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財團關閉股票市場
❶ 摩根大通為什麼總是增持和減持一直股票
一般這樣的大投行都是看好少量的有價值的公司。
❷ 摩根大通巨虧20億美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據悉,此前摩根大通通過一系列和公司債價值緊密相關的復雜交易策略押注經濟持續復甦的預期。從上個月開始,由於此類債券價格朝不利於摩根大通的方向變動,該公司因此遭受嚴重沖擊,其建立的衍生品頭寸大都處於虧損狀態。
摩根大通說,此次虧損主要源自首席投資辦公室設置的頭寸。該部門一季度在險價值平均達到1.2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6000萬美元的兩倍還多。摩根大通將這種猛增歸因於「首席投資辦公室所持合成信貸投資組合的調整」。
合成信貸產品屬於金融衍生品,其持有人不必真正買賣相關債券,即可憑借標的債券的信用風險變化獲得盈利,當然也可能發生虧損。摩根大通利用這一工具來對沖其貸款風險,以及其他與企業、銀行和主權政府相關的信用風險。
在摩根大通對這一旨在對沖風險的倉位進行減倉和平倉時,便產生了上述巨額虧損。損失發生之時,摩根大通正試圖縮小此類交易規模。知情人士透露,直到4月13日摩根大通召開一季度盈利分析電話會議之後,公司CEO戴蒙才了解到損失的真正規模。
回答來源於金斧子股票問答網
❸ JP摩根、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三者有關系嗎,是什麼關系,三家公司分別是做什麼的
摩根大通和J.P.摩根公司其實是一家公司,由大通銀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成立;而摩根士丹利是從J.P.摩根公司中分離出去的公司,現在是兩家獨立的公司。
原是JP摩根公司中的投資部門,1933年美國經歷了大蕭條,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JP摩根於 1935年決定維持原有的商業銀行業務, 而部分高級合夥人和職員退出公司,成立摩根士丹利證券公司。
1、J.P.摩根
J.P.摩根公司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一家綜合性金融公司,主要提供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其他各種金融服務。
(3)摩根財團關閉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JP摩根最早創立了著名的投資銀行JP摩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大蕭條期間,由於當時沒有中央銀行(即美聯儲),美國的金融市場一篇混亂,摩根財團在當時扮演了中央銀行的角色,以至於後來的很多人認為當時的摩根用一人之力拯救了危機中的美國。
1929年-1933年間大蕭條導致了分離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出台,奠定了分業經營的基本格局。由於美國監管條款的變化,在美國金融業分業經營的要求下,摩根集團把其投資銀行業務分離出JP摩根,分離出去的投資銀行業務成立的公司就是摩根斯坦利,從而JP摩根只從事商業銀行業務。
80年代以來隨著分業經營的結束,以金融控股公司為代表的混業經營的興起,JP摩根重新繼續參與投行業務等非傳統商業銀行業務,摩根斯坦利也在次貸危機後轉型成銀行控股公司,也就是說,現在兩個公司是源於同一祖宗的兩個大的金融集團。
❹ 摩根大通為什麼持有那麼多中國股票
那是以前吧,現在股票少多了。摩根前段時間瘋狂拋售中國一百多隻股票賺的盆滿缽滿的。
前期買肯定是看好牛市上漲,後期買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砸盤。做空也是要有籌碼才能做的起來。
❺ 摩根家族的壟斷時代
摩根集團的早期歷史,記錄了一去不返的壟斷時代
1871年,創始人J.P.摩根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
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向鋼鐵、鐵路及公用事業等產業滲透,
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被美國金融界稱為「銀行家的銀行家」
19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從背景來看,1990年代中期後的中國資本市場的確和一百多年前摩根所在的美國資本市場有相似之處:閑散資本過剩,市場充滿投機行為,投資者希望企業領袖橫空出世。
摩根的經歷卻無法因此被復制,1898年承銷美國政府2億美元債券、1899認購英國18億美元國債後,摩根一躍成為世界頭號金融大亨。 不過,摩根整合無序競爭產業的金融手段具有借鑒意義。
為此,他首先選擇了約翰·恩·蓋茨擁有的美國鋼鐵·鐵絲公司。摩根用拉攏蓋茨律師等多種方法威逼利誘達成了一個協議:在美國鋼鐵·鐵絲公司之上,成立一個聯邦鋼鐵企業,其中包括全美265家鋼鐵企業。
接下來,摩根以此為資本,開始了那場和安德魯·卡內基家喻戶曉的談判,最終以4億美元收購了後者的鋼鐵公司。1901年,摩根自己的美國鋼鐵公司終於正式成立。
為了使公司加速運轉,摩根一方面制定高額產品價格,以擠壓中小鋼鐵公司的方式抬升了行業門檻;另一方面,趁這些中小公司財務吃緊時,繼續收購——美國鋼鐵公司一舉吞並了700多家相關鋼鐵企業。
此後,摩根的美國鋼鐵公司馬上開始降價,這種策略相當奏效,公司鼎盛時期,董事會控制了全美3/5的鋼鐵生產,可以決定近17萬鋼鐵工人的命運。而美國鋼鐵公司也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工業公司。
如今,壟斷時代終結,世界商業權力也已分散到不同機構。正如國內暢銷書《摩根財團》中所言:再也不會有哪家銀行能像摩根財團那樣強大,那樣神秘和富裕。
❻ 摩根大通減持中國電信股票,對中國電信有何影響
我只說三點:
摩根大通可藉此舉表達減少對中國電信決策的參與度的一種意願;
摩根大通或者不看好中國電信的利潤前景,或者來自政策壓力,或者有更好的選擇。
摩根大通和中國電信可以說是無恥之徒與無恥之徒的強強聯手,任何聯系都是在綁架中美兩國普通公眾的利益,無論是電信公司的竊聽活動還是銀行的金融創新與危機,大公司永遠只賺不賠,老百姓的利益受人擺布。
❼ 摩根財團被拆分後 被拆分出來的公司是由誰控制呢
1933年6月16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由羅斯福簽字生效。此後,銀行或者從事存貸款業務,或者從事證券買賣,但不能同時從事兩者。摩根財團必須作出抉擇,是從事存款銀行業務,還是做投資銀行業務。
1935年8月,摩根的主要合夥人在緬因州的一個小島農場里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決定繼續保持存款銀行不變,但分離出一部分成立一家完全獨立的投資銀行,叫摩根斯坦利,主要的合夥人是傑克的小兒子哈里和哈羅德•斯坦利。
摩根合夥人的初衷是有朝一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撤銷的時候,摩根斯坦利能重回摩根家庭,雙方重組為摩根財團。
但是這個夢永遠沒有實現,因為摩根斯坦利的投行業務越做越大,風頭很快蓋過摩根銀行,被人稱作「大摩」。
在「大摩」開業的頭天晚上,一個看門人准備了一張桌子來接受客人的鮮花。第二天他來上班時發現,摩根士丹利公司門前的街道已經擺滿了200多個花籃。摩根士丹利的競爭者和華爾街的同僚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他們的敬意。
第一個星期內來談業務的公司太多了,以至於當一個大公司的董事長來談融資一事的時候,哈羅德·士丹利說:「讓他下星期再來吧」。
在開業的第一年裡,摩根士丹利令人咋舌地接手了10億美元的發行業務,席捲了1/4的市場份額。當時公司只有20名員工。
從1935年至1970年,大摩一統天下的威力令人側目。它的客戶囊括了全球十大石油巨頭中的6個,美國10大公司的7個。
當時唯一的廣告詞就是「如果上帝要融資,他也要找摩根士丹利。」
摩根的戰略就是讓客戶感覺到自己獲准加入了一家私人俱樂部,而其賬戶就相當於貴族社會的成員卡一樣。
1974年,摩根士丹利進行了第一次敵意大兼並,就由此主宰了敵意收購這個蠻橫的世界。其後的20多年裡,大摩一直是美國頭號兼並顧問。在2000年之前,它的股本收益率超過30%,一直被列為上市證券公司中效益最好的。
直到2008年9月,摩根士丹利受次貸危機影響經美聯儲同意轉變為傳統銀行控股公司。
❽ 摩根士丹利與摩根大通和摩根財團是什麼關系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NYSE:MS)
財經界俗稱「大摩」,是一家成立於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資產管理、企業合並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27個國家的600多個城市設有代表處,雇員總數達5萬多人。2008年9月,更改公司注冊地位為「銀行控股公司」。
摩根士丹利總公司下設9個部門,包括:股票研究部、投資銀行部、私人財富管理部、外匯/債券部、商品交易部、固定收益研究部、投資管理部、直接投資部和機構股票部。涉足的金融領域包括股票、債券、外匯、基金、期貨、投資銀行、證券包銷、企業金融咨詢、機構性企業營銷、房地產、私人財富管理、直接投資、機構投資管理等。
摩根大通
摩根大通是投資銀行業務、金融服務、金融事務處理、投資管理、私人銀行業務和私募股權投資方面的領導者。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為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美國最後的金融巨頭摩根 是「華爾街的拿破崙」,他曾兩度使美國經濟起死回生。2000年12月11日,美聯儲批准大通曼哈頓銀行與J.P.摩根投資銀行合並,目的在於「催生美國最大的一家銀行企業」。合並後的公司將命名為「JP摩根大通集團」,其總資產將達到6680億美元,直逼總資產有6790億美元的美洲銀行,成為美國第二大的以銀行為核心的集團公司。
❾ 摩根財團的兩度救市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財團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機構。它由美國銀行家喬治·皮博迪於1838年創辦於倫敦,後由摩根家族繼承過來,遷至紐約後名聲鵲起
直到現在,坐落在寬街和華爾街相交的「街角」 處的老一代摩根的繼承者J·P·摩根公司依然主宰著美國的金融界,並且繼承著老一代摩根的「文化傳統」。 我們還是看看,「摩根帝國」締造時期的創始人皮博迪。
1835年,美國商人喬治·皮博迪來到倫敦。那時的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在經歷一場債務泡沫。,人們依靠貸款,瘋狂地修建鐵路、開鑿運河、修建公路,當時人們對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費」使用就像現在的網路一樣。
此時的皮博迪是為美國的馬里蘭州尋求英國銀行的貸款。他很愛國,但這沒有影響他和英國的債權人打成一片。他為英國的十幾個銀行家擺上盛宴(估計類似同時期的中國銀行家胡雪岩請人吃「花酒」),他勸說他們相信美國人並不都是粗俗的騙子,他還和藹地威脅說「你們只有繼續為美國提供新的貸款,才能保證以前的貸款能夠得到償還」。於是,高傲的英國銀行家又撥出800萬美元貸款給馬里蘭州。
英國政治領袖喬治·ou說:「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這筆錢。」並且,為減少英國人對美國人「見錢眼開」的偏見,依然放棄馬里蘭州應付給他的6萬美元的傭金。總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尋常的才乾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談,但相貌平平,他身高六英尺多,淡藍色的眼睛,深棕色的頭發,臉上布滿皺紋,球形下巴,蒜頭鼻子,腫眼泡。不怎麼討英國人喜歡。人們怎麼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貴的摩根財團的創始人。後來的摩根,其合夥人以出身名門望族、美貌和時髦而著稱。
皮博迪出生在馬薩諸塞州,只上過幾年學,十幾歲開始就與哥哥一起幹活養活寡母和6個弟妹。早年的貧困影響了他的一生:聚集錢財,拚命地工作,孤芳自賞,對輕蔑極度敏感,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愛國,多半生小氣、吝嗇,晚年卻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遷居倫敦。一年後開了一家商號,但只有一個櫃台、一隻保險箱和幾張書桌。他卻憑借自己的才具很快進入由卓越的銀行家組成的商人圈子。這些人既做織物生意,也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資。其實他們的商號已就變成了商人銀行。並且創立了金融批發業務,而不是普通銀行儲蓄、轉帳的「平庸業務」。
這時,「普通人根本不可能與皮博迪打交道」,因為皮博迪們只為各國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錢的人服務,他們為世界貿易提供資金,發行債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倫敦設立商號,把美國的旗幟插在異國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國家的氣派、高舉這星條旗宣揚美國的產品。他宣稱皮博迪公司是「美國的一家商號」,他不停地向美國輸送 資金,他用美國的精美雜志裝點,製造美國氣氛和成為美國的新聞中心。在他愛國主義的背後,是不想讓英國人小看了自己,也顯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態。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個孤獨的小氣鬼」。他不停地工作,12年他從未連續休息過兩天。整整20年沒有回過美國大概是出於為了節約經費。
皮博迪沒有專用馬車,總是坐著公共馬車上下班。一次他病的厲害,朱尼厄斯(摩根財團的正式締造者)勸說他回家休息,他拿上雨傘走出辦公室。20分鍾後,朱尼厄斯發現他還站在路邊的雨里,對他說:「皮博迪先生,您該回家了。」他一看是朱尼厄斯,答到:「是呀,我在回家。可是只過了一輛2便士的馬車,我想等一輛1便士的。」此時他的銀行帳戶已經有100萬英鎊。
午餐時,皮博迪總是讓他的勤務去給他買一個蘋果,每次給勤務2個便士,一隻蘋果1個半便士,這樣每次勤務都可以得到半個便士的小費,但皮博迪卻總是等把這些半個半個的便士湊足到一定的數量再要回去。
皮博迪是個光棍,但他總有女人陪伴。他不抽煙、不喝酒,他用講故事的方式打動情婦。他一生只給他的布來頓情婦6000英鎊,死後也沒有留下任何遺囑給他們所生的兒子。
快60歲時,皮博迪身患嚴重的風濕病。他個人的儲蓄高的驚人,他的年收入達30萬美元,而他每年只花3000美元。他擁有巨額財富而罕見的吝嗇。突然有一天,他靈魂開竅,他說「當病痛襲擊我時,我意識到自己不是不朽的。……我發現生活中有些人熱心幫助貧困的人們,正像我一心想掙錢一樣」。於是皮博迪決定開始獻身慈善事業。
美國內戰時期,皮博迪從鐵公雞變成了聖誕老人。「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貪婪一樣無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開始資助巴爾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學院」;1862年,他開始把15萬英鎊轉給一家信託基金,用於建造倫敦的貧民住宅工程,還立契轉讓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維持這個住宅區的運轉。為此,他獲得了「倫敦榮譽市民」的稱號。
他生命的最後階段,施捨到了驚人的程度:向耶魯大學捐贈了一個歷史博物館;向哈佛大學捐贈一座考古學和人類文化學博物館;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設立一項教育基金……。
雨果寫道:「這個世界上,有充滿恨的人和充滿愛的人,皮博迪屬於後者,正是在這種人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上帝的笑容。」這是對喬治皮博迪這位摩根財團最初的創始人最高的贊譽!
❿ 摩根大通如何逃出次貸危機
自2004年進入摩根大通以來,戴蒙經常對該公司投行業務的表現感到失望,而這位首席執行官也常常公開表達他的這種不滿。不過,摩根大通發布的第四季度業績報告顯示,該公司比一些同行更好地度過了這次信貸市場動盪。相比於花旗(Citigroup)、美林(Merrill Lynch)、瑞銀(UB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競爭對手,摩根大通的損失規模要小。摩根大通投行業務聯席首席執行官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