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談股票市場
⑴ 股票定價理論發展歷史簡述:早期股票投資理論
傳統股票定價理論實際上主要指穩固基礎理論,其基本思想是,股票具有其內在價值,它是股票價格的穩固基點。股票價格以股票的內在價值為基礎,並決定於內在價值,當股票市價高於(或低於)其內在價值時,就出現賣出(或買進)機會,股票價格總是圍繞其內在價值而上下波動的。因而穩固基礎理論也稱為內在價值理論。
穩固基礎理論的鼻祖當推馬克思。馬克思把股票價格的決定因素歸納為預期收益和市場利息率。
希爾法登在其《金融資本論》一書中繼承馬克思的觀點,對更加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下的金融經濟現象作了理論分析,指出股票的虛擬資本價值可用預期每股股息收入除以市場利率得出。格雷厄姆和多德在其合著的《證券分析》一書中,對穩固基礎理論進行了全面闡述。他們認為,股票的內在價值決定於公司未來盈利能力,股票價格會由於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而偏離其內在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價格會回歸到其內在價值上,所以證券分析家要做的工作就是仔細地研究有關發行人的財務數據及其他資料,努力去發現該股票的內在價值,並以此作為判斷股票定價的合理性及其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⑵ 股票的起源
股票的由來:眾所周知,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荷蘭。由於貿易的發展,荷蘭人在17世紀中期,就開始動腦筋想:做生意一定要冒風險,但誰做生意的時候,也不願意把家產全搭進去,於是就出現了股份制。大家都拿一點錢,而責任就僅僅限於拿出的這點錢,如果虧了,就虧掉這部分錢,自己家的房子、糧食、醬油、醋的錢都還有,不影響家庭和個人生活。這是荷蘭人的聰明才智,也是有限股份公司的雛形。這之後,為了一些公司的轉讓或者繼續發展,就創造了憑證,就是股票,這就是股票的由來。而遷徙美洲新大陸的荷蘭人便把有限股份責任公司和股票自然而然帶到了華爾街。
在18世紀中葉,美國實際上有四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四個區域中心裏面,一開始都沒有股票交易所,實際上是大家坐在咖啡館里交易股票,甚至在樹底下,大家圍成一個圈,互相了解怎麼轉讓股權,還有所謂的在街邊台階上,大家站著互相交流。
1817年的一紙協議宣布紐約交易所誕生,這個階段中,交易所仍然沒有擺脫私人俱樂部的形式。新的會員要加入,只要3個老會員反對,新會員就不能得到批准,可見它的封閉性和自我保護性,這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紐約交易所的交易量比場外交易少許多,盡管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華爾街從萌芽到最終確立了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一些里程碑式的標志,一是先進的華爾街文化形成,二是迅速改善的執業環境,三是以摩根為代表的一些新型的華爾街銀行家的出現。這3個主要因素鞏固了華爾街在美國的金融中心地位。同時快速向世界金融中心靠攏,並最終在世界大戰後超過當時的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對交易所而言,有幾個重要的內容不容忽視:一是1896年的時候,道瓊斯指數的誕生。第一天是40個點。後面資本市場的標准化和不斷改善跟標准化指數的推出聯系密切。二是同年是在紐約州率先立法通過注冊會計法案,就是上市公司一定要用注冊會計師通過財務審計。
這個時期交易所的交易量終於超過了場外交易,原因有兩個,一是專業化造成了職業經紀人的出現。第二是規范化,在財務上需要注冊會計師,並且要符合公認的注冊會計制度。最重要的是美國的主流經濟蒸蒸日上,實體經濟在背後支持交易所的發展。
交易所發展的最重要階段是《證券交易法案》的出台。《證券交易法案》有3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一是以前的交易所是私人俱樂部,具有行業自我保護性質。它的代表性行為是一口價傭金。《證券交易法案》明確了交易所除了私人俱樂部性質之外,同時還要為公眾服務。二是打擊投機,保護投資人利益。以前紐約交易所的會員本身是「球員」,卻還吹哨,《證券交易法案》規定,交易所要考慮到公眾的利益,不能同時擔負市場監控和參與的雙重角色。交易所裡面和交易所的成員不能操縱市場,不能對倒。三是為經紀人的定位做了相當詳細的規定。
這個時期,交易所和SEC(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關系也日益明朗,什麼情況下,上市公司或其他市場行為會引起交易所和SEC的「重視」呢?一般有3種情況:小股東中有人舉報,交易所需要法律執行委員會做這些調查,公司一旦被正式立案調查說明你確實有問題了。第二,除了有立案調查之外,還有一些警告,再向上一級作出說明,罰款,最後交易所自己有權可以給他摘牌。第三,既沒有SEC也沒有公眾輿論的舉報,交易所會發現交易量不正常,或者是暴跌,這都會引起交易所的警覺。
1971年,納斯達克成立,這是市場需要的必然結果。當時,紐交所因為壟斷地位而產生了僵化,比如說9∶30開盤,中間還有休息時間,然後4∶00就收市了。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特別是全球性的交易,9∶30之前的交易就沒辦法實施,4∶00之後的交易也沒辦法實施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公平、公開和鼓勵競爭的新型市場就順應而生。納斯達克本身是因為市場的需要而成立,服務至上是其核心,倡導公開競爭。只有公開競爭才能速度快、成本低、流動性好。
1992年以來,納斯達克占據了美國82%的IPO市場份額。1998年,納斯達克交易量(年均)超過紐交所。多年來,納斯達克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成熟的綜合性證券市場。目前的3300多家上市公司匯聚了各行各業的領先企業,其中科技類公司佔到了30%,另外金融類公司有700多家,佔21%,位於第二位。其他還有眾多的醫療衛生、工業、消費類行業公司等等。
⑶ 馬克思說的資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麼為什麼
資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是指資本流通形式或者說資本總公式形式上與價值規律的矛盾,也是資本流通中價值增殖與等價交換的矛盾.因為價值規律要求等價交換,等價交換不會產生價值增殖.但資本經過流通過程都發生了價值增值。
⑷ 股票市場是怎麼運作的
股票運作的本質是供求關系。
如果買的人大於賣的人,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股票上漲;反之下跌股票就會漲跌。
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買賣、轉讓和流通的場所,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大類別。由於建立在發行市場基礎上的,所以又被稱為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結構和交易活動比發行市場更加復雜,其作用和影響力也更加大。
股票流通股是一定的,如果主力大量收集籌碼,那麼可參與買賣的籌碼就會減少,這樣一來,物以稀為貴,買不到股票,只能抬高股價買。這時候風險極大,主力的獲利機會也極大。主力出貨完畢,散戶的熱情也就告一段落,那麼股價就會自然降下來或者被主力砸下來。
⑸ 馬克思論文800字
我有很多這樣的文章,但是八百字的很少,我給你一篇。有需要在找我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
有人說哲學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還是向右拐的時候,告訴你左有左的好處、右有右好處、左有左的壞處、右有右的壞處。是的,哲學並沒有為我們指明向哪個方向拐,卻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權衡得失,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在你選擇了任意一個方向後,如果特別順利,你就應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陽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窪窪;如果道路比較泥濘,就要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且自己得到的鍛煉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邊的風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沒有哲學的全面分析,我們這些急功近利的年輕人很可能會在遇到挫折後就匆匆折回,如果順利也罷,如果前途還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這些或多或少的反復磨去了不少;而且,我們在選擇了一條路後,往往會懷著「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們繞過的坑窪、磚頭絆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響了我們前進的速度。
同樣一件事情,你可以從消極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從積極的方面去看,關鍵是怎樣調整心態:例如,我們這些年輕人剛參加工作,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會多做一些工作,許多人便只是被動的抱怨,消極怠工;而另一些人則把它看作是一些學習的機會,主動積極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對單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試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機會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哪,你的才華和能力恰恰是在這些小事中體現出來的。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辨證法的分析對象、辯證思維方法應用對象。成語中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個硬幣,暗指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是這個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辯證的去看,這個道理誰都能理解,關鍵是自己身在其中時要清醒:順境時要冷靜、別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積極的等待(也就是一邊充電一邊等待),而且要從積極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矛盾」可以泛指為「問題」、「困難」。詩有雲:「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成熟。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正確面對他們,承認「矛盾」的積極作用,既然「問題」在所難免,為什麼我們不把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哪?反正我對電腦硬體的知識的了解,都是從解決家裡電腦的問題學來的。
在與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樣難免出現一些矛盾,我們也不要千方百計掩飾或一次次的僅僅通過自己的讓步來避免矛盾的激化。我們應該明白,這些矛盾可能會反而促使我們彼此加深了解,發展成為一種新的關系,「不打不相識」嗎!實際上矛盾的發展只有三種結果:一方壓倒另一方;雙方同歸於盡;一種新的對立統一關系產生。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再的謙讓,也不要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關系。
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
處理各種問題要分清主次、考慮輕重緩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大堆問題撲面而來,到底哪個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影響最大的,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集中起來,別的問題到要讓路,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問題辦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沒什麼大的原則性的錯誤就行了,完美主義者是最累的。
而一個問題、一個矛盾又有一方起著決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會事倍功半。比如我們通常會遇到的「工作與學習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覺得「越到考試工作越忙!」,分析起來,我們不可能從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時間,所以關鍵就是怎樣在業余時間上做文章,少睡一會兒、少玩會兒、提高點效率、平時緊張點不就行了嗎?關鍵之關鍵有成了平時要控制自己多學一點兒。另外,辦事要有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就能提高效率。
四、 矛盾的雙方總是處在不斷的轉化中;
這點大家很容易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理解,想想VCD剛出現時,「求」大於「供」,利潤很大,大量廠家一窩蜂的生產之後,矛盾就轉化了。而對於我們中有些總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金子們」,很多情況下,是在抱怨中虛度了時光,等機會真正來臨,又沒有能力把握了,變成了「用武之地無英雄」了。所以正在郁悶的我們更要打牢基礎,要知道「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
五、 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我對這點的認識是比較深刻的,這也是來自鋼琴的學習,因為我這個人興趣比較廣泛,音樂、美術、英語、乒乓球、攝影樣樣喜歡,但因為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總想找個什麼機會彌補,後來終於知道了青年宮有這樣的鋼琴成人班,便歡天喜地的報了名,開始還挺新鮮,可每天最少得練一個小時,真是沒辦法堅持,而且老師說至少的彈兩年才能像點樣子——還得聰穎好學,後來沒倆月我就退學了。之後我就琢磨:學點什麼才能又省力見效又快哪?鋼琴得彈兩年;素描、色彩什麼的沒兩年也差的多吧;英語就更別說了,這都學了十多年了不還那樣嗎?想來想去終於明白了:什麼都得慢慢積累,別太急於求成,人的時間是很有限的,踏下心來認認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經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風光十分鍾,還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這其實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種的「度」的道理。節儉是一種美德——過分了就是吝嗇;忍讓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軟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別注意這個「度」:對人別太苛刻,那樣會讓人無法與你相處——也不能太軟弱、沒主見,這樣大家總是充當保護的角色,在困難的時候又沒法得到你應有的支持,當然也不願和你呆在一起;對自己別太苛刻,那樣活著會很累,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是逼著自己比別人強,最後贏了別人輸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縱,人都有惰性,誰都知道呆著輕松,可還得逼著自己盡量克服這種惰性,在年輕的時候多學一點東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關系;
我們總是抱怨機會太偶然,再輪到自己頭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卻沒有想到偶然中又蘊藏著必然。汪國真說過:「實力就是機會!」的確,只要你有實力,在你的言談舉止中,在你處理的任何小事中,群眾雪亮的眼睛當然能夠辨別出你的與眾不同,領導自然也會將難度一件大於一件的事情交給你處理,機會自然多了,得到的鍛煉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而認識則可以指導實踐,這可以引申到我們面臨的「學習」與「應用」的關系,通常我們在業余時間學習,都比較辛苦。也許是因為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真的與實際相差太大,或認為有些科目如「馬克思主義哲學」、「高數」、「管理學」一類的根本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總之是沒什麼興趣,我們基本上都是被逼學習,單單為了「考」而學。其實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辨證法的邏輯觀點,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廣度本來就是一對矛盾體,正因為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具有指導一切的普遍性,我們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個具體問題上給出明確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來沒什麼實際應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應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數」最主要的是鍛煉了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解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處理各種問題的過程,先對題目進行分析、弄清題意,然後考慮屬於哪些知識點,找出關鍵問題,再搜索一下大腦中有幾種方案可以解題,判斷一下那種方案最簡便,之後便是具體解題過程,最後再檢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們也應注意說話辦事的邏輯性、條理性。
而像「管理學」,雖然我們不是高層管理者,卻仍處在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學中有個「例外原則「:即領導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擁有更多機會,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許一些科目沒有明顯的作用,或是目前沒有作用,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卻告訴我們:既然學了就應該努力掌握。所以我們應該樹立「學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藝多不壓身」 ,而且要想辦法多應用,在應用中你就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在應用中學東西也比較快。
八、 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現象必然與本質有一定的聯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所以觀察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必然能夠了解它的部分內心活動。而我們在認知事物或是了解一個人時,應該全面分析各種現象,因此與一個人交往要注意別過分相信「第一印象」,那隻是某時某地某種環境下給你留下的某個印象。
我們在工作時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剛閉會兒眼睛,領導偏偏這時候來找你了,俗話說「不打饞的、不打懶的、只打不長眼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領導同事在眼前時多幹活,桌子上什麼時候都擺一大堆文件。我認為工作的確需要別人認可,但沒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態、干凈利索的把手頭的活干好,別人也會通過你表現出來的多種現象了解你的本質的。
九、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體,既是一系列對立統一關系的集合,事物之間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獨特的矛盾,這便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點、人的不同個性。這里我想強調一下「個性」,因為我們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響較深,不太鼓勵個性的張揚。實際上,我認為有「個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裝異服,或是處處不屑與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與他人相同之處的特殊上,比如對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獨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獨特的創意,特別是「創造力」最能體現出你的與眾不同。
⑹ 馬克思:100%的利潤讓人挺而走險
時不時地見到一些媒體記者和專家說,「馬克思說過,資本家為了300%的利潤率可以冒上斷頭台的危險」,或者說,「馬克思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如果能獲得300%的利潤,資本家就敢冒被殺頭的危險』」,諸如此類。近日,筆者在「毒膠囊事件」相關評論中又看見有兩位作者這樣說。
但是,我要告訴媒體和讀者:馬克思從來就沒有說過這個話,這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上述這個話是馬克思的名言「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的一個腳注。
馬克思的這句名言出自《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第6節末尾,即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829頁。
這一名言的腳注(250)是:
《評論家季刊》說:「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是真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托·約·登寧《工聯和罷工》1860年倫敦版第35、36頁)
該腳注末尾括弧內的內容顯示,上面這段話來自英國工會活動家、政論家托馬斯·約瑟夫·登寧《工聯和罷工》一書。
這也就是說,「有300%利潤資本敢冒殺頭的危險」這個話,實際上是英國工會活動家、政論家托馬斯·約瑟夫·登寧說的。
筆者很早就想澄清媒體記者和專家的這個說法,但總覺得問題太小,不值得動筆。但是,現在這個錯誤的說法老在公眾面前「晃」,而且越「晃」越多,筆者覺得,還是早些告訴公眾真相為好。
2012年4月20日
附:
網友jhzeng看了本文後,查閱了英國企鵝出版社的英文版中的該注釋,發現「實際上《評論家季刊》只說了『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句話,接下來的話是托·約·登寧的進一步評論」。其實,筆者多年前就對該腳注的中文譯文有疑惑。這也許是「中央編譯局」在1975年版本中的錯誤?
根據英文版的「(250)腳注」,筆者推測:
《評論家季刊》只說了「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句話;馬克思只說了,「這是真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後面有關「有300%利潤資本敢冒殺頭的危險」的文字就是馬克思引用托馬斯·約瑟夫·登寧書中的一大段話。
隨後,網友jhzeng再次作了考證。他從網上搜到了登寧《工聯和罷工》一書的影印版和其它一些資料,根據這些信息,他得到如下結論:
馬克思引用的是登寧的著作,但那段話(即250腳注)的第一句「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是《評論家季刊》所言,其餘的是登寧的評論。
筆者贊同網友jhzeng的上述觀點,並感謝他的考證!因為他的考證,這個問題有了明確答案。
希望1990年代以後的《資本論》版本能夠糾正上述錯誤。也希望有條件的網友查一下新版本,看看是否如此,並在此做一個說明。謝謝!
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西方至今仍然是教科書或者教學參考書,這不是沒有道理的。筆者早年曾研讀過馬克思的所有經濟學著作,今天憑心而論,馬克思的《資本論》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論述非常出色,這奠定了他在經濟學史上的地位,盡管他寫作《資本論》時「主題先行」,其論述方式和結論都大有問題。但我們沒有資格去苛求一位原始市場經濟時期的偉大學者。
2012年4月24日補充
轉自李尚勇的博客網頁鏈接
⑺ 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的解釋
馬克思對經濟危機成因的全面系統剖析
馬克思立足於唯物史觀,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從生產(供給)、交換(市場)、消費(需求)到社會經濟制度對經濟危機的成因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
在交換上,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力低下條件下的直接產品交換,是不具有供給和需求嚴重脫節的可能性,但隨著產品交換發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此時,
(1)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外化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
(2)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使商品的買賣在時空上發生了分離與對立;
(3)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形成了蘊含貨幣危機的債務鏈條。
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內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態變化的對立中取得了發展的運動形式」,另一方面又使「這些形式包含著危機的可能性」。當然,「這種可能性要發展為現實,必須有整整一系列的關系」。這里的關系,筆者認為,既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制度關系,又有在此經濟制度度下得以充分發展的大工業和商品經濟條件下的供求關系或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在供給(生產)上,馬克思認為,大工業生產方式具有一種跳躍式地擴張能力,他說:「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力,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張的能力」,從而激化了市場供需矛盾,致使危機從可能轉化為現實,所以,馬克思指出:在現代工業周期中,生產規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和首要原因,大工業的這種巨大的迅速擴張的能力,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物質前提。
從消費(需求)上說,根據馬克思的分析,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會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造成相對人口過剩,失業人數增加,另一方面對抗性的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由此,必然要造成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對縮小,形成
狹隘的消費和市場,進而產生商品生產與實現的矛盾,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和危機的出現,所以馬克思說:「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總之,如果撇開制度分析,單從經濟角度來說,在馬克思看來,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是商品流通領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現,而市場上的供求矛盾又不過是生產和實現(消費)矛盾的表現形式。
然而,馬克思經濟學分析的中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所以,他對生產過剩危機的分析,並沒有停留於經濟現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中探尋根源。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市場交換領域所蘊含的危機,在簡單商品經濟下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之間的矛盾所決定,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則是由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所決定。
除此之外,服務於市場交換的資本主義的貨幣制度、銀行制度、匯兌制度、信用制度等,為市場交換領域矛盾的激化、潛在危機的現實化提供了制度結構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制度結構之間的不協調與相互碰撞,給經濟危機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生產領域的制度看,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制度為基礎的剩餘價值規律、資本佔有規律和市場競爭規律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能力的跳躍擴展,提供了強大的利益刺激和外在壓力;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工廠制度、股份公司制度為生產能力的擴展、資本突然擴展能力的增長提供了有激勵效應的微觀制度結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為社會生產的盲目擴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或宏觀制度結構。
從影響消費或需求的制度來看,既有由資本主義私有制和技術關系共同決定的資本有機構成制度,也有社會產品的分配製度。其中,社會產品的分配製度對勞動者的收入來源進而對其消費、需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認為,正是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僱傭勞動制度決定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的分配以及由之決定的社會產品的分配是一種對抗性的分配,由於這種對抗性分配製度的存在,決定了勞動者的消費、需求只能局限於狹小的界限之同。概言之,交換、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矛盾運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是由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運動所決定,而這些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及其矛盾運動又是源於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一社會根本經濟制度以及由之決定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由此決定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爆發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⑻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談對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看法
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金融危機
----------------克服當前經濟困難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農產品價格
真正的真理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是被實踐反復證明,顛覆不破的事物運行本質規律的真實描述.世界上能真正稱得起偉人的人寥若晨星,而馬克思稱得上是其中最為耀眼的 「恆星」之一.
近來網上有消息說,身處全球金融危機中的投資者,開始捧起馬克思的著作,以求從中找到時下金融海嘯的答案,揭開心中的疑惑.
誠然,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不可能有時下金融危機的直接答案,但是,他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思考時下問題思路和方法,這是本源性的.
馬克思主義分三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貫穿其中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下面,我就其中的幾條基本原理來談談時下的金融危機,由此誘發的經濟危機,以及我們應當採取的措施.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有關於事務發展規律的論述: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這一過程來分析當前的金融危機.思路是:經濟發展速度下降---政府下調利率刺激經濟增長----市場利率下降---信貸擴張-----銀行為謀求高額利潤-----貸款給信用差的客戶-----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積累------經濟發展高漲發生通貨膨脹----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提高利率-----次級貸款者還不起貸款------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當今的世界金融、經濟運行情況,及其發生的問題,是一個典型的由量的積累到質變的過程.
下面引用一篇來源於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的文章對其進行詳細分析:
可以把次貸危機的演進邏輯概括為三個環環相扣的風險鏈條,即房地產市場繁榮導致抵押貸款標准放鬆和抵押貸款產品創新、證券化導致信用風險由房地產金融機構向資本市場傳遞,以及基準利率提高和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成為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在美國已實施證券化的次級抵押貸款中,大約75%屬於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ARM)(Credit Suisse,2007).這種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在生效2至3年後,會經歷一個利率重新設定(interest rate Reset)的過程,合同利率將從較低的初始利率,調整為市場基準利率加上一定的風險溢價.而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儲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5.25%.因此,基準利率上調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的還款壓力不斷上升.
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如果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不能還款,那麼他們可以申請房屋重新貸款(Refinance),用新申請貸款來償還舊債.如果房地產價格上漲顯著,則借款人在利用新債償還舊債之後還可以獲得部分現金以作他用(Cash Out).然而,如果房地產價格持續下降,即使借款人申請房屋重新貸款,也不能完全避免舊債的違約.如果房地產價值下跌到低於未償還抵押貸款合同金額的水平,很多借款人就乾脆直接違約,讓貸款機構收回抵押房產.
危機如何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
在未實施證券化之前,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信用風險完全由貸款供應商(商業銀行或專業貸款公司)承擔.一旦實施了抵押貸款證券化,則與該部分抵押貸款債權相關的信用風險及其收益,就從貸款供應商的資產負債表中,轉移到持有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或CDO)的機構投資者的資產負債表中.因此,一旦次級抵押貸款的整體違約率上升,就會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違約風險相應上升,這些證券的信用評級將被獨立評級機構顯著調低,市場價格大幅縮水.
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和金融機構以市定價的會計記賬方法,僅僅是信貸危機演變為資產價格危機的原因之一.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實行以在險價值(VAR)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則加劇了資本市場的價格下跌,相應發生的去杠桿化(Deleveraging)在資本市場的危機深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均採用了杠桿經營模式,即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遠高於自有資本規模.金融機構的各項資產具有不同程度的風險,而在險價值管理的核心理念,就在於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應該能夠彌補該機構承擔的總風險,整體風險成反比.
金融機構主動降低杠桿比率的去杠桿化過程,原則上有兩條途徑.途徑一是金融機構通過出售風險資產來償還債務,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從分子方面降低杠桿比率;途徑二是金融機構通過吸引新的股權投資來擴充自有資本規模,從分母方面降低杠桿比率.相比之下,第一條途徑更加痛苦.眾多金融機構在同一時間內大規模出售風險資產,自然會壓低風險資產價格,從而一方面引發市場動盪,另一方面造成金融機構尚未出售的風險資產的市場價值(賬面價值)進一步下降.換言之,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本身就會加劇資產價格的下跌,這甚至可能演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即資產價格的下跌觸發了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而去杠桿化過程導致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如此循環不休.
因此,發生虧損的金融機構更加青睞第二條途徑,即通過引資來擴充自有資本規模.這正是為什麼自2007年夏季次貸危機爆發以後,發達國家政府對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WF)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的根本原因.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政府對主權財富基金收購本國金融企業股權的態度是.
危機如何從資本市場傳導至信貸市場
次貸危機的爆發造成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市場價值下跌,給實施以市定價會計記賬方法的商業銀行造成了巨額的資產減記與賬面虧損.實施以在險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的商業銀行被迫啟動了去杠桿化過程,因此不得不降低風險資產(包括貸款)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惜貸」行為.此外,與其他金融機構不同的是,商業銀行還必須遵守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提出的自有資本充足率規定.由於次貸危機造成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發生虧損,在不引入新增股權投資的前提下,為滿足自有資本充足率規定,商業銀行不得不降低風險資產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即降低資本充足率的分母),這也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惜貸」行為.
危機如何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
我們將從危機本身對房地產投資的影響、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對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的影響、信貸緊縮對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影響三方面來論證危機是如何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的.次貸危機的爆發直接打擊了美國的房地產行業.迄今為止,美國整體房價已經下跌了17%,然而根據中金公司實證模型的測算,美國整體房價還將下跌15%(中金公司,2008).房價下跌使得新房潛在購買者選擇持幣觀望,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造成二手房供給增加,目前新房和二手房庫存均處於歷史最高水平.2008年3月份的新屋開工數跌破100萬套,跌至17年來的最低值,較2006年初的高峰期已累計下降了60%.作為房地產市場的領先指標,新屋開工數跌勢難止一方面預示著房價調整還遠未結束,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房地產投資的大幅縮水.當前住房投資佔GDP的比重已經從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達到1991年經濟衰退以來的最低點.
次貸危機造成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股市價格也經歷了深度調整,而這將通過財富效應影響居民消費,通過托賓Q效應和金融加速器機制影響企業投資.首先,從1990年代末期美國互聯網泡沫開始,美國居民消費模式已經由「收入驅動」轉變為「財富驅動」.由於資產價格上漲造成家庭財富價值上升,導致很多美國家庭越來越青睞當期消費超過當期收入的舉債消費,這也是近年來美國經常項目逆差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而次貸危機爆發後,資產價格下跌將通過負向財富效應影響美國居民消費.美國居民舉債消費的意願(風險偏好)和能力(財產價值)將顯著下降,可能重新回歸到「收入驅動」的模式;其次,次貸危
機造成美國公司股票價值大幅下降,托賓Q值6 顯著降低,這削弱了企業新增投資的動力;再次,次貸危機造成美國企業的現金流降低、資產凈值下降,這一方面削弱了內部融資的來源,另一方面造成企業抵押品價值下降,能夠獲得的銀行貸款規模下降,從而通過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效應7 削弱了企業新增投資的能力.次貸危機造成美國信貸市場上出現持續緊縮的局面,商業銀行為了向瀕臨倒閉的SIV提供信貸支持,以及為了符合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向其他金融機構、居民和企業提供新增貸款的能力和意願顯著下降.這一方面導致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貸款、汽車貸款、助學貸款等零售貸款規模萎縮,限制了居民的舉債消費;另一方面造成向企業提供批發貸款的規模下降(也受到企業抵押品價值下降影響),導致企業不得不推遲甚至取消投資計劃.綜上所述,次貸危機將通過多種渠道沖擊美國的居民消費和私人部門投資,最終拖累宏觀經濟增長.
最後,在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貸危機也將從美國金融市場傳導至全球金融市場,從美國實體經濟傳導至全球實體經濟.主要渠道包括:第一,美國經濟減速將導致美國進口需求下降,美聯儲降息導致美元相對於主要貨幣大幅貶值,從而將對貿易夥伴國的出口行業構成沖擊.對中國等出口導向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美國經濟下滑一方面將直接減少美國本國的進口,另一方面將通過影響全球其他國家的宏觀經濟增長而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進口.對於出口導向經濟體而言,這將顯著拖累其宏觀經濟增長;第二,次貸危機將造成全球短期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加劇.在2008年上半年,新興市場國家股市與美國股市同步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國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降低風險資產比重的調整行為所致.美國政府應對危機的寬松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格局,這將會導致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熱錢從2008年下半年起急劇增長,從而吹大這些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而最終熱錢的突然撤出則可能刺破資產價格泡沫,導致下一輪金融危機的爆發;第三,美聯儲持續降息造成美元大幅貶值,推動了全球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為其他國家注入了通貨膨脹壓力.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前提下,這可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滯脹困局;第四,美元大幅貶值造成其他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的國際購買力顯著縮水,這減輕了美國的對外債務負擔,但卻造成了其他國家的國民財富損失.
結論
基準利率上升和房地產價格下降是次貸危機的觸發因素.
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金融機構以市定價的會計記賬方法、金融機構以在險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式,導致危機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過程,以及SIV在傳統融資來源枯竭時被迫拋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價格不斷下跌.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地購買了大量次級抵押貸款貸款支持證券,導致危機從資本市場再度傳導至信貸市場.由於在流動性短缺背景下,商業銀行實際控制的SIV通過發行ABCP進行融資的傳統渠道萎縮,商業銀行不得不被迫向SIV提供信貸支持.為符合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受損的商業銀行不得不降低風險資產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以上兩方面因素均導致商業銀行出現「惜貸」現象,這是當前信貸市場持續緊縮的根源.次貸危機直接造成房地產投資下降;資產價格泡沫破滅通過負向財富效應抑制了居民消費,通過托賓Q效應和金融加速器效應抑制了企業投資;信貸緊縮也抑制了居民的舉債消費和企業投資.盡管凈出口有所反彈,次貸危機仍通過消費和投資渠道拖累了美國經濟增長,風險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危機將通過貿易和投資渠道從美國傳導至全球.美國經濟減速將會影響其他國家的出口,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增強可能放大並最終刺破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美元貶值加劇了全球通脹壓力,美元貶值造成全球外匯儲備資產的國際購買力流失.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是美國的問題,但次貸危機則是全球的危機.
2008年10月16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港資上市企業合俊集團在樟木頭兩工廠的倒閉了.在兩工廠宣布倒閉的當天,合俊股票也宣布停牌,停牌前每股只值0.08港元. 2007年9月,在玩具行業出現信譽危機時,合俊集團曾邀請粵港兩地媒體參觀了其在樟木頭的兩家工廠,向記者開放整個生產流程,期望藉此恢復消費者的信心.然而僅僅過去一年,伴隨著金融海嘯愈刮愈烈,合俊也成為這場暴風雨中倒下的一員.
有專家分析指出,「從影響和知名度來看,這可以說是美國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實體經濟企業關閉的第一案.」有學者稱,合俊集團「撐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了」,受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與人工成本繼續攀升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等眾多因素影響,許多企業來年將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挑戰.
金融危機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的傳遞,由美國向全世界的擴散,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這一科學論斷:萬事萬物是處在一個直接或間接的系統之內,他們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或制約的.
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雷曼等投行破產----導致華爾街金融危機----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擔憂-----影響了全球投資者信心----投資者拋售投資的金融產品------世界上其他國家金融危機.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想抓住主要矛盾,我們就要辨明內因外因的關系.
那麼,當前的經濟我們要想克服當前的經濟問題,就要從內部著手.時下,分析人士提出的路有三條:
1. 擴大內需,促進國內消費.
2. 鼓勵投資.
3. 促進出口.
那麼,怎樣提高消費呢?我認為,中國當前中國要想擺脫經濟下行的風險,要從增加農民收入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怎樣增加農民收入呢?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提高農產品價格.
中國有13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7.37億,佔全國56%,如果他們的收入提高了,就會使得其消費支出提高,進而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其成功的條件是:農民的邊際消費需求遠遠大於城市.
第二是,具有廣闊的市場.
第三,當前國內外的農產品價差,客觀上要求提高農產品價格.
第四,提高農民收入,有利於調節貧富分化局面,保證社會和諧安定.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克服當前經濟困難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農產品價格,提高農產品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