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科技股票
Ⅰ 急求 從基本面和技術面分析股票000012 幫個忙把!!!!
(1) 常捂資金短捂股,強做弱休常空倉
中國股市有玄機,融資功能稱第一。 行政影子政策市,宣傳現實難統一。
市道低迷融資難,政策救市不餘力。 股市過熱沖破頂,重大利空與你急。
K線圖上走極端,旱死澇死不稱奇。 股票買賣資金大,做空機制本沒戲。
存在決定咱意識,小平思想要學習。 特色理論來弄通,見怪不怪抓實際。
中國股市有特色,一大一小格局奇。 大波行情小反彈,年復一年重復戲。
個股行情一二次,升短跌長是規律。 抓住行情能獲利,見好就收才獲益。
如若貪心未逃逸,可憐莊主就是你。 一年持股3個月,9個月為空倉期。
常捂資金短捂股,股市玄機難欺你。 強做弱休常空倉,**才是硬道理。
(2)拒絕盤整省成本,不搶反彈不補倉
拒絕盤整很簡單,參與盤整時間長。 影響資金來運作,突發利空風險藏。
即使主力仍未出,大盤向下誰能抗。 順勢而為是無奈,資金沉澱似無糧。
搶反彈,不提倡,刀口舔血易受傷。 底部之下還有底,空頭排列難補倉。
18介入16補,跌到14再補倉。 最後資金悉被套,底部究竟在何方?
直到一天頂不住,割肉出局底才敞。 補倉理念實荒唐,攤低成本做補倉。
反抽出局很會算,越跌越補資金光。 底部真正到來時,籌碼套牢已滿倉。
補倉理念要不得,市值未增自我安。 不是高手切莫補,止損出局才有望。
(3) 謹慎加油嚴把關,隨時剎車不能忘
風險首先在買入,就看時機當不當。 重中之重是價位,嚴把合適價位關。
知識技術和經驗,充分調動來研判。 均線舒展又流暢,K線形態未走樣。
指數環境勿忽視,同時關注成交量。 技術面,基本面,相輔相成才恰當。
某種形態不逢時,可靠程度會下降。 只有政策趨穩定,技術分析才幫忙。
只有大勢趨明朗,個股形態顯真樣。 即使如此來研判,失誤突發最平常。
突發失誤莫要慌,止損出局保平安。
(「均線舒展又流暢,K線形態未走樣」句:指盡量選擇那些均線系統舒展流暢、K線形態符合技術要求,且成交量配合的個股)
(某種形態不逢時:指某種技術形態沒有出現在適當的時候)
(突發:是指突發因素)
(4)重兵出擊單打一,快速撤離需功力
重兵出擊單打一,集中資金鐵紀律。(一:單個股)准備之仗是基礎,入選個股要知底。
基本面,技術面,做到知己又知彼。 單打一,是原則,分散投資欠合力。
即使捕捉到戰機,擴大戰果卻不易。 集中資金是戰術,務必全殲永牢記。
一旦主力放量攻,迅速出擊不遲疑。 重兵出擊貴在狠,敏捷勇猛盡全力。
介入後,勤關注,均線K線有無異。 大盤走勢如無變,短暫波動不為懼。
若求利潤最大化,安心持股終獲益。
(5)按圖索驥勤翻圖,守株待兔常受益。
按圖索驥啥含義?均線時空坐標里。 一十三或三十四,穿越五五均線底。(穿:上穿)
兩個金叉穿越現,猶舉出擊信號旗。 及時出擊終有獲,下手勇猛如卷席。
2009-10-15 18:17 回復
210.82.107.* 13樓
倘若不見信號出,緊握頭寸定不疑。(定:不動) 滿倉守候人人會,長期空倉難見幾。(幾:幾人)
守株待兔重在守,目標未現克躁急。 養精蓄銳守字諦,守住資金實不易。
按圖索驥重在索,條件選股雷達里。 形成金叉穿越股,並非個個可出擊。
金叉穿越是蹄聲,白馬黑馬還是謎。 是追是棄等跑起,不能見馬就要騎。
倘若雷達天天空,日復一日不放棄。(定不疑句:守住資金,不老是殺進殺出,定能生慧,就能堅定)
(6)雙十獲利原則
獲利目標人人有,或多或少無講究。 均線系統135,雙十獲利有計謀。
獲利百分之二十,持股二十之日久。 紅杏出牆是例外,二十減半一半留。
倘若買入股票後,雙十達到或過頭。 股價走軟一枝秀,獨上高樓也來湊。
落袋為安盡早溜,捂錢再把目標瞅。
("135"均線系統的獲利目標是"雙十獲利"原則,即持股20個交易日,獲利20%)
(紅杏出牆是135系統的第一買點,屬底部形態,紅杏出牆的持股時間為10天,獲利10%)
(過頭:即超過。一枝秀:即一枝獨秀,頂部形態。獨上高樓:也是頂部形態)
(7)135均線戰法構成口訣
一三五線有文章,時空坐標能捉庄。 格蘭威爾八法則,費波納奇內中藏。
短期均線是十三,時間之窗不簡單。 判斷股票強弱勢,十三均線秤一桿。
倘若股價穿十三,並沿該線穩升攀。(穿:上穿) 上升空間將極廣,倘若不能則有限。
股價經過大漲後,十三走軟現彷徨。 意味行情將結束,時刻准備來空倉。
倘若股價破十三,堅決出局全清倉。(破:跌破) 中期均線三十四,承上啟下別小看。
三四上穿五十五,均線互換才有樣。 多頭排列完成後,正式行情才開展。
長期均線五十五,中長趨勢分界樁。 界定牛熊分水嶺,江恩周期時間窗。
股價站上五十五,才有可能往上漲。 股價啟動臨界點,一三五線早周詳。
股價處在何位置,時空坐標來度量。 不同類型之股票,形態結果卻一樣。
凡能大漲之股票,漲前形態類似像。 股價上漲之規律,一三五線破迷盲。
不貪不躁是勝道,按圖索驥不用慌。 強做弱休常空倉,守株待兔也風光。
(135:即13日均線、34日均線、55日均線組合系統的簡稱)
135均線戰法使用方法口訣
炒股要訣在時機,一三五線很獨到。 持股日約二十六,最長五五太難熬。
五五已是盲區里,進入極限勢難料。 特殊商品之股票,保質期限不可少。
保質期過會生變,易燃易融還易爆。(三易,主要指ST、PT、中年報地雷、庄股跳水等等風險)
炒股方法不能少,一三五線顯訣竅。 技術分析參數定,各種軟體都好找。
條件選股應具備,相應條件要設好。 十三上穿五十五,每日都要選一道。
還有三四穿五五,照著葫蘆來劃瓢。 搜索完畢存好盤,再作甄別把金淘。
調出資料F10,收益主營要知道。 總股本,流通盤,最新動態別漏掉。
大批相似形態股,取捨條件有五條。 形態不好不能留,基本面上差才好。
績優讓位於績差,價位越低越是寶。 盤大讓位於盤小,以上五條要記牢。
股票形態不規范,強扭痕跡不可靠。 技術形態如完美,主力有備操盤高。
形態條件篩選後,放進自選設警報。 股價攜量破高位,系統自動發警報。
根據市場諸情況,考慮跟進別急躁。 輕倉試探半倉跟,重倉出擊要把牢。
買進之後調警報,高低價位要設好。 前收盤是低價警,高價警示前最高。
高價警示仍持股,低價警示清倉逃。 高低價位警示好,冷血指標客觀貌。
交易頻率雖增高,失誤相對會減少。 長期使用該指標,良好投資理念導。
警示價位不教條,獲利止損自己調。 自定盈虧平衡點,獲利預期設低高。
(形態不好:指形態不規范。基本面上差才好,指基本面好的讓位於基本面差的)
135均線戰法使用原則口訣
時空坐標一三五,最高原則是紀律。 股市操作紀律嚴,虧錢輸家不是你。
Ⅱ 《論語章句集注》
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學意義
梁中和
本文簡要勾勒出一般意義上的西方解釋學概況和朱子解釋學語境的概貌後,指出「一個生命的誕生便是一個解釋學事件」及「持敬」對朱子解釋學語境開啟的關鍵作用。進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重點分析了朱子解釋學的三大原則:「求本意」的原則,即身居道統而求道之當然、本然之意;「實理實情」的原則,即文本解釋中非概念化理解的原則;「以身解經」的原則,即「為己之學」與「力行」的原則。並從「解釋與理解者」和「被解釋與被理解者」之關系等角度,對一般意義的解釋學與朱子解釋工作的差異進行了比較。
關鍵詞:
解釋學、本意、實理實情、以身解經、持敬
The hermeneutic senses of ZhuZi』s The Four Books chapter focus
By Liangzhonghe
Abstract:
In this text we sketched western general meaning study of hermeneutic briefly and the contours of ZhuZi』s hermeneutic general picture of linguistic context and pointed out that 「One birth of life is a incident of ZhuZi』s hermeneutic.」 and 「Keeping respectful」 had a key effect to open this linguistic context. Combined ZhuZi』s explanatory notes of the Four Books chapter focus, and we analyzed especially that ZhuZi』s three major principles of hermeneutic: First, the principle of 「Finding Nature-sense」, it』s that one being in the Orthodoxy and finding the Nature senses and original means of Tao; Second, the principle of 「Truth of Li(理) and Qing(情)」, it』s that text』s un-conceptional explain in the explanations of texts; Third,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e of holy wards though one』s life」, it』s the principle of 「Learning for oneself 」&「Practise hard 」. And from the angles, such as relation of " persons who explain and understand " and " person explained and understood ", etc, we compared general hermeneutic and explain differences of job with ZhuZi briefly.
Key wards:
Hermeneutic Nature-sense Truth of Li(理) and Qing(情)
Practice of holy wards though one』s life Keeping respectful
一,西方意義上的解釋學概況*
從詞源上講,「解釋學Hermeneutik」源於赫爾默斯,一位古希臘「永生諸神的信使」1,他的任務是將諸神的消息和指示迅速傳遞給人間,這里的傳遞指轉告,是已經經過翻譯與解釋的告知。由此,古代西方語文學家都用「翻譯」和「解釋」來定義解釋學,也就是說解釋學最初即一種語言轉換,——從一種陌生語言世界(神的世界)到我們自己的語言世界的轉換的學問。
解釋學至少包含三個要素:理解、解釋、應用。「理解總是解釋,因為解釋是理解的表現形式」2,應用則是指「把普遍原則、道理或觀點即真理內容運用於解釋學當前具體情況」3,而「理解的本質就是解釋與應用」4。古代又稱此三者為技巧,即實踐技巧,所以解釋學是一種實踐智慧。
從歷史上看解釋學有六種形態:1,最早是作為《聖經》注釋理論的解釋學;2,而後從中發展成廣義的語文學解釋學,作為方法論其主要發展了語法的解釋和歷史的解釋;3,施萊爾馬赫則完成了理解和解釋科學或藝術的解釋學建構,使解釋學擴展成為對所有文本的理解,即文本作者思想、生活歷史的理解和解釋,其目的是「首先要像作者一樣好的理解文本,然甚至要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5;4,但這種普遍方法論的解釋學與當時與隨後的自然科學的「科學性」相比,缺乏認識論基礎狄爾泰為改變這種狀況而提出了建立「精神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en」6,其對象是過去精神或生命的客觀化物,而理解就是重新體驗過去的精神或生命;5,海德格爾將解釋學引入存在論,他認為理解不是主體的行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伽達默爾則藉此發展了一門哲學解釋學,他主張「問題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什麼東西超越我們的願望和行動而與我們一起發生。」7;伽氏還認為當代解釋學是有理論與實踐雙重任務的哲學,應該「以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為核心,它試圖重新恢復古老的實際智慧或實踐理性概念以為人文科學規定其真正模式。」8從以上簡述中可以歸結出解釋學史中的三次轉向:1,從特殊解釋學到普遍解釋學9;2,從方法論到本體論解釋學10;3,從單純本體論哲學到實踐哲學的解釋學。
這一系列的轉向無不與一種努力有關,特別是從狄爾泰以來,西方學者如伽達默爾等認為「近代科學在對知識概念和真理概念的哲學解釋和論證中佔有統治地位」11,他們不滿於這種狀況,要抵制這種對科學方法的普遍要求,這些努力的結果便是上面談到的解釋學的進展。今天在中國面臨的「科學的迷信」12,可與西方的科學方法普遍要求相比,而由儒家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哲學又與西方的精神科學相似,都基於對「人」的共同尊重和對現今科學泛濫的必然警惕。這是我們之所以能夠引入西方解釋學與儒學傳統相比的主要理由。本文將這種比較進一步限定在西方解釋學與朱子《四書章句集注》體現出的解釋學思想比較,重點是對朱子解「四書」的理解,目的卻是探究以「四書」為代表的儒學傳統傳遞的可能性。
針對目前國內對中國解釋學的研究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不是為建立一門學科性的解釋學以「繁榮」中國學術(在我看來那僅是對某些所謂「傳統資源」的對象化、課題化的把玩而非傳遞),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傾注的擔當和獻身;也不是站在所謂的今人「客觀」的立場上進行學術史或思想史上的評介,因為在我看來,用「史」的眼光看待儒學恰恰是割斷和摒棄儒學傳統的做法。
二,朱子解釋學的一種理解/解釋
據《朱熹年譜》(王懋竑)載,朱子之父「以儒名家」13,朱子自幼受學於父親,四歲時曾問「天之上何物?」14被其父稱異,五歲入小學,時已疑惑於「天外是何物?外面是何物?」15八九歲便知做工夫的必要16,十四歲父喪,受學於劉屏山、劉草堂、胡籍溪三位先生繼續受二程一系的儒學教育。17可見朱子傳承的儒學是其「生而有之」的傳承使命,因為要對父親盡孝也因為早年從學的經歷等,使他著意於為己之學,非向外誇飾,而是向內求自我意識的確立,德行的著落等。他曾經歷「困學」期18,正是一個「能思的我」真正向自己提出了問題,這時他對傳統的理解才真正與己相關,他正是在儒學經典中尋找著自己。
可以說一個生命的誕生便是一個解釋學事件,朱子解釋學語境就此創建。他的此在存在正是在這樣一種傳承努力中展開,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為學」。
為學不光包括今天說的「學習文化知識」而更多的是學習如何做人19,也可以說為學要學的就是學做人,這里的「人」並非生物意義上的而是指人之「理」,即「人之當為之人」的人。為學幾乎可以概說人一生的努力(為學的過程便是做「工夫」)。而學又分大小兩種或兩階段,小學指「先要做此事」,做一些射御書數,灑掃應對之事,是指不知其所以然地做一些中規中矩的事,還有一種小學指的是語文學知識的學習,朱子曾說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辯名物,其功博矣,學者苟不先涉其說,則亦何以用力於此?」20語文學的功夫對他來說是必備的前提背景知識和技能。大學主要包括讀書、持守、力行等21,是在小學基礎上知其所以做此事。讀書是理解和解釋統一的過程,兼顧知行而持守、力行則是應用與理解、解釋的統一,也表現出朱子解釋學的「實踐智慧」意味,尤其是面對當時「人慾橫流,天理幾滅,今而思之怛然震慄」22及「近世以來,風頹俗靡,士大夫依託欺謾以取爵祿者不可勝數」23的狀況,加上當時講學之人又多「各守己偏」,朱子提出了要「上不失列聖傳授之統,下使天下之道術得定於一」24。並在做官時賑災無數,為民請命,重視教化,每到一處必使民風為只一振,而民亦感恩,事跡傳為佳話。這種身處逆境而不斷有所作為的事實表明朱子解釋學內在的強烈的實踐傾向。
貫穿朱子一生的是持敬的態度,他曾書《敬齋箴》於室內牆上以自警,其文如下: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擇地而蹈,折旋蟻封。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戰戰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洞洞屬屬,罔敢或輕。不東不西,不南不北。當事而存,靡他其適。弗貳以二,弗叄以三。惟精唯一,萬變是監。從事於斯,是曰持敬。動靜無違,表裡交正。須臾有間,私慾萬端。不火而熱,不冰而寒。毫釐有差,天壤易處。三綱既淪,九法亦斁。於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感告靈台。」25
朱子以此終生自警,可見從身到心,一舉一動、一念一想必要做持敬工夫,因此我們說這是根本的語境開啟和持護的工夫和保障。
三,《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學意義
《四書章句集注》常被人們認為是朱子為建立一己之哲學體系而寫的書26,是屬於朱子一人的,但在我的考察中會看到事實恰恰相反,朱子並無半點自立主張以顯名的意圖和做法27。《四書章句集注》之所以被看成一部完整的經典是因為朱子本人的解釋學方向所指向,我們可以在下文中探討。本節主要考察了朱子的三大解釋學原則和一個根本的解釋學態度。
第一個原則我稱之為「求本意」的解釋學原則。可以先簡要的概括為:身居道統而求道之當然、本然之意,此之為本,但要求本意又必在「末」「用」處求日用倫常之當然本然。
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說「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庶幾也」28。可見堯已有至盡之言,後人如舜只是益言以明堯之言,這「明」字可解為使明白、彰顯,其之所以不明是由於世代相隔已久,前後不得繼,因此朱子贊揚孔子說,「若吾夫子,則雖不得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29孔子之後是曾子繼承和傳下了孔子之學,這點朱子曾多次說明,如「弟子顏回最賢,早死,後唯曾參得傳孔子。」30並引程子之言「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故知十哲世俗之論也。」31表明這樣的道統認定是在程子一系的學說中完成的。朱子得此信念後篤信不已,並且將二程列入道統中,但「至其(指程子)門人所自為說,則雖頗詳盡而多所發明」32,朱子不滿於此,他認為「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33,應該做的是「因其語而得其心」34「且應以正心度」35,而非「以己之私心窺聖人」36。由此可見朱子是身居道統而求「本意」,聖人之本意與一己之私心相對,並且「人惟有私意,聖賢所以留千萬言,以滌人之私意,使人人全得惻隱、羞惡之心。」37此私心私意可理解為人不懸隔自己的意見不虛心而是妄測、判斷及對這種判斷的執著,也指有為謀取私人利益名譽等而曲解聖人之意以附他意的念頭。這里求本意與祛除私見互為表裡,祛除成見並非剝奪個人理解的權利,而是敞開個人理解的可能,堵塞自蔽自欺的可能。朱子本人在注「四書」時大量引用程子、張子及程子門人的話,有時註解只是引語,並無自己的話38,可見他本人是以傳道統為己任,是身居其間的,注中他還對諸先賢的說法提了討論意見,如對子張的批評「子張譏之是也。但其所言亦有過高之病」39,對程子的說法提了建議「至字,恐當作聖字。」40等。可見他從未離開這一「道統」的語境,並非要去立朱某一人之學,而且在集注中做了合貫工作。如他的「合四書」的做法:
朱子首次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經典合為一輯,不光將「四書」立為入學之門徑,而且還是為學工夫主要體味的文本。從他的傳記中可以看到他本人是終生在讀、釋這四部經典,是用生命在解釋。在編排時他將《大學》放在首位,《論語》《孟子》次之,《中庸》最後,是按由易到難由實事到高妙之理的體認的次序,有助於學者學習。《大學》的首位可看到朱子對為學的強調,「古之大學」「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41《論語》《孟子》講的都是日用倫常之事有益於學者體會「用」「末」處之本意,故而次之;《中庸》最深奧不宜先學故殿後,並提攜全書之旨。最重要的是這四部經典分別是曾子、孔子、孟子、子思之作,道統之系便得以在此四書內部貫通。
由上可見「身居道統而求道之當然、本然之意」。
具體講「當然、本然之意」如何理解,從對道的一個解釋中可以看到:「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42朱子要傳道統,這道的關鍵,聖人之道得以繼,在朱子看來便是求日用事物當行之理,存天理之本然,這里當行指應當做的,當然的正當行為,「本然」指自然而然,自然如此,要存的是天理的自然43。
釋文中朱子還常有這樣的表達:「此章言…」言的內容是朱子理解到的聖人傳此言的意圖,想讓後學明白什麼道理44。又如有這樣的推理「夫子初心,欲行其道,至是而知其終不用也。於是始欲成就後學,以傳道於來世。」45這是講聖人的意圖,還有引程子的「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知,但能使之由之爾。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46。這絕非心理學意義上的將心比心或同情,而本身就是求聖人之言的宗旨和真理要求,也就是求其本然之意。如在改定《大學》三綱傳、誠意傳特別是梳理《中庸》時的就是依了此法。
「此之為本」是說解經要以求當然、本然之意為本。而且在諸事物間也要分別「本/末」、「本/用」,如「居上主於愛人,故以寬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本。既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得之得失哉?」47,可見本在事物中有規定作用,不可不察,但同時朱子告戒不可以「厭末求本」,學者應當「循序漸進」「其非謂末即是本,但學其末而本便在此也。」48「用」處與末相關,亦是下手處。這便是講求本意又必在「末」「用」處求日用倫常之當然本然。在《大學章句》中,朱子就在改定「本末傳」時特地將其只解經中「本末」二字,而未釋「始終」,引來後人一些批評49。
求本意的過程是艱難的,朱子引程子的話說要「句句而求之,書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50其中包括曉「文意」和曉「意」兩個過程,「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意,然後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意而見意者也。」51這里的「意」指「本意」,「文意」指字面意思。在「闕疑」上朱子指出了所有重出的、闕文的、錯節的、未詳孰是的,還有一章《孟子》中不可強解的,他說要學者深思之而未給出答案52,正是敞開多樣的理解並明白此處當謹慎。
除解四書外,朱子解過《詩經》《易經》《楚辭》及關於解歷的一些說法,還有關於一般文字的解法,在此不詳加論述53。但有一點要說明,那就是求聖人之言本意是判定其他言語的標准,即理。人要做的也便總是求聖人之本意和通過判定他人言語而知其是否合「理」。如「凡讀書,須曉他人底言詞了,然後看其說於理當否。當於理則是,背於理則非。」54雖是聖人的本意,但朱子強調其非聖人私有,而是天理,「天者,理而已矣……皆理之當然也。」55
第二個原則我稱之為「實理實情」原則,這是講文本解釋中非概念化理解的原則。朱子引程子語,「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空話說。」「若以言語解著,意便不足。」「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56這是說聖人言語不是空話,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實。「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57這里的信並非指理解「理」的抽象概念意義,而是相信這理是實在的,是到場的,不只是今人意義上的概念含義,或根本不是抽象概念。「理」是實然地臨在於學者,朱子所言的理、天、性、心、命等等常被後人誤解為概念及概念間關系,加以推導而理解,但在朱子,那些都是「實理」,他要求的是實情實理,「佞人所以應答人者,但以口取辯而無情實」58,這實情不僅有以上所說的天、理等的臨在,還更多的指具體事務事情,情理實事,因此他說「故孔子告之,皆篤實之事。」59
那麼與此相反的做法便受到朱子的批判,「是以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為尚」60並批評時人「不過記誦文辭之間」61說:「《詩》以理情性,《書》以道政事,禮以謹節文,皆切於日用之實,故常言之。禮獨言執者,以人所執守而言,非徒誦說而已。」62要去求實理實情,朱子講到很多事例:如在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時他說這是「大道之經,政事之根本」63,孔子當時對齊景公說是因為齊君臣之間「皆失其道」這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很明顯不是概念關系,而是事實間的人的生存聯系。他還引程子語「凡看《論語》,非但欲理會文字,須要識得聖賢氣象」64。
上文中也可看出求道行道皆要在實處做。「道者,率性而已,故眾人之所以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遠人。」65「道者,人之所當行也。」66這是講道不僅當行而且不遠人,皆可落實,如「(君子之)道,即儀禮、制度、考文之事也。」67還說「此章言事親從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於此。」68可見這道、理等都是實情實理,可從事實上求,雖有些不可摸見,但總是有的或存在著的。這一點對朱子解釋學有重大意義,就是這一點才將朱子與其同時代的其他人和今人分開來,他說同時代的人「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與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期間。」69可知朱子除強調求本意外,特別注重在解經時對文本的實然化理解而反對概念式理解,這點同樣適用於說今人理解朱子,一是因為今人已沒有那樣的語境可以體會天、命、理的臨在了,還因為西方認識論模式影響,將天、理、性、命等簡單的當觀念和概念講,這點要澄清70。
在解「四書」時朱子為大《大學》補傳便是在此原則指導下做的。他將原傳文中的「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定為第五傳,並刪去「此謂知本」以為其為衍文,這也是程子之意,而「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與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之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71
這段補傳中體現出朱子對即物窮理的體認,學者這種努力是在實物中求實理的過程,物不虛理亦不虛。格物是求眾物表裡精粗,致知是明吾心之全體大用,這些皆是實然的事實而非理會抽象意義。做格物的工夫也不是冥想而是做事實。朱子體認到的實理事情應該這樣求,但這只是對實理實情求法的一種描述和表達,並非就是原文之意。朱子也自知僭越之嫌,但為了後學理解他還是加上了這段補傳,並且未再夾注釋,也就是說這段傳文與注相近。朱子要切己的做工夫必然要求他這樣做,他人也可以或必須切己的才可以理解,因此,這樣的非概念化理解是敞開的實然的工夫,必是切己的,不可理解得過玄。
第三個原則是「以身解經」的原則。其中包括兩個意思,一是「為己之學」的強調,另一個是「力行」原則,解經也即是以己力行道。「道外無身,身外無道」72「人外無道,道外無人」73這是講道必著落於人之身,離了人之身便無「玄」道。「蓋聖人之言,雖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於學者之身,而皆為人德之要,則又初不異也。」74這便是「為己之學」,雖非朱子首次提出但他十分注重便是他的解釋學特點。他著《四書章句集注》是給「學者」看的,而非給「讀者」看的,文中皆提「學者深思之」等而從未提讀者如何75,這里有重大關系,即朱子解釋經典聖人之言不是給人看的,而是要人切己以學的,他本人在為學,學聖,而著書也是為後學易解聖人之言,是幫助後學,一同傳道統。他說著《大學章句》是對「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76有益的。注釋的意圖便是幫助學者理解而非自立體系,如他說「聖人言語,本是明白,不須解說,只為學者看不出,所以做出註解,與學者省一半力。若註解上更看不出,卻如何看得聖人意出?」77
朱子還引程子語「學者,將以行之也。」78「然必先明諸心,知所往,然後力行」79這是講學者不光要知道為學在己一身。而且要知道為學並非為故弄玄虛而是要行動以踐之。即「事道者,以行道為事也……孔子所以不去者,亦欲小試行道之端,以示於人,使知吾道之果可行也。」80
這三大原則並非獨立不相干,而是全然不可分。求本意之旨必要實情實理地對待文本,方可解得,而解得本意又必要身體力行方可完成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的解釋/理解過程。但我們還必須想到朱子解釋學境域建立的保障——「持敬」的態度——在此書中的解說。(可對照前文第二部分。)
朱子說「敬者,主一無適之謂也。」81此語來自程子的「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82,敬與理有關系,「孔子言是禮者,敬謹之至,所以為禮也。」83「禮以恭敬辭遜為本」84而且敬與己之修身有關,「修身以敬,夫子之言至矣盡矣。」85「敬以直內,則義以方外」86且「恭主容,敬主事。恭見於外,敬主乎中。」87,所以無論內外,敬的態度不光是禮的根本態度,而且要切己不離的貫徹,正是「君子之戒謹恐懼,無時不然,不待言動而後敬信,則其為己之功亦加密矣。」88
人要敬天敬王89,這敬是天、命等的臨在感,是「徹上徹下語」90。在朱子行文中可以明顯看到他本人的敬的態度,如解「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一章時,他引用了尹氏之言,說此舉是「謹之至」91,而其一生主於儒學,講學間每以恭敬之容教徒,以敬處事,內外如一。可見沒有對聖人的敬不可能誠心誠意的求本意,也不可能體會實理實情的臨在和到場,當然在做事時也不可能每事以敬地完成,外不恭內不敬則不能真誠的釋經典。敬本身也是一工夫92,要深加體味聖人之言,久久理解之,不能沒有敬的態度,因此這「徹上徹下」的態度不能少。
這樣看來,《四書章句集注》體現的朱子解釋學意義是渾然的,分而言之可以有以上表達,但合而言之只需「學者」敬心體會便是。
四,一般解釋學與朱子解釋工作的比較
朱子解釋學很容易被放在中國經學傳統中講93,但也可以單以《四書章句集注》為主要解釋學範例來研究它開啟的解釋學原則及意義,對這些原則、態度發掘的過程也是彰顯其解釋學意義的過程。特別是相對與西方解釋學及現在中國學者提出的「中國解釋學」都有特別的意義。
從被理解和理解之事來講,西方主要指上帝、《聖經》及後來一般的個人文本。《聖經》是上帝之書,「本身具有一個超出其具體內容的真理要求」94,不是純字面的意思,而後來個人作為文本的作者,其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成了他人理解文本的標准,而且施萊爾馬赫還說要比作者更了解他本人之意。相對於此,朱子《四書章句集注》所理解的對象是聖人言語,是理、道,「學者必因先達之言以求聖人之意,因聖人之意以達天地之理。」95,其中聖人之意不對應於上帝之《聖經》,因為聖人之言是為明天地之理,「先達」之言也非個人、他人之本人意見,而是在道統中的,對聖人之言的說明,以利後學學習的言語。聖人之言與上帝之言不同,聖人之言還應由理推之「當然、本然」之意,上帝之言則本身是標准。他人之言與先達之言不同在於他人是私己而先達非私己,朱子判定他人言語的標準是先曉文意,再看其與理當否。一個純粹私人的想法不能以其本人意見作為標准,必有當與不當之分,沒有一個私人的意見不可做此區分,也即任何人的言語意見在朱子那裡都可分為當然、異端、個人發明等。當然這里也存在判定天理的標准問題,可能不同儒者判定不同(如歷史上那樣),但總有一天理、至當之理要人去求,而非上帝之言或他人之言所造成的獨斷或相對主義。
從理解或解釋者來講,西方是「讀者」,其理解和解釋行為主要是閱讀、討論、辯論或批判等,而朱子《四書章句集注》中的理解、解釋者是「學者」,其理解、解釋行為是為學,學做人。今人伍曉明在「重讀孔子」96時用的是「讀」字,而不是「學」字,可以看出西方對吾人的影響,但他了解到了「重讀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也意味著『行道』」97。西方的讀者除解《聖經》以外大都可以是中立的關注他人的文本(如科技等方面的),現在與《聖經》有沖突的也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認同,但朱子《四書章句集注》中的解釋學意義卻要每個人讀文本時都帶有當與不當的判定要求,對經典的理解又必是在敬的態度中求其本意,然後力行之,或是力行以求本意。西方的「原意」可以因讀者不同而死去,但朱子所求的本意卻只能因世代相隔而不在場,前者成了探求「什麼東西超越我們的願望和行動而與我們一起發生」而後者則是永遠在當與不當的判定中指出人之為人所當取之說、當行之道與當棄之說、當戒之異端、邪道。
用解釋學三大要素:理解、解釋、應用來對應,可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的一、二解釋學原則是講理解、解釋,應用則是在第三大原則體現。「本意」不在場的原因可能還與今人有關。上文說過本意與原意不同,關鍵還在於理解方式的「概念化」問題。西方認識論傳統影響下,討論問題多為概念式的,理解中注重概念的釐清、定義及
Ⅲ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鴻章指責清朝的一些官僚說:「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
(1)舊官僚不能正確認識外國先進技術的作用。認為西方先進技術是維護他們統治的工具,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種觀點具有進步意義,但也有片面性,忽視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相互影響。
(2)贊成日本學習西方軍事,工業技術和派遣留學生的作法,反對日本進行的政治制度變革;同時對日本威脅中國,侵略台灣表示擔憂。 (3)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性質決定了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成為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 Ⅳ 股票基本面和技術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又稱基本分析,是以證券的內在價值為依據,著重於對影響證券價格及其走勢的各項因素的分析,以此決定投資購買何種證券及何時購買。 Ⅳ 2021公務員行測常識知識訓練:科技人文 【導語】行測常識考察范圍很廣,對考生們平時的積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常識類題目作為行測考試中的常客,在試卷上設置基本是放在試卷的第一部分,行測常識判斷考查題量大、范圍廣,是失分率較高的一種題型。在復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把應知應會的內容掌握住,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易錯點要有總結歸納。易錯點來自於考生自己的知識點盲區,還有來自於相關知識在日常認知里的錯誤,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進行考點記憶,特別給大家進行了整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2021公務員行測常識知識訓練:科技人文,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下列作品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的是: A.《辛德勒名單》 B.《靜靜的頓河》 C.《智取威虎山》 D.《戰爭與和平》 【答案】A 解析:《辛德勒名單》是以二戰為題材的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盪產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靜靜的頓河》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22年蘇聯國內戰爭為背景;《智取威虎山》以國內解放戰爭為背景;《戰爭與和平》是以俄羅斯抵抗拿破崙侵略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故本題答案選A。 2、下列歷史人物與其擅長領域對應錯誤的是: A.軍事:白起、李靖 B.經濟:桑弘羊、酈道元 C.天文:張衡、郭守敬 D.藝術:吳道子、顧愷之 【答案】B 解析:酈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學家,其著作《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他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故本題答案選B。 3、下列歷史人物與其著名言論對應錯誤的是: A.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B.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C.梁啟超——國家之主人為誰?即一國之民是也 D.曾國藩——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答案】D 解析:D項名言出自《宋史•王安石列傳》,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力主變法,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論斷,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若不適應當前的需要甚至阻礙社會進步,就要修改甚至廢除,不能盲目繼承效法;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故本題答案選D。 4、「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與下列哪一觀點屬於同一學派? A.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B.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答案】C 解析:題干「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意思是:以天下百姓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百姓的愁苦為擔憂,然而這樣的人還不能稱王的,從來沒有過。孟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A項「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出自《韓非子•有度》,意思是:懲罰罪過不避讓大臣,賞賜善行不遺忘百姓。指懲罰和獎賞應一視同仁,不應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對待。韓非子是老子學派的代表人物。 B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其觀點認為「天道」的特點在於減少有餘而補給不足,而「人道」則反之。屬於老子的哲學觀點。 C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D項「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出自《孫子兵法》作戰篇。意思是:用這樣大規模的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受挫。攻打城池,會使得兵力耗竭;軍隊長期在外作戰,會使國家財力不繼。講的是用兵作戰的方法,與題干觀點不同。 故本題答案選C。 5、下列哪種情形可能發生? A.辛亥革命發生時,希臘人在體育場觀看世界盃足球賽 B.五四運動發生時,中國大學生利用半導體收音機收聽廣播 C.冷戰時期,蘇聯某地電影院放映彩色電影 D.越戰期間,美國人在家裡用計算機訪問互聯網 【答案】C 解析: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06年誕生的,由英國人製作,內容是他的兩個孩子在草地上玩。而美蘇冷戰時期為1947年到1991年, 6、通過上述試題我們會發現國考常識考察范圍是很廣的,那麼怎麼有效准備常識部分內容呢,大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准備: (1)注意平時積累,平時積累很重要。 (2)研究歷年試題,試題都有自己的考察規律和特點,通過試題,明確重難點。 (3)選取有針對性的教材,可以選取常識判斷專項進行系統復習。 (4)有針對性的做一些練習題,通過做題鞏固知識,查缺補漏。 以上就是2021公務員行測常識知識訓練:科技人文,希望大家在進行常識記憶的時候,能夠進行對比整理,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大家在備考中除了系統學習之外更多要注意平時工作生活學習中的積累,常識的學習,需要平時不斷的積累,才能在考場上游刃有餘,祝大家成功! Ⅵ 任選一支上市的股票對其進行基本面和技術面分析 只要一隻股票的繼續向上的攻擊力消失,特別是成交量出現異常放大,不管它的業績如何,基本面情況怎麼樣,都必須離場———這是短線操作鋼鐵般的紀律。般的想,地老天荒的去追尋。也許美麗的心 Ⅶ 科技大學用日語如何說
日語寫法就是:科技大學 Ⅷ 銀河科技股票 漲到十元 Ⅸ 南通科技股票主力如何 600862小盤股,在機床類股票當中走勢較強的。幾年虧損,07年盈利,查了一下報表發現是變賣資產和大股東贈予。主力控盤能力強(本輪行情已翻番)但8元是壓力位,下調在即,大底形成,3.3元是不會破的。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