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我國股票市場泡沫如何產生

我國股票市場泡沫如何產生

發布時間: 2022-01-16 00:24:04

『壹』 如何判斷股票是否有泡沫呢

「中國股市是'潛在泡沫'」

南都:你在上午的演講中提到中國股市目前存在「潛在泡沫」。請結合你在其他國家股市投資的經驗,介紹一下判斷泡沫形成的標准,泡沫破裂之前有什麼特徵?

羅傑斯:所有市場都一樣。就是股市突然之間變得高漲,每個人都在談論股票。比如,假設中國目前有7%的人在投資股票市場,一年之內突然增加到14%,這就是泡沫形成的前兆。越來越多的人湧入股市,甚至丟棄工作前來炒股;大學畢業生也想進入股市淘金,不相關的人都想通過股市發財。可以說所有的泡沫出現時的特徵都一樣。接著股市便會瘋漲,離開理性的基礎,泡沫就將形成,然後破裂。如果中國也這樣的話,毫無疑問會有泡沫。

南都:不知你是否了解到中國的兩個現象:一是大量的不相關人員湧入股市;另一個則是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有很大部分不是來自主營業務的增長,而是來自於投資收益。這能否說明股市的泡沫已經形成?而不只是「潛在泡沫」?

羅傑斯:這通常都是泡沫形成的徵兆。如果這些現象持續下去,那泡沫就會出現,並且破裂。我上午說的「潛在泡沫」,是因為如果真的有泡沫,那麼股市的點數會在更高的位置,而不是現在的水平。你說的這些現象是泡沫形成的標志,而且存在泡沫時,也必然出現這些現象,但我只能說目前中國股市是「潛在泡沫」。因此,如果市場能夠降溫對經濟運行是有好處的,這對投資者也有益。

『貳』 股票的泡沫到底怎麼解釋

就是股票的價格高於市值,而且高的很多! 但是股票在中國作為一種投機,而不是投資的賺錢方式。正是泡沫的存在才讓股票有了它特殊的魅力!

『叄』 股票市場的供方和需方有哪些當中國股市出現泡沫時,政府如何調節供需雙方消除泡沫

供方是上市公司,需方為股民,當泡沫出現的時候,政府不會調節,只會有更多的垃圾國有企業高溢價發行新股,無論什麼時候,都在這么做,只不過是發不發的出去的問題罷了,政府不會為了消除泡沫而消除泡沫,從來都是眼紅而已

『肆』 股票有沒有成泡沫

股市泡沫早就存在,同樣的,低價的績優股也是大量的存在,機會是與風險並存的。 至於說股票大幅下跌,個人以為近兩年都不可能,明年的奧運會是中國向外界推出自己宣傳自己的難得機會,國家不會讓股票大幅下跌造成經濟不景氣的現象的。而奧運會後,國家將借奧運會成功舉辦的東風,大量吸引外資,國外先進技術與資源,更不可能允許股市大幅下跌讓市場變得冷淡的。 也就是說,這一波牛市至少應該還有兩年的時間,真正的大幅震盪要在2010年才有可能產生。 如果股市大跌提前的話,對國家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1、失去利用奧運會向世界宣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上升的機會; 2、失去利用奧運會帶動國內經濟持續高速發現的機會; 3、失去利用奧運會舉辦,大量吸引國外投資商在接觸了解中國後給中國帶來大量投資的機會; 4、失去更好地向世界推廣中國、宣傳中國的機會。 僅憑以上各條,國家是不會允許未來幾年內股市出現大跌的。

『伍』 股票市值上升或下降分別受那些因素的影響如何影響經濟泡沫怎麼形成銀行利率調整怎麼樣影響經濟發展

其實你應該看看馬克思主義
裡面有一句話可以大致的概括一下,具體的要細微的說估計要幾千字了,誰也沒功夫在這給你解釋
價格永遠圍繞價值做上下浮動,價格高於他本身價值就會產生泡沫,價格低於他本身存在的價值就會回歸,比如上證A股跌到998的時候就是嚴重的價值低估,大盤漲到6124的時候大家都認為他的泡沫比較大。這個時候銀行就會通過利率調整把他本身價值體現出來。
至於股票,在中國這個政策消息市裡,本身就會受到這些方面的影響,起價值往往會被投機所掩蓋起本質。
中國股票市場里每隻股票基本都有一些基金,大機構,私幕控盤,從國際大亨發明對沖基金以後,股票的漲和跌完全要看這些人的臉色,但是總體一個大趨勢是不會被改變的。

『陸』 請問什麼是股市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呢

股市泡沫,一般來說,指的是上市公司股價與它的價值的偏離程度。我們知道,股市是典型的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的定價形式和實體經濟是不同的。虛擬經濟價格的形成,有賴於市場對其後市的預期。對後市,如果信心較強,則價格高於價值,從而產生泡沫。反之,則價格低於價值,泡沫也消失。
人們都知道,機構投資者的優勢是專業的深度、信息的超前性,以及資金的規模。因此,他們永遠是市場的主角,任何一輪行情的大漲與大跌,與機構投資者都脫離不了干係。當行情經過大漲之後,市場都會談到行情泡沫的問題,讓我們從機構對行情認識的過程與投資的過程,來見識一下行情的泡沫是怎樣形成的。

機構的最大優勢是專業化,機構投資於任何一隻股票都會經過深度研究,者進行過實地調研,然後據此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 行預測,並結合公司在行業中地位、所在行業的景氣度、國內外同類公司股價表現等因素進行估值,再以估值價和現有股價比較來得到投資評級。然而,在行情運行過程中,很多時候機構對股票進行估值的依據和標准會隨著行情的變化而變化的,行情的泡沫就是在這種變化中產生的,最常見的變化有三種:

一是,時間單位的移形換位。在行情處於起漲初期,機構估值的依據一般以當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當行情漲升到中段時期,機構估值又一般以明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當行情漲升到高位後,為了維護市場中高漲的投資熱情,機構估值又一般以後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

二是,估值市盈率隨行情水漲船高。許多專業分析師在選取估值市盈率時,往往會參考境外市場的標准,以及同類股票的標准。然而,無論是境外市場,還是同類股票的市盈率會隨著行情的上漲而逐步提高的。如果,失去了主觀依據,單憑客觀依據來進行估值,就一定會出現隨行情變化而被動估值的現象。

三是,以未來帶有不可預測性風險的公司投資項目來作為估值的依據。當許多上市公司還處在項目投資立項的時候,甚至只有投資意向的時候,許多分析師就會立即對該項目展開理論上的剖析,來預期該項目未來能給公司帶來多少收益,並冠以某某題材者行情的概念來提升估值的空間。這里的問題是:許多公司的投資項目是會受到國家產業政策影響的,有時候會半途而廢,甚至死於胎腹;上市公司隨意更改投資意向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使項目投入了,其有到達產期期間的行業景氣度和經營環境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用對未知項目的預期來作為估值的依據是非常不嚴謹的,當行情出現以投資項目的題材來作為估值依據的時候,意味著行情的泡沫也因此而產生了。

四是,以某些境外資產定價模型來機械化地進行估值。大家知道,境外的資產定價模型所對應的資產,是具有高度市場屬性、較高流通性等特點的。而國內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其下屬資產具有行政控制、地方利益、產業保護、民生等屬性,即使未來全流通後,這些屬性在相當長時間內也難以根除。因此,當某個股價只有5、6元價格的股票,因分析師套用某些境外資產定價模型進行估值,得出估值價30元,行情因此而大幅度上漲的時候,也就預示著行情的泡沫就此形成了。

『柒』 股市有泡沫是什麼意思

從個股來說,當價格高於價值很多的時候,就有了泡沫,價值一般用現金流貼現來計算,也可以用相對簡單的市盈率法來測算
對於整個股市,有兩種看法
1當大部分個股都高於其真實價值很多時,就可以說市場有泡沫
2 當市場指數己完全脫完宏觀經濟實際增長時就有了泡沫,也就是出現較嚴重的背離
分析時不可以絕對應用,至於大多少才算有泡沫,沒有絕對的指標來衡量,要靠自己的經驗來判斷!!!

『捌』 什麼是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的產生與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有什麼關系

泡沫就是本身價值只有1元的西瓜,被人搶購價格抬到10元,有人看這個漲勢好就11元買12元賣,然後又有人12元買13元賣,
(一元真正的西瓜賺錢是靠西瓜的消費者,泡沫經濟靠賺下面接盤的投機者)

或者是昨天你買的西瓜還1元第二天去街上老闆偏要賣10元,

經濟泡沫不利於交易流轉和市場穩定,真正喜歡吃西瓜的人就買不起了,

『玖』 什麼是股市泡沫或樓市泡沫泡沫何解

關於股市,吳敬璉先生2001年關於中國股市淪為沒有規矩的賭場的言論,曾經飽受爭議,但隨之而來股市持續四年的調整卻是不爭的事實。股市泡沫並不因為吳先生的觀點才存在,但因為其聲望高而話語權影響大,其實股市的制度缺陷和市場缺陷長期以來就客觀存在,廣大中小投資者虧損累累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房地產市場,並沒有出現泡沫破裂的現象。盡管史蒂芬·羅奇先生被摩根士丹利任命為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先生被任命為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取得這樣「高大」的頭銜,也可能做出錯誤的預測,但是樓市出現泡沫危險信號和局部泡沫現象是不爭的事實。 針對越來越蔓延的房產「泡沫論」、「崩潰論」,建設部出台課題報告予以反擊,甚至預言「未來10年,中國房價還將平穩上漲。」 經濟學界,也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說出了和主流意見截然相反的話。像社科院的易憲容還有經濟學界的巨擘吳敬璉等。

為什麼吳敬璉對股市的預言正確而羅奇和謝國忠會出錯?關鍵在於股市是虛擬的,而樓市是具體的。但是他們不同的是,吳敬璉模糊地說出了股市在制度和體制上的缺陷,而羅奇、謝國忠則沒有說出中國樓市的制度缺陷。正是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樓市、股市的價格泡沫。

其實,任何專家都可能出現判斷失誤,只有市場是最徹底、最真實的,市場供求規律是決定一切的試金石,通過研究中國股市、樓市的制度、市場結構現狀,揭示供求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過程和結果。

一、市場供求規律是解析股市與樓市價格泡沫現象的理論基礎
(一)市場供求規律作用機制:
無論在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中,還是在其他產品市場中,供給和需求都是以價格作為橋梁的,而最終交易也是以價格作為媒介。正常市場(產品沒有差異,買賣雙方沒有差異且不能影響市場)的市場中存在完全競爭,如果市場上只有幾個供應者,將出現不充分競爭的寡頭局面,極端情況下甚至出現只有一個供應者即壟斷情形。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價格是不可能被操縱的,在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價格極易被操縱,其中壟斷市場中存在高價格的定價權和超額壟斷利潤。
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住房等)的需求價格彈性小,奢侈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很大;市場范圍越大需求彈性越小,市場范圍(行業)越小需求彈性越大;時間越長需求彈性越大,時間越短需求彈性越小。

(二)房地產市場的供求分析:
房地產(土地)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分析。一個區域的居住和商業辦公對房地產的需求是對必需品的需求,需求價格彈性較小;供給價格彈性就不一樣,作為石油、土地等不可再生的資源,盡管土地的總體供應沒有彈性,但其區域性、行業性供給價格彈性較明顯,而且由於房地產(土地)開發周期較長(一般2年以上),比一般商品更具有時間彈性。

(三)股票市場供求關系及其特殊性
對比各類市場,有的市場屬於快速市場,有的市場屬於粘性市場。股票市場相對其他市場,既有一般市場特性,也有其獨特市場特性。一方面,股市遵循市場供求一般規律,一方面股市有極大的特殊性。房地產市場上價格對供求的調節非常緩慢,如果政府幹預後現行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則價格趨於向上,價格上升的速度取決於現行價格下供求缺口大小,缺口越大則價格上升空間越大、速度越快。可是,股票價格對供求的變化反應非常迅速,而且由於股票價格虛擬特性強,其價格波動還極大地取決於市場信心和市場趨勢,信心主要來自製度和市場,比如市場機制是否健全、政府信用是否堅挺、信息披露是否規范真實、投資是否具有財富效應等。

(四)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
政府調控政策的利弊分析:國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控制房地產投資過熱的政策,而且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其影響的好壞需要進行定性評估分析。這里藉助房地產領域以外的兩個例子,其一是農業高科技問題,其二是歐佩克油價問題。

首先說農業科技問題,由於農業科技導致農產品產量大大增加,導致價格下降,同時,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是相對無彈性的,因此需求不增加意味著最終導致農民的總收益減少,看來農業科技對農民不利,當然對社會是十分有利的,這就是農業科技導致的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再說歐佩克油價問題,油價變化說明在短期的石油供給、需求均缺乏價格彈性,因為短期內儲藏、產能一定,供給缺乏彈性;因為消費習慣(把石油作為必需品消費)不能馬上應變導致需求缺乏彈性。但是長期內,產能逐漸增加,替代產品出現,必然導致價格下降;同時人們逐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消費習慣不妥,於是工業需求、公共需求、日常需求紛紛減少,也必然導致油價下降。總之,類似房地產的石油在短期缺乏供給、需求價格彈性,而在長期具有明顯的供給、需求價格彈性。

可見,政策可能導致社會矛盾(比如農業科技問題),政策尺度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出台政策的時機必須恰當,否則效果不一定最佳(比如油價問題)。

在市場經濟中,供求規律很好地發揮作用,但是在現行價格下供不應求時出現短缺,而供過於求時出現過剩,原因在於所謂「現行價格」並非市場均衡價格。這種供求失衡導致的短缺或過剩經常會出現在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中,比如制定農產品最低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將導致農產品過剩;租金控制時最高租金限制低於均衡租金,將導致公寓短缺;汽油供應限價低於均衡價格,導致排隊購油現象;失業也是勞動力資源過剩的表現,因為最低工資高於市場均衡工資。政府也知道會出現短缺和過剩,但是為什麼政府的調節往往失敗呢?原因在於政府很難確定干預市場的時機和合適的力度,結果往往引起市場的過激反應。

所謂政府失靈是指不完全信息、效率低下、資源浪費、決策失誤導致政府失去產生調節市場的應有功能;所謂市場失靈是指經濟異常波動、市場缺乏競爭、社會成本高、公共物品供應不足、市場欠缺、信息失真導致市場失去產生應有經濟效率的應有功能。因此,政府與市場的相互關系是,市場第一、政府第二,只有在市場失靈時政府才發揮作用糾正市場失靈,當然政府糾正市場失靈需要考慮調節的時機和力度,因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一把雙刃劍。比如,市區住宅改造計劃原本是為了窮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結果低收入住房毀壞的多、建的少;租金控制導致住房質量差、困難人群居住更加困難;最低工資雖然幫助部分工人卻導致其他人失業;我國長期的實踐證明,政府對經濟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總之,政府與市場供求規律的關系非常微妙,政府必須尊重市場供求規律,考慮市場供求規律的政府政策比無視供求規律的政策更為安全有效,不利的副作用更少。

二、樓市與股市泡沫亂象形成過程

(一)市場化供地模式扭曲供求關系、放大泡沫效應
地價上漲導致房價上漲,還是房價上漲導致地價上漲?一般而言,房價的主要決定因素有市場因素和成本因素。市場因素主要是供需導致價格變化,如果供不應求導致市場均衡被打破,房價必然上漲,從而導致地價上漲,因此從市場因素而言,房價帶動地價上漲,是一種引致效應。房屋成本主要是地價、建築成本和相關稅費,在建造成本、利稅一定的情況下,地價成為房價高低的主要變數,按經驗統計其比例一般大約是40%—50%,因此從成本角度而言,地價影響房價,高地價可能導致高房價。
市場化土地出讓引發不少問題?經營性土地出讓的市場化模式(招標、拍賣、掛牌),其主要宗旨是為了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開發商,確定科學客觀的出讓土地定價模式,建立市場化的地價形成機制,避免土地出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腐敗。可是,這種市場化模式可能導致矛盾發生轉化,即市場化的代價就是地價可能被人為抬高。

市場化供地後,城市土地價值顯現,地價明顯上浮,這種壟斷地價模式對經濟發展的雙重影響,其正面效應是,土地一級市場壟斷後,城市土地資源價格上升,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吸引資本流入,投資增長,使商業機會增加,整個地區呈現繁榮景象,真正實現了 「土地是財富之母」;負面效應是,過高的地價,形成過高的房價水平,無疑會加大商業成本和辦公成本,使得經濟和商業活動的邊際收益遞減,最終減弱城市的市場競爭力。

實際上,目前的我國供地模式實際上是政府壟斷。一方面,農村集體土地國有化即征地的過程不按市場價定價,大量土地同時符合供給條件,而政府是唯一的土地獲得者,短期內需求十分有限,因此農用地國有化是供過於求的(需求曲線嚴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左移,即均衡價格嚴重扭曲地降低)。一方面,政府在土地市場上形成了單一的政府壟斷供給。市場化供地模式導致的短期限量出售土地造成了人為的供不應求,以至於招標拍賣土地價格不斷攀升(供給曲線嚴重扭曲地左移,必然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左移,即均衡價格嚴重扭曲地升高)。由於征地與供地均被政府壟斷,二者之間存在巨大價差,政府「壟斷經營」土地的結果必然是,一方面導致農民、政府、用地者間的利益矛盾的巨大沖突,一方面通過短期限量供地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嚴重扭曲了市場供求關系,扭曲了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使房地產市場價格信息失真。在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供給的條件下,土地價格的變動主要受政府供給土地量多少的影響,這樣價格不會是真正的市場價格。政府對土地壟斷的程度越高,對房價的影響也就越大,從而對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影響也就越強烈。
獲取農用地和國有土地供應的寡頭壟斷模式是鑽了市場供求規律的空子,假若取消農用地國有化時的供過於求的管道、賣地時的供不應求的管道,而是直接由農民直接與市場需求者進行交易,那麼農用地的交易價格絕對不會如此之低,而市場買地的價格也絕對不會如此之高,這中間的差價也就會自然轉化為對農民的補償、對開發商的補償、以及對消費者的補償,當然政府也可以收取各類稅費,只是壟斷利潤不會如此之高。即便是退而求其次,如果政府賣地時將近期內計劃出讓的土地同時推向市場,交易價格肯定下降(其供給量增加,導致供求曲線的交點右移,交易價格必然下降),何必要實行全國上下的針對房地產的全面聲討?其實,發展商並不想房價高企,以免引起政府、消費者的不滿。房價高企的原罪一方面在於市場投機猖獗,一方面在於政府的土地寡頭壟斷模式,政府必須承認這個體制缺陷並承擔這個責任,這才是真正的尊重民意、尊重市場、尊重真理。

(二)股票市場的泡沫扭曲過程:股權分置的制度設計原罪
股票市場長期以來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股權分置。所謂股權分置,是指由於早期的制度設計,只有占股票市場總量三分之一的社會公眾股可以上市交易(流通股),另外三分之二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則暫不上市交易(非流通股)。股權分置問題作為我國資本市場上特有的股權結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股權分置問題的產生,主要根源於早期對股份制的認識不統一,對證券市場的功能和定位的認識不統一,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還處在早期階段,國有資本運營的觀念還沒有完全建立。截至2004年底,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7149億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4%,國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佔74%。

股權分置問題的存在,不利於形成合理的股票定價機制;影響證券市場預期的穩定;大股東不關心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動,流通股股東「用腳投票」形不成對上市公司的有效約束,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不利於國有資產的順暢流轉、保值增值以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制約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和產品創新等。可以說,股權分置問題已經成為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一個重大障礙,需要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

一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實行發行審批制,市場需求沒有彈性,在短期內股票是分開發行、上市的,顯然是供不應求的,必然導致價格高企;一方面由於股權分置,大部分股份不流通,導致供不應求的情形加劇,再次導致股價上升。所以,股市長期以來被扭曲,少量的流通股在市場供求規律的作用下,發行價、交易價高高在上,以至於首日的交易價就大大偏離其正常的投資價值,投資者大多數被這種制度性風險包圍,幾乎95%以上的投資者是虧損的。正是這種審批、發行制度和股權分置制度缺陷,導致了投資者承擔巨大的市場風險。

三、政府利益與政府邊界
政府必須正確處理自身利益與其邊界的關系。政府不從土地市場交易主體的地位退出、變政府直接參與土地市場變為間接干預,實際上是利益沖動使然。在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能應定位於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政府只為公共利益征地是國際通行做法。政府退出土地市場主體後,應主要通過規劃管制和對房地產征稅的方式間接調控市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府是權利有限的政府,政府的邊界才可能清晰。

首先,政府必須遏制自身參與某種資產市場的初始沖動。從所謂「鼓勵上市發行股票」到所謂「經營城市」,乃至以房地產繁榮拉動經濟發展,都是政府介入不同形式資產市場的表現。一旦政府直接或間接參與市場,則必然扭曲市場。股市投資者長期以來始終依賴政府的政策救市,這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而房地產市場在當前的政府操作下,很容易形成同樣的結局。因此,明智的政府與市場保持距離,是高於市場的調控者,是不偏不倚維持市場秩序的裁判者。當前某些地方政府聲嘶力竭強調房地產運行的健康性,本身就違背了政府職能的基本原則。第二,政府必須遏制自身維護某種資產價格的持續沖動。即使行政力量在資產市場發展中並未發揮直接或間接參與的作用,但是市場總有波動,在不成熟的市場經濟體中,投資主體往往會要求政府給予扶持。而不成熟的政府往往會基於諸如維持市場穩定、避免投資者受損等諸多理由平準市場。當然,面對某種資產的過度異常投機,政府出於維護公眾利益而托市另當別論。第三,政府必須遏制自身限制某種資產價格的善良沖動。目前社會各界對房地產泡沫的憂慮,於是形成了在具體操作層面由政府直接平抑房價的動議。同樣,在直觀意義上,這一考慮是正確的,但是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這將是極其危險的政策設計。一方面,市場漲跌自有其規律,當前的狂漲並不意味著今後不會走跌,而政府介入干預房價本身又意味著對原先投資者的不負責任,只有讓其自然波動,投資者願賭服輸的市場心理才能健全。因此,壓低房價和之前的托市在本質上不存在區別。另一方面,面對當前過高房價導致的低收入居民無處棲身的問題,行政當局只有兩種手段可供選擇。一是增加供應量,抵消市場過度的需求。二是財政、貨幣政策,調節貸款利率或者貨幣補貼從而調節整個市場需求。

勿容置疑,政府肯定難免利益考慮。其實,政府的最大利益出發點在於全體國民,在於國家經濟,而在房地產市場中具體集中的利益就是土地價值。目前的土地供應機制並不能保證長期穩定、科學合理的土地收益,它更有可能助長政府官員的短期政績沖動,甚至產生腐敗,而土地的有限性可能導致未來政府土地收益越來越少,因此科學的做法是,土地收益應如同稅收一樣穩定、均勻、制度化地回收,才可能保證政府未來的各期收益,也可以減輕市場的沉重負擔,也減少了政府官員的短期政績沖動。所以,以年地租的方式實現政府對國有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實行年租制,就需要在法律上明確。這樣既可使政府土地收益長期化,避免政府在土地收益上的短期行為,也可促進城鎮存量用地的流動,推動城鎮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其實台灣省土地改革模式值得借鑒。當年國民政府遷台,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方案,採用不流血的政策使台灣農民耕者有其田。並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來穩定土地政策和農民,以避免大量的農業失業人口沖擊脆弱的城市。到了上世紀70代,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和財團壓力,國民黨政府最終反對開放土地買賣,而是將資本引入農村,過渡到台灣工業化後期,全社會進行社會資產再分配,解決社會貧富分化問題和工農業分化問題。過了十多年,台灣完成工業化,經濟發展到了較高的水準後,台灣放寬了土地政策。這時候的土地價格已經從每甲四萬新台幣上升到了三千萬到四千萬不等。大量的農民因為出賣土地而得到了多年的補償,享受到了國家工業化的經濟成果。社會財富再次通過土地買賣得到了再分配,避免了大量農民的破產。工農業發展平衡,同時造就了大量的中產階級,使台灣社會更趨向穩定。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出讓土地造成了部分人群的資本富裕,社會消費和投資都帶動了起來。重要的是這些「暴富」的農民拿到出賣土地的財富之後,將資本轉向高風險的高技術行業,正是這些知識含量不高的「暴富」農民,成為台灣產業提升和轉型的資本輸入者,而此點則可以算是台灣土地政策的意外收獲。

四、制度缺陷與市場缺陷共振:股市與樓市價格泡沫類似
人們越來越清楚,中國的樓市和股市一樣,存在重大制度缺陷。其表現有三:其一,房地產市場和股市一樣,是一個權力介入型市場,權力資本的作用超過了其他資本,產品市場化而要素非市場化不對稱,導致了住房市場畸形以及價格居高不下。其二,地方政府發展房地產業更多是迫於財政支出的壓力,出於追求發展政績的沖動,這一點與當年發展股市只是迫於企業融資壓力、迫於為國有企業脫困圈錢非常相似。其三,房地產商推高資產價格的市場操作手法與股市黑庄頗為類似。在股市中,如果有人控制了一隻股票足夠籌碼,就完全可以操縱股價。而莊家推動整個市場價格上漲的奧秘就在首先推高高價股票的價格,誘使其他中低價股票的價格自然會被帶上來,這一手法在房地產市場中也已經被使用;2005年房地產投資商提出轉戰二、三線城市。從技術上看,這一做法十分類似於股市中莊家炒作某個板塊或概念的股票時使勁拉升龍頭股票的手法,龍頭股票的賺錢效應引誘散戶拚命殺入同板塊或概念的垃圾股,只要龍頭不倒,其他股票就跟著上漲,一旦莊家達到目的,散戶的末日就來臨。許多城市的價格已經翻番,少數項目價格甚至上漲數倍。這與股市庄托的做市效應是一樣的;為了推高價格,房地產商偽造大量虛假成交合同,通過這些虛假合同,使得房地產價格「無量空漲」。這一做法類似於股市莊家自我對敲拉抬價格。

然而,一個不規范的市場是不可能實現持續快速的成長的,股市如此,房地產市場亦如此。可見,股市、樓市的制度規范和市場規范是缺一不可的。

熱點內容
30萬短期理財3個月多少錢 發布:2025-08-02 21:04:44 瀏覽:202
權益核算對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8-02 20:42:42 瀏覽:216
sgd是什麼貨幣它上市了嗎 發布:2025-08-02 20:41:03 瀏覽:816
名人們在研究什麼貨幣 發布:2025-08-02 20:41:01 瀏覽:329
移動數字貨幣有什麼用 發布:2025-08-02 20:37:22 瀏覽:159
不炒股賺錢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02 20:28:09 瀏覽:52
哪裡基金有分紅 發布:2025-08-02 20:07:51 瀏覽:977
中長線炒股怎麼配置 發布:2025-08-02 20:07:46 瀏覽:228
在哪裡可以看基金的資金流向 發布:2025-08-02 20:07:38 瀏覽:253
為什麼貨幣只要一個人就能創造錢 發布:2025-08-02 19:41:16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