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工業的股票市值
Ⅰ 傳媒大亨默多克個人資料
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1931年3月11日—),世界報業大亨,美國著名的新聞和媒體經營者,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以南30英里的一個農場,畢業於牛津大學。他是全球龐大傳媒帝國新聞集團的主要股東,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以股票市值來計算,新聞集團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媒體集團亦稱為「默多克的傳媒帝國」。
默多克報業集團的投資極為廣泛。除出版業外,從宣傳媒介到電視台到石油鑽探、牧羊業等都涉足。早在70年代,在國內已擁有悉尼電視第十台、墨爾本電視第十台和安塞航空公司50%的股權,並經營歡樂唱片公司和圖書公司等。短短的三四十年間將其發展為跨越歐、美、亞、澳幾大洲,涉足廣播、影視、報業諸領域的傳播媒介帝國。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負盛名的英國《泰晤士報》,也有美國電影界的大腕級電影公司——20 世紀福克斯公司。
2014年1月2日,傳媒大亨默多克的21世紀福克斯出售了所持有中文電視公司星空傳媒剩下的47%股權。
為了在當今的媒體市場中更好地生存,歷史長達127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近日被21世紀福克斯公司收購,脫去非盈利性質的外衣,迎來新老闆默多克。「國家地理」旗下雜志、網站等一系列媒體資產均將轉移到一個新公司旗下,21世紀福克斯將擁有該公司73%股份,老東家、非盈利性質的國家地理學會擁有27%股份。
Ⅱ 世界三大金融巨鱷是什麼
1、巴菲特
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財富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巴菲特再捐市值19.3億美元股票。2010年7月,沃倫?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機構捐贈股票,依當前市值計算相當於19.3億美元。
2、羅傑斯
1942年10月19日出生於美國美國亞拉巴馬州,先後畢業就讀於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國際著名的投資家和金融學教授。他具有傳奇般的投資經歷。
從他與金融大鱷索羅斯創立的令人聞之色變的量子基金到牛氣十足的羅傑斯國際商品指數(RICI),從兩次環球投資到被Jon Train』s Money Masters of Our Time,Jack Schwager』s Market Wizards等著名年鑒收錄,無不令世人為之嘆服。
3、索羅斯
1930年8月12日出生於匈牙利的美籍猶太人,1947年,17歲的他移居到英國,並在倫敦經濟學院畢業。著名的貨幣投機家,股票投資者,慈善家和政治行動主義分子。現在他是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和開放社會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務委員會董事會前成員。
索羅斯輝煌戰績:
1997年,索羅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經理開始大量拋售泰銖,泰國匯市場立刻波濤洶涌、動盪不寧。泰銖一路下滑,泰國政府動用了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150億美元的國際貸款企圖力挽狂瀾。但這區區450億美元的資金相對於無量級的國際游資來說,猶如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索羅斯颶風很快就掃盪到了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印尼盾、菲律賓比索、緬元、馬來西亞林吉特紛紛大幅貶值,導致工廠倒閉,銀行破產,物價上漲等一片慘不忍睹的景象。
Ⅲ 金融三巨頭是哪幾個
金融三巨頭是:沃倫·巴菲特、喬治·索羅斯、吉姆·羅傑斯。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全球著名的投資商,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從事股票、電子現貨、基金行業。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全球著名的投資商,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財富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在第十一屆慈善募捐中,巴菲特的午餐拍賣達到創記錄的263萬美元。2010年7月,沃倫·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機構捐贈股票,依當前市值計算相當於19.3億美元。這是巴菲特2006年開始捐出99%資產以來,金額第三高的捐款。2011年12月,巴菲特宣布,他的兒子霍華德會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中扮演繼承人的角色。2012年4月,患前列腺病,尚未威脅生命。
2007年3月1日晚間,「股神」沃倫·巴菲特麾下的投資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財政年度的業績,數據顯示,得益於颶風「爽約」,公司主營的保險業務獲利頗豐,伯克希爾公司2006年利潤增長了29.2%,盈利達110.2億美元(高於2005年同期的85.3億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46%,累計增長361156%;同期標准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累計增長幅為6479%。
(3)牛津工業的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一、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名言:
1、風險,是來自於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2、若你不打算持有某隻股票達十年,則十分鍾也不要持有。
3、投資的秘訣,不是評估某一行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或它的發展前景有多好,而是一間公司有多強的競爭優勢。這優勢可以維持多久,產品和服務的優越性持久而深厚,才能給投資者帶來優厚的回報。
4、 財務顧問就是那些比你更需要你的錢的人。
5、 當那些好的企業突然受困於市場逆轉、股價不合理的下跌,這就是大好的投資機會來臨了。
6、 我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
7、要投資成功,就要拚命閱讀。不但讀有興趣購入的公司資料,也要閱讀其它競爭者的資料。
8、 金錢並不是很重要的東西,至少它買不到健康與友情。
9、 如果你認為你可以經常進出股市而致富的話,我不願意和你合夥做生意,但我希望成為你的股票經紀。
10、 在股票市場中,獨一能讓您被三振出局的是—— 不斷的搶高殺低、耗損資金。
二、喬治·索羅斯的投資啟示:
過往的經驗告訴人們,既不能聽股評家也不能聽經濟家的,而是要看一看股神、投資大師和首富的錢往什麼地方去。因為,只有他們是拿真金白銀在運作,不是紙上談兵。同時,N次投資實踐已證明,他們還是下一波牛市的領先者。
索羅斯說過:金融市場天生就不穩定,國際金融市場更是如此,國際資金流動皆是有榮有枯,有多頭也有空頭。市場哪裡亂哪裡就可以賺到錢。辨識混亂,你就可能致富;越亂的局面,越是膽大心細的投資者有所表現的時候。
三、吉姆·羅傑斯的投資法則
1、勤奮
「我並不覺得自己聰明,但我確實非常、非常、非常勤奮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這一點,索羅斯也加以證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索羅斯說,「羅傑斯是傑出的分析師,而且特別勤勞,一個人做六個人的工作」。
2、獨立思考
「我總是發現自己埋頭苦讀很有用處。我發現,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圖,而不是要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羅傑斯從來都不重視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家。他認為,這些人隨大流,而事實上沒有人能靠隨大流而發財。「我可以保證,市場永遠是錯的。必須獨立思考,必須拋開羊群心理。」
3.別進商學院
「學習歷史和哲學吧,干什麼都比進商學院好;當服務員,去遠東旅行。」羅傑斯在哥倫比亞經濟學院教書時,總是對所有的學生說,不應該來讀經濟學院,這是浪費時間,因為算上機會成本,讀書期間要花掉大約10萬美元,這筆錢與其用來上學,還不如用來投資做生意,雖然可能賺也可能賠,但無論賺賠都比坐在教室里兩三年,聽那些從來沒有做過生意的「資深教授」對此大放厥詞地空談要學到的東西多。
4、絕不賠錢法則
「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麼,否則什麼也別做。假如你在兩年內靠投資賺了50%的利潤,然而在第三年卻虧了50%,那麼,你還不如把資金投入國債市場。 你應該耐心等待好時機,賺了錢獲利了結,然後等待下一次的機會。如此,你才可以戰勝別人。」「所以,我的忠告就是絕不賠錢,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發現大好機會才投錢下去。」
5、價值投資法則
如果你是因為商品具有實際價值而買進,即使買進的時機不對,你也不至於遭到重大虧損。「平常時間,最好靜坐,愈少買賣愈好,永遠耐心地等候投資機會的來臨。」「我不認為我是一個炒家,我只是一位機會主義者,等候機會出現,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擊」羅傑斯如是說。
6.等待催化因素的出現
市場走勢時常會呈現長期的低迷不振。為了避免使資金陷入如一潭死水的市場中,你就應該等待能夠改變市場走勢的催化因素出現。
7、靜若處子法則
「投資的法則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發生。大部分的投資人總喜歡進進出出,找些事情做。他們可能會說『看看我有多高明,又賺了3倍。』然後他們又去做別的事情,他們就是沒有辦法坐下來等待大勢的自然發展。」
羅傑斯對「試試手氣」的說法很不以為然。「這實際上是導致投資者傾家盪產的絕路。若干在股市遭到虧損的人會說:『賠了一筆,我一定要設法把它賺回來。』越是遭遇這種情況,就越應該平心靜氣,等到市場有新狀況發生時才採取行動。」
網路-沃倫·巴菲特
網路-喬治·索羅斯
網路-吉姆·羅傑斯
Ⅳ "金融大鱷"是誰
喬治·索羅斯簡介
出生年月:1930年 籍貫:匈牙利布達佩斯
畢業院校:倫敦經濟學院
量子基金 職位:主席
索 羅 斯 經 歷
1979年索羅斯在紐約建立了他的第一個基金會,開放社會基金。1984年他在匈牙利建立了第一個東歐基金會,又於1987年建立了蘇聯索羅斯基金會。現在他為基金會網路提供資金,這個網路在31個國家中運作,遍及中歐和東歐,前蘇聯和中部歐亞大陸,以及南非,海地,瓜地馬拉和美國。
Ⅳ Oxford是什麼意思
Oxford指的是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簡稱牛津,英文叫做Oxford,位於英國牛津,是世界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
牛津大學的具體建校時間已不可考,但有檔案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授課時間為1096年,之後在1167年因得到了英國皇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發展。
牛津大學為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該校涌現了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培養了大量開創紀元的藝術大師、國家元首,其中包括28位英國首相及數十位世界各國元首、政商界領袖。
(5)牛津工業的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牛津大學與城市融為一體,街道就從校園穿過。大學不僅沒有校門和圍牆,而且連正式招牌也沒有。牛津有一個中央學校,38個學院以及7個永久私人公寓。
這些學院並不只是宿舍,而是實質上負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有些學院只接受研究生,這些通常都是近一個世紀建立的新學院,例如Wolfson College。而有一個學院根本就不招收學生,那就是All Souls College。
Ⅵ 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帝國不是沒落了嗎為什麼牛津劍橋還是學術之最
用中國古語說:破船還有三千釘!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最強國英國家底還豐厚的很,不至於馬上完蛋。
第二,說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沒落,那要看比較的對象是誰。比美國、德國差一點,但仍然比世界99%的國家強得多啊!
第三,學術與經濟關系密切,但並不是呈絕對比例。否則就不會有那些以前窮困的國家的崛起了,比如新加坡的發展就是很好的證明。
Ⅶ 歐洲西部的工業有哪些特點
歐洲西部的工業
工業地位: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
工業特點:歐洲西部的工業以製造業為主。(製造業是指把原料進行加工,製成各種各樣產品的部門)
工業分布特點:本區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自英國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義大利,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字形工業密集地帶。
主要工業區:法國巴黎盆地工業區;德國魯爾工業區;英格蘭中部工業區;倫敦地區工業區。
(7)牛津工業的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文化
歐洲西部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歐洲人飲食以小麥製品、乳肉產品為主,也是跟農業結構有關。
歐盟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現有28個成員國。
歐盟作用:歐盟建立了關稅同盟,實現了共同外貿、農業和漁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建立了總預算制度。基本實現了商品、人員、資本、服務自由流通。
歐盟在世界中的經濟地位:當今世界呈現一超多極發展趨勢。美國是超級經濟大國,日本是經濟大國。歐盟以聯合的優勢與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勢。在歐洲西部對外貿易中,出口大於進口,而且出口量和進口量均大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Ⅷ 為什麼有默多克這么大影響力
一個人的影響力大多是由其做過的事產生的,而一個人做過的事大多帶有行業性、區域性。所以,一般而言,指一個人有影響力,大多先是指他對所在行業產生的影響力,這些東西慢慢地就會形成個人影響力,任何人、任何行業均是如此。任何對一個人的影響力描寫,如果是跳開了他的工作或行業影響,都是虛無甚至飄渺的。就默多克而言,說他有影響力的,潛台詞大多先是表達他在自身所在行業的影響力及成績是巨大的,當中避不開三個指標:1.創收能力,毫無疑問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被估值400億美元榮登世界第一傳媒集團,這里足夠說明他的創收能力。2.專業能力,能辦報、開電視台本來就不是專業門檻低的事,如果還能做到看過的人都說不錯、甚至喜歡看,那這件事就不簡單了。特別是傳媒這件事,有些時候還真不是簡單的越專業越好,更不是越跟市場走內容就會越吸引,總之做媒體就是做觸覺,說不清講不白。唯獨做傳媒內容真的做的好的人都有一種特質:留意一下劉長樂,留意一下默多克。同時,再留意一下把媒體內容做得沒什麼人喜歡看的人,也有很多共同特質。3.格局能力,毫無疑問格局決定直徑,默多克的人生直徑直接做到了橫穿地球,在很多國家與地區都布了局,這個直徑還能小嗎?以上三點基本已經可以衡量一個人的影響力了,所以默多克的所謂大影響力其實還是根基於他的事業成就而言的。無可否認,如果說傳媒大亨,目前能跟他匹敵的確實不多,這就更成就了他的話語權及公信力,這些加起來也會壯大他的影響力。華人里的劉長樂其實是有根基成為下一個默多克的,但基於國內媒體的政治屬性,要完全辟除政治屬性及立場去沖國際市場,似乎有點不現實。但如果帶有了政治立場及屬性的媒體是很容易遭受他國排斥及防範的,要實現國際化紮根的傳媒集團不容易。
Ⅸ 家族演化的經濟與非經濟因素。 經濟史
84歲的索羅斯在達沃斯宣布退休,退出投資管理領域。這位傳奇大師老了終於說出皇帝的新裝-特別對投機於股票市場的人來說,記住他的這名言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喬治·索羅斯(GeorgeSoros,投資家)附:瘋狂的鬱金香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投機狂熱發生在17世紀的荷蘭,投機對象不是股票、房地產,也不是荷蘭油畫,而是一種花卉--鬱金香。當第一車鬱金香從君士坦丁堡運抵安特衛普時,這種闊葉的多年生球莖草本植物被認為具有重要的「傳播知識和觀賞藝術」的價值。欣賞和栽培鬱金香不久成為時尚,並演變成投機風潮。稀有品種的花價沒完沒了的攀升,球莖越奇異越值錢。貴族、市民、農民、商人、海員、女傭,甚至掃煙囪的老師傅和老裁縫們都沉醉在鬱金香的投機熱潮中。所有的人都認為:人們對鬱金香的狂熱會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投機者都會跑到荷蘭,以荷蘭人開出的任何價格求購鬱金香。那些起初認為價格不會上漲的人,看到親戚朋友個個滿載而歸,無不捶胸頓足,懊惱不已。很少有荷蘭人能抵制住這種誘惑。人們不惜拿傢具、珠寶、地皮等東西來換取這小小的鬱金香球莖,只因為後者更值錢。這場鬧劇一直持續到1637年初,價格最終上升到令人不可思議的水平,開始大幅回落:1637年1月以20倍速度增長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2月以超過20倍的速度全面滑坡。政府出面救市也毫無作用,花價從懸崖上向下俯沖,最後其標價還不抵一個普通的洋蔥。99%的人在劫難逃,整個荷蘭經濟陷入長期的蕭條之中。春去春來,鬱金香依舊絢麗的綻放。密西西比騙局1716年,正當法國經濟混亂、債台高築、財政瀕臨崩潰之際,從蘇格蘭來了一個「財神」和「金融奇才」--約翰.勞先生。法國皇室十分欣賞他以紙幣輔助金屬貨幣的計劃,同意給他一些資本建立「勞氏公司」銀行。這家銀行發行的紙幣用以支付國債,並根據特權可以隨意購買和兌換,發行後價值也保持不變。這便使「勞氏紙幣」被認為比經常因政府幹預而貶值的金銀更能保值。由於紙幣要有硬通貨支持,1717年勞先生又獲取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壟斷開發特權。他聲稱那裡「遍地黃金」,以此出售密西西比公司不斷增發的股票。但是,出售股票所獲得的資金並沒有用來開采「遍地的黃金」,而是被皇室用來還債。公眾被密西西比公司豐厚的利潤前景所誘惑,申購新股的人要晝夜排隊,甚至等上幾星期。公司股票的價格扶搖直上,有時幾個小時就能漲20%。收購國債的鈔票流入股市,股價暴漲又刺激了新股的發行。雪團越滾越大,整個法蘭西沉浸在致富的狂熱中,經濟似乎也真的繁榮起來。1720年初,孔蒂親王沒能以滿意的價格買到新股,一怒之下把裝滿三輛馬車的紙幣拉到勞氏銀行兌換硬幣。的人開始覺得黃金可能比紙幣更好,加入到兌換的行列。由於銀行缺乏足夠的硬幣,勞氏紙幣在擠兌風潮中被宣布不可兌換,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在恐慌拋售中一落千丈。無數人因此傾家盪產,一貧如洗。南海上的泡沫1711年,英國牛津的哈利伯爵創建了南海公司。作為承接英國政府債務的回報,公司除了獲得政府6%的「安全利率」之外,還贏得南海貿易壟斷權和南美金銀礦藏開采權。但這個宏偉計劃似乎有意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即當時仍稱雄海上的西班牙聲稱對這些地區擁有壟斷權。在人們渴望發財的狂熱氣氛下,南海公司壟斷貿易徒有虛名這一事實沒有人關心。公司股票價格從1720年1月的128英鎊,上漲到3月的330英鎊,6月的890英鎊,7月的1000英鎊。從來沒有這樣多的人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變得這樣的富有!受「南海效應」啟發,許許多多的公司也紛紛推出各自據稱可以帶來「滾滾財源」的「新發明」,如永動機、新式肥皂、從黃瓜中抽取陽光以及「一個具有巨大優勢但一時還沒人能說清楚的項目」所有的股票都有人買,所有的股票都身價百倍。最終,南海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感到公司的股票價格與經營業績之間的差距如此離譜,於是決定把持有的公司股票全部拋空。消息一泄漏,股價立刻下跌。不久,整個市場就因股價的一瀉千里而處於極度恐慌中。政府官員為重樹投資信心而付出的努力也不見成效。公眾對市場的信心已經完全崩潰,無法挽回。無數公司的股票變成廢紙一堆。「南海泡沫」危機中的大輸家包括大名鼎鼎的天才科學家牛頓。事後他悲嘆道:「我能計算天體的運動,卻無法計算人群的瘋狂行為。」美國的教訓正因為自由和繁榮導致的貪婪與恐懼,美國人親手導演了兩場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壯觀的投機熱潮和最慘重的崩盤。20世紀20年代,人們對美國經濟充滿了信心。正是這一樂觀態度,促成了全國上下的房地產和股市投機熱潮。這場投機熱潮的最大中心地之一是佛羅里達。那兒氣候宜人,人口增長速度快,導致住房供不應求,地價暴漲。全國各地的投資投機者都紛至沓來,希望得到好回報。銀行寬松的貸款條件更是火上澆油,房價能在幾周內翻一番。人們確信不動產市場絕對沒有下跌的可能。雖然時間過了幾百年,這一論調卻幾乎與荷蘭人在為鬱金香發狂時候的論調一樣。跟所有的投機狂熱相同,這場投機熱潮最後也無可避免地走到了盡頭。到1926年,市場供過於求,不動產價格開始不斷下跌,投機者們只得割肉出局,進而引發了整個市場的崩潰。1928年,投機戰場從佛羅里達轉移到了曼哈頓。這次是華爾街唱了主角。股市投機幾乎成為一項全民愛好,成千上萬的人無心正業,股票交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大資金、股票經紀人、咨詢公司和上市公司聯手操縱股價引誘公眾上當的情況比比皆是。正當人們富貴夢正酣時,「晴天一聲霹靂」,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市爆發著名的「黑色星期二」,股指創下當日下跌12.82%的歷史記錄,拉開了特大經濟危機的序幕。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教授們說:「股價沒有反映出它們的真實價格,還應該再漲上去。」股市用下跌來回應。胡佛總統站出來說:「國家的經濟基本面是健康的,繁榮的。」,股市依然用下跌來回應。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從每股364.9美元跌到62.7美元,跌幅達82.8%。危機中,幾千家銀行倒閉,幾萬家企業關門,價值上億的股票和幾百萬人的夢想隨之灰飛煙滅。電子狂熱20世紀60年代初,科技發展,電子時代來臨,華爾街也迎來電子狂潮。當時所有上市的股票名稱幾乎都與「電子」沾邊,根本不管公司的業務是否與電子工業有關系。人們也毫不關心公司究竟是生產何種產品,只要它們聽起來和「電子」有關就會引來爭購和狂炒。美國音樂協會,其經營的業務是上門向顧客推銷留聲機和唱片,為了上市,將公司名稱改為「電子旋律」,該公司的股票發行價為每股2美元,一周後就上漲到14美元。一個有40年歷史,生產鞋帶的小公司,把「鞋帶公司」改名為「電子矽片動能催化公司」,公司產品還是鞋帶,股價卻天翻地覆,直沖雲霄。當公眾沉醉於快速致富的夢想里而不能抵制任何誘惑時,就連「媽媽甜點」之類的糕點公司也不甘寂寞的投入到改名大軍中,希望改名後會一夜暴富。「電子熱」在1962年落下幃幕。爭購狂潮變成拋售狂潮,股價一落千丈,許多巨富淪為乞丐。君子蘭傳奇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80年代,鬱金香球莖的故事在中國重演。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市場上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各種產品豐富人們的生活,其中包括家庭花卉,君子蘭就是最吸引人的一種。這種植物原產地是非洲,引入中國後,成為身份顯赫,富貴家庭高貴和品味的象徵。80年代,北方城市長春將君子蘭作為市花,全市一半以上家庭開始種植君子蘭。由於君子蘭生長期需要好幾年,因此供給無法跟上,市場需求便徒然上升,價格開始上漲。這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全國其他城市。許多個體投機者開始籌集資金,將市場上的君子蘭一搶而空。很快,君子蘭的價格達到一個令人目眩的高度。開始,君子蘭一般售價是每株100元,然後價格翻了2000倍,為每株200000元。這場投機熱免不了會有同樣的下場。君子蘭還是君子蘭,只是價格下跌了99%以上,令無數投機者血本無歸。日本「氣泡」破裂20世紀後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投機狂潮屬於日本。二戰後的幾十年,日本人艱苦創業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和國民的富有。80年代中期,不少日本人發現,炒股票和房地產來錢很快,「氣泡」迅速彌漫。從1955年到1990年,日本不動產價格上漲了75倍多,股價上漲了100倍。人們的投機熱情一浪高過一浪,根本不相信日本有限的土地價格會下跌,不相信股價會下跌。炒股成為日本大眾生活的必需。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證券的股票市值就超過了全美國所有券商市值的總和。日本高爾夫場地的總價值達5000億美元,是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價值總和的2倍。根據地產價格,日本只需要賣掉東京市,所獲取的資金就足夠買下全美地產;只要賣掉皇宮便可以籌到足夠的資金購買整個加利福尼亞。終於,政府認識到「泡沫經濟」的危害,緊急剎車,調整利率,緊縮信貸,希望能把房地產價格漲勢遏制住,讓股市軟著陸。但是局勢已經不能控制了。日本的股市不是選擇軟著陸,而是徹底崩盤。1989年年底日經指數差不多40000點的水平,到1992年8月,指數就跌到14300點附近,並從此一蹶不振--截止2002年11月29日,日經指數收盤為9215點。同時,房地產價格下跌了70%。互聯網熱潮歷史不會簡單的重復,卻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90年代後期,全球迎來互聯網熱潮。在「高科技,新技術」的口號下,每個人都相信「這一次真的不一樣!」亞馬遜書店和雅虎等互聯網企業,其股價在一年內翻了10倍,沒有人計算市盈率,也沒有人關心企業是否會盈利。和60年代的電子狂熱一樣,只要企業改名,加上.com立刻就會吸引風險投資家的大筆資金和公眾對股票的瘋狂搶購。美國一家名為「音像網路」的小公司,業務是在網上傳播各種電台和電視台的節目,自90年代中期成立就持續虧損,在互聯網熱潮中把名字改成「廣播.com」,股價馬上身價百倍,從每股18美元上漲到每股74美元,然後進一步炒到每股300美元。大洋彼岸的中國股市也緊跟世界潮流,上百家公司紛紛宣布觸網,改名,披上高科技的外衣,忙著掛羊頭賣狗肉,上演一幕幕荒誕悲喜劇。也許是為了再一次驗證金融市場也有萬有引力定律,代表全球高科技的美國納斯達克股指由2000年3月的5048點跌至今年10月的1000多點,共30個月跌幅達78.4%。無數投資、投機者的希望與熱情,貪婪與夢想最終化為苦澀的回憶與泡影。為何人們總是健忘?為什麼人們不會吸取以往慘痛的教訓?在鬱金香和互聯網之間,是風動?是幡動?還是人類貪婪和恐懼的心在動?經濟史學家說,人類的「金融記憶」是短暫的。可以肯定,人類的」泡沫史「還會繼續不斷地寫下去。因此索羅斯說:「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