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科技優先的股票趨勢
⑴ 美股都有哪些板塊
每股的主要股指有納斯達克和標准工業,還有道瓊斯。
如果您的問題得到解決,請給與採納,謝謝!
⑵ 在科技方面,是美國先進還是歐洲先進
美國
21世紀是創新經濟的時代,新技術、新發明及其產業化發展的周期大大縮短,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大大增加,計算機、通信和存儲信息技術的集成與廣泛運用,有力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技術基礎,加快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這些技術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新的財富形態和發展動力,突破了依賴稀缺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實現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而且對科技發展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類歷史上知識資源首次成為創造財富的核心。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想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加大科技發展力度,積極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搶占高科技產業化發展的制高點。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認真研究。
一、美國的科技政策與科技體系
美國是當今世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科學家、工程師隊伍。20世紀90年代,美國有35位科學家獲得了自然科學類的諾貝爾獎,占總數的61%。在世界公認的四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中,美國發表的論文數佔到了總數的近40%。美國還是世界上擁有專利最多的國家。此外,美國的科研設備和科研手段、科研水平與潛力、高科技產業發展也均居世界領先地位。
1.美國的科技政策
美國是市場經濟國家,20世紀40年代以前,政府很少介入科學研究,而把這項工作主要交給市場來調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開始廣泛地介入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1940年,羅斯福總統批准成立了國防研究委員會,一年後改為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由科學家V·布希出任局長。V·布希在1945年發表的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已成為美國國家科技政策的經典之作。在這個報告里,V·布希分析了科學技術發展的革命性意義及其對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指出「政府應該承擔起促進新科學知識傳播以及從青年人中培養人才的新責任」。他主政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組織並實施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並通過實施該計劃,創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機構,確立了政府把研究工作安排給私人部門,通過政府、企業和民間研究部門互動,實施國家科技計劃的美國機制。
冷戰時期,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國家的技術開發工作,並把重點傾斜到國防、原子能和航天航空領域。到了20世紀90年代,面對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柯林頓政府強調國家安全的重心已經轉移,今後國家安全取決於經濟和技術的整體實力,要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必須把保持美國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優勢置於最重要的地位。在柯林頓總統和戈爾副總統合著的《科學與國家利益》中,更是形象地把技術進步比做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科學研究則是發動機永不枯竭的燃料,明確提出了「保持在所有科學知識前沿的領先地位;增進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之間的聯系;鼓勵政府、產業部門和學院的合作關系以推動對基礎科學和工程學的投資,以及有效地利用物力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造就21世紀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高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和技術素養」五項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標。圍繞上述目標,柯林頓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全美科技投入力度,制定了R&D(研究與開發)經費達到GDP的3%左右的指導性計劃,鼓勵產業界、學術界和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科技發展。政府在全面指導協調的同時,一方面大力推行「先進技術計劃」,鼓勵基礎研究成果向商業化產業化轉化,另一方面注重發展基礎研究和市場機制調節不到而又至關重要的科技項目,從而增強了美國科研潛力,進一步強化了科技作為經濟發動機的作用,推動了美國的經濟增長。
2.美國的科技體系
按照三權分立原則,美國的科學技術是由憲法和法規來規范的。國會中參議院的商務、科學和交通委員會,眾議院的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在國家科技政策制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政府中沒有專門的科學管理部門,總統通過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和總統科技顧問協調全國科技工作。1993年,聯邦政府為了強化政府的領導職能,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由總統兼任主席,由政府各主要部門領導共同組成。同時,還成立了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吸收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人士參與科技決策。在政府各部設有負責科技事務的司局,並由一名副部級領導分工負責。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管理科技工作的獨立部門,如環境保護署、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醫學研究院以及史密森氏學會等半官方、非官方機構在科學技術的研究、普及和發展方面也有很大影響。
在科技創新方面,根據1988年《貿易和競爭法》設立的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院通過設立區域製造技術轉移中心,組織研究機構與企業共同實施先進技術,促進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目前,全美各州都設有此類中心。
在運行機制上,政府的科技計劃和預算,須報經國會兩院審議並通過,經總統簽署後,方能生效。而政府根據法律,並通過科技計劃、經費預算、訂立合同以及組織評估,對全國科技活動實施組織和領導。與科技活動直接相關的立法,最重要的是1976年國會通過的《國家科技政策、組織和優先法》,到目前這部科技基本法已進行了多次修改。
美國在法律上把所有的機構分為三大類:政府機構、非營利機構和營利機構。聯邦和州的法律對這三類機構的規定,如《政府機構與雇員法》、《模式非營利機構法》等,對科技部門都是有效的。此外,稅法、專項法中有關科技的部分,也適用於科技部門。其中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專利系統及知識產權方面的法規在鼓勵發明者對其專利進行開發、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的科技機構可以劃分為四大系統:聯邦政府系統、企業系統、高等院校系統和其他非營利系統。在美國聯邦政府系統內,國家實驗室是主要的科技骨幹力量。其中著名的有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等。目前全美大約有800個國家實驗室,年度經費約占政府R&D總經費的1/3。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聯邦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問題,通過各種法案鼓勵技術成果向產業界轉移。
企業的科技工作在全美佔有重要地位。大約3/4的R&D工作是企業部門完成的,3/4的科研人員分布在企業科研單位,這里還吸納了全國60%以上的R&D總經費。在企業研發工作中,大型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貝爾實驗室等享有盛譽。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小企業的科技開發作用也顯著增加,特別是在科技工業園發展中,中小企業及其技術創新活動起了決定性作用。
大學是美國從事基礎研究的主要基地。在全美3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擁有研究生院的綜合大學有300多所,其中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學院等研究型大學更是科學研究的佼佼者。由於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經費來源分散,各大學為爭取教員、學生和研究基金而充滿了競爭,同時也形成大學與工業緊密聯系的傳統。
二、美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縮影——矽谷
自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與航天以及海洋技術等高技術的興起和發展,美國的工業企業、大學和政府部門為了更便利地利用大學的研究力量,開始在大學周圍建立從事高技術研發的實驗室,進而派生出了創業公司,形成了高技術產業聚集帶,成為高技術工業園。其中著名的有西部後來被稱為矽谷、依託斯坦福大學的「斯坦福研究園」,東部波士頓城郊、依託麻省理工學院的128號公路地區等,這一趨勢至今方興未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少園區中途夭折,或一蹶不振,只有矽谷始終引領著世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潮流。
矽谷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北起聖馬特奧縣,西至聖克拉拉縣,是一塊1500平方英里的狹長地帶,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250萬。經過40年的發展,矽谷目前已成為美國重要的信息科技產業和生物科技產業聚集地。到20世紀90年代,矽谷的研發人員已佔勞動力總數的11%,是全美國平均水平的2.5倍。1999年,矽谷雇員人均創造價值11.5萬美元,而同年美國的平均數字是7.8萬美元。1999年,矽谷首次公開上市的企業達到72家,有13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湧向這一地區,佔美國風險投資總額的1/3。此外,矽谷還不斷創造著財富聚集速度的世界記錄,與傳統企業的長時間苦心經營相對照,達到10億美元的市值,雅虎僅用了兩年時間,而Netzero更是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通過這些急劇升值的企業,矽谷培養出了一大批知識型的億萬富豪。
持續不斷創新是矽谷取得成功的最大訣竅。技術創新,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制度環境以及支持系統的有機組合,使矽谷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領導著世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1.技術創新
矽谷成功地抓住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信息產業四次技術浪潮的機遇,穩居IT業潮頭。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國國防工業對電子產品的大量需求的東風,促進了企業的快速擴展,建立了矽谷的技術基礎設施和支持行業。第二次是1959年集成電路的發明,導致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半導體工業的急劇增長。快捷、英特爾、AMD和國家半導體公司等著名企業就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第三次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個人計算機的產業化發展,矽谷又走在前面,涌現出蘋果電腦等20家計算機公司以及更為復雜的以太陽微系統等公司為主導的工作站產業。第四次是互聯網。1993年互聯網的商業發展和萬維網的創立,為矽谷開辟了新的發展前景,網景公司、思科公司和3com公司已成為互聯網革命的領導者。同時,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突破,生物科技產業已成為新的高科技產業熱點,矽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優勢吸納了生物科技企業在此落戶。到1998年,矽谷的生物技術市場資本總額已居全美第一位。
2.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
矽谷的實力建立在高新技術基礎上,但是這里沒有囊括全部的高科技成果,就連IT業中的國際互聯網技術也是在別的地區率先突破的。因此,矽谷的與眾不同之處並不僅僅在於高新技術。這里匯聚的創業企業家、創業精神和創業企業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矽谷成功的企業家中除了才華和能力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昂揚的創業精神和在第一時間將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引入產業化生產、引入市場的勇氣。惠普、蘋果、雅虎等企業均是由兩個白手起家的年輕人創建的,這些例子並不是巧合。創業企業家們不僅具有高科技的背景,而且有通過創建企業向全世界推廣新技術的強烈願望,對他們來說,創建企業的過程以及與整個世界共享新技術成就的遠景才是創業的真正理想所在。此外,創業企業結構靈活、前景遠大、回報率高、主體意識強等特點也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家們不拘一格的創新意識。創業企業家聰明才智與創業精神的有機結合,是造就矽谷輝煌的決定因素。
3.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
美國有一套全國性的法律以及證券、稅收、會計、公司治理、破產、移民和研發等規范。它們是分權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緊密的聯系和很強的互補性。這個體制以市場為導向,鼓勵競爭,特別是鼓勵創新企業。比如,在歐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時間是在美國所需時間的12倍,而且成本高3倍。同時,與絕大多數國家相反,美國根據反壟斷法,一直約束著市場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計算機行業對IBM和微軟的約束。此外,政府還通過制定公司運營規則、購買公司產品、資助研發經費等形式推動了以矽谷為代表的計算機產業發展。最後應該指出的是,盡管美國一直標榜貿易自由,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仍是通過向日本施壓以保持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的份額。
4.專業化的創新支持系統
在矽谷,為新的高技術企業提供的支持服務應有盡有,包括風險投資家、銀行家、律師、獵頭公司、會計師、咨詢顧問以及大量其他專業人員。其中風險投資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技術企業不同於擁有許多真實資產的傳統企業,它的主要資產是創意、人力資源、技術與市場知識,更具有風險性。同時,由於高技術的飛速發展,時間對於創業企業搶占產業制高點尤為重要。矽谷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有一個了解技術並知道如何進行結構化交易和投資組合、為創業企業提供快速融資的風險資本行業。思科公司、基因技術公司、英特爾、太陽微系統公司以及雅虎等成功企業都是在風險資本的支持下快速成長起來的。風險資本也從成功的高技術企業中贏得了巨額回報。1998年,矽谷的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兩個主要產業中共有1824家企業吸納了12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此外,自由流動的高質量勞動力,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開放的商業環境以及產、學、研之間的互動等也都在矽谷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⑶ 美國的高科技股票是什麼
美國市場的不斷發展,個人投資者也慢慢被淘汰,所佔的比例現在已經很少了.我看到的數據,有的說10%,有的說4%,相差比較多,但大多數都是10%左右。再加上科技的發展,單個人在這方面越來越不佔優勢,當然還是有很多比較成功的個人投資者,可以去看看相關的記錄片。
科技股上漲5倍,甚至10倍,如果沒有人買,是不可能的上漲這么多的。股票的價格受很多方面的影響,但資金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股市中,股票的價格想要上漲或維持在一個價格,是需要投資者用錢來認可的。如果投資者覺得公司的發展很好,認為股票會繼續上漲,就會願意花錢買股票,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也不願意賣出股票,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都認可這只股票,都在不斷買入,這個時候供小於求,就會進一步推高股票的價格。當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例如市場上沒有更好的股票來投資,股價已經被推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再加上一些長期投資者,就只好都呆著不動,價格就會跟隨市場和經濟形勢變動。
反過來,投資者認為股票價格被高估了,價格不可持續,持有股票的投資者就會考慮賣出股票,當出現大量的賣出的時候,股票價格就會動搖甚至下跌。總之,買的人多了就漲,賣的人多了就跌,但不是一定的,也有例外。
所以,股票漲了那麼多是一定有人買的。這個我們沒有生活在美國,不知道牛市的時候,他們會不會像我們一樣都在談論股票,我們中小投資者比較多,牛市的時候都喜歡談論股票。
⑷ 美國三大股指有什麼區別各有什麼作用
美國三大股指有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
三大指數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瓊斯股票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它的全稱為股票價格平均數。
2、標准普爾500指數:英文簡寫為S&P 500 Index,是記錄美國500家上市公司的一個股票指數。這個股票指數由標准普爾公司創建並維護。
3、納斯達克指數是一個完全採用電子交易、為新興產業提供競爭舞台、自我監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場。納斯達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
(4)全美科技優先的股票趨勢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股指:
1、英國富時100,又稱FTSE 100 英國富時10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指數。自1984年起,特別挑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交易的100種股票,其成分股涵蓋歐陸9個主要國家,以英國企業為主。
2、德國法蘭克福指數,又叫DAX指數。1988年7月1日起開始正式交易,基準點為1000點。指數以「整體回報法」進行計算,即在考慮公司股價的同時,考慮預期的股息回報。
3、法國CAC40股價指數,由40隻法國股票構成。由巴黎證券交易所(PSE)以其前40大上市公司的股價來編制,基期為1987年底。該指數從1988年6月5日開始發布,反映法國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
4、較新的CAC-General指數由100隻法國股票構成,使用更廣泛,但CAC-40指數仍被視為基準指數。兩種指數均以市值加權計算。CAC-40是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MATIF)和巴黎期權交易所(MONEP)指數期權和期貨的標
⑸ 美國主要股票指數有哪些
股價指數編成方式有很多種。廣基指數(broad-base index)代表整個股票市場的績效,採用選樣的方式反映投資人對經濟現況的敏感度。最常被提及的廣基指數多以包含一個國家最大的的證券交易所里最具規模的上市公司編制,例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及標准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倫敦金融時報指數(或倫敦金融時報100種股價指數,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the British FTSE 100),法國證商公會指數(或法國證商公會40種股價指數,the French CAC 40),德國法蘭克福股價指數(the German DAX)及日經指數(或日經225指數,Nikkei 225)。
這樣的概念延伸可涵蓋多於一個交易所。道瓊威爾夏5000指數(Dow Jones Wilshire 5000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如同它的名字一般,代表了幾乎所有在美國公開交易的公司股票: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所有的股票、大部份在那斯達克或美國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摩根史坦利歐澳遠東指數(The Europe, Australia, and Far East Index ,簡稱EAFE)則是由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公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簡稱MSCI)涵蓋東半球已開發經濟個體的大公司編制。
⑹ 美股有幾個交易所
美國的證券交易所有三家,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市場。
具體介紹如下:
1、紐約證券交易所,簡稱NYSE
紐約證券交易所簡稱NYSE,上市公司有3459家,股票總股數為1251420000股。此交易所是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IPO數量及市值第一,交易量第二的交易所。2005年4月末,NYSE收購全電子證券交易所成為一個盈利性機構。
2、美國證券交易所
美國證券交易所簡稱AMEX,上市公司有1061家,股票總股數為52046000股。AMEX過去曾是全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坐落於紐約的華爾街附近,現為美國第三大股票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大致上的營業模式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但是不同的是,美國證券交易所是唯一一家能同時進行股票、期權和衍生產品交易的交易所,也是唯一一家關注於易被人忽略的中小市值公司並為其提供一系列服務來增加其關注度的交易所。
3、納斯達克證券市場
納斯達克證券市場,簡稱Nasdaq,上市公司有3159家,股票總數為822345000股。此證券交易所是一個基於電子網路的無形市場,是美國上市公司最多、股份交易量最大的證券市場。
美股,即美國股市。開盤時間:美國從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日到11月第一個星期六採用夏令時,這段時間其交易時間為北京時間晚21:30-次日凌晨4:00。而在11月初到3月初,採用冬令時,則交易時間為北京時間晚22:30-次日凌晨5:00。
2020年3月9日,紐約股市開盤出現暴跌,隨後跌幅達到7%上限,觸發熔斷機制。3月12日,美股標准普爾500指數跌幅達到7.02%,觸發市場熔斷停盤15分鍾 。3月16日,美國三大股指開盤暴跌,標普500指數跌逾7%,觸發熔斷機制,停盤15分鍾 。3月18日午間,紐約股市暴跌再度觸發熔斷機制
⑺ 創業板和股票有什麼區別
創業板股票有退市機制 公司經營部好就會倒閉隨之上市的股票就退出證券市場不能再交易了 也就是說其價值歸零 而主板股票是沒有退市的
⑻ 美國股票市場價格指數有哪些
股票價格指數(stock index)是描述股票市場總的價格水平變化的指標。它是選取有代表性的一組股票,把他們的價格進行加權平均,通過一定的計算得到。各種指數具體的股票選取和計算方法是不同的。
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指數。這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它起自1966年6月,先是普通股股票價格指數,後來改為混合指數,包括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500家公司的1570種股票。具體計算方法是將這些股票按價格高低分開排列,分別計算工業股票、金融業股票、公用事業股票、運輸業股票的價格指數,最大和最廣泛的是工業股票價格指數,由1093種股票組成;金融業股票價格指數包括投資公司、儲蓄貸款協會、分期付款融資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不動產公司的223種股票;運輸業股票價格指數包括鐵路、航空、輪船、汽車等公司的65種股票;公用事業股票價格指數則有電話電報公司、煤氣公司、電力公司和郵電公司的189種股票。
紐約股票價格指數是以1965年12月31日確定的50點為基數,採用的是綜合指數形式。紐約證券交易所每半個小時公布一次指數的變動情況。雖然紐約證券交易所編制股票價格指數的時間不長,因它可以全面及時地反映其股票市場活動的綜合狀況,較為受投資者歡迎。
⑼ 美國股市三大指數指哪三個
美國股市的三大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標准普爾500指數。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The 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股市指數。它包含的成分股股票是美國30家最大最知名的上市公司。道瓊斯工業指數是通過股價加權計算的,是一種價格加權指數,先將成份股的價格加總然後再除以一個除數。這個除數會變動(現在大約是0.13左右)。每當組成公司拆股或者成分股變動時,該系數就會更改,以使指數的值不受變動的影響。道瓊斯平均指數中高價股成比例的變動對指數的影響將大於低價股成比例的變動。
道瓊斯工業指數只包括美國30家最大最知名的公司,因此其並不能真實反應美股整體表現,尤其是不能反映小市值股票、科技股、以及一些非美國公司的整體表現。但是,它可以反應美國這30家藍籌股的表現,對於美股金融市場和傳統經濟表現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並且適合那些看重穩定性和股息分紅的投資者。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Nasdaq Composite Index可能是現在投資者最熟悉的一個名字。納斯達克指數是一個市值權重指數,成分股包括所有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股份,是全世界科技股的重要指標。納斯達克指數的成分股超過5000隻,范圍涵蓋科技的各個方面,比如電腦軟硬體、半導體、網路通訊、生命科學等等,是投資科技股的首選參考,不過它也包括一些非科技類的股票,包括金融、工業製造、保險、交通等等。
標准普爾500指數The S&P 500涵蓋了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市的500家市值靠前的企業,這些企業必須在紐交所(NYSE)或者納斯達克上市(Nasdaq),但這500家企業並不一定是市值最大的500家,而是綜合考慮了公司的市值、流動性(交易量)、行業分類、財務狀況和交易歷史等指標選擇出來的。標准普爾500指數所涵蓋的企業市值合計大約佔美國證券市場市值的80%,所以是判斷美股整體表現的一個指數,可以看美股是牛市、熊市、還是在橫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