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股票 » 股票股權資金成本

股票股權資金成本

發布時間: 2021-05-02 02:28:25

① 權益資本成本,股權資本成本 有什麼區別

權益資本成本:是指企業通過發行普通股票獲得資金而付出的代價,它等於股利收益率加資本利得收益率,也就是股東的心要收益率。
股權資本成本:是股權資本使用的機會成本。應把資本的社會平均成本作為股權資本成本,具體操作中可以用銀行長期借款利息率(一年期以上)作為股權資本成本率。股權資本成本的確認應和資本的使用量及使用時間相結合,即使用多少資本確認多少成本,使用時間長短和資本成本多少相結合,何時使用何時確認。

② 計算 股權資本成本率,股權資本價值,公司價值,綜合資本成本

股權資本成本率 = 無風險收益率 + β系數*(市場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 = 20%

利息=6000*10%=600萬
凈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1-稅率)=6000萬

股權資本價值=6000/20%=30000萬

公司價值=負債+股權資本價值=36000萬
綜合資本成本=負債成本*(1-稅率)*負債比重+股權成本*股權比重=17.9%

③ 股權資本成本率的意思是什麼

股權資本成本是投資者投資企業股權時所要求的收益率。估計股權資本成本的方法很多,國際上最常用的有紅利增長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模型等。是根據金融學理論計算出來的要求投資回報率。

一般對股權資本成本的認識存在兩種觀點:

1、企業為取得和使用這部分資金所花費的代價,包括籌資成本和使用該資金的成本。

2、股權資本成本是投資於某一項目或企業的機會成本。

(3)股票股權資金成本擴展閱讀

股權資本成本確認的重要性有以下:

1、如實反映了企業的真實成本和真實收益

傳統的理財學在計量資本成本時,只考慮了債權資本成本,沒有考慮股權資本成本,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虛減了企業成本。因此,確認股權資本成本是如實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成本。

2、有利於增強管理層的理性行為

股權資本成本的確認可以使管理層從可以「不計成本、隨心所欲」地使用股權資本的錯誤認識中擺脫出來,從而有效避免管理層投資失誤、重復投資、投資低效益等不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有利於提高資的利用程度並改善企業的經營業績。

3、有利於管理層重視對股東的投資回報

由於缺乏股權資本成本概念,中國大部分企業長期以來,不論是否需要,總是傾向於將利潤留在企業。

西方國家由於認識到股權資本也是有代價的,這種代價就是對股東投入資金的一種回報,不僅影響著投資者對企業和管理層的態度,還是企業財務決策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④ 股權資本成本的計算方法

股權資本成本計算方法: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股利增長模型 債券收益加風險溢價法
不同的方法需要考慮不同的因素,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我們主要考慮的是計算公式,取決於無風險收益率,貝塔系數以及風險溢價部分。無風險收益率主要是長期政府債券的名義到期收益率(名義就是包含了通貨膨脹率的影響),貝塔系數取決於預測期間的長短(如果公司的風險特徵無重大變化的話選擇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但是並不是越長越好),如果公司的風險特徵發生了重大變化則應該選擇風險變化後的期間,同時還取決於收益期的選擇(不能選擇兩個極端 選擇周或者月收益) 風險溢價(是權益市場平均收益率與無風險收益率的差),這個風險溢價部分應該選擇較長的期間,並且是完整的期間,不管是衰退期還是繁榮期,這里考慮權益市場平均收益率,這個收益率的計算一般採用幾何平均數來計算,幾何平均數更適用於長期預測(復利現值計算 算兩頭 注意期數);股利增長模型就是第五章我們學習到的到期收益率的計算,這里我們主要來計算股利增長率,可以採取歷史增長率,可持續增長率,證券分析師的預測三種方法。股利增長率的計算如果是短期持有的話,可以採用算術平均數計算(根據歷史數據),如果是長期持有的話用幾何平均數計算;可持續增長率的方法運用是有前提的,如果滿足條件,就是保持四個不變不增發新股和回購股份,則可持續增長率等於股利增長率,則運用可持續增長率的計算公式就可以計算出股利增長率(期初期末的方法計算),證券分析師的預測(將不穩定的增長率平均化或者直接根據不穩定的增長率計算);第三種方法是債券收益加風險溢價,風險溢價可以根據經驗估計(3%-5%)或者根據歷史數據分析(權益收益率扣除債務收益率的差額)。

⑤ 如何區分"資本成本"和"資金成本"

資本成本是商業資產的投資者要求獲得的預期收益率。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公司的經理把資本成本作為評價投資項目的貼現率或最低回報率。可見,按照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的解釋,資本成本既是投資者所要求的回報率即預期收益率,同時又是有條件約束的資金使用者融資成本。

資金成本,是指資金使用者為籌措和佔用資金而支付的各種籌資費和各種形式的佔用費等,是將盈利和資金的一部分支付給資金所有者的報酬,體現著資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間的利潤分配關系。從資金成本的這一定義看,是單純從資金使用者角度考慮融資成本。

1 概念不同

表面上看,企業在實際使用資本時都是先將其轉化為貨幣,然後進行投資或購買實物資產,在這一意義上講,可以用貨幣統一表示資本與資金,因而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似乎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從深層次看,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關於資本成本(CostofCapital,COC),目前最權威的定義是《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給出的:「資本成本是商業資產的投資者要求獲得的預期收益率。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公司的經理把資本成本作為評價投資項目的貼現率或最低回報率」[1]。可見,按照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的解釋,資本成本既是投資者所要求的回報率即預期收益率,同時又是有條件約束的資金使用者融資成本。

而資金成本,屬於中國財務理論研究中特有的范疇。「所謂資金成本,是指資金使用者為籌措和佔用資金而支付的各種籌資費和各種形式的佔用費等,是將盈利和資金的一部分支付給資金所有者的報酬,體現著資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間的利潤分配關系」[2]。從資金成本的這一定義看,是單純從資金使用者角度考慮融資成本。

資本成本是與資本市場、現代公司財務理論一起引入中國的「舶來品」。而資金成本,則是中國企業改革「撥改貸」後的「產物」,是一個由企業管理者單方面決定的融資成本。然而,直到今天,中國的財務理論界仍然把這二者混為一談:要麼仍用資金成本的名稱和定義,根本不提資本成本;要麼一方面使用資本成本的名稱,另一方面卻依舊採用資金成本的定義。

2 定價理論和現實經濟的背景不同

從定義上看,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都是企業發行融資工具的代價,也即決定企業融資決策的價格指標。受這一共同點啟發,下面從定價理論和現實經濟的背景中探討它們的根本區別。

2.1 從是否應考慮風險因素看

與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資產最大的特點是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即風險,而且資本資產的風險性遠遠大於貨幣資產。因此對金融資產定價時,其風險就成為人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其中,貨幣資產由於其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風險,直接以籌集費和佔用費來定價,但資本資產的定價就必須考慮其風險的大小。1964年和1965年,美國著名財務管理專家WilliamF.Sharpe和J.Lintner在H.Markowitz的基礎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用於確定資本資產的風險價格即資本成本。自此,西方公司企業在融資決策中就主要使用風險定價的資本成本概念。

相反地,中國理論界過去一直都忽視了資本定價中的風險因素,誤以為「資本本身的價格等於構成資本的商品的價格」[3]。直到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市場》編寫組的專家們在介紹短期資金市場、長期資本市場時也僅僅是指出兩者的區別在於期限長短的不同,絲毫沒有涉及兩者的風險大小不同。因此,在中國理論界缺乏風險報酬意識的背景下,企業融資時側重使用建立在籌集費和佔用費基礎上的資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2 從是否體現出完善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看

委託代理理論認為,在公司企業中,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公司管理者需要的是他們個人收益的最大化,是他們在職支配資源滿足個人需要、獲得效用的最大化,是他們藉助於運作公司,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而這種利益最大化卻可能與股東利益最大化發生沖突。因此,必須設計相應的公司治理機制以保護股東的利益。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下,投資者就能夠保護自己的投資利益,對公司管理者形成硬約束。一旦公司大肆進行股權融資,而其實際支付的資金成本達不到具有同等經營風險公司的資本成本時,就會出現原股東回報率下降的情況,後者就可以利用公司治理中的約束機制制約管理者的行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東大會上否決該再融資提案或撤換管理層,或者「用腳投票」,撤資轉向其他的投資項目造成該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從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敵意收購,以此形成投資者對公司管理者的硬約束。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融資決策時必須支付一個最低的風險報酬率。這時股權資金成本將被迫等於股權資本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資本成本與資金成本就會趨於一致。

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投資者就無法約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資決策。在這種軟約束機制下,公司股權融資的實際資金成本就會小於其股權資本成本,甚至可以為零,從而嚴重侵害投資者的利益。這時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就會成為完全脫節的兩個概念。

鑒於中國公司治理機制還很不健全的現實,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資本成本的理念體現了現代企業制度中保護投資者的公司治理機制,而資金成本則體現了中國國有企業「所有者虛置」的特徵。

2.3 從各自產生的歷史背景看

自從1938年美國學者JohnB.Williams提出股票定價的未來現金流折現模型後,折現率即資本成本的確定就成為一個核心問題。直到1952年,H.Markowitz在投資組合理論中首次用未來收益的標准差來衡量資本資產的風險,這個問題才柳暗花明。CAPM模型提出後,來自古典經濟學靜態要素成本之一的資本成本徹底完成了向動態成本的轉變。可以說,投資組合理論和CAPM模型揭示了資本資產的風險與其預期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標志著財務理論的飛躍發展,並使得公司財務理論與投資理論融為一體。

與西方財務理論中的資本成本不同,資金成本是中國經濟體制轉軌變遷中的產物。最早由蔣一葦教授提出了「資金有償使用」的建議,具體的實施措施就是1984年開始的「撥改貸」改革。事實證明,「撥改貸」後,國有企業開始有資金成本的意識了,其財務經營關系看上去與真正的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經營行為有點相似。但僅僅是「有點相似」而已,因為「撥改貸」是試圖讓企業在所有者缺位的情況下靠貸款來組建和發展。顯然,這種情景下的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毫無共同之處。

從理論上講,國有企業籌措、佔用資金所以要付出代價,存在資金成本范疇,是因為有其存在的理論依據和客觀基礎,這是由資金本身的特徵及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而決定的。如果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沿著市場化的道路走下去,資金成本很可能轉為資本成本。但是,「撥改貸」並未進一步促進國有企業的市場化。這是因為提供貸款的銀行沒有市場化。國有企業肆無忌憚地追逐國有銀行資金,對應的資金成本無法約束國有企業管理者對資金的有效需求。

1990年中國深滬證券市場成立,宣告中國開始引進現代資本市場的架構體系。在「撥改貸」後,國家財政實際上向國有企業注資很少,現在讓國有企業上市籌資,上市公司也就順理成章地想當然地把從股市裡籌措的資金當作國家無償補充的資本金看待,使得籌資異化為圈錢,以致股權資金成本的約束力還不如銀行貸款的約束力。於是資金成本就一直停留在對經營者的軟約束狀態,始終無法演變成具有硬約束性的資本成本。由此可見,正是中國國企的改革路徑決定了資金成本不同於資本成本這一結果。

3 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在中國混淆的危害

3.1 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混淆的原因雖然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從內涵到外延都迥然不同,但在中國財務理論與實踐中卻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黃少安、張崗發表於《經濟研究》2001年第11期的《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一文就是典型的例子,該文認為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總資本成本為CS,「其構成包括:股票投資股利PS;股權融資交易費用CT;股權融資的公司控制及負動力成本CP;股票上市廣告效應帶來的負成本-PA。」「CS=∑(PS,CT,CP,-PA)」。顯然這里的CS應該是資金成本而非資本成本。此外,袁國良、鄭江淮、胡志乾(1999)、仇彥英(2001)等以及許多教科書也都出現了類似的混淆。其混淆程度之深和覆蓋面之廣均不容忽視。

首先,中國設立資本市場時只注重資本市場架構的建設而忽視了相應財務理念的引入。在現代財務理論中,投資學與公司財務學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但是,出於為國企解困的目的引進了資本市場架構和投資學體系,但卻忽視了與之配套的現代財務管理思想包括資本成本理念的更新。在趕超式資本市場制度安排下,中國資本市場得以迅速建立,實現了低端信用的債權融資制度向高端信用的股權融資制度的迅速切換。然而,正是這種忽視市場內在發展邏輯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造成了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的並存與混淆。

其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初期的指導思想存在一定失誤。資本成本是現代公司制的產物,因此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必須考慮投資者的必要報酬。1992年以前,中國國有企業實行的都是資金平衡表體系,沒有資本、凈資產等概念。1992-1995年間,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國有企業普遍展開了按照重置成本法進行評估計價的清產核資工作。在此基礎上,國有企業開始實行資產負債表體系,也就有了第一筆凈資產。由此可見,國有企業第一筆凈資產即資本是1992年以後才問世的。中國財務界接觸資本概念才不過10餘年的歷史,對於代表資本所有者必要報酬的資本成本就更加陌生了。特別是這一時期改革的指導思想出現了一定失誤,資本成本理念更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前證監會主席周小川的一次講話可為佐證:「由於改革的早期主要是考慮向企業下放經營權,因此存在一種股東消極主義,即削弱股東權利和作用的傾向」[4]。因此,在這一歷史局限性下,代表投資者必要報酬的資本成本遲遲不能正位,資金成本和資本成本的混淆自然就在所難免了。

3.2 二者混淆在投融資決策中的危害

在現代財務理論中,資本成本是公司融資決策與投資決策的交匯和依據所在,堪稱現代財務理論的核心;而資金成本只能反映企業單方面的融資成本。在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混淆的情況下,如果將資金成本用於企業投融資決策,就會帶來嚴重失誤。

首先,如果企業在融資決策時使用資金成本,就會出現股權資金成本遠遠小於債權資金成本的現象。據《2003年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在深滬股市2002年分配方案中實施現金分紅的668家公司中,現金股利支付率在25%以下的公司有120家,其中每股現金分紅低於0.05元的上市公司就達184家之多。這樣,以該年證券市場平均市盈率40倍來計算,流通股投資者的平均回報率只有0.95%,還不到同期國債利率水平的一半。即使加上股權融資交易費用,流通股的股權資金成本也奇低,遠遠小於債權資金成本。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出現了與西方國家相反的股權融資偏好。截至2003年底,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債券31隻,可轉債23隻,託管市值分別為367億、222億元。再看股票融資,同樣截止2003年底,上市公司在滬深交易所累計發行股份總額為6428.46億股,其中上市股份為2269.92億股,總計籌資額(包括A股籌資額和A、B股配股籌資額)為人民幣10131.72億元[5]。資本市場融資功能超強發揮的直接後果便是扭曲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在融資渠道有限、大量企業一窩蜂地爭奪上市融資機會的情況下,非市場的行政干預和黑箱操作問題就不可能得以根治,按市場化原則擇優配置資源的機制也就很難真正實現。

其次,由於企業融資的資金成本遠遠小於資本成本,如果將資金成本混同於資本成本,在實踐中就有可能誤作投資項目決策中的折現率,從而高估項目的凈現值,導致投資過度和資本浪費的後果。中國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投資過熱現象不能不說與資本成本意識淡漠有密切關系。

再次,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的混淆還給中國資本市場建設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6]。例如,本來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與非流通股都具有相同的經營風險等級,因而都應該具有相同的資本成本。但按資金成本計算,則溢價的流通股資金成本就遠遠小於非流通股的資金成本,用被大大低估的流通股資金成本作為股票定價的折現率,就會高估股票的理論價格,使國有股減持在定價方面遲遲不能取得進展。

最後,由於資金成本並不考慮投資人的回報,國有股股東就缺乏對公司管理者的約束動力。在資本成本缺位的背景下,由於國有股的產權代表是政府機構或其授權的國有持股公司,其具體代理人在法律上並不擁有剩餘索取權,因此他們雖然有權力選擇國有企業的董事會成員和經理,但不必為資本收益承擔任何後果。這也是中國公司治理結構難以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本成本是一個財務學概念,不能混同於會計學中的資金成本概念。資本成本體現的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對資本風險報酬的尊重。而資金成本是中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的財務概念,在其誕生及之後的一個時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資本市場的出現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企業的價值就不再與歷史成本有關,而是取決於未來現金流的折現。這時,與風險程度相匹配的資本成本就應該取代資金成本成為投融資理論中的核心概念。面對資金成本與資本成本混淆帶來的危害,財務理論界也應該盡早摒棄資金成本概念,全面接受與國際接軌的資本成本理念。

⑥ 股權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的區別

權益資本成本是指企業通過發行普通股票獲得資金而付出的代價,它等於股利收益率加資本利得收益率,也就是股東的心要收益率。那麼,這種收益率是怎麼來進行核算的呢?帶著這個問題來看看下面的內容吧!
權益資本成本的測算:
在單獨測算各種類型資本成本(主要是權益資本成本)方面,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工具有:資本資產定價法(CAPM)、多因子模型法、歷史平均收益法、股利折現法、股利增長模型法等。這些方法主要基於企業實際收益計算企業的資本成本。
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是CAPM 法和多因子模型法,這些模型試圖以資本資產的各種風險因子來預測其收益。由於投資者來自資本資產的收益便是公司為此應支付的資本成本,因此,通過該方式計算得到的資本收益便是企業面臨的資本成本。但該方法的應用前提是企業的β值較為穩定,且在預測期間不會發生變化。除此之外,歷史平均收益法由於應用較為簡便,因此使用范圍也較為廣泛。而股利折現法和股利增長模型法由於比較難以對未來股利進行預測,應用范圍則較為有限。

⑦ 資金成本包括利息和股權嗎

資金成本(Cost Of Funds)是指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資金成本包括資金籌集費用和資金佔用費用兩部分。

股權資本成本是投資者投資企業股權時所要求的收益率。估計股權資本成本的方法很多,國際上最常用的有紅利增長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套利定價模型等。
「股權資本成本」是根據金融學理論計算出來的要求投資回報率。假設某個上市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是10%,則意味著投資者的平均回報率必須達到10%才能補償其投資於該股票的風險。
一般對股權資本成本的認識存在兩種觀點:
一、企業為取得和使用這部分資金所花費的代價,包括籌資成本和使用該資金的成本。
二、股權資本成本是投資於某一項目或企業的機會成本。
由此形成兩種不同的計量方法:前者按實際支付的本利和的現值作為計量依據;後者按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來計量。
這兩種觀點分別從資本使用方和投資方的角度來分析股權資本成本的實質。從市場經濟角度出發,後者被大多數人所認同:根據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理,股權資本成本只能從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其大小可以用特定投資中投資者所期望的報酬率來衡量,並表現為期望的股利和資本利得等。

熱點內容
我國如何利用貨幣政策 發布:2025-09-11 11:38:26 瀏覽:74
股票交易掛單110手 發布:2025-09-11 11:20:51 瀏覽:760
定增預案價高於股票現價對股價影響 發布:2025-09-11 11:17:02 瀏覽:199
中國再保險股票投資價值 發布:2025-09-11 11:15:59 瀏覽:858
2016已經退市股票 發布:2025-09-11 11:12:37 瀏覽:141
上海股票交易所新規 發布:2025-09-11 11:06:48 瀏覽:842
數星星是什麼基金 發布:2025-09-11 11:02:47 瀏覽:997
大比例股票解禁對股價的影響嗎 發布:2025-09-11 10:58:41 瀏覽:839
去哪裡買滬深300指數基金 發布:2025-09-11 10:23:54 瀏覽:267
天貓健康基金怎麼使用 發布:2025-09-11 10:12:30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