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新視界股票歷史數據
① 又一個火星男孩出現,自稱來自2050年,人類世界皆是虛幻嗎
觀點:我們如何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取決於我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這個角度來說,誰也無法理解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么一句話,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意思就是,相比於我們聽到的事情,我們更應該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這句話用相對生物學一點的話來解釋就是:視覺能夠給我們提供的信息要比聽覺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
當然,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如此,比如說,相比於聽覺障礙人群,視覺障礙人群顯然會更不好過。但是,問題來了,我們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嗎?顯然不是。
准確來說,我們所體驗到的這個世界,僅僅是各個局部的集合而已,剩下的全靠我們的聯想,而我們之所以能夠安全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因為想對的概率大於想錯的概率。
就拿一些炒股的人來說吧,對於大部分散戶他們是不可能看到某個公司全部的真實信息的。比如說,我是賈躍亭,那你覺得是我更清楚樂視的情況,還是你一個散戶更清楚呢。對於散戶來說,他們看到新聞時,自己的股票被套牢時,我都准備下周從美國回來了。這就是由於看到的信息不全,然後導致自己錯誤判斷的例子。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的,但是,我們生存的空間是虛實結合的。
②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
③ 世界上第一個電腦列印機
世界上第一台針式列印機是由Centronics公司推出的,可由於當時技術上的不完善,沒有推廣進入市場,所以幾乎沒有人記住
它。一直到了1968年9月由日本精工株式會社推出EP-101針式列印機,這才是被人們譽為第一款商品化的針式列印機。
世界上第一台噴墨列印機出生於1984年的HP公司。
60年代末Xerox公司發明第一台激光列印機
1992年聯想集團與激光列印機的發明者——美國XEROX公司合作,研製第一代中文激光列印機;
目前市場主流除了噴墨和激光列印機之外,還有熱轉印列印機,它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④ IBM被收購了之後,又換了個新的名字,叫什麼
聯想正式宣布:完成對IBM 全球PC業務收購
專題: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
2005年5月1日(中國北京和紐約阿蒙克訊)—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HKSE: 992,ADR: LNVGY)與IBM(NYSE:IBM)今天宣布,聯想完成了對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這標志著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企業從此誕生。
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說:「這筆交易的完成對聯想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標志著全球個人電腦產業新紀元的開始。新聯想將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最高品質、最具創新性的個人電腦產品及服務,為員工提供最佳的工作環境,同時也為我們的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聯想集團首席執行官Stephen Ward說:「憑借公司在品牌、世界級規模和業內領先的高效率等各方面擁有的強大競爭實力,新聯想已經成為全球PC領袖。聯想擁有領先的產品研發與產品創新能力、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以及遍布全球的分銷網路。加上我們與IBM獨特的合作聯盟,賦予了新聯想在全球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數周內,我們即將以新聯想的名義推出全新的產品。」
新聯想的強大實力包括國際知名的「Think」筆記本電腦品牌及中國知名的聯想品牌,為消費者和企業客戶提供優質專業服務的能力,以及在中國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IT市場上已經建立的領導地位。新聯想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佔有三分之一的份額,在全球企業個人電腦市場上佔領先地位。
交易簡介
根據收購交易條款,聯想已支付予IBM的交易代價為 12.5億美元,其中包括約6.5億美元現金,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票收市價價值6億美元的聯想股份。交易完成後,IBM擁有聯想18.9%股權。此外,聯想將承擔來自IBM約5億美元的凈負債。
IBM將錄得大約10億美元的稅前收入。這筆收入將在IBM發布的 2005年第二季度財務報告中披露。
此次收購的最終協議於2004年12月8日公布,於2005年1月27日獲聯想股東批准通過。收購完成表示最終協議中的所有重要條款完成。
在2005年3月31日宣布的另一項交易中,聯想引入全球三大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General Atlantic及美國新橋投資集團,同意由這三大私人投資公司提供3.5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根據協議,聯想將向這三家私人投資公司共發行價值3.5億美元的可換股優先股,以及可用作認購聯想股份的非上市認股權證。有關這項交易需要召開的股東大會將在2005年5月13日舉行。
在獲得香港聯合交易所審批及聯想股東投票通過後,IBM之最終交易代價預期將為約8億美元現金及價值4.5億美元的聯想股份,此安排將按照目前建議的方案由聯想向IBM回購股份達成。
聯想管理團隊與董事會組成
新聯想管理團隊由來自雙方的高級管理人員組成。楊元慶先生獲任命為聯想董事會主席,接替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先生,任命即時生效。柳傳志先生獲任命為董事會非執行董事。前 IBM 高級副總裁兼IBM個人系統事業部總經理Stephen Ward先生獲任命為聯想首席執行官及董事會董事,任命即時生效。
另外,IBM已提名Robert W. Moffat Jr. 先生及周偉焜先生(Henry Chow)進入聯想董事會作沒有投票權的觀察員,任命即時生效。
在私人股權交易完成後,將有三位來自相關私人股權投資公司的代表加入董事會。
聯想還宣布朱立南先生獲任命為非執行董事,代替辭任董事會職務的曾茂朝先生。
協同效益與成本節約
是次收購較原計劃提前成功完成,充份表明交易與整合過程進展順利。客戶服務與產品供應等將保持日常狀態不會中斷。
聯想個人電腦的合並年收入將達約130億美元,年銷售個人電腦約1400萬台。Stephen Ward先生說:「我們希望從今天開始,就充分利用聯想和IBM 個人電腦事業部在客戶群、產品以及地域等方面的互補優勢,發揮協同和整合效應。」
公司預期協同效應既來自於采購和營銷成本優化,也包括在中長期,由新市場開拓及產品發布、生產製造優化和供應鏈整合所產生的協同效應。
IBM與聯想將結成獨特的營銷與服務聯盟,攜手合作,共同向前,聯想的個人電腦將通過IBM強大的遍布世界的分銷網路進行銷售。新聯想將成為IBM首選的個人電腦供應商,而IBM也將繼續為中小型企業客戶提供各種端到端的集成IT解決方案。IBM亦將成為新聯想的首選維修與質保服務以及融資服務供應商。
全球運營
聯想總部設在紐約的Purchase,同時在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設立兩個主要運營中心,通過聯想自己的銷售機構、聯想業務合作夥伴以及與IBM的聯盟,新聯想的銷售網路遍及全世界。聯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員工。研發中心分布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日本的東京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
公司主要的個人電腦生產基地設於中國的深圳、惠陽、北京和上海。聯想的移動手持設備生產基地設於中國廈門。其他主要的製造與物流設施分別在美國、墨西哥、巴西、蘇格蘭、匈牙利、印度、馬來西亞、日本和澳大利亞等。聯想擁有龐大的分銷網路,在中國有約達4,400個零售網點為客戶提供服務。
⑤ 全球第二大主板生產商
富士康(FOXCONN):隸屬於我國中國台灣的鴻海集團,目前主板出貨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直追華碩——當然大多數是OEM和代工的。前兩年曾經以「富本」的品牌進入大陸市場,但無疾而終,真正的自有品牌進入DIY市場才一年有餘,目前接受度還不***,產品線也不太齊全,但相信憑借鴻海的實力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一線品牌:
主要特點就是研發能力強,推出新品速度快,產品線齊全,***端產品非常過硬,目前認可度比較***的是以下三個品牌:
華碩(ASUS):全球第一大主板製造商,也是公認的主板第一品牌,做工追求實而不華,***端主板尤其出色,超頻能力很強;同時他的價格也是最***的,另外中低端的某些型號也有相對較差的產品。
微星(MSI):出貨量位居世界前五,一年一度的校園行令微星在大學生中頗受歡迎。其主要特點是附件齊全而且豪華,但超頻能力不算出色,另外中低端某些型號縮水比較嚴重,使得造假者經常找到可乘之機。
技嘉(GIGABYTE):出貨量與微星不相上下,一貫以華麗的做工而聞名,但絕非華而不實,超頻方面同樣不甚出眾,中低端型號與微星一樣縮水,因此也經常受到假貨的困擾。
准一線品牌:
三大廠商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Intel方面,而對於銷量相對較少的AMD平台多少都有些漫不經心,於是專心做DIY市場的幾個主板品牌就嶄露頭角。在名氣上他們雖然比不上三巨頭,但是主板品質絲毫不遜色,因此我們暫且把他們列為准一線品牌:
升技(ABIT):歷來都是把超頻作為第一要務,做工用料方面絲毫不遜色於一線品牌,所以受到諸多DIYER的青睞。在國外知名媒體的調查中,升技都是位列華碩之後而居於次席。由於升技只做DIY市場,主板出貨量不算大,在國內名氣還差那麼一點,所以只能暫居准一線這個位置了。
磐正(EPOX):原名磐英,因為在國內被搶注而更名磐正。與升技的風格類似,超頻能力同樣有口皆碑,而且附件更加齊全,價格相對也更為低廉,因此同樣擁有眾多的fans。
二線品牌:
某些方面略遜於一線品牌,但都具備相當的實力,也有各自的特色:
富士康(FOXCONN):隸屬於我國中國台灣的鴻海集團,目前主板出貨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直追華碩——當然大多數是OEM和代工的。前兩年曾經以「富本」的品牌進入大陸市場,但無疾而終,真正的自有品牌進入DIY市場才一年有餘,目前接受度還不***,產品線也不太齊全,但相信憑借鴻海的實力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精英(ECS):出貨量曾經一度超過華碩而坐上了頭把交椅,但是近兩年不幸被趕超,現在位列世界第三。與其它大廠不同的是,精英一向只走低價路線,主板做工用料平庸,超頻能力幾乎等於零,附件也都是最基本的。不過僅兩年精英也力圖改變,推出了***端的「EXTREME」系列主板,我們期待著精英更好的表現。
英特爾(INTEL):單憑這個名字,他的影響力絕對在華碩之上,但是完完全全是代工的,目前都是富士康製造,做工用料沒的說,但是根本不能超頻,附件也很少,為DIYER所不齒,比較適合家庭和企業使用。
青雲(ALBATRON):由技嘉的一位***層另立門戶而創建,自稱「一線品質、二線價格」,也確實做到了,各方面都不亞於一線大廠,價格也更低廉,超頻能力出眾,目前名氣還不太大。但我個人比較看好這個品牌,以他的實力完全可以進入一線廠商的行列。
映泰(BIOSTAR):也是世界級的主板大廠,不過近兩年才進入DIY市場,雖然擁有「九大奇技」等特色技術,因此超頻能力一般,同樣比較適合家用和商用。
承啟(CHAINTECH):同樣是名門之秀,而且在DIY市場也很用心,產品線涵蓋了***、中、低檔,做工精良,超頻方面也不錯,但是市場渠道做的不太出色,近兩年來在天津市場比較少見了。
建基(AOPEN):隸屬於中國台灣宏基集團,非常有創意的一個廠商,曾經把真空管做到主板上,做工用料都很出色,超頻能力也不錯,但價格偏***,渠道不佳,在國內接受度不甚理想。
佰鈺(ACROP):在OEM市場的出貨量比較大,因此也能躋身世界前十,在DIY市場則很不如意,商標被搶注,銷量受到很大影響。主板做工還不錯,「主板大夫」值得稱道,但超頻能力平庸。
二線品牌之隱士一族:
之所以單獨列出這幾個品牌,是因為他們的實力都很強,但由於種種原因,不太容易在市場上見到:
艾威(IWILL):知名的伺服器/工作站主板生產廠商,也推出了一些DIY主板,品質出眾,但由於在DIY市場的經驗不足,所以銷量一直很小。
大眾(FIC):主板業的老牌勁旅,在99年之前,一直是中國台灣三大的主板生產商之一,僅次於華碩和精英,但近幾年逐漸走下坡路,目前我們只能看到大眾的鐵牌產品了。
麗台(LEADTEK):著名顯卡生產廠商,是nVidia的最***級合作夥伴,近年來進軍主板業,推出的主板也以nForce系列晶元組為主,做工豪華,不惜工本,但市場接受度不***。04年麗台被鴻海收購,發展前景比較樂觀,但以後他的主板恐怕就要姓「富士康」了。
鑽石(DFI):資深的主板製造商,LANPARTY系列堪稱豪華,但由於渠道不善,目前我們只能見到由鑽石代工的主板了,不過據報道鑽石將在今年重回大陸市場,這對於廣大DIYER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梅捷(SOYO):是中國台灣第一家自有品牌的主板,在奔二時代,梅捷的知名度並不亞於華碩等一線品牌。但後來梅捷的大陸分公司不幸出現虧損,不得已在2001年底退出大陸市場,雖然在03年底又重回大陸,但整個市場已經被瓜分殆盡,梅捷能否東山再起還是個未知數。
新泰(SYNTAX):一個來自美國加州的主板品牌,據稱在歐美有很***的口碑,主板做工看起來還可以,不過能否在我國中國台灣的主板列強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威勝(VIA):威勝本來只是晶元設計廠商,推出自有品牌的主板完全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最初威勝設計的P4晶元組並未得到INTEL的授權,各大主板廠商迫於INTEL的淫威都不敢生產基於VIA晶元組的P4主板,在這種情況下威勝不得不自己做主板,實際上由其他廠商代工,做工用料都不錯,價格也很有優勢,隨著後來威勝與INTEL達成和解,這個品牌隨之淡出了市場。
三線品牌:
有製造能力,在保證穩定運行的前提下盡量壓低價格,這就是這三線廠商的主要特徵,日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有的品牌已消失了,比如鑫明、麒麟、皇朝、則靈、聯訓等等,我們這里只介紹一下還能見到的:
華擎(ASROCK):為了不影響自己的***端形象,華碩推出了這個新品牌,主要目的就是打壓包括精英在內的低價主板,由華碩的技術人員設計,但在深圳生產。技術方面頗有創意,但是主板品質一般,返修率也不低。
雋星(MBI):看到華擎在低端市場風風火火,微星也坐不住了,於是在04年夏天推出了這個品牌,但低端市場已經被華擎占據了大部分,雋星不知能否頂得住。
倍嘉(AXPER):技嘉的低端品牌,目的與雋星一樣,而且基本在同一時間推出,三大廠商在低端市場也將展開火拚。
碩泰克(SOLTEK):原本可以列為二線品牌,主板性價比頗***,而且曾經給威盛主板代工,但近兩年來受價格戰影響,主板品質每況愈下,現在也只能淪為三線品牌了。
碩菁(SOKING):名字跟碩泰克很像,也來自中國台灣,但實際上是另一家廠商,具備研發製造能力,但目前市場影響還不太大。
捷波(JETWAY):還算是一個說得過去的主板品牌,擁有一系列以「精靈」命名的特色技術,主板品質一般,曾經把P4X266A晶元組的主板命名為「848P」,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響,
科迪亞(QDI):就是以前的聯想主板,隸屬於聯想集團的QDI事業部,是中國內地最大的主板供應商。04年初聯想集團把QDI事業部分離出來,成立了獨立子公司,科迪亞這個品牌便應運而生。但是QDI的實力、名氣都不及中國台灣廠商,眼下能做的恐怕也只能是拼價格了。
浩鑫(SHUTTLE):一家頗具實力的中國台灣廠商,在主板業競爭空前激烈的情況下轉型生產准系統,目前市場上很難見到他的主板了。
博登(XFX):製造商是中國台灣松景科技,這是一個以造顯卡為主的廠商,主板做得也不錯,不過同樣比較少見。
海洋(OCTEK):是香港第一大主板廠商,在486時代紅極一時,後來由於市場調整而淡出零售市場,雖然曾經在02年重返大陸,但是未能打開局面,不知以後還能否見到。
頂星(TOPSTAR):來自深圳的品牌,有獨立的研發製造能力,自稱要做中國第一品牌,不過他要走的路還很長。
金鷹(EAGLE):由深圳鐳之光電子有限公司製造,多年來一直專供低端市場,除了價格低廉之外沒什麼太多優勢。
翔升(ASZ):同樣產自深圳,製造商是東方恆健電子有限公司,擁有一定的製造能力,還給其他一些品牌做代工,但僅僅是便宜而已,質量並不出眾。
信步(SEAVO):做工還算不錯,但廠商比較低調,沒見到什麼市場宣傳,想打開局面恐怕也只能以價格取勝了。
無能品牌:
這一級別的主板大都是渠道商,沒有製造能力,完全*其他廠商代工,所以我把它們叫做無能品牌。做工方面基本上也就是三線的水準,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品,比如七彩虹的龍戰士實際上是大眾的AU13、昂達的NK7U由鑽石代工,雙敏的部分型號由青雲代工,選購的時候要擦亮眼睛。這里只把這些品牌的名稱列舉出來,就不一一贅述了:
七彩虹、昂達、雙敏、美達、奧美嘉、盈通、斯巴達克、祺祥、建達蘭德、藍科、同維、鈦騰、雙捷、三帝、建邦、紅船……
雜牌:
不用多說了,價格低,質量差,返修率***,最好別買:
眾成、致達、智盟、聯冠、傑靈、科腦、冠盟、科盟、萬邦龍、維斯達、捷嘉、華基、華美、天虹、豐威、紅狐、銀狐、翼馳、聯勝、傑微、雙碩、中凌、福揚、思普、博達、松立、輝煌、天域、賽風、致銘……
垃圾主板:
本來跟那些雜牌主板同屬一丘之貉,但能做到這么大的名氣也實屬不易,堪稱雜牌主板中的「領袖」品牌:
磐英:來自深圳的新天下公司搶注了「磐英」商標,不但做工垃圾,而且混淆視聽,稱自己的才是正品,大言不慚!
賓士:也是新天下搶注的,和磐英狼狽為*,可以說是對賓士汽車的嚴重侮辱!
佰鈺:為了中國台灣佰鈺相區分,一般把它叫做大陸佰鈺,同樣*搶注起家,做工低劣,嚴重干擾了市場秩序。
神六:一個比較搞笑的名字,害怕叫「神五」吃官司,所以他叫神六^_^
五糧液:在中國,他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INTEL恐怕也只能望其項背。可他自己不珍惜,找深圳的某個雜牌主板代工,然後低價賣出,賠本賺吆喝,隨即宣布企業進軍IT業,以此來拉動他的股票,實在是中國企業的悲哀!
⑥ 相關鏈接:最近有關媒體報道,有專家正在重新建構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 象的品牌,龍可能不再是中國形象
中國目前多種社會矛盾並起,內外交困的嚴峻局勢,尤其是各地群體抗爭事件頻繁發生,民族地區的矛盾加劇,社會各階層怨聲載道,一些地區治安惡化和犯罪案件上升,令人憂心忡忡。造成這些問題因素是多方面的,究深層次原因有三個方面值得去思考。
當前的幾個主要問題
首先,是利益分配問題。當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想法是好的,但忽略了兩個基礎:一是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二是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建設。以至於每一輪經濟浪潮,如價格雙軌制、炒地皮、發股票、國有企業改制、海外投資等機會,基本上是有「路子」、有權勢的人抓走,獲取了豐厚利益,而普通民眾卻成了旁觀者,明顯不公平、公正。這些問題長期以來沒得到重視和解決,有些部門和地方政府變本加厲侵害群眾利益,如在企業重組、城市舊城改造、農民土地征遷上,搞得怨聲載道。
其次,是「潛規則」的問題。近幾十年來,「潛規則」幾乎發展到登峰造極地步。中央任何一個好的想法、政策和措施,面對「潛規則」似乎就無奈,也導致了「令不出中南海」的尷尬局面。老百姓幾乎就不相信「明面」上的事,更難接受所謂的「正面」宣傳。不同的人在「潛規則」上偶有受益,但最終都會成為受害者,更可怕是對整個民族心靈產生嚴重腐蝕。一些政府官員陽奉陰違、頂風作案,可能是他們確信「潛規則」的作用。
再者,是執政能力的問題。政府部門許多政策、措施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確實令人堪憂,連一般老百姓都看明白的事情,處理起來就那麼糊塗。分析原因,是幹部隊伍的本身能力出了問題,是用人制度出了問題,有些當上官不是靠干出來的,靠「跑、要、買」,靠潛規則「運作」出來的,自然做起實事、解決問題,尤其應付突發事件,肯定就「沒轍」了。為此,筆者提出幾條應對策略。
⑦ 未來十年最好的投資機會在哪
一、個人計算演變為普適計算。設備將無處不在並永遠在線,設備總量將爆發性增長:到2020年,世界上超過70%的人口將連接到互聯網服務;個人設備總量將達到100億;可穿戴設備將達到4億;移動應用數量將達到500萬。個人計算設備,將從PC到移動設備再擴展至智能設備。互聯網將把所有智能設備無縫連接在一起,機器人也將走入家庭。計算,將無處不在,處處連接。語音也將成為未來搜索的入口。目前newifi占據中國智能路由器30%的市場份額,位列前三。
二、AR/VR將成為下一代計算平台,融合現實與虛擬世界。聯想創投判斷,AR、VR將在2018年前後迎來爆發點。AR/VR的本質主要有兩個:第一,人們跟信息世界打交道,由二維模式改變為三維全景模式;第二,人們在AR裡面,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第一次深度融合。AR領域,早在2012年,聯想就開始做智能眼鏡相關研究,並做出第一款樣機;聯想智能眼鏡和雲視智通戰略合作,成為垂直行業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如公安、交通、醫療、電力等行業,需要培養大量技術人員,造成高昂時間和金錢成本,應用了AR眼鏡,便可以給出標准化引導和技術支持;此外,在旅遊導覽等領域AR也有很好的應用。
⑧ 聯想是中國的企業嗎如果是為什麼要把總部設在美國
聯想是中國的企業。
聯想集團全球分為2大總部,第1個為位於中國北京市聯想集團全球行政總部的所在地聯想中國大廈,第2個是2004年中國聯想集團收購美國IBM全球PC業務時在紐約剛設立的臨時總部,稱為聯想國際,而中國北京市聯想集團聯想中國大廈是聯想集團真正的全球行政總部所在地。
聯想的全球行政總部為位於中國北京市的聯想中國的聯想大廈,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羅利設立的兩個主要運營中心,作為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領導企業,聯想從事開發,製造並銷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術產品及優質專業的服務,幫助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取得成功。
(8)聯想新視界股票歷史數據擴展閱讀:
收購Medion
聯想集團3.4億美元收購 Medion
2011年6月1日聯想集團宣布將以每股13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電子廠商Medion36.66%股份,交易總價格達到2.31億歐元(約合3.4億美元)。交易完成後,聯想在德國的市場份額將擴大一倍,成為第三大廠商。德國是歐洲最大個人電腦市場。
聯想集團是通過德國子公司Bidco實現這一收購的。據此協議,聯想集團將以每股13歐元的價格在公開市場收購Medion流通股,收購價較Medion過去3個月平均收盤價溢價約25%。
本次出售股份的賣方是Medion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Gerd Brachmann。交易完成前提是Gerd Brachmann之外的其他股東至少出售Medion 15%的股份,等到最終交易完成後,聯想集團對Medion持股將超過51%。
聯想集團將為此項購股支付2.31億歐元(約合3.4億美元),其中現金部分佔80%,其餘20%將通過發行股票支付。發行新股的價格為4.48港元,共發行115120635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聯想電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聯想集團
⑨ 阿根廷的匯率創歷史新低會引發全球經濟危機嗎
我覺得就是現在的阿根廷的匯率再創新低,就如同他們財長所說的一樣,是不會全球匯市動盪拖累盾幣,也是不會引發全球的經濟危機的。
阿根廷至今都未能找到一個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路徑。在全球大宗商品上行時,阿根廷享受了全球宏觀經濟的紅利,而一旦紅利退潮,缺乏內在增長機制的阿根廷就立刻陷入被動局面。
這就是現在的阿根廷所面臨的一些煩惱,可以說是十分的嚴峻的,而報道援引阿根廷一些經濟專家的分析稱,政府未能出台有效遏制貨幣持續貶值的明確計劃,讓阿根廷經濟仍充滿極大的不確定性。
當然這個是否會因為阿根廷的原因就造成世界的經濟危機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阿根廷當局的處理方法,還有外界的人的一些舉措。
⑩ 世界著名的電腦公司極其代表產品,計算機考試用~!急~!
世界著名IT企業匯總
世界著名IT企業匯總
這些都是根據2005年世界500強排名(當然有些不是)選出的世界有代表性的IT企業,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不知道能不能加精?呵呵這是我做報社編輯的時候寫的,還沒發布)。其中有很多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像Intel,AMD,NOKIA等,也有很多大家所不熟悉的。了解一下當今世界頂級IT企業,找出我們國家的IT企業與他們的差距。希望我們國家的公司能迎頭趕上並超過他們。
美國篇:
國際商用機器 (IBM)——創立於1911年,1924年改為現在的名字。IBM公司的實際創業人,是被列為美國企業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馬斯•沃森(老沃森)。1956年老沃森去世後,他的兒子小沃森成為公司首席執行委員、公司最高領導人,成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腦人物。幾十年來,IBM公司在小沃森稱之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盡善盡美的服務,終於使之成為當今美國最大的電子公司。1995年6月,IBM以35.3億美元成功地收購蓮花計算機發展公司,寫下了現代商業史上極其精彩的一筆,蓮花公司是僅次於微軟、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計算機軟體製造廠商。
惠普 (HP)——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建於1939年,六十多年來,HP的發展極其迅速,她當年創業的車庫也被美國政府確立為矽谷誕生地。總部目前位於加州矽谷Palo Alto市,2002年與康柏公司合並,是全球僅次於IBM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商。1985年,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國第一家高科技技術合資企業。
弗萊森電訊 (verizon)——弗萊森電訊公司是由貝爾大西洋公司(Bell Atlantic)與美國通用電話電氣公司(GTE)於2000年5月合並而成(兼並金額600億美元),是美國第一大地方電話公司和第二大電信服務商。該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話簿出版和在線話簿檢索的公司。
戴爾(DELL)——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戴爾公司是全球領先的IT產品及服務提供商,戴爾公司於1984年由邁克爾•戴爾創立。他是目前計算機行業內任期最長的首席執行官。他創造的直銷模式使得戴爾公司迅速發展成為市場領導者。
美國電話電報(AT&T)——成立於1885年,公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這一頗具影響力事件。1995年,AT&T決定分離成為三個獨立運作公司,包括AT&T朗訊公司以及NCR,到1996年年底,該公司經營長途業務,經營的業務包括聲音、數字以及無線系統連接服務。
微軟(Microsoft)——1975年4月4日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華盛頓州的雷特蒙德市。微軟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在全球擁有5萬多名員工,在6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公司一直是新技術變革的領導者。由它研發的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英特爾(Intel)——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枚微處理器——4004。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摩托羅拉(Motorola)—— 摩托羅拉公司創立於1928年,是提供集成通信解決方案和嵌入式電子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目前她在全球共有11萬名員工,業務范圍涉及無線通信、半導體、汽車電子、寬頻、網路和互聯網接入產品等。摩托羅拉公司於1987年進入中國,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於1992年在天津注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目前,摩托羅拉公司是中國電子領域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美國在華最大的投資商和中國最成功的外商投資企業之一。
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思科系統公司是世界領先的Internet網路互聯廠商,其設備和軟體產品主要用於連接計算機網路系統。1984年12月思科系統公司正式成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Cisco在1999年已躋身世界十大電信公司的行列。市場研究公司 Dataquest 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它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信產品供應商,年增長率達87%。同時,思科系統公司也是建設互聯網的中堅力量,目前互聯網上80%以上的骨幹路由器是思科系統公司的產品。
德州儀器公司(TI)——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世界領先的數字信號處理和模擬技術的設計商和供應商,是推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半導體引擎。世界上首塊集成電路(IC)就由TI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公司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其業務包括半導體、工業電子材料、教育產品。公司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設有製造或銷售機構。TI為全球眾多的最終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TI佔有全球DSP市場48%的份額,市場排名第一;
TI在混合信號/模擬產品市場排名第一;
1999年售出的數字蜂窩電話中,超過半數使用的是TI的DSP解決方案;
全球每年投入使用的數據機中,有三分之一使用TI的DSP。TI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數據機晶元組供應商;
全球十分之九的高性能硬碟驅動器採用TI的DSP ;
全球超過70%的DSP軟體是為TI的DSP解決方案而編寫的;
TI佔有北美圖形計算器市場80%的份額;
TI在世界范圍內擁有6000項專利;
超微(AMD)——AMD 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集成電路供應商,專為電腦、通信及電子消費類市場供應各種晶元產品。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僅次於Intel。公司創辦於 1969 年,總部設在美國矽谷,有超過 70% 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蘋果(apple)——美國著名老牌計算機公司,是個人電腦最早的倡導者和著名生產商,由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和Ron Wayn在 1976年4月1日創立。它所生產的蘋果系列電腦,一直是個人電腦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並曾提出過很多新概念,其產品也掀起過多次流行潮,風行一時。目前,蘋果電腦電腦公司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建立了分公司或代表機構,其產品也行銷全世界。
日本篇:
日本電報電話(NTT Group)——日本電報電話株式會社(NTT)是日本最大的電信網路運營公司。在世界電信行業之中,其資產規模及業務收入均占首位。NTT的前身是「日本電報電話會社」,自1985年民營業化之後的12年來,通過加強運營管理和改善通信設施,提高了通信業務水平,並推出各種優質的服務,為用戶創造出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環境。
1997年日本政府修改了電信法,允許NTT集團在國際通信市場上開拓業務。現在,NTT集團正以「Arcstar」為品牌,不斷推出多項國際增值業務。
日立(HITACHI) ——1910年日立製作於日本茨城縣日立市成立。起步階段以電氣機械的製造為中心,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涉及電力、電機、信息、家電、電子、儀器、汽車配件等各個領域的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
松下(Panasonic)——松下電器產業集團由松下幸之助於1918年創建以來,已發展成為在日本國內擁有15.2萬職工、在海外包括中國2.4萬人在內,共計12.3萬職工。松下電器集團是由11個主要關連公司為中心的聯合結算企業,日本國內有300家企業、全世界44個國家與地區包括中國的40家企業在內有220家企業從事企業經營活動。
索尼(SONY)——1946年5月,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創建了「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後於1958年更名為索尼株式會社,總部設在日本東京。自創建以來,Sony一直以「自由豁達、開拓創新」作為公司的經營理念,在世界上率先開發出了眾多充滿創新的電子產品。目前,索尼已成為世界上民用電子、工業電子和娛樂業等領域的先導之一。
東芝(TOSHIBA)——公司業務涉及能源和電子這兩大方面,包括半導體、液晶、家用電器以及電腦、醫療機器、發電用成套設備等。東芝全球市場除日本外分為四大區域:歐洲、美洲、亞洲、中國,中國是惟一以國家為單位的市場。
日本電氣公司(NEC)——成立於1899年,當時是與美國的西部電氣(WE公司)合資成立的,是日本最早的合資公司。總部設在日本東京。業務領域涉及IT解決方案、網路解決方案、半導體及電子器件。在日本個人電腦市場,NEC是佔有大量市場份額的製造商之一。NEC在1976年建成中日海底電纜,1980年設立NEC北京辦事處,1982年成立台灣分公司。
富士通(FUJITSU)——富士通是日本最大的IT廠商, 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子公司和15.7萬名員工。富士通在70年代就已進入中國。截止到2004年5月止,在中國累計投資金額已達5.3億美元,有41家子公司,總營業額超過80億人民幣,在職員工15000餘人。
佳能(Canon)——佳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佳能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並在美洲、歐洲、亞洲及日本設有4大區域性銷售總部,在世界各地擁有子公司203家,雇員約93,000人。
夏普(Sharp)——創立於1935年,總部設在日本大阪市。1953年,夏普成功地進行了電視機的批量生產,並銷售了第一號日本國產電視機。1963年參加廣州交易會為開端,夏普開始與中國進行商務往來。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共擁有5家生產、銷售基地和1家銷售公司(內設研發中心)。
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精工愛普生公司成立於1942年5月,總部位於日本長野縣諏訪市,是數碼映像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目前在全球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生產和研發機構,在5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營業和服務網點。截止到2004年3月,精工愛普生集團已經在世界各地發展了110家公司,擁有員工84,899名。日本精工愛普生公司是愛普生集團的核心企業,該公司已在東京股票交易所上市。
韓國篇:
三星電子(samsung)——成立於1969年,是三星集團的旗艦公司。作為半導體、通訊以及數字集成技術的全球領先廠商,三星電子是DRAM和SRAM半導體、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顯示器、CDMA行動電話和錄像機產品的全球最大生產廠商。三星電子業務遍及47個國家,全球雇員為75000人。
LG電子(LG Electronics)——LG電子是一家大型電子和通信業的全球性企業,以數碼顯示器與媒體、信息通信、數碼家電等三大事業為中心,擁有遍布世界各地的76個當地生產法人、銷售法人和研究所,員工達64,000餘人。在全球著名的美國財經期刊《商業周刊》評選的「2004年度IT業界百強企業」中,韓國LG電子榮登榜首,以最大增長幅度、最快增長速度和本年度最佳的收益率等綜合優勢,在評選中超過IBM、戴爾、三星電子,一躍成為世界最佳IT企業。
中國篇:
中國移動通信(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2000年4月20日成立,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為518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3200億元,員工12.08萬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在國內10個省(自治區)設有全資子公司,全資擁有中國移動(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在國內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香港和紐約上市。
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munications)——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按國家電信體制改革方案組建的特大型國有通信企業,於2002年5月重組掛牌成立。注冊資本1580億元人民幣,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經國務院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
聯想(lenovo)——新聯想是一家極富創新性的國際化的科技公司,由聯想及原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所組成。總部設在紐約的Purchase,同時在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設立兩個主要運營中心,通過聯想自己的銷售機構、聯想業務合作夥伴以及與IBM的聯盟,新聯想的銷售網路遍及全世界。聯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員工。研發中心分布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日本的東京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
海爾(Haier)——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經過20年穩定的發展現已成一個大型國際化集團。2004年,海爾全球營業額突破1016億元。海爾集團堅持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路、采購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現有工業園13個,海外工廠及製造基地30個,海外設計中心8個,營銷網點58800個。
華為(huawei)——華為是全球通信業具有領導地位的供應商之一,從事通信設備的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創新的、客戶化的網路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實現客戶的潛在增長,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截至2005年10月,華為在國際市場上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排名前50名的運營商中,已有22家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華為的產品包括無線產品(如 UMTS、CDMA2000、GSM/ GPRS/ EDGE 及 WiMAX)、網路產品(如 NGN、xDSL、光網路、數據通信)、增值服務(如智能網、CDN/ SAN、無線數據),以及移動和固定終端。
華碩(ASUS)——華碩自1989年成立後,迅速成長為久負盛名的國際大企業,在全球五大洲擁有超過60,000名員工,並設立了近二十個國際性分支機構。總部設於中國台北市。目前,華碩已經有六大產品線位居全球前五位,其中主板全球第一,顯卡全球第一,筆記本電腦全球第五,光存儲全球第五,無線網路產品全球第五,Cable Modem(纜線寬頻數據機)全球第二。在2004年,華碩共出產了4200萬片主板,這個數字意味著在那一年全球賣出的每3台台式機中,就有一台使用華碩主板!
其他國家篇:
德國:
西門子(SIEMENS)——西門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氣和電子公司之一,創立於1847年,現任CEO是柯菲德博士。西門子進入中國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西門子的中國業務是其亞太地區業務的主要支柱,並且在西門子全球業務中起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西門子的全部業務集團都已經進入中國,活躍在中國的信息與通訊、自動化與控制、電力、交通、醫療、照明以及家用電器等各個行業中,其核心業務領域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解決方案。
英國:
沃達豐(vodafone)——沃達豐的前身是英國拉考爾電子公司專營行動電話的一個部門,1985年才單獨成立沃達豐電信公司。現為英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也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運營商。其行動電話業務遍及歐洲絕大部分地區和日本。沃達豐集團曾於2001年投資3000億美元將自己的實力范圍擴張到了全球28個國家,其中包括以1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JapanTelecomHoldingsInc。
法國:
阿爾卡特(Alcatel)——阿爾卡特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也是最早紮根於中國,與中國通信業長期合作的強大合作夥伴。它率先在法國建立的光谷,聞名全球。阿爾卡特是唯一可以提供陸、海和空通信網路的企業,在中外電信企業中獨樹一幟。在市場上,阿爾卡特也以多項驕人業績,傲居領導地位。
芬蘭:
諾基亞(Nokia)——諾基亞是移動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先者。憑借其豐富的經驗和創新的技術,以及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用戶友好特性、可靠性和高質量,諾基亞不僅成為世界行動電話的領導供應商,同時也是移動與IP網路的領先提供商。公司由兩大業務集團組成:諾基亞行動電話和諾基亞網路。另外,還包括一個獨立的諾基亞風險投資機構和公司研發機構:諾基亞研發中心。
荷蘭:
皇家飛利浦電子(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皇家飛利浦電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在歐洲名列榜首。其2002年的銷售額達318億歐元,在彩色電視、照明、電動剃須刀、醫療診斷影像和病人監護儀、以及單晶元電視產品領域世界領先。飛利浦擁有166,500名員工,在60多個國家裡活躍在照明、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半導體和醫療系統等領域。
瑞典:
伊萊克斯(Electrolux)——源於瑞典的伊萊克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專業相關設備的製造商之一。,在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市場均雄居第一、二位。每年有超過6000萬件伊萊克斯集團生產的產品進入遍布全球的千家萬戶。
愛立信(L.M. Ericsson)——1876年成立,迄今已有128年的歷史,總部位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從早期生產電話機、電話交換機,發展到今天,愛立信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提供端到端的全面通信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它已經擠身於世界前十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的行列,40%的行動電話用戶使用了愛立信系統。2001年10月,愛立信與索尼公司成立了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向市場提供2.5代和3代終端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