最多元化的城市,根據2001年的統計,29.7%的人口不是白種人,有許多從加勒比地區、南亞和愛爾蘭來的移民,是牙買加以外牙買加黑人基督教徒最多的地區,愛爾蘭人慶祝「聖·帕特里克」節遊行,在伯明翰規模僅次於都柏林和紐約,為世界第三。印度人在伯明翰發明的「巴拉提」咖喱烹飪法已經流行到各地。

伯明翰每年接待大約2千2百萬遊客,商業中心繁華程度僅次於倫敦西區。

伯明翰市中心有60公里長的河道,在工業革命時期,這些河道是工業的交通命脈,但現在只有旅遊用途了,人們經常說伯明翰的河道比威尼斯的還要長,威尼斯只有43公里,實際上伯明翰要比威尼斯范圍大多了,所以河流比例沒有威尼斯大。

在二戰期間,伯明翰受到猛烈的轟炸,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已毀壞殆盡,目前都是20世紀50和60年代重新建設的,所以伯明翰成為英國最「醜陋」的城市,經常被人們稱為「混凝土森林」。

近年來,城市中心經過大力改造,恢復了許多舊的街道,並建了許多廣場。

❸ 英國伯明翰市有那些大學

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阿斯頓大學伯明翰城市大學我是伯明翰大學畢業的,如果有伯明翰留學、生活方面的問題,可以問我。

❹ 伯明翰股票什麼時候開盤

❺ 求關於英國城市伯明翰的資料

伯明翰是英國文化最多元化的城市,根據2001年的統計,29.7%的人口不是白種人,有許多從加勒比地區、南亞和愛爾蘭來的移民,是牙買加以外牙買加黑人基督教徒最多的地區,愛爾蘭人慶祝「聖·帕特里克」節遊行,在伯明翰規模僅次於都柏林和紐約,為世界第三。印度人在伯明翰發明的「巴拉提」咖喱烹飪法已經流行到各地。

伯明翰每年接待大約2千2百萬遊客,商業中心繁華程度僅次於倫敦西區。

伯明翰市中心有60公里長的河道,在工業革命時期,這些河道是工業的交通命脈,但現在只有旅遊用途了,人們經常說伯明翰的河道比威尼斯的還要長,威尼斯只有43公里,實際上伯明翰要比威尼斯范圍大多了,所以河流比例沒有威尼斯大。

在二戰期間,伯明翰受到猛烈的轟炸,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已毀壞殆盡,目前都是20世紀50和60年代重新建設的,所以伯明翰成為英國最「醜陋」的城市,經常被人們稱為「混凝土森林」。

近年來,城市中心經過大力改造,恢復了許多舊的街道,並建了許多廣場。

歷史
伯明翰原來只是一個小村莊,14世紀成為一個大鎮,工業革命後,由於附近發現煤礦,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城市人口1800年為75000人,1900年為65萬,1889年才被列入英國城市名錄。

經濟
工業革命使撥莽漢邊的非常繁榮,各種工業都發展的非常快,伯明翰是當時鐵路機車、蒸汽機、和船舶的製造中心,是工業和金融中心,伯明翰造幣廠是世界上最早的獨立造幣廠,直到2003年,英國的硬幣還在伯明翰製造。勞合銀行於1765年,匯豐銀行的前身「米蘭德銀行」於1836年都是在伯明翰成立的。 英國25%以上的出口產品是在伯明翰區域製造的,目前經濟正向第三產業轉移,金融業和旅遊也發展相當迅速。每兩年在伯明翰的國家展覽中心舉辦汽車展,2003年開始把舉辦汽車展的時間從10月改為每年5月。

重要人物
內威爾· 張伯倫—— 前英國首相。
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指環王」的作者。

文化和藝術

音樂
伯明翰以前在人們心目中只是一座骯臟的「煤都」,是純工業城市,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甲殼蟲」(披頭士)樂隊在伯明翰出現,緊接著「重金屬」音樂也在伯明翰發起,伯明翰很快成為現代音樂的世界首都,新興樂隊層出不窮。70年代,隨著拉丁美洲移民的增加,牙買加的雷蓋音樂傳到伯明翰,伯明翰又成為英語雷蓋音樂的基地。80年代,新浪漫主義音樂又在伯明翰興起,伯明翰總能領導目前世界新興音樂的潮流。

伯明翰還每年舉辦國際爵士樂節,是英國最大的爵士樂節。

伯明翰交響樂團和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團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從1784年到1912年,伯明翰三年一次舉辦英國最大的音樂節

文學
許多著名的作家都和伯明翰有關:

阿瑟·柯南·道爾 從1879年春天到1882年就住在伯明翰,他書中提到的許多地方和人物都和伯明翰有關。
查爾斯·狄更斯 的作品中有「伯明翰市政廳」。
《指環王》的作者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童年時代是在伯明翰度過的,他的父母就是伯明翰人。

友好城市
法國 - 里昂
德國 - 法蘭克福
德國 - 萊比錫
義大利 - 米蘭
南非 - 約翰內斯堡
美國 - 芝加哥

❻ 伯明翰大學的money&banking&finance怎麼樣啊和萊斯特的accouting&finance相比呢

TIMES綜合排名不是完全靠譜的,比如我問過很多英國人,大家對埃克塞特能排到第九都是一致的難以置信,都以為應該是30左右。。
而伯明翰確實是老牌名校,聲譽很高。你可以再看看世界排名,伯大是六十多位,格拉斯哥七十多,聖安德魯更是80多,而全英排名20多的曼大,在世界的排名為26,甚至高於華威大學。。可見TIMES排名,你是讀不懂的。
至於這個專業,應該是屬於伯大的busniess school的專業,意思就是商科嘛,你再看看FT最新的全球商學院排名,伯大70多,優勢很明顯。。哥大和萊斯特都沒有在100之內。。
另外,萊斯特我沒有怎麼了解,但是格拉斯哥在蘇格蘭,氣候,口音。。自己考慮吧。。。
最後,建議伯明翰,做我的同學吧,哈哈····

❼ 伯明翰大學歷史和政治課程

總覽
無論你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文化,社會,軍事,政治,經濟還是宗教史,該課程都會教你類似的歷史。此外,大學其他部門的歷史學家擴大了開設的課程范圍,特別是在拜占庭和非洲歷史領域。
這兩個學習領域都可以幫助你獲得學位方面的重要分析和研究技能。在整個課程中,你將了解未知的領域,並可以圍繞中世紀到今天的歷史的一些普遍的神話,成見和偏見,以及學習競選,選舉,抗議運動,政策問題和政治思想。
詳細信息:
A Level :AAB
課程:
第一年
歷史必修課程
練習歷史A:歷史技巧(10學分)
修讀歷史B:歷史技巧(10學分)
探索中世紀(20學分)
可選課程
1500-1800年現代世界的形成(20個學分)
當代世界的形成:現代史c.1800至今(20個學分)
非洲歷史及其僑民(20學分)
政治必修課
政治理論概論(20學分)
理解政治(20學分)
可選的政治課程(20學分),通常為「職業政治」
歷史記錄課程的描述
政治課程說明
第二年
歷史
80個學分-小組研究;
60學分-小組研究;
40個學分-小組研究;
歷史記錄課程的描述
政治
80個學分-分析政治世界;種族,帝國與現代政治理論;可選課程
60學分-分析政治世界;種族,帝國與現代政治理論;可選課程
40個學分-分析政治世界;種族,帝國與現代政治理論
政治課程說明
出國年份
最後一年
歷史
80學分-歷史論文或特殊科目A和B;高級可選課程
60學分-歷史論文或特殊學科A和B;高級可選課程
40學分-歷史論文或特殊科目A和B
歷史記錄課程的描述
政治
80個學分- 無論是政治論文和可選課程或政治論文和可選課程; 或兩者都不選,並選擇可選課程
60個學分- 無論是政治論文和可選的課程或政治論文和可選課程; 或兩者都不選,並選擇可選課程
40個學分- 無論是政治論文或政治論文和可選的課程; 或兩者都不選,並選擇可選課程

❽ 伯明翰大學擁有怎麼樣的一段歷史

伯明翰大學正式建立於1900年,直到今天每當人們看到伯明翰大學的標志性建築——100英尺高的鍾塔時,就會想起伯明翰大學第一任校監Joseph Chamberlain(約瑟夫·張伯倫),鍾塔正是為了紀念他而建造的。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伯明翰日益發展。對自己的城市有著無限期望的人們感到應有一所與這座城市相匹配的大學,以教育培養人民,使之能夠開發經營英國中部蓬勃興起的商業和工業。
1892年,在張伯倫的努力下,成立於1825年的伯明翰醫學院(Birmingham Medical School)與成立於1875年的梅森科學學院(Mason Science College)宣布合並,經過不斷改革和擴充,於1900年終於成為具今日規模的伯明翰大學。梅森科學學院的轉讓,成就了新的英國伯明翰大學,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梅森科學學院的主席奧利弗洛奇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第一任校監張伯倫,共同作為新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第一負責人。新伯明翰大學中有一部分教職員工,是梅森科學學院留下來的遺產。
1900年3月24日,伯明翰大學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特許狀,這主要是由於張伯倫校監對辦校的不懈熱情。1900年7月,Calthorpe家庭為伯明翰大學提供二十五英畝(約10公頃)的土地,然而這片土地上還有Bournbrook家一方的財產。同年,伯明翰大學向法院提出的法案,使得皇家憲章在1900年5月31日生效。
1900年的大學皇家憲章還包括了建立一所商業學院。基於伯明翰大學是由當地實業家創建,並且伯明翰市擁有佔英國大比例的商業財富等原因,創建一所商業學院的便成為了當時工商業的迫切需求。隨後,Sir William Ashley於1901年建立了英國第一所商業學院(伯明翰商學院的前身),並於1902年擔任學院的院長和第一教授。1905年,Edward Elgar 成為伯明翰大學音樂學院的 Peyton Professor,並成功的繼承了Granville Bantock的功績,使伯明翰大學音樂學院成為了英國高等教育中最著名的音樂搖籃之一。
伯明翰大學歷任校監

Chanceller/校監

頭 銜

任 期

Joseph Chamberlain /約瑟夫·張伯倫

男爵,前伯明翰市長

1900 - 1914

Edgar Algernon Robert Cecil /羅伯特·塞西爾

第1代塞西爾子爵,獲諾貝爾和平獎獲

1918 - 1944

Robert Anthony Eden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第1代Avon伯爵,前英國首相

1945 - 1973

Sir Peter Scott / 彼得·斯考特

爵士

1973 - 1983

Sir Alex Jarratt / 亞歷山大·賈瑞特

爵士

1983 - 2002

Sir Dominic Cadbury /多米尼克·吉百利

爵士,前吉百利集團CEO

2002 - 2013

Lord Karan Bilimoria of Chelsea / 卡蘭·比利莫瑞亞 勛爵,Cobra Beer董事長 2014 - Now

❾ 伯明翰發展進程,急求

世界性文化研究起源於英國,英國文化研究起源於伯明翰大學。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1964年,擔任伯明翰大學英語系教授的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因獲得了企鵝出版社的一筆資助,在伯明翰大學建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霍加特成為CCCS的第一任主任。後來,霍加特離開伯明翰,赴巴黎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作, CCCS主任一職便由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繼任。從1964年霍爾到CCCS工作,到1968年擔任主任,再到1979年離任,霍爾在這里連續工作了15年的時間,為CCCS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當時,CCCS主要任務是培養研究生。他們藉助油印「文化研究工作報告」(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和倫敦哈奇遜(Hutchinson)出版公司來傳播他們的研究成果。1979年霍爾離任時,中心在讀的碩士和博士多達40人。1979年理查德·約翰遜繼任中心主任後所開創的歷史研究給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後,喬治·拉倫在官方的壓力下,將文化研究中心與社會學系合並,成立了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至此,文化研究從研究生課程擴展到本科教育的領域。2002年,由於種種原因,伯明翰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遭到校方的解散,而當時,該系已經擁有14名教工和250餘名大學生和研究生。

伯明翰學派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伯明翰學派成員是指那些曾經在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工作過和學習過的知識分子,包括理查德·霍加特、斯圖亞特·霍爾、理查德·約翰遜、喬治·拉倫、托尼·傑弗遜、保羅·威利斯、迪克·赫布迪奇、安吉拉·麥克羅比、保羅·吉洛伊、勞倫斯·格羅斯伯格、戴維·莫利、安·格雷等人。而廣義的伯明翰學派成員則除了上述曾在伯明翰工作和學習的人之外,也包括一些雖然沒有在伯明翰學習和工作過、卻與伯明翰學派成員有著非常密切的學術聯系的知識分子,如雷蒙德·威廉斯、格雷厄姆·默多克、約翰·菲斯克、托尼·本尼特、西蒙·弗里斯等人。需要指出的是,伯明翰學派是後來別人加給他們的一個稱謂,而他們本人則很少公開宣稱自己屬於伯明翰學派。

實際上,伯明翰學派並非是一個嚴格的學術團體,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綱領,他們的文化研究甚至無法稱得上是一門傳統意義上的學科。正像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西蒙·杜林(Simon During)在《文化研究讀本》中所指出的那樣:「文化研究是正在不斷流行起來的研究領域,但是它不是與其他學科相似的學院式學科,它既不擁有明確界定的方法論,也沒有清楚劃定的研究領域。」伯明翰學派成員的研究領域是非常廣泛的,他們常常將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哲學、文學理論、媒體理論、影視研究、大眾傳媒研究、博物館研究、藝術史和藝術評論結合在一起,來探討不同社會中的文化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研究毫無特點可言。從總體上講,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並非是就文化而言文化,他們總是將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與意識形態、階級、種族、性別等更廣泛的社會政治背景聯系起來進行探討。所以,階級、種族和性別便構成了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三位一體」。

一、伯明翰學派的階級研究

早期伯明翰學派成員的左翼知識分子背景,自然使得他們非常關注階級問題。理查德·霍加特生於里茲(Leeds)一個工人家庭,是在工人社區中長大的孤兒。威廉斯則是出生於威爾士邊境的一個普通鐵路信號員的兒子,他十四歲就參加過工黨的活動, 1939年加入英國共產黨。這樣的出生背景自然會給他們的思想感情帶來一定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在戰後的英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變化,除了勞資對峙之外,傳統的工人階級文化與新興的大眾文化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對峙。如何看待這種對峙,自然是左翼知識分子所無法迴避的問題。1956年,前蘇聯入侵匈牙利,左派陣營中反對蘇聯入侵的「新左派」脫穎而出。新左派在理論上和政治上挑戰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無法滿意地解釋資本主義後期的一些社會現象。霍加特、威廉斯、湯普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走入文化研究領域的,他們大多都是新左派成員,而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大體集中在這一時期。霍加特的《識字能力的用途》出版於1957年,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出版於1958年,《漫長的革命》出版於1963年,湯普森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出版於1963年。這幾本書成為後來斯圖亞特·霍爾所稱英國傳統的文化研究成型的標志。而1961年由湯普森等人合辦的《新理性者》(New Reasoner)雜志與霍爾等人經營的《大學與左派評論》(Universities and Left Review)雜志合並而成的《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則長期以來一直是新左派的重要輿論陣地。

二、伯明翰學派的亞文化研究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霍爾與他的團隊一道大大推進了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使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學術話語。當時,英國的製造業在萎縮,導致英國工人階級的影響力下降。許多工人開始轉而擁護撒切爾主義。而對於霍爾和其他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從忠於工黨轉向忠於保守黨,這樣的轉變是與他們本人的願望相違背的。為了理解這種轉變,伯明翰的學者們開始求助於義大利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的著作。葛蘭西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義大利的工人和農民會把選票投給法西斯主義者?換句話說,為什麼勞動人民會贊成威權專制,而放棄自己的自由權利?葛蘭西發展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將文化看成是政治控制和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說,資本家不僅動用警察、軍隊、監獄等強硬手段來維護他們的統治,而且也將政治和社會控制貫穿到工人階級的日常文化中。在這種背景下,葛蘭西提出了他著名的「文化霸權」概念。在「文化霸權」中,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念成為社會價值的常識(common sense),使工人階級以資產階級之善為善,使他們寧可維持現狀,也不願反抗。葛蘭西認為,工人階級需要一種反文化(counter-culture),首先要推翻資產階級所謂的「自然」、「常規」的社會價值理念,最後成功推翻資本主義。應該說,葛蘭西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對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產生了極大極廣泛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後期,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相繼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工人階級文化的著作,如《工人階級文化》、《儀式抵抗》、《學習勞動》等。這些著作繼承了霍加特、威廉斯、湯普森以及英共歷史學家對工人階級文化的關懷,同時又與他們有著很大的不同。第一,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假定工人階級文化具有某種共同的本質,並且致力於發現這一本質,而這一時期研究工人階級文化的著作則強調工人階級文化的異質性和復雜性。這種異質性是由工人階級內部的種族、性別、年齡、地域及勞動分工等復雜因素構成的,因此並不存在一種具有統一本質的工人階級文化,也不存在鐵板一塊的工人階級意識,存在的只是各種相互競爭的工人階級亞文化,每一種亞文化都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七十年代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要關注的是這些亞文化中的異種,即英國工人階級青少年的亞文化。第二,與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偏重於文化主義的研究方法相比較,這一時期的工人階級亞文化研究更加註重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他們紛紛將目光投向索緒爾、俄國形式主義和羅蘭·巴特,更加重視文本分析的方法,學術性更加濃厚。由於他們所面對的都是活生生的文本個案,因而也使他們便於開展細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並由此揭示文本的文化意義。

三、伯明翰學派的電視研究

大眾傳媒研究是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其中尤以電視研究最為突出。斯圖亞特·霍爾不僅在CCCS成立了媒體研究小組,而且身體力行,親自主導研究選題。《時事電視的「團結」》這篇論文就是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媒體小組集體研究的成果,最後由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伊恩·考奈爾(Ian Connell),莉迪亞·克梯(Lidia Curti)執筆完成。在這篇論文中,霍爾等人通過考察1974年10月英國大選前夕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電視節目——《全景》(Panorama),把當時社會政治氣氛的歷史背景與對《全景》文本的結構主義閱讀結合起來,詳細分析了媒體、國家和政治之間在國家團結的危急時刻的關系。《時事電視的「團結」》由此成為英國伯明翰學派電視研究的一個代表性文本。

在這個案例研究中,電視的意識形態效果就是使國家的議會形式成為一種自然的理所當然的形式,於是意識形態並不是「媒體的一個騙局」,而是一套結構裝置,它為一切看似開放和明確的東西提供框架,反過來又成為特定的政治意義的一個標志。時事新聞所標榜的均衡原則和中立原則,其實質是對統治階級「優勢結構」的復制。這就是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論的關鍵所在。霍爾在運用阿爾都塞理論進行分析的時候,揭示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欺騙性,剖析了意識形態在電視節目中的運作機制,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性的電視理論觀點。例如,霍爾等人並不認為播音員和政治家之間有某種共謀關系,意識形態並不是以一種機械式的專制主義的方式來控制公眾的。他們認為電視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具有一種雙重特性。電視既自主又依附,換而言之,它對於國家來說,「相對自主」。他們也並不把電視僅僅看成是觀察世界的窗口。他們認為電視從不只傳達一個意義,而是提供意義的范圍,其中有一個推薦的意義在引導或指導觀眾:「關於從電視上可得到的信息,我們認為它們從來不止傳達『一個』意義;它們其實是一個具有眾多意義的場所,其中某個得到推薦的觀點被作為最恰當的觀點提供給電視觀眾。這種『推薦』(preferring)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場所。」這成為伯明翰學派電視理論的一個出發點。這意味著觀眾在看電視的時候,並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選擇者和參與者,觀眾也參與到電視意義的創作之中。這樣一來,電視就成了有權者和無權者的斗爭場域。一方面,統治階級通過電視贏得弱勢階級的認同,使後者的隸屬地位更加確立;另一方面,弱勢階級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來重新解讀電視文本,從而會發生理解上的偏差與誤讀。這就形成了優勢社會形態的電視文本和觀眾的社會情景之間的某種張力。觀眾的社會情景促使他們和優勢的意識形態結構發生矛盾和沖突,觀眾收看電視的行為也正是他們的思想和文本的意義之間相互對話、相互協商的過程。這預示著,伯明翰學派電視理論的分析重點將會從文本轉向讀者。

四、伯明翰學派的種族研究

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對種族問題的關注仍然是從斯圖亞特·霍爾開始的。1978年,他與別人合著的《管制危機》[10]一書出版。這本書詳細考察了黑人青年的「行凶搶劫」這一社會問題所產生的道德恐慌,使人們對原有的對種族的固有理解受到了挑戰。吉洛伊1978年在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學習, 80年代初他與中心其他七位成員合作出版了《帝國反擊》。這本書考察了種族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治中的重要位置,批評了主流社會學的種族理論,揭示了黑人犯罪行為的表現及內在實質,表達了他們對黑人抵抗的支持與理解,使「種族」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種族問題之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列上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議事日程,跟當時英國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有關。一方面,英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地位在戰後的衰落,另一方面由於戰後重建,英國從前殖民地招募了大批有技術的手工勞動者以及醫生護士。這些來自亞洲、非洲尤其是說英語的加勒比地區的移民極大地改變了英國政治的本質、內容和形式。盡管政府官方對移民持歡迎態度,但隨著70年代英國經濟的衰退,失業率上升,因擔心亞裔人和黑人搶走本土英國人的工作機會而產生的種族矛盾便日趨激化。「『種族』現在與移民問題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核心的政治問題膠囊,因為它帶來了對國家整體的焦慮——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文化上——和國家的危機。」

在這種背景下,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便從早期對「階級」的關注轉向了更為具體和現實的「種族」研究。而在眾多的研究者中,吉洛伊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87年,他出版了《米字旗上無黑色》一書,對英國種族和階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他看來,種族問題以及殖民主義和帝國歷史問題都是英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現象。這些問題的形成過程對於理解英國經濟如何被建構、階級關系如何被調控,它隨後又如何更普遍地影響到文化的形成及民族身份建構都非常關鍵。吉洛伊的分析是極其獨特和睿智的。他一方面極力維護黑人文化,另一方面也反對一些黑人學者所堅持的種族絕對論觀點。國家和民族的想像性統一,作為現代性的具體體現,一直被認為是世界秩序的構成因素。而吉洛伊則試圖超越這種想像性統一,使世界更加開放。

對那些黑人學者和激進主義分子而言,種族這個范疇依然是辨別「我們是誰」或「我們不是誰」的標志。而吉洛伊則反對這種族絕對性的論述。在吉洛伊的分析中,從作為政治意識樞紐的生產和勞動,到社群、城市環境、政府、福利體系和家庭,都有一種雙重轉換性。在這種雙重轉換中,一種所有其他差異性最終都可能被瓦解於其中的階級范疇消失了,而產生了一種可以容納不同內涵的種族范疇。吉洛伊在該書第一章對種族問題進行了最清晰的表述:「種族構型(race formation)……既是指具有共同表型特徵的變體(phenotypical variation)轉換為基於種族和膚色進行區分的具體系統,也是指對一直具有種族歷史特徵的偽造的生物理論的吁請。種族構型還包含著一種姿態,在這種姿態中,種族在政治學中成為有組織性的,特別是在種族區分已經變成了許多機構結構的一種特徵的地方……以及個體交互作用的一種特徵的地方。」《米字旗上無黑色》號召人們,尤其是號召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去關注「種族」和種族主義的問題,為建立真正多元民主和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而努力。該書於2002年再版,成為吉洛伊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五、伯明翰學派的性別研究

20世紀70年代,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婦女研究小組(women`s study group)。之所以要成立這樣的研究小組,跟當時在CCCS學習的安吉拉·麥克羅比(Angela McRobbie)不滿意她的同事在對青年亞文化研究中的男性立場有關。伯明翰內部在此問題上出現了極大的分歧和爭論,這也是導致霍爾離開伯明翰的重要原因之一。麥克羅比認為伯明翰青年亞文化的研究者是性別盲(對性別差異視而不見),他們研究中的「青年」一詞從一開始就毫無疑問是一個男性詞彙,因為雖然他們的調查對象經常提到青年工人階級婦女,但他們絲毫沒注意到這些人。他們忽視了受調查者所說的話中的性別歧視。根據麥克羅比的解釋,正是這些帶有性別歧視的話語表現了他們壓制女性的男性態度,表現出了某種工人階級大男子主義的概念是如何與攻擊性的異性戀形式相聯系的。

《女性不同意》是一部CCCS婦女小組的論文集,這些論文從各個方面考察了早期女性主義的研究:如個人的理念、心理分析、性行為與主體性、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以及關於女性雜志與羅曼史的文本文章,除此之外,這部論文集里還有兩篇女性的經驗之作。多羅西·霍布遜(Dorothy Hobson)描寫了孤獨的家庭主婦用收音機等媒介來對抗她們的孤獨感。她對日常生活經驗在建構與重構有性別意義的生活方面的作用感興趣。她的方法是在她們家裡進行對話式采訪,後來則是與受訪者一同觀看《十字路口》(Crossroads)這樣的肥皂劇。麥克羅比的《工人階級女孩與女性文化》則是對當地一家女性俱樂部的年輕會員進行了歷時5個月的研究。在該書中她「想看看這些工人階級的女孩子們的文化」和她們「特殊的、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她想研究工人階級文化和女權主義理念,尤其是青春期女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麥克羅比與13-16歲的女孩子們談論她們的「學校」、「家庭」和「休閑」生活。她使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觀察、訪談、非正式討論以及要求相關女生記日記。她的女性調查對象腦中滿是女人的想法——並且渴望能開始「女性的事業」——婚姻與家庭。

❿ 伯明翰的歷史

伯明翰原來只是一個小村莊,14世紀成為一個大鎮,工業革命後,由於附近發現煤礦,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城市人口1800年為75000人,1900年為65萬,1889年才被列入英國城市名錄。

熱點內容
期貨主力如何看盤 發布:2025-08-05 09:37:57 瀏覽:524
期貨如何做到快速入門 發布:2025-08-05 09:35:20 瀏覽:145
基金入選條件是什麼 發布:2025-08-05 09:30:44 瀏覽:450
期貨如何在周線選股 發布:2025-08-05 09:30:10 瀏覽:599
創業板股票退市後能申請上市嗎 發布:2025-08-05 09:22:48 瀏覽:840
大贏家股票交易平台 發布:2025-08-05 09:09:34 瀏覽:100
基金最低漲多少合適 發布:2025-08-05 08:56:25 瀏覽:91
超越市場表現的基金是什麼 發布:2025-08-05 08:31:49 瀏覽:623
汽車金融元年如何翻盤 發布:2025-08-05 08:28:37 瀏覽:538
國金證券股票交易手續費是多少 發布:2025-08-05 08:25:44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