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政府是否應拯救股票市場

政府是否應拯救股票市場

發布時間: 2021-06-05 20:34:09

⑴ 中國政府怎麼干預股票市場

從理論上講,政府幹預經濟,主要是為了糾正市場失靈。自由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是,信息對稱,市場出清。在此基礎上,自由放任的市場機制可以讓經濟自動實現均衡發展。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存在經濟主體獲取信息的成本,信息不可能完全對稱,市場也無法徹底出清,因此,單純的自由市場機制不可能讓經濟自動實現均衡發展。經常出現的商品供不應求或供大於求就是具體表現。由於市場機制調節經濟活動的缺陷已經從理論上證明是客觀存在的,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爆發等,這些都使得市場調節「萬能論」的觀點及政策主張受到強烈沖擊,有關宏觀經濟調控的各種理論和政策應運而生。目前,各國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即宏觀經濟調控也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就股市來看,政府幹預也是有意義的。例如,作為一向標榜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的最發達國家之一,美國對於股市危機也不是坐視不管的。早在1929年美國股災發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上台後的第三天,就「關閉」了當時還在營業的所有銀行,禁止黃金出口,中止了一切外匯交易。三天之後,羅斯福又簽署了《銀行緊急狀態法案》,使銀行的休假時間被無限期地延長。2001年「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也採取了一系列干預股市的措施,例如,總統布希親臨華爾街視察講話以恢復投資者信心,暫停股市交易,支持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提供資金回購本公司股票,連續降息等,以保證股市的正常運行。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也都有政府幹預股市的成功範例。

那麼,政府該如何干預股市呢?顯然,政府幹預股市,不應該按照計劃經濟的方式對股市供求強行進行行政管制,也不應該完全依照自由市場的邏輯讓其放任自流。在過去的十餘年中,在股市低迷時,我國政府曾經多次藉助「有形之手」的作用,以政策托市;也曾試圖強化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由調控市場。但是,實踐證明,兩者的效果都不夠理想。這些說明,過度的行政干預和完全的自由放任,都不能成為推動股票市場乃至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舉措。政府要做的應該是,通過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監管,對上市公司、證券公司、交易主體等實施全方位的監管,為市場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從而實現風險逐步緩釋、避免風險高度積累、充分發揮股市有效配置資源的目的。當然,這並不排除在股市出現崩潰時,政府會採取非常手段來控制局面。

在我國,如果股市出現問題,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理。但是,在一個高效、健康的股票市場中,股票的價格、回報及波動性,在宏觀上和長期內主要應受實體經濟狀況的影響,其對政策的反應也是適度的。因此,政府對股市的干預,主要體現在致力於為股票市場提供良好的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如加強監管、嚴格執法。至於和大白菜性質相同的作為商品的股票價格之高低,不斷經歷風風雨雨的股民自會有判斷,股民也必然要承擔股票價格漲跌的風險,也就是所謂的「買者自負」。此外,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作為調控經濟重要手段的貨幣政策工具,其調控的目的不是股價,而是通貨膨脹。因為如果投資者預期通貨膨脹加速的話,評級較高的債券的投資地位就會下降,投資者會大量地購買股票,並將其作為一種保值的方法,從而刺激股價的上漲。因此,以央行為代表的政府部門,應公開明確宣布將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至於資產價格(以房價和股價為代表),無論理論研究還是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表明,其與物價指數密切相關。所以,當貨幣政策工具目標鎖定通貨膨脹的同時,其實也瞄準了資產價格。

⑵ 政府是否應該干預市場

我們都知道,「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強則國家強,金融出現風險和危機,則會對一國經濟產生致命打擊。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全球金融市場風雨飄搖之際,為了防止股市暴跌誘發金融市場產生一系列危機,各國政府都採取了強力干預市場的救市之舉。面對受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影響日益加劇的中國股市,對症下葯地救市,讓市場回到穩定發展的軌道上來,顯然已是政府救市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刻不容緩之舉。 近來很少對股市發表意見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日前語出驚人。他認為,現在股市出現問題,政府救市是應該的。中國股市的「政策市」頑疾並未根除,一些人因此發財,而普通股民卻利益受損。 一向有「吳市場」之稱的吳敬璉,突然「背叛」自己的立場,轉而旗幟鮮明地高調支持政府救市,這起碼表明,在他看來,當前股市出現的問題不是小問題,這些問題僅靠市場自己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而且這些問題若不採取救市方式予以解決,後果將非常嚴重。無獨有偶。就在吳敬璉發表「救市論」的前一天,一向代表著股市市場派最高理想的美國,也突然發布緊急命令,採取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主要大型金融公司某些類型的沽空行為進行限制的極端救市舉措。 在救市和不救市上,無論是「吳市場」,還是「美市場」,都以自己的態度或行動給出了明確答案。其實,環顧全球資本市場,無論是新興市場,還是成熟市場,政府救市早已蔚然成風。代表成熟市場的美國自不必說,即便是新興市場,當巴基斯坦股市出現18年來最長跌勢,以至引發股民圍攻交易所的騷亂後,政府不僅頒布法令,規定股市跌停板最高限幅從5%改為1%,漲停板則從5%改為10%,而且還讓各大經紀商緊急聯手救市。越南政府在股市出現暴跌後,不僅讓《人民報》發表社論,更讓央行平準基金分批逐步進入救市,直到市場進入穩定發展軌道。 為什麼這些政府可以不顧違背市場經濟基本要求和原則的風險而直接干預市場?他們難道不明白這樣的方式將會傷害以市場化為基礎的資本市場嗎? 政府救市在非常時期為什麼是應該和必須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理由是,當政府必須在維護市場經濟原則和保護本國金融安全二者間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時,所有政府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眾所周知,受次貸危機蔓延,以及國際油價等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大漲的影響,目前的國際金融市場險象環生,傳染性極強的金融危機隨時可能爆發。在這場可能危及各國金融安全的全球性金融動盪面前,各國都將捍衛本國的金融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並以異常強勢的態度直接干預市場。我們都知道,「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強則國家強,金融出現風險和危機,則會對一國經濟產生致命打擊。問題是,目前全球性的通脹早已讓各國經濟在通脹壓力威脅下變得脆弱不堪,如果這時本國金融市場再出現動盪,引發信用危機和信心危機,則一國經濟將難以應對。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全球金融市場風雨飄搖之際,為了防止股市暴跌誘發金融市場產生一系列危機,各國政府都採取了強力干預市場的救市之舉。 必須充分認識到的是,處於全球金融動盪背景和錯綜復雜利益格局下的中國股市,正在經歷著股市建立18年來最為困難的時期。因此,此輪暴跌決不同於以往,因而也就不能簡單與此前18年中股市的大起大落簡單類比,更不能認為這是常態漲跌而對當前股市的不正常下跌採取反對救市、熟視無睹、聽任自由落體的態度,這種態度事實上是對金融市場穩定的極不負責。美國財長保爾森在就房利美和房地美一攬子救援計劃發表講話時明確表示,救助「兩房」,對穩定美國金融市場非常重要。若不拯救「兩房」,不僅美國金融市場穩定將大受影響,美國的經濟也將深受其害。保爾森對金融市場的洞察與吳敬璉先生張揚「救市論」的遠見異曲同工,因為處於非常時期的中國股市,若不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危害同樣不可小視。 超越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跌幅的本輪中國股市暴跌,誘因復雜,波及面廣,對中國經濟影響深遠。比如股價下跌正在通過負財富效應日益侵蝕著實際消費的增長,同時企業融資和再融資無法進行對企業投資計劃和社會就業的破壞、基金和券商的業績虧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因投資受損而出現危機等等,都在影響中國金融市場的安全和中國經濟的穩定。面對受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影響日益加劇的中國股市,對症下葯地救市,讓市場回到穩定發展的軌道上來,顯然已是政府救市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刻不容緩之舉。目前,我國有關方面已採取諸如主流媒體發表救市文章等隱性救市方式,盡力扭轉市場預期和信心。這些舉措雖產生了積極效應,但力度顯然無法比肩美國。毫無疑問,有關方面對當前股市的判斷將直接影響救市措施的力度。

⑶ 政府為什麼要打壓股市

我覺得政府向來沒有打壓股市 因為股市定位有問題是扶不起的阿斗沒有把中國的資本市場當成重要的問題來做 是經濟的附屬品但願注冊制能走向正軌,讓投資者享受一切的成長

⑷ :關於政府與股市的問題。

1, 有能力干涉,但都只能起到短暫的效果.談不上操縱.當消息,政策平靜,股市還會按照自身規律運行.
2,政府會在,股市瘋漲和爆跌時,即時出台政策,防止過熱或非理性殺跌.
3,調空股市的方法很多種,根據各國的環境和經驗出台自己的方法,例如管理層講話,調整交易費用,調控貨幣政策(加息,控制信貸等),發放新股擴充股市,停發新股.基金的審批,平準基金.....
4,股市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不可能不理不睬,大資金在股市翻雲覆雨,造成大面積虧損,實體經濟會受影響.

⑸ 政府幹預對股市的影響,以及干預的手段

從理論上講,政府幹預經濟,主要是為了糾正市場失靈。自由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是,信息對稱,市場出清。在此基礎上,自由放任的市場機制可以讓經濟自動實現均衡發展。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存在經濟主體獲取信息的成本,信息不可能完全對稱,市場也無法徹底出清,因此,單純的自由市場機制不可能讓經濟自動實現均衡發展。經常出現的商品供不應求或供大於求就是具體表現。由於市場機制調節經濟活動的缺陷已經從理論上證明是客觀存在的,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爆發等,這些都使得市場調節「萬能論」的觀點及政策主張受到強烈沖擊,有關宏觀經濟調控的各種理論和政策應運而生。目前,各國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即宏觀經濟調控也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就股市來看,政府幹預也是有意義的。例如,作為一向標榜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的最發達國家之一,美國對於股市危機也不是坐視不管的。早在1929年美國股災發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上台後的第三天,就「關閉」了當時還在營業的所有銀行,禁止黃金出口,中止了一切外匯交易。三天之後,羅斯福又簽署了《銀行緊急狀態法案》,使銀行的休假時間被無限期地延長。2001年「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也採取了一系列干預股市的措施,例如,總統布希親臨華爾街視察講話以恢復投資者信心,暫停股市交易,支持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提供資金回購本公司股票,連續降息等,以保證股市的正常運行。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也都有政府幹預股市的成功範例。
那麼,政府該如何干預股市呢?顯然,政府幹預股市,不應該按照計劃經濟的方式對股市供求強行進行行政管制,也不應該完全依照自由市場的邏輯讓其放任自流。在過去的十餘年中,在股市低迷時,我國政府曾經多次藉助「有形之手」的作用,以政策托市;也曾試圖強化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由調控市場。但是,實踐證明,兩者的效果都不夠理想。這些說明,過度的行政干預和完全的自由放任,都不能成為推動股票市場乃至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舉措。政府要做的應該是,通過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監管,對上市公司、證券公司、交易主體等實施全方位的監管,為市場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從而實現風險逐步緩釋、避免風險高度積累、充分發揮股市有效配置資源的目的。當然,這並不排除在股市出現崩潰時,政府會採取非常手段來控制局面。
在我國,如果股市出現問題,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理。但是,在一個高效、健康的股票市場中,股票的價格、回報及波動性,在宏觀上和長期內主要應受實體經濟狀況的影響,其對政策的反應也是適度的。因此,政府對股市的干預,主要體現在致力於為股票市場提供良好的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如加強監管、嚴格執法。至於和大白菜性質相同的作為商品的股票價格之高低,不斷經歷風風雨雨的股民自會有判斷,股民也必然要承擔股票價格漲跌的風險,也就是所謂的「買者自負」。此外,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作為調控經濟重要手段的貨幣政策工具,其調控的目的不是股價,而是通貨膨脹。因為如果投資者預期通貨膨脹加速的話,評級較高的債券的投資地位就會下降,投資者會大量地購買股票,並將其作為一種保值的方法,從而刺激股價的上漲。因此,以央行為代表的政府部門,應公開明確宣布將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至於資產價格(以房價和股價為代表),無論理論研究還是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表明,其與物價指數密切相關。所以,當貨幣政策工具目標鎖定通貨膨脹的同時,其實也瞄準了資產價格。央行此舉,不僅能調控股市,還能同時免去因股市波動而所受責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 手段很多,最簡單是就是加收印花稅,其次是加息,徵收資本利得稅等,還有各種壓制行業經濟發展的政策等等

⑹ 政府會救股市嗎

中國股市跌跌撞撞地進行了這么多年,早已度過了青春期。當年的楊百萬早已煙消雲散,要說中國的股民,也是久經考驗。股市之初,只要能夠開上賬戶,隨便買個什麼股票,都可以穩賺不虧。以至於後來人們可以看管自行車老太太的生意如何,賣證卷報老頭的銷售量怎樣就可以判斷股市的冷暖。
中國股市很多人說是政策市,以前也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政策利好,股市就上升,政策利空,股市下降,當一個大的盤整期來臨的時候,股市的跌跌漲漲完全和經濟脫軌,股市反映的根本不是經濟狀況,而是多空雙方的博弈,中國股市也就不溫不火地在二千點徘徊。突然有一天,當人們發現房地產已經今不如昔、汽車開始實施限牌,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產業升級迫在眉睫的時候,猛然發現股市還有一番炒作的空間,於是乎,政府、機構、包括媒體,都在鼓勵人們把閑散的資金投入到股市中去,2015年初的股市,確實也不負眾望,從2000點一路飆升,過關斬將,大有一發不可收之勢。
中國這波股市的上升,確實有其客觀因素。改革開放的紅利並沒有在股市裡反映出來,中國經濟的企穩需要在股市裡反映,特別是房地產的每況愈下,讓老百姓手裡的資金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而消費市場基本處於飽和狀態,這些情況都造成了股市的沖動,再經過媒體的炒作,政府無奈的支持,管理層想建功立業的錯誤決策,形成了這一波股市的急劇飆升,幾乎沒有來不及消化,股市就從上證2000點,向5000點沖擊。而在這個過程中,管理層的決策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人可以開設很多個賬戶,又使用了金融杠桿,讓這波股市愈發不可收拾。想一想,這波行情上漲了二倍多的時候,風險已經非常大了。而消息面仍然是利好多多,那些看著入市的股民彷彿一個個都賺了個不亦樂乎,紛紛下海,於是乎,老手們金盆洗手,這些不會游泳的旱鴨子一個個在水中掙扎,奄奄一息。

⑺ 政府頻繁發布新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大嗎

每次牛市的啟動發展走勢都離不開政策面的支持,中國股市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政策市,沒有政策上的支持是不能力走出牛市行情的,所以政策對股市的影響是首位的,

⑻ 政府為什麼應該救股市

股市下跌對企業有非常重要的間接影響.
1、需求減少,企業贏利能力下降。股市漲跌具有「財富效應」,當股票漲到6000點,你的財富增加到100萬的時候,你每年花10萬也不覺的有什麼不好,如果股票跌到1500點,你的財富劇降到50萬甚至25萬(具體要看股票資產在你總資產的比例了),你很可能每年消費就減少到5萬3萬甚至更少。當採取這樣行動的人越多,社會總需求就減少的越多,企業的贏利能力就下降的越快。
2、企業贏利能力下降,銀行信貸收縮。銀行貸款,主要是分析借款人未來的收入情況確保有還債能力,如果企業贏利能力下降,銀行就會拒絕貸款,從而減少社會總投資。
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凈額。如果消費、投資都大量減少,政府投資和出口凈額又沒有大幅提高的話,GDP將出現負增長,經濟陷入衰退。
股市的暴跌,對實體經濟的傷害,其實比上述更大,因為信用社會以及發達的金融體系具有放大作用。現代經濟早進入了信用經濟時代,你可以打聽打聽家門口的超市、電器城等商業企業,他們採用的都是賒銷、代銷方式,也就是說先拿貨銷售完成後再付款的模式,如果其股票暴跌,將對其信譽造成巨大傷害,供貨商可能會停止供貨,要求實付實收,從而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也可能在繼續贏利的情況下破產!而發達的金融體系所具有的放大作用在本次次貸危機中得到「完美」體現。次貸危機本身就是金融體系自己創造的,投資銀行利用自己基本上不受監管的「優勢」,買入商業銀行的房貸債券,從而鼓勵了,商業銀行放大膽子發放房貸,滿足資格的貸完了,就找不滿足資格的,反正風險由別人扛著,於是出現了「次級房貸債券」。投行為了規避風險又找來保險公司上保,評級機構評級,再賣給廣大的投資者,很有趣的是這些買家中「竟然」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本身!於是,一旦買房者還不起錢,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投資者都面臨巨大的損失,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啊。很幸運的是,中國的金融市場沒有美國發達,暫時不會發生這樣的故事。但是在中國同樣也能放大股票暴跌的損失。比如說,公司利用股票做擔保向銀行貸款,銀行可能會按抵押股票的市價的50%或者更多放貸,一旦股票暴跌75%,公司可能就放棄贖回,從而造成銀行的虧損。
綜上所述,保持股市的穩定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政策選擇。

⑼ 政府什麼時候挽救股票市場

救肯定會救,不過救的是經濟不是股票市場. G7宣布「G7將採取果斷行動並且使用一切手段穩定金融市場和恢復信貸流動從而支持全球經濟增長。(之後歐洲宣布通過2萬億的救市資金,請注意!!現在美國通過的那8500億資金成了空頭資票,難保不會這兩萬億也是這樣,美國國內拿不出錢准備已經考慮逼中國出錢救市,都這種情況了後面的救市資金數據再大也是口頭利好無法兌現,請謹慎相信,全球股市暴漲一天後的連續下跌已經表明了現實的風險巨大)」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次貸危機涉及的負債額超過3萬億美圓,後續陸續有企業破產累加負債值無法避免)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 美國勞動部公布最新數據,9月份數據出現下滑,這說明實體經濟有很大的問題。現在美國的房價預計還有40%的下跌空間,消費投資情況不好,這可能拖累銀行業的次貸情況繼續惡化把美國這次8500億美圓的救市資金抵消了。而且巴菲特雖然有逐漸建倉動作但是也強調他自己也無法確認全球性熊市的底部在哪裡,一年還是兩年.所以趨勢投資者對安全要求高的人還是迴避風險,持幣觀望. 而銀監會劉明康表示中國19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已經超過9%,風險累積明顯,而房貸總規模不及去年的1/3,顯示從緊的態度已經得到貫徹,而地方政府的救房市政策雖然中央一直沒表態,但是根據網路投票結果顯示超過80%的人認為不該救市,因為房價泡沫現在還是高位階段,並不是真實需求的反應,是炒房團以前留下的傑作.所以,地產業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中央政府表態不支持救房市,那地產股受當其沖,可能再次面臨崩潰的情況,投資者注意潛在的風險. 客戶向證券公司借資金買證券叫融資交易.客戶向證券公司借入證券賣出叫融券.該消息初期對入市資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後走上正軌後(可能在3年以上),規模才可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通過國外市場顯示,融資融券發展到相對平衡後有助漲助跌的左右,但不會改變大趨勢,如果在牛市中該消息是利好,因為會放大上漲的勢頭,而在熊市中該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為下跌趨勢也可能被放大,該政策是把雙仞劍,在不同的趨勢中作用正好相反,由於該制度涉及業務擔保品、保證金強制規定、強行平倉制度、結算風險基金、信用等級制度等,必須要注意因杠桿投資帶來的遠超過以前的投資風險。 當然作為想出貨的機構,就算是利空,機構、股票和媒體也會忽悠個人投資者一直看多該利好政策,並認為該政策是實質性的利好,當然他們只想讓個人投資者這么認為,他們心理很清楚,該政策可能幾年內對股市都不會產生什麼利好,甚至可能因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厲害,而借所謂的利好出貨,個人投資資金接盤的意願更大,說到底和印花稅政策一樣的是掩護機構出貨的遮羞布。 在機構給散戶描繪美好未來時讓散戶去抄底時,機構在干嗎? TopView數據顯示,印花稅行情這幾周交易日機構凈減倉300近億(還沒算大小非的)! 散戶資金被套牢超過1500億! 機構機構這么看好後市干嗎在鼓勵散戶大膽抄底的同時自己卻瘋狂減倉!之前一波波的拉高出貨再配合一個個新的利好謠傳(我反復給中小投資者提過,國家真的要出政策的時候是偷襲不是提前讓社會知道,有哪次不是這樣?回憶下吧!也就是說謠言可能和前期謠傳了利好一樣說不準全都是機構造出來配合出貨的而謠言的結果都這只有一個)7、8月份利好滿天飛了2個月都沒出來可能還記憶憂新吧謠言利好的時候可能就沒利好,當利好謠言破滅消失市場跌出恐慌來了沒人相信利好了,可能利好才會出來,永遠站在大多數瘋狂投資者的對面可能也是理智之舉!在大多數人瘋狂失去理智和判斷力的時候保持一份警惕心沒有壞處。稍微理智清醒的基金經理很清楚現在世面上的所謂利好都是可有可無的,不影響大局的所以出利好就是堅決減倉,不過他們做得絕的是把不影響大局的利好做得像實質性利好給了個人投資者太多希望。 大小非問題不解決破1800看低1500隻是時間問題. 大盤曾經在10月13日誘多,14日就破位了,現在破位後大盤已經連續在5日線下小幅度震盪走低了3個交易日了,請注意這種走法,在之前反復上演超過5次,已經成了熊市的典型走法了,如果連續很多個交易日被5日線壓制震盪走低,一旦無法選擇突破向上突5日線\10日線,那投資者還會在信心崩潰的情況下迎來再次大跌,而不是很多股評所說的離底不遠大膽建倉。大盤在有在短時間內放量突破並站穩5日10日線,才有看高2300壓制區域的機會,如果機構繼續維持減倉態勢,我不認為有繼續迎來中級行情,大行情是機構做出來的不是散戶,關注後市的機構動作吧! 9月「大非」減持數量為1.47億股,小非」9月的解禁數量為1.58億元,但減持數量卻高達3.05億股,說明此前解禁未賣出的「大小非」紛紛選擇在9月出逃。救市行情成出逃良機.對比這幾個月的股市走勢,能清晰得出一個規律:行情好,走勢穩,大小非跑得就越多;反之,則減持少。 如果導致這次熊市的大小非問題真的如國家通過新華社評論所暗示的讓時間來解決,那解禁高峰期後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調整到位.主力出貨的行情沒底.底是機構大規模建倉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建議穩健對安全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不介入,持幣為主輕倉觀望. 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直接導致了資金面的失衡,空方長期壓制多方,而在這個長期趨勢中資金面被空方占據,行情自然是長期震盪走低.這就是股票為什麼老跌的真正原因. 股市很復雜也很簡單,復雜的是什麼因素都可能導致股市變化,但是簡單的是資金面的長期多空趨勢就決定了,大盤的長期漲跌趨勢,但是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漲,肯定會在下跌途中出現反彈,但是反彈的規模應該視政策面的利好消息的情況來判斷,如果還是這些非實質性的利好消息來託大盤,那每次反彈都是減倉的機會,只有針對大小非實質性的限制措施出來後,大盤才有可能緩解資金面的壓力,帶來一波中級反彈甚至反轉,只要這個導致大跌的核心問題不解決,投資者就要以反彈看待,逢高減倉,而連續超跌投資者信心的積弱使得抄底資金非常謹慎,雖然抄底資金試圖該變這種運行頹勢,但是情況卻並不是太樂觀,現在的股市並不是政府說的缺乏信心不缺乏資金,個人覺得在大小非的陰影下現在這兩樣都缺.今年是大小非最輕的一年,只有3萬億的解禁資金(足夠消滅主力了),雖然政府來了個基金也要講政治的說法不過看來實質作用不大,機構繼續反彈出貨的動作沒有停止不得不選擇邊打邊撤退的策略來降低損失,政府再出所謂的利好來阻止股市的繼續下跌,但是只要不是針對大小非的實質性的解決措施,只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政策的話,那在資金的多空平衡已經打破的現在的這種行情下,投資者仍然不要太過於樂觀,因為實質問題沒解決,資金面就會繼續緊張.如果出現政策帶來的反彈時逢高降低才是明智之舉.不要去相信股評不考慮實際的大行情.由於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資金是近7萬億,2010年的解禁資金是近10萬億,而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今年的3萬億,所以,在這個導致這次大跌的核心問題解決前,資金面的壓力是不可能解決的,任何邊緣性的利好政策帶來的都只是反彈而不會是反轉,股市雖然很復雜但是其實也很簡單,股市的規律就是賣的多餘買的就跌,買的多於賣的就漲,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當資金面已經體現出來的時候為什麼有些人卻不願意去面對.別去相信大小非也有要長線投資的,在大小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情況下一解禁上市就利潤高達400%以上,甚至高達1000%以上時,這種成本帶來的暴利,在一個弱勢行情下,你認為大小非持有者是會落袋為安還是會繼續看著自己的利潤縮水(大小非也是投資者,利潤第一同樣是他們的理念,當長期股東這種想法只有被機構教育出來的散戶會去干)而一個長期趨勢中因為某種原因賣的力量都處於壓倒性的優勢時去談牛市什麼時候回來就是在自欺欺人.非實質性政策帶來的就是反彈不是反轉.由於大盤最強的支撐區域3300~3400和股評、機構口中最強的所謂永遠不會被擊穿的政策鐵底2990都已經在資金面失衡的現實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短線在沒有新的利好政策的支撐情況下,反彈就是降低倉位的機會,有資金在手裡才有主動權,才能夠迎來真正的底。底是主力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在主力都迫於大小非壓力大規模減倉時,做為中小投資者能夠做的就是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動,機構減倉我們也要控制倉位。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朋友

⑽ 政府應該如何採取措施穩定股票市場預期

自上周國家隊取得救市第一階段勝利之後,本周市場人氣轉旺,上證指數連破4000、4100點兩道阻力位,一度逼近4200點大關,個股行情也開始趨於活躍。在人聲鼎沸,漲停連連之際,很多人似乎忘記了幾周前的崩盤,以為大牛市又回來了。但是,周五尾盤的市場跳水告訴我們:牛市並未重現,市場大幅下跌的風險依然存在。

有人認為,前段時間的市場暴跌僅僅是由於融資盤平倉這一單純的技術問題導致,只要惡性循環機制解除,市場依然可牛氣沖天。也有人認為,政府救市是體恤投資者的虧損,只要市場不創出新高,或者市場處在4500點之下,國家隊資金就不會撤出,否則就辜負了投資者的期望。總之,對救市的觀點五花八門,而對救市的不同看法,影響了多數人的股市操作策略。為了端正思路,使市場運行進入良性軌道,對一些關鍵問題,我們應該冷靜對待。

首先,政府救市的目的不是為了把股市炒到4500點以上,而是為了恢復市場的流動性,進而完成股市的資產定價和交易功能。從合法性的角度看,如果金融市場暴跌已經危及到金融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生活的安全,政府有責任出面維護金融秩序,包括使用一些非常規手段,譬如說增發貨幣,央行注資,等等。這些措施,只是在生死攸關時刻,政府不得不採取的非常手段。這些手段在挽救金融秩序的同時,也會嚴重影響社會財富的分配,侵蝕正常的經濟秩序。所以,一旦市場恢復正常,這些措施必然會盡早解除,或者用市場化手段逐步置換。那種認為政府救市是因為怕市場下跌——是救助散戶投資者的善舉——是錯誤的。因為股市交易是投資者的自願選擇,盈虧理應自己承擔,政府沒有權力用全體納稅人的錢為一部分投資者的虧損買單。由於股市是一種價格博弈行為,如果政府救市對買方有利,就意味著對賣方不利,政府是比賽的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

其次,救市的成功與否並不在於大盤指數的高低。有人認為,如果股市不漲到4500點或5000點之上,救市就算失敗。其實,只要市場交易功能和融資功能恢復了,內幕交易和其他欺詐行為減少了,救市就算基本成功,至於3500點還是4500點合適,並沒有客觀標准。有人拿券商救市宣言里承諾4500點以下不減持來認定這就是救市目標,也是不客觀的。應該說,由於當時情況緊急,難免忙中出錯,承諾4500點是一個重大瑕疵,是很不專業的行為。試想,如果4500點不減持,4600點減持不?4700點減持不?如果大家都預計到4500點之上減持,那市場還能到4500點嗎?另外,即使券商不減持,也不表明其他機構不減持,證金公司難道就不可以減持?

第三,救市成功與否盡管沒有客觀標准,但有些具體指標還是可以想像的。從交易量看,每日20000億元交易額被認為是投機過度,那麼12000-15000億元是不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標准?從個股表現看,如果每天漲停的個股與跌停的個股相當,也是一種標准。從融資余額看,從7月17日開始,股市融資余額恢復每日增長的態勢,7月23日增量達到90億元,已經初現平穩態勢。從統計看,市場已經出現了一批創出歷史新高的股票,這也是市場功能恢復的標志。

第四,從博弈的角度思考。如果市場交易基本正常以後救市資金一直在市場中操作,那麼國家隊就成為市場億萬投資者的博弈對手,大家的投資策略會從對上市公司的研究轉向國家隊策略傾向的研究,後者就成為股市莊家了。由於國家隊資金超過萬億,行動起來難保秘密,會被很多知情人鑽空子,從而成為人人爭食的唐僧肉,這種局面怎麼可能長期持續?而指揮國家隊操作的人又會承擔多大道義上的責任,他承擔得起嗎?

市場是理性的,從股指期貨的表現就看得出來。盡管上周國家隊在7月股指期貨上取得了全面勝利,但在博弈機制下沒有人能夠常勝不敗,何況國家救市資金這種受到多方因素制約的機構!從本周看,國家隊明顯減少了在股指期貨上的博弈,從而期貨市場顯現了它的本來面目:各期貨合約一律貼水,而且呈明顯的空頭排列。有人說這種局面表明在股指期貨上操作的人傻,都是一群智商不高的散戶。我不大認同。從滬深300期指開設以來的歷程看,股指期貨多數時間具有價格發現功能,是現貨市場的領先指標,試想,怎們可能有那麼大一群傻瓜,使用十倍杠桿,常年在那裡玩虧損游戲?

我想,在公安部進駐證監會嚴查惡性做空的政策背景下,做空期貨需要極大的勇氣,如果不是看清了目前股票市場的大局,理解國家隊的難處,他們不會這么果斷做空,而且貼水幅度如此之大的。其實看看A股目前對香港市場溢價43%,看到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的疲軟,我們應該清楚,這一輪股市暴跌絕不只是因為融資盤平倉機制釀成,更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市場的估值水平實在太高,發動牛市的時點也太早。

所以,一味地誇大融資盤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救市的效果並抱有不切實際的上漲預期,對投資者是十分有害的。不管政府願不願意,救市資金在適當的時間退出是可以理解的,股市隨經濟形勢和企業效益波動也是正常的,即使下周市場再回到3800點之下,我們也不能認為救市是失敗的。

熱點內容
5萬買指數基金10年後的收益是多少 發布:2025-05-18 04:14:52 瀏覽:612
如何進行股市個人評估 發布:2025-05-18 03:55:04 瀏覽:47
香港滿地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8 03:54:58 瀏覽:636
如何認定公司股權持有合法 發布:2025-05-18 03:53:37 瀏覽:143
基金工作人員叫什麼 發布:2025-05-18 03:42:24 瀏覽:601
短線的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5-18 03:34:21 瀏覽:157
工基金個人交多少 發布:2025-05-18 03:25:10 瀏覽:491
2月10號的基金怎麼沒有收益 發布:2025-05-18 03:21:44 瀏覽:241
投資股票跑贏房價 發布:2025-05-18 03:11:53 瀏覽:170
忘記退市股票是那個怎麼辦 發布:2025-05-18 03:11:52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