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聯集團股票市值
❶ LVMH旗下,手握250億美元的大PE,正在用錢給消費賽道投票
最近發生的兩件「小事」,把老牌消費投資機構L Catterton重新拉入到人們的視線。
第一件事發生在3月底,元氣森林完成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達60億美元,據悉元氣森林這輪的份額非常搶手,L Catterton和紅杉、華平一起笑到了最後;第二件事是在6月中旬,L Catterton北京辦公室開業,並宣布發起第一隻人民幣基金。
事實上,只要研究一下L Catterton的 歷史 就能發現,這家管理近250億美元資產、有著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支持的私募股權機構,雖然在海外取得了驕人戰績,但在內地和香港將近10年的投資 歷史 ,不論出手的次數還是取得的戰績都不算亮眼。
而最近一連串動作的背後,L Catterton正在改變中國市場的投資布局,特別是瞄準快速崛起的中國本土品牌。在其今年2月發布的一篇報告中,L Catterton向投資者強調:未來3-5年,鑒於中國電商巨頭們將不斷發力扶持本土品牌,新興品牌和垂類Top品牌中將出現一大批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這條來自太平洋東海岸的鯊魚,已經聞到了中國消費市場的血腥味。
LCatterton
L Catterton的前身是美國私募基金Catterton和法國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的投資機構L Capital,2016年雙方合並後更名為L Catterton。目前L Catterton管理的資產總規模超過250億美元,比剛合並時(約120億美元)增長了一倍以上。
Catterton最早成立於1989年,由Frank Vest、華裔投資家J. Michael Chu(朱邁賢),以及前美國財政部長William E. Simon創立。成立之初,Catterton專注投資飲料行業。而隨著公司的發展,投資范圍逐漸擴大到更廣的消費領域,其最有名的投資案例是收購美國網紅連鎖餐廳澳拜客牛排館(Outback Steakhouse)和美式傢具品牌RH(Restoration Hardware)。
L Capital則是LVMH旗下的私募股權基金,這個成立於2001年的機構,最初的定位是投資價格低於LVMH的「負擔得起的奢侈品」。其投資的項目包括服飾品牌Gant,義大利美妝連鎖店La Gardenia,以及數個歐美地區的豪華商業地產項目。
根據紐約時報當時的報道,合並前主要聚焦歐洲市場和亞洲市場的L Capital正考慮向北美拓展,同時以北美和拉美為主陣地的Catterton正考慮向歐洲、亞洲擴張。這兩家消費投資機構背後的出資人都有LVMH創始人伯納德·阿諾特,後者從1998年開始成為Catterton基金的投資者。最終在阿諾特的撮合下,L Capital與Catterton成功合並,締造了這個消費投資行業的「巨無霸」。
從結果來看,這次合並將二者的優勢互補結合,從而得到了「1+1大於2」的結果。
第一點體現在投資范圍的結合。合並前Catterton主要業務是北美和拉丁美洲的私募股權投資,與L Capital的歐洲和亞洲私募股權業務,以及房地產業務正好互補,合並後形成了六大投資平台在全球進行投資。
LCatterton Portfolio:控股型投資
這六大平台分別是主投北美和歐洲7500萬-5億美元規模公司的「L Catterton Flagship Buyout」;主投1000-7500萬美元的「L Catterton Growth」;主投5000萬美元-1.5億美元的「L Catterton Asia」;主投西歐3000萬至1億歐元公司的「LCatterton Europe」;主投3000-7500萬美元的「L Catterton Asia」;以及主投2500萬美元到1.25億美元規模奢侈品零售地產項目的「L Catterton Real Estate」。
此外二者的優勢也正好互補。Catterton的優勢是作為老牌消費投資機構的專業性,合並後Catterton的團隊得以保留,並成為新公司的骨幹,兩位管理合夥人J. MichaelChu和Scott A. Dahnke分別出任新公司的全球聯席CEO。
L Capital最值錢的當然還是LVMH這塊奢侈品之王的金字招牌,這點也在L Catterton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在L Catterton的官網和官方宣傳資料中,這家機構反復強調自己與LVMH集團的關系,而這也成為了L Catterton啃下一些「硬骨頭」時最好的幫手。
一位參與的投資人告訴投中網,在元氣森林最新一輪融資中,L Catterton能在一眾搶破頭的VC、PE中脫穎而出,拿到這一輪的領投份額,唐彬森看中的就是其背後LVMH的品牌價值。
不論是消費者還是消費企業,沒有人能拒絕LV、迪奧的誘惑,盡管L Catterton與LVMH的關系,可能遠不如國內投資人更加熟悉的順為之於小米,又或者雲鋒之於阿里。
L是面子,Catterton是里子
研究L Catterton的前提,是弄明白這家投資機構與其背後的LVMH集團的真實關系。
表面上看二者的關系並不復雜,有點類似順為資本和小米,或者雲鋒資本和阿里的關系。合並前的LCapital是LVMH旗下的戰略投資基金,合並後LVMH集團的控股股東阿諾特集團控制L Catterton約40%的股權,同時LVMH和阿諾特也以投資人(LP)的身份參與了L Catterton管理的基金。
在官網上,L Catterton將其與LVMH的關系定義為「戰略夥伴關系」。稱作為「持續性合作夥伴關系的一部分」,雙方在集團共有的投資組合中,在消費者洞察、品牌戰略、零售擴張和規模經濟等領域展開積極的合作。
但從現實來看,LVMH對LCatterton的Portfolio賦能,遠弱於小米之於順為,或者阿里之於雲鋒。在國內投資圈很多人會認為,拿到順為和雲鋒的投資,意味著拿到了米家和阿里系的入場券,但拿到L Catterton的錢,並不意味著企業拿到了與迪奧、LV或者絲芙蘭合作的敲門磚。
LVMH集團有自己的戰略投資部門,包括2017年成立的新銳奢侈品牌投資部門LVMH Luxury Ventures,如上圖所示,成立以來這個部門一共進行了7筆投資,投資對象多是一些早期的品牌和渠道。
與之相比,L Catterton大多時候是以一個財務投資人的角色進行投資,回報率是其追求的核心指標,LVMH集團整體的品牌和產品戰略並不與L Catterton相關。但創業者並非不清楚這點,他們看中的是L Catterton入股後帶來的品牌和渠道運營能力。
除了LV這張虎皮,L Catterton真正的內功是傳承自Catterton和LVMH集團的品牌運營能力,其核心的投資理念,是在品牌成長期入股後,藉助投後團隊的運營能力和LVMH集團的渠道和品牌資源,來促進企業成長,從而在3-5年的投資周期內,收獲可觀的回報。
L Catterton Asia大中華區負責人黃晗躋2017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幫助被投企業:
第一是地域擴張,例如投資韓國美妝品牌卡萊歐(CLIO)和小CK(Charles & Keith)後幫助二者進入中國市場,2017年時小CK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新加坡本土;
第二是品類拓展,例如將小CK的產品品類從鞋履拓展到了包袋;
第三是兼並與收購,例如2016年投資GXG後,L Catterton幫助GXG與澳大利亞運動品牌2XU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藉此從男裝拓展到運動 時尚 領域。
最後是人才和管理,L Catterton的官網顯示,其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250名員工,除投資團隊外還有一隻強大的投後團隊,裡面既有奢侈品領域的高管,頂尖咨詢公司的分析師,還有零售企業的人才、產品專家等。
而作為大股東,LVMH給予的更多是渠道和資源方面的支持。例如幫助小CK拓展渠道的時候,會用到LVMH現有的渠道資源,去跟商場打交道;幫助丸美進入香港DFS和絲芙蘭,也是直接藉助LVMH的資源體系。
這種產業資本的打法不可謂不先進,2017年高瓴400多億收購鞋王百麗後,也走上了相近的道路。但只看大中華區的成績,入華10年的L Catterton卻難言成功,不僅出手項目寥寥無幾,回報也不算亮眼。
投資中國本土品牌,收割Z世代
L Catterton Asia的前身是L Capital Asia。2010年12月L Capital Asia完成募集,其中LVMH出資10%,其餘由歐美金融機構和高凈值人群出資,該基金主要的目標是尋找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的投資機會。
L Capital Asia在大中華區的第一任負責人是上文中提到的黃晗躋。根據官網和領英的資料,黃晗躋此前先後在Intel資本和香港對沖基金DE Shaw任職,2010年以創始成員的身份加入L Catterton Asia,此後一直是L Catterton Asia投委會的成員之一。
入華以來,L Capital Asia在國內相繼投資了擁有多個高端女裝品牌的欣賀公司,Ochirly的母公司赫芬國際集團,廣州的葯妝品牌丸美,以及香港的英皇珠寶和明豐等,但除了香港的兩家珠寶公司,其餘三家內地公司都未能如預期般幾年內上市退出。
L Capital Asia 2011年投資欣賀公司,當時L Capital對這筆投資寄予厚望,不僅合作後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小組與欣賀對接,還幫他們拿下了澳門威尼斯人一個欣賀心儀已久的門店,以及請來前迪奧設計師加盟欣賀。
但這些都沒能鋪平欣賀的上市之路,後者幾次沖擊A股失敗,直到2020年才登陸深交所中小板。而早就失去耐心的L Capital,2018年1月將其持有的7%股份由欣賀回購,在後者IPO成功前已經退出。
赫芬國際的上市之路也不平坦,2017年赫芬國際申請IPO,但幾度沖擊未果,最終低調撤回。
還有2013年投資的丸美上市之路也幾經波折,2018年7月丸美IPO進程被暫停,而從2014年6月首次報送IPO材料算起,這是丸美第四次在A股IPO路上折戟。但總算LCatterton沒有完全失去信心,2019年7月丸美第五次申請IPO終於成功,L Capital也在次年陸續減持,套現將近17億元,7年時間賺回6倍回報。
2016年與Catterton合並之後,新公司也沒有逆轉在中國區的頹勢。2016年L Catterton和另一家投資機構Crescent Point投資GXG母公司慕尚集團3億美元,2019年慕尚上市時LCatterton持有約38%的股份,CrescentPoint持有14%,按照當時的發行價計算,這些股票的市值約3.7億美元,3年時間回報只有20%。
2019年之前LCatterton只在大中華區進行了不到10筆投資,除了投資策略,業績不佳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從2020年開始,L Catterton悄然轉變中國內地的投資策略,開始加大中國市場的布局力度。
2020年初,LCatterton挖來前TPG亞洲合夥人陳悅擔任管理合夥人。公開資料顯示,陳悅是TPG在華投資的奠基人,在TPG期間曾經長期參與了李寧等消費企業的投資和投後管理。
李晶介紹
此外,L Catterton還募集了第一期人民幣基金,總額達數十億元,並請來前國力民生集團CIO李晶擔任人民幣基金主管和L Catterton Asia的董事總經理。
而對於中國策略轉變的原因,L Catterton在其2021年初發布的一篇名為《Fads vs. Facts: Hunting forUnicorns in China』s Booming Consumer Market》的報告中進行了詳細的闡釋。
首先從行業來看,2020年是中國本土消費品牌崛起的一年,天貓雙11期間有357個本土品牌登上榜單,相比之下2019年同期僅有11個。而完美日記和泡泡瑪特上市後得到的追捧也令消費投資機構瞠目結舌,按照首日收盤價計算,完美日記的P/S達到15.6倍,泡泡瑪特達到35.2倍。
L Catterton認為這種消費市場的熱度不是泡沫,其背後是中國Z世代消費群體的崛起。這群1996年至2010年出生的新生代約佔中國人口的17%,但其消費支出卻佔中國新國貨品牌總銷售額的25%。盡管這裡面一半的人還在上學或者初入職場,收入相當有限,但從家庭消費支出的佔比來看,中國年輕世代支出占家庭支出的13%,遠高於美國(3%)、英國(3%)、德國(4%)或者全球平均水平(8%)。
L Catterton在報告中提出,中國Z世代顯然更具全球意識,更精通數字技術,更能接受「中國製造」的產品。年輕的中國消費者並沒有把產品來源作為唯一的購買標准,而是被那些可以作為「自我表達」和「個人價值觀」的產品所吸引。鑒於中國在全球舞台上日益活躍帶來的民族自信,年輕人中日益增長的民族自豪感已經轉化為對本土品牌的喜愛。
此外,中國Z世代還培養了與全球其他同齡人不一樣的消費習慣,例如美妝行業直播帶貨的興起,食品行業對快速食品的喜愛,以及服裝領域興起的漢服文化等。
L Catterton認為,中國新消費品牌將誕生一批獨角獸,而投資者可以從三個維度衡量一個品牌的發展潛力。
第一,品牌的創新速度是否夠快;第二品牌是否能以更加直接和更有創造性的方式觸達消費者;第三,企業是否專注於建設品牌,建立用戶的品牌忠誠度。
❷ 有哪些上市的電影公司市值是多少
華誼兄弟,代碼:300027,市值參考實時股價×總股本。
光線傳媒,代碼:300251
華策影視,代碼:300133
另外:鹿港科技,代碼:601599。
❸ 股權投資成功案例有哪些
案例1——無錫尚德
尚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晶體硅太陽電池、組件以及光伏發電系統的研究,製造和銷售。尚德公司於2004年被PHOTON International評為全球前十位太陽電池製造商,並在2005年進入前6位。2005年5月,尚德在全球資本市場進行了最後一輪私募,英聯、高盛、龍科、法國Natexis、西班牙普凱等投資基金加盟,這些公司用8000萬美元現金換得尚德公司7716萬股權。2005年12月,在紐約交易所掛牌,開盤20.35美元。籌資4億美元,市值達21.75億美元,成為第一家登陸紐交所的中國民企。施正榮持6800萬股,以13.838億美元身價排名百富榜前五名。無錫尚德成功上市中,私募基金發揮了重要作用。
案例2——盛大網路
2003年3月盛大網路獲得軟銀亞洲4000萬美元注資,成為當時中國互聯網業最大規模的私募融資,2004年5月13日,盛大網路成功登陸納斯達克,2005年7月軟銀亞洲撤出盛大,兌現5.6億美元,從4000萬到5.6個億,不到3年,投資收益高達1400%。
案例3——攜程網
1999年10月,攜程網吸引IDG第一筆投資,2000年3月吸引軟銀集團第二輪融資,2000年11月引來美國卡萊爾集團的第三筆投資,前後三次募資共計吸納海外風險投資近1800萬美元。2003年12月10日,成立僅僅4年多的創業型公司攜程網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攜程網也隨即成為中國互聯網第二輪海外上市的一個成功典範。
案例4—— 阿里巴巴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1422元!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的B2B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掛牌。總市值超過200億美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獨特的內部財富分配格局,阿里巴巴4900名員工持有B2B子公司4.435億股。 2014年9月21日,阿里巴巴上市不僅造就了馬雲這個華人首富,還造就了幾十位億萬富翁、上千位千萬富翁、上萬名百萬富翁,這是一場真正的天下財富盛宴。阿里巴巴上市前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人民幣,阿里巴巴集團於美國時間9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確定發行價為每股68美元,首日大幅上漲38.07%收於93.89美元,現股價102.94美元,股本僅為25.13億美元,市值達到2586.90億美元,收益率達百倍以上。相當於當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1422元。
案例5——騰訊當年
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4400元!
2004年6月16日,騰訊上市,造就了5位億萬富翁、7位千萬富翁和幾百位百萬富翁。騰訊上市前公司注冊資本6500萬元人民幣,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掛牌上市,股票上市票面價值3.7港元發行;第二年,騰訊控股開始發力飆升,當年底,其股價便收於8.30港元附近,年漲幅達78.49%;到2009年時,騰訊控股以237%的年漲幅成功攀上了100港元大關,為香港股市所矚目。
2012年2月,該股已站在了200港元之上,此後新高不斷。2014年3月該股股價一舉突破600港元大關,2014年5月將一股拆為五股,現單股股價為136港元,總市值達到1500多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上市前投資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4400元。
案例6——網路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780元!
2005年8月5日,網路上市,當天創造了8位億萬富翁、50位千萬富翁、240位百萬富翁。網路上市前注冊資本為4520萬美元,2005年8月5日,網路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股價從發行價27美元起步,一路飆升,開盤價66美元,收於122.54美元,上漲95.54美元。
首日股價漲幅更是達到353.85%,現股價為227.53美元,增長上百倍,網路現市值近80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上市前投資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780元。
案例7—— 格力電器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51元!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於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當時總股本為7500萬元,每股凈資產為6.18元,如今股價達到41.19元,總市值達到1238.94億。相當於當年上市總投資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651.92元。
案例8——貴州茅台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095元!
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8月2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每股發行價31.390元,上市首日開盤價34.51元,上市時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8500萬元,現今股價177.47元,總市值達到2026.7億,相當於當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1095.5元。
案例9——東阿阿膠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416元!
1996年07月29日「東阿阿膠」A股股票在深圳掛牌上市,當時注冊資本為6238萬元,股票發行價格為每股5.28元,如今股票價格達到39.48,市值更是達到258.08億元。相當於上市前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416元。
案例10——海爾電器
當年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367元!
青島海爾於1993年11月1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每股實際發行價為7.38元,而今股票價格為20.13元,青島海爾上市前注冊資本1.5億,現今市值為550.93億元。相當於當年上市2 前投資1元原始股,現在變成367元。
❹ 誰能給英超20傢俱樂部估個價
商人運轉足球
在職業聯盟中,任何一傢俱樂部沒有特權,英超公司的宗旨是為英超聯賽服務,為全部俱樂部設法盈利,沒有俱樂部大小與股份之分。同時在俱樂部的財務問題上,英超聯盟採取的是透明和強制披露的制度
在不聲不響陸陸續續地買入英超曼徹斯特聯隊的股票一年多之後,76歲的美國富商馬爾科姆格雷澤終於下定決心,把這棵搖錢樹弄到手。
10月19日,當他進行了5天之內的第三次行動,將手裡的曼聯股份增持至28.11%的時候,整個英格蘭都在憂慮。根據英國收購法案,任何人一旦擁有一家公司30%的股票,他就必須進行強制性收購表態,即提出一個正式申請,對公司進行全盤收購。
在格雷澤眼裡,曼聯就是一個商業帝國。
曼聯集團目前下屬的子公司有:曼聯足球俱樂部、曼聯餐飲公司、曼聯互動公司等。同時,曼聯也是贊助商趨之若鶩的對象。除了擁有百事、百威等8家贊助商外,3年前,vodafone甩出3000萬英鎊買下了曼聯4年的胸前廣告。去年8月1日起,俱樂部與耐克公司開始了一份新的長達13年的合作合同,此後10個月里,曼聯的t恤衫賣出了250萬件。
老特拉福德,這個英格蘭規模最大的球場,能夠坐得下67700位觀眾,現在完全由曼聯俱樂部所有。 只要有比賽,僅僅是賣出去的飯,一天之內就超過了3700份。
天價轉播權的力量
1991年在倫敦股票交易所正式上市的曼聯集團,現在已經成為全球足球產業中最財大氣粗的俱樂部之一。根據剛剛公布的2004(截止至7月31日)年度報告,集團的總收入達到1.69億英鎊,利潤2975萬英鎊。曼聯的股票每股收益分開(earnings per share)為7.4便士,每股紅利(dividends per share)為2.65便士。
在這1.69億英鎊的收入中,門票收入6121萬英鎊,佔36.2%、電視轉播6254萬英鎊,佔37%,其他商業收入4533萬英鎊,佔26.8%。所有的英超俱樂部的收入,都主要依靠這3項,其中電視轉播權是最重要的來源。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10家足球俱樂部,除了曼聯以外,他們半數以上的收入是從電視轉播中賺取的。像在2002-2003賽季,意甲的尤文圖斯俱樂部,賽季總收入為2.18億歐元,其中電視轉播的收入為1.16億歐元,佔到俱樂部總收入的54%。
2003年8月,在新賽季開始之前,英超聯盟對2004年至2007年的聯賽轉播權進行了招標。最後的結果依然是財大氣粗的天空電視台以10.24億英鎊的價格獨攬,而公共電視台bbc和itv則只能在支付1.5億英鎊後,播放比賽日的精彩片段和集錦。
英超聯賽的發展,離不開默多克和他旗下的天空電視台。
1888年,英格蘭創立了最初的足球聯賽體系,103年之後,1992年其中頂尖的22支俱樂部從原來的聯賽體系中脫離出來,另外組成一個新的超級聯賽。這一目前世界上運作得最為良好的足球聯賽,當初產生的原因也很大程度上在於俱樂部對於英足總在電視傳播權方面分配的不滿。
當時,英格蘭足總聲稱要對脫離出原有聯賽的球隊實行禁賽,而球員工會則針鋒相對,要參與聯賽的運行和資金的分配,並以罷工相威脅。 這場爭論以英格蘭足總的讓步告終。以利物浦、曼聯、阿森納、熱刺和埃弗頓為首的5支球隊,連同阿斯頓維拉和利茲聯隊等,發起運作一個新的聯賽。1992年5月27日,上賽季的英甲聯賽球隊宣告從英足總國家聯賽系統中脫離,英超聯賽正式宣告成立。曼聯隊成為當年首屆英超的冠軍。
這一年,天空電視台與聯賽組織者簽訂了第一份電視轉播合同,當時是5個賽季1.91億英鎊。到了1997至1998賽季,雙方經過談判,天空電視台拿出6.7億英鎊買下了四個賽季的轉播權。到了2001年8月,新的一份3個賽季的合同,已經漲到了11億英鎊。
「英格蘭足球界所有的變革,都與電視轉播權有關。」 英超聯盟第一任主席里克巴利認為,獲得巨額轉播收入,來提高球隊質量,提供精彩比賽,以吸引更多觀眾,使得廣告收入增加,進而開發相關市場,應當成為一個良性循環。
隨著收入的增長,歐洲其他國家一些大牌的足球俱樂部已經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被低估,正竭力重新獲得對比賽轉播更多的控制。西班牙最大的兩家足球俱樂部——巴塞羅那和皇家馬德里已經單獨出售它們的轉播權。
同時,曼聯俱樂部現在有一個官方頻道——曼聯電視台(mutv),由曼聯集團、granada和英國天空廣播公司三方共同出資成立,各擁有33.3%的股份。在新賽季開始時,曼聯電視台已經有了超過10萬個訂戶。
足總成為「花瓶」
今年,英超聯賽又獲得了一張大面額的支票。 未來4年的海外轉播權,以2.5億英鎊的高價售出。而此前4年,英超已經在這一項上收入了1.78億英鎊。今年espn star體育台為購買英超在亞洲地區的轉播權,就花費了近1億美元。
在做大電視轉播權蛋糕的時候,英超公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英超聯賽創立協議》,是在1991年7月17日由各俱樂部簽字生效的。據協議,新成立的英超聯賽在財政上從英格蘭足總的體系中獨立出來,有了獨立進行商務開發、贊助談判的權利,同時轉播權也不再屬於英足總, 成為可供英超聯賽自己支配出售的權益之一。
英格蘭足球實行的是職業大聯盟,聯盟是比賽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職業大聯盟就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公司,由它來進行包括電視轉播、冠名權等在內的英超聯賽的整體經營和商業開發,其經營所得的全部利益由20支俱樂部均分。
英超職業聯盟屬於有限公司,英超公司的成員由各參賽俱樂部組成,20支俱樂部持有相同數量的股份和投票權,任何重大決定都必須經過英超聯盟2/3以上的多數票通過。
在管理方式上,20家英超俱樂部的主席或者主席指定的代理人是聯盟管理委員會的委員,有權參與聯盟一切事宜的討論。而幾個大俱樂部的代表則是執行委員,執行委員的產生,也要經由全體委員投票選舉,執行委員會具有代表聯盟做出或者否決重要決定的權利。比如在與天空電視台就電視轉播合同談判的過程中,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就有權代表所有20傢俱樂部做出決定。
從體制上看,英超公司是獨立於英超20支俱樂部之外的,它的運營費用由各俱樂部平均分攤。俱樂部可以就一些整體的經營進行提議,但是其中任何一傢俱樂部沒有單獨行動的權利,公司就是所有英超俱樂部共同的利益代言人,並且在商業收入分配方面盡量平衡各傢俱樂部的利益,確保那些小俱樂部不至於與曼聯、阿森納等豪門拉開太大的差距,從而保障聯賽的整體水平。
盡管在英超公司中,英格蘭足總設有一個3~5人的顧問團,目的是監督和協助英超公司的工作。但是,對應於中國足協的角色,英格蘭足總則要簡單許多。目前,英足總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國家隊的訓練和比賽,只擁有對英格蘭國家隊,英格蘭足總杯的賽事組織和商務開發的權利。
足總名為英格蘭足球最高管理機構,只是在技術等方面為超級聯賽提供幫助,面對俱樂部在聯賽中大把大把的進項,只能在一旁眼紅。不過由於目前英超實行了職業裁判的制度,而職業聯賽賽事官員有限公司(professional game match officials limited, pgmol)則成為了的機構,這個公司的管理層則是由足總不同部門的高級官員組成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英足總在俱樂部的運作中並不起決定性作用,也不插手俱樂部的經營和管理活動。
所以,英超公司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名義上,英格蘭足總要確保英超以及其他級別的聯賽按足總制定的規則舉行,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個「花瓶」。
在德國,職業聯盟在受到足協的監控的前提下統管德國甲級、乙級乃至低級別聯賽的賽事、經營等方方面面。在對各支職業足球俱樂部的直接管理上,職業聯盟擁有絕對的權力,足協很少干預。
西甲聯賽中,西班牙足協只擁有對聯賽獎杯的象徵性所有權和頒發權,以及從裁判委員會中選派裁判執法比賽的權力。足協的工作,也主要是進行各級國家隊的管理。在商業開發上,西班牙職業足球聯盟擁有完全的自主權,電視轉播、贊助商由職業聯盟自己決定。
近年來,在職業聯盟當中嘗到了甜頭的歐洲足球豪門,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最近讓它們覺得不滿的,是由歐足聯主辦的歐洲冠軍聯賽。歐洲14傢俱樂部正在謀求擺脫歐洲足聯的控制,成立一個新型的聯盟體制,代替原有的歐洲冠軍聯賽。這其中的邏輯與英超聯盟一樣,令各傢俱樂部尋找到更多的市場收益。
俱樂部老於「商道」
眼下,曼聯隊在股票市場上的市值,已接近7億英鎊。自1991年上市以來,曾經一度突破10億英鎊。致富的不僅是曼聯一家,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報告,英超聯賽創立之後的10年間,英超俱樂部的平均收入提高了500%,盡管與其同時,俱樂部的工資開銷提高了700%。
在股票市場上牛氣十足的商業化的英超俱樂部,在經營中也日益老於此道。2003年,曼聯隊將貝克漢姆出售給西甲的皇家馬德里隊,在全英格蘭球迷的質疑聲中,倫敦的金融投資商卻紛紛給俱樂部投了贊成票。由於貝克漢姆是曼聯俱樂部從青年隊培養起來的,2500萬英鎊的轉會費將成為一筆純利潤。事實給予印證,在此後幾天,曼聯俱樂部的股票上漲了3.4%。
眼下,許多英格蘭銀行都有專門的足球產業部,進行足球產業的投資。英超公司的有效運轉,很大程度上源於它產生於一個市場相對穩定,規則相對完善的國家。
在職業聯盟中,任何一傢俱樂部沒有特權,英超公司的宗旨是為英超聯賽服務,為全部俱樂部設法盈利,沒有俱樂部大小與股份之分。同時在俱樂部的財務問題上,英超聯盟採取的是透明和強制披露的制度。職業聯盟聘請了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年度財務的審計工作,並從2002年開始公開發布年度報告。
英國利物浦大學足球產業專家羅根泰勒說,在經濟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資本報酬率明顯高於社會資本平均報酬率,因此,流入體育產業的資本比一般產業高,同時,體育產業的資本流動效率也比一般產業高。足球股票已成為二級市場最為搶手的股票。
所以,格雷澤的曼聯收購行動,其實不足為奇。
切爾西隊,早已歸在俄羅斯富豪阿布拉莫維奇名下,泰國總理他信注資利物浦,在富勒姆的董事會里,有埃及富豪法耶茲。就連英國人自己,也頻頻向歐洲足球產業滲透。近年來,英國投資公司頻頻向法國的波爾多俱樂部、瑞士和北歐國家的俱樂部發起收購。該公司公開宣稱,其目標是通過聯合經營,提高規模效應,以集團形式與電視公司、贊助廠商談判,爭取更大效益,「建立一個橫跨歐洲的足球俱樂部大家庭」。
❺ 英雄聯盟市值多少億
計約為210億美元。
英雄聯盟在2017年為他們創造了21億美元的收入,而據稱英雄聯盟游戲的凈資產據說為150億美元。該公司的凈資產估計約為210億美元。
騰訊在拳頭創作完lol以後就花了10億元購買了所有權騰訊擁有拳頭80多的股權。那時候lol一點都不火,現在拳頭每年賺10多億美元,買下他比當年難得多。
❻ 股票市值最多的前十個國家是哪些,分別有多少億美元
全球10大:
名次 名稱上市公司市值(十億美元)
1 紐交所-泛歐證券交易所19009
2 東京證券交易所 4645
3 納斯達克股票市場3946
4 倫敦證券交易所 3759
5 大阪證券交易所 3133
6 香港聯合交易所 1709
7 多倫多證券交易所1675
8 德國證券交易所 1659
9 馬德里證券交易所1345
10瑞士證券交易所 1232
❼ 五大聯賽中,有球隊上市嗎
曼聯正式於紐交所上市 發行10%股份每股14美元
2012-08-11 03:29:42來源: 網易體育有226人參與
0
曼聯於北京時間8月10日晚在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發行俱樂部10%股份,每股14美元。
網易體育8月11日報道:
曼聯俱樂部(MANU)的IPO於北京時間8月10日晚21:42分在紐交所開始交易。曼聯的老闆格雷澤家族本次發行俱樂部約10%股份,即約1670萬股。依據周四晚公布的14美元IPO定價計算,曼聯市值約為23億美元。14美元定價明顯低於格雷澤所期待的16-20美元的目標區間。
《曼聯官網》;曼聯正式於紐約交易所上市
曼聯在2005年之前曾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此後格雷澤家族出資14.5億美元入主曼聯把該俱樂部私有化。在選擇美國上市之前,曼聯曾考慮選擇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曼聯是英國最成功的俱樂部之一,擁有19個聯賽冠軍,但是上賽季輸給了曼城俱樂部位列第二。曼聯的上市承銷商由傑弗里集團、摩根大通、美銀美林和德意志銀行領銜。
相關資料顯示,曼聯在全球范圍內擁有6.59億球迷,2010/2011賽季總計超過40億次觀眾觀看曼聯比賽,平均每場次達4900萬,曼聯官方網站每月超6000萬頁面瀏覽量,Facebook粉絲2600萬以上(紐約洋基是580萬,達拉斯牛仔隊是490萬)。
雖然曼聯在球場上威風八面,但目前在股場上表現平平。截至北京時間8月11日22:22,曼聯股票漲4美分,報14.04美元,漲幅為0.29%。
(本文來源:網易體育 作者:163)
❽ 中國境外上市公司有哪些
1、阿里巴巴。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23日上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4胡潤百富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以1500億元身家成功登頂中國首富。
2、京東。
美國當地時間2014年5月22日,京東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JD」,開盤報價為21.75美元,較發行價19美元上漲14.47%,市值達到約297億美元。
3、愛奇藝。
2019年2月22日晚間,愛奇藝交出了在美上市後的首份成績單,2018財年,愛奇藝實現營收2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受該消息影響,美股開盤後,愛奇藝股價大漲。
4、網路。
北京時間2005年8月5日晚11點40分,中文搜索網路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納市第22隻中國概念股。幾個小時之後,這個納市的新面孔便改寫了中國股的江湖位次,發行價27美元的網路,上市當天便以66美元高開,並直線上闖至151.21美元,收盤於122.54美元。
5、騰訊音樂。
2018年12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簡稱騰訊音樂)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開盤價為每股13美元,最終報收每股14美元,較發行價上漲7.69%。
❾ A股里做罐頭食品的個股有哪些
A股里做罐頭食品的個股有:海梅林(600073),午餐肉罐頭,銷量大增,出口增速顯著;英聯股份(002846),罐頭易開蓋,訂單大增,供不應求。高金食品(002143)、金字火腿(002515)。
A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記賬,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參與投資者為中國大陸機構或個人。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
(9)英聯集團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A股由中國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台、港、澳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票。
1990年我國A股股票一共只有10隻,至1997年底,A股股票增加到720隻,A股總股本為1646億股,總市值17529億元人民幣,與GDP的比率為22.7%。
❿ 世界上最大的五個證券交易所是哪些
世界上最大的五個證券交易所:
紐約證券交易所:市值166130億美金。
股票市場真正的王者。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地——紐約華爾街——被譽為國際貿易的麥加(譯註:Mecca,位於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比喻眾人都嚮往的地方)。
倫敦證券交易所:市值33960億美金。
倫敦證券交易所創立於1801年,是世界上最老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如今有70個國家共3000家公司在此掛牌,堪稱一個大規模的國際股票買賣市場,總部設在倫敦帕特諾斯特廣場(Paternoster Square)。2011年與多倫多證券交易所集團(TMX group)合並,成為英國最大的證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市場價值33960億美金(約合人民幣211845億元),是世界第四大證交所,也是歐洲市值最高的證交所。
歐洲證券交易所:市值29300億美金。
歐洲證券交易所總部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在歐洲一體化之後創立於2000年。它在歐洲各國如比利時、法國、葡萄牙、英國等都有分公司。到2010年為止,歐洲證券交易所集團市值已達到29300億美金(約合人民幣182776億元),成為世界上第五大證交所。2007年與紐約證券交易所集團合並,由此真正成為一個全球證券交易所,而且經常在廣告中拋頭露面。它的主要經營市場是股票和衍生物,盡管也提供清算和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