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期8隻股票總市值
Ⅰ 滬市 基期股票市價總值 是多少
基是指統計基數,期是指統計時限。
基期:是一個基礎期、起始期的概念,屬於這期的有「入選樣本股票」稱為基期股票;規定的基日;規定的基日指數值(基期指數)。基期股票的市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固定不變的。
對某股票的分時走勢而言,當天的走勢是以昨天該股票的收盤價為基期,也即以昨天15:00該股票的價格為基期。
而當天的上證領先是以昨天15:00的上證指數(白線)為基期。
股市上,指數指的是價格指數,一般計算表達式:
即時指數=(A / B)× C,其中,
A:即時股票的市值。(即時的指數樣本股票的總市值)
B:基期股票的市值。(基期的指數樣本股票的總市值)
C:基期指數值。(起始點的指數值)
上式中,B、C的值是固定常量。每年、每月、每日開市,股票價格是變的,即A值是變化的,一日內開市的每時每刻A都在變化,從而計算出即時的指數。
上綜指:基日是1990.12.19,基期指數是100
深成指:基日是1994.07.20,基期指數是1000
滬深300指數:基日是2004.12.31,基期指數是1000
Ⅱ 問個好奇的股票問題 誰知道
你所說的大盤,是滬指或深指。 以滬指為例,全稱為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它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全部股票為計算范圍,以發行量為權數綜合。 術語太多,用我的語言就是,它的指數計算范圍為,上證所有股票,包括停牌的,這點很重要。 指數計算方法為,比如,今天的股指應該=(本日市價總值/基期市價總值)X100。 本日市價總值為:現在所有滬市股票總市值。 單只股票市值為:股價X股票已經發行的發行量。 基期為:滬市正式開業日,1990年12月19日 基期市價總值為:當時市場全部8種股票的總市值。 100是當時的基期指數,不做過多描述。 所以,基期市價總值和後面的100是固定的,說白了,本日市價總值越大,指數結果就越大。 本日市價總值取決於所有股票的總市值。 也就是說,假使沒有新股票上市,並且所有股票發行量不變(不增加)的話,股價價格越高,總市值越大。 再簡單說就是上證所有股票分別用發行量和股價的乘積然後再相加得出的結果。 它是個結果,是個籠統的感官事物,可以用它來看大多數股票是否漲跌。 假使說事情要發生,那麼先發生在股票身上,然後大盤就會同時顯示結果。 是這種關系。 但是不排除民間有陰謀論之說,說大盤的漲跌包括指數走向能夠人為操縱。 但要清楚的是,這種方式如果能夠發生,必須人為控制大部分股票的漲跌才能使指數走向發生清晰變化。 我不排斥這種說法,因為機構,券商,企業,重倉的股票多如牛毛,有這個實力。 但具體人家是否操縱了這就是另一話題了。 基本上大盤與股票的關系為,蛋與雞。大多數股票價格漲跌影響大盤漲跌。大盤不能影響大多數股票價格,只能起到顯示結果的作用。 不懂的可以繼續問。
Ⅲ 上證的基期股票總市值是多少
新上證綜指以2005年12月30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樣本股票的總市值為基期,具體做法是,在每一交易日集合競價結束後,用集合競價產生的股票開盤價(無
Ⅳ 1990.12.19上證綜指基期股票市值是多少
當然不是,因為上證綜指是包含了所有股票的,指數剛開始編制的時候A股總共也就那麼幾只股票,和現在將近1000隻股票不能當成一個概念,如果照你的理解,2007年指數上6000點的時候不是得有45萬億了?實際上那時候的總市值不到10萬億,除了股價下跌導致市值蒸發外,2009年重啟的大量IPO也讓指數的上漲成為困難
Ⅳ 上證和深證各多少只股票
截止2014年11月20日,上交所有1029隻上市公司;深交所有1606家上市公司,總計2635家。
上交所:
上市公司:985家;
上市股票:1029隻;
總市值:183876.67億;
深交所:
上市公司(家):1606;
上市股票:2898;
總市值(億元) 119721.93億;
Ⅵ 請問證股堂上證指數是如何算出來的
上證指數=報告期股票市價總值÷基期股票市價總值× 1001、公式分解:① 報告期股票市價總值=計算上證指數的當期的每支股票的總股本×股價之和,即∑(某支股票市價×總股本);
【上證指數均為實時計算,具體做法是:在每一交易日集合競價結束後,用集合競價產生的股票開盤價(無成交者取昨收盤價)計算開盤指數,以後每有一筆新的成交,就重新計算一次指數,直至收盤,實時向外發布。其中各成份股的計算價位(X)根據以下原則確定:若當日沒有成交,則 X = 前日收盤價 ;若當日有成交,則 X = 最新成交價。】
② 基期股票市價總值(理論上)=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中所有股票的總市值,當時一共是8支股票:延中實業(600601)、真空電子(600602)、飛樂音響(600651)、愛使股份(600652)、申華實業(600653)、飛樂股份(600654)、豫園商場(600655)、浙江鳳凰(600656),即∑(以上8隻股票市價×總股本)。
③ 100為基期指數,基日是1990.12.19。( 新上證綜指發布以2005年12月30日為基日,以當日所有樣本股票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點為1000點。 新上證綜指簡稱「新綜指」,指數代碼為000017。)
綜上,例如:某報告期內,市場有10支股票,股價分別為10元、9元、8元、7元、6元、5元、4元、3元、2元、1元;發行股數均為10股。基期有2支股票,股價分別為5元、4元,發行股數分別為10股、5股。即,該報告期內的指數=(10×10+9×10+8×10+7×10+6×10+5×10+4×10+3×10+2×10+1×10)÷(5×10+4×5)×100=785.71。
2、指數修正:
為了剔除新股上市等非交易性因素對指數的影響,在計算上證指數時,基期股票總市值會按照一定規則,不斷進行修正。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
公式為:修正後的基期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的報告期股票市價總值+新增或者減少的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的基期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的報告期股票市價總值。以該修正後的基期股票市價總值作為以後指數計算的基期股票市價總值,即新基期。
如上例,現新增一支股票,股價11元,發行10股。即,新基期=(550+110)×70÷550=84.修正後的指數=(550+110)÷84×100=758.71.
3、指數修正情形:
(1)新上市:凡有成份證券新上市,上市後第十一個交易日計入指數; 上證指數=(報告期原有股票市價總值+新股市價×總股本)÷(基期股票市價總值+新股總股本×第10個交易日該新股收盤價)× 100
(2)除息:凡有成份股除息(分紅派息),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3)除權:凡有成份股送股或配股,在成份股的除權基準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市值= 除權報價×除權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除權股票);
(4)匯率變動:每一交易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該日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修正指數;
(5)停牌:當某一成份股處於停牌期間,取其正常的最後成交價計算指數;
(6)摘牌:凡有成份股摘牌(終止交易),在其摘牌日前進行指數修正;
(7)股本變動:凡有成份股發生其他股本變動(如增發新股上市引起的流通股本增加等),在成份股的股本變動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市值=收盤價×調整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變動股票);
(8)停市:A股或B股部分停市時,指數照常計算;A股與B股全部停市時,指數停止計算;
Ⅶ 想問一下各位大佬,假設當天A股所有股票都沒有漲跌,但是有一隻成分股納入A股,是不是A股就要漲指數
上證指數=報告期股票市價總值÷基期股票市價總值× 100
1、公式分解:
① 報告期股票市價總值=計算上證指數的當期的每支股票的總股本×股價之和,即∑(某支股票市價×總股本);【上證指數均為實時計算,具體做法是:在每一交易日集合競價結束後,用集合競價產生的股票開盤價(無成交者取昨收盤價)計算開盤指數,以後每有一筆新的成交,就重新計算一次指數,直至收盤,實時向外發布。其中各成份股的計算價位(X)根據以下原則確定:若當日沒有成交,則 X = 前日收盤價 ;若當日有成交,則 X = 最新成交價。】
② 基期股票市價總值(理論上)=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中所有股票的總市值,當時一共是8支股票:延中實業(600601)、真空電子(600602)、飛樂音響(600651)、愛使股份(600652)、申華實業(600653)、飛樂股份(600654)、豫園商場(600655)、浙江鳳凰(600656),即∑(以上8隻股票市價×總股本)。
③ 100為基期指數,基日是1990.12.19。( 新上證綜指發布以2005年12月30日為基日,以當日所有樣本股票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點為1000點。 新上證綜指簡稱「新綜指」,指數代碼為000017。)
綜上,例如:某報告期內,市場有10支股票,股價分別為10元、9元、8元、7元、6元、5元、4元、3元、2元、1元;發行股數均為10股。基期有2支股票,股價分別為5元、4元,發行股數分別為10股、5股。即,該報告期內的指數=(10×10+9×10+8×10+7×10+6×10+5×10+4×10+3×10+2×10+1×10)÷(5×10+4×5)×100=785.71。
2、指數修正:
為了剔除新股上市等非交易性因素對指數的影響,在計算上證指數時,基期股票總市值會按照一定規則,不斷進行修正。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
公式為:修正後的基期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的報告期股票市價總值+新增或者減少的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的基期股票市價總值÷修正前的報告期股票市價總值。以該修正後的基期股票市價總值作為以後指數計算的基期股票市價總值,即新基期。
如上例,現新增一支股票,股價11元,發行10股。即,新基期=(550+110)×70÷550=84.修正後的指數=(550+110)÷84×100=758.71.
3、指數修正情形:
(1)新上市:凡有成份證券新上市,上市後第十一個交易日計入指數; 上證指數=(報告期原有股票市價總值+新股市價×總股本)÷(基期股票市價總值+新股總股本×第10個交易日該新股收盤價)× 100
(2)除息:凡有成份股除息(分紅派息),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3)除權:凡有成份股送股或配股,在成份股的除權基準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市值= 除權報價×除權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除權股票);
(4)匯率變動:每一交易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該日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修正指數;
(5)停牌:當某一成份股處於停牌期間,取其正常的最後成交價計算指數;
(6)摘牌:凡有成份股摘牌(終止交易),在其摘牌日前進行指數修正;
(7)股本變動:凡有成份股發生其他股本變動(如增發新股上市引起的流通股本增加等),在成份股的股本變動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市值=收盤價×調整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變動股票);
(8)停市:A股或B股部分停市時,指數照常計算;A股與B股全部停市時,指數停止計算;
Ⅷ 上證指數就是幾個代表性的股份加起來的市值嗎
股市指數可以說是,就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數字。
通過指數,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當前各個股票市場的漲跌情況。
股票指數的編排原理相對來說還是有點難理解,就不在這兒詳細分析了,點擊下方鏈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數: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一、國內常見的指數有哪些?
根據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和性質來有針對性的分類,股票指數有這五種形式的分類:規模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風格指數和策略指數。
其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是規模指數,舉個例子,大家都很熟悉的「滬深300」指數,是說有300家大型企業股票在滬深市場上有很好的代表性和流動性,且交易活躍的一個整體情況。
再比如,「上證50 」指數也是規模指數的一種,代表上證市場規模和流動性比較好的50隻股票的整體情況。
行業指數代表的則是某個行業目前的整體狀況。譬如「滬深300醫葯」的本質就是行業指數,由滬深300中的17個醫葯衛生行業股票所構成,同時也是在反映了這個行業公司股票的整體表現。
如果想要表示作為人工智慧或者新能源汽車這樣的那些主題的整體情況的話,就需要用主題指數來表示,相關指數「科技龍頭」、「新能源車」等。
想了解更多的指數分類,可以通過下載下方的幾個炒股神器來獲取詳細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二、股票指數有什麼用?
經過文章前面的介紹,大家可以知道,指數選取了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股票,所以根據指數,我們就可以很迅速的知道市場整體漲跌的情況,這就能清楚地了解市場的熱度,甚至將來的走勢都能夠被預測到。具體則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獲取專業報告,學習分析的思路: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
應答時間:2021-08-2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Ⅸ 上證指數1990年12月19日基日的股票總市值是多少不要百度粘貼,因為我查了沒有。
上證綜合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股票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點。1984年11月14日發行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小飛樂」股票――這是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隻股票。1986年11月,鄧小平接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凡爾霖,贈送了一枚飛樂音響股票。雖然有報道說深寶安和北京天橋成立股份制企業更早,但是發行股票,小飛樂在先。
1986年,深圳開始股份制改造。1988年4月1日,深圳發展銀行在特區證券公司的櫃台上開始了最早的證券交易。隨後萬科、金田、安達、原野(世紀星源的前身)等也陸續發行股票並上櫃交易,構成「老五家」。
1990年12月1日, 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因為申請沒有批), 老5家開始交易。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老八股開始交易。它們是: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股份、申華實業、飛樂股份、豫園商場、浙江鳳凰。上海綜合指數基點為100點,(當天開盤96.05點,之後無量空漲,90年收於127.61點。)
1991年,上海股市穩步上漲。
1991年7月3日,深交所正式開業。
1991年10月31日,首家B股深南玻B公開招股。
如果有疑問請找(中國股市18年大事記),幫助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