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質押歷史
Ⅰ 關於中國股市的歷史過程。
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初具規模。在這十幾年發展過程中,最讓投資者興奮的莫過於大幅飆升的牛市行情。近期,股市出現連續上漲的走勢,受此影響,許多人都在高唱牛市到來了。而面對漲聲四起的牛市論,仍有些投資者不敢踏入股市這個「雷池」,繼續悲觀地看待現在的市場。
其實,一輪牛市的產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和配合,這里我們把中國證券歷史上牛市特徵和歷史背景做一個分析,給廣大投資者以參考。
1994
2個月漲2倍多不是牛市勝似牛市
1994年8月的行情驚心動魄,人稱解放軍叔叔救市行情,其實並非解放軍出面救市,只是行情在8月1日建軍節啟動而已。
在這之前,股市一路陰跌,在跌破777點鐵底後一路下滑到325點,其間沒有稱得上反彈的上漲。就在投資者一片絕望之中,管理層出台三大利好救市: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引進國外投資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收盤333點。
1997年8月1日星期一,投資者眼睜睜地看著股市在394點開盤,漲幅接近20%,所有人都傻了。由於對以前反彈過後更大下跌的恐懼,大量投資者開始賣出股票,股指開始回落,很快屏幕上顯示出378點。正當賣出股票的人沾沾自喜的時候,股指再次被強大的買盤托起,並一路上揚,收盤報445.64點,比前日上漲33%,山東渤海更是漲幅高達108%,兩市沒有下跌的股票。上海股市成交量超過30億元,為前一個交易日的6倍。
隨後股市直線上揚,到8月8日星期五,上證指數收盤683.04點,比一周前上漲105%,連境外投資者都大呼看不懂,行情非常凌厲,僅僅一個半月便達到了巔峰1052點。這次行情可以說是斜率最大的行情,起因為政策利好,但由於時間較短,業內人士並不願意將這波上漲歸結為牛市,而更願意說是一次反彈,但2倍多的漲幅,即使不是牛市,也讓投資者過足了癮,不是牛市勝似牛市。
1996
十三道金牌方能鎮壓的最強牛市
經過連續的下跌,1996年1月股市終於開始走穩,最低點已經探明512點,新股再次發行困難,管理層被迫停發了新股。而政策也開始偏暖,券商資金面開始寬裕,各路資金也開始對優質股票進行井井有條的建倉。
什麼是優質股票?還是那句老話,散戶不要的股票就是好股票,當時新發行的股票肯定沒人要,湖北興化這個大牛股就出現在這個群體。四川長虹(資訊 行情 論壇)因轉配股的紅股上市的丑聞,復牌後也遭到散戶的拋售,成為了沒人要的股票,它也是這次牛市的主要牛股。另外,由於當時投資者偏愛上海的股票,深圳的普遍沒人要,為首的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由於流通盤偏大,自然成為散戶拋售的主要對象,而它也成為了整個牛市的領頭羊。
牛市來了,什麼都敢炒,瘋狂程度讓局外人不可想像,1996年4月23日,深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拔地而起,6天時間從4.9元上漲到20.99元,20.99元買入的投資者會不會像現在的投資者一樣永遠套牢呢?不會,1997年的5月,深科技達到70元,20.99元買入的投資者仍有2.5倍的盈利,這就是牛市。
牛市生命是頑強的,1996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認為當時的股市出現了泡沫,股市連遭打壓,幾乎是3個跌停板,而就在這期間,交易制度也發生了改變,實行了漲跌停板和T+1。
1997年2月20日,偉人鄧小平與世長辭,股市也以階段性低點870點開盤,經過30分鍾的默哀,股市再次被資金推起。有傳言說,當天管理層要求各證券公司:不管買什麼,只給你們30分鍾時間,所有券商必須建滿倉。牛市再次一發不可收拾,3個月後,上證指數達到1510點。一路上管理層連發13道金牌打壓牛市,1997年新增300億新股發行額度的消息終於讓牛市低下了高昂的頭。
牛市,偉大的牛市終於結束。
1999
轟轟烈烈的5·19行情
1999年的5·19行情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爆發的一波單邊急升走勢,中間經歷了諸多利好傳聞和消息的推動,場外資金不顧一切地接力買進,造成了32個交易日的輝煌,讓人至今難以忘懷。
在行情啟動前,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美國導彈襲擊,同時也炸出了中國股市著名的「導彈缺口」。隨後深滬股指連創新低,上證指數跌破1100點。在此危難時刻,證監會先後向國務院提交利好政策:改革股票發行體制、保險資金入市、逐步解決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允許部分具備條件的證券公司發行融資債券、擴大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規模、搞活B股市場、允許部分B股H股公司進行回購股票的試點等六項政策建議獲批,這一系列「政策利好」也成為了奠定5·19行情的基石。
行情正式發動的當天,上午還顯得相當平靜,真正的變化發生在下午,大量湧入的場外資金不斷推高指數,成交量猛烈放大,市場開始驟然升溫。此後連續3天,市場量能梯次推進,從75億元到102億元到145億元。市場的做多信心迅速膨脹,場外資金繼續蜂擁入場,直到放出滬市單日445億的天量,指數上攻至最高1756.18點才戛然而止。
本輪行情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有線電視網路股、高科技股、銀行股板塊、除權股板塊、權重股板塊、績優股板塊和標購股板塊等多個熱點的猛烈炒作,幾乎整個市場95%以上的股票都上漲超過50%,體現出十足的牛市特徵。這與後來出現的二八現象的局部牛市有著本質的區別,也是5·19被投資者念念不忘的主要原因。
2000
至今無法逾越的2245點
5·19行情力度之強史上罕見,但在見到階段高點後,隨之而來的持續半年的大調整,在1999年的最後幾天,一輪新的牛市在一片觀望中突然爆發。
這波由網路科技股引領的行情,無論在持續時間上,還是個股漲幅上都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上證指數從1999年12月28日起步,到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創出了2245.43點的歷史新高,經過1年半的上揚,滬指創造了至今仍無法超越的歷史高點。
2000年初政策利好接踵而來,先是允許券商股票質押貸款,之後實施新股二級市場配售,滬深大盤應聲而起。大盤上漲的過程中,雖然有轉配股流通上市,新股增發定製框架,寶鋼等新股擴容等利空因素出現,但在開放式基金、保險機構、社保機構等增量資金大量入市的背景下,滬深股市大漲小回,一路創造出歷史新高。
2001年,兩市繼續演澤著牛市的行情,但有所不同的是,大盤指數的震盪幅度明顯加劇,「牛勁」已大不如前。滬深指數的綜指也僅從年初的2077點至最高2245點,漲幅僅約8%,而成交量相對2000年已有所萎縮。
2002年中期,「中科系事件」、「億安丑聞」、「基金黑幕」等一系列惡性事件相繼曝光,銀廣夏、三九醫葯(資訊 行情 論壇)、麥科特、藍田股份等一大批上市公司違規遭到立案稽查,投資者信心崩潰,滬深指數反轉向下,一輪牛市宣告結束。
Ⅱ 如何查詢單一股票的歷史質押信息
這個可以到股票行情軟體的F10資料里查,也可以到財經網站上找對應的股票的基本面信息查
Ⅲ 如果股權質押越來越多,說明什麼
目前我國要逐步實行注冊制,並且的創業板也開始實行20%的漲跌幅的限制,很多專業人士認為A股向機構化的成熟化邁進,而成熟的交易的市場的最主要的標志就是市場的投機性的降低,市場資金的更加註重的是股票的價值和成長,而不是一些所謂的題材個股的炒作,而且機構的投資者更喜歡這類個股,而一些題材性的炒作個股是市場的散戶和游資的更為喜愛的個股,所以最近幾年都在討論市場的去散戶化的情況。
特別是在2017年全年上漲的都是藍籌白馬類個股,當時市場討論的最多的就是去散戶化的過程,要是真如市場預測的去散戶化成功後,散戶全部都退出市場,會有什麼後果呢,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散戶對於市場的貢獻散戶的主體仍舊是目前A股的佔比最大,而且的市場的每日的交易量也是大多數散戶貢獻,對A股的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做出了巨大貢獻,講解之前的我們來參考一組數據:
總結股權質押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能夠反應兩大問題,經濟不景氣和股市低迷的,可能還能反應一些其他次要的問題,比如市場的貸款難或者融資難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的不景氣情況下很多商業銀行不會輕易放款,如果放款利息一般較高,特別貸款利息遠高於股權質押的利息的時候
很多企業更願意選擇股權質押,或者國家對於上市公司融資監管較嚴的情況,比如上市公司可以通過非公開發行和定增的方法融資,但這些途徑都需要得到國家管理層審核同意後才能進行,如果嚴把關的情況,會造成的融資困難的情況,所以也能反應目前國家的一些政策監管的力度的情況。感覺寫的好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Ⅳ 簡介中國股票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初具規模。在這十幾年發展過程中,最讓投資者興奮的莫過於大幅飆升的牛市行情。近期,股市出現連續上漲的走勢,受此影響,許多人都在高唱牛市到來了。而面對漲聲四起的牛市論,仍有些投資者不敢踏入股市這個「雷池」,繼續悲觀地看待現在的市場。
其實,一輪牛市的產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和配合,這里我們把中國證券歷史上牛市特徵和歷史背景做一個分析,給廣大投資者以參考。
1994
2個月漲2倍多不是牛市勝似牛市
1994年8月的行情驚心動魄,人稱解放軍叔叔救市行情,其實並非解放軍出面救市,只是行情在8月1日建軍節啟動而已。
在這之前,股市一路陰跌,在跌破777點鐵底後一路下滑到325點,其間沒有稱得上反彈的上漲。就在投資者一片絕望之中,管理層出台三大利好救市: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引進國外投資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收盤333點。
1997年8月1日星期一,投資者眼睜睜地看著股市在394點開盤,漲幅接近20%,所有人都傻了。由於對以前反彈過後更大下跌的恐懼,大量投資者開始賣出股票,股指開始回落,很快屏幕上顯示出378點。正當賣出股票的人沾沾自喜的時候,股指再次被強大的買盤托起,並一路上揚,收盤報445.64點,比前日上漲33%,山東渤海更是漲幅高達108%,兩市沒有下跌的股票。上海股市成交量超過30億元,為前一個交易日的6倍。
隨後股市直線上揚,到8月8日星期五,上證指數收盤683.04點,比一周前上漲105%,連境外投資者都大呼看不懂,行情非常凌厲,僅僅一個半月便達到了巔峰1052點。這次行情可以說是斜率最大的行情,起因為政策利好,但由於時間較短,業內人士並不願意將這波上漲歸結為牛市,而更願意說是一次反彈,但2倍多的漲幅,即使不是牛市,也讓投資者過足了癮,不是牛市勝似牛市。
1996
十三道金牌方能鎮壓的最強牛市
經過連續的下跌,1996年1月股市終於開始走穩,最低點已經探明512點,新股再次發行困難,管理層被迫停發了新股。而政策也開始偏暖,券商資金面開始寬裕,各路資金也開始對優質股票進行井井有條的建倉。
什麼是優質股票?還是那句老話,散戶不要的股票就是好股票,當時新發行的股票肯定沒人要,湖北興化這個大牛股就出現在這個群體。四川長虹(資訊 行情 論壇)因轉配股的紅股上市的丑聞,復牌後也遭到散戶的拋售,成為了沒人要的股票,它也是這次牛市的主要牛股。另外,由於當時投資者偏愛上海的股票,深圳的普遍沒人要,為首的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由於流通盤偏大,自然成為散戶拋售的主要對象,而它也成為了整個牛市的領頭羊。
牛市來了,什麼都敢炒,瘋狂程度讓局外人不可想像,1996年4月23日,深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拔地而起,6天時間從4.9元上漲到20.99元,20.99元買入的投資者會不會像現在的投資者一樣永遠套牢呢?不會,1997年的5月,深科技達到70元,20.99元買入的投資者仍有2.5倍的盈利,這就是牛市。
牛市生命是頑強的,1996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認為當時的股市出現了泡沫,股市連遭打壓,幾乎是3個跌停板,而就在這期間,交易制度也發生了改變,實行了漲跌停板和T+1。
1997年2月20日,偉人鄧小平與世長辭,股市也以階段性低點870點開盤,經過30分鍾的默哀,股市再次被資金推起。有傳言說,當天管理層要求各證券公司:不管買什麼,只給你們30分鍾時間,所有券商必須建滿倉。牛市再次一發不可收拾,3個月後,上證指數達到1510點。一路上管理層連發13道金牌打壓牛市,1997年新增300億新股發行額度的消息終於讓牛市低下了高昂的頭。
牛市,偉大的牛市終於結束。
1999
轟轟烈烈的5·19行情
1999年的5·19行情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爆發的一波單邊急升走勢,中間經歷了諸多利好傳聞和消息的推動,場外資金不顧一切地接力買進,造成了32個交易日的輝煌,讓人至今難以忘懷。
在行情啟動前,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美國導彈襲擊,同時也炸出了中國股市著名的「導彈缺口」。隨後深滬股指連創新低,上證指數跌破1100點。在此危難時刻,證監會先後向國務院提交利好政策:改革股票發行體制、保險資金入市、逐步解決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允許部分具備條件的證券公司發行融資債券、擴大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規模、搞活B股市場、允許部分B股H股公司進行回購股票的試點等六項政策建議獲批,這一系列「政策利好」也成為了奠定5·19行情的基石。
行情正式發動的當天,上午還顯得相當平靜,真正的變化發生在下午,大量湧入的場外資金不斷推高指數,成交量猛烈放大,市場開始驟然升溫。此後連續3天,市場量能梯次推進,從75億元到102億元到145億元。市場的做多信心迅速膨脹,場外資金繼續蜂擁入場,直到放出滬市單日445億的天量,指數上攻至最高1756.18點才戛然而止。
本輪行情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有線電視網路股、高科技股、銀行股板塊、除權股板塊、權重股板塊、績優股板塊和標購股板塊等多個熱點的猛烈炒作,幾乎整個市場95%以上的股票都上漲超過50%,體現出十足的牛市特徵。這與後來出現的二八現象的局部牛市有著本質的區別,也是5·19被投資者念念不忘的主要原因。
2000
至今無法逾越的2245點
5·19行情力度之強史上罕見,但在見到階段高點後,隨之而來的持續半年的大調整,在1999年的最後幾天,一輪新的牛市在一片觀望中突然爆發。
這波由網路科技股引領的行情,無論在持續時間上,還是個股漲幅上都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上證指數從1999年12月28日起步,到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創出了2245.43點的歷史新高,經過1年半的上揚,滬指創造了至今仍無法超越的歷史高點。
2000年初政策利好接踵而來,先是允許券商股票質押貸款,之後實施新股二級市場配售,滬深大盤應聲而起。大盤上漲的過程中,雖然有轉配股流通上市,新股增發定製框架,寶鋼等新股擴容等利空因素出現,但在開放式基金、保險機構、社保機構等增量資金大量入市的背景下,滬深股市大漲小回,一路創造出歷史新高。
2001年,兩市繼續演澤著牛市的行情,但有所不同的是,大盤指數的震盪幅度明顯加劇,「牛勁」已大不如前。滬深指數的綜指也僅從年初的2077點至最高2245點,漲幅僅約8%,而成交量相對2000年已有所萎縮。
2002年中期,「中科系事件」、「億安丑聞」、「基金黑幕」等一系列惡性事件相繼曝光,銀廣夏、三九醫葯(資訊 行情 論壇)、麥科特、藍田股份等一大批上市公司違規遭到立案稽查,投資者信心崩潰,滬深指數反轉向下,一輪牛市宣告結束。
Ⅳ 融資融券和股票質押融資的區別是什麼
融資融券和股票質押融資的區別:融資融券交易又稱「證券信用交易」或保證金交易,是指投資者向具有融資融券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證券(融資交易)或借入證券並賣出(融券交易)的行為。股票質押融資是用股票等有價證券提供質押擔保獲得融通資金的一種方式。
融資融券包括券商對投資者的融資、融券和金融機構對券商的融資、融券。從世界范圍來看,融資融券制度是一項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2010年03月30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公告,表示將於2010年3月31日起正式開通融資融券交易系統,開始接受試點會員融資融券交易申報。融資融券業務正式啟動。
Ⅵ 怎樣查詢股票以前的銀證轉帳歷史記錄
攜帶本人身份證和股票賬戶卡去銀行櫃台查詢股票以前的銀證轉帳歷史記錄。或者撥打銀行的客服電話查詢。
銀證轉賬業務是將股民在銀行開立的個人結算存款賬戶(或借記卡)與證券公司的資金賬戶建立對應關系,通過銀行的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網點自助設備和證券公司的電話、網上交易系統及證券公司營業部的自助設備將資金在銀行和證券公司之間劃轉,為股民存取款提供便利。
銀證轉賬業務是券商電子商務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銀證轉賬業務的開展大大促進了券商電子商務的發展。
(6)股票質押歷史擴展閱讀:
目前,我行除了為證券公司提供股票質押貸款,還可為其提供網點裝修貸款,同時我行還和證券公司研究合作開展證券公司承銷貸款與發債擔保業務,及針對投資者的融資、融券業務,這些業務將在獲得監管部門批准後正式推出。
銀證轉帳業務特色
1、資金劃轉實時到賬,多幣種、A、B股資金調度,輕松搞定;
2、興業銀行營業網點、電話銀行、證券營業部、證券電話委託等多種轉賬渠道,資金劃轉更為方便;
3、在興業銀行和聯網券商任何一端均可登記銀證轉賬對應關系,手續十分簡單。
Ⅶ 股票質押是否限制比例
證券公司如果想最大限度利用其質押貸款的額度,那麼它會首選已經得到市場認同的、穩健的「績優股」,而非未來的「績優股」。原因是因為股票的風險衡量由銀行來確定,從穩妥的角度出發,股價穩定、業績好、財務健康的上市公司無疑會成為銀行的首選。
從「華爾街」的經驗看,藍籌股的質押率是70%,普通股的質押率是50%。這說明國外銀行用以衡量質押股票的風險指標也是看其「質地是否優良」。
家商業銀行接受的用於質押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高於該上市公司全部流通股票的10%。一家證券公司用於質押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高於該上市公司全部流通股票的10%,並且不得高於該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 被質押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得高於該上市公司全部流通股票的20%。
股票質押率最高不能超過60%,質押率是貸款本金與質押股票市值之間的比值。
Ⅷ 股票質押是140%進行平倉是什麼意思
上市公司股票質押給銀行或者金融機構,換得貸款用於公司的業績發展,但是這個股票質押出去時,會有一個價格,一般是股票當時市價的3——4折。
如果前期的股市那樣狂跌,有些股票的價格跌到質押時的折算價格,金融機構就會要求上市公司還錢,如果上市公司沒有錢還,就會拋出質押的股票變現還錢。如果履約保障比例<140%,則海通證券會對質押的證券進行強行平倉。
市場受證監會對融資類業務違規證券公司的處理影響,上證指數遭遇了260點的大調整,成為近幾年來跌幅最大的一次。隨後股指連續反彈四個交易日。
面對主板市場的巨幅震盪,創業板市場則連創歷史新高,成長股再次受到場內資金的青睞,保持了新年以來的強勁反彈勢頭,本周市場呈現出大盤股和小盤股共振起舞的局面。
(8)股票質押歷史擴展閱讀:
《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規定:
用於質押貸款的股票原則上應業績優良、流通股本規模適度、流動性較好。對上一年度虧損的,或股票價格波動幅度超過200%的, 或可流通股股份過度集中的,或證券交易所停牌或除牌的,或證券交易所特別處理的股票均不能成為質押物;
這一條意味著:證券公司如果想最大限度利用其質押貸款的額度,那麼它會首選已經得到市場認同的、穩健的「績優股」,而非未來的「績優股」。
原因是因為股票的風險衡量由銀行來確定,從穩妥的角度出發,股價穩定、業績好、財務健康的上市公司無疑會成為銀行的首選。(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從「華爾街」的經驗看,藍籌股的質押率是70%,普通股的質押率是50%。
Ⅸ 證券的發展史
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觀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的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證券產生的歷史,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國家向大戶的舉貸和王侯給平民的放債,形成了最早的債券。漢唐以後,國家因軍事需要臨時向富商舉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現象。隨著商業的發展,飛錢、會票、當票等商業票據出現,證券的品種更加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後清前,在一些投資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風險的行業,如上海沙船業,四川井鹽業,雲南、廣東礦冶業和山西金融業,已經較多地採用"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明顯地具有資本主義的股份制特徵,而"集資合股"的參與者之間簽訂的載明權利責任的契約,則是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當然,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的出現,在中國則是19世紀40年代以後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相繼對外開埠通商,有價證券及其交易,就跟著第一批最先進入所開商埠的外國洋行在中國出現。外資在華設立的各類股份制公司企業,把西方國家已普遍採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產經營形式和集股籌資的方法帶到了中國。
中國仿效西方,採用股份制發行證券組織近代企業公司的活動始於19世紀70年代。與此同時,清政府洋務派從19世紀60年代起,舉辦旨在"自強"的軍事工業。由於清政府財政困難,經費難以為繼,70年代後,為借重民間私人資本,解決國家財力不足,洋務派仿效西方股份制,採用"官督商辦"和"商辦"等形式,興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國近代民用企業。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詔籌建上海輪船招商局。隨著該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認定和籌集,中國第一家近代意義的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繼航運業後,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險業、礦業、紡織業和通訊電報業等方面得到普遍運用,於是又有一批華商股票應運而生。如仁和保險、濟和保險、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等都是中國近代最早出現的華商股票。原先附股於外資企業公司的中國人,此時也紛紛移資或投資洋務民用企業,或自立門戶舉辦近代工礦企業公司。到19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創辦的新式工礦企業就有十五六家,這些礦業公司都發行了股票。至此,華商證券的發行已小有氣候。
證券一經產生,證券交易不久也隨之出現。據史料記載,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證券買賣交易活動,但僅局限在外商之間,買賣並不興隆。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上海殖民經濟的初步"繁榮",外商證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躍。60年代中期,由於世界棉業投機熱潮席捲上海,在華外資銀行獲得豐厚利潤,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華銀行面值10英鎊的股票,市價曾高達25英鎊;(註:《字林西報》,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資航運公司獲利也很豐厚,航運公司股票成為銀行股票以外的另一買賣熱點,以致市場上證券交易額"日以百萬計,投機交易有時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業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涇橋北,出現了中國第一家專營有價證券的英商長利公司,後來又有幾家這樣的公司相繼設立。"店多成市,該業始發達"。(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之略史》,載《銀行周報》第3卷總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紀80年代前後,外資又開始進入租界公用事業和其他實業,市面上又出現了上海自來水公司、上海電燈公司等十幾種新股票。西商各證券掮客為謀本業前途的發展,於1891年聯絡同業,組織上海證券掮客公會即上海股份公所,以買賣外商在華所設各事業公司的股票。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初步形成。
至於中國華商進行的證券交易,若將19世紀五六十年代華商附股外資企業公司的證券活動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現。五六十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社會資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於中國新辦的近代企業不久便獲厚利,加上個別企業發放優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產、銀洋買賣投機之外,又熱衷於對新式企業的股票、債券的追逐。
1882年前後,先前成立的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近代廠礦企業經營成功,獲利很高,股票價格成倍增長,如輪船招商局面值100兩的股票,1882年卻漲到了200兩以上;(註:《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員會報告書》下冊,第31頁。)1881年年底,開平煤礦正式投產前夕,其面值100兩的股票在上海市場上的價格就漲至150兩左右,到1882年6月,竟還有人願以每股237兩的價格收進。(註:《申報》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響,人們爭相購買荊門煤鐵礦、長樂銅礦及鶴峰銅礦等十幾種剛上市不久的礦業股票,這些股票的價格很快超過其面值。如長樂銅礦和鶴峰銅礦的股票面值均為100兩,1882年最高價分別達到220餘兩和170餘兩。(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當時的《上海新報》和《申報》等華文報紙,對此都有專門報道。這些礦業股票籌集的股金就有白銀300萬兩,其市場交易額估計在1000萬兩以上,這在當時是一筆十分可觀的資金。
受礦業股票上漲行情影響,其他上市的洋務企業股票價格也隨之全線上漲。如上海電報局100兩面額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兩大關;而上海機器織布局的股票價格也溢出原價15%左右。(註:《平淮公司各股份市價》,見《申報》1882年各期。)
華商證券交易,起初既沒有固定的場所,又沒有相應的交易規則,證券轉讓、買賣一般在親朋好友、熟人中"以親帶友、以友及友"進行。成交的價格卻視外商證券行情和證券本身的市場供求而定。後來,隨著證券發行量的擴大,持有證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證券的品種和數量也越大,證券買賣變成了經常的需要。於是"為各項公司通路徑而固藩籬"(註:《申報》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於1882年9月成立。該公司內部組織分明,還訂有章程,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設立首開中國有組織的證券市場的先河,成為中國自設證券交易所的權輿。
由於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加之買辦商人胡光墉投機絲業失敗和中法關系趨緊等其他原因,引發了1883年10月的倒賬金融風潮。礦業股票連同其他華商股票即行下跌。低價出售也無人承接,連平時素有信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的價格也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礦業股票更是無人問津,幾乎形同廢紙。介入股票投機和承做股票質押的錢庄受累倒閉,破產者不計其數。一度空前興盛的股票市場低落至極點,直至10年之後,一般商人仍"視集股為畏途",(註:《論商務以公司為最善》,見《申報》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為人所厭聞",(註:《礦務檔》第七冊,第4358頁,台灣近代史研究所編,1960年版:《洋務運動》(七)第316頁,中國史學會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見這次風潮對證券投資者心理打擊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國早期證券和證券交易視作中國證券市場的萌芽的話,那麼,1895年以後至清末,中國證券市場就進入了初步形成階段。
隨著國外資本投資的銀行、工礦企業和鐵路公司在華的設立,以及鐵路借款、礦業借款與政府借款的簽訂,外國在華發行的外資證券規模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振興工商、實業救國"的呼聲再一次引發了中國第二次設廠辦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法規,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勵興辦各式銀行、企業。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的創立率先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間,中國先後創辦新式廠礦企業386家,資本額達8.8億多元,華商在機械製造、電力、采礦、棉紡和其他工業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華商股票的發行量也隨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債制度也在1894年前後移入中國。1894年清政府為籌措甲午軍費,仿效西方,向國內發行公債,"息借商款"。此後,又發行了"昭信股票"和"愛國公債"兩次公債。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蘇松太道吳健彰為鎮壓上海小刀會起義,向外國洋行賒賬雇募船炮,首開中國近代舉借外債先河。隨後海防借款、軍需借款、抵禦外侮借款、賠款借款、實業借款、鐵路借款、礦業借款,甚至行政經費借款,一發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債208筆,債務總數為白銀13億多兩。(註:《清代外債史論》,第672頁,許毅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在證券交易市場方面,外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也有了迅速的發展,最顯著的表現是上海眾業公所的設立與發展。原先設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後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續借款等金幣公債,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記、鴻源等大紗廠新股票的面市,業務發展出現了較大轉機。1898年,該所修訂了章程,但仍無固定交易場所,證券的交易買賣,多在舊西商總會內或在匯豐銀行門前階沿進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國聯軍入侵的混亂之際,攫取了中國的開平煤礦,由於這一產權的中外轉移,原持有該礦股份的華人紛紛將股票出售或轉讓,給原來不甚景氣的股票交易市場帶來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舊西商總會租定了部分房屋作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醞釀改組為上海證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在香港注冊,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該所採取會員制,只有會員才能參與證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會員即擴充為100人,其中西商會員87名,華商會員13名。交易買賣的證券有中國和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國政府金幣公債,(註:《民國經濟史》,第153頁,上海銀行學會編,1948年版。)後來又增加市政公債。當時進入這個市場開拍的股票先後有:公和祥碼頭、椰松船廠、公益紗廠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遷址上海外灘1號。
由於西商在華組織的證券市場除為外國在華企業公司在華籌集資金服務外,還是少數洋商投機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顧中國社會經濟和投資者的利益,1910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就是最好的例證。1903年,英國投機商人麥邊在中國成立藍格志拓殖公司,開業後的頭幾年並沒有多少業務,1909年國際市場橡膠漲價,國外經營橡膠園種植業和投資橡膠工業的人獲利豐厚。麥邊便藉此機會,於1910年初大造輿論,宣揚經營橡膠行業可獲巨利,並謊稱其公司在澳大利亞擁有大片的橡膠園。為了誘騙人們購買其公司股票,他編造該公司的經營發展計劃,奢言年分紅可達45%左右。人們不明真相,競相購買。"僅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標賣,已有以七十兩之巨價承購者"。(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中掀抬股價,橡皮股票價格暴漲。麥加利、匯豐和花旗等外商銀行見有利可圖,便與麥邊勾結,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舉又造成了該公司信譽可靠、實力雄厚、盈利可觀的假象。爭購者於是更加踴躍,連許多錢庄也都轉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價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註:《上海西商證券交易所史略》,載《銀行周報》,第116號。)麥邊暗地裡趁高脫手,捲款潛逃。其他外商亦步麥邊後塵,紛紛拋售手中的橡皮股票。這時,外資銀行宣布停辦此項股票的押款,(註:《上海錢庄史料》,第7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騙局敗露,人們又爭相拋售橡皮股票,但無人購進,橡皮股票價格一落千丈,最後成為廢紙。持票者紛紛破產,錢庄也因此倒閉了二十多家,市面極度恐慌,釀成了一場金融風潮。更為嚴重的是這次風潮使中國新興的證券市場遭受沉重打擊,中國股票市場自此進入低谷。
此期的華商證券交易市場較1883年前,交易規模總體上有所後退,但也不乏市場新熱點。一方面,隨著1895年後中國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現,尤其是銀行的創辦和商辦鐵路公司的出現,證券交易又漸有起色。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債券成為交易買賣的新熱點。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國通商銀行後,清政府又採取"官商合辦"的形式,設立了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省銀行和私營商業銀行也在此期設立。這些新興的銀行發行了大量的股票,這些銀行股票在市場上十分受人青睞。1903年,清政府開放鐵路,"寓商於路",提倡商人設立鐵路公司,集股籌資承辦鐵路。於是,1903-1907年,全國15個省份先後成立了18個"官商合辦"和"商辦"的鐵路公司,發行了大量的鐵路股票。這類股票一經發行,便成為市場亮點。在銀行股票和鐵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礦企業股票發行與交易的帶動下,中國近代證券市場初步形成。而這時的政府公債由於發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視購買公債為對朝廷的報效和捐助,故當時購入者,也不敢在市場上出售,所以還未形成交易市場。
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組織形式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自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倒閉後,雖先有1904年梁啟超提出了組織"股份懋遷公司"(即證券交易所)的倡議,後在1907年又有上海買辦商人袁子壯、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組織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視和採納。華商證券交易一直處於無組織的狀態中。光緒末年,上海買辦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關橋開設了專營證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買辦商人孫靜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開設了另一家專營證券的"信通公司",但規模和功能遠不能與原先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專營的證券公司外,許多茶商、錢商、皮貨商、古董商和雜貨商以及買辦也兼做股票買賣。這些股票掮客經常出入茶館,在經營本業的同時,還洽談股票生意。約在1910年前後,股票交易買賣活動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樓,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茶會"時期。
總之,中國證券和證券市場自19世紀40年代產生後,經歷了40多年的萌芽階段,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形成。中國最早出現的證券是外國在華企業公司發行的外資證券,最早的證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間的外資證券買賣,稍後才出現華商證券和華商證券交易。中國證券市場一開始便存在華洋兩個不同體系的市場,這正是舊中國社會性質的寫照。盡管如此,中國證券市場仍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為後期的證券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