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不應該進去股票市場
1. 大學生到底該不該炒股
大學生不應該炒股的,因為你沒有賺錢的能力,而且有可能會陷入進去
2. 大學生不應該買股票的理由,
大學時沒錢,要跟家長要,但是股票投資是有風險的!有可能把家長的血汗錢虧掉!一定要採納哦!我是金融工作者
3. 大學生炒股的利與弊
好事。未來的金融市場早晚需要他們的。他們業早晚要進金融市場。
大學生多知道線實事也是好事。
4. 大學生應不應該現在投資股票
如果這個大學生會用比較法則選主流板塊主流股,用正確的技術分析籌碼分析知識針對不同類型的主力計算合理買賣點。設計科學的止盈止損策略,嚴格按照紀律執行操作。
那麼可以投資股票
如果不會不能,純粹聽消息憑感覺以賭博心態操作,那就免了,十賭九輸。
5. 大學生應不應該炒股
大學生能夠主動培養自身的投資理財意識和習慣值得鼓勵,這對其將來參加工作、組建家庭等進行財務規劃有一定幫助。但同時需注意到,大學生收入主要來自父母,炒股不宜過於激進,需和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
畢竟炒股是一種高風險投資行為,炒股可能帶來高收益,但不一定能保障資金安全,大學生炒股還是應該量力而行。
6. 大學生應不應該炒股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應該
大學生有興趣可以學習,畢竟大學開始學這個會收益很多
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習年齡優勢,學習圖書教師的資源優勢
但想要自己操作,還是得多多學習,在個人思維較為理性成熟,並且資金充裕的情況下考慮炒股
學習為主,
炒,只是個可參與並且只能適度參與,而且最好不參與的事情
7. 大學生值得對股票一玩嗎
我認為很值得一玩,不用多,在於鍛煉自己分析全局的思維。不錯的,看準了買,要不然千萬不要買。我有些投機性,4月22日,我買入了400股G魯黃金,前天買出,差不多小翻了一陪。很簡單,我不會看什麼K線,看了一下新聞,國際金價狂漲,美國當時喊著要打伊朗,美元走軟等,只要了解黃金在金融市場中的職能,就可以知道黃金還要漲的。雖然黃金本身對於中國國內沒有什麼具體的影響,但是現在中國國內的投資者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的,大量的購買黃金,所以中國國內的金價也就隨之高漲,那麼我上網查了一下,山東礦業股份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黃金開采單位,而且也是三家上市公司其中的一家,那我就買了。51出台了政府對房地產的一個限制辦法,提高短期貸款的利率,還有首付提至5成等,社會大量的資金沒有去向,為了平衡地產的泡沫破裂的危險,國家引向了股市。我們國家的股市也是宏觀調控的一部分,所以這點很好,關注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就基本上拿住了股市的走向,但是公司的最新咨詢也很重要的。現在我正在關注大顯股份,正在股權分置,所以我還在慎重考慮,不過我感覺有很大的升值價值。Ps.我也是大學生
8. 大學生該不該炒股票
按我的觀點就是應該,天天在象牙塔里學的都是純粹理論,真正可以應用實踐的知識有多少?炒股,就是實戰,就是實踐,可以檢驗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學習更多真正實用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比如會計記賬。01年進貨成本是1塊錢,這個公司按照這樣計算,資產為100塊錢一共。但是09年了價格早就漲到5塊錢了,結果財務報表上還是按照01年的成本計算資產呢。早晚有一天,這個公司要按照新一年的會計重新記賬,於是09年按照規定它們重新計算了一下,結果公司資產為500塊錢。這個就是經典的使用會計記賬來投資的方法——隱蔽資產投資。如果你發現了,提前於定期報告公布的時候就購買入,你就賺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實踐中學習的好機會,知道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在學校里就可以立刻扭轉自己,而不是到了社會上吃了大虧才明白,那個時候就晚了
少拿一些錢,A股最便宜的股票現在3塊多錢呢,也就是買一下子最少300多塊錢呢。少拿一些錢,一邊炒股一邊學習,就算虧了,也虧不了幾十塊錢。當然,賺也賺不多,關鍵是學習
9. 大學生是否應該買股票
在我看來:進入了大學之門的我們就似乎一隻腳已跨入了社會,我們雖是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但已可以參加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買股票也應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所以說可以買股票的,在說對於你來說更有條件買了,還有買股票也是一種投資形式吧!呵呵---你快買吧,發了別忘了我就行了....
10. 大學生炒股的利與弊
大學生炒股弊大於利
來自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統計,目前內地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A、B股及基金開戶總數已超過1億戶,一舉超過美國7600萬戶的股民數量,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10萬戶以上的速度增長。這也讓很多人都驚呼全民炒股時代即將來臨。
不經意間,資本市場迸發出的激情也照耀到了象牙塔下的莘莘學子們。不知何時,在這個龐大的隊伍中,象牙塔下學子們的身影也頻現其中。對於他們的參與,各界褒貶不一,稱「不務正業」的有之,稱「培養金融意識」的亦有之。這不禁讓人們想起10年前計算機剛剛流行的時候,大學生攢機打游戲一度被人們指責。然而,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學生走向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卻大多拜計算機所賜。
學費也拿來炒股,學生炒股青春沒有底稿
「別理我,我炒股呢!」在某知名大學自習室里,文科類大三學生小張一語驚四座。
「這沒什麼使人驚訝的,只要有一台能上網的電腦,一部能打出去的電話,我就可以實現我的致富夢了。」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小張話里話外全是「致富夢想」。
無論從實際年齡還是股齡來看,小張都處於不太成熟的年齡。但是,如果你坐在他邊上和他一起看某隻股票的線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他連這只股票有沒有莊家、莊家什麼時候會出貨都知道。
當被記者問到他目前正在關注哪幾只股票時,小張反問記者:「你知道水皮、巴菲特看好哪幾只股票嗎?對了,他們從來不說。因為怕他們的觀點造成市場的某些傾向,我向來自詡『少年巴菲特』,所以我不能向媒體透露我的倉里都有什麼『寶貝』。」
小張頗為自豪地透露了他炒股的業績:18歲開始炒股,「第一桶金」是父母給的大一整個學期的學費4200元人民幣;19歲趕上了熊市的「尾巴」,將一年積累下來的6000元「燒」到400元;20歲時由於追趕藍籌股,在「二八效應」作用下成功賺出大三、大四兩個學年的學費;21歲時(也就是目前),正在為畢業後的自主創業積累更多的「物質基礎」。
「炒股是證明自己是否有投資頭腦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小張表示:「我鄙視讀死書的同輩,當然,我更鄙視失敗後站不起來的股民。」
大學生股民數量日益增多
中國有1400萬在校大學生。這其中到底有多少人屬於1億股民的隊伍呢?雖然沒人能給出精確答案,但保守估計,大學生股民大軍的隊伍有數十萬之多。但是,和校園外的氣氛一樣,炒股熱席捲了大江南北的高校。南到海南,北到內蒙古,東到黑龍江,西到西藏,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資本熱地,炒股似乎已經成為如今大學生的又一門必修課。
「大學生炒股需要想明白目的是什麼,是想在這行業里發展,還是想賺一筆就跑?我不建議大學生炒股的理想只是賺點錢。畢竟這點錢和之後畢業後中長期賺的錢比一下能有多少呢?現在學到的東西對未來的益處,和花費很多時間去賺點錢是沒法比的,不要因小失大。」吳國平表示。
他建議大學生炒股需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畢竟股市的水很深。「股市是很復雜的,大學生應該多看這方面的書籍。知識畢竟是前提,然後結合實踐才能得到最多收獲。」
「不要在股市上花太多時間,最好做中長線,可以研究技術圖,但要結合自身對未來的設計考慮。」
「同時大學生炒股應該有風險意識。」吳國平說,「有人拿學費去炒股,這就像貸款炒股一樣是一個賭博。畢竟大學生經濟來源於父母,炒股不要太盲目。需要用中性的心態去對待它,不要過度沉迷。」
吳國平曾經在學生時代幫助過同學炒股,但他坦言這樣壓力和風險太大。「出了社會才是關鍵,學生時代炒股只是牛刀小試。」他最後總結道。
同學魚與熊掌怎樣兼得
「炒股的男生好像都很邋遢!」在某大學校園里,記者隨機采訪到了一名正在讀財經專業大一的女生。她表示,雖然剛剛進入校門不久,但是班上已經有兩三個男同學開始炒股了。
「開始時我們都很驚訝,他們也都對自己的獲利誇誇其談。後來他們好像就不愛和別的同學說話了,只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說一些很專業的術語,說的時候表情都挺『酷』的。別看他們邋遢,還挺招女孩子喜歡的。」女生這樣告訴記者。但當記者問到有沒有女同學加入炒股的行列時,女生這樣表述:「你很難看見女生拆裝電腦,同樣,你也很難看到女生愛上炒股。」
為了採納更多人的觀點,記者對一個藏在學校語音室里苦背英語的眼鏡男進行了暗訪。「我不懂股票,我們班裡也沒人炒股,聽說別的系有人炒。我的理想是讀研,眼下的目標是英語通級。我建議那些正在『不務正業』的同學先確保自己有順利取得大學文憑的能力,才考慮怎樣發財,否則既對不起父母的錢,又對不起自己的青春。」眼鏡男頗為誠懇地告訴記者。
家長孩子炒股票 由他去吧
「大學生炒股已經不算什麼新聞了,現在好多高中生都炒股票,我覺得讓孩子炒炒股票也沒什麼不好,畢竟投資理財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讓孩子早點接觸也能夠早點掌握本領。」一個大學生股民的爸爸這樣評價孩子炒股,「不過他媽媽反對,她擔心影響孩子的學業,不過我認為,孩子炒炒股票還是利大於弊。」
這是一個比較開通的家長,開通的原因可能是爸爸本身也是股民,他能夠體會到投資理財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他也明白炒股需要時間和金錢的積累,要不斷地用時間和金錢來換取經驗,所以,他支持孩子炒股。
也有堅決反對的,有一個學生家長是搞科研工作的,他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從事技術工作,他認為炒股票並不能創造價值,屬於賭博的一種形式。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這樣的家長比例很低。
更多的家長知道投資股市是合法的,學校也沒有禁止大學生投資股市,但他們也不知道到底讓孩子炒股票好不好,他們的態度是不幹涉不鼓動,孩子炒股票,由他去吧。
其實,相當多的家長都不明白炒股票到底是不是好事,中國台灣、香港人人都炒股,大家都挺好,美國人基本都不炒股,大家也都挺好。
學生炒股現在被公開化,可是早在10年前,便有初中生炒股的真實故事出現。記者的一個朋友老高便是從高中開始炒股,那時候通訊技術還很不發達,沒有互聯網看行情,也沒有網上交易,最先進的設備就是股票機,每天都要買份報紙看最新信息。不管是看報紙,還是看股票機,都要躲開老師的檢查,但這一切卻不用避諱同學,因為同學往往投來羨慕的目光。
看行情倒也無所謂,交易就很麻煩了,當時技術條件落後,不能進行網上交易,最先進的就是電話委託,而學生又沒有手機,校園里也很少有IC卡電話,賣冰棍老太太的公用電話成為了老高惟一的交易工具。
說到老太太的公用電話,老高還有一段故事,老高去冰棍攤打電話下單,老太太就奇怪:「你怎麼光撥號不說話呀,你打的是什麼電話呀,不會是信息台吧。」老高趕緊解釋:「不是,是電話委託,買賣股票的。」老太太一聽,蒙了,什麼是股票呀!趕緊轟老高:「你別打了,這個電話我也不收你錢了,以後你也別打這種莫名其妙的電話了,我這是小本生意,你別坑我。」老高沒轍,還是給錢走了。
再後來老高只能打電話給他爸爸,讓他爸爸給下單,直到後來學校里有了2部投幣電話,從那時起,老高就開始收集5角的硬幣,僅僅電話費的消耗就不是小數。老高回憶:「現在學生炒股票的環境簡直太優越了,不去試試實在可惜。」
大學生不妨先虛擬炒股
除了用真金白銀去股市拼搏的大學生,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用上了更保險的方法:虛擬炒股。
「只要在網上注冊個財富賬戶就行了。交易的時間、規則,以及分紅送配全部和真實股市一樣。」北方工業大學某專業2003級學生王代芹告訴記者。由於自身經濟條件限制,在學校里很多和他一樣同學參加的就是虛擬炒股。據了解,國內已經有一些大學將炒股定為選修課甚至是必修課,有的學校還定期舉辦「炒股大賽」。不少學校都有專門的模擬機房。股票、期貨的看盤、操作都可以進行。
據記者了解,像王代芹一樣模擬炒股熱身的大學生不在少數。據記者了解,去年由世華財訊主辦的「全國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就吸引了全國各省市200多所大學近兩萬名學生報名參加比賽。
「此次全國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為各高校的金融教學和實踐提供了一個專業的平台,也為參賽選手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實踐機會。」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禮卿稱。
「通過實踐教學將教材、課堂學習內容與證券投資結合在一起,增強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認識,既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配套實物教學方法,也為金融專業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虛擬實踐環境,從而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世華財訊總經理鄭志宏稱。
在全國各地,由高校社團或者共青團牽頭,聯手證券公司舉辦模擬比賽的比比皆是。如北京的「國泰君安杯」、天津「渤海證券杯」、大連「華泰杯」、廣東「廣證杯」等等。
專家觀點:大學生炒股行為顯然是弊大於利,高校和家長不應該支持。
大學生處在學習階段,應當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專業學習上,而一旦投資炒股,便難免佔用學習時間,這樣肯定會影響到學業。此外,炒股還需要雄厚的資金和良好的心態,「大學生自身並沒有經濟收入,日常生活開支都是靠家裡的生活費,不具備炒股的經濟條件。」同時,大學生都很年輕,思想也不成熟,炒股一旦失敗對他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們將很難承受這一結果。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炒股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大學生得到鍛煉,但畢竟是一項風險較大的投資。一些大學生認為炒股可以增長社會實踐能力,而選擇勤工儉學、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求職等方法進行社會實踐則更有意義。再者,一些大學生之所以投身炒股,大多是出於利益驅動,想通過炒股取得一定的經濟利益。正因為炒股具有投機性質,大學生即使能夠在炒股中獲得一定經濟利益,也將不利於大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