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股票 » 英特爾股票歷史價格

英特爾股票歷史價格

發布時間: 2022-12-28 17:28:34

❶ amd與英特爾之間的競爭歷史詳情

一、誕生:本是同根

1957年,美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的八名年輕學者由於無法忍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肖克利(W.Shockley)專橫獨裁的學閥式管理風格,在一個名叫諾伊斯的人帶領下集體離職,史稱「叛逆八人幫」!憑借著著名風險投資家亞瑟•洛克以及仙童攝影器材公司(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s)的資助,八個人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

「兄弟齊心,力可斷金」,在八人的齊心協力下,仙童半導體發展神速,很開就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

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Intel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

仙童公司大股東(仙童攝影器材公司)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攝影器材事業的發展。

目睹此狀,卻又無能為力,「叛逆八人幫」先後負氣出走,公司一大批人才也隨之流失。

仙童公司日漸式微。

但是正如蘋果公司喬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樣:「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這些種子後來孕育了不少知名的企業,其中就包括Intel和AMD。

諾伊斯和摩爾是八人中最後一批離開仙童的,1968年,二人帶著格魯夫,還是在風險投資家洛克的資助下,創建了NM電子公司(NM Electronics),不久後花費15000美元購得Intel商號,公司隨即更名,偉大的Intel公司就此成立!與Intel公司相比,AMD的出生則顯得曲折坎坷的多。

AMD創始人傑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早年供職於摩托羅拉,是一位銷售明星,後來被在仙童半導體的諾伊斯看中,將其招至麾下,成為了仙童半導體的銷售總經理。

諾伊斯與桑德斯的私交不錯,按理說,諾伊斯出走創業應該帶上桑德斯,但是據說由於摩爾的反對,只好作罷。

諾伊斯走後沒多久,仙童半導體內部重組,桑德斯被辭退。

帶著七名舊部,懷著對半導體行業美好前景的信心,桑德斯開始了創業之旅。

可是由於一沒有如諾伊斯等人的技術聲望,二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創業舉步維艱,就連注冊資本差一點也沒有湊齊,AMD險些胎死腹中!後來還是諾伊斯憑借個人信用為AMD的商業計劃術擔保,才解決了桑德斯等人的燃眉之急!我們如今無法獲知,諾伊斯是出於人情愧疚或是其他什麼原因要幫助桑德斯,但是歷史就是這么巧合,「集成電路之父」不僅發明了集成電路技術,更先後有意無意造化了兩家未來行業領軍企業。

從這個意義上說,Intel和AMD生本同根,不為過亦!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正式成立。

桑德斯,這么一個被人拋棄、遭人解僱,也不太懂半導體技術的門外漢,憑借頑強的信念或者說偏執狂的精神,開啟了AMD元年,也為Intel公司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回顧這段歷史,有人不禁會想,假入當初摩爾同意桑德斯加盟Intel,假如諾伊斯不為AMD提供擔保,假如桑德斯稍微沒那麼「偏執」,今天的Intel會是•••?但歷史不允許假設,AMD從出生就註定和Intel有「緣」,等著它們的還有未來多年的你來我往與恩恩怨怨。

二、初創:錯位經營

Intel創業初期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

1. 1969年順利推出公司第一項產品——64K的雙極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晶元,並很快小規模的打開了市場,銷售額直線上升。

2. 1970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塊動態隨機存貯器(DRAM)——1103型存儲器;

3. 1971年,公司在NASDAQ成功上市,以每股25元的價格募集資金680萬;同年宣告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誕生;

4. 1972年,Intel已經實現利潤2340萬美元,並成為世界上技術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廠商之一!在這個時期,Intel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存儲器上,尤其是DRAM,其利潤貢獻高達90%,Intel此時是家名符其實的存儲器公司。

AMD成立之初,桑德斯對其定位就非常清楚:憑借質優價廉的產品努力成為各類產品的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e)。

作為第二供應商要求的不是技術領先與創新能力,而是學習模仿以及生產製造能力,顯然這與AMD當時的自身條件是匹配的。

為樹立形象,AMD做出了業內前所未有的品質保證,所有產品均按照嚴格的MIL-STD-883 標准進行生產與測試,有關保證適用所有客戶,並且不加收任何費用。

AMD標榜「更優異的參數表現」,並以此打響了自己的名號,很快也站穩了腳跟。

1972年,在Intel上市一年後,AMD公開上市,成功募集500多萬美金。

1974年,AMD銷售額達到2650萬美元,其優質的半導體第二供應商的市場地位基本確立。

從戰略定位而言,當時兩家公司基本是錯位互補的:

Intel產品聚焦在存儲器,以技術發展為導向,是典型的技術領先與創新者;而AMD則是市場導向,產品較為分散,是典型的技術跟隨與模仿者。

兩者沖突不大,唯一有的沖突主要集中在AMD的模仿是否侵犯了Intel的知識產權,1975年, Intel起訴AMD侵犯其可擦除可編程制度存儲器(EPROM)的專利技術。

後經過桑德斯的斡旋,化險為夷,Intel不僅沒有深究或者打壓AMD,反而將其納為自己的第二供應商體系,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 。

從這點也可看出,兩家企業當時並不在同一競爭層面,Intel沒有把AMD當作競爭對手,而是把它看作自己的戰略布局上的一個棋子。

一個領頭前進,一個後援支持,在半導體需求高速擴張的70年代,兩家公司倒也其樂融融,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但是好景不長,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日本、韓國等一大批半導體企業的崛起,存儲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Intel存儲器的市場份額一路下滑,戰略轉型成為當時Intel無法迴避的話題。

三、成長:INTEL「ONSIDE」

我懂得了戰略轉折點的『點』字是誤用,它不是一個點,而是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回憶70年代末的那次轉型,時任Intel總裁的格魯夫不無艱澀與無奈。

是的,拋棄以往的成功,擺脫歷史的慣性,重新打下一片江山,對於任何一個企業而言絕非易事!今天,諸多關於Intel成長的案例分析,對於Intel那次轉型基本上是輕描淡寫,結論也多是盛贊當年Intel的高級管理層多麼有戰略眼光,如何主動適應甚至創造這場行業的變革。

但他們不知道,當DRAM日薄西山的時候,偉大「摩爾定律」的發明人戈登•摩爾還在叫嚷「Intel是一家存儲器公司,我們永遠不會賣微處理器」。

也正是這句話,使得在1971年參與首塊微處理器4004研發生產的優秀工程師費金(Federico.Faggin)離開Intel,創辦了Zilog,成為Intel在微處理器業務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對手之一。

事實上,無論諾伊斯、摩爾或是格魯夫都是偉大的人而非永遠不錯的神,因此他們的偉大往往不在於高瞻遠矚或是一貫正確,而在於他們善於把握機會,敢於承認錯誤。

上世紀80年代初,天降良「機」,一場微型計算機(Miniputer)風暴為Intel帶來了涅磐重生的希望!

微型計算機肇端於牛郎星(Altair)8800,此後計算機微型化、社會化的大勢便一發不可收拾。

多家企業相繼參與研發競爭,先是MITS、人民計算機公司、蘋果公司等一大批新創企業,其後連本來對PC機不屑一顧的藍色巨人IBM也加入進來。

1981年,作為PC市場的後進入者,為了快速推出產品,重新樹立技術領先形象,IBM破天荒使用了開放式的體系架構,並對PC機兩大核心部件——操作系統與微處理器採取外包策略。

微軟的故事眾所周知,可Intel是如何獲得這張關乎生死的訂單的呢?除了Intel,當時可供IBM選擇的微處理器廠家至少包括:摩托羅拉、Zilog、國民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ctor)、仙童半導體以及AMD。

盡管在技術實力上,Intel略占上風,但是要獲取IBM絕對支持仍非易事!因為身經百戰的IBM知道,如果將微處理器完全放給一家供應商,很有可能造成其坐大難控,為此IBM強烈要求其微處理器供應商必須將技術授權給第二供應商,「我開放,你開放」!接下來的故事幾乎沒有懸念,深厚的歷史淵源、多年的合作關系、技術上的適宜落差更重要的是微處理器市場的藍海誘惑使得Intel與AMD很快一拍即合。

Intel開放技術,全面授權AMD生產x86系列處理器,而AMD則放棄了自己的競爭產品,成為Intel後備供應商。

雙方聯手合作,終於拿下了IBM的訂單,也從此鎖定了個人電腦技術發展路徑!正如多年後,在對Intel的訴訟中,AMD反復強調的「AMD的支持使Intel立即從半導體公司的合唱隊員變成了個人明星」!

眾所周知,作為第二供應商無需虛名只圖實利,因此讓AMD至今扼腕唏噓的當然不是Intel成為明星的事實,而是Intel的隨後的「背信棄義」。

1985年,在Intel的一次高層會議上,首次明確了未來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微處理器業務,戰略目標是:

(1)保持公司體系架構在微處理器市場的領導地位;

(2)成為386和新一代以公司體系架構為基礎的微處理器的獨家供應商;

(3)成為世界級的製造商。

以為指導,一方面,Intel加速終止了對原有合作廠商的技術授權,增強了處理器技術的唯一性;另一方面,為了增強與PC機消費者的直接溝通與聯系,進而提高與IBM等OEM廠商的談判能力,Intel打破只對計算機OEM廠商做廣告的慣例,首次針對普通消費者做廣告,當年的要386不要286的「紅X」廣告至今仍是IT廣告史中的經典。

1987年,厄運降臨AMD,Intel提前結束了在5年前與AMD簽訂的技術交流協議(cross-licensing),停止向AMD公司授權386技術。

AMD措手不及,只能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利益,經過歷時五年的訴訟,1992 年法院裁定AMD可獲得:

a) 一千萬美元的賠償加上判決前的利息,

b) 以及對386 微處理器中的任何知識產權(包括x86 指令集)的一項永久的、非排他性的、免專利費的許可權。

可盡管如此,Intel採取各種手段,又將判決的執行拖到了兩年後。

官司是贏了,但是AMD永遠錯過了PC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處理器技術也因此停頓,而Intel在這7年裡則借著PC的東風,在產品上先後推出了386(1985年)、486(1989年)以及奔騰處理器(1993年);在營銷上,1993年發起的Intel Inside運動如火如荼,消費者「不是在購買一台康柏計算機,而是從康柏購買一台Intel計算機」。

Intel如日中天,與微軟比肩成為了PC產業鏈霸主!

在接下來的歲月,Intel在「摩爾定律」的指引下,堅持如下經營思路:

首先,憑借技術優勢,率先推出新產品,推動產業鏈升級;

其次,對新產品採取高價撇脂定價策略,獲取超額利潤;

然後,當競爭對手模仿跟隨推出類似產品時,Intel將會利用學習曲線形成的成本優勢,主動降價打壓競爭對手;

最後,在對手還沒有緩過氣之前,又推出更新的產品,啟動新一輪的競爭!

這幾步環環相扣,構成了Intel的戰略邏輯圈,Intel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推動這個圈周而復始快速轉動,好似戰車車輪!車輪碾碎了Cyrix、Tran *** eta、IDT甚至IBM等一批又一批挑戰者,AMD雖能倖免,卻也是傷痕累累,無力撼樹!INTEL not only inside but「onside」,其競爭位勢高高在上,AMD能耐我何?

四、對抗:鹿死誰手

俗話說得好,「沒有三十年不漏的大瓦房」!90年代末期,Intel投入數億資金進行了一項64位處理器的研發,該處理器放棄了原有的X86體系,如果一旦為市場接受,包括AMD在內的很多處理器廠商將受致命打擊。

或許是Intel過分高估了自己在產業鏈的霸主地位,而忽視了與互補廠商(如微軟)潛在利益沖突的協調 ,安騰處理器採取了後向不兼容的策略,最終導致這個名叫安騰(Itanium)的產品在2001年推出後,由於缺乏配套應用而失敗。

以此為契機,AMD於2003 年4月高調推出了業內第一個兼容x86 前期產品的64 位晶元——供伺服器使用的皓龍(Opteron)微處理器,六個月後,又推出了用於台式和移動計算機的兼容前期產品的64 位微處理器Athlon64。

在長達30多年的競爭史上,AMD首次打破了技術跟隨與模仿者的形象,用64位處理器證明了自己的技術實力!在深信巴頓「進攻就是最好防守」哲學的AMD新任總裁魯伊茨(Hector. Ruiz)的帶領下,一場全面反擊戰打響了!

在產品開發上,AMD增大研發投入,並以此帶動新產品推出速度。

2005年AMD的研發投入超過了2000年公司的利潤。

繼64位處理器之後,2005年又推出業內領先的基於雙核技術處理器,盡管是在Intel之後,但其技術水平上的略勝一籌,卻仍為AMD帶來了市場聲譽與份額;(但後來Intel以Yonah為代表的雙核CPU,所採用的Smart Cache共享二級緩存技術,是明顯優於AMD的二級緩存技術的。

在合作夥伴的拓展上,AMD不僅通過良好的服務、快速的市場反應以及靈活的市場推廣策略,把聯想、惠普以及戴爾等一大批Intel曾經的「忠實」OEM 夥伴吸引到旗下,開辟了渠道網路,

而且通過收購AVI,實現了強強聯合,增強了互補產品的控制能力;

在企業形象的宣傳推廣上,AMD更是不遺餘力。

無論對產品宣傳或者公司公共關系的處理都顯得積極、有策略,2005年高調起訴Intel壟斷行為,將自己塑造成為深受壟斷勢力之苦的行業創新者,以期贏得社會認同與支持。

2006年,真假雙核的大辯論則讓社會對AMD的技術實力有了清晰的認識!

一系列組合拳下來,AMD攻城略地,收獲頗豐,2004年,台式機處理器市場份額一度超過50%,首次高於Intel,高端伺服器市場也有所斬獲。

Intel盡管也有反擊,但是效果似乎並不明顯,處理器場市總份額已經跌倒80%以下,無怪乎有人撰文感慨Intel老大帝國開始由盛而衰,由偉大走向平庸!這難道就是Intel的宿命嗎?

2005年5月歐德寧(Paul.Otellini)出任首席執行官職位,而前任貝瑞特則遵循Intel慣例,隱退幕後,成為第四任董事長。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歐德寧是公司歷史上唯一一位不具有工程師背景的CEO,而是長期從事營銷與財務工作。

最高首腦的風格變化是公司戰略風格調整的重要信號。

上任不久,歐德寧就在多個場合指出,過去30年以來,Intel生產的是分離式晶元(discrete chips),在設計之初,並未考慮將這些元件整合起來,因此,這些元件自然也無法以整體行銷方式推出市場,過去英特爾的努力皆聚焦在晶元本身的性能表現上,但未來必須將設計活動聚焦在平台(Platform)上。

2006年初,Intel先是突然宣布將進行廣泛的公司重組,新設立5大部門:移動事業部、數字企業事業部、數字家庭事業部、數字醫療保健事業部和渠道產品事業部。

隨後更改了品牌標示,並用Leap Ahead取代了自93年以來長期使用的Intel Inside宣傳口號。

歐德寧的平台化戰略布局悄然浮現!

按照摩爾的說法,任何商品都無法逃脫「貨品化」的命運,即隨著技術和工藝的成熟,各生產廠家的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產品價格將不可避免一落再落,廠家也會因此利潤稀釋甚至破產。

當年的DRAM是個例子,而今天的微處理器也是如此。

事實上,這么多年處理器廠家從主頻的不斷攀比提高,到32位與64位架構之爭,再到最近的雙核、多核處理器的競爭,其間,廠家普遍關注產品而非對消費者的價值創造,這種競爭方式或許對於產品不成熟比較有效,因為消費者會願意為好產品支付溢價,但是一旦產品過分好,普遍超出消費者需求,存在性能過剩(Performance Surplus)的時候,價格戰一觸即發!原本豐富的利潤就會流向價值鏈其他環節,即使你看似有龐大的銷售額。

a) IBM的PC機當年的歷史是如此,盡管IBM的PC全球銷量第一,但是豐厚的利潤卻流向了微軟、Intel;

b) 當年的DRAM也是如此,盡管日本、韓國企業憑借著國家的支持,佔領了存儲器市場,但是豐富的利潤流向了DRAM設備供應商Applied Materials手中。

產品貨品化的企業就像一個竹籃子,中間永遠盛不住利潤之「水」。

處理器行業已然面臨如此的挑戰,Intel未雨綢繆,希望利用「平台」的概念,將CPU、主板、晶元組以及網卡等組件或技術集成一體,以實現最佳消費者最佳應用體驗為目的,完成從一個瀕臨貨品化的單一硬體產品製造商向一個「集成 *** 供應商的」轉化。

這個轉化過程,可以防止漏水的籃子不再漏水,使得Intel在未來仍然可以保持價值鏈霸主的地位,這與當年IBM的轉型戰略有異曲同工之妙!戰略無所謂對錯,是否能無縫執行也是另話,但就我個人而言,這個戰略應該是符合行業發展總體趨勢,也是符合Intel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的自身條件的。

從戰略設計上,Intel至少比仍然追求產品「更快、更高、更強」的AMD要領先一招!

在與AMD的對決中,暫時來看,盡管在技術上AMD近兩年似乎略勝出英特爾,從人類心理學而言,在強弱的博弈中,總喜歡看到弱者能夠戰勝強者,也因此導致難免誇大弱者的局部優勢與一時的勝利,但博弈總是強者的游戲,其結果不會因看客們的主觀意願而轉移。

a) 針對網吧的英保通計劃、

b) 針對筆記本市場的「通用模塊構建(mon Building Block)」計劃

c) 以及針對家庭娛樂市場的英特爾歡躍平台的推出(Intel Viiv™),

d) Intel在產業鏈上上下左右、縱橫捭闔,先後推出了一系列的平台化策略。

有理由相信,平台化(Platformization)後的Intel加上其產能優勢以及擅長創造大量市場(mass market)的市場運作能力,將會讓AMD慢慢體驗Intel為其精心准備的「棘手大餐」。

回顧Intel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在Intel第一次轉型過程中,其戰略的形成與執行過程並非如我們今天教科書上所教,完全依賴高層的眼光,精心謀劃,從上而下灌輸教化、驅動執行,相反而是發乎於基層,在基層與高層之間的不斷互動激發中,自發形成,這個過程需要基層員工(尤其是非核心業務的員工)的積極解釋與不斷爭取,也需要高層的心智開放與理智反思。

費金雖然走了,但他讓摩爾、格魯夫明白了處理器業務的美好未來,也因此間接促成了Intel第一次成功轉型。

經歷如此磨難,讓Intel更多了一些危機意識與包容文化。

90年代公司處理器業務如日中天的時候,公司第三任領導貝瑞特就提醒「處理器業務不會再像過去一樣成為公司增長的發動機了」,並把處理器業務比作石炭酸灌木(Creosote Bush)——一種沙漠中植物,它會在土壤中釋放有毒物質,抑制周邊植物的生長,明確指出處理器業務的發展抑制了其他業務的創新與發展,並為積極推動新業務探索、成長提供了巨大的支持,1999年網路計算部以及新業務部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說明。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早在90年代末,Intel就已經在思考並實踐二次轉型與創業了。

有人說貝瑞特比起其前任二位相差甚遠,是中庸的的守成者,是繼往策略堅定地執行者。

其實不然,在貝瑞特時代Intel完成了從單一的處理器製造公司向包括網路、通信、數字成像等業務多元化公司的轉型。

如果你仔細研究新上任總裁歐德寧的平台化戰略,你不難體會到貝瑞特的深刻影響!很有可能再過5年,你會發現,如同當年擺脫存儲器成為微處理器專家,那時的Intel也已然離開微處理器成為另一個領域的霸主。

在我看來,貝瑞特的價值就在於對Intel戰略的探索與再定位。

貝瑞特或許沒有直接提出什麼明確的方向,但是他敢於承認自己對一家身處行業巔峰企業去向的無知,並為Intel未來提供了開放的探索環境並積累了經驗(比如說,貝瑞特在任期間成功推出的訊馳計劃就為歐德寧的平台戰略奠定了良好的經驗基礎)。

人類最高理性就是對自己無知的洞若觀火,而非妄自尊大。

具備這種內在基因,我覺得是企業成熟的根本表現,也是得以基業常青的重要因素!從這點而言,AMD與Intel也還不在一個層面。

AMD的優勢在於反應迅速,善於抓住戰機,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對未來的系統思考與規劃。

一陣猛沖猛打之後,AMD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下一步做什麼?2006年AMD宣布收購AVI,平台化戰略的口號也四處散播,可是怎麼聽起來也覺得像是Intel戰略的翻版。

難怪有記者追問,AMD是要復制另一家Intel嗎?魯伊茲回答「不,Intel是蘋果,我們是桔子」,回答固然巧妙,但現實卻是:你有高端伺服器處理器,我也要生產;你有圖像晶元組自我開發力量,我也要耗巨資收購整合;你推平台化戰略,我也有平台化戰略;你降價,我降價•••AMD從一家產品跟隨的公司,變成了一家戰略跟隨的公司!AMD號稱有世界上最快的PC之「腦」,可似乎卻缺乏企業經營之「腦」。

(AMD比Intel)兩家市值相差近四百倍,銷售收入與現金儲備相差近十幾倍的公司,採取完全相同的策略相互對抗,看不出AMD的勝算幾何?

五、一點反思:不做產業的石炭酸灌木

不久前,中國零售市場上出現了兩家長期競爭對手最終走向合並的故事。

在剛剛熟悉資本市場後,兼並收購成為中國企業消滅同業競爭對手的流行工具。

驕傲的國美總裁黃光裕對世人宣布,下一個收購的對象將是蘇寧——中國家電零售第二巨頭!另類的三一重工副總向文波也通過博克向徐工發出了收購檄文•••寫就此文的時候,我在想,以美國資本市場之發達,Intel如果想利用收購兼並消滅AMD,雖有障礙,但在長達三十年的競爭歷程中也不可說沒有任何機會,可這方面的故事鮮見報道,為什麼?是因為反壟斷法的限制嗎?是因為對手的反兼並手段同樣發達嗎?或許有,但或許這也是一種商業大智慧!Intel的董事長貝瑞特說,在企業內部,當下支柱業務就像石炭酸灌木,會扼殺業務創新,必須有所警醒!那麼在產業當中呢,一個企業如果獨大壟斷,扼殺了全部競爭對手的同時,實際上也扼殺了自己的創新動力,保持良好的產業競爭氛圍,不做產業的石炭酸灌木或許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另一重要因素。

❷ intel公司股價翻了多少倍

因特爾公司近五年股票價格幾乎翻了一倍,下圖是近五年因特爾股票的價格走勢圖: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46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在2015年世界五百強中排在第182位。

❸ lntel創始人,三巨頭是哪三個人

lntel創始人,三巨頭分別是:諾伊斯,戈登·摩爾,安迪·格魯夫。英特爾是美國一家主要以研製CPU處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50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

英特爾的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RobertNoyce)和戈登·摩爾(GordonMoore)原本希望他們新公司的名稱為兩人名字的組合——MooreNoyce,但當他們去工商局登記時,卻發現這個名字已經被一家連鎖酒店搶先注冊。

不得已,他們採取了「IntegratedElectronics(集成電子)」兩個單詞的縮寫為公司名稱。

(3)英特爾股票歷史價格擴展閱讀:

lntel發展歷程

(1)英特爾公司於1968年由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建於美國矽谷。

(2)2006年,英特爾全球年收入達到354億美元。

(3)在1999年的時候英特爾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億美元,最高峰為5090億美元,相當於2012年的7025億美元。

(4)2014年4月9日,英特爾公司將關閉旗下位於哥斯大黎加的組裝和測試工廠,並裁減1500名員工。

(5)2014年英特爾收購了可穿戴設備公司Basis。這一收購交易顯然是英特爾進軍可穿戴設備市場努力的一部分。

(6)2015年6月,英特爾收購了頭顯設備廠商Recon。

(7)2017年3月,英特爾以15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obileye。

(8)2018年8月17日,宣布將收購開發人工智慧模型組件的初創企業Vertex.ai。

(9)2019年5月,ICinsghts發布了2019年Q1季度全球半導體市場報告,Intel公司以158億美元的營收位列第一

❹ 英特爾和AMD的發展歷史

先講講英特爾吧。
•1968年~1972年
1968年
7月18日,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離開仙童半導體,投資創建諾伊斯-摩爾電子公司。後來公司支付1.5萬美元從INTLECO公司買到了「INTEL」名字的使用權,並更名為英特爾公司。
諾伊斯和摩爾各出資24.5萬美元,風險資本家阿瑟•羅克出資1萬美元並募集了250萬美元投資。
羅克出任公司董事會主席,羅伯特•諾伊斯任CEO,戈登•摩爾出任執行副總裁,公司在加州山景城正式運營。
1969年
英特爾發布了第一款產品3010 Schottky雙極隨機存儲器(RAM)。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首款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靜態隨機存儲器(static RAM)1101。
英特爾從漢密爾頓電子公司(Hamilton Electric)接到成立以來的第一份定單。
英特爾在瑞士日內瓦建立第一個美國本土之外的銷售辦公室。
1970年
英特爾發布1103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
英特爾年收入突破400萬美元。
英特爾在加州聖克拉拉城購買了26英畝土地,建造第一個廠房。
1971年
英特爾在在11月15日的《電子新聞》上刊登廣告宣布「一個集成電子新紀元的到來」,第一款4位微處理器4004面世,時鍾頻率為108KHz,內含2300個晶體管,從此揭開了CPU發展的序幕。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首款可擦寫編程只讀存儲器(EPROM)。
英特爾以每股23.5美元公開上市,籌集了680萬美元。
英特爾單月銷售額首次突破100萬美元。
英特爾公司第一個工廠正式啟用。
1972年
英特爾公司第一個非美國本土的工廠啟用,位於馬來西亞檳榔嶼。
英特爾公司8位微處理器8008,時鍾頻率為200KHz。
英特爾購並Microma公司,進入新興的數字手錶市場。
英特爾啟用3英寸硅晶片生產線生產計算機晶元。

•1973年~1977年
1973年
英特爾第一家自有晶片廠正式啟用,地點在加州利弗莫爾市。
英特爾單月銷售額突破300萬美元。
基爾代爾開發了PC史上革命性的微處理程序設計語言PL/M。
1974年
英特爾發布首款真正的通用微處理器Intel 8080,時鍾頻率為2MHz。
英特爾第一個國外設計中心啟用,地點在以色列海法。
英特爾發布容量4K的動態隨機存儲器2107。
1975年
8080微處理器被用於Altair8800,這是最早的個人電腦之一。
羅伯特•諾伊斯被任命為英特爾董事會主席,戈登•摩爾成為公司總裁,安迪•格羅夫為執行副總裁。
英特爾推出多匯流排(MULTIBUS)。
1976年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首款微控制器8748和8048,在單一硅晶元上結合了中央處理器、存儲器、外圍設備以及輸入輸出功能。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第一台單板計算機iSBC80/10。
英特爾啟用4英寸硅晶片生產線生產晶元。
英特爾發布時鍾頻率為5MHz的8085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AMD達成專利交叉使用協議,從而使AMD能夠使用Intel的微代碼。
1977年
英特爾開始生產磁泡存儲器(Magnetic Bubble Memory),這項業務延續了11年之久。
英特爾推出容量16K的2716 EPROM。
英特爾發布首款單晶元多媒體數字信號編解碼器(codec)2910,成為電訊業工業標准。

•1978年~1982年
1978年
英特爾推出16位微處理器8086,時鍾頻率為4.77MHz。
英特爾員工突破1萬名。
英特爾退出數字手錶業務,Miceoma品牌賣給了一家瑞士公司,存貨則賣給了Timex公司。
1979年
英特爾推出8088微處理器(8060的低價版本),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
英特爾首次進入《財富》雜志的500強,位居第486位。
戈登•摩爾出任英特爾董事會主席兼CEO,羅伯特•諾伊斯任副主席,安迪•格羅夫成為總裁兼COO。
羅伯特•諾伊斯被美國總統卡特授予國家科學勛章。
英特爾發布2920信號處理器,這是首款能對模擬型號進行實時數字處理的微處理器。
1980年
英特爾、數字設備公司(DEC)和施樂宣布合作開發乙太網,以使不同機器能夠通過區域網連接。
英特爾發布8087數字協處理器,把復雜的數字功能從微處理器中剝離,以提高性能。
英特爾發布歷史上銷售成績最佳的8051和8751微控制器。
1981年
IBM選擇了8088作為IBM PC的微處理器,從此開創了PC時代。
英特爾為加快新產品進入市場,實行了「125%的解決方案」,要求雇員每周自願增加25%的工作量而沒有任何額外補償。
英特爾發布32位的iAPX 432微處理器,但這款處理器並沒有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1982年
英特爾推出80286的微處理器,內含13.4萬個晶體管,PC產業真正開始騰飛。在隨後的六年時間里,全球售出大約1500萬台基於286微處理器的PC。
IBM宣布以2.5億美元收購英特爾12%的股份,以幫助英特爾熬過產業不景氣階段,而後在1984年又以1億多美元追加收購了5%的股份。1987年,隨著產業環境的好轉,IBM出售了這些股份。
英特爾發布首款網路控制器82586,從主處理器剝離出網路功能從而提高系統性能。
英特爾的首款16位微控制器8096進入市場。

•1983年~1987年
1983年
英特爾發布CHMOS技術,在推動晶元性能增長的同時減少了能耗。
英特爾年收入達到10億美元。
英特爾開始用6英寸硅晶片生產線生產晶元。
1984年
IBM發布採用Intel 286處理器的PC-AT,採用開放的系統,奠定了X86系統結構在PC市場的統治地位。
英特爾發布世界上首款CHMOS動態隨機存儲器,容量為256K。
安迪•格羅夫被《財富》周刊評為「美國十大最嚴厲的老闆」之一。
美國議會通過《半導體晶元保護法案》,允許半導體製造商取得他線路設計的版權,這一法案成為英特爾保護其發展的重要工具。
1985年
英特爾做出痛苦的選擇,把公司主營業務從最初的DRAM轉向微處理器。
英特爾推出32位的386處理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
英特爾推出iPSC/1,進入超級計算機業務。
1986年
美日半導體貿易協定簽署,日本對美國半導體製造商開放市場。
美國法院規定微碼(植入硅晶元的軟體)同樣適用美國著作權法。
英特爾發布容量1M的可擦寫可編程只讀存儲器27010、27011和27210。
1987年
安迪•格羅夫被任命為公司總裁兼CEO。
羅伯特•諾伊斯被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授予全國技術勛章。
公司推出第二代iPSC/2超級計算機,它基於大量的英特爾386處理器和80387數字協處理器。

•1988年~1992年
1988年
公司發布ETOX(EPROM Tunnel Oxide)技術,進入快閃記憶體領域。
羅伯特•諾伊斯成為SEMATECH總裁兼CEO,這是一個旨在保持美國在半導體製造研究領域最前沿地位的企業聯盟。
1989年
英特爾推出首款商用處理器i860,內含超過100萬個晶體管。
英特爾推出80486微處理器,內含120萬個晶體管。
1990年
英特爾的共同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英特爾發布首款NetPort列印伺服器,使列印機能夠很便捷的連接到區域網並實現共享。
美國總統喬治•布希(老布希)授予戈登•摩爾全國技術勛章。
克雷格•貝瑞特出任英特爾執行副總裁。
1991年
英特爾正式開展「Intel Inside」品牌推廣計劃,這一LOGO在後來屢受指控。
英特爾在一個月之內發布了包括EtherExpress配適卡在內23款網路產品。
公司宣布將中止EPROM的開發,轉向快閃記憶體。
1992年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atequest的信息顯示,英特爾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半導體供應商。
公司採用8英寸硅晶片生產線生產晶元。
英特爾發布82420晶元組,公司正式進入晶元組領域。

•1993年~1997年
1993年
英特爾推出Pentium(奔騰)處理器(俗稱586),集成了310萬個晶體管。
克雷格•貝瑞特被任命為公司執行副總裁兼COO,戈登•摩爾留任公司董事會主席,安迪•格羅夫仍擔任總裁兼CEO。
英特爾被《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雜志評為世界第三最有價值品牌。
PCMCIA標准面世,使攜帶型電腦能夠很容易的加入數據機、音效卡、網路配適器等設備,英特爾是該項標準的創建者之一。
1994年
公司發布首款LANDesk網路管理軟體產品,能夠實現軟體區分、病毒防護、遠程診斷以及其它計算機網路功能。
奔騰處理器發現浮點缺陷,英特爾耗資4.7億美元更換所有晶元以及改進晶元設計。
英特爾協助定義即插即用標准,使PC添加外圍設備更加簡便。
1995年
英特爾推出專為伺服器和工作站設計的Pentimu Pro處理器,內含550萬個的晶體管。
英特爾發布82430FX晶元組。
英特爾擴張其網路設備產品線,推出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和其他網路產品。
1996年
英特爾推出採用了MMX(多媒體增強指令集)技術的Pentium處理器。
1997年
英特爾推出Pentium Ⅱ處理器,集成了750萬個晶體管。
英特爾發布StrataFlash存儲器,實現在單個存儲單元中存儲多位數據,大幅增加快閃記憶體容量。
安迪•格羅夫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風雲人物。
克雷格•貝瑞特成為公司總裁,安迪•格羅夫成為董事會主席,戈登?摩爾則退任公司名譽主席。

•1998年~2002年
1998年
英特爾推出Celeron(賽揚)處理器。
英特爾推出Pentium Ⅱ Xeon(至強)處理器。
英特爾發布首款基於StrongARM結構體系的高性能、低能耗處理器,用於手持計算和通訊設備。
1999年
英特爾發布Pentium Ⅲ處理器,內含900萬個晶體管。
英特爾發布Pentium Ⅲ Xeon處理器。
英特爾進一步擴展網路產品線,推出IXP1200網路處理器和相關產品。
2000年
無線應用成為發展重點,英特爾發布Xscale微架構體系和數款無線網卡。
英特爾發布Pentium 4處理器,集成了4200萬個晶體管。
2001年
英特爾的共同創始人戈登•摩爾正式退休。
英特爾推出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的首款64位Itanium(安騰)處理器。
英特爾發布Xeon處理器。
英特爾製造出世界上最小最快的晶體管,寬僅15毫微米(1毫微米為十億分之一米)。
2002年
英特爾開始在300毫米(12英寸)晶片上採用0.13微米技術製造晶元產品。
保羅•歐德寧成為公司總裁兼COO, 克雷格•貝瑞特仍擔任CEO,戈登•格羅夫留任董事會主席。
英特爾發布超線程(Hyper-Threading)技術,這種技術能使一個處理器能同時運行多線程任務,從而提高多任務環境中的系統性能。
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小布希)向戈登•格羅夫頒發總統自由勛章。
公司發布專為高性能伺服器和工作站設計的Itanium(安騰)2處理器。

•2003年~2005年
2003年
Intel累計銷售處理器達到10億片。
英特爾發布專用於迅馳移動技術,這種技術具有高性能、電池使用時間長、集成了無線聯網能力等特點,可以使筆記本電腦變得更加輕巧。Pentium M處理器是Centrino的核心。
英特爾推出PXA800F蜂窩處理器,這是一款把蜂窩電話和手持電腦關鍵結構完全集成與單個晶片的微晶元。
2004年
2004年Intel公司推出的64位至強處理器,是英特爾迄今為止推出的最成功的企業級64位伺服器產品。
2005年
推出雙內核英特爾至強處理器。
推出歡悅平台
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聚焦多內核平台
超越主頻的全新平台架構
英特爾加強支持64位計算 經濟型電腦專用英特爾® 賽揚® D 處理器閃亮登場
英特爾公布第二季度收入突破92億美元 每股收益33美分
英特爾架構伺服器喜獲雙內核動力 英特爾推出雙內核入門級伺服器平台
新架構帶來更出色性能 英特爾安騰2處理器採用更快的前端匯流排
英特爾將提前推出雙內核、超線程(HT)伺服器平台
英特爾公司開發超低功耗製程 新型65納米製程將進一步延長移動設備的電池使用時間
領先企業和技術計算供應商創立安騰® 解決方案聯盟,全新、廣泛的行業支持計劃將加速安騰® 解決方案的上市進程
全新雙核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面世,英特爾發運多核伺服器平台
2005 年秋季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多核平台成就無限機遇
英特爾推出 90 納米多級單元針對多媒體手機的高性能 NOR 快閃記憶體

•2006年~至今
2006年
英特爾第四季度收入 102 億美元;每股收益 40 美分
英特爾在全球率先取得 45 納米晶元製程技術開發重大成功
英特爾酷睿雙核處理器登陸嵌入式市場
採用英特爾® 酷睿™ 微架構的電腦即將面世
英特爾下一代企業平台即將閃亮登場
英特爾新的高產量65納米工廠開張
英特爾將向中國企業提供下一代BIOS核心技術
英特爾公司宣布進行重組—預計成本和運營開支將在2007年降低20億美元,2008年降低30億美元
英特爾推出嵌入式英特爾酷睿2雙核處理器
高效節能 超越未來——英特爾2006年秋季信息技術峰會在上海舉行
英特爾開啟四核時代——全球最佳處理器,性能再創造新高
2007年
英特爾第四季度收入97億美元
英特爾發布晶體管技術重大突破,為40年來計算機晶元之最大革新
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北京首發
在進入嵌入計算行業30年之際,英特爾推出四核處理器
多核時代虛擬化應用助推器在京發布
英特爾第二季度收入達87億美元
英特爾在京發布刀片伺服器平台開放規格
全新英特爾伺服器處理器 速度與能效的極致選擇

再來講AMD。
AMD創辦於1969年,當時公司的規模很小,但是從那時起到現在,AMD一直在不斷地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一家年收入高達24億美元的跨國公司。下面將介紹決定AMD發展方向的重要事件、推動AMD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並按時間順序回顧AMD各年大事。

1969-74 - 尋找機會
在公司剛成立時,所有員工只能在創始人之一的JohnCarey的起居室中辦公,但不久他們便遷往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租用一家地毯店鋪後面的兩個房間作為辦公地點。到當年9月份,AMD已經籌得所需的資金,可以開始生產,並遷往加州森尼韋爾的901 Thompson Place,這是AMD的第一個永久性辦公地點。
在創辦初期,AMD的主要業務是為其它公司重新設計產品,提高它們的速度和效率,並以"第二供應商"的方式向市場提供這些產品。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正式成立。
1969年9月--AMD公司遷往位於901 Thompson Place,Sunnyvale 的新總部。
1969年11月--Fab 1產出第一個優良晶元--Am9300,這是一款4位MSI移位寄存器。
1970年5月--AMD成立一周年。這時AMD已經擁有54名員工和18種產品,但是還沒有銷售額。
1970--推出一個自行開發的產品--Am2501。
1972年11月--開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 廠房中生產晶圓。
1972年9月--AMD上市,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發行了52.5萬股。
1973年1月--AMD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設立了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以進行大批量生產。
1974--AMD以2650萬美元的銷售額結束第五個財年。

1974-79 - 定義未來
AMD在第二個五年的發展讓全世界體會到了它最持久的優點--堅忍不拔。盡管美國經濟在1974到75年之間經歷了一場嚴重的衰退,AMD公司的銷售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仍然在此期間增長到了1.68億美元,這意味著平均年綜合增長率超過60%。
1974--位於森尼韋爾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5--AMD通過AM9102進入RAM市場。
1975--AMD的產品線加入8080A標准處理器和AM2900系列。
1976--AMD和Intel簽署專利相互授權協議。
1977--西門子和AMD創建Advanced Micro Computers (AMC) 公司。
1978--AMD在馬尼拉設立一個組裝生產基地。
1978--AMD的銷售額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年度總營業額達到1億美元。
1978--奧斯丁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79--奧斯丁生產基地投入使用。
1979--AMD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

1980 - 1983 - 尋求卓越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兩個著名的標志代表了AMD的處境。第一個是所謂的"蘆筍時代",它代表了該公司力求增加它向市場提供的專利產品數量的決心。與這種高利潤的農作物一樣,專利產品的開發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最終會給前期投資帶來滿意的回報。第二個標志是一個巨大的海浪。AMD將它作為"追趕潮流"招募活動的核心標志,並用這股浪潮表示集成電路領域的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
AMD的研發投資一直領先於業內其他廠商。在1981財年結束時,該公司的銷售額比1979財年增長了一倍以上。在此期間,AMD擴建了它的廠房和生產基地,並著重在得克薩斯州建造新的生產設施。AMD在聖安東尼奧建起了新的生產基地,並擴建了奧斯丁的廠房。AMD迅速地成為了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競爭者。
1981--AMD的晶元被用於建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1981--聖安東尼奧生產基地建成。
1981--AMD和Intel決定延續並擴大他們原先的專利相互授權協議。
1982--奧斯丁的第一條只需4名員工的生產線(MMP)開始投入使用。
1982--AMD和Intel簽署圍繞iAPX86微處理器和周邊設備的技術交換協議。
1983--AMD推出當時業內最高的質量標准INT.STD.1000。

1984-1989 - 經受嚴峻考驗
在1986年,變革大潮開始席捲整個行業。日本半導體廠商逐漸在內存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這個市場一直是AMD業務的主要支柱。同時,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沖擊了整個計算機市場,限制了人們對於各種晶元的需求。AMD和半導體行業的其他公司都致力於在日益艱難的市場環境中尋找新的競爭手段。
到了1989,Jerry Sanders開始考慮改革:改組整個公司,以求在新的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AMD開始通過設立亞微米研發中心,加強自己的亞微米製造能力。
1984--曼谷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84--奧斯丁的第二個廠房開始動工。
1985--AMD首次進入財富500強。
1985--位於奧斯丁的Fabs 14 和15投入使用。
1985--AMD啟動自由晶元計劃。
1986--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晶元。
1986--AMD推出業界第一款1M比特的EPROM。
1986年10月--由於長時間的經濟衰退,AMD宣布了10多年來的首次裁員計劃。
1987--AMD與sony公司共同設立了一家CMOS技術公司。
1987年4月--AMD向Intel公司提起法律訴訟。
1987年4月--AMD和 Monolithic Memories公司達成並購協議。
1988年10月--SDC開始動工。

1989年9月4日- 展開變革
AMD在這段時期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提供越來越具競爭力的產品,不斷地開發出對於大批量生產至關重要的製造和處理技術,以及加強與戰略性合作夥伴的合作關系而實現的。在這段時期,與基礎設施、軟體、技術和OEM合作夥伴的合作關系非常重要,它使得AMD能夠帶領整個行業向創新的平台和產品發展,在市場中再次引入競爭。
1995--富士-AMD半導體有限公司(FASL)的聯合生產基地開始動工。
1995--Fab 25建成。
1996--AMD收購NexGen。
1996--AMD在德累斯頓動工修建Fab 30。
1997--AMD推出AMD-K6處理器。
1998--AMD在微處理器論壇上發布AMD速龍處理器(以前的代號為K7)。
1999--AMD推出AMD速龍處理器,它是業界第一款支持Microsoft Windows計算的第七代處理器。
2000--AMD在第一季度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10億美元,打破了公司的銷售記錄。
2000--AMD的Dresden Fab 30開始首次供貨。
2001--AMD推出AMD 速龍 XP處理器。
2001--AMD推出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速龍 MP 雙處理器。
2002--AMD 和UMC宣布建立全面的夥伴關系,共同擁有和管理一個位於新加坡的300-mm晶圓製造中心,並合作開發先進的處理技術設備。
2002--AMD收購Alchemy Semiconctor,建立個人連接解決方案業務部門。
2002--Hector Ruiz接替Jerry Sanders,擔任AMD的首席執行官。
2002--AMD推出第一款基於MirrorBit(TM) 架構的快閃記憶體設備。
2003-AMD 推出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TM)(皓龍) 處理器。
2003-AMD 推出面向台式電腦 和筆記簿電腦的AMD 速龍(TM) 64處理器。
2003-AMD推出 AMD 速龍(TM) 64 FX處理器. 使基於AMD 速龍(TM) 64 FX處理器的系統能提供影院級計算性能。

2006至今--融聚與分拆
2006年7月24日AMD正式宣布54億美元並購ATI,新公司將以AMD的名義運作。
AMD2006年10月25日宣布完成對加拿大ATI公司價值約54億美元的並購案。
根據雙方交易條款,AMD以42億美元現金和5700萬股AMD普通股收購截止2006年7月21日發行的ATI公司全部的普通股,通過此次並購, AMD在處理器領域的領先技術將與ATI公司在圖形處理、晶元組和消費電子領域的優勢完美結合,AMD將於2007年推出以客戶為導向的技術平台,滿足客戶開發差異化解決方案的需求。
AMD同時將繼續開發業界最好的處理器產品,讓客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佳的技術組合;從2008年起,AMD將超越現有的技術布局,改造處理器技術,推出整合處理器和繪圖處理器的晶元平台。
2008年10月8日, AMD閃電宣布分拆其製造業務,與阿布扎比一家簡稱ATIC的高科技投資公司合資成立名為Foundry的新製造公司,引起全球IT界的轟動。根據協議,AMD將把德國德累斯頓的兩家生產工廠以及相關的資產及知識產權全盤轉入合資公司。AMD將擁有合資公司44.4%股份,ATIC則持有其餘股份。至此,AMD徹底轉型為一家晶元設計公司。

❺ 微軟,蘋果,英特爾公司的發家歷程,怎麼開辦的,怎麼占據市場的,市場份額等等,他們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蘋果公司發展歷史和大事記

1975年以前

1950年:史蒂芬·沃茲涅克出生;
1955年:史蒂芬·喬布斯出生;
1972年:史蒂芬·喬布斯從Reeds學院輟學,他僅在Reeds學院就讀了一個學期。喬布斯在完成中學學業後,經常參加HP公司的講座。這一年他成為了HP公司的夏季職員。隨後與同在HP公司就職的,也是剛從加州大學輟學的的史蒂芬·沃茲涅克相識。這時的沃茲涅克因為銷售用於免費遠程呼叫的自製設備而小有名氣。喬布斯幫助沃茲涅克賣出了不少這樣的設備。
1974年初:喬布斯成為Atari公司的一名視頻設計師。他用節省下來的錢作了一次印度之行,在那裡尋求精神上的啟迪。
1974年秋:喬布斯從印度歸來,開始參加沃茲涅克的「國產計算機俱樂部」的聚會。當時沃茲涅克熱衷於創造電子設備,而喬布斯已開始觀注個人計算機的市場前景。喬布斯勸說沃茲涅克與他共同開發一種個人計算機。

1975年-1979年

1975年:在喬布斯的卧室中,喬布斯和沃茲涅克開始開發Apple I;
1976年:Apple I開發工作完成,在喬布斯的車庫里他們製造出了Apple I的原型機。沃茲涅克向HP公司介紹他的Apple I,但在HP公司沒有人對他的計算機感興趣。在遭到拒絕之後,喬布斯想他們應該自已生產Apple I,為此,喬布斯賣掉了他的大眾(Volkswagen)汽車,沃茲涅克也賣掉了他的可編程HP計算機。他們一共籌集了1250美元,開始生產Apple I主板;
1976年4月1日:由沃茲涅克、喬布斯和RonWayne共同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Ron Wayne設計了蘋果公司的第一個徽標;
1976年5月:Apple I每台售價為666.66美元,一個電腦商店(Byte Shop)購買了50台Apple I;
1976年夏:Ron Wayne離開蘋果電腦;
1976年秋:沃茲涅克完成Apple II的開發工作。
1977年:Rob Janov設計了蘋果的第二個徽標,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蘋果徽標(只是在1998年去掉了彩虹顏色)。Mike Markkula向蘋果注資92000美元。Apple II發布,其售價為1295美元;
1978年6月17日:喬布斯的女兒Lisa Nicole出生。後來一款蘋果電腦就以她的名字命名(Apple Lisa);
1979年:Apple II+推出,其售價為1195美元;
1979年夏:開始開發Apple Lisa和Apple Macintosh。

1980-1989

1980年:Apple III發布,根據配置的不同,其售價從4340美元到7800美元不等。蘋果股票上市,並獲得巨大成功;
1981年:喬布斯加入到Macintosh項目組。Mike Markkula成為蘋果電腦公司的總裁。
1981年2月:沃茲涅克在一次飛機事故中受傷,隨後他暫時離開蘋果和Macintosh項目組(他再也沒回到Macintosh項目組)。沃茲涅克結婚,並回到加州大學繼續攻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位;
1981年8月:IBM公司推出其第一款個人電腦IBM-PC。盡管IBM-PC次於Apple II和Apple III,但是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1年11月:蘋果計算機有限公司和甲克蟲唱片公司達成一項秘密協議:蘋果計算機公司可以在計算機產品上使用「蘋果」名稱。
1982年:Lisa資料庫完成並准備發布。蘋果的廣告代理商Chiat/Day製作完成了Macintosh TV spot(「1984」)。
1983年:Lisa資料庫和Apple Iie發布,售價分別為9998美元和1395美元。Apple成為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公司。
1983年春:為Macintosh重新製作了廣告片「1984」。
1983年4月:John Sculley,PepsiCo的前總裁成為蘋果的總裁兼CEO。
1983年6月:史蒂芬·沃茲涅克返回蘋果。
1983年12月:Apple III+發布,其售價為2995美元。同期,IBM-PC的銷量突破100萬台;
1984年:蘋果廣告片「1984」在全美的影院上映;
1984年1月22日:「1984」在Super Bowl XVIII上映;
1984年1月24日:Apple Macintosh發布。Maintosh配有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操作系統(使用Macintosh圖形用戶界面),其中有易於理解的「trashcan」和「便條」等。Macintosh成為計算機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984年中:五角大樓禁止Macintosh銷往共產主義國家。此時在前蘇聯,Maintosh中使用的技術仍然不為所知。
1985年初:Mac XL、Apple II增強版發布。喬布斯離開蘋果公司,問題出現在喬布斯和Sculley之間,喬布斯認為Sculley根本不懂計算機,而Sculley認為喬布斯不善管理對於公司來說這是危險的;
1985年5月23日:喬布斯試圖通過政變促使Sculley下台。他試圖在Sculley在中國出席會議期間獲得蘋果公司的控制權。在最後時刻他的計劃被人向Sculley告發;
1985年5月24日:Sculley和喬布斯發生了激烈的爭論。Sculley要求董事會在他和喬布斯之間作出選擇;
1985年5月31日:Sculley解除喬布斯的一切權力,僅保留了他的蘋果主席職務,但喬布斯已經不能對任何決策施加影響;
1985年夏:Sculley成為蘋果電腦的新領導人。同時裁員1200人;
1985年9月17日:史蒂芬·喬布斯正式從蘋果辭職。他對蘋果董事會表示他計劃創建一家新的公司。他還通知他們5名蘋果雇員將與他一起創建新的公司;
1985年9月23日:蘋果向史蒂芬·喬布斯提起訴訟。
1985年10月24日:John Sculley簽下蘋果有史以來最壞的合同。他同意微軟如果繼續為蘋果生產軟體(如Word,Excel)就允許微軟使用部份蘋果圖形界面技術。如果Sculley沒有與微軟做下這筆交易,Windows也許永遠不會介入,因為由於它與MacOS相似性,很明顯蘋果將會輕松的在任何反對微軟的訴訟獲勝。
1985年末:蘋果發布Macintosh Office,並首次使用LaserWriter和AppleTalk網路技術,以期讓Mac對小型企業更加具有吸引力;
1986年1月:蘋果停止對喬布斯的控告。喬布斯同意六個月內不僱用蘋果職員,並且不建立與蘋果電腦競爭的電腦公司。喬布斯創建NeXT公司。史蒂芬?喬布斯從George Lucas購買了Pixar電腦動畫工作室,耗資近1000萬美元;
1986年9月:Apple IIgs發布,其售價為999美元;
1987年:蘋果成立十周年。Mac SE和Mac II推出;
1988年1月:微軟發布Windows 2.0.3;
1988年3月17日:蘋果向微軟和HP公司提出訴訟,控告他們侵犯了蘋果的版權,因為在Windows2.0.3中使用了與Mac相似的圖標;
1988年10月12日:NeXT電腦發布,其售價為6500美元(配置為25MHz,8MB內存,250MB硬碟,FPU,Faxmodem,17英寸顯示器);
1989年2月:甲殼蟲唱片公司控告蘋果電腦違反1981年彼此簽訂的協議,訴訟聲稱蘋果違反了關於生產具有製造合成音樂能力的電腦的條款;
1989年9月:NeXTstep 1.0發布;

1990-1999

1990年:Windows 3.0發布;NeXTstation發布;蘋果推出Mac Iifx,Classic,LC和Mac Iisi四款機型;
1991年:IBM與蘋果結成聯盟:IBM為蘋果開發RISC處理器(即PowerPC)。Mac Classic II,PowerBook 100, PowerBook 140, PowerBook 170, Quadra 700和Quadra 900發布;Pixar電腦動畫工作室和迪斯尼結成製片合作夥伴,Pixar製作電影而迪斯尼進行推廣,Pixar和迪斯尼共同分攤成本,分享利潤;
1991年10月9日:蘋果付給甲克蟲唱片公司2650萬美元,法律訴訟結束;
1992年:NeXTstep3.0發布;微軟發布Windows 3.1;
1993年2月:史蒂芬·喬布斯解僱NeXT公司一半的職員。他撤掉了NeXT公司的硬體部,同時宣布NeXT將致力於操作系統;
1993年4月:第一系列PowerPC(601)處理器由Motorola發布,運行速度分別為50MHz,66MHz和80MHz;最後一位NeXT創始者離開NeXT,史蒂芬·喬布斯成為NeXT電腦公司唯一的領袖(NeXT公司更名為NeXT電腦公司);
1993年6月:Michael Spindler取代Sculley成為蘋果的CEO,Sculley仍然擔任蘋果的董事會主席;
1993年8月2日:蘋果發布第一款PDA(Newton MessagePad)。即使Newton MessagePad比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如Windows CE PDAs,Palm PDAs等等)更出眾,但它的銷量仍是相當可憐的,主要問題在於手寫文字往往被曲解。手寫識別是Newton MessagePad獲得成功的關鍵。蘋果的PDA部門僅僅在發布Newton MessagePad四年之後就被撤掉了;
1993年8月24日:法庭裁決1985年關於蘋果和微軟的訴訟,裁定Windows2.0.3不構成侵權;
1993年10月15日:Sculley辭去蘋果的職位成為Spectrum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兼CEO;
1994年3月14日:Power Mac6100,7100,8100系列發布;
1994年6月:MacOS7.5發布,蘋果從7.1.2+SU3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4年夏:蘋果開始特許MacOS;
1994年12月13日:蘋果發布Pippin,一款家用多媒體系統,用於網上游戲、學習和娛樂;
1994年冬:IBM和Motorola發布PowerPC 603和PowerPC 604;
1995年2月:PowerPC 603e發布;
1995年5月:最早的Mac兼容機涌進市場;迪斯尼上映Pixar的第一部電影「Toy Story」;
1996年4月1日:蘋果20周年;二十周年紀念版Macintosh發布;
1996年10月:操作系統System 7.5.5發布;
1996年12月:蘋果以4.3億美元收購NeXT電腦公司;
1997年1月24日:MacOS 7.6發布;
1997年1月26日:由於NeXT被收購,喬布斯重新回到蘋果公司。在MacWorld大會上,新MacOS策略推出(MacOS 8,Rhapsody);
1997年3月:Bandai在日本推出Pippin Atmark;
1997年4月:Motorola發布300MHz PowerPC 603e;
1997年6月:Gil Amelio宣布蘋果第二財季虧損7.4億美元;
1997年7月1日:二十周年紀念版Macintosh上市,這款機型與以往機型有些不同。該機主頻為250MHz,配有集成BOSE聲音系統。該款Macintosh被限量發售,它的獨特設計風格使其成為收藏家的珍愛;
1997年7月:Gil Amelio辭去蘋果的總裁和CEO職務;
1997年7月22日:MacOS 8發布。它是第一個真正不同於Mac OS 1.0桌面的系統。新一代的MacOS 8比它的前輩運行更加穩定;
1997年8月6日:史蒂芬·喬布斯成為蘋果事實上的領導人,他宣布蘋果與微軟結成聯盟。微軟購買1.5億美元蘋果股票。蘋果將微軟IE瀏覽器集成到蘋果操作系統中;
1997年9月:Motorola發布PowerPC750(G3)處理器。蘋果從Mac兼容機製造商手中購回許可證;
1997年9月16日:史蒂芬·喬布斯成為蘋果的iCEO(臨時CEO);
1997年11月:Bandai在美國推出Pippin@World,其售價為600美元;
1997年11月10日:在「Apple Event」中提出Power Macintosh G3和Apple Store。二者都立即獲得成功;
1998年1月7日:蘋果正式宣布重新贏利,喬布斯宣布1998年第一財季收益為4700萬美元;
1998年2月4日:IBM發布1.1GHz G3處理器;
1998年2月27日:Newton項目中止。主要是由於該項目的巨額虧損(蘋果從Newton項目開始共投入超過5億美元)和蘋果產品線的削減。所有不重要的和不贏利的產品系列(如列印機和附件)都被中止;
1998年5月:iMac和筆記本電腦PowerBook G3發布;
1998年7月:蘋果宣布1998年第三財季贏利1.01億美元;
1998年7月30日:Motorola發布333MHz、366MHz和400MHz PowerPC G3處理器;
1998年8月:iMac訂單超過15萬台;
1998年8月15日:iMac上市,並且成為歷史上銷售最快的個人電腦;
1998年10月15日:MacOS 8.5發布;
1999年1月5日:在三藩市MacWorld展覽會上,蘋果展出了Power Macintosh G3 Yosemite和五種不同色彩的266MHz iMac。在1999年的前兩季Power Macintosh G3 Yosemite的銷售很旺。Mac OS X Server發布,但實際直到3月它才最終發貨;
1999年4月14日:333MHz的第三版iMac(修訂版D)發布;
1999年4月:QuickTime 4 Beta版發布。在蘋果的網站上可以下載QuickTime 4格式的「Episode One / The Phantom Menace」電影預告片,它創造了互聯史上下載次數最多的紀錄,超過2500萬人下載了該片;
1999年6月:新筆記本電腦PowerBook G3 Lombard發布。它比以前的筆記本更輕更小。300MHz的Power Macintosh G3 Yosemite停止生產,新推出450MHz的Yosemite;專業視頻編輯軟體Final Cut Pro發布,它專門征對PowerMac的新火線介面進行了優化;
1999年7月21日:在紐約MacWorld展覽會上推出iBook;
1999年8月31日:iBook訂單超過14萬台。史蒂芬·喬布斯在三藩市舉行的Seybold大會展示超級計算機Power Macintosh G4。500MHz G4處理器每秒可運行超過10億次浮點運算,它也因此而被美國政府列為禁運武器類技術。
1999年9月30日:Pixar的第二部電影「Toy Story 2」上映。Pixar也因此鞏固了它在全球電腦動畫視頻電影領域中第一的位置。"Toy Story","Toy Story 2" 和 "A Bug』s Life"在全球總票房收入接近12億美元;
1999年10月5日:350MHz、400MHz iMac推出,其中有些配置了DVD光碟機。捆綁iMove(Final Cut Pro的簡本)的iMac DV和iMac DV特別版上市;
1999年11月5日:MacOS 9發布。它帶來許多諸如Sherlock 1的增強版Sherlock 2的新特性。

2000-2002

2000年1月6日:在San Francisco MacWorld展覽會上蘋果展示了其最新操作系統Mac OS X,Mac OS X是基於Rhapsody策略上的新操作系統。像NeXT操作系統一樣他也是一個UNIX系統。蘋果在MacOS X中推出了新的「Aqua」桌面。Mac OS X公共測試版將在2000年夏末發布,而其正式版計劃在2001年1月發布;斯蒂芬·喬布斯再一次成為蘋果的CEO(不再是臨時CEO,雖然他的頭銜仍然是「iCEO」)。辦公軟體AppleWorks 6發布。蘋果網站上新引入了如iTools的新特性,iTools是蘋果為Mac用戶和iReview推出的一項免費Web空間服務。
2000年2月16日:PowerBook G3 Pismo、iBook特別版和500 MHz Power Macintosh G4在東京MacWorld展覽會上發布。配置了AirPort無線網路的400MHz、500MHzPowerBook G3也在同期發布。iBook特別版沿用了iMac DV特別版的顏色,其主頻為366MHz;
2000年4月19日:蘋果公布2000年第三財季收益為2.33億美元;
2000年7月19日:在紐約MacWorld展覽會上,蘋果展示了全新色彩的iMac系列(iMac,iMac DV, iMac DV+, iMac DV SE)、全新的PowerMac G4 Cube和配置千兆乙太網卡的雙處理器PowerMac G4(雙500MHz PPC G4處理器);
2000年9月12日:在2000巴黎蘋果展覽會上,蘋果推出了新款iBook。新推出的iBook有兩款不同顏色的機型(灰色和青色),其主頻為366MHz或466MHz。另外,還發布了Mac OS X公共測試版,並在英國、德國和法國的Apple Store開始發售,售價為30美元;微軟發布蘋果版Office 2001,它被認為更好於Windows版的MS Office 2000。
2000年9月29日:蘋果宣布修正後的2000年第四季的收益估值。早先第四財季預計收益為1.65億美元,修正後的第四財季預計收益為1.1億美元。由於這一聲明,蘋果股票一夜之間狂跌45個百分點,由每股53.50美元躍至29.13美元。
2000年12月5日:蘋果預計2001年第一財季(截止到2000年12月30日)將虧損2.59億美元。這也是蘋果在三年內首次出現虧損。
2001年1月9日:在三藩市MacWorld展覽會上,史蒂芬·喬布斯展示了一系列蘋果新產品。在硬體方面,蘋果推出了全新的PowerMac G4電腦,新G4由純鈦製造,並配置了更快的G4處理器以及內置的CD-RW或DVD-RW光碟機。蘋果還獲得了DVD的許可,發布了DVD studio Pro和iDVD。另外,蘋果還在其官方網站上提供了用於播放、編碼和轉換MP3文件的工具軟體iTools的免費下載;蘋果還發布了MacOS 9.0.4的升級版MacOS 9.1。喬布斯同時宣布Mac OS X的發布日期為2001年3月24日;
2001年2月22日:蘋果在東京MacWorld展覽會上展示了配置內置 CD-RW光碟機的新iMac系列。新系列iMac共有四種顏色:「indigo」,「Blue Dalmatian」,「Flower Power」和石墨色;主頻為400MHz、500MHz或600MHz。另外,蘋果還推出了G4 Cube的升級版。自從2000年7月G4 Cube發布以來,它的銷售情況一直不好。蘋果試圖通過增加內置CD-RW和降價來提高G4 Cube系列產品的銷量。
2001年3月14日:蘋果以價值6200萬的蘋果股票收購了PowerSchool公司。PowerSchool公司是一家專為學校提供數據管理軟體的公司。PowerSchool Server是基於互聯網開發的,所以可以通過Web瀏覽器對它進行訪問。蘋果通過收購PowerSchool公司,就有能力為學校提供完整的系統集成:為學生提供iMac,為教師提供Power Macintosh電腦,而Power Macintosh G4 Server則可以作為PowerSchool軟體和AirPort無線網路的平台;
2001年3月24日:蘋果如期發布了Mac OS X 10.0。由於蘋果想在7月份MacWorld展覽會上舉行一個隆重的Mac OS X 10.1的發布會,所以這次發布顯得比較平靜。同期,大量的Mac OS X版的第三方軟體發布。
2001年4月18日:蘋果宣布本季度收益為4300萬美元,其中Mac OS X的銷售貢獻了900萬美元。蘋500萬台iMac下線,這一成績使iMac迄成為今為止最成功的個人電腦;
2001年5月1日:新iBook發布。新iBook採用白色塑料外體,500MHz G3處理器,顯示分辯率最高達1024x768像素,並且提供CD-RW可選件;
2001年5月19日:蘋果自已的第一批零售店開張。它們分別位於洛杉磯和華盛頓附近。蘋果在它的零售店裡提供了硬體及Macintosh軟體,還為蘋果愛好者們交流經驗、學習以及蘋果軟硬體的演示開辟了專門的區域;蘋果想通過開辦自已的零售店來使其目前5%的市場份額增加一倍,到2001年末在全美又開辦了另外25家零售店;
2001年5月21日:在WWDC 2001上蘋果宣布Mac OS X將隨機附帶。另外蘋果還發布了WebObject 5和新17英寸平板Studio顯示器,同時將PowerMac G4 Server升級到雙533MHz G4處理器。WebObject 5是一款用於創建Web應用程序的初級工具;
2001年7月3日:蘋果正式停止Power Macintosh G4 Cube系列產品線;
2001年7月17日:蘋果公布2001年第三財季收益為6100萬美元;
2001年7月18日:在紐約MacWorld展覽會上,蘋果推出新G4電腦。主頻高達867MHz,其中雙800MHz處理器具有每秒120億次浮點運算能力。蘋果宣布Mac OS X 10.1(Puma)將在9月發布;
2001年9月7日:蘋果發布733MHz Power Macintosh G4 Server。第七家蘋果零售店在俄亥俄開張;
2001年9月25日:長期的等待終於結束了,蘋果發布了Mac OS X的升級版Mac OS X 10.1,它比Mac OS X運行更快,支持CD刻錄,DVD播放和新界面(Aqua);另外還發布了Mac OS X Server v10.1;
2001年10月16日:更快的550MHz和667MHz PowerBook G4、600MHz iBook以及配置雙800MHz G4處理器的PowerMac G4 Server同時發布;
2001年10月17日:蘋果公布2001年第四財季贏利為6600萬美元;
2001年10月23日:史蒂芬·喬布斯向公眾推介攜帶型MP3播放器iPod,iPod配置了5GB的內置火線硬碟(可容納多達1000首MP3歌曲),2英寸背光LCD顯示器,內置數字放大器和耳機。另外蘋果還發布了用於將MP3文件從Mac上傳輸到iPod上的工具軟體iTunes 2;
2001年11月2日:「Monsters Inc.」在全美影院上映。「Monsters Inc.」是Pixar的第四部動畫片。該片在上映的第一周就獲得了6348萬的票房收入;
2001年11月10日:iPod發布;
2001年11月13日:AirPort 2發布,他新增加了對Windows PC的支持,多達50個連接和採用128位壓縮技術。此外,AirPort 2基站配置一塊WAN乙太網卡用作DSL路由;
2001年12月4日:Final Cut Pro 3和MacOS 9.2.2發布;
2002年1月7日:在MacWorld展覽會上蘋果展示了全新的LCD iMac,同時展示的還有14英寸的iBook和免費的照片編輯軟體iPhoto;
2002年1月16日:蘋果公布2002年第一財季收益為3800萬美元。在該季,蘋果共售出74.6萬台Mac;
2002年1月28日:新PowerMac G4發布,新G4主頻高達1GHz,並配有2MB DDR的L3緩存。雙1GHz G4比2GHz的Pentium 4要快72%;
2002年2月12日:蘋果、Sun和愛立信宣布將使用QuickTime線性技術共同開發應用於蜂窩電話的多媒體系統;
2002年3月14日:Mac OS X蘋果遠程桌面發布。蘋果遠程桌面是一款基於Mac OS網路的管理工具軟體;
2002年3月21日:iPod升級版和23英寸的Cinema顯示器在東京MacWorld展覽會上發布;蘋果宣布在4月份Mac OS X將支持藍牙。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

❻ 誰能介紹一下美國三大股指

道瓊斯工業指數
道瓊斯工業指數(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DJIA,簡稱「道指」)是由華爾街日報和道瓊斯公司創建者查爾斯·道創造的幾種股票市場指數之一。這個指數作為測量美國股票市場上工業構成的發展,是最悠久的美國市場指數之一。 時至今日,平均指數包括美國30間最大、最知名的上市公司。雖然名稱中提及「工業」這兩個字,但實際其對歷史上的意義可能比對實際上還來得多些——因為今日的30間構成企業里,大部分都已與重工業不再有關。由於補償股票分割和其它的調整的效果,它當前只是加權平均數,並不代表成分股價值的平均數。
納斯達克指數
納斯達克(NASDAQ,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是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於1968年著手創建的自動報價系統名稱的英文簡稱。納斯達克的特點是收集和發布場外交易非上市股票的證券商報價。它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目前的上市公司有5200多家。納斯達克又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電子交易的股市,它在5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 26萬多個計算機銷售終端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是反映納斯達克證券市場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基本指數為100。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涵蓋所有新技術行業,包括軟體和計算機、電信、生物技術、零售和批發貿易等。主要由美國的數百家發展最快的先進技術、電信和生物公司組成,包括微軟、英特爾、美國在線、雅虎這些家喻戶曉的高科技公司,因而成為美國「新經濟」的代名詞。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是代表各工業門類的市場價值變化的晴雨表。因此,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相比標准普爾500指數、道·瓊斯工業指數(它僅包括30個大公司)更具有綜合性。目前,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包括5000多家公司,超過其他任何單一證券市場。因為它有如此廣泛的基礎,已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證券市場指數之一。
1971年2月8日,股票交易發生了革命性的創新。那一天一個稱之為納斯達克(Nasdaq全美債券交易商自動報價)的系統為2,400隻優質的場外交易(OTC)股票提供實時的買賣報價。在以前,這些不在主板上市的股票報價是由主要交易商和持有詳細名單的經紀人公司提供的。現在,納斯達克鏈接著全國500多家造市商的終端,形成了計算機系統的中心。
標准普爾指數
除了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外,標准·普爾股票價格指數(Standard and Poor』s Composite Index) 在美國也很有影響,它是美國最大的證券研究機構即標准·普爾公司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標准·普爾公司每半小時計算並報道該公司編制的指數,發表在該公司主辦的《展望》刊物上。許多報紙每天登載它的最高、最低及收盤價指數。美國著名的《商業周刊》雜志每期公布標准·普爾混合指數
美國最大的證券研究機構即標准·普爾公司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該公司於1923年開始編制發表股票價格指數。最初采選了230種股票,編制兩種股票價格指數。到1957年,這一股票價格指數的范圍擴大到500種股票,分成95種組合。其中最重要的四種組合是工業股票組、鐵路股票組、公用事業股票組和 500種股票混合組。從1976年7月1日開始,改為 400種工業股票,20種運輸業股票,40種公用事業股票和40種金融業股票。幾十年來,雖然有股票更迭,但始終保持為500種。標准·普爾公司股票價格指數以1941年至1943年抽樣股票的平均市價為基期,以上市股票數為權數,按基期進行加權計算,其基點數為10。以目前的股票市場價格乘以股票市場上發行的股票數量為分子,用基期的股票市場價格乘以基期股票數為分母,相除之數再乘以10就是股票價格指數。

歐福市場的MT4軟體可看14個國家20種股指行情。建議你去下一個

❼ 什麼是摩爾定律

到底什麼是"摩爾定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版本":

1、集成電路晶元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2、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倍。

3、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
以上幾種說法中,以第一種說法最為普遍,第二、三兩種說法涉及到價格因素,其實質是一樣的。三種說法雖然各有千秋,但在一點上是共同的,即"翻番"的周期都是18個月,至於"翻一番"(或兩番)的是"集成電路晶元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是整個"計算機的性能",還是"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性能"就見仁見智了。

"摩爾定律"的由來:

"摩爾定律"的"始作涌者"是戈頓·摩爾,大名鼎鼎的晶元製造廠商Intel公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至用年代初半導體製造工業的高速發展,導致了"摩爾定律"的出台。
早在1959年,美國著名半導體廠商仙童公司首先推出了平面型晶體管,緊接著於1961年又推出了平面型集成電路。這種平面型製造工藝是在研磨得很平的矽片上,採用一種所謂"光刻"技術來形成半導體電路的元器件,如二極體、三極體、電阻和電容等。只要"光刻"的精度不斷提高,元器件的密度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平面工藝被認為是"整個半導體工業 鍵",也是摩爾定律問世的技術基礎。
1965年4月19日,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研究開發實驗室主任的摩爾應邀為《電子學》雜志35周年專刊寫了一篇觀察評論報告,題目是:"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元件"。摩爾應這家雜志的要求對未來十年間半導體元件工業的發展趨勢作出預言。據他推算,到1975年,在面積僅為四分之一平方英寸的單塊硅晶元上,將有可能密集65000個元件。他是根據器件的復雜性(電路密度提高而價格降低)和時間之間的線性關系作出這一推斷的,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最低元件價格下的理雜性每年大約增加一倍。可以確信,短期內這一增長率會繼續保持。即便不是有所加快的話。而在更長時期內的增長率應是略有波動,盡管役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這一增長率至少在未來十年內幾乎維持為一個常數。"這就是後來被人稱為"摩爾定律"的最初原型。
"摩爾定律"的修正
1975年;摩爾在國際電信聯盟IEEE的學術年會上提交了一篇論文,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密度每年回一番"的增長率進行了重新審定和修正。按照摩爾本人1997年9月接受(科學的美國人)一名編輯采訪時的說法,他當年是把"每年翻一番"改為"每兩年國一番",並聲明他從來沒有說過"每18個月翻一番"。
然而,據網上有的媒體透露,就在摩爾本人的論文發表後不久,有人將其預言修改成"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密度或容量每18個月翻一番,或每三年增長4倍",有人甚至列出了如下的數學公式:(每晶元的電路增長倍數)=2(年份-1975)/1.5。這一說法後來成為許多人的"共識",流傳至今。摩爾本人的聲音,無論是最初的"每一年圖一番"還是後來修正的"每兩年翻一番"反而被淹沒了,如今已鮮有人知。
歷史竟和人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原來目前廣為流傳的"摩爾定律"並非摩爾本人的說法!
"摩爾定律"的驗證
摩爾定律到底准不準?讓我們先來看幾個具體的數據。1975年,在一種新出現的電荷前荷器件存儲器晶元中,的的確確含有將近65000個元件,與十年前摩爾的預言的確驚人地一致!另據Intel公司公布的統計結果,單個晶元上的晶體管數目,從1971年4004處理器上的2300個,增長到1997年Pentium II處理器上的7.5百萬個,26年內增加了3200倍。我們不妨對此進行一個簡單的驗證:如果按摩爾本人"每兩年翻一番"的預測,26年中應包括13個翻番周期,每經過一個周期,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應提高2n倍(0≤n≤12),因此到第13個周期即26年後元件數應提高了212=4096倍,作為一種發展趨勢的預測,這與實際的增長倍數3200倍可以算是相當接近了。如果以其他人所說的18個月為翻番周期,則二者相去甚遠。可見從長遠來看,還是摩爾本人的說法更加接近實際。
也有人從個人計算機(即PC)的三大要素--微處理器晶元、半導體存儲器和系統軟體來考察摩爾定律的正確性。微處理器方面,從1979年的8086和8088,到1982年的80286,1985年的80386,1989年的80486,1993年的Pentium,1996年的PentiumPro,1997年的PentiumII,功能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每一次更新換代都是摩爾定律的直接結果。與此同時PC機的內存儲器容量由最早的480k擴大到8M,16M,與摩爾定律更為吻合。系統軟體方面,早期的計算機由於存儲容量的限制,系統軟體的規模和功能受到很大限制,隨著內存容量按照摩爾定律的速度呈指數增長,系統軟體不再局限於狹小的空間,其所包含的程序代碼的行數也劇增:Basic的源代碼在1975年只有4,000行,20年後發展到大約50萬行。微軟的文字處理軟體Word,1982年的第一版含有27,000行代碼,20年後增加到大約200萬行。有人將其發展速度繪制一條曲線後發現,軟體的規模和復雜性的增長速度甚至超 過了摩爾定律。系統軟體的發展反過來又提高了對處理器和存儲晶元的需求,從而刺激了集成電路的更快發展。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摩爾定律並非數學、物理定律,而是對發展趨勢的一種分析預測,因此,無論是它的文字表述還是定量計算,都應當容許一定的寬裕度。從這個意義上看,摩爾的預言實在是相當准確而又難能可貴的了,所以才會得到業界人士的公認,並產生巨大的反響。
"摩爾定律"的變種
摩爾定律的響亮名聲,令許多人競相仿效它的表達方式,從而派生、繁衍出多種版本的"摩爾定律",其中如:
摩爾第二定律:摩爾定律提出30年來,集成電路晶元的性能的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另一方面,Intel高層人士開始注意到晶元生產廠的成本也在相應提高。1995年,Intel董事會主席羅伯特·諾伊斯預見到摩爾定律將受到經濟因素的制約。同年,摩爾在《經濟學家》雜志上撰文寫道:"現在令我感到最為擔心的是成本的增加,…這是另一條指數曲線"。他的這一說法被人稱為摩爾第二定律。
新摩爾定律:近年來,國內IT專業媒體上又出現了"新摩爾定律" 的提法,則指的是我國Internet聯網主機數和上網用戶人數的遞增速度,大約每半年就翻一番!而且專家們預言,這一趨勢在未來若干年內仍將保持下去。

"摩爾定律"的終結
摩爾定律問世至今已近40年了。人們不無驚奇地看到半導體晶元製造工藝水平以一種令人目眩的速度提高。目前,Intel的微處理器晶元Pentium 4的主頻已高達2G(即1 2000M),2011年則要推出含有10億個晶體管、每秒可執行1千億條指令的晶元。人們不禁要問: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發展速度會無止境地持續下去嗎?
不需要復雜的邏輯推理就可以知道:晶元上元件的幾何尺寸總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下去,這就意味著,總有一天,晶元單位面積上可集成的元件數量會達到極限。問題只是這一極限是多少,以及何時達到這一極限。業界已有專家預計,晶元性能的增長速度將在今後幾年趨緩。一般認為,摩爾定律能再適用10年左右。其制約的因素一是技術,二是經濟。
從技術的角度看,隨著矽片上線路密度的增加,其復雜性和差錯率也將呈指數增長,同時也使全面而徹底的晶元測試幾乎成為不可能。一旦晶元上線條的寬度達到納米(10-9米)數量級時,相當於只有幾個分子的大小,這種情況下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將發生質的變化,致使採用現行工藝的半導體器件不能正常工作,摩爾定律也就要走到它的盡頭了。
從經濟的角度看,正如上述摩爾第二定律所述,目前是20-30億美元建一座晶元廠,線條尺寸縮小到0.1微米時將猛增至100億美元,比一座核電站投資還大。由於花不起這筆錢,迫使越來越多的公司退出了晶元行業。看來摩爾定律要再維持十年的壽命,也決非易事。
然而,也有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美國一家名叫CyberCash公司的總裁兼CEO丹·林啟說,"摩爾定律是關於人類創造力的定律,而不是物理學定律"。持類似觀點的人也認為,摩爾定律實際上是關於人類信念的定律,當人們相信某件事情一定能做到時,就會努力去實現它。摩爾當初提出他的觀察報告時,他實際上是給了人們一種信念,使大家相信他預言的發展趨勢一定會持續。

❽ Intel公司 發展史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成立於1968年,具有36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目前在世界500強中排名前列。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2003年公司全年收入為301億美元,凈收入為56億美元。

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構造模塊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英特爾在中國設有幾家全資子公司,13個辦事處,3個研發中心,和兩個封裝測試廠(分別位於上海浦東和四川成都)。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以「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

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隨著中國IT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其人才和市場的優勢,英特爾亞洲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內成立一家外商獨資的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擬名為英特爾(上海)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目前,該研發中心的投資總額為1500萬美元。

該研發中心的宗旨是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科學的管理方法,在高科技信息和通訊領域內研究開發先進的研發產品,獲得理想的經濟收益,同時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研發中心的經營范圍將具體包括:對高科技信息和通訊領域(包括電子商務技術)實施與英特爾產品及技術有關的研發;研發成果轉讓和許可;與英特爾產品及技術有關的中試生產;為英特爾產品系列(包括其母公司和關聯公司產品)提供包括測試,維護,咨詢以及方案解決等的技術服務;向英特爾客戶提供技術支持,以協助並促進信息產業客戶設備製造商和設備供應商生產基於英特爾?架構的產品以及開發下一代新產品,從而提高和加強英特爾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能力。英特爾的SSG(軟體解決方案部)、EPG(企業機事業部)、MPG(移動機事業部)、DPG(台式機事業部)、ICG(英特爾通訊產品事業部)、CEG(消費者電子服務部)和其他相關部門將會進入紫竹科學園區開展上述經營活動,包括從事下一代固件發展、編譯器技術,數字式家庭技術,高性能計算及企業解決方案的研發活動、和在中國開展關於e-learning及e-classrooms的技術創新活動。

英特爾公司研發人員同中國的軟體供應商,設備生產商,當地的客戶及跨國公司已建立了良好的戰略合作關系,並廣泛地開展和大學和政府的合作,支持研發項目的開展,以及培養未來的技術人才。該研發中心的成立進一步表明了英特爾公司為中國的承諾,也為公司創造良好的平台,開拓中國市場,全面提高中國的科技基礎,並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本地的技術供應商。

❾ AMD股價一年上漲158%,英特爾卻從「牙膏廠」變成了「拉鏈廠」

​「AMD這是踩爆牙膏管了嗎?AMD yes!!!」

昨天AMD在拉斯維加斯的CES上發布7nm銳龍移動處理器R7 4800U之後,一位數碼博主在朋友圈激動地留下了這一句話。

在CES大展第一天,AMD與英特爾的龍虎鬥就吸引了全行業的關注。根據AMD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R7 4800U在Cinebench R20上的成績,超越競爭對手英特爾的10nm酷睿 i7約90%。可以說,盡管沒能真正上機實測,但這組官方數據已經足夠讓「農企」的粉絲興奮了。

從CES現場的硝煙味,可以看到兩大巨頭的碰撞。英特爾希望通過推出首款獨立顯卡拉開與AMD的距離,而AMD則通過多款7nm晶元進軍PC市場,謀求突襲英特爾的大本營。

直到今天,外界對跳票N年多的英特爾10nm工藝依舊詬病不斷。此次CES上英特爾公布了採用10nm+製程工藝的Tiger Lake處理器,但真正出貨據傳仍要等到今年晚些時候。

至於更受普通消費者期待的第十代移動標壓版酷睿處理器Comet Lake-H,尤其是那幾款突破5GHz頻率的型號,恐怕真的要在今年一季度結束時才能出貨了。

​回顧AMD和英特爾這對歡喜冤家的發展 歷史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英特爾在相對長時間內一直領先於AMD,但後者的崛起似乎總是周期性的,每隔一段時間它就會讓外界感到一次驚喜。

過去幾年,由於產品力的孱弱,AMD在晶元領域幾乎成為高功耗、低性能的代表。所謂性能靠不住,全靠頻率往上湊,所以我們看到了飽受詬病的推土機系列,乏力的表現也給AMD帶來了「農企」的外號。

但 歷史 總是驚人的相似,在Ryzen系列以及最新7nm工藝的加持下,此前幾乎成為「原罪」的AMD又一次獲得了市場的認可。而相比之下,不斷打磨14nm的英特爾則成為了新時代用戶調侃的對象。當14nm後面的加號越來越多,英特爾從「牙膏廠」變成了「拉鏈廠」。

本次CES上,當發布會結束後,AMD掌門人蘇姿豐亮出手持8核APU與64核線程撕裂者的照片時,她臉上的自信笑容似乎也證明,2020年這個開門紅,「農企」又領先了對手一步。

​過去一年,AMD似乎一直順風順水。當全球 科技 股普遍表現不佳的同時,AMD股價卻上漲了158.4%,超過59.7%的行業平均漲幅。而就在三年前,AMD還因為推土機系列的失敗一度徘徊在破產邊緣。

這次驚人轉變的原因,主要是得益於市場對AMD顯卡的強勁需求,以及新一代處理器Ryzen「系列」的成功。如今AMD積極向7nm製程轉變,並在設計效率方面迅速提升,這些舉措都令英特爾倍感壓力。

AMD的崛起,最直接承受壓力的就是英特爾,無論是在市場份額還是在輿論方面。從2019年AMD推出第二代銳龍APU處理器,到7nm工藝的桌面版銳龍3000、伺服器版EPYC 7002系列的陸續亮相,輿論先後多次傳出看衰英特爾的聲音。

那麼,英特爾真的有那麼慘嗎?我們不妨仔細解讀一下。

​首先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過去這兩年英特爾難不難?如果相比較前幾年把AMD按在地上摩擦時的酸爽,近兩年英特爾確實有點兒難。

2019年,隨著蘋果和高通之間握手言和,英特爾也被迫放棄了自己堅持多年的5G基帶業務。另外, 面對AMD 7nm工藝的新產品,英特爾這邊還在繼續打磨14nm晶元,總有些趕不上趟的磨蹭勁兒。記得早在2013年,英特爾就曾宣布會在2016年推出10nm,2018年推出7nm。但如今7年時間過去了,10nm工藝的晶元依舊難產,這也是外界不斷看衰它的主要原因。

反觀AMD,據悉下一代處理器架構Zen3將會採用台積電的第二代7nm工藝(即7nm+EUV),而英特爾的10nm工藝似乎還在繼續醞釀和打磨。這種反差,可以看出源自於兩家企業研發理念的不同,也來自於商業模式上的巨大差異。

早年間因為減負需求,AMD剝離了自己的晶元製造廠Global Foundries,至此AMD成為了一家僅參與設計但不參與生產的晶元企業(類似於華為海思)。而英特爾那邊,自始至終都是堅持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理念。

目前AMD的7nm工藝是由台積電負責代工,同樣使用台積電7nm工藝的還有華為的麒麟晶元。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AMD也是獲得了來自移動領域的製程紅利。

而英特爾方面則不同,英特爾擁有自己的晶元生產工廠,不可能尋求台積電的代工。另外,自建產線的產能也有限,因此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英特爾遭遇晶元缺貨的難題。

但是,拋開這些差異,我們在分析晶元製程方面不能單純以數字論英雄。可以說,英特爾的10nm相較於AMD的7nm並不弱,如果以每平方毫米的晶體管數目作為標准,AMD(也就是台積電10nm工藝)每平方毫米的晶體管數量不到5000萬,而英特爾(10nm工藝)每平方毫米的晶體管數量卻超過 1 億。目前,AMD的7nm+工藝的單位晶體管數目也超過了1億。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英特爾的10nm與AMD的7nm工藝是持平的。

要說唯一的劣勢,就是英特爾10nm至今仍未大規模量產,而AMD已經已經開始力推7nm銳龍APU了,尤其是這個系列的APU將包含15W超低功耗、45W筆記本、65W桌面和35W桌面節能版等四大類別,SKU更是多達28款。

一旦AMD的晶元在性能追趕上來,而價格方面相較於英特爾的產品又有明顯優勢,市場份額自然會大幅提高。但是,英特爾的蓄勢和磨蹭其實有著更大的圖謀。

雖然過去兩年AMD迎來了高光時刻,不過誰也不能否認,從企業整體實力上來看其與英特爾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至於英特爾的10nm工藝為什麼難產,以及其這兩年相對較慢的產品迭代問題,或許除了技術層面的限制還有商業層面的考量。

對於英特爾而言,AMD是誰?是一個緊隨自己多年的競爭對手。

從正常的商業邏輯上來考慮,每一家企業都會盡可能的去擠壓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最好是完全碾壓它。所以,從正常邏輯來看,如果AMD倒閉破產,對於英特爾來說應該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真的出現這樣的局面,英特爾絕對會「苦不堪言」。

AMD對於英特爾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存在。因為一旦沒有了AMD的競爭,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機構立刻就會找上英特爾,看到谷歌在歐洲被罰的幾十億歐元巨款了嗎,英特爾可不希望交這份冤枉錢。

所以對於英特爾而言,一個永遠活著但威脅不到它的AMD,是最理想的市場競合狀態。尤其是AMD發展 歷史 中幾乎周期性的崛起脈絡,也導致外界一直有傳言稱,這是英特爾在「有預謀」地故意放水。

當然,放水一說只是外界猜測。不過從公司經營決策上來看,相較於市場份額,如今英特爾要更看重的是經營利潤。

​數據顯示,雖然英特爾2018年的市場份額有所下滑,但其通過推高CPU價格得以維持了營收增長。以台式電腦處理器的銷量來看,雖然銷量同比下滑了6%,但英特爾卻通過11%的價格漲幅緩解了這一難題。

而從市場的需求來看,14nm晶元依然是市場的主流。根據此前外媒的調研報告顯示,即便英特爾不遺餘力地提高14nm的產能,卻依然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要知道在此之前,根據英特爾官方的說法,其在14nm晶元的產能投入上可是增加了很多的。據悉相比2018年,英特爾在2019年對14nm晶圓每月啟動量(WSPM)提高了25%。2019年前三季度,英特爾共花費了115億美元支出來購買新的生產設備,預計全年相關資本支出將達到160億美元,比預期高出了5億美元。

即便如此,英特爾依然無法滿足市場的強大需求。換位思考一下,這樣的情況下英特爾自然要優先滿足14nm晶元的市場。這也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最優解。

根據英特爾此前公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當季整體營收為191.9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80.45億美元;凈利潤為60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52.82億美元。

對此,互聯網行業分析師孫永傑對懂懂筆記表示:「每一家企業都會考慮投入產出比的問題,改造或者新建一條晶元的生產線,往往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投入。另外,現在14nm的市場需要旺盛,生產線就這么多,英特爾自然會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上面,這樣才能夠保證其當下利潤最大化以及股價的提升。」

凡事有利必有弊。

這種舉措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維持股價和投資回報率,會導致企業缺乏對創新項目的孵化沖動與耐心,這種因沖動和願景帶來的內生性增長,才是每家追求基業長青的企業必須去做的事。即便英特爾的5G基帶業務就是源自這種 探索 導致的挫折,但是其不會、也不應該放棄對創新的不斷嘗試。

10nm晶元的不斷跳票的背後,或許還有其他的原因。只不過,獲取高利潤的同時,英特爾顯然也要承受市場份額的下滑和以及輿論的壓力。作為一家晶元行業的巨頭,我們可以看到此次CES上英特爾也拿出了很多面向未來的產品,甚至描繪了PC市場的未來,但這些產品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似乎有些過於遙遠,尚不能輕易觸及。

隨著AMD yes!!!的聲音越來越多,英特爾到了真正拿出一些讓市場和用戶真正為之興奮產品的時候了。否則,大意失荊州的故事不是只在小說中才會出現!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 科技 圈資訊~

多年 財經 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熱點內容
京東金融實在沒錢了逾期怎麼辦 發布:2025-09-14 20:17:43 瀏覽:724
金融港萬科紅郡學校怎麼樣 發布:2025-09-14 20:16:28 瀏覽:837
如何開通期貨卡 發布:2025-09-14 20:14:25 瀏覽:497
募集基金哪裡買 發布:2025-09-14 19:25:35 瀏覽:185
中國星資產市值多少億 發布:2025-09-14 19:18:37 瀏覽:919
浙商期貨一手手續費多少 發布:2025-09-14 19:17:57 瀏覽:1
海通證券期貨交易一手甲醇多少錢 發布:2025-09-14 19:07:09 瀏覽:583
期貨如何判斷下一個主力合約 發布:2025-09-14 19:00:11 瀏覽:432
網上有哪些金融平台 發布:2025-09-14 18:59:32 瀏覽:583
龍之谷手游哪個基金值得買 發布:2025-09-14 18:40:38 瀏覽: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