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香港股票市值
⑴ 香港是哪年有股市的剛開始有哪幾家上市公司
香港股市發展歷史
1866年 非正式證券交易市場成立。
1891年 香港經紀協會成立,證券交易市場正式開始。
1914年 香港經紀協會易名為香港經紀商會。
1921年 香港第二間交易所 — 香港股份商會成立。
1947年 兩所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合力重建二次大戰後的香港股市。
60年代銀行風潮令不少公司被迫減少向銀行借貸,轉向股市集資,從此活躍了香港股市。
1969年 遠東交易所成立。
70年代 港股於73年創1774.69點新高後74年暴跌至150.11點。同期兩間證券交易所成立。
1970年 金銀證券交易所成立。
1971年九龍證券交易所
1973年 大市於3月9日創出1774.69點新高後,因假股票及石油危機而大跌至1974年的150.11點。
1976年 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讓投資者可透過逾130家交易所參與者買賣期貨及期權合約。
80年代 港股經歷三次大起大落,分別於81年、87年及89年。同期四間證券交易所合並成為香港聯合交易所。
1980年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
1981年 物業市道強勁帶動港股見1810.20點的高位,但由高通脹帶來的高息潮使香港地產陷入低潮,加上97回歸問題使港股大跌至1982年12月的676.3點。
1984年 中英草簽了中英協議,物業市道復甦,出口轉旺及中國大陸開放,帶動香港經濟,港股重拾升軌。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九龍證券交易所及香港聯合交易所合並,並採用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同年港股沖破73年及81年高位。
1986年 10月1日港股見3968.7點高位後因美國股災及香港停市,港股大挫至12月的1973.96點。
1987年至89年 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年中港股升至3329.05點,其後因突發事故而下挫至2022.15點。
90年代 港股經歷兩次大起大落,分別於93年及97年。98年港府更因抗衡炒家操控本港金融市場而入市購買逾千億藍籌股票,令恆指由6454點反彈。
1990年 港股7月見3559.89點後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而下跌。
1991年 11月後中英達成新機場備忘錄,港股因海外資金相繼入市而逐步上升至92年8月的9239.67點。
1992年 中央結算及交收系統投入服務。
1993年 外資大量湧入,恆指急升12599點。
1994年 17間上市公司股份可沽空買賣。同年因美國突然加息,外圍債券市場下跌及部份資金撤離香港,令恆指挫40%至接近6900點。
1995年 期權交易市場成立。同年美息見頂及香港公司盈利回升,港股亦回升。
1997年 恆指見16820點新高後,因國際炒家狙擊港股匯而急挫五成,港息更一度抽高至300厘。
1998年8月 港府入市干預,買逾千億藍籌以抗衡炒家操控港股、匯市及息口,令港股反彈至00年初的18000點。
1999年 創業板股票市場於年底成立。
千禧年 港股升至18000點後回落至現時的12000點水平;創業板指數更跌至7月份的239點新低。
2000年中 香港聯合交易與香港期貨交易所實行股份化後,與香港中央結算合並成為香港交易所,並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紹形式在聯交所上市(上市編號:0388)。同年由於加息、原油價升及科網股泡沫爆破,港股由18000點下跌至14000點水平後於14000點至16000點之間徘徊,創業板則由3月份的逾千點高位下降至年底的300點水平。
2001年 美國經濟放緩拖累本港經濟,加上 「911事件」發生,令港股由年初的16000點水平持續下跌,最低跌至8894點。
2002年 美經濟自谷底大幅反彈,於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季錄得6.5%的增長,帶動港股一度升至12000點水平。惟其後受美經濟增長減慢甚至有機會陷入雙衰退的危機,加上美會計丑聞不斷,美股道指於7月跌至7533點低位,港股亦回落8772點低位。
2003年首8月 恆指因SARS疫症肆虐本港而跌至8332點低位,其後大陸放寬國內人士到港旅遊的限制及推出CEPA等多項利好政策,令恆指大幅反彈至萬點以上。
⑵ 請問怎麼查港股的總市值
A股總市值是公司的總市值(含各交易所股和非流通股)。H的是流通市值。
⑶ 港股市值是港元還是人民幣
港股市值是港元。
香港的股票市場比內地的成熟、理性,對世界的行情反映靈敏。如果內地的股票有同時在內地和香港上市的,形成「A+H」模式,可以根據它在香港股市的情況來判斷A股的走勢。
香港證券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股票市場,並有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之分。截至2000年底,主板和創業板市場合計的市值達到48620億港元,在世界主要證券交易所中排行第11位,在亞洲地區排行第二。
香港市場的衍生品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股票指數類衍生產品、股票衍生工具、外匯衍生工具產品、利率衍生工具產品、認股權證等五大類。
在香港注冊成立的基金幾乎都是開放式基金,對於投資者來說,隨時可以把資金拿回來,變現性好,對於海外投資者尤其具有吸引力。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劃分,香港的債券市場分為港元債券市場和在香港發行及買賣的外幣債券市場兩大類。其中港元債券市場以外匯基金債券、債券發行計劃債券,外幣債券市場中以龍債券最具代表性。
依託於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已經成為亞洲地區發展最快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交易所的規模迅速擴大,在全球交易所的排名不斷提升。
(3)98年香港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恆生指數全年跌幅全球第五
2018年,全球多個股票市場先後淪陷,恆生指數也未倖免,全年僅3個月飄紅,累計下跌13.61%,跌幅位居全球主要指數第五位,為其2011年之後最大年跌幅。其中國企指數下跌13.53%,與恆生指數跌幅相當;紅籌指數下跌5.81%,跑贏恆指。
經過大幅下跌後,恆生指數估值回歸較低水平。截至2018年底,恆生指數市盈率為9.6倍,排名位於全球主要指數倒數第一,市凈率為1.08倍,排名倒數第二位。
經營良好與行業景氣度高助推市值
市值大幅變動的背後往往透露出公司的經營狀況及產業鏈的景氣度。
FASTRETAIL-DRS(迅銷)主要從事服裝業務,作為日本零售巨頭,該公司旗下的優衣庫品牌近年來隨著電商平台銷售渠道的推廣,收益、溢利雙雙大幅增長。在此背景下,FASTRETAIL-DRS股價連漲三年,市值隨之大幅上升。
恆大健康作為恆大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一直忙於轉型投資。入資賈躍亭FF汽車,成為其股價暴漲的核心因素。2018年恆大健康累計上漲233.33%,創下其上市以來最大年漲幅。
類似情況的還有阿里健康,近年來積極布局互聯網+電子商務產業鏈,開展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並收購優質資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港股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財經-2018年港股市值大比拼:28股增值超百億
⑷ 香港的股票和大陸的有什麼區別
國際上成熟市場的股票都是T+0交易的,當天買當天可以賣,香港是,大陸不是;國際上成熟市場的股票都是沒有漲跌停限制的,香港是,大陸不是。
⑸ 求大盤歷史每月市盈率(從1990年~1998年)
深市主板 A股 歷史
年底 市盈率
1991 26.71
1992 57.52
1993 44.21
1994 10.67
1995 9.8
1996 38.88
1997 42.66
1998 32.31
1999 37.56
2000 58.74
2001 40.76
2002 38.21
2003 37.43
2004 25.44
2005 16.65
2006 32.64
2007 69.47
2008 15.28
2009 46.01
只查到這個年度的 月度沒查到
上市公司 股票總市值都在不斷的增加 以前的沒有意義了 最近10年的就夠用了
⑹ 98年全年的版票市值多少
98年版票的參考價如下:
1998-1 虎年 70元
1998-2 嶺南庭園 115元
1998-3 鄧小平 280元
1998-4 人民警察 160元
1998-5 周恩來 95元
1998-6 九寨溝 80
1998-7 九屆人大 33元
1998-8 傣族建築 82元
1998-9 海南 25元
1998-10 古代書院 100元
1998-11 北大 20元
1998-12 萬國郵聯 135元
1998-13 神農架 50元
1998-14 重慶 50元
1998-15 何香凝作品 75元
1998-16 錫林郭勒草原 60元
1998-17 鏡泊湖 15元
1998-18 三國演義 45元
1998-19 普寧寺 50元
1998-20 羅浮宮 30元
1998-21 賀蘭山岩畫 75元
1998-22 龍泉窯 100元
1998-23 炎帝陵 100元
1998-24 三大戰役 100元
1998-25 劉少奇 90元
1998-26 瘦西湖 55元
1998-27 靈渠 70元
1998-28 三中全會 90元
1998-29 賑災 20元
(以上價格為2008年6月底上海盧工郵市綜合報價)
⑺ 98年香港金融危機時什麼最好賣
香港最好賣的就是頭腦與智慧。一個國家如果重視人才,那什麼最值錢?當然是腦力了
98香港股票大跌,恆指大跌,所以做空香港股票,以及恆指能大賺一筆,而且香港盛行麻疹,也就是杠桿比例,所以利潤會增倍。復制去Google翻譯翻譯結果
⑻ 1998年索羅福是怎樣沖擊港股的
2018年1月,印尼盾再次受到攻擊而下滑,新一輪金融危機的浪潮襲來。港元又一次受到攻擊。據香港金管局事後調查,國際炒家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多方組織,借入港元。
他們一方面通過國際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債券融資,另一方面將手中的美元債權轉換為港元債權,神不知鬼不覺地備足了「彈葯」。
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9000點附近不斷購買看跌的恆生指數期貨合約,手中累積起大量淡倉,布好了「地雷陣」。
炒家的如意算盤是:首先拋出港元佯攻港幣匯率,逼金管局使出「挾息」的慣用招數,拖垮股市,造成恆生指數暴跌,把市場逼向他們預先布好的「地雷陣」里,然後「引爆」期指淡倉,利用期指巨大的杠桿效應,賺個缽滿盆溢。
6月,炒家再次試探性沖擊港元,金管局此時已經覺察到有操控市場的情況,但也並未行動。這使得大小投機商們更加膽大妄為,公然將香港稱為他們的「自動提款機」。
8月,數字顯示,香港第二季出現5%的經濟負增長,失業率上升至4.8%。3日,香港匯豐銀行宣布上半年業績出現大幅倒退,與同期相較,竟然減少四成;匯豐銀行的母公司匯豐控股的盈利也下跌了16%,這是匯控成立9年來的首次盈利倒退,消息一出,股價急挫5.29%,整體拖累大市,恆指跌穿7700點關口。
對沖基金認為時機已到,首先派出「先頭部隊」,開始大量拋售港元。
金管局看準了財政庫房需要提取港元的時機,沽售美元換取港元,讓銀行體系結算余額沒有下降,並沒有出現炒家盼望的「高息」。
然而,炒家亦是有備而來,他們一計不成,又施一計,大肆散播人民幣貶值及港元脫鉤的謠言。再加上香港經濟持續下調,美國股市大跌的種種不利因素,雖然沒有出現高息,但香港股市還是一路下滑。
6日,港股下挫212點,恆指報收7254點;10日,恆指跌破7000點心理大關,一時間拋盤如潮。這當中可能既有故意砸盤的炒家,又有見勢不妙、風緊扯乎的散戶和機構投資者。11日,港股繼續下破6800點;13日,破位6500低點。
14日時至中午,市場上開始傳出港府攜外匯基金入市的風聲。當日,恆指大漲564點,終盤收復7000點大關,報收7224點,升幅8%,創下6年來單日升幅之最。
港府所用的中銀、和升等4大經紀行力托重磅藍籌股香港電訊,當日恆指報收7210點。自此,攻堅戰、陣地戰、游擊戰、集團軍作戰,甚至心理戰輪番登場。
8月21日,港府入市第5天。對沖基金對此前連日失利極為不甘,決定反撲,當日期貨市場出現了令人咋舌的一幕。
下午臨近收市,對沖基金的出市代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出了大約3000張期指沽盤合約。
27日3時45分之後,炒家在數分鍾內風速賣出4千萬股,狂砸香港電訊,攻勢洶洶。有「御貓」見勢不妙,急忙將買盤收起,守方一下亂了陣腳,被攻方沖散。「御貓」被迫退守,最終以15.45元收市。這最後的15分鍾內,成交額高達每分鍾5.5億元!
還是在這一天,索羅斯旗下量子基金駐港基金經理斯坦利·德拉肯米勒公然叫陣。
就在港府全力托市的同時,對沖基金在俄羅斯市場上投資失敗,被迫回撤,也就沒再攻擊香港。
(8)98年香港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這次金融危機中,在國際投機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各國紛紛放棄固定匯率制,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貨幣競相貶值,給中國香港的港幣和股市帶來很大壓力。
1997年10月,國際投機資本開始狙擊香港金融市場,香港股市在初期以大跌收場,之後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開始救市,在外匯市場保持現行匯率制度不變,股票市場信心大增,恆生指數重上一萬點,基本維持住金融穩定。
1998年,國際投機資本再次狙擊香港金融市場,香港特區政府再次動用大量外匯儲備救市,將匯率穩定住,打贏了香港金融保衛戰。
可以說,在這次危機中,除了中國大陸和香港外,東南亞各國和地區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於中國政府的審時度勢,在危機發生前後實行的各種政策措施,保證了中國金融和經濟的穩定運行,這也客觀上對亞洲乃至世界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⑼ 香港九幾年有一次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於1997年7月,由泰國開始,之後進一步影響了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和其它的資產價值。此危機另一名稱是亞洲金融風暴.
印尼,南韓,和泰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日本則仍是處在自身的長期經濟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風暴的影響並不大.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許多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等長期依賴中短期外資貸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匯率偏高並大多維持與美元或一攬子貨幣的固定或聯系匯率,這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由美國知名炒家索羅斯主導的量子基金乘勢進軍泰國,從大量賣空泰銖開始,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後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香港的港元便成為亞洲最貴的貨幣。1998年8月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開始炒賣港元,首先向銀行借來大量港元在市場上拋售,換來美元借出以賺取利息,同時大量賣空港股期貨。前者會使利率急升,導致股市下跌,從而在期貨市場獲利;同時一旦港元下跌,他們也可以同時在外匯市場獲利,可謂一石二鳥。港府於是把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並動用外匯儲備近1200億港元(約150億美元)大量購入港股,結果炒家在8月28日期貨結算日被迫以高價平倉,損失嚴重,加上在俄國和馬來西亞同時受挫,最終炒家撤退。在此一役,香港政府動用了大量外匯儲備投入股市,一度佔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為部分公司的大股東,一旦股市下挫聯系匯率將有可能崩潰。所以到1999年11月,港府把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
此危機迫使除了港幣之外的所有東南亞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東南亞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的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給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香港恆生指數在主權移交時期波動頗大。1996年中,恆生指數約為1萬點;到1997年8月7日達至1萬6820.3點,創下歷史性新高。投機者認為大量熱錢會從中國大陸流入香港市場,以造成香港主權移交到中國時期市況繁華的景象。中資企業股以及和中國相關的股票均大幅攀升.
不過與此同時,外圍對沖基金也注意到了香港股市的情況。1997年7月,泰國政府決定讓泰銖價值自由浮動,引發成亞洲金融風暴。其後,新台幣、韓圓、印尼盾均大幅貶值。亞洲大部分股市都受到襲擊,然而香港的投資者卻不認為香港市場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外圍對沖基金看中港元聯系匯率的弱點,將香港定為下一個目標。1997年10月,對沖基金突然大量移走香港大量資金,讓銀行同業拆息大幅飆升。股票市場對利息波動十分敏感,恆生指數從10月20日報1萬3473點,下挫到10月23日的1萬零426點,一周內共下跌2413點。1997年10月23日最低曾一度報9766點,被視為黑色星期五.
1998年8月13日,恆生指數下挫到6544點,一年間下跌了62%。為了挽救香港股市,香港政府決定從外匯基金注入1200億元,購入藍籌股以刺激恆生指數上升。政府這次行動讓恆生指數在約兩周內回復到8000點水準,翌年再穩步上升。歷年恆生指數走勢.
科技股泡沫
1999年中期,香港股市再次經歷了波動。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將其企業電訊盈科通過借殼上市。當時,電訊業、網際網路企業等科技類股價都在攀升中。舊式企業和新式企業流行合並,如AOL與華納的合並。這股科網股熱潮也在香港登陸。例如,盈科數位動力(當時股份代號:1186)股價就從數毛錢港幣,攀升到2000年2月14日宣布與香港電訊合並時的28.50歷史性高峰.
不過,科網股泡沫在2000年初爆破,合並後的電訊盈科翌年急挫98%。電訊盈科成為巨額負資產,數年間負債港幣800億元。電訊盈科後來不得不出售旗下核心業務來舒緩財政困難,如手提電話服務CSL就由澳洲電訊公司Telstra承購.
⑽ 香港挺過98年的金融風暴是否有中國的功勞呢
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開始炒賣港元,首先向銀行借來大量港元在市場上拋售,換來美元借出以賺取利息,同時大量賣空港股期貨。前者會使利率急升,導致股市下跌,從而在期貨市場獲利;同時一旦港元下跌,他們也可以同時在外匯市場獲利,可謂一石二鳥。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把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並動用外匯儲備近1200億港元(約150億美元)大量購入港股,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結果炒家在8月28日期貨結算日被迫以高價平倉,損失嚴重。在此一役,香港政府動用了大量外匯儲備投入股市,一度佔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為部分公司的大股東,一旦股市下挫聯系匯率將有可能崩潰。所以到1999年11月,港府把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其中香港很大一部分的資金都來自大陸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