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股票 » 全美科技優先股票昨收

全美科技優先股票昨收

發布時間: 2022-09-28 23:40:36

1. 全美在線(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話是多少

全美在線(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系方式:公司電話010-65181122,公司郵箱[email protected],該公司在愛企查共有6條聯系方式,其中有電話號碼1條。

公司介紹:
全美在線(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06-09-11在北京市海淀區成立的責任有限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清路103號1幢2層101-203。

全美在線(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馬肖風,注冊資本5,588萬(元),目前處於開業狀態。

通過愛企查查看全美在線(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多經營信息和資訊。

2. 超華科技股票分析!高分求!002288 還有600623雙錢股票分析!

不管你是中期還是短期長期。目前建議空倉後在大盤2010點附近在建倉如果大盤破了2010那麼不排斥繼續下探, 帶時候就隨便買挑選基本面好的有題材預期的。上一波行情沒漲的。你這兩只也是可以這樣做的我講的是大趨勢。有了大趨勢做個股都簡單,你這兩只也屬於沒什麼漲的

3. 美國的高科技股票是什麼

美國市場的不斷發展,個人投資者也慢慢被淘汰,所佔的比例現在已經很少了.我看到的數據,有的說10%,有的說4%,相差比較多,但大多數都是10%左右。再加上科技的發展,單個人在這方面越來越不佔優勢,當然還是有很多比較成功的個人投資者,可以去看看相關的記錄片。
科技股上漲5倍,甚至10倍,如果沒有人買,是不可能的上漲這么多的。股票的價格受很多方面的影響,但資金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股市中,股票的價格想要上漲或維持在一個價格,是需要投資者用錢來認可的。如果投資者覺得公司的發展很好,認為股票會繼續上漲,就會願意花錢買股票,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也不願意賣出股票,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都認可這只股票,都在不斷買入,這個時候供小於求,就會進一步推高股票的價格。當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例如市場上沒有更好的股票來投資,股價已經被推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再加上一些長期投資者,就只好都呆著不動,價格就會跟隨市場和經濟形勢變動。
反過來,投資者認為股票價格被高估了,價格不可持續,持有股票的投資者就會考慮賣出股票,當出現大量的賣出的時候,股票價格就會動搖甚至下跌。總之,買的人多了就漲,賣的人多了就跌,但不是一定的,也有例外。
所以,股票漲了那麼多是一定有人買的。這個我們沒有生活在美國,不知道牛市的時候,他們會不會像我們一樣都在談論股票,我們中小投資者比較多,牛市的時候都喜歡談論股票。

4. 美國是如何吸引高科技人才的

美國的經濟實力之所以強大,並非完全由於他們本身具有高科技人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善於利用人才,善於從別的國家引進人才,爭奪人才。為了爭奪21世紀科學技術的領先地位,美國瞄準21世紀新的目標,在世界范圍里大力吸引高科技人才為己服務。他們爭奪人才可以說無孔不入,不擇手段。
限制移民 篩選人才
美國是一個移民眾多的國家。但美國接收移民有嚴格的選擇。對高科技人員政策較寬,而對一般文化素質較低的人把得很嚴,美國很早就制定了《移民法》,自60年代以來,美國國會多次對《移民法》進行修改。經多次修改後的《移民法》規定,國家每年留出29萬個移民的名額專門用於從國外引進高科技人才。新《移民法》規定,凡是著名學者、高級人才和具有某種專業技術的人才,不考慮其所在的國籍、資歷和年齡,一律優先允許入境。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急需一些有技術的移民,據美國國會移民改革政策發起人詹姆斯•愛德華茲說:移民中的高科技人才對美國的高科技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每年美國高科技公司僱傭的美國大學畢業生中有許多是非美國人。在1996年獲得美國各大學電腦碩士學位的人中,38%是外國學生,而哲學博士中則有46%是非美國公民。一些專家指出,美國高科技這個世界上最有前途的產業的進一步增長正受到技術人員短缺的威脅。移民政策應符合美國的經濟發展,應從移民中篩選高科技人才進入美國服務。新的移民政策應該依據受教育(www.21blue.com)的程度,英語水平和配偶受教育(www.21blue.com)的程度而設立。
H—IB簽證是美國給具有特殊專長的外國人簽發的入境證件。 1990年,國會創立H—IB簽證計劃,每年簽發65萬, 允許具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位的外國人到美國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美國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各高科技公司不斷向國會施加壓力,要求國會修改移民政策,擴大H—IB 簽證的數額。1998年5月,國會決定將1999年和2000年這類簽證的名額增至115萬。最近,美國移民規劃署發言人說:1999年度簽發的H—IB 簽證超過國會規定的115萬人的數額,多簽了2萬人,其中印度人位居榜首,佔46%,中國內地佔10%,加拿大佔4%,菲律賓佔3%,中國台灣佔2%, 再後是韓國、日本、英國、巴基斯坦和俄羅斯。
不惜工本 大力資助
美國十分重視招收外國的留學生,政府相繼制定了留學生教育(www.21blue.com)的政策,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資助留學生政策。
美國50年代每年只有留學生34萬人,60年代增加到8萬人,進入 70年代猛增至15萬人,到了90年代,留學人數更是成倍增長,達到50多萬人。去美國的留學人員不斷增長,是與美國吸引留學生政策密切相關的。美國設立了多種資助留學生的資金,如國際開發署和富布賴特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等都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留學生提供了種類繁多的獎學金。美國每年對外國留學生的投資多達25億美元。美國的外國留學生政策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一直鼓勵接收外國留學生,在獎學金的發放和交納學費等問題上,給予外國留學生與本國學生以同等的待遇,這種體現某種平等的政策對外國留學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趁火打劫 重金收買
美國從各國吸引人才可謂不擇手段。早在1945年攻克柏林後,美國隨即派了3000名科技專家來到德國進行調查,然後又派了100 架飛機將科學家運往美國,經嚴格考核,高薪錄用。蘇聯解體後,美國採取金錢收買等各種手段,吸引俄羅斯的各類人才,如聖彼得堡物理研究院具有研製和生產大功率軍用固體激光器的實力,蘇聯一解體,美國國防部即派員常駐該院,名義上是合作,實際是由美方出錢,為美國人幹活,俄羅斯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納米級超微細粉末研究室與美國國家公司合辦一合資企業,實際上是受美方的委託,為美製造納米級超微細粉末材料。美國還竭力以高出原薪10多倍(5000美元)月薪從前蘇聯收買反彈道導彈專家,目前,美國在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 廣泛搜羅各類人才,數量逾百萬,世界權威的諾貝爾獎美國科學家佔了一半,而其中相當多數又是有異國國籍的外國人,在矽谷休斯頓航天中心等科技人才密集的地方,外國科技人員佔一半以上。美國許多重點科研機構,大公司科研機構的科技帶頭人,許多重點大學的系主任有60—70%由美籍外國人擔任。各大學還以優惠的條件吸引外國留學生。據反映,目前美國的幾所名牌大學幾乎網羅了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一方面盡量利用他們在校期間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千方百計留住那些成績優異者,以使他們在年富力強的黃金時期為美國的科研賣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的科研人員和留學生中,中國人所佔的比例高居榜首。據《歐洲時報》報道,在80年代後期,在全美一流科技人才中,有1/4是美籍華人。美國機械工程學會12個分會,有6個由華人擔任主席, 美國著名的電子計算機企業——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800餘名工程師中,華人佔了一半, 美國電腦研究中心有4000餘名中國血統的研究人員,在19個部級主任中,華人佔了12個。美國是當今世界吸收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目前,世界上每三個留學生中就有一個在美國留學。在紐約大學一年級研究生中美國人僅佔1/15。這些留學生畢業後留美不歸的佔60%以上。目前, 在美的各國留學生中,以中國大陸留學生最多,為44000多人, 如加上台灣的留學生則達8萬多人。 美國吸引外國高級科技人才的法寶之一就是高價收買,或買下研究成果,或以優厚的待遇截留外國在美國的優秀留學生,使這些人在人生的黃金時期留下為美國的科技服務。據報道,目前流向美國的高科技人才,年薪可高達30萬美元之巨,並有多種其它福利待遇。
就地聘用 為其所用
印度有專門同美國高科技公司掛鉤的人才介紹所,生意相當紅火。一家介紹所在一個地方報紙上刊登廣告,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有2000多人報名求職,按照合同,所簽訂的工作項目結束後,美國公司再將招來的雇員退回介紹所,美國聖克拉拉的Jekedgew公司特別看重印度的人才,去年該公司為600人辦了H—IB簽證,其中300多人是印度人, 美國有些公司向國會要不到H—IB簽證的名額,招不上外國人才, 就另想高招,乾脆將部分信息技術業務挪到國外去,芝加哥的一家技術咨詢公司的總裁威爾辛說:假如不能把人弄回來,就把工作弄出去,就地聘用人才。目前,一些美國信息咨詢公司已到了印度和愛爾蘭,在當地招聘人才,這種辦法十分有效,而且越來越普遍。摩托羅拉公司更是將工作移到國外,公司的負責人馬爾頓也承認,他們不得已才這樣做,其實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而且對美國工人不利。
美國的一些公司和企業通過項目投資,在對象國辦企業、工廠的方式,以大大高於對象國的待遇大量吸引當地的工程技術人員,極力推行「人才本土化」政策,這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外國人才和智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5. 在科技方面,是美國先進還是歐洲先進

美國
21世紀是創新經濟的時代,新技術、新發明及其產業化發展的周期大大縮短,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大大增加,計算機、通信和存儲信息技術的集成與廣泛運用,有力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技術基礎,加快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這些技術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新的財富形態和發展動力,突破了依賴稀缺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實現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而且對科技發展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類歷史上知識資源首次成為創造財富的核心。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想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加大科技發展力度,積極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搶占高科技產業化發展的制高點。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認真研究。
一、美國的科技政策與科技體系
美國是當今世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科學家、工程師隊伍。20世紀90年代,美國有35位科學家獲得了自然科學類的諾貝爾獎,占總數的61%。在世界公認的四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中,美國發表的論文數佔到了總數的近40%。美國還是世界上擁有專利最多的國家。此外,美國的科研設備和科研手段、科研水平與潛力、高科技產業發展也均居世界領先地位。
1.美國的科技政策
美國是市場經濟國家,20世紀40年代以前,政府很少介入科學研究,而把這項工作主要交給市場來調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開始廣泛地介入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1940年,羅斯福總統批准成立了國防研究委員會,一年後改為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由科學家V·布希出任局長。V·布希在1945年發表的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已成為美國國家科技政策的經典之作。在這個報告里,V·布希分析了科學技術發展的革命性意義及其對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指出「政府應該承擔起促進新科學知識傳播以及從青年人中培養人才的新責任」。他主政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組織並實施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並通過實施該計劃,創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機構,確立了政府把研究工作安排給私人部門,通過政府、企業和民間研究部門互動,實施國家科技計劃的美國機制。
冷戰時期,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國家的技術開發工作,並把重點傾斜到國防、原子能和航天航空領域。到了20世紀90年代,面對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柯林頓政府強調國家安全的重心已經轉移,今後國家安全取決於經濟和技術的整體實力,要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必須把保持美國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優勢置於最重要的地位。在柯林頓總統和戈爾副總統合著的《科學與國家利益》中,更是形象地把技術進步比做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科學研究則是發動機永不枯竭的燃料,明確提出了「保持在所有科學知識前沿的領先地位;增進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之間的聯系;鼓勵政府、產業部門和學院的合作關系以推動對基礎科學和工程學的投資,以及有效地利用物力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造就21世紀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高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和技術素養」五項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標。圍繞上述目標,柯林頓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全美科技投入力度,制定了R&D(研究與開發)經費達到GDP的3%左右的指導性計劃,鼓勵產業界、學術界和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科技發展。政府在全面指導協調的同時,一方面大力推行「先進技術計劃」,鼓勵基礎研究成果向商業化產業化轉化,另一方面注重發展基礎研究和市場機制調節不到而又至關重要的科技項目,從而增強了美國科研潛力,進一步強化了科技作為經濟發動機的作用,推動了美國的經濟增長。
2.美國的科技體系
按照三權分立原則,美國的科學技術是由憲法和法規來規范的。國會中參議院的商務、科學和交通委員會,眾議院的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在國家科技政策制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政府中沒有專門的科學管理部門,總統通過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和總統科技顧問協調全國科技工作。1993年,聯邦政府為了強化政府的領導職能,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由總統兼任主席,由政府各主要部門領導共同組成。同時,還成立了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吸收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人士參與科技決策。在政府各部設有負責科技事務的司局,並由一名副部級領導分工負責。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管理科技工作的獨立部門,如環境保護署、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醫學研究院以及史密森氏學會等半官方、非官方機構在科學技術的研究、普及和發展方面也有很大影響。
在科技創新方面,根據1988年《貿易和競爭法》設立的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院通過設立區域製造技術轉移中心,組織研究機構與企業共同實施先進技術,促進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目前,全美各州都設有此類中心。
在運行機制上,政府的科技計劃和預算,須報經國會兩院審議並通過,經總統簽署後,方能生效。而政府根據法律,並通過科技計劃、經費預算、訂立合同以及組織評估,對全國科技活動實施組織和領導。與科技活動直接相關的立法,最重要的是1976年國會通過的《國家科技政策、組織和優先法》,到目前這部科技基本法已進行了多次修改。
美國在法律上把所有的機構分為三大類:政府機構、非營利機構和營利機構。聯邦和州的法律對這三類機構的規定,如《政府機構與雇員法》、《模式非營利機構法》等,對科技部門都是有效的。此外,稅法、專項法中有關科技的部分,也適用於科技部門。其中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專利系統及知識產權方面的法規在鼓勵發明者對其專利進行開發、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的科技機構可以劃分為四大系統:聯邦政府系統、企業系統、高等院校系統和其他非營利系統。在美國聯邦政府系統內,國家實驗室是主要的科技骨幹力量。其中著名的有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等。目前全美大約有800個國家實驗室,年度經費約占政府R&D總經費的1/3。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聯邦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問題,通過各種法案鼓勵技術成果向產業界轉移。
企業的科技工作在全美佔有重要地位。大約3/4的R&D工作是企業部門完成的,3/4的科研人員分布在企業科研單位,這里還吸納了全國60%以上的R&D總經費。在企業研發工作中,大型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貝爾實驗室等享有盛譽。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小企業的科技開發作用也顯著增加,特別是在科技工業園發展中,中小企業及其技術創新活動起了決定性作用。
大學是美國從事基礎研究的主要基地。在全美3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擁有研究生院的綜合大學有300多所,其中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學院等研究型大學更是科學研究的佼佼者。由於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經費來源分散,各大學為爭取教員、學生和研究基金而充滿了競爭,同時也形成大學與工業緊密聯系的傳統。
二、美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縮影——矽谷
自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與航天以及海洋技術等高技術的興起和發展,美國的工業企業、大學和政府部門為了更便利地利用大學的研究力量,開始在大學周圍建立從事高技術研發的實驗室,進而派生出了創業公司,形成了高技術產業聚集帶,成為高技術工業園。其中著名的有西部後來被稱為矽谷、依託斯坦福大學的「斯坦福研究園」,東部波士頓城郊、依託麻省理工學院的128號公路地區等,這一趨勢至今方興未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少園區中途夭折,或一蹶不振,只有矽谷始終引領著世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潮流。
矽谷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北起聖馬特奧縣,西至聖克拉拉縣,是一塊1500平方英里的狹長地帶,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250萬。經過40年的發展,矽谷目前已成為美國重要的信息科技產業和生物科技產業聚集地。到20世紀90年代,矽谷的研發人員已佔勞動力總數的11%,是全美國平均水平的2.5倍。1999年,矽谷雇員人均創造價值11.5萬美元,而同年美國的平均數字是7.8萬美元。1999年,矽谷首次公開上市的企業達到72家,有13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湧向這一地區,佔美國風險投資總額的1/3。此外,矽谷還不斷創造著財富聚集速度的世界記錄,與傳統企業的長時間苦心經營相對照,達到10億美元的市值,雅虎僅用了兩年時間,而Netzero更是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通過這些急劇升值的企業,矽谷培養出了一大批知識型的億萬富豪。
持續不斷創新是矽谷取得成功的最大訣竅。技術創新,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制度環境以及支持系統的有機組合,使矽谷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領導著世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1.技術創新
矽谷成功地抓住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信息產業四次技術浪潮的機遇,穩居IT業潮頭。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國國防工業對電子產品的大量需求的東風,促進了企業的快速擴展,建立了矽谷的技術基礎設施和支持行業。第二次是1959年集成電路的發明,導致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半導體工業的急劇增長。快捷、英特爾、AMD和國家半導體公司等著名企業就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第三次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個人計算機的產業化發展,矽谷又走在前面,涌現出蘋果電腦等20家計算機公司以及更為復雜的以太陽微系統等公司為主導的工作站產業。第四次是互聯網。1993年互聯網的商業發展和萬維網的創立,為矽谷開辟了新的發展前景,網景公司、思科公司和3com公司已成為互聯網革命的領導者。同時,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突破,生物科技產業已成為新的高科技產業熱點,矽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優勢吸納了生物科技企業在此落戶。到1998年,矽谷的生物技術市場資本總額已居全美第一位。
2.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
矽谷的實力建立在高新技術基礎上,但是這里沒有囊括全部的高科技成果,就連IT業中的國際互聯網技術也是在別的地區率先突破的。因此,矽谷的與眾不同之處並不僅僅在於高新技術。這里匯聚的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矽谷成功的企業家中除了才華和能力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昂揚的創業精神和在第一時間將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引入產業化生產、引入市場的勇氣。惠普、蘋果、雅虎等企業均是由兩個白手起家的年輕人創建的,這些例子並不是巧合。創業企業家們不僅具有高科技的背景,而且有通過創建企業向全世界推廣新技術的強烈願望,對他們來說,創建企業的過程以及與整個世界共享新技術成就的遠景才是創業的真正理想所在。此外,創業企業結構靈活、前景遠大、回報率高、主體意識強等特點也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家們不拘一格的創新意識。創業企業家聰明才智與創業精神的有機結合,是造就矽谷輝煌的決定因素。
3.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
美國有一套全國性的法律以及證券、稅收、會計、公司治理、破產、移民和研發等規范。它們是分權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緊密的聯系和很強的互補性。這個體制以市場為導向,鼓勵競爭,特別是鼓勵創新企業。比如,在歐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時間是在美國所需時間的12倍,而且成本高3倍。同時,與絕大多數國家相反,美國根據反壟斷法,一直約束著市場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計算機行業對IBM和微軟的約束。此外,政府還通過制定公司運營規則、購買公司產品、資助研發經費等形式推動了以矽谷為代表的計算機產業發展。最後應該指出的是,盡管美國一直標榜貿易自由,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仍是通過向日本施壓以保持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的份額。
4.專業化的創新支持系統
在矽谷,為新的高技術企業提供的支持服務應有盡有,包括風險投資家、銀行家、律師、獵頭公司、會計師、咨詢顧問以及大量其他專業人員。其中風險投資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技術企業不同於擁有許多真實資產的傳統企業,它的主要資產是創意、人力資源、技術與市場知識,更具有風險性。同時,由於高技術的飛速發展,時間對於創業企業搶占產業制高點尤為重要。矽谷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有一個了解技術並知道如何進行結構化交易和投資組合、為創業企業提供快速融資的風險資本行業。思科公司、基因技術公司、英特爾、太陽微系統公司以及雅虎等成功企業都是在風險資本的支持下快速成長起來的。風險資本也從成功的高技術企業中贏得了巨額回報。1998年,矽谷的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兩個主要產業中共有1824家企業吸納了12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此外,自由流動的高質量勞動力,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開放的商業環境以及產、學、研之間的互動等也都在矽谷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6. 股票里有什麼流通股,普通股,原始股等等,這些是怎麼劃分的啊各自的含義是什麼高手給解答下

流通股
流通股:可流通股股票是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及北京兩個法人股系統STAQ、NET上流通的股票。由於中國證監會在1992年10月成立,所以在此之前的股票上市都是由各證券交易系統自己審批的。而在此之後,所有股票的上市流通都統一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
在可流通的股票中,按市場屬性的不同可分為A股、B股、法人股和境外上市股。與流通股對應的,還有非流通股,非流通股股票主要是指暫時不能上市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
隨著中國股市的健全發展,流通股將逐漸成為歷史。股票全部流通是我國近年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是保證我國股市正常發展的重大舉措,全流通解決了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分散不合理的問題,最終公司大小股東都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對大股東而言,由不流通到可以流通,原來在手裡不容易交易的股票,現在可以在股票市場上賣高價,當然是天大的好處。 對上市公司而言,原來大股東的股票不可以在股票市場上變現,股票的漲跌與他們無關,所以他們只知道在股市中圈錢而沒有積極性經營好公司。現在他們的股票也可以在股票市場上交易,股票價格與他們的利益緊密相關,促使他們搞好公司的治理結構,促進公司的發展,這不是對上市公司有好處嗎? 對股市來說,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了,股民願意出錢投資,是其一;全流通方便了收購、重組,增加了股市的活躍度,是其二。 對股民來說,上市公司經營改善了,盈利機會增多了;股市活躍了,掙錢的機會增多了,可不是有好處?何況股改時大股東還支付對價呢。 對國家來說,解決了股權分置這個歷史問題,這是一個好處,公司好了股市好了,可以多收稅這是二個好處,股民都有盈利,社會穩定,這是三個好處。股市好了,可以多發股票,那麼中央可以上市籌資,減輕國家負擔,這是四個好處。
非流通股與流通股
非流通股指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中不能在交易市場上自由買賣股票(包括國家股、國有法人股、內資及外資法人股、發起自然人股等);這類股票除了流通權,與流通股不一樣外,其它權利和義務都是完全一樣的。但非流通股也不是完全不能買賣,但可以通過拍賣或協議轉讓的方式來進行流通,但這樣做了,一定要獲得證監會的批准,交易才能算生效。
流通股是指可以在證券市場買賣交易的部分,也就是可以自由流通。

普通股 普通股: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後對企業盈利和剩餘財產的索取權,它構成公司資本的基礎,是股票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發行量最大,最為重要的股票。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中交易的股票,都是普通股。普通股股票持有者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以下基本權利:
(1)參與公司經營的表決權。普通股股東一般有出席股東大會的權利,有表決權和選舉權、被選舉權,可以間接地參與公司的經營。
(2)參與股息紅利的分配權。普通股的股利收益沒有上下限,視公司經營狀況好壞、利潤大小而定,公司稅後利潤在按一定的比例提取了公積金並支付優先股股息後,再按股份比例分配給普通股股東。但如果公司虧損,則得不到股息。
(3)優先認購新股的權利。當公司資產增值,增發新股時,普通股股東有按其原有持股比例認購新股的優先權。
(4)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權利。
(5)公司破產後依法分配剩餘財產的權利。不過這種權利要等債權人和優先股股東權利滿足後才輪到普通股。
什麼是普通股
普通股是隨著企業利潤變動而變動的一種股份,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份,是股份企業資金的基礎部分。普通股的基本特點是其投資收益(股息和分紅)不是在購買時約定,而是事後根據股票發行公司的經營業績來確定。公司的經營業績好,普通股的收益就高;反之,若經營業績差,普通股的收益就低。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亦是風險最大的一種股份,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在我國上交所與深交所上市的股票都是普通股。
一般可把普通股的特點概括為如下四點:
(1) 持有普通股的股東有權獲得股利,但必須是在公司支付了債息和優先股的股息之後才能分得。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一般視公司凈利潤的多少而定。當公司經營有方,利潤不斷遞增時普通股能夠比優先股多分得股利,股利率甚至可以超過50%;但趕上公司經營不善的年頭,也可能連一分錢都得不到,甚至可能連本也賠掉。
(2) 當公司因破產或結業而進行清算時,普通股東有權分得公司剩餘資產,但普通股東必須在公司的債權人、優先股股東之後才能分得財產,財產多時多分,少時少分,沒有則只能作罷。由此可見,普通股東與公司的命運更加息息相關,榮辱與共。當公司獲得暴利時,普通股東是主要的受益者;而當公司虧損時,他們又是主要的受損者。
(3) 普通股東一般都擁有發言權和表決權,即有權就公司重大問題進行發言和投票表決。普通股東持有一股便有一股的投票權,持有兩股者便有兩股的投票權。任何普通股東都有資格參加公司最高級會議棗每年一次的股東大會,但如果不願參加,也可以委託代理人來行使其投票權。
(4) 普通股東一般具有優先認股權,即當公司增發新普通股時,現有股東有權優先(可能還以低價)購買新發行的股票,以保持其對企業所有權的原百分比不變,從而維持其在公司中的權益。比如某公司原有1萬股普通股,而你擁有100股,佔1%,現在公司決定增發10%的普通股,即增發1000股,那麼你就有權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其中1%即10股,以便保持你持有股票的比例不變。
在發行新股票時,具有優先認股權的股東既可以行使其優先認股權,認購新增發的股票,也可以出售、轉讓其認股權。當然,在股東認為購買新股無利可圖,而轉讓或出售認股權又比較困難或獲利甚微時,也可以聽任優先認股權過期而失效。公司提供認股權時,一般規定股權登記日期,股東只有在該日期內登記並繳付股款,方能取得認股權而優先認購新股。通常這種登記在登記日期內購買的股票又稱為附權股,相對地,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的股票就稱為除權股,即股票出售時不再附有認股權。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不再附有認股權。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包括老股東),便無權以低價購進股票,此外,為了確保普通股權的權益,有的公司還發認股權證棗即能夠在一定時期(或永久)內以一定價格購買一定數目普通股份的憑證。一般公司的認股權證是和股票、債券一起發行的,這樣可以更多地吸引投資者。
綜上所述,由普通股的前兩個特點不難看出,普通股的股利和剩餘資產分配可能大起大落,因此,普通股東所擔的風險最大。既然如此,普通股東當然也就更關心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而普通股的後兩個特性恰恰使這一願望變成現實棗即提供和保證了普通股東關心公司經營狀況與發展前景的權力的手段。然而還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股和優先股向一般投資者公開發行時,公司應使投資者感到普通股比優先股能獲得較高的股利,否則,普通股既在投資上冒風險,又不能在股利上比優先股多得,那麼還有誰願購買普通股呢?一般公司發行優先股,主要是以「保險安全」型投資者為發行對象,對於那些比較富有「冒險精神」的投資者,普通股才更具魅力。總之,發行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目的在於更多地吸引具有不同興趣的人的資本。
普通股和優先股哪個好
1.普通股 普通股是隨著企業利潤變動而變動的一種股份,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 份,是股份企業資金的基礎部分。 普通股的基本特點是其投資收益(股息和分紅)不是在購買時約定,而是事後根據股票發行公 司的經營業績來確定。公司的經營業績好,普通股的收益就高;反之,若經營業績差,普通股 的收益就低。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亦是風險最大的一種股份 ,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在我國上交所與深交所上市的股票都是普通股。
一般可把普通股的特點概括為如下四點:
(1) 持有普通股的股東有權獲得股利,但必須是在 公司支付了債息和優先股的股息之後才能分得。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一般視公司凈利潤 的多少而定。當公司經營有方,利潤不斷遞增時普通股能夠比優先股多分得股利,股利率甚至 可以超過50%;但趕上公司經營不善的年頭,也可能連一分錢都得不到,甚至可能連本也賠掉 。
(2) 當公司因破產或結業而進行清算時,普通股東有權分得公司剩餘資產,但普通股東必須 在公司的債權人、優先股股東之後才能分得財產,財產多時多分,少時少分,沒有則只能作罷 。由此可見,普通股東與公司的命運更加息息相關,榮辱與共。當公司獲得暴利時,普通股東 是主要的受益者;而當公司虧損時,他們又是主要的受損者。
(3) 普通股東一般都擁有發言權 和表決權,即有權就公司重大問題進行發言和投票表決。普通股東持有一股便有一股的投票權 ,持有兩股者便有兩股的投票權。任何普通股東都有資格參加公司最高級會議棗每年一次的股 東大會,但如果不願參加,也可以委託代理人來行使其投票權。
(4) 普通股東一般具有優先認 股權,即當公司增發新普通股時,現有股東有權優先(可能還以低價)購買新發行的股票,以保 持其對企業所有權的原百分比不變,從而維持其在公司中的權益。比如某公司原有1萬股普通 股,而你擁有100股,佔1%,現在公司決定增發10%的普通股,即增發1000股, 那麼你就有權 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其中1%即10股,以便保持你持有股票的比例不變。
在發行新股票時,具有優先認股權的股東既可以行使其優先認股權,認購新增發的股票,也 可以出售、轉讓其認股權。當然,在股東認為購買新股無利可圖,而轉讓或出售認股權又比較 困難或獲利甚微時,也可以聽任優先認股權過期而失效。公司提供認股權時,一般規定股權登 記日期,股東只有在該日期內登記並繳付股款,方能取得認股權而優先認購新股。通常這種登 記在登記日期內購買的股票又稱為附權股,相對地,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的股票就稱為除 權股,即股票出售時不再附有認股權。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不再附有認股 權。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包括老股東),便無權以低價購進股票,此外 ,為了確保普通股權的權益,有的公司還發認股權證棗即能夠在一定時期(或永久)內以一定價 格購買一定數目普通股份的憑證。一般公司的認股權證是和股票、債券一起發行的,這樣可以 更多地吸引投資者。
綜上所述,由普通股的前兩個特點不難看出,普通股的股利和剩餘資產分配可能大起大落, 因此,普通股東所擔的風險最大。既然如此,普通股東當然也就更關心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 前景,而普通股的後兩個特性恰恰使這一願望變成現實棗即提供和保證了普通股東關心公司經 營狀況與發展前景的權力的手段。然而還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股和優先股向一般投資者公開 發行時,公司應使投資者感到普通股比優先股能獲得較高的股利,否則,普通股既在投資上冒 風險,又不能在股利上比優先股多得,那麼還有誰願購買普通股呢?一般公司發行優先股,主 要是以「保險安全」型投資者為發行對象,對於那些比較富有「冒險精神」的投資者,普通股 才更具魅力。總之,發行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目的在於更多地吸引具有不同興趣的資本。
2.優先股
優先股是「普通股」的對稱。是股份公司發行的在分配紅利和剩餘財產時比普通股具有優先 權的股份。優先股也是一種沒有期限的有權憑證,優先股股東一般不能在中途向公司要求退股 (少數可贖回的優先股例外)。優先股的主要特徵有三:一是優先股通常預先定明股息收益率。 由於優先股股息率事先固定,所以優先股的股息一般不會根據公司經營情況而增減,而且一般 也不能參與公司的分紅,但優先股可以先於普通股獲得股息,對公司來說,由於股息固定,它 不影響公司的利潤分配。二是優先股的權利范圍小。優先股股東一般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對股份公司的重大經營無投票權,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享有投票權。
如果公司股東大會需要討論與優先股有關的索償權,即優先股的索償權先於普通股,而次於 債權人,優先股的優先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股息領取優先權。 股份公司分派股息的順 序是優先股在前,普通股在後。股份公司不論其盈利多少,只要股東大會決定分派股息,優先 股就可按照事先確定的股息率領取股息,即使普遍減少或沒有股息,優先股亦應照常分派股息 。(2)剩餘資產分配優先權。股份公司在解散、破產清算時,優先股具有公司剩餘資產的分配 優先權,不過,優先股的優先分配權在債權人之後,而在普通股之前。只有還清公司債權人債 務之後,有剩餘資產時,優先股才具有剩餘資產的分配權。只有在優先股索償之後,普通股才 參與分配。
優先股的種類很多,為了適應一些專門想獲取某些優先好處的投資者的需要,優先股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方式。 主要分類有以下幾種:
(1)累積優先股和非累積優先股。累積優先股是指在某個營業年度內,如果公司所獲的盈利不 足以分派規定的股利,日後優先股的股東對往年來付給的股息,有權要求如數補給。對於非累 積的優先股,雖然對於公司當年所獲得的利潤有優先於普通股獲得分派股息的權利,但如該年 公司所獲得的盈利不足以按規定的股利分配時,非累積優先股的股東不能要求公司在以後年度 中予以補發。一般來講,對投資者來說,累積優先股比非累積優先股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2)參與優先股與非參與優先股。當企業利潤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還可以跟普通 股共同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稱為「參與優先股」。除了既定股息外,不再參與利潤分配的 優先股,稱為「非參與優先股」。一般來講,參與優先股較非參與優先股對投資者更為有利。
(3)可轉換優先股與不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的優先股是指允許優先股持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 優生股轉換成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否則,就是不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優先股是近年來日益 流行的一種優先股。
(4)可收回優先股與不可收回優先股。可收回優先股是指允許發行該類股票的公司,按原來的 價格再加上若干補償金將已發生的優先股收回。當該公司認為能夠以較低股利的股票來代替已 發生的優先股時,就往往行使這種權利。反之,就是不可收回的優先股。
優先股的收回方式有三種:(1)溢價方式:公司在贖回優先股時,雖是按事先規定的價格進行 ,但由於這往往給投資者帶來不便,因而發行公司常在優先股面值上再加一筆「溢價」。(2) 公司在發行優先股時, 從所獲得的資金中提出一部分款項創立「償債基金」,專用於定期地 贖回已發出的一部分優先股。(3)轉換方式: 即優先股可按規定轉換成普通股。雖然可轉換的 優先股本身構成優先股的一個種類,但在國外投資界,也常把它看成是一種實際上的收回優先 股方式,只是這種收回的主動權在投資者而不在公司里,對投資者來說,在普通股的市價上升 時這樣做是十分有利的。
普通股與特別股有何區別
特別股主要指的是優先股。
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的股票都是普通股。
普通股股票持有者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以下四個基本權利:
(1)、公司決策參與權。
(2)、利潤分配權。
(3)、優先認股權。
(4)、剩餘資產分配權。
優先股:指公司在籌集資金時,給予投資者某些優先權的股票。
優先股的優先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優先股享有固定的股息,不隨公司業績好壞而波動,並且可以先於普通股股東領取股息。第二方面,當公司破產進行財產清算時,優先股股東對公司剩餘財產有先於普通股股東的要求權。
因此與普通股相比較,優先股票有如下四方面的特點:
(1)、股息率固定。
(2)、股息分派優先。
(3)、剩餘資產分配優先發。
(4)、一般無表決權。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發行過優先股

原始股 原始股常識
一. 什麼是原始股: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原始股」一向是贏利和發財的代名詞。在中國股市初期,在股票一級市場上以發行價向社會公開發行的企業股票,投資者若購得數百股,日後上市,漲至數十元,可發一筆小財,若購得數千股,可發一筆大財,若是資金實力雄厚,購得數萬股,數十萬股,日後上市,利潤便是數以百萬計了。這便是中國股市的第一桶金。
二. 原始股的分類:
原始股從總體上可劃分為:國有股、法人股與自然人股。
(1)國有股是國家持有股份,目前中國的法律還沒有允許上市流通
(2)法人股是企業法人所持有的股份,不經過轉讓是不能直接上市流通的;
(3)自然人股是一般個人所持有的股票,一旦該股票上市就可以流通的股票。
三. 原始股的收益:
通過上市獲取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高額回報,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從中得到第一桶金的。通過分紅取得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的回報。
四. 原始股的投資案例:股權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第二桶金的機會。
1999年2月17日,以生產數碼無線電話稱雄市場的廣東企業僑興環球產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因而成為我國第一家境外的上市的民營企業。由於受到中美簽署入世協議利好因素刺激,僑興環球股票17日升幅達268%,上漲8.375美元,開盤價3.125美元,收市11.5美元,成交創下天量。1999年12月31日,股價飆升至28美元。幾天內扶搖直上,價格榮登納斯達克市場一周漲幅十大股票第六位,市值一周內增加了1.5億美元。外國記者形容:中國民營企業股票就像坐上火箭一樣往上漲。
當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剛起步時,也發行了上市前的股權轉讓,可是認購的人們並不多。可美國的巴菲特——世界第二富豪,卻獨具慧眼將手中的全部資金投入股權,而且上市後不拋售。現在他每年僅從可口可樂公司的股權分紅就是幾千萬美元。比爾蓋茨當年起家的時候僅有6萬美元,是與別人合作創辦了微軟公司,如今他的資產是400億美元,如果他當年哪怕出讓一千股股權,他今天就將減少7000萬美元,中國西部的股權神話家——吳墀衍(深圳大學的老師)。10年前他用手中僅有的6萬元的人民幣投資股權,到今天擁有1.7億的身價。2004年,吳墀衍老師又是投資150萬元人民幣認購了康旺抗菌的股權,並同時認購了其他的優秀的企業的股權,吳老師最早是投資百龍數碼科技起家的。 吳老師當時以1.8元買入原始股200萬份,一級市場價格為7.2-7.5元,以開盤價11.8元拋出。以1.5元買入陝西解放原始股20萬份,以開盤價13元拋售。3.5元買入長安信息35萬股,以開盤價13.8元拋售。僅10年的時間從6萬元一躍成為擁有1.7億的富豪。
五.購原始股應注意哪些?
購股者要了解承銷商是否有授權經銷該原始股的資格,一般有國家授權承銷原始股的機構所承銷的原始股的標的都是經過周密的調研後才進行銷售該原始股的,上市的機率都比較大;反之,就容易上當受騙。
購股者要了解發售企業的生產經營現狀。了解考察企業的經營效益的好壞可從企業的銷售收入、銷售稅金、利潤總額等項情況去看,這些數字都能在企業發售股票說明書中查到。
要看發行股票的用途。一般說來,發售股票的用途是用來擴大再生產的某些工程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增強企業發展後勁的某些用項等,這些都是值得投資的。如若工業生產企業發售股票是用來補充流動資金私有制,那就要慎重考慮,是不是企業外欠資金太多,發售股票的目的是用來補窟窿還是償還企業的虧損債務,購買這樣的股票是不會創造新的再生價值的。因此也不可能給購股者帶來好的收益,而且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性。
要看發售股票企業負債的額度。購買某企業的股票時要特別注意該企業公布的一些會計資料報告,這些資料報告兇手企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資產凈值等。
要看溢價發售的比例。現在的企業發售股票大多採取溢價發售的辦法。溢價發售的比例越小,購股者的風險性越小,溢價發售的比例越大,給購股者造成的風險性就越大。
要看預測分紅的股利。股利越高說明資金使用效果越好,這當然是投資者最為期望的。所以,在選擇購買股票時,要看預測分紅股利的高低,股利高的是優先選擇的對象,低的應當慎重購買。
居民購買股票不宜集中投放。投資股票具有高利潤、高風險兩重性,因此在利益風險並存的形勢下,要採取分散投資的方法減少投資的風險性,增強投資的效益性。要對發售企業作出長遠正確的預測。
六、相關信息
近來,有媒體揭露出上海一家投資中介機構過去3年裡在全國發展了20多家分公司,與數萬名原始股客戶發生過交易,資金流水數億元。但是在前不久,公司高層突然人間蒸發,原始股謊言破滅,原始股投資者血本無歸。
據筆者了解,國內像這樣的機構有上千家,而銷售原始股的股份公司也數量眾多,僅西安就有幾百家股份公司在私下發行原始股,每家股份公司至少圈錢幾千萬,而且都是在一級半市場廣泛流通,銷售范圍遍布全國。其次,四川、黑龍江等省份的股份公司原始股也是隨處可見,而且被投資人定義為最具欺騙性的原始股製造基地,國內其他省份也不可排除。因此,在全國發售價值數百億元的原始股數量和數百萬原始股持有者都是最為保守的估計。
對於原始股騙局,普通的投資者只要擁有一些基本常識,就可以識破。首先,國家對金融行業的管理非常嚴格,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審批有著嚴格的程序。可以說,在中國,所有的企業公開面向個人進行集資都是違法的。這些集資活動的動機無論是否詐騙,都沒有本質區別,因為其未獲國家批准,不受國家監管,沒有資產擔保,一旦發生問題,受損失的只能是個人投資者。同時,一級半市場中的原始股私下轉讓並未受到法律保護,目前股份能夠合法流通的只能是二級市場,即股市。
類似騙局之所以能夠屢屢成功,主要是由於早些年中國股市曾經出現過原始股、認股權證等進入流通領域高溢價發行的情形,也出現過很多原始股暴利神話,於是國內的很多投資人心存暴富幻想,結果卻被圈錢的騙子公司和不法中介利用。
另外,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一些境外證券交易所頻繁投來「橄欖枝」,通過各種優越的條件吸引中國優質企業赴外上市,想通過資本市場持有中國企業股票的方式,來分享中國經濟高成長帶來的高額利潤。國際投資人的需求,導致「境外上市」這個概念炙手可熱,同時這一概念也被那些曾經銷售原始股的股份公司和境外、境內騙子中介機構充分利用,開始在OTCBB幌子下進行更多的騙局。
事實上,美國的OTCBB市場本質上相當於我國的三板市場。它是全美證券商協會設立的一個較為原始鬆散的證券交易市場,主要接受從三大主板市場摘牌下來的股票,有發行數量少、價格低廉、流通性差、風險大的特點。與美國主板市場相比,除了必須向指定機構公布其財務季報或年報外,OTCBB對企業沒有任何規模或盈利要求,只要有3名以上做市商願意做市就行。OTCBB主要以監管做市場來規范市場,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很松,不與股票發行者取得任何聯系。由於門檻較低,所以這個市場也吸引著一批成長期的中小企業,以及一些待價而沽的殼公司盤踞。有專家曾研究發現,OTCBB並不是一個好的融資場所,融資功能極為弱化,對企業知名度有負面影響。因為在OTCBB上市不等於掛牌,幾十萬美元買到的只是一紙虛名,每年還要花費很多的維護費用。而且在OTCBB掛牌的企業中好的很少,大多聲譽不好;其次要從OTCBB市場直接轉板至納斯達克市場,凈資產要求要達到400萬美元;年稅後利潤超過75萬美元或者市值大於5000萬美元,並且股東人數在300人以上,每股股價高於4美元。但是這里的納斯達克市場只是NASDAQ -SCM,即納斯達克小資本板,而遠非納斯達克全國市場。對此,曾有人評價說,一個企業轉板的成功也並不是意味著一步登天。高級別的市場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監管條件和上市成本。

7. 美國的股市都有哪些指數,各屬於哪個證券市場!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DJIA,簡稱「道指」)是由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公司創建者查爾斯•道創造的幾種股票市場指數之一。他把這個指數作為測量美國股票市場上工業構成的發展,是最悠久的美國市場指數之一。
時至今日,平均指數包括美國30間最大、最知名的上市公司。雖然名稱中提及「工業」這兩個字,但實際其對歷史上的意義可能比對實際上還來得多些——因為今日的30間構成企業里,大部分都已與重工業不再有關。由於補償股票分割和其它的調整的效果,它當前只是加權平均數,並不代表成分股價值的平均數。

標准普爾指數,又稱標准普爾股票價格綜合指數,是標准普爾公司於1957年開始編制和發表的,基期指數也是100。標准普爾公司是美國最大的證券研究機構,於1923年開始編制和發表股票價格指數。近年來,許多專家認為標准普爾指數比道.瓊斯指數更能真實地反映股票市場上的實際情況(類似中國滬深300指數):第一,標准普爾指數包括的股票范圍廣泛,它包括500種股票的總價值,大約占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股票總價值的90%,能夠較全面地反映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動;第二,標准普爾指數是隨機抽樣的,包括了上、中、下各類股票;第三,標准普爾指數是以股票的交易額為權數計算得出的,對析股的股票不需要進行調整。然而,標准普爾指數尚不能取代道.瓊斯指數,大多數證券公司、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目前仍廣泛使用道.瓊斯指數。

納斯達克(NASDAQ,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是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於1968年著手創建的自動報價系統名稱的英文簡稱。納斯達克的特點是收集和發布場外交易非上市股票的證券商報價。它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目前的上市公司有5200多家。納斯達克又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電子交易的股市,它在5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26萬多個計算機銷售終端。
納斯達克指數是反映納斯達克證券市場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基本指數為100。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涵蓋所有新技術行業,包括軟體和計算機、電信、生物技術、零售和批發貿易等。
在納斯達克創立之初,在主板(最好是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顯然比在納斯達克交易享有更高的名望。納斯達克的股票大多是最近上市的新興小公司或是達不到在大的股票交易所上市要求的小公司、新公司。然而,許多年輕的高科技公司認為納斯達克的計算機系統是一個更加符合自然規律的地方。許多像英特爾和微軟這樣的公司即使已經達到要求,都沒有選擇遷入紐約股票交易所這樣的「主板」。
納斯達克指數是所有在納斯達克交易的股票的資產加權指數,在1971年第一個交易日時設為100點。1995年7月,指數到達1,000點。
在市場高點,微軟和思科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兩只股票,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英特爾和甲骨文公司也在前十強之列。

8. 美國買房,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城市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應該大部分是用於自住,此外,購房人每年必須交房地產稅,以洛杉磯為例,洛杉磯地稅是購房價格的1.25%左右,具體因城市而稍有差異。美國幾個比較著名的城市都有華人區
1、洛杉磯(Los Angeles)
華人數量最多的地區,是美國僅次於紐約的大城市。這里環境優美,溫帶海洋性的氣候使全年都非常溫和,沒有特別炎熱的夏天也沒有酷烈的冬天。這里華人社區多,華人數量大,所以在生活習慣上可能新移民更容易融入,而且這里貿易經濟發達,是美國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業和電子業的最大基地,所以就業機會相對也多。
這里有多所名校,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州大學,還有著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加州州立大學、安蒂奧克大學、羅耀拉瑪利曼大學、羅耀拉法學院、聖瑪麗山學院、西方學院等。聞名世界的好萊塢也位於該市,和這些名校一起為這個城市增加了不少文化氣息。

2、紐約(New York)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都市,它也被稱為「世界之都」,直接影響著全球的經濟、金融、媒體、政治、教育、娛樂與時尚界。作為美國的金融中心,非常適合從事股票、證券方面的工作者居住,同時大多數非法移民都會選擇紐約。
地處紐約的名校有: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城市大學、長島大學、紐約大學、佩斯大學、科技大學、聖約翰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福特漢姆大學等

3、舊金山(San Francisco)

舊金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是美國最漂亮的城市。美國西部最大的金融中心和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舊金山半島三面環水,並受太平洋加利福尼亞寒流影響,是典型的涼夏型地中海式氣候。

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西北理工大學、舊金山大學、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東灣加州州立大學等都在這里。
4、西雅圖(Seattle)

很多華人愛上西雅圖都是因為那部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西雅圖是華盛頓商業和文化的首府,是美國太平洋西北區最大的城市。西雅圖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多雨,濕潤,所以,它有時也被稱為「雨城」。西雅圖是美國西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太平洋西北部商業丶文化和高科技的中心。雖然國際性的大公司像是微軟和波音公司等為這個地方帶來無數財富,但是西雅圖當地居民的生活仍然非常悠閑。

這里也是很多留學生喜愛的城市,坐落在這里的大學有: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大學、西雅圖太平洋大學、可尼西藝術學院、西雅圖藝術專科學校等。

5、波士頓(Boston)

波士頓緊鄰紐約,這里有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大院校,是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塔夫茨大學、布蘭迪斯大學、波士頓學院、波士頓大學、東北大學、愛默生學院、威廉姆斯學院、阿莫斯特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等名校都坐落於此。

波士頓屬於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潮濕,而冬季寒冷,多風並且多雪。這里有著眾多的常居華裔人口,以及規模位列全美前三名的唐人街。在眾多身份構成復雜、生活參差不齊的中國城中,波士頓的中國城是美國各城市的唐人街中管理得最整齊一個,相對來說華人的生活水準也是比較好的。

6、聖地亞哥(San Diego)

聖地亞哥位於加州南端聖地亞哥灣畔,被譽為美國最美麗的城巿,是美國主要的旅遊城市之一。聖地亞哥屬熱帶沙漠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陽光充足,降雨較少,年均降水量約為10英寸。夏天可以在漫長的海岸線進行各種水上運動,冬天則可以去滑雪。聖地亞哥居住著大量的華人,這里治安很好,而且這里的華人絕大多數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多從事於高科技和生物科技領域。

聖地亞哥的科研和教學質量比較值得一提,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聖地亞哥大學、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等都坐落於此,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還被評為全世界最好大學的第二十位,享有美國公立長春藤之一的美譽。

7、芝加哥(Chicago)

芝加哥市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東北部、美國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西南岸,位於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水系的分界線上。是美國及世界上最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文化、製造業、期貨和商品交易都比較發達,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正逐漸擴大。芝加哥四季分明,氣候跟中國的北方相似。芝加哥是美國最大的空運中心和鐵路樞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內陸港口,被稱為「美國的動脈」。

這里的名校包括:芝加哥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西北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洛約拉大學、芝加哥州立大學、哥倫比亞芝加哥藝術學院等。

9. 仕凈科技股票股吧

仕凈科技(301030)今開:35.42最高:35.61市盈率:63.81昨收:35.68最低:34.22總市值:45.69億
蘇州仕凈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是江蘇省環保行業中的大型企業,成立於2005年(原先是2001年-2004年底由蘇州仕誠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新加坡公司更名為),是一家致力於空氣污染(含各類廢氣如脫硝、脫硫、NOX、HF、SIH4、VOC各種粉塵)***工程,設備規劃、設計、製造、安裝、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環境治理企業,具有設計與製作廢氣治理乙級資質。集環保設備的工程規劃,設計、製造、安裝、售後於一體的綜合性環境治理企業,具有大氣污染治理甲級資質和乙級設計資質、環境工程專業承包2級等資質。公司先後獲「江蘇省優秀企業」、「AAA級資信企業」、「AA重合同守信用企業」、「江蘇民營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獎」、「江蘇省名牌產品證書」、「新三板創新榜百強」、「新三板創新層十佳成長企業」等眾多榮譽。
拓展資料
1、公司總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注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生產廠房佔地面積28000平方米,現有員工480多人,其中技術和設計人員130人。公司設有企業技術中心、工業廢氣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管理辦公室、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與西安交大、上海理工等大學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和技術交流,已經完成脫硫、脫硝、除塵、廢氣處理、廢水處理等重大施工項目幾百餘項,至今已擁有23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6項在審核)、15項發明專利(其中12項在審核)、16項外觀專利。
2、主導產品介紹: 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分級燃燃技術、SNCR及SCR脫硝設備、粉塵集塵設備脈沖式濾袋粉、煙塵集塵機(布袋式、卡盤式、扁平式)、廢氣(NOX、SO2酸、鹼、VOC、PECVD硅烷等廢氣)洗滌設備(SUS316L、PP立式。
3、經營范圍:廢氣處理、水處理、粉塵處理、固廢處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脫硫脫硝等相關環保設備與工程的系統設計、製造、安裝、運營管理、售後等並提供相關銷售;各類環保節能系統工程的信息數據開發應用並銷售,遠程在線檢測系統的集成運營管理;新能源電子產品及耗材銷售;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國家限定企業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10. 中餐是如何傳入美國的

清代漂洋過海的華工於美國開設「雜碎館」起,百多年來借著中華文明不斷地深入西方,中餐詞彙諸如「點心」、「炒麵」、「豆腐」等等,

中餐,自清代漂洋過海的華工於美國開設「雜碎館」起,百多年來借著中華文明不斷地深入西方,中餐詞彙諸如「點心」、「炒麵」、「豆腐」等等,已融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豆腐」更被英國牛津大詞典收錄其中。

中華古典文明豆腐在西方不僅成為中餐館的招牌菜,一些西餐館還與時俱進地開發出洋式豆腐佳餚。

豆腐古時的名稱是「菽乳」,又稱「黎祈」,至唐朝始正式稱為豆腐,曾數度成為貢品。唐肅宗天寶十年(公元七五七年)鑒真和尚東渡傳法,豆腐的製作技術一並傳入日本。鑒真和尚因而被日本豆腐業界尊奉為日本豆腐的祖師爺;宋朝時豆腐技術再傳入朝鮮;到了十九世紀中葉,經由來華傳教的西方傳教士,將豆腐技術輾轉帶入歐洲、美洲。二十世紀時,豆腐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食品。

柯林頓吃豆腐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豆腐是窮人的肉食」。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價格比雞鴨魚肉便宜許多,升斗小民吃不起紅燒肉、糖醋魚,豆腐、豆乾所提供的營養價值絕不遜色大魚大肉。西方人對於豆腐價值的認識未開化之前,覺得豆腐、豆芽這些玩意兒都是窮人的「下水」,哪裡比得上西人吃的牛排、火腿高尚。然而最近30年來形勢發生了180度逆轉,每天離不了牛排、火腿的美國人,開始認識到下層糙食豆腐原來是極好的健康寶貝。

豆腐以前被西方人稱作「中國起司」,豆腐最初英譯為「Bean curd」,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文詞彙一路走俏西方,一夜之間豆腐「TOFU」便大為流行。

不久前,英國路透新聞社從美國華盛頓發出一條「秘聞」,告白天下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因心臟病的困擾,「御醫」為他下了「最後通諜」,必須改變貪食薯條和漢堡包的惡習,要求他多進食一些營養衛生且能抑制動脈硬化的豆腐。柯林頓的體重達225磅,吃豆腐成為其減肥的法寶。柯林頓「吃豆腐」,並不是影響國際政治大略的新聞,但它卻表達了一個明確的事實,就是西方人及西醫眼中,古老的中華文明是何等的健康有益。

一九九九年十月,美國食品葯物管理局已將黃豆尤其是黃豆所製成的豆腐,列為「具有減少冠狀動脈性心臟病風險」的健康食物。由此一說,「吃豆腐」的風氣便在美國大行其道,中國古老文明的豆腐,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美國,並以高蛋白、高纖維、低熱量、低膽固醇的顯著優點,成為舉世公認的保健寶典。

據美國市場調查,過往的10年裡,豆腐的銷售量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長。一九九九年,美國豆製品銷售額已突破20億美元,到了二○○五年,全美1,000多家生產豆製品的工廠中,供應鮮豆腐者達700多家。

美國人吃豆腐很有一套中西結合的經驗,他們除了照搬中華料理的菜譜外,還「研發」出許多西餐豆腐食譜。譬如:前菜豆腐、色拉豆腐、鐵板豆腐、甜品豆腐等,形形色色。一些快餐店更是別具匠心地創制了「豆腐素烤鴨」、「豆腐蛋糕」和「豆腐雪糕」,深受老美的喜愛。

豆腐文化在西方

吃豆腐熱浪中花絮繽紛,去年感恩節時一場豆腐大戰曾席捲美國。一部老少咸宜的暢銷連環漫畫集《Get Fuzzy》,描繪漫畫中的主角兩只狗和貓展開現如今到底要吃豆腐還是火雞的火爆戰爭,引得美國讀者雀躍。

爭吃豆腐的熱潮亦引發西方科學家的「秀」欲,近年來學者、專家傾巢而出,諸如:「豆腐營養價值研究報告」、「豆腐的健美及健身寶典」等等,一窩蜂地充斥坊間。專門介紹「吃豆腐」的食譜及如何烹調的書刊,更是汗牛充棟。這些跟風的作品中,有一本獨樹一幟的專著,是由國際著名的素食倡導者黑格爾女士所著,名為《豆腐西征》。該書內容詳盡,除了闡述豆腐的營養和多姿多彩的烹調技藝外,還特別花了相當篇幅娓娓道來豆腐的起源和有趣的典故。

《華盛頓明星報》對於美國人的豆腐熱曾刊出專文,稱「豆腐如早前從歐洲傳入的起司一樣,已成為美國人餐桌上最愛的食品。」名廚蕭特福興致勃勃地與一位豆腐師傅合作,搜羅了坊間有關豆腐的點點滴滴,編纂成一部《豆腐大觀》。問世後竟然大發利市,至今已再版24次,銷量直逼50萬冊。為了不讓廚師專美,名醫巴納亦出版了一部名為《養生食品——新類食品如何拯救你的生命》的書,該書主題便是宣講中國豆腐的葯用價值。另一位作家魯賓斯,更適機推出《食品革命》著作,其中心思想便是不厭其煩地告白天下:「豆腐是世界上最美味可口的佳餚。」

中餐館創新的良機

西方人一窩蜂「吃豆腐」方興未艾,中餐館里的「麻婆豆腐」、「紅燒豆腐」、「椒鹽豆腐」等,都成為老外常點的招牌菜。不過海外中餐館的「豆腐宴」,為了照顧西洋人喜清淡的口味,少辣少鹽的同時,加上了酸甜口感。在著名旅遊聖地夏威夷的Maui島,豆腐成為招攬遊客的一道風景。在該島步行街兩旁的餐飲店櫥窗里,家家戶戶都備了一口大玻璃缸,裡面懸浮著一方方酷似起司的豆腐。許多西方遊客為之吸引,都會坐下來品嘗一客豆腐宴。

海外的中餐館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紅火了一把後,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競爭趨向激烈,海外中餐向何處去,成為僑界議論的焦點。改革菜單推廣健康食譜,成為大家普遍認同的一條出路。事實上,中餐於健康飲食新概念上佔有優勢,大有文章可做。西方人近年來越來越鍾情綠色食譜,流行多喝豆漿,多吃蔬菜和植物油,素食者越來越時尚。若中餐館能敏銳地順應這一時代潮流,開發出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糖低鹽的新派菜餚,並通過邀請西方營養學家、美食作家品嘗和撰寫專欄,達到宣傳推廣之效,相信上中餐館「食得健康,食得美味」,定能成為西方社會主流時尚的「新寵」。

熱點內容
股票交易記錄如何導出或列印 發布:2025-09-18 12:03:12 瀏覽:965
違規披露退市的股票 發布:2025-09-18 11:23:35 瀏覽:309
gta5怎麼影響股票價格 發布:2025-09-18 11:23:24 瀏覽:534
游久游戲股票退市風險警示 發布:2025-09-18 11:03:07 瀏覽:859
股市大跌為什麼成交額大漲 發布:2025-09-18 10:54:29 瀏覽:15
保本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有什麼區別 發布:2025-09-18 10:21:43 瀏覽:897
金融數據如何修復 發布:2025-09-18 09:39:00 瀏覽:656
汽車配件etf基金代碼是多少 發布:2025-09-18 08:51:08 瀏覽:916
期貨開戶如何看周末有沒有大單 發布:2025-09-18 08:48:45 瀏覽:684
股票交易精髓凌波 發布:2025-09-18 08:43:55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