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金融自由化
❶ 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概述
資本項目自由化具有以下特點:
1、居民既可以通過經常項目的交易獲得外匯,也可以自由地通過資本項目的交易獲得外匯;
2、所獲外匯既可以在外匯市場上出售給銀行也可以在國內或國外持有;
3、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交易所需要的外匯可自由在外匯市場上購得;
4、國內外居民可自由地將本幣在國內外持有來滿足資產需求。 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不斷向前發展,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是世界各國在開放條件下推動本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途徑。但是,由於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宏觀經濟環境和經濟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開放資本項目時採取的步驟和策略是有所區別的。
1、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經驗,二戰後初期,除了美國、加拿大和瑞士採取相對自由的資本項目體制之外,資本項目自由兌換進程是相對緩慢的。直至20世紀80年代,貨幣自由兌換進程才明顯加快。
在實施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過程中,其經驗主要有:
(1)發達國家的金融領域的自由化的進程基本上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
(2)隨著資本流動性的不斷增加,固定匯率制度難以繼續維持,因此各國開始尋求更具彈性的匯率機制。
(3)資本項目開放通常伴隨緊縮性的宏觀政策,還應採取結構性經濟改革配套方案,為開放資本項目提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2、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經驗與發展中國家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實踐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上世紀80年代以前,開始進行資本項目開放的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那些國際收支平衡處於強勢地位的國家。此後,有的發展中國家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甚有利的條件下甚至在承擔外債的情況下進行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而且與發達國家的相似之處在於,在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進程中也向更具有彈性的匯率制度邁進。
就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類型來看, 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拉美國家在20世紀70 年代末, 出現較快的金融自由化進程。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受債務危機打擊最大的國家增強對資本流出管制的力度。到20世紀80年代末和20世紀90年代初,拉美國家才又重新出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趨勢。
阿根廷是20世紀70 年代初期開始對國內金融市場取消限制, 並且在經濟改革初期便取消了對資本項目的大部分控制。自1976 年以來,阿根廷政府推行經濟私有化和金融私有化, 使資本項目自由兌換與金融體系的自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同步進行,通過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和市場利率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改造產業結構和吸引外資。
墨西哥在20世紀80 年代的債務危機之後, 對金融部門進行嚴格控制。直到1989 年,對資本項目逐步放鬆管制,以吸引外資。在此之後,墨西哥外債迅猛增長,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赤字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加嚴重。1994年12月20日, 墨西哥政府宣布比索實行自動浮動, 導致外匯市場危機, 外匯市場危機進一步波及股票市場, 最終釀成一場具有國際影響的金融危機。
亞洲的情況則不同, 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 對資本項目實行管制的亞洲國家的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 而且在債務危機時期也並未出現重新加強管制的倒退。到20世紀90年代,亞洲國家普遍出現了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明顯加速的趨勢。1997年7月由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亞洲乃至全球的經濟金融受到嚴重的破壞與沖擊。1998年,東南亞國家經濟普遍出現負增長、貨幣貶值、外匯市場動盪、股市暴跌、失業嚴重、資金大量外逃、外匯儲備急劇流失、企業及銀行紛紛倒閉,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 並不是因為這些國家推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 而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在推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過程中,金融深化不配套, 即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而引起的。
通過以上對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開放的論述, 可以總結出以下經驗:第一, 發展中國家的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是典型的漸進式改革。發展中國家的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一直是這些國家整體性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並把開放資本項目與發展市場經濟、加大開放度結合起來。第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和經常項目自由兌換沒有必然的時間順序,但經常項目開放並保持基本平衡,顯然有助於縮小資本流出流入對國際收支平衡的沖擊。第三, 資本項目開放會使國內經濟遭受更多國際資本的沖擊, 不利於經濟均衡。第四, 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必須有其他金融自由化政策相配套, 必須與一國金融監管能力相適應, 決不能盲目的開放。
❷ 中國股票市場對外開放的措施
措施
1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發展出口貿易
2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3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
4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5 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6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意義
經濟特區的創建,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❸ 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最主要動因是什麼
原因如下:
(1)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最基本原因是避險。利率市場、匯率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發生波動,市場風險急劇放大,迫使商業銀行、投資機構、企業尋找可以規避市場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金融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應運而生。
(2)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自由化進一步推動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金融自由化是指政府對限制金融體系的法律法規及行政管制予以放鬆,給予金融機構較寬松、自由、有利於金融創新的發展環境。
(3)金融機構的利潤驅動是金融衍生工具產生和迅速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金融機構通過金融衍生工具的設計開發以及擔任中介,擴大利潤來源。
(4)新技術革命為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於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與手段。金融衍生產品價格變動與基礎資產之間的緊密關系、價格計算以及交易策略的高度復雜性對計算機、網路技術要求嚴格,科技的發展促進了市場規模的壯大和交易效率的提高。
❹ 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風險
資本賬戶自由化帶來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量風險資本的流入和資本的突然性逆轉影響宏觀經濟穩定
資本賬戶自由化帶來的國內需求過旺會使國內利率升高,國內緊縮貨幣政策只會使情況惡化。國內利率的升高會誘導更多的短期國際投資資本流入,使經濟過熱,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及真實匯率升值和經常賬戶赤字的擴大。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外部債務增加會導致貨幣貶值,最終引導國外商品相對價格的重新調整和商品貿易流自我轉向。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外部失衡的增加,會使人們對現行匯率制度失去信心,誘發貨幣貶值預期,從而增加金融的不穩定性。此外,流入發展中國家的短期資本相對於FDI而言,由於期限較短,並且主要投資於證券股票市場,對經濟波動的敏感度極高,具有很高的不穩定性。當資本流入國的經濟出現波動,或者出現匯率貶值預期時,大量短期資本就會抽光,從而加速東道國的外部流動性危機。如1986年,估計流入泰國的外國銀行貸款有410億美元,1997年則逆轉為320億美元的流出。
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國際債權人都低估了對東南亞國家發放短期貸款的風險。而當危機在泰國爆發時,債權人得知東亞國家的短期債務總額已經超過外匯儲備總額後,為了避免債務人無力支付短期債務,迅速撤離了資本。一般而言,大規模貨幣貶值和資本外逃會使風險預期進一步增加,如果此時國內政策失誤,危機就會進一步加重。而貨幣貶值又導致大量企業破產,企業破產又會惡化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和銀行破產,金融體系便面臨崩潰。
當上述問題出現時,外國債權人無法確信債務能夠收回,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他們將迫不及待地對債務人的信用狀況重新進行評估,而且越來越不願意繼續放款。在許多情況下,拒絕繼續放款本身就會引發破產。貨幣和金融狀況的惡化不斷蔓延,反過來又使得資本進一步流出,貨幣進一步貶值。在這一惡性循環過程中,即使是那些借款很審慎的企業也難以保持其信譽。於是,金融部門的問題便外溢到一般經濟活動中,從而使得產出大幅度下降,經濟活動大量萎縮。
二、過度借款和道德風險危及銀行體系穩定
發展中國家實行資本賬戶自由化,使得大量的私人資本通過銀行中介進入東道國,導致銀行存款激增。由於發展中國家都存在或明或暗的政府擔保和補貼,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銀行大量放貸,出現貸款膨脹,而代表銀行股東經營的銀行經理人員,又往往因為這種擔保而產生道德風險問題。在資本賬戶自由化情況下,銀行經理人員有動力通過提供高的存款利率到國外去尋找存款;銀行從而用這些資金為高風險項目提供貸款,為消費貸款提供資金,推動國內高消費。當銀行股本金占銀行總資產比率愈低時,這種道德風險會更加突出。私人資本的大量流入帶來金融機構膨脹。通過對房地產和股票投機的大量貸款,推動資產價格不斷上漲,產生資產「泡沫」,這樣拉動起來的消費膨脹,又會提高國內總的消費需求,從而產生過旺的消費需求,導致我們前面論述的通貨膨脹,巨額經常賬戶赤字和真實匯率升值。
Gavin和Haumaan(1995)發現金融危機之前總出現貸款膨脹。當銀行資產迅速擴張時,銀行很難得到有關資產質量的信息。因為當經濟形勢比較好和銀行信貸膨脹時,借款人的流動性要求極容易得到滿足。這樣的貸款膨脹會導致總體銀行資產質量惡化。如果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過高,將由銀行危機進一步引發國際收支危機。如果一國的匯率是浮動的,那麼國際收支危機就會導致國內貨幣貶值。
總之,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存款保險制度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擔保,會導致國際債權人和國內銀行經理人員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出現超貸和超借綜合症,從而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使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突增。
三、為國際投機資本特別是國外套利基金沖擊本國金融市場打開方便之門
所謂投機資本,是指投機者為了在短期內獲得較多利潤而投出去的資本。由於投機資本要求在短期內完成利潤的實現,極其強調資本的流動性。因此,絕大部分投機資本活躍在金融領域。可以說投機資本基本上都屬於金融資本。所謂國際投機資本,或稱國際游資,是指那些沒有固定的投資領域,以追逐高額利潤而在各市場之間移動的短期資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目前在各市場中頻繁出入的國際投機資本大約有不下2萬億美元,約等於全球產出的20%。另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估計,1997年,僅在紐約、東京和倫敦金融市場上,每天大約有6500億美元的外匯交易,其中僅有18%用來支付國際貿易和投資,另外82%用於國際金融投機。
資本賬戶開放為國際投機資本在各國游動打開了方便之門,也給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帶來了極高的風險。國際投機資本在各國間的游動,使得國際信貸流量變得不規則,國際信貸市場風險加大。國際投機資本所推動的衍生金融產品的發展以及匯率、利率的大幅振盪使金融工具的風險加大。
國際投機資本進入一國,純以牟利為目的,並非進行實質性投資,即使參與實質性投資,也都含有投機成分和潛在動機,因而會給一國經濟帶來潛在性危機,加大金融風險。特別是巨額游資藉助於現代通訊技術、金融衍生工具及投機技巧的運用,更是加大了市場風險。在股票、期貨、房地產等極富投機性的市場上,巨額游資可以輕易地在較短時間內吹起金融泡沫,引發市場的暴漲暴跌,而且,這種狂熱的投機活動還會很快地由一地波及它地,或由一種投機對象波及到各種投機對象,引起市場連鎖反應。國際游資的這種「金錢游戲」可能將一國經濟和金融形勢的不穩定迅速傳遞給所有的其他國家。
國際投機資本在一國的流入與流出,妨礙東道國制定和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國際投機資本的游動往往與東道國的貨幣政策目標呈反方向性。在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下,如果一國為抑制通貨膨脹,會採取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的措施,以此減少貨幣供應量,但利率的提高卻可能招致國際資本的大量流入,使該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加劇通貨膨脹。而如果一國經濟出現衰退現象,就會降低利率以增加貨幣供應量,而此時國際資本流出,反而加劇經濟衰退;同時,外資的急劇抽逃還會引起東道國貨幣幣值急劇貶值,誘發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在國際投機資本中,套利基金發揮了領頭羊的作用。套利基金一般是設在離岸中心的共同基金或與發達國家的合夥基金,使有關監管當局鞭長莫及和監管無法可依。套利基金的特點是大量借款,從事高杠桿性投資,加劇風險行為。例如索羅斯手下的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在90年代的貨幣投機中曾取得20%的投資收益率,其投資行為和決策成為其它基金和投資者模仿的對象,因此,一旦風吹草動,從眾行為又會造成資本大量流出,造成有關國家貨幣貶值,經濟陷入混亂。
資本賬戶自由化、國際私人資本的大進大出使發展中國家銀行面臨極高的市場風險。流入的資本中短期債務比例越高,金融系統面臨銀行危機和系統金融危機的概率越高。一國金融市場的動盪,又會通過資本流動迅速傳染到其他國家,當投資者對一國經濟發展失去信心,產生該國貨幣貶值預期時,國際投機資本便會大量撤離,當局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干預;當外匯儲備不足以干預外匯市場時,則不得不放棄現行匯率,聽任貨幣貶值,貨幣危機爆發,一國的貨幣危機再通過貿易和資本渠道迅速傳染到鄰國和貿易關聯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因為沒有開放資本賬戶,從而避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可見,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風險是比較大的。
❺ 經濟體制改革的金融體制改革
初步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體制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歷程,基本上遵循著先機構、後市場、再產品的順序。金融機構改革經歷了從銀行體繫到銀行與非銀行機構並存的多元化體系,再到分業管理框架下不同金融機構明確的分工體系,以及近年來著手試驗的綜合經營體系這樣一個變革過程。在金融體制市場化改革方面,經歷了從計劃管制到市場化、從試點到推廣、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金融產品則經歷了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具體來說,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從1978年中國農村改革開始到隨後的企業改革過程中,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基本上處於研究和探索時期,實際上的改革相對滯後一些。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金融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建立金融機構的框架體系,逐步形成多元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其中,監管系統是中國人民銀行;銀行系統包括國家專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和信用合作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有保險公司、信託投資、租賃公司以及各大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但這一時期,金融市場沒有發展起來,市場化程度很低。從90年代中後期到2002年,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主要是形成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格局。監管系統發展到一行三會。在銀行系統中,又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銀行,發展了股份制銀行,建立了區域性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在2001年中國入世後也加快了進入步伐,再加上農村信用社及其他存款貸款類金融機構,整個銀行系統呈現出多層次相互競爭的格局。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得到空前發展,出現了一些非銀行金融中介,如證券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社保基金等等。同時,隨著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等的建立,改變了以前我國金融體系中有機構無市場的境況。分別於1990年底和1991年4月在上海和深圳成立的兩個交易所,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初步形成,成為中國金融體制市場化改革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從2003年至今,為金融機構企業化改革和服務於直接融資的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時期。面對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我國開始對金融機構進行企業化改造,使其成為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具體內容包括,剝離國有商業銀行呆壞賬,國家向國有銀行注資,建立商業銀行資產經營負債體系,強化以資產負債比為主要內容的專業監管;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進行股份制改造,等等。近幾年,一些新型的服務於直接融資的金融中介機構,如各種基金管理公司、產業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快速發展;各種新的金融產品、金融衍生產品不斷創新,更加豐富。總之,這一階段的改革,使我國的金融機構初步建立起了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金融風險隱患基本得到控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平均約為5%以下,稅後利潤大幅增長;新型非銀行機構發展迅速。三十年來我國金融體制的漸進式改革,既保證了整個轉軌時期經濟的平穩發展,也實現了自身的改革目標,改革的成就從整體上可以概括為:建立了分工合作的金融機構體系,以及由貨幣、證券、保險、外匯組成的金融市場體系;宏觀金融調控已從直接控制信貸規模,轉向了利用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間接調控;金融監管明顯加強,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人民幣匯率穩定,形成了面向全球開放的金融市場新格局。三十年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經驗大致可概括為如下幾點:(1)金融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協調推進;(2)加強宏觀調控、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3)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基本保證;(4)促進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協調發展,是提高金融運行效率的基礎;(5)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6)立足本國實際、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是推進改革的有益嘗試。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正在蔓延的新形勢和國際金融體系的不斷變化,展望未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給予高度關注:一是實現融資方式的多元化,大力發展以股權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二是進一步深化利率及匯率的市場化改革;三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四是推動金融業的混業經營;五是創新農村金融體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六是進一步規範金融監管,加強風險控制和防範能力。
❻ 為什麼要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可通過儲蓄效應、投資效應、就業效應、收入分配效應,促使經濟發展。金融深化,就要放開利率管制,取消信貸配給制,實行金融的自由化。
①貨幣市場發育不良,利率市場化進程緩慢。貨幣市場仍然處於初級階段,規模小、參與主體少,並且存在市場分割,資金配置效率低。貨幣市場發育不良影響了利率市場化,使得利率仍然由政府主導,並不能真正反映市場上資金的稀缺程度。
②銀行業壟斷程度仍然相當高。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銀行業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但實質上,國有獨資銀行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非國有金融機構、尤其是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銀行業面臨很高壁壘,城市和農村金融分割現象嚴重。
③資本市場存在著缺陷。我國資本市場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導,國家對股票市場行政干預過多,資本市場主要偏袒於支持國有企業的發展,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等設置了諸多障礙,並且資本市場投資現象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