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岩建築股票市值
⑴ 上海有哪些著名的建築
1.和平飯店
和平飯店建於1929年,原名華懋飯店,屬芝加哥學派哥特式建築,樓高77米,共12層。外牆採用花崗岩石塊砌成,由旋轉廳門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義大利大理石鋪成,頂端古銅鏤花吊燈,豪華典雅,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解放後,飯店於1956年重新開業,起名和平飯店。近年來,和平飯店對客房、餐廳等進行了更新改造,而建築風格仍保持了當年的面貌,整幢建築融現代與傳統、新潮與復古於一體。
2.恆隆廣場
作為南京西路上與中信泰富、梅龍鎮廣場並立的「金三角」,恆隆不僅僅成為國際頂尖品牌在上海的匯聚地,更主要的是,更青睞具備個性化的商品,上海真正高級時尚的走向在此可見出端倪。
3.外灘18號
18號的前身是渣打銀行,這座1500平方米的大樓臨水而建,混合了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巴洛克以及混合主義的風格。即使在80年後,18號簡潔的線條和典雅的外觀,仍散發著屬於那一個時代驕傲的光芒。2004年11月,外灘18號開張成為一個新的人文時尚地標,經營者的自我定位是一個創意空間,叫做「Bund18Creative」。重新規劃之後,外灘18號不僅吸引了眾多高檔消費品入駐,擁有如卡地亞和傑尼亞這樣的世界級品牌和高檔餐廳。還常舉辦許多展覽,承辦時裝秀,或者論壇。
4.東方藝術中心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設計,整個建築外表採用金屬夾層玻璃幕牆,內牆裝飾特製的淺黃、赭紅、棕色、灰色的陶瓷掛件。作為後現代建築理念的一個傑作,整個設計體現了當今世界最前衛最有文化意韻的風格———回歸大自然。在這樣的環境里欣賞音樂藝術,是一種真正陶冶性情的享受。作為「上海最新的高雅藝術發布地」,東方藝術中心吸引了眾多時尚中人。
5.M50(莫干山路50號)
M50作為上海市經委授牌的第一批「上海創意產業園區」,同時還被上海市政府規劃為上海11條特色文化街區之一,昔日斑駁廢棄的舊倉庫,終於褪去灰姑娘面紗變成中國創意文化產業的權威的聚集地。它目前匯集了80餘家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團體、創意設計公司及藝術家工作室,是上海最具品位、規模和影響力的藝術中心,並被美國《時代周刊》雜志以「上海時尚地標」的標簽列為「推薦參觀之地」,聲名直追紐約蘇荷區和法國塞納河左岸。
6.新天地
新天地以上海近代建築的標志-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國際水平的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的時尚、休閑文化娛樂中心。新天地的石庫門建築群外表保留了當年的磚牆、屋瓦,而每座建築內部,則按照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無一不體現出現代休閑生活的氣氛。漫步新天地,彷彿時光倒流,有如置身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進每個建築內部,則非常現代。
7.上海話劇中心
雖然看話劇仍然是十分小眾的愛好,可是上海話劇中心隨著不斷引進國外原版劇目及製作優秀的當代戲劇作品,中心已培養起上海的話劇演出市場。如今安福路的話劇演出是上海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去安福路看話劇成為當代上海青年的一種時尚文化,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習慣。上海話劇中心已經成為各類藝術專業人才齊全,演出硬體設施先進,擁有資產1.2億元以上的國家級大型表演藝術院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還經常與日本、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的藝術家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及互訪,一些優秀劇目如《家》、《東京的月亮》、《喜福會》、《OK,股票》、《留守女士》、《商鞅》等還應邀赴日本、新加坡、德國、韓國及香港、台灣地區演出,獲得海內外文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
8.上海美術館
這里曾是舊上海十里洋場的跑馬總會,新館擴建工程完整地保留了這幢英式建築原有的新古典主義外觀,根據美術館的功能要求對其進行了改造。室內設計繼承了歐式的傳統語言,強調了明快的現代氣息。在館內仰望凝重的樑柱,再沿著寬敞的樓梯拾級而上,撫摸著30年代的銅鑄馬頭,瀏覽著藝術家的精美之作,定會領略到新舊上海的歷史變遷,感受到引人入勝的文化魅力。作為上海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上海美術館也常時尚盛事不斷,為各種先鋒實驗藝術提供了重要舞台。
9.Park97
義大利風格的Baci餐廳,日本式的TokioJoe餐廳以及Cali-fornia俱樂部這三個來自蘭桂坊餐飲集團公司並在香港非常火爆的餐飲及娛樂場所構成了Park97。無論是在酒吧前享受一杯葡萄酒,還是依在沙發里品味一杯午後咖啡,亦或是來一份精緻的現代意式風味晚餐……義大利式烹飪風格的Baci餐廳都能向您提供這一切。
10.東方明珠電視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The Oriental Pearl Radio & TV Tower)是上海的標志性文化景觀之一,位於浦東新區陸家嘴,塔高約468米。該建築於1991年7月興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擔上海6套無線電視發射業務,地區覆蓋半徑80公里。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是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塔內有太空艙、旋轉餐廳、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等景觀和設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1)花崗岩建築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四、五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
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朝置華亭縣。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浙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
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上海市總面積6340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
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 。
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 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設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⑵ 香港澳門的概況
香港地理: 香港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我國廣東省南端, 處於珠江出口之東, 西鄰澳門,
北接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按經緯度計算, 香港在北緯22度9
分至22度37分, 東經113度52分至114度30分。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 全境包括香港本島、 九龍半島
南端及昂船洲、新界與大嶼山等二百三十五座大小島嶼, 總
面積約共一千八百三十平方公里。
香港島地勢陡峻, 太平山最高峰552米, 是全島最高山峰。
北岸與九龍半島相對; 中間為維多利亞港, 面積約六千公頃
, 吃水12米輪船可以自由進出, 是世界三個最優良天然港口
之一。港口有三個出入口處: 東邊入港水道鯉魚門; 西邊入
港水道琉璜海峽; 西北邊入港水道為汲水門。 九龍界限街以
北至深圳河以南稱北九龍, 英國租借後, 稱為新界。
新界丘陵起伏, 大霧山海拔957米, 是全區最高山峰。在
界限街以南的大陸部分,是南九龍半島。
九龍北面一帶, 山嶺連綿, 成為天然的屏障。 港九兩岸
的交通, 長期以來依靠天星小輪和油麻地公司小輪往還聯系
, 自從一九七二年八月, 耗資三億二千萬元的海底隧道工程
竣工, 啟用通車後, 香港島與九龍半島從此歷史性地連接起
來, 成為一個整體。
香港的山丘主要由花崗石和火成岩構成。 這兩類岩石通
常頗易挖掘, 可供作填海物料。 從近海地區挖掘的沙粒和礫
石, 為本港提供有用的資源。
香港的礦藏有鉛、鋅、石英、綠柱石和石墨等, 但產量
不多; 鐵礦主要在馬鞍山, 開采多年已盡, 該處礦場已於六
○年代中停產關閉。花崗石均供建築用途。
由於不斷移山填海, 市區自然景觀大變。 一些本來是花
崗石山丘, 多已夷為平地, 供作填海物料。全港已發展土地
, 約有四千公頃是填海得來的。
香港全境領域之中, 海域約佔三分之二。 由於本港的海
域, 面闊水深, 群山屏障, 是可供船隻停泊的理想海港, 所
以一直以來既是國際航運的主要通道, 又是世界上最繁忙的
港口之一。
民政區劃
自1999年2月28日起, 香港島及九龍區共劃分10個民政區。
香港島分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分黃大仙區、
深水埠區、旺角區、油麻地區、九龍城區、觀塘區, 皆隸民
政署。新界民政署下設元朗理民府、屯門理民府、 大埔理民
府、沙田理民府、荃灣理民府、西貢理民府、離島理民府等7
個理民府。
氣候
香港位於亞熱帶。每年近半年時間氣候溫和。 受季候風影
響。冬季吹北風或東北風, 夏季吹南風或西南風。
一月和二月雲量較多, 間中有冷鋒過境, 吹北風, 氣候
乾燥。市區氣溫通常徘徊在攝氏十度上下, 有時更低。 新界
和地勢較高地區, 有時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並有結霜現象。
三月和四月, 間中極為潮濕。 而向東南的高地或由鯉魚
門至藍塘海峽一帶, 時有毛毛雨或濃霧, 能見度甚低, 航空
及渡輪服務受嚴重影響, 甚而間中中斷。
五月至八月的天氣炎熱而潮濕, 間中有驟雨和雷暴。 下
午氣溫經常升逾攝氏卅一度, 甚而達至卅四度; 晚上則保持
在攝氏廿六度左右, 而且濕度頗高。 七月通常有一兩個星期
的天氣較為晴朗乾燥, 有時晴朗天氣會持續較久。
九月, 是較多受熱帶氣旋影響的月份。 北太平洋西部和
南中國海, 每年平均約有卅一個熱帶氣旋形成, 其中半數達
到台風強度〔最高風速為每小時一一八公里或以上〕。 當熱
帶氣旋集結在本港東南約七百至一千公里時, 本港天氣通常
晴朗而且異常炎熱, 但黃昏時卻可能有局部地區性雷暴。 若
熱帶氣旋中心移近本港, 風力將會增強, 廣泛地區有大雨。
熱帶氣旋帶來的豪雨可能持續數日, 引致山泥傾瀉和水浸 ,
造成嚴重的災害。
本港各區的每年平均雨量差別很大, 橫瀾島約為一三○
○毫米, 而大帽山附近則超過三○○○毫米。 八月是全年最
多雨量的月份, 天文台錄得該月份的平均雨量為三九一點四
毫米。一月是最乾旱的月份, 平均雨量僅有廿三點四毫米 ,
全月大約只有六天下雨。
飲水
香港缺乏大河及湖泊, 食水的供應就完全依靠在較大的山
谷如石壁、大欖涌, 或船灣和糧船灣洲等沿岸海灣興建水塘,
利用巨型堤壩圍住港灣和水道, 以收集、儲存雨水。
每年由四月至十月, 雨季期間所錄得的雨量, 約佔全年
總雨量百分之八十。在乾旱的年份, 水塘存水量減少, 政府
採取節約措施, 減少供水時間。
本港曾經由於存水量不足, 而實施過嚴厲制水。 一九六
三年六月起, 每隔四天供水四小時, 港府並採取緊急應變措
施, 租用運油船由珠江口運淡水來港, 注入水塘。
另一次嚴重乾旱出現於一九六七年; 由六六年八月到六
七年六月, 連續十個月。
為尋求徹底解決食水問題, 當時的總督柏立基, 覺得單
靠建築水塘, 依靠天然雨水, 難以徹底解決供水問題。 便於
六○年四月, 委派代表到深圳, 洽談由深圳水庫供水給香港。
十一月十五日達成協議。
為把深圳水庫的淡水接駁來港, 港府也動用了龐大資源
, 敷設巨型水管, 把深圳水庫的水接引至大欖涌水塘。 一九
六一年二月, 深圳水庫正式開始向香港供應食水。
港府於一九六九年計劃興建之萬宜水庫, 於一九八○年
二月竣工, 其儲水量可達卅四億四百萬立方米。
由於人口的增加, 工商業發展, 對食水的需求日增, 所
以中國對本港供水, 仍是主要來源。一九九一年根據協議 ,
中國供應食水已增至每年五億七千萬立方米, 並將分期繼續
增加, 到一九九四至九五年時, 供水量會增至六億六千萬立
方米。除固定數量供應之外, 如遇雨水不足的年度, 香港亦
可額外向中國購買食水。
人口
香港地狹人眾。土地面積僅有一千七百五十平方公里, 但
人口卻多達五百八十二萬二千五百名〔一九九一年底人口普
查資料〕, 是世界上人煙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一九九一年全
港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五千三百九十人。 根據一九九一年
人口普查資料顯示, 港島、 九龍及新九龍的人口密度為每平
方公里二萬六千九百五十人, 新界則為二千五百六十人。 由
於新市鎮不斷發展, 人口從九龍和新九龍流入新界, 使人口
分布情況出現重大改變。
過去十年來香港人口的年齡, 一九八一年, 十五歲以下
的人口佔24.6%, 一九九一年則佔20.9%。同期內65 歲或以
上人士所佔比例, 則由6.6%升至8.7%。由於這些轉變, 就
業年齡人口〔15歲至64歲之間〕所佔比例由一九八一年 68.7
%升至一九九一年的70.4%。 受供養人口比率〔即年幼及年
老人士與15歲至64 歲之間人士的比率〕由一九八一年的千分
之455降至一九九一年的千分之421。
與十年前比較, 本港男性居民對女性居民的比率已下降。
一九九一年, 男女居民的比率是每1000名女性對1040名男性
; 而一九八一年則為每1000名女性對1084名男性。 一九九一
年人口普查顯示, 全港人口中, 香港出生的佔60%, 中國出
生的則佔34%。
語言
香港是國際性都會, 世界各國人民在此居住、營商或旅遊,
都融洽相處。各種語言和文字都可自由使用。 但只有英文和
中文才是法定語言。一九七○年以前, 官方的文件以英文為
主。七○年七月中, 香港十七個學生團體舉辦公開論壇, 發
起「爭取中文合法化」行動, 要求港府將中文列為法定語文。
九月間, 香港政府成立委員會, 研究公函應用中文問題; 十
月, 立法局通過, 今後的會議中, 議員可以自由選用中文〔
廣東話〕或英語發言, 並增設即時傳譯系統。 官方的重要報
告或刊物如年報、憲報等, 分設中、英文兩種版本。
香港居民以華人佔多數, 故使用中文和廣東話者約佔百
分之九十, 其他如福建、上海等地區方言也通行。 中國實行
開放政策後, 港中的文化交流、貿易往還日趨密切, 故此 ,
普通話也日漸受重視。學習普通話的風氣亦日漸普遍。
澳門的地理
��澳門位於廣東省珠江口西側,北靠珠江三角洲,東隔伶仃洋,與香港隔海相望,西連
磨刀門,和珠海市的灣仔、橫琴島隔水相對,北接珠海市的拱北。澳門距中山市40公
里,距廣州市145公里,距香港61公里。地處東經113°34′47〃—113°
35′20〃,北緯22°06′40〃—22°13′01〃。
澳門地區由澳門半島、(乙+水)仔島和路環島組成。目前,澳門半島面積9.1平
方公里,(乙+水)仔島面積6.33平方公里,路環島面積8.07平方公里。由於不
斷填海造地,澳門的陸地面積不斷增大,已由1912年的12.69平方公里擴大到現
在的23.5平方公里。
澳門的水資源
澳門地區由於河流早已填塞成馬路,因此地表水十分缺乏,地下水又污染嚴重,所以
水資源非常缺乏。雖然澳門氣候濕熱多雨,但蒸發強烈,加之面積狹小,蓄水條件很差,
而且僅僅依賴降雨也無法解決用水問題。
為了解決淡水供應不足,自50年代開始,澳門在灣仔鎮興建了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
庫,由內地向澳門地區供水,以滿足所需用水的供應。內地每年向澳門供水近300萬立
方米,使澳門的缺水狀況有所改善。到1979年6月,珠海每天又從大鏡山和梅溪水庫
向澳門增加供水1.4萬立方米,年供水量達500—600萬立方米。另外,珠海還在
前山水道建造了南屏抽水站送水至馬鞍山水塘,再經拱北夏灣加壓輸向澳門,年供河水量
達到800萬立方米。此後,又由拱北自來水廠直接向澳門北區供水。至1987年為
止,珠海每年向澳門的供水量已達2623萬立方米。
為了徹底解決澳門供水問題,澳門與珠海自1985年合建了磨刀門供水工程,初期
日供水量約20萬立方米,以後達到45萬立方米,完全可以滿足目前澳門用水的需要。
由於澳門人口近年來日益增加,再加上工業用水量激增,內地將會向澳門地區輸送更
多的用水,預計到2000年將達到9500萬立方米。
澳門的人口
澳門早期人口很少,1924年全澳人口18.4萬人,到1950年全澳人口也不
過為18.7萬人,到1960年不足17萬人。80年代後,隨著移民的擁入,澳門的
人口迅速增加。1980年全澳人口為268300人,1985年增長為408500
人。
澳門的人口統計工作始於1878年,一般情況為每10年進行一次。1991年,
澳門進行的第13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至1991年8月底,全澳人口總數為
401873人,其中居住人口354528人,流動人口47345人,人口的年齡結
構屬成年型人口城市,老年人口(65歲以上)為6.6%,14歲及以下為25%,人
口的構成比例,96%以上為華人,其餘為葡萄牙人及其他國籍的人士。
到1995年底,澳門的常住人口約為42.44萬人,人口增長速度有所放慢。
1995年全澳新生嬰兒5800多名,出生率為0.141%;死亡1351人,死亡
率為0.032%。
澳門的海灣
澳門的海岸線長達937.5公里,屬於比較曲折的華南港灣地型,可供船隻灣泊的
海灣很多,數百年前曾繁盛一時。但由於澳門位處珠江口外緣西側與磨刀門口灣之間,深
受珠江口淤泥及磨刀門沖積扇的影響。因此,目前澳門除了九澳灣、竹灣、黑沙灣外,其
他港灣或是開辟為港口碼頭,或是因為淤泥堆積或填海已消失殆盡,所留下的不過只是一
個歷史名詞而已。
澳門的氣候
��澳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低緯,又位於海岸地區,深受海洋和季風影響,因此,
澳門的氣候具有溫暖、多雨、濕熱和干濕季明顯等特點,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主要分冬
夏兩季,春秋短暫而不明顯。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
12月—次年2月為冬季。夏熱多雨,冬稍乾冷,春溫多霧,秋日晴朗。
澳門的年平均氣溫為22.3℃,氣溫的年較差為14℃,變化比較平緩。其中1月
最冷,平均氣溫14.6℃,但最低氣溫仍在5℃以上,最冷的紀錄是-1.8℃。7月
最熱,平均氣溫28.5℃,最熱的紀錄是38.9℃。
澳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56.4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是華南地區日照時數
和太陽能資源較多的地區之一。夏秋日照時數較多,冬春日照時數較少。
澳門的地貌
澳門過去是廣東省中山市(古稱香山縣)南端的一個屹立在海中的小島,隨著西江泥
沙的不斷沖積,使澳門與大陸之間由於海水對流關系形成了一道沙堤(蓮花莖,今關閘馬
路),才與大陸相連接,成為一個半島。
澳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不高,主要由低丘陵地與平地組成,低丘陵面積從南向北減
少,平地面積由南向北增加。
澳門半島為一條狹長的地帶,形狀像是一隻靴子。半島自東北向西南傾斜,與華南沿
岸山脈震旦走向相同。半島上有蓮花山、東望洋山(松山)、炮台山、西望洋山和媽閣山
等山脈,其中最高的是松山,海拔93米,其他大都在海拔50—75米左右。半島上除
了連島沙洲和附屬堆積地區較平坦外,大部分是丘陵,由於不斷移山填海,半島的面積也
不斷增加,差不多約有半數土地是填海造成的。半島的東西兩岸地形各不相同,東岸面對
大海,風浪較大,因海水侵蝕有不少海崖和海穴,西岸岸線較平直,面臨內河,受西江影
響沉積淤塞,南環海岸海水較深,堤岸迂迴,東北部分地區早已填築成地。
��(乙+水)仔島的山脈主要由花崗岩構成,為東北至西南走向,並支配全島丘陵呈起
伏狀。其中最高的是大(乙+水)山(雞頸山),海拔159.1米。全島原為大(乙+
水)仔和小(乙+水)仔兩個小島組成,後因河海沖積被連島沙洲連接起來。(乙+水)
仔島的西北岸海水較淺。
��路環島的地勢為全澳最高,全島丘陵起伏,大部分高度在百米以上,大多集中在中部
和東部,山岩性質以花崗岩與火山岩為主。疊石塘山海拔176.45米,是路環島的最
高點,也是全澳最高的山峰。因為路環離華南海岸較遠,堆積較(乙+水)仔稍緩,沿岸
海水較深,北岸為峭崖,南部西向海洋,海岬和海灘相間。
⑶ 關於香港的調查報告 地理位置 被侵略的過程 回歸過程 現在情況
添加到搜藏待解決
關於香港的調查報告 地理位置 被侵略的過程 回歸過程 現在情況
懸賞分:1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5 天 21 小時
提問者: 我是劉鍇 - 一級
您不登錄也可以回答問題
我來回答:
第1步:輸入你的答案
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採納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您還可以輸入字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
插入地圖 插入圖片
參考資料:
匿名回答 積分規則
第2步:點擊提交回答
登錄後回答可以獲得經驗值獎勵,並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登錄 | 注冊
回答 共 2 條
香港位於我國廣東省南端, 處於珠江出口之東, 西鄰澳門,
北接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按經緯度計算, 香港在北緯22度9
分至22度37分, 東經113度52分至114度30分。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 全境包括香港本島、 九龍半島
南端及昂船洲、新界與大嶼山等二百三十五座大小島嶼, 總
面積約共一千八百三十平方公里。
香港島地勢陡峻, 太平山最高峰552米, 是全島最高山峰。
北岸與九龍半島相對; 中間為維多利亞港, 面積約六千公頃
, 吃水12米輪船可以自由進出, 是世界三個最優良天然港口
之一。港口有三個出入口處: 東邊入港水道鯉魚門; 西邊入
港水道琉璜海峽; 西北邊入港水道為汲水門。 九龍界限街以
北至深圳河以南稱北九龍, 英國租借後, 稱為新界。
新界丘陵起伏, 大霧山海拔957米, 是全區最高山峰。在
界限街以南的大陸部分,是南九龍半島。
九龍北面一帶, 山嶺連綿, 成為天然的屏障。 港九兩岸
的交通, 長期以來依靠天星小輪和油麻地公司小輪往還聯系
, 自從一九七二年八月, 耗資三億二千萬元的海底隧道工程
竣工, 啟用通車後, 香港島與九龍半島從此歷史性地連接起
來, 成為一個整體。
香港的山丘主要由花崗石和火成岩構成。 這兩類岩石通
常頗易挖掘, 可供作填海物料。 從近海地區挖掘的沙粒和礫
石, 為本港提供有用的資源。
香港的礦藏有鉛、鋅、石英、綠柱石和石墨等, 但產量
不多; 鐵礦主要在馬鞍山, 開采多年已盡, 該處礦場已於六
○年代中停產關閉。花崗石均供建築用途。
由於不斷移山填海, 市區自然景觀大變。 一些本來是花
崗石山丘, 多已夷為平地, 供作填海物料。全港已發展土地
, 約有四千公頃是填海得來的。
香港全境領域之中, 海域約佔三分之二。 由於本港的海
域, 面闊水深, 群山屏障, 是可供船隻停泊的理想海港, 所
以一直以來既是國際航運的主要通道, 又是世界上最繁忙的
港口之一。
⑷ 描寫一處建築。200字
南京的新建築
曾被譽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經輝煌一
時,這里的古建築非常多。如:夫子廟、中山
陵、明孝陵、雞鳴寺、紫金山天文台,等等。可
是,在這里,我不描寫這些古建築,我要寫寫南
京這幾年剛剛崛起的新建築。
南京的新建築不少,例如:南京最高的金
鷹、鼓樓廣場、漢中門廣場、紅泥大廈以及一幢
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長江二橋等等。這里我
要描寫的不是金鷹,也不是長江二橋,而是我最
熟悉不過的爸爸工作所在的大樓——華泰證券這
所大樓。
這幢大樓位於南京最繁華的地區——新街
口。這幢大樓是歐美風格,樓的外表貼著一層咖
啡色的大理石,我聽了心想,人們在造這幢造型別致的大樓
的時候,一定動了一番腦筋吧!這幢樓的頂端是
尖的,好似一幢鍾樓,遠遠望去,就象一個大吊
鍾聳立在市中心,隨時隨地地告訴人們時間,不
過,這也挺相似,因為這裡面的叔叔阿姨都是從
事金融方面工作的,人們不是常說:「時間就是
金錢嗎?」
走進大樓,明亮的燈光照得我的眼睛,有點
兒花,大廳里裝潢得富麗堂皇,首先映入我眼簾
的是一台電腦,你可以通過電腦了解華泰證券的
一切,左斜角是服務台,你可以在那裡咨詢,再
往裡,你可以發現一組沙發,沙發中間擺著一些
報紙,繼續走,你便到了電梯間,那裡有6個電
梯,供你登上任意層樓。電梯來了,我坐上了電
梯,按了23,電梯飛快地向上行駛,23樓到
了,我向左拐,那裡是一個大辦公室,我爸爸在
這裡面的一個小辦公室工作,這里的叔叔阿姨都
專注地看著自己桌子上的電腦,觀察著股票行
情。整幢大樓都體現了現代建築的風格,蘊涵了
現代氣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都已經邁進了21世
紀,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的提高,高科技的東西
在不斷的涌現,電腦已經不算什麼。如果說克隆
技術、信息高速公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代表,那
么,建築業的日新月異、蓬勃發展,不也是我們
這個時代的體現嗎?
寫建築物的參考詞句
錯落有致/風格迥異/紅牆碧瓦/拔地而起/小巧玲瓏/氣象萬千/雄偉/干
干凈凈/引人注目/富麗堂皇/講究/天花板/精緻/寬敞/張燈結綵/正中牆上/
亭台樓閣/古色古香/明亮/高大雄偉/造型別致/玻璃幕牆/更加壯觀/巍然屹
立/高聳入雲/鶴立雞群/氣勢磅礴/小橋流水
1.地掃得乾乾凈凈的,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
2.褪了色的紅色薄棉衣,白底綉花的帳頂,發黃的藤靠椅,放在小桌子
上紹興式的茶壺套……一切都和當時一樣。
3.我看見一棵樹墩旁邊安放著一口燒劈柴的鐵爐,這大約就是他們燒水
做飯的地方。
4.透過玻璃,可以看見客廳後面所種的竹子,碧綠可愛。
5.玻璃書櫃里是一套套的精裝的英文書,書櫃的頂端擺著一盆翠綠的枝
葉繁茂的文竹草。
6.到了夏季,白玉蘭開花的時候,花兒散發出的香味,飄得滿操場滿校
園都是。
7.一盞大紅燈籠懸掛在教室的中央,一根根綵帶,一串串紙花,把教室
打扮得五彩繽紛,充滿了節日的氣氛。8.樹下擺著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
石凳上總是坐滿了人。
新建的上海少年兒童瀏河活動營地,就在我的家鄉——唐行的瀏河島
上。古色古香的活動樓、明亮寬敞的宿舍樓、小巧精緻的食堂等構成了別具
一格的建築群,與幽靜的白玉蘭林、銀杏林和香樟林,碧波盪漾的新瀏河老
瀏河,組成了引人入勝的秀麗景色。
噴泉真是各式各樣,有拔地而起的水柱;有簇擁在水柱周圍的菱形網
狀水簾;有騰起雲霧狀的水球,還伴隨著悅耳、優美的樂曲聲,隨著聲調的
高低,顫動著二十四個喇叭型水花。
五亭橋是由五個亭子組成的,五亭相連,大亭端坐中央,四周的小亭
對稱地圍繞著它。五亭橋下有十五個圓洞,圓洞相通,遊船來往自如。中秋佳節,十五個圓洞中映著十五輪像玉盤似的月亮。遠看,五亭橋像一座玲瓏
的水上宮殿;近看,五亭橋像是碧湖之上開了一朵巨大的蓮花。
蘇州城裡,有不少這樣別致的小街小巷:長長的,瘦瘦的,曲曲又彎
彎。石子路面,經過晚上的露水灑過,春雨洗過,顯得光滑、閃亮。在它的
旁邊,往往躺著一條小河,同樣是長長的,瘦瘦的,曲曲又彎彎。水面活溜
溜的,風一吹,盪漾著輕柔的漣漪,就像是有什麼人在悄悄抖動著碧綠的綢
子。每隔二三十步,就有一座小橋。有聳肩駝背的小橋,有清秀玲瓏的石板
橋,也有小巧的磚砌橋和油漆欄桿的小木橋。
郵電大廈是一座庄嚴美麗的大廈。頂端是鍾樓,鍾樓上包著金屬銅板,
上面漆著綠漆。白底黑字的大自鳴鍾高高地鑲嵌在鍾樓的上方。鍾樓頂部是
一根高聳的旗桿,旗桿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站在那高聳入雲的鍾樓上可以
俯視上海全景。鍾樓下面便是一塊題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匾額,在陽光
下閃閃發光。十八根高大、粗壯、堅硬的花崗石稜柱支撐著屋檐,顯得十分
雄偉。
再往前走,馬路上下分開,中間的車道慢慢向下,伸向對面,從南到
北,像彩虹一樣,高高地架在天上。長橋的下面,每側有12對水泥橋墩,像
一個個巨人,叉開有力的雙腿,守衛著大橋。拖著兩條辮子的無軌電車在它
的腳下飛跑。
走進秦峰塔的底層塔門細看,門上的木條呈灰白色,上面布滿了密密
麻麻的芝麻大小的洞。門的兩旁用方磚角砌成鋸齒形。走進塔內,就聽見啁
啾的鳥叫聲,鳥兒們在塔頂上嬉鬧追逐。這里是鳥的樂園!抬頭望,每層塔
上都有斷木。據說原先每層上都鋪有木板,並有樓梯,人們能夠爬到塔頂,
俯覽全鎮風貌。如今,已是木去樓空,然而,塔身仍然堅不可摧,巍然屹立。
這種精神,是我們所需要和發揚的呀!
我們來到正橋,欄桿是乳白色的。在橋面矗立著十五根電桿,每桿安
裝四隻杯形華燈,宛如倒扣的茶杯。乳白色的燈罩和蔚藍的天空互相輝映,
顯得非常和諧。我想,到了夜晚,這些燈發出柔和的金色的光輝,一定會使
大橋更加美麗,猶如披上了一層金紗。大橋有快車道和慢車道。快車道有十
二米寬,可並排行駛四輛卡車。來往車輛從這里疾馳而過,奔向四方。橋兩
旁站立著威武的石獅子,它們像衛士一樣,不管風吹雨打,忠實地守衛著大
橋,又為大橋增添了幾分雄姿。
居住在靖城的大人小孩都知道在東門菜場向北有一口稀奇的井。它是
由四口小井組合在一起,所以人們都叫它「四眼井」。這四口小井的井口分
布在一塊正方形的石板上。人們經過這個地方都要特地走過去瞧瞧,覺得很
新奇。井內水深不到二米,鄰居們常常用吊桶去打水、淘米、洗衣服。天長
日久,井圈上讓繩子磨出了道道光滑的槽痕。我有時就喜歡伏在井圈上做著
怪樣子看著倒影,水中的倒影清清楚楚,我高興得又跳又蹦。
一走進小書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靠正面那座鑲著透明玻璃的書櫃。
櫃里整齊地放著書刊,有文學書,科技書,企業管理書,少兒書,真是應有
盡有。有適合兒童看的,也有適合青年、老人看的,還有小說出租呢。各類
書籍排得整整齊齊,最上層是專業書籍,第二層是政治讀物,中間兩層是少
年兒童讀物,底下幾層是醫葯衛生等讀物。在營業員旁邊,還有條理地堆放
著一些報紙書刊。
⑸ 關於香港的調查報告
香港位於我國廣東省南端, 處於珠江出口之東, 西鄰澳門,
北接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按經緯度計算, 香港在北緯22度9
分至22度37分, 東經113度52分至114度30分。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 全境包括香港本島、 九龍半島
南端及昂船洲、新界與大嶼山等二百三十五座大小島嶼, 總
面積約共一千八百三十平方公里。
香港島地勢陡峻, 太平山最高峰552米, 是全島最高山峰。
北岸與九龍半島相對; 中間為維多利亞港, 面積約六千公頃
, 吃水12米輪船可以自由進出, 是世界三個最優良天然港口
之一。港口有三個出入口處: 東邊入港水道鯉魚門; 西邊入
港水道琉璜海峽; 西北邊入港水道為汲水門。 九龍界限街以
北至深圳河以南稱北九龍, 英國租借後, 稱為新界。
新界丘陵起伏, 大霧山海拔957米, 是全區最高山峰。在
界限街以南的大陸部分,是南九龍半島。
九龍北面一帶, 山嶺連綿, 成為天然的屏障。 港九兩岸
的交通, 長期以來依靠天星小輪和油麻地公司小輪往還聯系
, 自從一九七二年八月, 耗資三億二千萬元的海底隧道工程
竣工, 啟用通車後, 香港島與九龍半島從此歷史性地連接起
來, 成為一個整體。
香港的山丘主要由花崗石和火成岩構成。 這兩類岩石通
常頗易挖掘, 可供作填海物料。 從近海地區挖掘的沙粒和礫
石, 為本港提供有用的資源。
香港的礦藏有鉛、鋅、石英、綠柱石和石墨等, 但產量
不多; 鐵礦主要在馬鞍山, 開采多年已盡, 該處礦場已於六
○年代中停產關閉。花崗石均供建築用途。
由於不斷移山填海, 市區自然景觀大變。 一些本來是花
崗石山丘, 多已夷為平地, 供作填海物料。全港已發展土地
, 約有四千公頃是填海得來的。
香港全境領域之中, 海域約佔三分之二。 由於本港的海
域, 面闊水深, 群山屏障, 是可供船隻停泊的理想海港, 所
以一直以來既是國際航運的主要通道, 又是世界上最繁忙的
港口之一。
⑹ 香港的回歸,香港被侵略和香港資料,關於香港的調查報告 地理位置 被侵略的過程 回歸過程 現在情況
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香港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 港島中西區
地理位置: 珠江口東南部
火車站: 紅磡站、羅湖站等
主要高校: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主要經濟數據 香港的貨幣 銀行業 外匯市場 股票和債務市場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政府架構
香港政治制度 政府部門文化潮流
香港流行歌曲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獎項 香港名人與文化 香港漫畫授勛及嘉獎制度
通用榮譽 英勇榮譽 部隊榮譽今昔教育
基礎教育 高等教育及培訓節假娛樂
公眾假日 博彩娛樂 盛事之都 昂坪360 香港海洋公園 香港迪士尼樂園衣食住行
購物 制衣工業 美食 傳統食品 住宿 交通四季氣候名勝古跡
旅遊景點介紹 宗教文化景點 民俗文化景點 私人開辦的博物館 政府開辦的博物館 郊野公園和海岸公園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 香港八景資料信息演職員
演員表 職員表展開 編輯本段城市概況
中文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文簡稱:中國香港 英文全稱:HongKong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HKSAR) 地理位置:位於珠江口東側,與深圳經濟特區相連,面朝南中國海。 地標建築: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香港中銀大廈、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別名:香江美麗的香港
最獨特的地方:杜莎夫人蠟像館,太平山。
編輯本段歷史概況
香港自中國秦朝起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中原指以陝西中部、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1]。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在1984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著「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殖民地的歷史。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只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2 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鄧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問題與她進行會談。鄧小平同志提出,可以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案。他強調:「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轉餘地。」「應該明確規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雙方最後同意,通過外交途徑商談解決香港問題。 雙方於1984年簽訂協議。 1982 年9 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首次揭開了香港前途談判之幕。 雙方在經過首次談判後,並且聲明,表示將會通過外交途徑對香港前途的解決方法進行商談。 第二階段的談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兩開,地點在北京。中方團長姚廣、英方團長是駐華大使柯利達。 1984 年4 月,英國外相賀維訪問北京後抵達香港,他在香港發表聲明,公開宣布英國放棄1997 年之後對香港主權。聲明表示:「要達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 年以後仍然繼續由英國管治的協議,是不切實際的設想。」 在此一段期間,香港的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頻頻訪問英國。在1984 年2 月,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更提出了「羅保動議」,引起各界的爭議。 1984年6 月,中英談判進入最後階段。7 月份,英國外相賀維再訪北京。8 月1 日,賀維抵港,舉行記者招待會,宣稱中英雙方已同意協議大綱及主要條款。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雙方終於在北京草簽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編輯本段地名來源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粵語(俗稱廣州話)、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見的語言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 也是中華第一大城市。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目前已與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迷人的香港夜景(7張)香港是時尚之都之一。 香港是環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2897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幣。中國行政區第1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名義上) 2030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國行政區第2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8名)。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 2952億美元(購買力評價,2008年世界和地區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美元(世界和國家排名第27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港幣1000元
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凈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迴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流通鈔票被認定為不再適合流通,並由新鈔取代
銀行業
香港的銀行業十分發達,滿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來形容香港大街上銀行之多,意思是銀行的數目比賣米的店鋪還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間持牌銀行、27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間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間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約1300間。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是屬於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香港夜景
、公司財務、財資活動、貴重金屬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外匯市場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 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股票和債務市場
環球貿易大廈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間,資本市值總額達94,110 億元(12,065 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為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於1990 年設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託管服務。 在2006 年9 月,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363 億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償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為1,304 億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數額共達1,120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香港飲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來源地。2009年,中港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6.5%。內地同時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香港也是內地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