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激盪三十年
A. 26歲的男生適合看什麼書
看你個人愛好吧!沒有什麼適合不適合之說
B. 中國股市歷史
■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以後,掛牌股票僅有8隻股票,人稱"老八股"。當時交易制度實施1%漲跌停板(後改為0.5%)限制,股指從96.05點開始,歷時2年半的持續上揚,終於在取消漲跌停板的刺激下,一舉達到1429點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沖動過後,市場開始價值回歸,不成熟的股市波動極大,僅僅半年時間,股指就從1429點下跌到386點,跌幅高達73%,這樣的下跌在現在來看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當時,投資者們都自然地接受了,難怪有人說,還是早期的股市炒起來爽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漲更爽,半年的跌幅,3個月就全部漲回來。從1992年11月17日的386點開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點,只用了3個月時間,大盤漲幅高達303%。這種行情在現在看來,足以讓投資者羨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漲完成後,股市的大擴容也就開始了,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上證指數也逐步走低,進而在777點展開長期拉鋸,後來777點位失守,大盤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續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點,但這次熊市帶來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數量急速地膨脹
■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
證券市場一片蕭條,在人們都對股市信心喪失殆盡的時候,市場中甚至一度傳言監管層將關閉股市,為了挽救市場,相關部門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奮,1個半月時間,股指漲幅200%,最高達1052點。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講究什麼價值投資,業績好壞也是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流通盤要小,這樣好炒。但是隨著股價的炒高,總有無形的手將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這次牛市只有三個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層關閉國債期貨消息的影響,全面暴漲,3天時間股指就從582點上漲到926點。本輪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國股市對相關"政策"的敏感程度,"股市政策市"的說法也被投資界普遍接受。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暫的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從1995年的8月開始,當時僅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長虹開始悄悄走強,業績白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資金的關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達到階段低點512點,績優股股價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條件具備。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崇尚績優開始成為市場主流投資理念,深發展、四川長虹、深科技、湖北興化等龍頭股均為業績極佳的績優成長股,在這些股票的帶領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點,這些股票創造的"投資神化"也對當時的普通投資者進行了一場鮮活的投資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這輪大調整也是因為過度投機,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經跌至1047點。這兩年間,股市的擴容繼續瘋狂進行,規模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擴張。嚴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級市場出現極度失血,持續2年的熊市就此展開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這次的牛市俗稱"5·19"行情,多數的投資者都記憶猶新,網路概念股的強勁噴發將上證指數推高到2000點以上,並創出2245點的歷史最高點,伴隨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證券投資基金也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大發展。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過後,市場最關注的就是股權分置的問題。投資者普遍認為這是利空因素,解決股權分置也成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從2245點一路下跌到998點。經過這輪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大調整,A股市場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輪行情也在悄然醞釀當中。
C. 阿里巴巴發生了什麼支付寶的錢還安全嗎
提及中國的創富故事,馬雲無疑是這風雲激盪三十年最傑出的企業代表之一。如今阿里巴巴的市值高達4872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六、亞洲第一,從電子商務到泛文娛板塊發展都是國內首屈一指,萬萬沒想到,在一片欣欣向榮之際,阿里的股票卻遭遇大機構拋售,引發全民熱議。
作為一種貨幣基金,其用途主要是投資國債、銀行存款等安全性高、收益穩定的有價證券,理論上的虧損是存在的。很多人問余額寶為什麼不能書面保證「保本」,因為投資者購買貨幣市場基金並不等同於把資金作為存款存放在銀行或者存款類金融機構,基金公司不保證基金一定會盈利,也不會保證最低的收益。但是從歷史數據來看的話、收益會比較穩定而且風險極小,是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余額寶不會出現資金安全問題,其安全等級與國有各大銀行基本一致。
回過頭實際分析來看,此次Altaba的拋售僅是機構的套利行為,因為阿里巴巴公司基本消息面都還不錯,所以大家不用太過緊張。尤其是阿里發布官方回應稱:「我們為雅虎當年投資阿里而獲得的豐厚回報感到高興,同時這些回報能為今天的雅虎幫上點忙而感到欣慰。」光是這份豁達,就足以彰顯這家亞洲科技巨頭的魅力。
D. 請問老師有哪些適合小白讀的金融書籍,本人一大學生。想了解金融投資方面的知識,在生活中為我所用。
推薦:
《激盪三十年》(上、下)吳曉波 電子版
http://www.chnxp.com.cn/TxtEbook/Txtebook-88371.html
還有:
1、本傑明-格雷厄姆:《證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
如果整個證券研究領域的書籍全部被焚燒了,僅僅憑借這樣一本書,這個行業也必將重建。大本沒有建立任何精確的學術模型,卻恰到好處地切入了學術和實踐之間。他既不向浮躁的現實低頭,也不向自大的學術低頭。通過眾多紛繁復雜的例子,大本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非常具體的基礎上。
雖然以知名股票投資家著稱,但大本的《證券分析》的大部分內容是關於債券和優先股,而且其價值並不遜色於股票部分。大本精闢地指出,選擇良好債券的藝術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轉換為選擇良好股票的藝術,這兩者之間的聯系遠比人們想像的緊密。
2、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在這本書里,大本迴避了大部分艱澀的定量分析,幾乎不討論股票與債券投資的具體技術,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對「投資」一詞的定義上。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大本都試圖找出投資與投機的根本區別,並在現實案例中闡述這些區別。
《聰明的投資者》的精髓在於對風險的控制。大本從來不講述一夜暴富的技術。他認為投資應該在一個可以承受的風險水平上帶來滿意的回報,剩下的內容全部用來回答兩個更具體的問題:什麼是可以承受的風險,什麼又是滿意的回報。
3、本傑明-格雷厄姆:《價值再發現》(Rediscovering Benjamin Graham)
除了以上兩本書,大本曾經在多種學術和商業期刊上發表大量專業文章,並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進行演講。《價值再發現》一書收錄了大本晚年發表的最有價值的文章和演講,不僅涉及財務報表分析和投資學原理,還涉及貨幣銀行和宏觀經濟學內容。
大本發表的大部分文章都有濃厚的悲觀主義情緒,所以他在華爾街並不是受歡迎的人。幾十年過去,今天的讀者可以更加心平氣和地體會他的教誨——對於價值投資理念的信奉,對風險控制的執著以及對頻繁交易的厭惡。這些教誨在今天仍然沒有得到執行。
4、喬治-索羅斯:《金融煉金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
索羅斯的大部分言論都充斥著狂妄自大的氣息,但考慮到他的宏大功業,這樣的自大是可以理解的。在《金融煉金術》中,他試圖建立金融市場的所謂「反身性」原理,即投資者與投資標的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並且用這種原理來解釋整個社會科學。
為了證明他的理論,索羅斯聲稱他運用自己的對沖基金進行了「歷時實驗」,包括實驗期和對照期。這個歷時實驗發生在量子基金最輝煌的時期——1986年至1987年。索羅斯告誡我們,歷時實驗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論;可是事與願違,對於非哲學專業讀者來說,唯一有價值的部分可能就是歷時實驗。
5、戴維-法柏:《法柏報告》(The Faber Report)
在所有講述華爾街現狀的書里,法柏的著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是實例最多、證據最充足、最能讓人感到身臨其境的著作之一。這本書是他長期采訪銀行家、分析師、基金經理和上市公司高管之後的經驗結晶,幾乎每一段都具備「口述史」的性質。
法柏經歷了1990年代的大牛市,2000年的網路股泡沫,2001-02年的安然與世界通信丑聞以及許多偉大基金的興起和衰落。沒有必要採取任何戲劇性的描寫,因為現實本身已經很有戲劇性了。法柏對大部分事務採取批評的態度,有些評價簡直是刻薄。但是他最後仍然承認,「華爾街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壞的地方」。
6、理查斯-蓋斯特:《最後的合夥人》(The Last Partners)
蓋斯特通過合夥人制度的誕生、發展、衰落與毀滅,寫出了一部嚴謹深刻的華爾街史。他從19世紀中葉開始敘述那些最偉大的合夥人家族的歷史——摩根家族、戈德曼家族、雷曼家族以及許多你沒有聽說過的延續百年的大家族。此後,隨著金融業越來越成為資本主宰的行業,合夥制被摧毀了。
這本書不是合夥制的輓歌,作者對那些舊的家族沒有太多同情。他只是指出,變幻莫測的華爾街歷史讓我們忘記了太多東西,適當地閱讀歷史是非常有益的。或許有一天,已經發生過的一切會以某種奇特的形式卷土重來。
7、理查斯-蓋斯特:《金融體系中的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 in Financial System)
這本書是我所見過的最清晰詳盡的投資銀行學教材。作者不但深入討論了廣義投資銀行業的每一個領域——證券承銷、並購咨詢、資本市場、銷售與交易、證券研究、零售經紀和基金管理,還探討了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以及監管者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難能可貴的是,蓋斯特特別注重探討投資銀行界的歷史,並將華爾街史視為一個發展的過程。
蓋斯特的重點描述放在華爾街,但他並未忽視歐洲和日本。遺憾的是,這本書主要討論的監管政策是美國的政策。這些政策或許不能解釋其他國家投資銀行業的深刻變化。也許技術手段和投資觀念的進步,才是這個行業變動的根本動力。
8、《華爾街日報》編輯部:《華爾街巨人》(Who』s Who and What』s What)
這是一本5年前出版的「華爾街網路手冊」,在這里你可以找到許多已經消失的名字:所羅門美邦、潘恩韋伯、基德-皮博蒂乃至德雷克賽-哈頓。書中描述的市場環境和監管措施與今天已經有很大區別,但還不是天壤之別。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因為它是由那些最了解華爾街的人撰寫的,這些人知道華爾街巨人背後的秘密。
在每一個華爾街巨人的簡介之後,緊接著的是幾篇著名人物傳記——出色的銀行家,偉大的交易員,以及某些惡名昭彰的「壞孩子」。作者的筆調在輕松和嚴肅之間遊走,而且經常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重要細節。這就是所謂的「華爾街日報體」,他們總是能夠見微知著。
9、伯頓-麥基爾:《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on Wall Street)
麥基爾是極少數在學術界和實踐界都做出重大成就的人物,他既是經濟學家,又是職業投資者和分析師。他的核心觀點只有一條:金融市場是有效的,證券價格的波動歸根結底是隨機漫步,所以華爾街是一個不應該存在的地方。
以上陳詞濫調我們早已在課本上讀過了,但是麥基爾用一種生動活潑的方式闡述了他的理論。他沒有用一兩個公式來糊弄我們,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現代工商業和金融業體系中蘊含的有效性和隨機性,這些特性使一切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都趨於無效。我不贊成麥基爾的結論,但我們無法忽視他的論證,那簡直是天才和雄辯的偉大結合。
10、沃倫-巴菲特:《巴菲特致股東的信》(Letters to Shareholders)
巴菲特沒有撰寫過什麼專業著作,唯一的作品是每年寫給伯克夏哈撒維公司股東的信。他每年都重復一些似乎早已過氣的言論,例如現金的重要性,公司管理層的重要性,在折扣價格購買資產的重要性以及「為增長付出恰當代價」的重要性。
僅僅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巴菲特的偉大——在目錄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公司治理」,其次才是「公司財務」。人們往往把巴菲特視為財務和稅務專家,但他在鑒別公司經理人方面的才能無人能及。其實他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歸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真理,只是用一種非常簡潔朴實的方式來表達而已。
11、布魯斯-格林威爾:《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
價值投資究竟是什麼?它應該購買瀕臨破產的低價股,還是購買氣勢如虹的藍籌股?從格雷厄姆開始,產生了許多價值投資的分支流派,成功的基金經理人擁有獨特的模型和選股方法,但是其核心仍然與格雷厄姆差別不大。
格林威爾分析了自格雷厄姆以來最成功的價值投資經理人——馬里奧-加比利、沃倫-巴菲特和保羅-索金等等,分析了他們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指出了在絢爛的投資行為背後的枯燥無味的模型。作為一位學者,格林威爾對模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流暢文筆也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價值投資者成功的共同因素。
12、彼得-伯恩斯坦:《有效資產管理》(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er)
作為金融學家,伯恩斯坦指出,盡管有效市場的存在使大部分證券分析手段都失去了價值,但是投資者仍然可以通過有效的資產配置來優化自己的回報。這本書花了大量時間討論投資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什麼是風險,為什麼要用方差來度量風險,以及股票為什麼對債券具有很高的溢價。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些討論尤其重要。
伯恩斯坦並沒有給出什麼精確的資產配置技巧,他只是一再強調分散配置資產、及時進行再平衡以及避免頻繁交易的重要性。他並不迷信定量分析工具,反而希望投資者們通過理性的判斷得出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結論,這在學者中是相當難得的。
13、理查德-費里:《指數基金》(All About Index Funds)
費里是一位投資組合分析師,也是有效市場假說的信奉者。他通過實證數據和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證明,積極管理的股票基金想打敗市場是不現實的,所以最佳的投資策略就是把資產妥善配置到各種指數基金中去。
這本書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指數編制和再平衡的方法——指數基金怎樣做到盡可能模仿指數?怎樣克服流動性、交易成本和稅收方面的困難?那些與有效市場假說矛盾的「增強型」「基本面型」指數基金有可能成功嗎?為什麼固定收益方面的指數基金發展很慢?費里對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力所能及的回答,但想說服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所以,積極管理基金仍然占據著全球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份額。
14、大衛-史文森:《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作為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主管,史文森取得了超越絕大多數同行的業績。他認為投資成功的關鍵不僅在於資產配置,也在於對各種資產門類的本質的深刻了解,以及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科學審慎的原則。史文森並不排斥積極管理,但他指出,要避免過高的管理費用和過於危險的風險敞口。他還對捐贈基金的支出政策進行了點評。
史文森舉出了大量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持續取得佳績是何等困難。與我們想像的不同,他並未吹噓自己如何成功,而是嚴肅分析了其他人失敗的原因——過於輕率的投資決策,不恰當的風險管理,過高的資產管理費用以及「買漲賣跌」的錯誤心理等等。這些事例證明,心理或許是比技術更重要的因素。
15、斯蒂芬-戴維斯:《銀行並購:經驗與教訓》(Bank Mergers: Lessons for the Future)
銀行並購的浪潮席捲了整個世界,但是究竟有多少並購真的給股東帶來了價值?驅使管理層不斷收購或被收購的動機是什麼?投資銀行、機構投資者和銀行管理層在並購中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作為管理咨詢顧問,戴維斯用許多親身經歷的案例和訪談講述了許多典型的並購故事。毫無疑問,大部分失敗了,但成功者的獎賞很豐厚。
E. 中國著名財經作家
吳曉波
財經作家,《激盪三十年》作者
吳曉波,1968年生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2015年7月27日,成為綠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獨董候選人。
主要作品
大敗局
(2000年、2007年)
簡介:本書所記錄的敗局均發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間,將它們與《大敗局》中的失敗案例合在一起來閱讀,你將可以看到過去10年裡發生在中國商業界的眾多興衰往事。出現在本書中的企業家,都是他們那一代人中的不世豪傑。跟《大敗局》中的眾多草莽人物相比,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區別是,他們中的不少人擁有令人羨慕的高學歷,他們中有教授(宋如華)、發明家(顧雛軍)、博士(仰融)、軍醫(趙新先)、作家(呂梁)以及哈佛商學院總裁班學員(孫宏斌)等等。他們也並非對風險毫不在意,如托普的宋如華在創業之初就曾經專門拜訪落難中的牟其中和史玉柱,向他們當面討教失敗教訓。甚至在公司規范化經營及戰略設計上,這些公司也與當年《大敗局》中的企業不可同日而語。華晨、德隆、三九及健力寶等公司都曾經重金聘請全球最優秀的咨詢公司為其服務,德隆的唐萬新甚至還有一個擁有150名研究員的戰略研究部門。在《大敗局Ⅱ》中,我們更多地看到了一種「工程師+賭徒」的商業人格模式。他們往往有較好的專業素養,在某些領域有超人的直覺和運營天賦,同時更有著不可遏制的豪情賭性,敢於在機遇降臨的那一刻,傾命一搏。
這是企業家職業中最驚心動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敗者落地獄,其微妙控制完全取決於天時、地利與人和等因素。
激盪三十年
(2007年、2008年)
本書記載了中國1978-2008年間的企業變革,作者細致地描述了中國企業變革的草莽時代,人們從他的文字中可以重溫改革開放初期洶涌的商品大潮和整個社會的躁動與不安,年廣久、步鑫生、袁庚等早期中國改革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一一重現。
跌盪一百年
(2009-10-01)
簡介:作者按照編年體的形式記述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直至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之前40年的中國商業史。作者試圖在這些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探尋中國商業人物和企業的成長基因、精神素質以及發展脈搏。在悠長的歷史寬度中如何審視中國的商業發展?在百年的中國進步史上,企業家階層到底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F. 我們如何制定炒股計劃
所以你的最終的股票投資收獲必然是取決於你所有行動好與壞的總和,而不是某一次判斷。對於這一點這里還有必要進一步展開,因為就筆者身邊的很多投資者,其實並沒有理解這個簡單的公理。因為他們總喜歡把錢全壓在某一隻心儀的股票上,然後坐等命運擲骰子。這里其實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前面講過了,股票天然就是充滿了風險,任何一家出港的小船都有可能傾覆。當你只投資一艘船的時候,或許僥幸,你可以成功幾次,但是也因此,你把這個模式當做成功賺錢的模式,我想任何人都不會輕易放棄這類方法,那麼一次,再一次,下一次,沒有人會是永遠的幸運兒,只要有一次失敗,那麼無論之前有多麼成功,因為你每次都是全壓,所以這最後的一次,必然導致傾家盪產,一無所有。這類流星的模式,雖然可以使人一時光鮮,但是結局早已註定,我覺得任何一個理智的人,如果讀懂以上的文字,都不應該再仿效。

還記得我們在之前談到的去投資一個船隊,而不是一艘船么,對於股市也是如此,投資一個行業遠比投資一隻股票要安全的多,雖然短時間收益不如孤注一擲成功時來的猛烈,但是細水長流,時間會讓財富慢慢累積。我們會更容易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而不是一個公司是否一定會成長為獨角獸。一個公司成功和失敗都有大量的偶然性,馬雲阿里集團,如家儼然已成長為一個雄偉的帝國,但是也有不少人說如果馬雲早幾年,或者玩幾年創業,或者結局完全不同,實際上在馬雲前,有做電商的企業家,馬雲後也有做電商的企業家,做的事類似,結局成王敗寇,並不是這些企業家能力不行,很多時候運氣很重要,尤其在中國這個紅色政權的環境下,國家的政策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吳曉波寫了兩本書《激盪三十年》,《大敗局》裡面講了很多企業的興衰,相信大家看了會更有感觸。類似的例子中國有,國外也不少,對於中國投資者比較熟悉的柯達,諾基亞曾幾何時雄姿英發,現在也不過是灰飛煙滅。所以我的觀點是不要買一隻股票,而是買某幾個行業的多隻股票,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規避風險,不至於最終百忙一場。
G. 誰給我推薦點人際關系、金融、心理學的好書
《讓一切聽你的》(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
《語言的魔力》
H. 我國股票投機投資的代表人物是誰啊典型實例是
推薦你看一本書
激盪的三十年
或者
大敗局 1 2
裡面有很多早期不規范時候操縱市場的實例
I. 請介紹一本關於中國股市發展的書
《中國股市發展報告》:看看每年的中國股市報告,從這裡面你就能發現中國股市的發展和歷史變化了.
J. 我想找一本書,專門介紹中國近代百年或者近數十年經商的更迭歷史的。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書
吳曉波《激盪三十年》
本書作者沒有用傳統的教科書或歷史書的方式來寫作這部著作,
激盪三十年
而是站在民間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揚的寫作手法描繪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改革開放初期洶涌的商品大潮;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這三種力量此消彼長、互相博弈的曲折發展;整個社會的躁動和不安……整部書稿中都體現得極為真切和實在。[1] 作者用激揚的文字再現出人們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喜悅、吶喊、苦惱和悲憤。
作者不是將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筆下的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滿了血肉、運動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個國際和國內的政策、社會和當時的現實這樣的大背景中,以整體和個別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中國企業的曲折發展歷程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本書為上卷,記載1978-1992年間的企業變革。
圖片一
本書為下卷,記載1993-2008年間的企業變革。
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和犀利的風格,描繪了1993—2007年部分國企和民企在改革
激盪三十年
和崛起中的艱難歷程。其中有柳傳志、張瑞敏、王石、馬雲、吳仁寶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長孔、沈太福等曇花一現的悲劇人物。本書採用編年體的寫法,將1993年以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繪,其中有政府的決策,有高層領導的指示,有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更多的是企業界人士台前幕後的種種作為。許多事實經過作者生動的描寫,使人們能從宏觀上看出經濟體制改革的艱難和民企在突圍中的奮斗,無論成功與失敗,都真實地映襯出中國騰飛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業史的寫作中,摒棄了從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鮮活靈動的典型形象,以人物為主體,以事件為血肉,勾畫出這一時期中國企業界的脈動,具有一種史詩般的力量。
作者在書中說:「過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輝煌,特別對於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幾乎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
如果滿意,求採納。