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蓋歷史驚人的相似股票
① 同作為悲劇式英雄人物的代表,李密與晁蓋有何相似之處
李密與晁蓋沒有相似之處,李密與宋江十分相似,而晁蓋與翟讓十分相似。晁蓋讓位給宋江,翟讓讓位給李密。晁蓋無意歸順朝廷,只想做一個一身正義的俠客,只想快活在山林之中,他沒有什麼心眼,性子比較直。翟讓也是無心功名,一心只是想要在綠林之中快活一生。晁蓋之死雖然說是死在了戰斗中,但是種種跡象都表明他很有可能是被宋江在背後設計死的。而翟讓確確實實是被李密害死的。晁蓋死後,宋江開始分化晁蓋派系的人物,支持自己的人就重用,不支持自己的人就打壓,一點都沒有江湖傳言那麼一身正氣的樣子。翟讓死後,李密做得更絕,對那些不歸順自己的人,斬盡殺絕。
李密不是一個悲劇式英雄人物的代表,翟讓才是。翟讓和晁蓋才是書中所寫的真正具有江湖義氣的那一批人。很多年輕人喜歡讀《水滸傳》,並且模仿水滸傳中的江湖義氣,其實這都是沒有讀懂的原因,因為真正的江湖義氣在故事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死了,登上舞台的都是一些陰謀家。
② 宋江和晁蓋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
宋江歷史上確實存在,晁蓋是虛構的。
1、宋江
宋江(約公元1074年-1122年),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說《水滸傳》中宋江的歷史原型。
公元1119年宋江領導了一次農民起義,不過,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比,規模要小得多。宋江投降後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
1121年初,宋江率領起義軍挺進江蘇地區,後被張叔夜設伏。宋江雖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重創,但面對重圍,船隻著火,退路已斷,向張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2、晁蓋
晁蓋(?—1119年),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泊的第二任寨主,山東鄆城縣東溪村人,東溪村保正,本鄉財主。
他武功超群,神武過人,平生仗義疏財,為人義薄雲天,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聞名江湖。喜歡刺槍使棒,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打熬筋骨,是一個真正敢於為民請命的好漢,如滄海橫流般盡顯英雄本色。
傳說鄰村西溪村鬧鬼,村人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大怒,就去西溪村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在東溪村放下,因此人稱托塔天王。
後因與劉唐、吳用、公孫勝、阮氏三雄合謀智取生辰綱事發後遭官府追殺,不得已投奔梁山泊落草。因梁山泊寨主王倫忌才,不能相容,吳用智激林沖火並王倫後,大家推晁蓋為寨主。
宋江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遇險時,晁蓋與其他梁山好漢一同劫了江州法場,將宋江,戴宗救出。後在討伐曾頭市戰役中,被毒箭射中面頰而亡。
(2)晁蓋歷史驚人的相似股票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跡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
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晁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江起義
③ 歷史上是否有晁蓋等真人
《水滸傳》所寫的晁蓋,也可以見於其他作品中,但與《水滸傳》中所寫的大不一樣。這個晁蓋,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究竟哪個作品寫得符合歷史上的真實事跡呢?最早記載晁蓋其人的是南宋龔聖與《宋江三十六人贊》。鐵天王晁蓋在宋江三十六人中排三十四位。他的贊詞是:「毗沙天人,證紫金軀,頑鐵鑄汝,亦出洪爐。」這四句贊詞活畫出一個天人般的鐵鑄大漢,但在三十六人中的地位卻是很低的。這可能是接近歷史上的晁蓋的真實敘述。宋、元間作品《宣和遺事》中,記載了晁蓋、吳加亮等八人智劫生辰綱的故事。說的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師寶,差縣尉馬國安一行,送十萬金銀珠寶為蔡太師上壽。行至南洛縣五花營田地里,撞上八個大漢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二、燕青等,為頭的是鄆城縣石碣村的鐵天王晁蓋。八人用葯酒麻倒馬國安等,劫取生辰綱。事發後,官府追捕,鄆城縣押司宋江暗中向晁蓋報信,八條好漢共同前往太行山樑山泊落草為「寇」。晁蓋死後,吳加亮、李進義成為首領。宋江上山後,吳加亮等又推舉宋江為梁山泊的首領。因為晁蓋早死,所以排在三十六人中的最後一名。《宣和遺事》里的晁蓋,雖然當過梁山泊的首領,但為時極短,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魏齊的時候,晁蓋已不在其內了。《黑旋風雙獻功》、《同樂院燕青博魚》等六種傳世的水滸故事元雜劇,有五種敘說著晁蓋事跡。說的是宋江殺了閻婆惜,迭配江州牢城去,因打梁山經過,遇著晁蓋哥哥領嘍啰下山,打死解差人,打開枷鎖,救上山去,坐了第二把交椅。三大祝家莊時晁蓋身亡,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晁蓋主持梁山泊的時間雖然比《水滸傳》小說所寫的短得多,但比《宣和遺事》所寫卻有長些。《水滸傳》小說寫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把八個好漢中減去秦明、燕青、增加了公孫勝、白勝、吳加亮、阮進、阮通改為吳用、阮小五、阮小七,地點由五花營移至黃泥岡,押運生辰綱的縣尉改為提轄楊志,梁師寶改為蔡太師女婿梁世傑,晁蓋的村莊由石碣村改為東溪村,造反的去向也有太行山樑山泊改為山東梁山泊。《水滸傳》把晁蓋排在天罡地煞一百單八將之外。羅貫中、施耐庵寫的這個故事,更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把楊志押送生辰綱和晁蓋等智取生辰綱的矛盾,楊志與老都管及眾軍卒的矛盾,幾條線有機地結合,交叉發展,使故事情節更生動,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成了《水滸傳》中膾炙人口的精彩篇章之一。民間故事中的晁蓋,卻又有不同的情節。魯西南民間傳說晁蓋、吳用等原在棘梁山佔山為王。棘梁山又名司里山,位於梁山北約五十里。因為東平府派大軍進剿,晁蓋等乘機轉移陣地,與梁山泊宋江的隊伍合並一處起義大軍。晁蓋的義軍轉移後,官軍一把大火,燒毀了起義軍的聚義廳和糧倉。至今棘梁山東南角糧倉舊址。仍可扒出燒焦的糧粒。糧倉北面的聚義廳舊址,尚有一塊巨石,巨石之上有幾個石窩,是當年起義軍插大旗的旗桿座。棘梁山北四十里處的石廟村,相傳為當年的石碣村。鄆城縣的群眾,都說歷史上確實真有晁蓋其人。清代初,梁山泊所在地的壽張知縣曹玉珂寫的《過梁山記》中說:「晁、宋皆有後於鄆(城)。」至今山東鄆城縣西北晁庄村的晁姓人,自稱是晁蓋後裔,說鄆城縣的黃堆集就是當年的黃泥岡,鄆城縣白垓村就是白勝的家鄉,白勝井至今尚存。黃堆集酒廠釀造的白勝酒,就是用傳說中的白勝釀酒的古井水釀造而成的。晁庄屬丁里長鄉,有一百零三戶人家,全是晁姓。《晁氏宗譜》記載的九世祖晁盍,他們說就是晁蓋。因其造反,砍頭入譜,即把舊時的繁體字「蓋 」字去「艹」頭,就成為「盍」字。《晁氏宗譜》還記載五世祖晁補之(《宋史》有傳)為元豐進士,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國史編修等職,系鄆城縣晁姓的始祖。按晁補之生於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死於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晁盍的兄弟晁彰,是金貞佑年間澹州都統,遭讒被害。晁彰子晁望死於大德三年(1299年),年八十三歲。那麼他是生於公元一二一七年。晁盍所生活的年代,距北宋宣和年間已九十多年。這個晁盍不可能是與宋江同時代的人。《晁氏宗譜》有乾隆四十年、光緒二十四年和民國二十三年三種版本,關於晁盍的記載是相同的。 話本、雜劇、小說、民間傳說中的晁蓋各不相同。《宣和遺事》是話本記事,據余嘉錫考證是真假相半,至於雜劇、小說、民間傳說愈演愈生動,離真人真事的距離也就愈遠矣。究竟歷史上是否真有晁蓋其人,歷史上的晁蓋真實情況怎樣,還有待於繼續探索。
④ 晁蓋人生軌跡簡要說明,謝謝!
晁蓋,小說《水滸傳》中人物,是東溪村的一個財主,因西溪村鬧鬼,村人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在東溪邊放下,。後與劉唐、吳用、公孫勝、阮氏三雄合謀智取生辰綱事發後遭官府追殺,不得已投奔梁山泊落草。因梁山泊寨主王倫忌才,不能相容,吳用智激林沖火並王倫後,大家推晁蓋為寨主。宋江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遇險時,晁蓋與其他梁山好漢一同劫了江州法場,將宋江戴宗救出。後在討伐曾頭市戰役中,被毒箭射中面頰而亡。
⑤ 晁蓋在歷史上卻有其人嗎
歷史上是沒有晁蓋這個人的。
晁蓋,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泊的第二任寨主,山東鄆城縣東溪村人,東溪村保正,本鄉財主。他武功超群,神武過人,平生仗義疏財,為人義薄雲天。
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聞名江湖。喜歡刺槍使棒,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打熬筋骨,是一個真正敢於為民請命的好漢,如滄海橫流般盡顯英雄本色。
傳說鄰村西溪村鬧鬼,村人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大怒,就去西溪村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在東溪村放下,因此人稱托塔天王。
後因與劉唐、吳用、公孫勝、阮氏三雄合謀智取生辰綱事發後遭官府追殺,不得已投奔梁山泊落草。因梁山泊寨主王倫忌才,不能相容,吳用智激林沖火並王倫後,大家推晁蓋為寨主。
宋江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遇險時,晁蓋與其他梁山好漢一同劫了江州法場,將宋江,戴宗救出。後在討伐曾頭市戰役中,被毒箭射中面頰而亡。
(5)晁蓋歷史驚人的相似股票擴展閱讀:
歷史上晁蓋的原型:
翟讓(約536年5月7日—617年11月),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前期領袖。隋東郡韋城人(今安陽市滑縣東南妹村人)。曾任東郡法曹,犯法當斬,獄吏黃君漢知道他武功高強。
認為他「可救生民之命」,便不顧個人安危,私自釋放他。大業七年(611),翟讓與同郡人徐世勣(即李勣)、單雄信起兵於瓦崗(今河南安陽滑縣南)。
參加起義的有故縣吏邴元真、善於占卜的賈雄和翟讓兄翟弘等。翟讓以賈雄為軍師,邴元真為書記,徐世績、單雄信為領兵將校,所部多齊、濟間漁獵手。
瓦崗軍初期活動於東郡一帶,後從徐世績建議,分兵西上,進入大運河所經的鄭、宋(今河南東部鄭州、商丘一帶)界,阻截往來的公私船舶,資給豐足,歸附者日眾,起義軍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大業十二年,李密參加瓦崗軍。他設計襲斬了曾累敗起義軍的張須陀,次年,奪取興洛倉,對瓦崗軍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十三年二月,翟讓推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號魏公。
不久,瓦崗軍圍攻洛陽,大批隋軍投降,增強了李密在瓦崗軍中的地位,因而李密與瓦崗軍部分早期將領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翟讓的司馬王儒信勸翟讓自為大冢宰,總領眾務,翟讓不從。
十一月,翟讓被李密用計殺死。還有一句關於翟讓的俗語:李密巧計殺翟讓,天降雷轟亡一傑。
⑥ 歷史上有叫晁蓋的人物嗎
最近觀看新編電視劇《水滸傳》,有感而想:《水滸傳》真有其事,是否真有其人。宋江歷史上是有的,那麼被尊為大哥的鐵天王晁蓋真有其人嗎?帶著這個疑問,探索歷史遺跡,叩擊傳說故事,破解疑霧謎團——請看歷史文章《 》 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里所寫的晁蓋,在劫取生辰綱後上了梁山,林沖拼王倫後,他被推舉為首領。自從他當上首領,梁山泊的革命事業,才蓬勃地發展起來。攻打曾頭市時,晁蓋被史文恭射了一葯箭,回山後毒發身亡。晁蓋死後,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水滸傳》所寫的晁蓋,也可以見於其他作品中,但與《水滸傳》中所寫的大不一樣。這個晁蓋,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究竟哪個作品寫得符合歷史上的真實事跡呢?最早記載晁蓋其人的是南宋龔聖與《宋江三十六人贊》。鐵天王晁蓋在宋江三十六人中排三十四位。他的贊詞是:「毗沙天人,證紫金軀,頑鐵鑄汝,亦出洪爐。」這四句贊詞活畫出一個天人般的鐵鑄大漢,但在三十六人中的地位卻是很低的。這可能是接近歷史上的晁蓋的真實敘述。宋、元間作品《宣和遺事》中,記載了晁蓋、吳加亮等八人智劫生辰綱的故事。說的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師寶,差縣尉馬國安一行,送十萬金銀珠寶為蔡太師上壽。行至南洛縣五花營田地里,撞上八個大漢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二、燕青等,為頭的是鄆城縣石碣村的鐵天王晁蓋。八人用葯酒麻倒馬國安等,劫取生辰綱。事發後,官府追捕,鄆城縣押司宋江暗中向晁蓋報信,八條好漢共同前往太行山樑山泊落草為「寇」。晁蓋死後,吳加亮、李進義成為首領。
⑦ 晁蓋的生平簡介
簡介
晁蓋,小說《水滸傳》中人物,花名「托塔天王」,山東鄆城縣東溪村人,原是梁山泊之主,後在攻打曾頭市時被史文恭的箭射傷,不治而亡。
生平
東溪村保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聞名江湖。喜歡刺槍使棒,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打熬筋骨。
傳說鄰村西溪村鬧鬼,村人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西溪村的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大怒,就去西溪村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放在東溪村,因此勇猛行徑而有「托塔天王」的稱號。
劉唐探聽得大名府梁中書將生辰綱運往汴京為其岳父蔡京祝壽,便投晁蓋報信,被雷橫捉住,幸虧晁蓋將他認作侄子,使雷橫放了劉唐。
隨後晁蓋道出他昨夜夢見北斗七星,直墜在自家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顆小星,化道白光去了,自認星照本家,便與吳用、公孫勝、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白勝等人七星聚義。
智取生辰綱事發後,晁蓋被官府緝拿,幸得鄆城縣押司宋江通風報信,乃與吳用、公孫勝及阮氏兄弟在石碣村打敗前來拘捕他們的官兵,投奔梁山泊。
因梁山寨主王倫忌才,不能相容,吳用智激林沖使之殺死王倫後,大家便推晁蓋為寨主。晁蓋成為梁山首領後,廣招豪傑,原先在清風寨、潯陽江、二龍山、白虎山和桃花山落草的好漢也紛紛歸附了梁山。除了多次派遣梁山好漢下山,如劫法場救宋江、戴宗和派宋江帶兵三打祝家莊外,他也抵擋了高俅攻打梁山的軍隊。
晁蓋有感自己久居梁山為王,只發號施令而鮮少親自出馬,愧對終日在外奔波的弟兄們而決定親征與梁山有過節的曾頭市,但被曾家教頭史文恭的毒箭射中面頰致死,遺命是「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其後盧俊義活捉史文恭,並將之押到忠義堂內活活挖出心肝祭奠晁蓋。
晁蓋死後曾托夢宋江告知其背後陽氣過盛,百日之內有血光之災,要他收兵去江南尋找地靈星醫治。
(7)晁蓋歷史驚人的相似股票擴展閱讀:
人物設定
東溪村保正,本鄉財主。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聞名江湖。喜歡刺槍使棒,身強力壯,不取妻室,終日打熬筋骨。傳說鄰村西溪村鬧鬼,一日,村中人經一僧人指點,鑿了一個青石寶塔鎮在溪邊,鬼就被趕到了東溪村。晁蓋大怒,獨自將青石寶塔奪了過來在東溪邊放下,因此人稱「托塔天王」。
後因與劉唐、吳用、公孫勝、阮氏三雄合謀智取生辰綱事發後遭官府追殺,不得已投奔梁山泊落草。因梁山泊寨主王倫忌才,不能相容,吳用智激林沖火並王倫後,大家推晁蓋為寨主。宋江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遇險時,晁蓋與其他梁山好漢一同劫了江州法場,將宋江戴宗救出。
後在討伐曾頭市戰役中,被毒箭射中面頰而亡。出師未捷身先死,是一個帶有悲情色彩的英雄。
⑧ 晁蓋性格及事例簡單一點3條!
托塔天王晁蓋,鄆城縣東溪村人,東溪村保正,本鄉富戶,人稱托塔天王,號晁天王,出場十分氣派,七星聚義劫取生辰綱、殺王倫嘯居水泊梁山、江州劫法場救宋江、兵討曾頭市、命喪於史文公。晁蓋不愧於「晁天王」的外號,在《水滸傳》中的如果說第一號的英雄,無論是從氣魄、武藝、膽識、人性魅力,非晁蓋莫屬,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竟然不是水泊梁山一百單將中的人,竟然只一個先驅者的角色。在宋江出場之前,晁蓋明顯是水滸中的第一號人物;自宋江上了水泊梁山之後,晁天王成了名譽上的第一號人物;當宋江與晁蓋在制定起義軍發展方向產生巨大分歧時,施耐庵先生神筆一揮,晁天王竟然死了,後來的《水滸傳》竟然好象根本就沒有晁蓋這個人一樣。晁蓋的命運頗似項羽的命運,稱雄一時,最後草草的退出了歷史舞台,晁蓋濃縮了中國歷史中許多曇花一現的王者們。
⑨ 在我國歷史上,真的有「托塔天王」晁蓋這個人嗎
說到托塔天王這個人,在我們二中應該有兩個人可以滿足這個名稱,一是李靖二是晁蓋。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晁蓋這個人。在《水滸傳》當中最開始梁山的頭目就是晁蓋,只不過後來才被宋江所取代。很多人都好奇晁蓋這個人到底是《水滸傳》當中虛構出來的,還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在這里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晁蓋這個人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在關於晁蓋這個人的記載上最早的記載是約1222年。
而且後來也都寫到他被宋江所取締這一故事。可以說無論是在《水滸傳》當中,還是在這些書籍的記載當中。晁蓋這個人都只是一個配角。開頭關於他的描寫還是很多的,可是寫著寫著晁蓋這個人就已經淡淡的開始弱化了他的作用。當然這也只是古人所編著的書籍中的記載,其真正的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我們對於已經失去的事情也無從了解。這也為人們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希望將來人們能夠發現更多跟他有關的歷史事實來深入探究一下。
⑩ 歷史上真有晁蓋其人嗎
朱光臨 最近觀看新編電視劇《水滸傳》,有感而想:《水滸傳》真有其事,是否真有其人。宋江歷史上是有的,那麼被尊為大哥的鐵天王晁蓋真有其人嗎?帶著這個疑問,探索歷史遺跡,叩擊傳說故事,破解疑霧謎團——請看歷史文章《 》 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里所寫的晁蓋,在劫取生辰綱後上了梁山,林沖拼王倫後,他被推舉為首領。自從他當上首領,梁山泊的革命事業,才蓬勃地發展起來。攻打曾頭市時,晁蓋被史文恭射了一葯箭,回山後毒發身亡。晁蓋死後,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水滸傳》所寫的晁蓋,也可以見於其他作品中,但與《水滸傳》中所寫的大不一樣。這個晁蓋,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究竟哪個作品寫得符合歷史上的真實事跡呢?最早記載晁蓋其人的是南宋龔聖與《宋江三十六人贊》。鐵天王晁蓋在宋江三十六人中排三十四位。他的贊詞是:「毗沙天人,證紫金軀,頑鐵鑄汝,亦出洪爐。」這四句贊詞活畫出一個天人般的鐵鑄大漢,但在三十六人中的地位卻是很低的。這可能是接近歷史上的晁蓋的真實敘述。宋、元間作品《宣和遺事》中,記載了晁蓋、吳加亮等八人智劫生辰綱的故事。說的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師寶,差縣尉馬國安一行,送十萬金銀珠寶為蔡太師上壽。行至南洛縣五花營田地里,撞上八個大漢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二、燕青等,為頭的是鄆城縣石碣村的鐵天王晁蓋。八人用葯酒麻倒馬國安等,劫取生辰綱。事發後,官府追捕,鄆城縣押司宋江暗中向晁蓋報信,八條好漢共同前往太行山樑山泊落草為「寇」。晁蓋死後,吳加亮、李進義成為首領。宋江上山後,吳加亮等又推舉宋江為梁山泊的首領。因為晁蓋早死,所以排在三十六人中的最後一名。《宣和遺事》里的晁蓋,雖然當過梁山泊的首領,但為時極短,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魏齊的時候,晁蓋已不在其內了。《黑旋風雙獻功》、《同樂院燕青博魚》等六種傳世的水滸故事元雜劇,有五種敘說著晁蓋事跡。說的是宋江殺了閻婆惜,迭配江州牢城去,因打梁山經過,遇著晁蓋哥哥領嘍啰下山,打死解差人,打開枷鎖,救上山去,坐了第二把交椅。三大祝家莊時晁蓋身亡,宋江才坐了第一把交椅。晁蓋主持梁山泊的時間雖然比《水滸傳》小說所寫的短得多,但比《宣和遺事》所寫卻有長些。《水滸傳》小說寫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把八個好漢中減去秦明、燕青、增加了公孫勝、白勝、吳加亮、阮進、阮通改為吳用、阮小五、阮小七,地點由五花營移至黃泥岡,押運生辰綱的縣尉改為提轄楊志,梁師寶改為蔡太師女婿梁世傑,晁蓋的村莊由石碣村改為東溪村,造反的去向也有太行山樑山泊改為山東梁山泊。《水滸傳》把晁蓋排在天罡地煞一百單八將之外。羅貫中、施耐庵寫的這個故事,更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把楊志押送生辰綱和晁蓋等智取生辰綱的矛盾,楊志與老都管及眾軍卒的矛盾,幾條線有機地結合,交叉發展,使故事情節更生動,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成了《水滸傳》中膾炙人口的精彩篇章之一。民間故事中的晁蓋,卻又有不同的情節。魯西南民間傳說晁蓋、吳用等原在棘梁山佔山為王。棘梁山又名司里山,位於梁山北約五十里。因為東平府派大軍進剿,晁蓋等乘機轉移陣地,與梁山泊宋江的隊伍合並一處起義大軍。晁蓋的義軍轉移後,官軍一把大火,燒毀了起義軍的聚義廳和糧倉。至今棘梁山東南角糧倉舊址。仍可扒出燒焦的糧粒。糧倉北面的聚義廳舊址,尚有一塊巨石,巨石之上有幾個石窩,是當年起義軍插大旗的旗桿座。棘梁山北四十里處的石廟村,相傳為當年的石碣村。鄆城縣的群眾,都說歷史上確實真有晁蓋其人。清代初,梁山泊所在地的壽張知縣曹玉珂寫的《過梁山記》中說:「晁、宋皆有後於鄆(城)。」至今山東鄆城縣西北晁庄村的晁姓人,自稱是晁蓋後裔,說鄆城縣的黃堆集就是當年的黃泥岡,鄆城縣白垓村就是白勝的家鄉,白勝井至今尚存。黃堆集酒廠釀造的白勝酒,就是用傳說中的白勝釀酒的古井水釀造而成的。晁庄屬丁里長鄉,有一百零三戶人家,全是晁姓。《晁氏宗譜》記載的九世祖晁盍,他們說就是晁蓋。因其造反,砍頭入譜,即把舊時的繁體字「蓋 」字去「艹」頭,就成為「盍」字。《晁氏宗譜》還記載五世祖晁補之(《宋史》有傳)為元豐進士,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國史編修等職,系鄆城縣晁姓的始祖。按晁補之生於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死於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晁盍的兄弟晁彰,是金貞佑年間澹州都統,遭讒被害。晁彰子晁望死於大德三年(1299年),年八十三歲。那麼他是生於公元一二一七年。晁盍所生活的年代,距北宋宣和年間已九十多年。這個晁盍不可能是與宋江同時代的人。《晁氏宗譜》有乾隆四十年、光緒二十四年和民國二十三年三種版本,關於晁盍的記載是相同的。 話本、雜劇、小說、民間傳說中的晁蓋各不相同。《宣和遺事》是話本記事,據余嘉錫考證是真假相半,至於雜劇、小說、民間傳說愈演愈生動,離真人真事的距離也就愈遠矣。究竟歷史上是否真有晁蓋其人,歷史上的晁蓋真實情況怎樣,還有待於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