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的改革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
①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推進供給側改革對當前經濟發現有那些推動作用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6年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
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對當前經濟發展有以下推動作用:
1、「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價格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是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將加快。這關繫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
2、「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
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
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信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
3、「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
這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不僅因為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還在於從推進「人的城鎮化」考量,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這是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
4、「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股市發展的態度。股市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這是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顯然,這些層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這也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針對經濟形勢的臨時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
② 1、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2、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什麼 3、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什麼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
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3、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一些制度體系已嚴重滯後,進而提出了創新制度供給的迫切需求。所有這些需求加起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仍然只能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
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於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
(2)股票市場的改革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擴展閱讀:
改革背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運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等等。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准形態的通縮。
③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 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從供給側管理角度看,本質上都屬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 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這種話語變化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演變,消費在國民經濟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繫到中國經濟轉型能夠平穩落地。「經濟結構性改革」分解為四個關鍵點,包括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經濟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給側改革」,短期上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嚴峻挑戰,長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個「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經濟結構。 國務院發文鼓勵消費升級 供給側改革大幕拉開 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了消費升級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通過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給的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意見的出台,標志著供給側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視,亦釋放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信號。 根據《指導意見》,新消費的六大領域具體包括,強化基礎設施網路支撐,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3D列印、機器人、基因工程等產業加快發展,開拓消費新領域,支持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數字媒體等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消費品發展。 在李佐軍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改革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過改革促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等要素升級;三是通過改革培育企業、創業者、創新型地區或園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政府等主體;四是通過改革(如減稅、簡政放權、放鬆管制等)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五是通過改革淘汰落後產業、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和新產品。
④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意思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
⑤ 供給側改革包括下面哪幾個方面
給側改革」可能會從五個方面進行:一是降低過剩產能。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過剩產能不僅本身不具有發展潛力,還占據大量的生產要素造成新興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國目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如果不能有效降低過剩產能,很有可能錯過這一實現轉型升級再平衡的有利時機。
二是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壟斷行業長期以來效率較低、缺乏市場活力,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電信、鐵路等。可採取降低准入門檻,鼓勵行業競爭的方法來激發壟斷行業企業活力,提高生產效率。打破壟斷將有助於提高市場活力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要素市場的改革。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的合理流動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所在。要素改革要落腳於建立和完善城鄉間生產要素的流動、交易、優化的體制。要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使其享受城市化進程的溢出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是產業轉型升級。我國的製造業發展大都存在著粗放式發展的問題,產業轉型升級意味著製造業向精緻生產的方向發展,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方向提升。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製造業的國際化水平,真正落實「中國製造2025」規劃。
五是金融市場改革。因為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完善,與實體經濟的傳導還不通暢。以股票市場為例,如何有效防範緩解金融風險,建立能夠服務於實體經濟,保護投資者利益,形成有效監管的市場是「供給側改革」的焦點所在。
⑥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供給側改革與單純的擴大消費有什麼區別
生產與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兩端,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是生產的目的與歸宿。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人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市場監管有效的股票市場,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單純擴大消費,可以說是從需求側進行著力調節與控制。主要表現為,增加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分配公平,擴大內需,反揮消費對生產的作用,拉動經濟增長。
⑦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
為了方便理解,拿礦泉水舉例說明什麼叫供給側。生產礦泉水的企業發現礦泉水賣不掉了,說明市場可能需求不足或者產能過剩。為了刺激需求,號召大家多喝礦泉水、多買礦泉水,或者把礦泉水賣到國外去,最後發現國外也賣不掉了,這就說明,礦泉水的問題不是出在需求側,而是出現在供給側。需要對供給側進行改革。
水為什麼會賣不掉呢?如果是因為礦泉水不好喝,就需要改進礦泉水的生產工藝,改善礦泉水的水質和水裡的微量元素等,這實際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給,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與效益,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
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要點在哪?
1、消化產能過剩
過剩產能占據了大量社會資源,使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預計,中央可能會出台重磅措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2、大力發展服務業
在 「供需錯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給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將資源要素從產能過剩的的產業中釋放出來,為消費服務的「朝陽產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資金和技術。當前服務業發展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足。
3、經濟結構性改革
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四個要點在於: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⑧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
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8)股票市場的改革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擴展閱讀
1、調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實供給基礎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威廉·配第的這一論述,第一次從經濟的角度,概括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礎,也是供給基礎。
就當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決策而言,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實供給基礎的關鍵,是奠定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發展進步基礎的關鍵。
2、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釋放供給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對於激勵生產要素和公共產品供給,釋放供給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的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功能。
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去庫存化和「後土地財政」的壓力和挑戰,農村則開始進入三權分置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的試點階段,推動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長期滯後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進。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單一到多元,不斷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為主。
2002—2008年進入以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為特徵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新時期。當前,我國金融正處於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階段,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復雜的局面。從國內來看,金融作為最重要的要素市場之一,由於改革不到位,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供給空間
中國經濟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但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要素紅利漸行漸遠,投資驅動風光不再。
「十三五」時期中國要繼續發揮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5、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促進供給質量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與勞動力、土地、資本、科技創新一樣,是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對世界歷史橫、縱兩個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內涵與制度質量是影響甚至決定一國經濟長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都可深入到體制機制層面上找原因,制度變革與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6、構建社會服務體系,推進配套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還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