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是計劃經濟的
Ⅰ 股票市場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
1)可以廣泛地動員,積聚和集中社會的閑散資金,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服務,擴大生產建設規模,推動經濟的發展,並收到「利用內資不借內債」的效果。
(2)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促進資金的橫向融通和經濟的橫向聯系,提高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益。
(3)可以為改革完善我國的企業組織形式探索一條新路子,有利於不斷完善我國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企業,個人企業,三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組織形式,更好地發揮股份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4)可以促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發展,特別是股份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有利於理順產權關系,使政府和企業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用其權,各得其利。
(5)可以擴大我國利用外資的渠道和方式,增強對外的吸納能力,有利於更多地利用外資和提高利用外資的經濟效益,收到「用外資而不借外債」的效果
Ⅱ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有什麼區別
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經濟體制.主要區別有:一是經濟運行的機制不同.計劃經濟是無所不包的國家計劃,市場經濟是市場機制,即價格供求競爭利率等.二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後者主要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調節經濟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國家直接調控企業,後者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四是所有制結構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結構單一,後者所有制結構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著平均主義嚴重,後者注重效率.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對比
一,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集體與國家之間是無限責任的關系。
我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公民基本上都成了公有制的國營或集體單位的職工,在農村則是人民公社的社員。在生產資料面前大家處於平等地位。每個人都對所在的單位或集體承擔無限責任;同時,單位和集體也對每個成員承擔無限責任。
在這種體制下,個人有義務發揮最大的能動性,對國家和集體應毫無保留地貢獻一切力量。也就是說,你有多大勁就要使多大勁。其他你事你就可以不管,你個人的利益完全由國家、單位或集體給予保證(當然是在可能的范圍內)。個人的勞保福利都由國家或集體包了(全民和集體包的程度的所不同)。反正大家有的不會少你一份。
在這種機制下,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利益在總體上是統一的,個人了為集體、國家,也就是為了自己。雖然三者關系不可避免會有矛盾,但如果計劃安排合理就可以得到協調。
在這樣的機制下,人與人之間是同志關系,單位與單位之間是協作關系。大家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互相之間的幫助是無償的。那時物資、人員是可以「調撥」;資金、土地可以「劃撥」。這就是公有制生產關系的特點。
與計劃經濟相對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單位之間是有限責任關系。所有的職工與單位(無論是什麼所有制)都是合同關系,相互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由合同規定的。
在這樣的機制下,職工只要而且必須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但是沒有必要在此之處無償地多做多干。同樣,單位或老闆對職工也只承擔合同規定的義務和國家規定的法定義務,對職工的其他利益可以一概不問。
在這種機制下,個人和單位的關系是對立的或者是對抗性的(如在剝削者的企業里)。二者關系在不可調和的時候是通過法律的強制來調整的,有時還會發生暴力。
在這樣的機制下,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都是契約或者合同關系,互相之間尊循的是等價有償原則。每個個人,每個單位都有各自的利益。就是夫妻,對各自財產上也要分清,必要時還要進行公證。商場無父子,年廣久父子分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傳銷活動的「殺熟」更是把傳統的親情友情擊得粉碎。人們對見死不救也已司空見慣。AA 制,回父母家吃飯要交伙食費,替鄰居看小孩要算報酬,問路要收費,等等。都說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是互相獨立的利益主體。
央視曾播出過這樣一件事:浙江省奉化市有一家電影院,一場電影只賣出兩張票。為了避免虧損,電影院決定電影不放,而已購票的兩位觀眾堅決不同意,並且將電影院告上法院。最後觀眾獲得了全勝。這種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是不會發生的。因為電影院代表了國家或集體的利益,是高於個人利益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影院和觀眾各自的利益是獨立的,互相之間是合同關系,你電影院場那怕虧死了,與觀眾也沒有任何關系。同樣,醫院拒收身無分文的病人,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
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才會產生王進喜這樣的鐵人和拚了命搞兩彈一星的知識份子。而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可能也沒必要產生這樣的人物。如果有人在合同的義務之外多幹活,要麼是老闆的親信小蜜,要麼是別有用心,
否則就違背了公平竟爭等價交換的原則。
「讀書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對不對呢?如果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當然是不對的,因為那時大家只講奉獻而不講個人利益。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說法很理所當然了。因為 社會只要求你盡法定的、合同規定的義務,至於你個人的現實利益,只能由你自己去依法維護和爭取,你自己不考慮,是不會有人管的。說讀書是為了在竟爭中處於有利地位,這並無過錯。
二, 計劃經濟下,靠什麼來調動積極性呢?
第一是靠職工和社員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第二是社會主義勞動竟賽。
解放後,窮人翻了身,做了國家的主人,因此煥發出巨大的勞動熱情和沖天的干勁,這是當時真實的情況,被稱為火紅的年代。懶漢和和投機取巧的滑頭是被人看不起的。
當然,除了主人翁精神之外,實行社會主義勞動竟賽,以精神獎為主,以物質獎勵為輔,也是非常必要的。
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積極性是通過竟爭來實現的。竟賽和竟爭,意思好像差不多,其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竟賽是看誰更好一點,是區分先進和落後,名次可以並列;而竟爭是看誰被淘汰,是決定勝利和失敗,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竟賽是重在參與,只要盡了力,輸了也是光榮的;而竟爭是不能避免,無法逃避,失敗了就會受到損失。
竟賽只能通過提高自身來取勝;而竟爭卻可以通過打擊、削弱、破壞對手來取勝。
竟賽的對手之間互相沒有利害沖突;而竟爭的對手之間的利益有著尖銳的對立。
竟賽輸了還可以有下次,落後可轉化為先進;而竟爭的機會往往只有一次,失敗就必須退出。
竟賽總是在公開、公平、有序的條件下進行;而竟爭在不平等不規范的條件也要進行,而且無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竟賽總是有一定的規則;而竟爭會採用一切可能的手段。
竟賽決定於裁判、評委,即使錯了一般也不會改變結果,而竟爭的爭議最終只能通過法律解決,錯了就必須糾正。
總之,竟賽是對手可以共存的不具有傷害性的友好比試,而竟爭則是有我無你、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爾虞我詐,具有強烈排他性的殘酷爭斗。
社會主義勞動竟賽是為了共同提高,講的是比、學、趕、幫、超,講的是友誼 、風格。體現著人類的文明進步和人性的高尚光輝。
市場竟爭是為了優勝劣汰。商場如戰場,經營如用兵。兵者,詭道也!故坑、蒙、拐、騙、詐,無所不用其極。要的是唯我獨尊,雄霸天下,當仁不讓!是把對手擠垮、擊敗、使其破產、倒台,被兼並吃掉而後快,不能有半點心慈手軟。「北京人在紐約中」兩個男人為女人、為商業的爭斗,對什麼是竟爭作了十分形像的詮釋。
在個人利益絕對化的竟爭機制下,沒有無償為別人做事的道理,幫助了他人實際上就是幫助了自己的潛在竟爭對手,因此無償助人、無私奉獻已失去了存在的條件。道德觀,價值觀,榮辱觀,人生觀不能不發生深刻的變化。
顯然,市場經濟不是天然合理的財神,更不是潔白無瑕的天使。市場從來就伴生著欺詐、腐敗和罪惡。因此市場經濟特別強調法制,要用法規來限制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但是由於法律的滯後性,執法的局限性,吏治腐敗的普遍性和長期性,給社會各種不良、非法和犯罪行為留下了巨大的活動空間。市場經濟似乎帶來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從股票到彩票,從打工到經商,各種發財的機會多不勝數。但是無數的機會中,又暗藏著無數的陷阱。多少無奈,多少悲劇,多少慘案,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善良的人們,可千要當心啊!
Ⅲ 如果恢復計劃經濟股市還會存在嗎
股市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要是計劃經濟,就相當於各公司計劃都被提前披露,大股東還怎麼玩散戶
Ⅳ 社會主義國家哪些有股市市場
古巴保證沒有,我在古巴生活過三年多,要是古巴有股票市場,沒准我就發了。古巴目前主要還是計劃經濟,只有在少數領域(如旅遊)引入市場經濟,自然還不可能有股票市場。地下市場(黑市)有,地下錢庄(提供金融及外匯兌換服務)也有一些,但沒有地下股市。
五個社會主義國家裡(中國、越南、寮國、古巴、朝鮮),目前只有中國和越南有股市。寮國正在積極籌辦,預計2010年會在韓國證交所與寮國央行的合作下建立寮國第一個股市。越南股市(胡志明市證券交易中心)是2000年開始掛牌營業的。河內證券交易中心是在2005年3月開業的。
至於區別不太清楚,沒去過越南和寮國。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越南股市的交易貨幣肯定是越南盾而不是人民幣。
Ⅳ 種股票是什麼經濟體制
這個我還真懂。雖然忘得差不多了。。簡明扼要回答下啦。。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變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化 .....這場改革實質上就是適應生產關系的調整。這種選擇也許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力量的推動和人們的本能選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很低,要進行刺激消費,發行糧票有利於消費和在生產。發行糧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種探索,現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達到一種階段股票有利於把資產集中起來擴大再生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後,計劃經濟體制將成為一個障礙。我國在解放後到改革開放這期間就是計劃經濟時期。。。這你可以查下高三的書本。。好幾年了額。。不怎麼會了。
Ⅵ 股票市場是怎麼運作的
股票運作的本質是供求關系。
如果買的人大於賣的人,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股票上漲;反之下跌股票就會漲跌。
Ⅶ 計劃經濟也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這怎麼解釋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不久的將來大家會看到。計劃經濟是生產由統一安排、產品由統一分配的經濟方式,市場經濟則是生產由各個生產主自己安排,生產主之間互相交換產品的經濟方式。這兩個概念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沒有商品交換就是計劃經濟,有商品交換就是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下,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由社會的某個部門根據社會和人民的需求來統一安排,或由企業的某個部門根據市場需求來統一安排,生產完畢,產品的分配也是統一分配的。分配方式有按勞分配、按需分配和按資分配三種。例如,美國一家生產斧頭的企業,經過市場調查,決定生產1萬把斧頭,那麼要生產多少毛坯、多少斧頭、多少斧頭柄,則由主管生產的部門安排到各個車間進行生產,這就是按市場需求以及生產需求進行計劃的。當生產完畢或銷售完畢進行分配的時候,假設1萬把斧頭總售價是5萬元,總原料成本是1萬元,資本家留下2萬元,發給工人3萬,那麼這就相當於資本家留下了4000把斧頭,發給工人6000把斧頭,這就是產品分配。資本家或股東們留下的那4000把斧頭是按資分配,發給工人的那6000把斧頭是按勞分配,即根據工人的成績來分配,每個人若干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比,計劃經濟的產生要早得多。不要說自從地球上有了人,可以說自從地球上有了動物,就有了計劃經濟。例如,一個蟻群內就是計劃經濟,一個田鼠也要計劃到冬天必須儲藏多少食物。對於剛剛誕生的原始人來說,每個人的生產就更是計劃經濟了。後來出現了家庭、企業後,家庭和企業內也都是計劃經濟。所以計劃經濟並不新鮮。可是,現在我們所追求的計劃經濟,指的是一個國家內或全世界內的計劃經濟,即一個國家或全世界的生產都由一個部門來統一安排,這是前所未有的(只在原始共產主義存在過),所以這樣的計劃經濟就是個新生事物了。當一個國家實行了完全的計劃經濟後,那麼這個國家內就沒有商品交換了(注意:這里指的是這個國家內部沒有商品交換,不排除它和外國交換。如果全世界范圍內實行了計劃經濟,則全世界內國與國之間就沒有商品交換了,其實這時國家已經取消了),這時,這個國家內的生產就由主管生產的部門根據國家和人民的生活需求來安排生產,然後再把產品統一分配給消費者。例如,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武器,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食物,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葯品,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衣服,安排多少人去建造多少住房、多少醫院、多少學校等。生產出來後,把武器分配給軍隊,把食物、衣服、住房分配給人民,把醫葯分配給病者,把教材、學校分配給學生等。這時只存在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不存在按資分配。一個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後,雖然內部沒有商品交換了,但是不能表示這個國家對外就沒有商品交換了,所以這個國家也可能生產一些商品去和外國交換。所以計劃經濟國家不一定就不生產商品,關鍵是看和誰交換,是和國內交換,還是和國外交換。計劃經濟國家裡雖然沒有商品交換,但是不一定就沒有貨幣,貨幣不一定就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所以計劃經濟國家裡可以存在貨幣,不能認為有貨幣就不是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國家裡,貨幣是產品分配的媒介,不是商品交換的媒介,這是這個貨幣和那個貨幣的本質區別。大家都知道,在產品分配的時候,可以直接分配實物,也可以不直接分配實物,而是發領條,讓每個人拿領條去領,這里,貨幣就相當於領條。在分配大件產品如住房時,可以不用貨幣,直接分配,但是對於針頭線腦的小產品,直接分配就麻煩了,所以還是發貨幣方便。所以計劃經濟國家裡,只要還沒達到完全按需分配的程度,就離不開貨幣。所以,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計劃經濟,不應該看這個國家內部是不是有商品生產,也不應該看這個國家內是不是有貨幣,而是應該看這個國家內是不是有商品交換。有則是,沒有則不是。說一個極端的情況。如果一個國家有1億個家庭,有99999999個家庭都合並成公有制了,唯有一個家庭不願意合並,自己單干,那麼這個家庭就要和那個公有制單位發生商品交換,這時,雖然那9千多萬個家庭內部已經沒有商品交換,整體是計劃經濟,那個家庭也是計劃經濟,但是整個國家嚴格起來說還不叫計劃經濟,只能叫市場經濟。然而,因為這時商品交換很少(一個家庭能交換的不過很少),占國民經濟的份額很小,可以忽略,故也可以叫計劃經濟。那麼,一個國家要實行計劃經濟,需要什麼條件呢?大家都能想像得到,一個私人企業是不會聽從外界部門的安排的,它的產品也不會分配給全體人民的,所以要想讓所有企業都聽從國家的安排,要想讓所有企業的產品都能直接分配給全體人民,,這些企業就必須屬於全體人民所有,所以公有制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還有一個極端的情況這里要說說,以幫助大家理解計劃經濟。當一個國家內的所有企業,包括農業、所有土地、所有資源、所有行業都被一個資本家兼並後,那麼這時這個國家內也沒有商品交換了,這時,所有的人,包括總統、軍隊,都是這個資本家的打工者,所有的生產都歸這個資本家統一安排,產品的分配呢,當然也要由這個資本家來分配,所以這時這個國家內也是計劃經濟。這時,各個企業都不講利潤,這個國家也不存在稅收。這時,這個資本家在分配產品時,當然要先給自己留下非常充足的之後,餘下的才能分配給他的打工者們。自然他對生產的安排也是首先要考慮為了自己的需求而生產,然後才會去考慮為其他人的需求而適當生產,同時,他還可能要安排生產一批商品去和外國交換,當然這個交換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和國內的需求。到這里,有人可能要問了:「你上面說『公有制是計劃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可是這個例子又說全國的企業都歸一個資本家所有時,這個國家也是計劃經濟,是不是有矛盾?」沒有。這個時候,全國所有企業實際都歸那個資本家全家人「公有」,其他人都是局外人。對此,我不想多解釋了,如果有人對這個解釋不理解,也沒多大關系,因為上面那個情況畢竟是個極端的,不可能存在的情況。知道了什麼叫計劃經濟,那麼下面我們就來澄清一個問題。我們通常好把改革前的那一階段稱為計劃經濟時期,其實這是不嚴格的說法,只是相對於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而言的。因為那段時間里中國內部還有大量的商品交換,例如農業和工業之間的商品交換、全民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換、集體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換,所以那段時間不能叫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那一時期,國家所做的計劃主要是在全民企業內,而且這個計劃還要受市場經濟規律的制約,例如說吧,假設國家想生產許多拖拉機讓農業實現機械化,可是由於許多生產隊買不起,那麼這個計劃就行不通;如果國家想把拖拉機直接分配給各個生產隊,那麼這就要求各個生產隊把糧食等產品直接交給國家,可是當時的公有制還沒達到這個程度,還是行不通,所以我們現在說的當時的所謂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病其實還都是市場經濟的。鋼鐵里如果夾雜了沙子,強度肯定要大打折扣,可是你不能說這是鋼鐵的弊病,是不是?那一段時期雖然是市場經濟,但是它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又有不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以家庭或個人為經濟單位——企業是家庭或個人的,最多是幾個股東的——並且維持這樣的情況不變,所以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靜態的;再說,資本主義的企業也不接受國家的計劃,資本主義里也沒有國家生產計劃(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國家計劃是兩回事)。而改革前的那一段市場經濟,以集體和全民為經濟單位,這個經濟單位比資本主義的經濟單位要大得多,而且這個經濟單位處在不斷增大的過程中——集體的要逐步合並成全民的——所以那一段市場經濟是動態的;還有,那一段的生產有很大一部分由國家的計劃來安排。大家可以想像:假設家庭內部、企業內部實行市場經濟,丈夫、妻子、孩子之間做交易,企業內各個部門之間做買賣,要亂到到什麼樣子。同樣的,一個社會如果實行市場經濟會亂到什麼樣子,這是有目共睹的吧。最後要說的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雖然是兩種經濟手段,或者說兩種經濟方式,但是它們還分別代表兩種經濟制度。計劃經濟代表的是公有制,市場經濟代表的是私有制。這就好比,梨樹上只能結梨,梨只能長在梨樹上;蘋果樹上只能結蘋果,蘋果只能長在蘋果樹上,所以梨和蘋果不僅是兩種水果,而且還分別代表兩種樹,梨就代表梨樹,蘋果就代表蘋果樹。如果你不想吃蘋果而想吃梨,就得伐掉蘋果樹栽梨樹
Ⅷ 股票市場與經濟的關系是怎樣的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這是經濟學家對股市與經濟關系的一個規律性總結。但在中國,股票市場不完全是經濟的晴雨表。
1、中國股市的規模相對較小,還沒有達到能明顯影響宏觀經濟的程度。
2、中國股市至今仍是一個不完全或不健全的市場,無論從市場體系建設、管理還是從市場買賣雙方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股票市場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宏觀的經濟大環境中發展,同時又服務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講,股市的運行與宏觀的經濟運行應當是一致的,經濟周期決定股市周期,股市周期的變化反映了經濟周期的變動,同時股市的運行狀況也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